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开创我区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王铎同志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全区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召开的。这个会议很重要,是自治区成立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这说明,我区地方志工作,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动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国地方志规划会议精神;讨论确定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及设想;交流、总结工作情况和经验;全面部署地方志编纂工作,以党的十二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开创我区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编纂新方志是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在全党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整个历史科学的领域中,研究、编纂、出版中国地方史志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纵观中国历史,隔代编史和当代修志,久已形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地方志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好传统。
今天,我们要编纂的是社会主义的新志书,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现在,我们编修志书,具有前人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我们一定要树立雄心,立壮志,努力修好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志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编修新地方志的工作。早在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上就倡导编修地方志。一九五九年,周总理要国家档案局抓修志工作。五十年代,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地方志小组,并在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中提出了编写地方志的任务。还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多次倡导修志工作。大家记得,五十年代后期,在党中央领导同志倡导下,我国各省、自治区,曾经出现过编修地方史志和民族史志的热潮。同时,群众编写社史、村史、厂史、家史等也很活跃,但是,“十年内乱”期间则完全陷于停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胡耀邦、胡乔木等到党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过问此项工作,并且作了重要指示。一九八○年胡乔木同志指出:“地方志的编纂,也是迫切需要的工作。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我们重大声疾呼,予以提倡。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今年四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并根据“六五”规划中把地方志列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要求,四月下旬在洛阳召开了“中国地方志规划会议”,研究制订了中国地方志事业“六五”规划及“七五”设想。
从胡乔木同志提出修新志的号召以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全国已有十五个省、自治区,30多个地区,70多个省辖市,500多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培训了修志人员,开展了修志工作。尽管修志工作的开展还不够平衡,起步有迟有早,但是,从全国发展趋势看,形势是好的,发展是快的。这充分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因此,编纂一部反映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就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了。
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两者是互为因果,互为促进的。但是,思想建设同是决定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地方志作为一项文化建设事业,必须有共产主义思想作指导,才能做主社会主义方向。我们的总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修志工作也就必须服从这个总的目标,并为之服务。地方志担负双重任务,一方面,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另一方面,又为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因此,编纂地方志,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的尺度,衡量我们工作的现状,从而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为三个根本好转服务。所以说地方志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不急之务”,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要发挥地方志工作应有的重要作用。
胡耀邦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研究历史,懂得现实中国的国情,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编纂地方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古为今用”,“今为今用”,为四化建设服务。地方志就是写地方上的历史,就是记载人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斗争史实,客观地、真诚地总结他们的胜利和失败,前进和后退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主张向历史学习,以历史为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和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吸收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这样才能引导我们的革命的建设事业不断前进。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为了正确贯彻党的十二大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就必须认真总结本地区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从而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我们编纂地方志,就是要把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写出来,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得到丰富的知识,使我们聪明起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是,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青年一代。新编地方志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建设,不仅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面貌,尤其要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地方志不论记事或记人,不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要宣传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在新的志书中,要系统地记载我区各地在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历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经济、文化建设上的成就。通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激发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加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奋发向前的思想。
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家知道,国家有国史,地方有方志。国事不能包罗万象,写得很具体。这就靠地方志来补其不足。地方志就是记载地方情况的文字,凡是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自然形势、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传记、乡土佚闻等无不记载。所以,把地方志称之为“博物之书”、“百科全书”。除国史外,每个地方都搞这样一套方志,就可以把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保存和继承下来。这样就能上对得起祖宗先辈,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总之,我国素有盛世修志的优良传统,编纂社会主义的新方志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千秋大业。胡乔木同志曾再三强调:“决不能让编纂地方志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中断”。
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去年九月份成立,现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应当说,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经验不多,熟悉修志的骨干也少,各旗、县保存的志书也不多,还有些同志对编修地方志的认识不足,等等,这都是我们前进中的困难。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下,目前全区已有约半数左右的盟、市和旗、县,先后程度不同的开展了修志工作,他们收集了不少资料,陆续出了一批资料汇编,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面开展修志打下了基础。
地方志是地方的事。胡乔木同志说,地方志“是迫切需要的工作。”我们相信,只要各级领导重视起来,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随着党的十二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全区修志工作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二、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们的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此,研究地方史、编纂地方志,也必须遵循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整个地方志编纂工作,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我们编纂新地方志的基本原则。大家知道,新志书,将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不论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从搜集资料到分类编辑成书,要经过调查研究的长过程。调查研究的方法,审核资料的价值,辨别资料的真伪,直至编辑成书,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势必要把修志工作引入歧途,或者回到旧志的老路上去。
编纂地方志,涉及到近百年的历史材料,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民俗、人物等等各方面的史料,浩如烟海。如此大量而繁杂的史料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果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就不可能看清历史舞台上,许多个人、社会集团、阶级的活动,哪些是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哪些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哪些是对人民有利的,哪些是对人民不利的,从而分清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否则,就不可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抓住主流,看清本质,提示规律,为现实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便在分析研究历史材料时,完整地准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在地方志编纂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之后,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的问题。这里我想强调的几点是:
一定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时代,编修地方史和地方志,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今天修志既不同于资本主义,更不同于封建主义,而是编纂社会主义的新型地方志。所以,应该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保证编纂新方志的政治方向。我们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论是研究地方史,还是编纂地方志,都要服从这个总的目标,服务于这个总的目标。
一定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任何时代,任何志书,都是为其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有其鲜明的阶级观点。 我们的观点很明确,今天修志就是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这部社会主义新型志书,在历史上能起多大作用,留给子孙后代去评价。当务之急是,编纂工作中要用科学的态度及时加工整理,提供为今天建设所急需的可靠资料。这不仅是修志人员的光荣职责,而且是引起多方人士重视修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定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主人的原则。新志不能象旧志那样,宣扬吹嘘帝王将相的“功绩”,而是要着重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可以说近百年的历史,是人民革命的历史,是人民胜利的历史。因此,我们编纂新的地方志,就应当是人民为主体的新型地方志。所以说它同过去的旧志根本不同,而是一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志书。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新志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什么就写什么,不夸大不缩小。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坚持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新志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决不能因一个人的后过而抹煞其前功,也不能因一个人的先是而掩盖其后过。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一九五六周总理说过:“文史资料要有正确方向,要存真,要实事求是。”陈云同志说:“不唯上,不唯书,唯事实。”这是修志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事实,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一定要坚持批判地继承旧志,立足于创新的原则。我国有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对前人修志的经验应给以科学的总结,旧志积累的思想成果应该继承和发扬,否则,新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家是以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为前提来建立自己的学说的,任何一种新学说都不能超过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因此,对于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切有用的东西,应当抱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予以鉴别和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样,对于前人修志的丰富经验,也应以科学态度,予以总结和吸收。但是,我们修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绝不是简单的续修。因此,要在批判地继承旧志的基础上,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资料去创新立新。一定要突出社会主义时代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新方志,就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突出我们时代的特点。我们这个时代,是人民翻身作主的时代,是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是我们进行了翻天覆地的伟大改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正在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要在我们新编的地方志中充分地反映出来。我们今天写历史编志书,是为了教育群众和后代,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从这个基本点考虑应注意:
一是,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能离开党中央已经结论了的重大历史问题,另写一套。
二是,要注意社会效果,不能有损于党的形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法制的建设,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能影响安定团结,要促进人们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奋发向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不能使人民泄气,丧失信心。三是,写我党历史上的失误,宜粗不宜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既要从历史的顺进中反映历史的主流,也要从历史的逆境中抓住事物的本质。
地方志作为资料书,贵在于真实性、可靠性,舍此就失去了志书的意义。
最后,新编地方志,还要充分体现我区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正确反映我区各民族活动的历史和民族关系的主流。更要着重反映自治区是蒙古族实行区域自治,汉族为多数,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生息和斗争的历史事实,更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三、加强领导群策群力开创我区修志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要在全区范围内编纂一部社会主义的新型志书,这是全区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目前,全国修志工作的形势发展很快,许多兄弟省区的编修工作,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这是形势喜人,也是形势逼人。
我区新编地方志工作,经自治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去年九月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民了通知,要求各盟市、旗县和直属机关建立修志机构,调配人员,迅速开展这一工作。十一月份,自治区地文坛民编委会召开主任办公室会议,分析了形势,部署了工作。这期间,为这次会议做准备,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相继起草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编地文坛民工作试行方案》(征求意见稿)、《内蒙古通志大纲》(征求意见稿)、《一九八三——一九九二年内蒙古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及设想》(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创办了《内蒙古地方志通讯》。今年上半年,总编室派人到东三盟检查了工作。此外,还计划陆续编印《内蒙古地方志资料汇编》,还设想从今年起每年编写一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年鉴》。从全区看,约有半数的盟市和旗县,先后成立了地方志编纂机构,配备了人员,开展了工作。总之,一年来,全区上下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当说,我区的修志工作起步较晚,进度较慢,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发展还不够平衡。只要我们认识到修志的重要性,又看到我们的不足,那么,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区编纂方志的工作,就一定会有新的进展。我们这次会议,就是为了共商修志大计,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开创修志工作的新局面。编纂地方志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没有近期的规划和远期的设想,没有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安排,是难以实现的。关于这个问题,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已草拟了一个规划,请同志们研究斟酌。我们总的打算和设想是,用十年的时间完成《内蒙古通志》、五至七年的时间完成“盟、市志”、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旗县志”的编纂任务。《内蒙古通志》的编纂工作,在今后的十年内,大体上可分作三个阶段:前三年即“六五”期间(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为准备阶段;后五年即“七五”期间(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为发展阶段;最后两年即“八五”前两年(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二年)为扫尾阶段。盟市旗县志的编纂工作,一般讲也应按规定的完成期限,分为三个阶段安排。具体说:(一)要集中力量,大抓资料征集工作。必须把修志需要的主要材料征集到手,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在资料征集上打一个硬仗。 (二)在主要资料征集到手并进行了整理之后,即可全面进行编纂工作。在这段时间内,必须尽最大努力把初稿完成。
(三)在初稿完成后,应按规定的分工权限,由自治区、盟市、旗县负责审查、修改、定稿、出版工作。
上述阶段的划分,只是一个设想,各地情况不同,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同,当然要有不同的安排,但按规划的要求考虑,总的看,是可行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前我们必须抓好几件事:
第一、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领导,这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此项工作。经常检查指导,并把修志工作摆在议事日程上,一年抓两、三次。各级修志人员,要积极工作,主动请示汇报,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第二、建立和健全各级方志编纂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现在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已经成立,工作已开展。各盟市、旗县和自治区直属机关各有修志任务的部门,凡是没有建立修志机构的,均应按内政发(1982)214号通知精神很快建立起来。各级修志机构的人员列入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应根据任务需要调配。对修志工作人员可按社会科学部门有关规定评定职称,按科研人员给予应有的福利待遇。各地修志所需经费,由各级地方财政统筹解决。
第三、制定新地方志的编纂规划和编写方案。各级修志机构建立后,首先要因地制宜,制订规划,工作怎样开展,通志和各种志书怎样编写,如何组织业务部门和社会力量,何时能够完成,都要认真研究,全面作出安排。现在,已经起草了全区的修志方案、规划及自治区通志大纲,还不甚成熟,请同志们讨论修改。
第四、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修志队伍。地方志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工作量很大的工程,没有一支又红又专的修志队伍,是不能完成的。我们不仅需要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还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群众性的业余队伍。要在编纂新方志的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调动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队伍。此外,还要调动那些了解情况、热心修志工作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编纂工作的要求。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物色专业修志人员时,一定要考虑编纂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所选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觉悟,而且要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有较多的文史知识和必要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不要滥竽充数。对专业修志人员,应从长远需要着想,采取各种办法加以培养和提高。特别是注意对青年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第五、要特别重视收集资料。资料是编史修志的基础,没有足够可信的资料是无法进行修志的。特别是前三年,中心工作就是收集资料。如果不狠抓,抓得不好,就保证不了志书的质量。同时,还要下大气力收集和整理旧地方志,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同志们,编纂新地方志是一项新工作,大家都没有经验,只能边学边干,不断地积累经验。我们一定要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振奋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开创修志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而奋斗!
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开创我区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王铎同志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全区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持召开的。这个会议很重要,是自治区成立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这说明,我区地方志工作,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动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国地方志规划会议精神;讨论确定全区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及设想;交流、总结工作情况和经验;全面部署地方志编纂工作,以党的十二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开创我区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编纂新方志是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要在全党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整个历史科学的领域中,研究、编纂、出版中国地方史志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纵观中国历史,隔代编史和当代修志,久已形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地方志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好传统。
今天,我们要编纂的是社会主义的新志书,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现在,我们编修志书,具有前人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我们一定要树立雄心,立壮志,努力修好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志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编修新地方志的工作。早在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上就倡导编修地方志。一九五九年,周总理要国家档案局抓修志工作。五十年代,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地方志小组,并在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中提出了编写地方志的任务。还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多次倡导修志工作。大家记得,五十年代后期,在党中央领导同志倡导下,我国各省、自治区,曾经出现过编修地方史志和民族史志的热潮。同时,群众编写社史、村史、厂史、家史等也很活跃,但是,“十年内乱”期间则完全陷于停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胡耀邦、胡乔木等到党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过问此项工作,并且作了重要指示。一九八○年胡乔木同志指出:“地方志的编纂,也是迫切需要的工作。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我们重大声疾呼,予以提倡。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材料继续编写地方志。”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今年四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并根据“六五”规划中把地方志列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要求,四月下旬在洛阳召开了“中国地方志规划会议”,研究制订了中国地方志事业“六五”规划及“七五”设想。
从胡乔木同志提出修新志的号召以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全国已有十五个省、自治区,30多个地区,70多个省辖市,500多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培训了修志人员,开展了修志工作。尽管修志工作的开展还不够平衡,起步有迟有早,但是,从全国发展趋势看,形势是好的,发展是快的。这充分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因此,编纂一部反映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就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了。
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两者是互为因果,互为促进的。但是,思想建设同是决定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地方志作为一项文化建设事业,必须有共产主义思想作指导,才能做主社会主义方向。我们的总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修志工作也就必须服从这个总的目标,并为之服务。地方志担负双重任务,一方面,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另一方面,又为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因此,编纂地方志,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的尺度,衡量我们工作的现状,从而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为三个根本好转服务。所以说地方志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不急之务”,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要发挥地方志工作应有的重要作用。
胡耀邦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研究历史,懂得现实中国的国情,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编纂地方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古为今用”,“今为今用”,为四化建设服务。地方志就是写地方上的历史,就是记载人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斗争史实,客观地、真诚地总结他们的胜利和失败,前进和后退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主张向历史学习,以历史为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和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吸收成功的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这样才能引导我们的革命的建设事业不断前进。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为了正确贯彻党的十二大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就必须认真总结本地区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从而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我们编纂地方志,就是要把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写出来,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得到丰富的知识,使我们聪明起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是,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青年一代。新编地方志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文化建设,不仅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面貌,尤其要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地方志不论记事或记人,不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要宣传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在新的志书中,要系统地记载我区各地在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斗历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经济、文化建设上的成就。通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激发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加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奋发向前的思想。
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家知道,国家有国史,地方有方志。国事不能包罗万象,写得很具体。这就靠地方志来补其不足。地方志就是记载地方情况的文字,凡是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自然形势、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传记、乡土佚闻等无不记载。所以,把地方志称之为“博物之书”、“百科全书”。除国史外,每个地方都搞这样一套方志,就可以把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保存和继承下来。这样就能上对得起祖宗先辈,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总之,我国素有盛世修志的优良传统,编纂社会主义的新方志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千秋大业。胡乔木同志曾再三强调:“决不能让编纂地方志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中断”。
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去年九月份成立,现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应当说,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经验不多,熟悉修志的骨干也少,各旗、县保存的志书也不多,还有些同志对编修地方志的认识不足,等等,这都是我们前进中的困难。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下,目前全区已有约半数左右的盟、市和旗、县,先后程度不同的开展了修志工作,他们收集了不少资料,陆续出了一批资料汇编,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面开展修志打下了基础。
地方志是地方的事。胡乔木同志说,地方志“是迫切需要的工作。”我们相信,只要各级领导重视起来,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随着党的十二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全区修志工作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二、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们的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因此,研究地方史、编纂地方志,也必须遵循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整个地方志编纂工作,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我们编纂新地方志的基本原则。大家知道,新志书,将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不论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从搜集资料到分类编辑成书,要经过调查研究的长过程。调查研究的方法,审核资料的价值,辨别资料的真伪,直至编辑成书,如果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势必要把修志工作引入歧途,或者回到旧志的老路上去。
编纂地方志,涉及到近百年的历史材料,其中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民俗、人物等等各方面的史料,浩如烟海。如此大量而繁杂的史料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果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就不可能看清历史舞台上,许多个人、社会集团、阶级的活动,哪些是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哪些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哪些是对人民有利的,哪些是对人民不利的,从而分清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否则,就不可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抓住主流,看清本质,提示规律,为现实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便在分析研究历史材料时,完整地准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在地方志编纂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之后,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的问题。这里我想强调的几点是:
一定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时代,编修地方史和地方志,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今天修志既不同于资本主义,更不同于封建主义,而是编纂社会主义的新型地方志。所以,应该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保证编纂新方志的政治方向。我们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论是研究地方史,还是编纂地方志,都要服从这个总的目标,服务于这个总的目标。
一定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任何时代,任何志书,都是为其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有其鲜明的阶级观点。 我们的观点很明确,今天修志就是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这部社会主义新型志书,在历史上能起多大作用,留给子孙后代去评价。当务之急是,编纂工作中要用科学的态度及时加工整理,提供为今天建设所急需的可靠资料。这不仅是修志人员的光荣职责,而且是引起多方人士重视修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定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主人的原则。新志不能象旧志那样,宣扬吹嘘帝王将相的“功绩”,而是要着重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可以说近百年的历史,是人民革命的历史,是人民胜利的历史。因此,我们编纂新的地方志,就应当是人民为主体的新型地方志。所以说它同过去的旧志根本不同,而是一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志书。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新志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什么就写什么,不夸大不缩小。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坚持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新志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决不能因一个人的后过而抹煞其前功,也不能因一个人的先是而掩盖其后过。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一九五六周总理说过:“文史资料要有正确方向,要存真,要实事求是。”陈云同志说:“不唯上,不唯书,唯事实。”这是修志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事实,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一定要坚持批判地继承旧志,立足于创新的原则。我国有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对前人修志的经验应给以科学的总结,旧志积累的思想成果应该继承和发扬,否则,新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家是以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为前提来建立自己的学说的,任何一种新学说都不能超过前人提供的思想资料。因此,对于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切有用的东西,应当抱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予以鉴别和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样,对于前人修志的丰富经验,也应以科学态度,予以总结和吸收。但是,我们修的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绝不是简单的续修。因此,要在批判地继承旧志的基础上,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资料去创新立新。一定要突出社会主义时代的特点。社会主义的新方志,就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突出我们时代的特点。我们这个时代,是人民翻身作主的时代,是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是我们进行了翻天覆地的伟大改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正在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要在我们新编的地方志中充分地反映出来。我们今天写历史编志书,是为了教育群众和后代,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从这个基本点考虑应注意:
一是,要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能离开党中央已经结论了的重大历史问题,另写一套。
二是,要注意社会效果,不能有损于党的形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法制的建设,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能影响安定团结,要促进人们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奋发向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不能使人民泄气,丧失信心。三是,写我党历史上的失误,宜粗不宜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既要从历史的顺进中反映历史的主流,也要从历史的逆境中抓住事物的本质。
地方志作为资料书,贵在于真实性、可靠性,舍此就失去了志书的意义。
最后,新编地方志,还要充分体现我区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正确反映我区各民族活动的历史和民族关系的主流。更要着重反映自治区是蒙古族实行区域自治,汉族为多数,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生息和斗争的历史事实,更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三、加强领导群策群力开创我区修志工作的新局面
我们要在全区范围内编纂一部社会主义的新型志书,这是全区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目前,全国修志工作的形势发展很快,许多兄弟省区的编修工作,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这是形势喜人,也是形势逼人。
我区新编地方志工作,经自治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去年九月成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民了通知,要求各盟市、旗县和直属机关建立修志机构,调配人员,迅速开展这一工作。十一月份,自治区地文坛民编委会召开主任办公室会议,分析了形势,部署了工作。这期间,为这次会议做准备,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相继起草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新编地文坛民工作试行方案》(征求意见稿)、《内蒙古通志大纲》(征求意见稿)、《一九八三——一九九二年内蒙古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及设想》(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创办了《内蒙古地方志通讯》。今年上半年,总编室派人到东三盟检查了工作。此外,还计划陆续编印《内蒙古地方志资料汇编》,还设想从今年起每年编写一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年鉴》。从全区看,约有半数的盟市和旗县,先后成立了地方志编纂机构,配备了人员,开展了工作。总之,一年来,全区上下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当说,我区的修志工作起步较晚,进度较慢,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发展还不够平衡。只要我们认识到修志的重要性,又看到我们的不足,那么,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区编纂方志的工作,就一定会有新的进展。我们这次会议,就是为了共商修志大计,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开创修志工作的新局面。编纂地方志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没有近期的规划和远期的设想,没有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安排,是难以实现的。关于这个问题,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已草拟了一个规划,请同志们研究斟酌。我们总的打算和设想是,用十年的时间完成《内蒙古通志》、五至七年的时间完成“盟、市志”、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旗县志”的编纂任务。《内蒙古通志》的编纂工作,在今后的十年内,大体上可分作三个阶段:前三年即“六五”期间(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为准备阶段;后五年即“七五”期间(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为发展阶段;最后两年即“八五”前两年(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二年)为扫尾阶段。盟市旗县志的编纂工作,一般讲也应按规定的完成期限,分为三个阶段安排。具体说:(一)要集中力量,大抓资料征集工作。必须把修志需要的主要材料征集到手,并进行初步的整理。在资料征集上打一个硬仗。 (二)在主要资料征集到手并进行了整理之后,即可全面进行编纂工作。在这段时间内,必须尽最大努力把初稿完成。
(三)在初稿完成后,应按规定的分工权限,由自治区、盟市、旗县负责审查、修改、定稿、出版工作。
上述阶段的划分,只是一个设想,各地情况不同,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同,当然要有不同的安排,但按规划的要求考虑,总的看,是可行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前我们必须抓好几件事:
第一、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新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领导,这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此项工作。经常检查指导,并把修志工作摆在议事日程上,一年抓两、三次。各级修志人员,要积极工作,主动请示汇报,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第二、建立和健全各级方志编纂工作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现在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已经成立,工作已开展。各盟市、旗县和自治区直属机关各有修志任务的部门,凡是没有建立修志机构的,均应按内政发(1982)214号通知精神很快建立起来。各级修志机构的人员列入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应根据任务需要调配。对修志工作人员可按社会科学部门有关规定评定职称,按科研人员给予应有的福利待遇。各地修志所需经费,由各级地方财政统筹解决。
第三、制定新地方志的编纂规划和编写方案。各级修志机构建立后,首先要因地制宜,制订规划,工作怎样开展,通志和各种志书怎样编写,如何组织业务部门和社会力量,何时能够完成,都要认真研究,全面作出安排。现在,已经起草了全区的修志方案、规划及自治区通志大纲,还不甚成熟,请同志们讨论修改。
第四、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修志队伍。地方志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工作量很大的工程,没有一支又红又专的修志队伍,是不能完成的。我们不仅需要一支精干的专业队伍,还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群众性的业余队伍。要在编纂新方志的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调动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队伍。此外,还要调动那些了解情况、热心修志工作的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编纂工作的要求。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物色专业修志人员时,一定要考虑编纂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所选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政治觉悟,而且要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有较多的文史知识和必要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不要滥竽充数。对专业修志人员,应从长远需要着想,采取各种办法加以培养和提高。特别是注意对青年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第五、要特别重视收集资料。资料是编史修志的基础,没有足够可信的资料是无法进行修志的。特别是前三年,中心工作就是收集资料。如果不狠抓,抓得不好,就保证不了志书的质量。同时,还要下大气力收集和整理旧地方志,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同志们,编纂新地方志是一项新工作,大家都没有经验,只能边学边干,不断地积累经验。我们一定要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振奋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开创修志工作的新局面,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而奋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