全区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材料之三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建功
传达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通报全区修志工作情况
(2002年6月 6 日)
一、 传达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
2001年12月20日至21日,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召开的。出席这次会议的领导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指组长李铁映,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指组副组长徐根初,国家档案局局长、党中央档案馆馆长、中指组副组长毛福民,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志办主任,我区参加会议的是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冯有恩、原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乌日吉图两位同志。
会上,李铁映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朱佳木同志作了工作报告,毛福民作了《关于全国地方志工作若干规定的说明》。在19日召开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秘书长、中指组副组长高强同志宣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名单。并强调:第三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重视下成立的,指导小组的调整得到了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李铁映、曾庆红、王忠禹等领导同志的支持。第三届中指组的组成人员38人,比上届增加10人,组长李铁映,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副组长高强、徐根初、毛福民,成员有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要加强编修地方志工作”的指示召开的,是一次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承前启后的大会。会议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是对过去5年来我国地方志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自第二次工作会议以来的5年间,我国地方志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已出版三级志书4789部,完成计划数6320部的75.8%,还有相当数量的志书正在审定、出版中;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地方综合性年鉴;随着第一届修志工作的基本完成,续志工作在部分省市陆续启动,至2001年12月,已经有1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部署续志工作;全国已经形成一支包括2万多专职人员在内的10万人的专兼职修志队伍;地方志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共发表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百余部;部分省市还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修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有了良好开端;在开发地方志资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是要求全面启动第二届修志工作。会议要求在今后5年内,无论是已经完成,还是正在加紧完成首轮志书编纂任务的地区,都要陆续启动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并将续修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中。续志工作要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体制,要做到“一纳入”、“五到位”;要把提高志书质量放在首位,出精品佳志。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会议认为,编修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连续不断的文化基础建设,是一项代代相济、永不断章的文化系统工程。在机构改革中,各地政府应统筹考虑,一定要稳定地方志机构和骨干队伍,以保证续修工作顺利进行。会议强调,为使地方志事业延绵不断,必须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并逐步创造条件,实现由国家立法。在全国性法规出台之前,各地可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地方规范性文件,为全国地方志立法奠定基础。
四是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大力推进地方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会议认为,新方志应成为当代社会的公利之物,而不应成为少数人的鉴赏之物。编修地方志的目的是要记述历史、传承文明,更要为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当前的现实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将修志成果推向社会,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开发利用方志资源,除了要采用传统方法外,更需要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要大力推进地方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到资源共享。已建立数据库、加入互联网的单位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完善内容,积极发挥其作用。尚未建立的单位要创造条件,尽快把数据库、网络化建设提上日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在5年之内,基本建立全国地方志系统的互联网。会议认为,方志馆可将收藏、编纂、研究、服务集于一身,建设方志馆是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已建成方志馆的单位要妥善管理,强化职能,扩大其社会影响。尚未建立但有条件建立的地方,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尽快把方志馆建起来。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把与北京市联合建设国家·北京方志馆作为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工作,争取尽快立项实施。
这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很重要,请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执行。
二、 通报全国和全区修志工作情况
(一)全国修志工作情况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编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指导,全国各地修志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是第一届志书编纂工作结出丰硕成果。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中,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已全部完成三级志书的出版任务,河北、山西、黑龙江、山东、湖南、云南、青海已完成90%以上,天津、吉林、上海、福建、广西、重庆已完成80%以上。除了三级志书外,各地还编纂出版了两万余种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村镇志、地情书和700余种年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丰硕的社会科学成果,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是续志工作已开始启动。随着第一届修志工作的基本完成,许多省市已经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截至2001年12月中旬,已有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发文部署第二轮续修工作。一些行业、部门,如科技部、水利部、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等也发文部署第二轮续修工作。
三是修志机构和队伍基本稳定。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地市级和县级也都建立了地方志机构,全国已经形成了修志机构网。现在全国专职修志人员已发展到2万余人,加上兼职修志人员,全国方志队伍已达10万人。在专职修志人员中,据22个省市的统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114人。其中不少中年同志已成为修志工作的中坚力量,很多人还走上了各级修志机构的领导岗位。目前,在全国方志队伍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地方百科全书式的专家、“活事典”,受到地方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尊敬。
四是方志馆、省情地情库与网络建设进度较快。目前,全国已建成或筹建、建设中的方志馆有14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吉林、上海、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情地情库有10个,分别是河北、沈阳、上海、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西、四川。网络有9个,分别是天津、沈阳、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广西、四川、贵州。建设方志馆、地情库和网络,是开发利用志书资源的重要举措。
(二)我区修志工作情况
一是机构和队伍状况。我区修志工作自80年代初开始至今,
已走过20年风雨历程,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修志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全区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三级修志机构基本建立。据37个委办厅局、12个盟市、59个旗县(市区)统计,我区三级修志机构有99个,专兼职修志人员458人,其中,专职修志人员270人,兼职修志人员18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6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2人。由此可见,在机构改革中,我区三级修志机构和人员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从而保持了修志工作的连续性,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专兼职修志队伍,成为我区地方志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保障。
二是志书编纂情况。我区三级志书规划出版207部,有184个单位承编,现已完成100部,其中,出版专业志21部,盟市志9部,旗县(市区)志70部。完成第一届志书编写任务的单位中,有21个单位开始了续志工作。12个盟市中,全部完成第一届修志任务的有:赤峰市、兴安盟、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完成85%以上的有: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完成55%以上的有:乌海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完成50%以下的有: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
三是年鉴工作。近几年,编辑出版了《内蒙古年鉴》1998、1999/2000、2001卷;2002卷目前正在紧张编纂中。《内蒙古年鉴》的编纂出版,填补了我区历史上没有一部综合性年鉴的空白。同时,还出版了《乌海年鉴》、《巴彦淖尔年鉴》、《包头年鉴》、《锡林郭勒年鉴》、《赤峰年鉴》、《通辽年鉴》、《宁城年鉴》、《松山区年鉴》、《红山年鉴》、《乌拉特中旗年鉴》、《临河年鉴》、《准格尔年鉴》等地区综合性年鉴。我区年鉴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四是存在问题及原因。一大批志书、年鉴的出版问世,丰富了我区文化宝库,在我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我们每个修志工作者所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同时,正如宝主席在讲话中所指出的,我区修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我区第一届修志工作与其他省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区三级志书编纂中,盟市志、旗县志编纂进度较快,盟市志规划出版12部,现完成计划的75%,只有《乌盟志》、《呼和浩特市志》(下卷)、《包头市志》(卷一、二)正在编纂中,可望今明两年内出版问世;旗县志规划出版101部,现完成计划的69%,旗县(市区)志中,正在编纂的有21部,处于停滞状态的10部;而专业志编纂进度迟缓,我区规划出版专业志94部,实际完成21部,占计划比例的22.3%,专业志中,正在编纂的有33部,处于停滞状态的40部,可谓差距较大,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第一届修志工作的整体发展。
我区第一届修志工作中专业志、旗县志进展缓慢,原因很多, 情况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有机构,并已写出初稿,但机构改革后,承编志书的原单位撤销,修志工作停顿。比如《冶金工业志》、《机械工业志》、《建材工业志》、《轻纺工业志》等。
二是原无专门修志机构,但有修志人员,机构改革后,人员撤销,工作停顿。如《电子工业志》、《化学工业志》。
三是没有修志机构,也无修志人员,工作从未开展。如《民主党派志》、《工商联志》、《社会科学志》、《宗教志》等。
四是一个厅局承担几部志书,人员、经费等因素影响,工作停顿。 如由农业厅承担的《土壤植被志》、《农垦志》;国土资源厅承担的《地质地貌志》、《土地志》等。
五是虽有专门修志机构和人员,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工作停顿。如《海南区志》、《化德县志》、《兴和县志》、《察右后旗志》、《卓资县志》等。
六是曾经开展过修志工作,后来又停止的。如《东河区志》、《青山区志》、《林业志》、《野生动植物志》、《商检志》等。
总之,我区第一届修志工作任重而道远,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领导和修志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宝主席的讲话精神,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圆满完成本届修志任务,从而顺利启动第二届修志工作。谢谢大家!
全区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材料之三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张建功
传达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通报全区修志工作情况
(2002年6月 6 日)
一、 传达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
2001年12月20日至21日,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召开的。出席这次会议的领导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指组长李铁映,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指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指组副组长徐根初,国家档案局局长、党中央档案馆馆长、中指组副组长毛福民,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志办主任,我区参加会议的是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冯有恩、原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乌日吉图两位同志。
会上,李铁映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朱佳木同志作了工作报告,毛福民作了《关于全国地方志工作若干规定的说明》。在19日召开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秘书长、中指组副组长高强同志宣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名单。并强调:第三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重视下成立的,指导小组的调整得到了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李铁映、曾庆红、王忠禹等领导同志的支持。第三届中指组的组成人员38人,比上届增加10人,组长李铁映,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副组长高强、徐根初、毛福民,成员有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要加强编修地方志工作”的指示召开的,是一次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承前启后的大会。会议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是对过去5年来我国地方志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自第二次工作会议以来的5年间,我国地方志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已出版三级志书4789部,完成计划数6320部的75.8%,还有相当数量的志书正在审定、出版中;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地方综合性年鉴;随着第一届修志工作的基本完成,续志工作在部分省市陆续启动,至2001年12月,已经有1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部署续志工作;全国已经形成一支包括2万多专职人员在内的10万人的专兼职修志队伍;地方志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共发表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百余部;部分省市还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修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有了良好开端;在开发地方志资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是要求全面启动第二届修志工作。会议要求在今后5年内,无论是已经完成,还是正在加紧完成首轮志书编纂任务的地区,都要陆续启动第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并将续修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中。续志工作要继续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体制,要做到“一纳入”、“五到位”;要把提高志书质量放在首位,出精品佳志。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会议认为,编修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连续不断的文化基础建设,是一项代代相济、永不断章的文化系统工程。在机构改革中,各地政府应统筹考虑,一定要稳定地方志机构和骨干队伍,以保证续修工作顺利进行。会议强调,为使地方志事业延绵不断,必须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并逐步创造条件,实现由国家立法。在全国性法规出台之前,各地可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地方规范性文件,为全国地方志立法奠定基础。
四是开发利用方志资源,大力推进地方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会议认为,新方志应成为当代社会的公利之物,而不应成为少数人的鉴赏之物。编修地方志的目的是要记述历史、传承文明,更要为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当前的现实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将修志成果推向社会,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开发利用方志资源,除了要采用传统方法外,更需要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要大力推进地方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到资源共享。已建立数据库、加入互联网的单位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完善内容,积极发挥其作用。尚未建立的单位要创造条件,尽快把数据库、网络化建设提上日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在5年之内,基本建立全国地方志系统的互联网。会议认为,方志馆可将收藏、编纂、研究、服务集于一身,建设方志馆是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已建成方志馆的单位要妥善管理,强化职能,扩大其社会影响。尚未建立但有条件建立的地方,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尽快把方志馆建起来。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把与北京市联合建设国家·北京方志馆作为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工作,争取尽快立项实施。
这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很重要,请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执行。
二、 通报全国和全区修志工作情况
(一)全国修志工作情况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编地方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指导,全国各地修志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是第一届志书编纂工作结出丰硕成果。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中,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已全部完成三级志书的出版任务,河北、山西、黑龙江、山东、湖南、云南、青海已完成90%以上,天津、吉林、上海、福建、广西、重庆已完成80%以上。除了三级志书外,各地还编纂出版了两万余种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村镇志、地情书和700余种年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丰硕的社会科学成果,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是续志工作已开始启动。随着第一届修志工作的基本完成,许多省市已经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截至2001年12月中旬,已有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发文部署第二轮续修工作。一些行业、部门,如科技部、水利部、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等也发文部署第二轮续修工作。
三是修志机构和队伍基本稳定。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地市级和县级也都建立了地方志机构,全国已经形成了修志机构网。现在全国专职修志人员已发展到2万余人,加上兼职修志人员,全国方志队伍已达10万人。在专职修志人员中,据22个省市的统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114人。其中不少中年同志已成为修志工作的中坚力量,很多人还走上了各级修志机构的领导岗位。目前,在全国方志队伍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地方百科全书式的专家、“活事典”,受到地方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尊敬。
四是方志馆、省情地情库与网络建设进度较快。目前,全国已建成或筹建、建设中的方志馆有14个,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吉林、上海、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省情地情库有10个,分别是河北、沈阳、上海、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西、四川。网络有9个,分别是天津、沈阳、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广西、四川、贵州。建设方志馆、地情库和网络,是开发利用志书资源的重要举措。
(二)我区修志工作情况
一是机构和队伍状况。我区修志工作自80年代初开始至今,
已走过20年风雨历程,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广大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修志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全区上下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三级修志机构基本建立。据37个委办厅局、12个盟市、59个旗县(市区)统计,我区三级修志机构有99个,专兼职修志人员458人,其中,专职修志人员270人,兼职修志人员18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7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6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2人。由此可见,在机构改革中,我区三级修志机构和人员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从而保持了修志工作的连续性,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专兼职修志队伍,成为我区地方志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保障。
二是志书编纂情况。我区三级志书规划出版207部,有184个单位承编,现已完成100部,其中,出版专业志21部,盟市志9部,旗县(市区)志70部。完成第一届志书编写任务的单位中,有21个单位开始了续志工作。12个盟市中,全部完成第一届修志任务的有:赤峰市、兴安盟、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完成85%以上的有: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完成55%以上的有:乌海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完成50%以下的有: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
三是年鉴工作。近几年,编辑出版了《内蒙古年鉴》1998、1999/2000、2001卷;2002卷目前正在紧张编纂中。《内蒙古年鉴》的编纂出版,填补了我区历史上没有一部综合性年鉴的空白。同时,还出版了《乌海年鉴》、《巴彦淖尔年鉴》、《包头年鉴》、《锡林郭勒年鉴》、《赤峰年鉴》、《通辽年鉴》、《宁城年鉴》、《松山区年鉴》、《红山年鉴》、《乌拉特中旗年鉴》、《临河年鉴》、《准格尔年鉴》等地区综合性年鉴。我区年鉴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四是存在问题及原因。一大批志书、年鉴的出版问世,丰富了我区文化宝库,在我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我们每个修志工作者所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同时,正如宝主席在讲话中所指出的,我区修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我区第一届修志工作与其他省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区三级志书编纂中,盟市志、旗县志编纂进度较快,盟市志规划出版12部,现完成计划的75%,只有《乌盟志》、《呼和浩特市志》(下卷)、《包头市志》(卷一、二)正在编纂中,可望今明两年内出版问世;旗县志规划出版101部,现完成计划的69%,旗县(市区)志中,正在编纂的有21部,处于停滞状态的10部;而专业志编纂进度迟缓,我区规划出版专业志94部,实际完成21部,占计划比例的22.3%,专业志中,正在编纂的有33部,处于停滞状态的40部,可谓差距较大,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第一届修志工作的整体发展。
我区第一届修志工作中专业志、旗县志进展缓慢,原因很多, 情况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有机构,并已写出初稿,但机构改革后,承编志书的原单位撤销,修志工作停顿。比如《冶金工业志》、《机械工业志》、《建材工业志》、《轻纺工业志》等。
二是原无专门修志机构,但有修志人员,机构改革后,人员撤销,工作停顿。如《电子工业志》、《化学工业志》。
三是没有修志机构,也无修志人员,工作从未开展。如《民主党派志》、《工商联志》、《社会科学志》、《宗教志》等。
四是一个厅局承担几部志书,人员、经费等因素影响,工作停顿。 如由农业厅承担的《土壤植被志》、《农垦志》;国土资源厅承担的《地质地貌志》、《土地志》等。
五是虽有专门修志机构和人员,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工作停顿。如《海南区志》、《化德县志》、《兴和县志》、《察右后旗志》、《卓资县志》等。
六是曾经开展过修志工作,后来又停止的。如《东河区志》、《青山区志》、《林业志》、《野生动植物志》、《商检志》等。
总之,我区第一届修志工作任重而道远,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领导和修志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宝主席的讲话精神,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圆满完成本届修志任务,从而顺利启动第二届修志工作。谢谢大家!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