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传统节日。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尔德意为节日,菲图尔意为开斋。这是回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内蒙古的回族俗称“尔代节”。《古兰经》规定: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斋月期间,穆斯林每天在日升前直至日落至地平线下,禁绝一切饮食和房事,同时,斋月中也禁止说伤害别人的话、干损害别人的事。斋戒的目的在于通过尝到饥饿和干渴的痛苦,以此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廉洁守法的操行,以及忍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使人在遇到艰难困苦的环境时,能够忍受和坚持。同时,由于斋戒者亲身体验到饥饿和艰苦的情况,便能够推己及人,养成宽厚仁慈、互助互爱的品行。由此,特别鼓励人们在斋月里多行善事,广为施舍,接济贫穷。通过封斋,使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斋月期间如果虽禁饮食,挨饥饿,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是不完美的。回族群众认为,斋月封斋是一切功课中难度最大,但能获安拉赐赏最厚之功。这是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莱麦丹月)为斋月。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偿。开斋节,整个节日仪式集中体现了回族群众念、礼、斋、课四项功修的统一,成为宗教仪式的最高形式。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月首以见到新月为准。斋戒满一月(30天),这天的傍晚要“望月”(内蒙古西部区叫“瞭月”)。但见新月,次日即可开斋。故回族称“见月封斋,见月开斋”。开斋节一般在我国农历十月的初二或初三。
在回族聚居的村镇,在斋月里的每一个凌晨,清真寺的寺师傅都要站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还挨门逐户地敲打,催醒熟睡的人们起来做封斋饭。而每天的开斋时间一到,清真寺宣礼塔上的灯便亮了起来,清脆的通知开斋的梆子声响起,家家户户点起香迎接一个斋功的圆满完成。如果早晨起晚,错过了“闭斋”时间,不主张封“空斋”(不吃饭而封一天的斋),那样做“使不得”。这个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要比往常好得多。一般都备有大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开斋后,有的人讲究吃几个红枣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枣,所以回民现在仍遵从这种“圣行”。斋月里,家庭条件好的回族家庭,还精心做上美味饭菜送往清真寺,开斋时施舍给穷人。斋月里给经济困难的老弱病残、无依无靠者送“乜贴”的也较多。斋月开始后,晚辈还要带上礼品,看望长辈,给长辈送“开斋”食品。即使出门在外工作,也要托人去办理此事。斋月里到礼拜寺参加礼拜的人较平时多,特别是主麻日和每日晚上。呼和浩特市有些清真寺还设灶提供开斋饭,方便群众开斋后即可上殿礼拜。由于封斋,回族的结婚仪式基本都改在斋月后进行。在斋月里,回族聚居区显得比平时更和气、更团结;回族家庭显得比平时更亲切、更和睦。
当开斋节来临的前几天,回族家庭中都要打扫庭院,缝制新衣,采办过节用品,迎接回族最隆重的节日的到来。开斋日清晨,凡穆斯林都要起个大早,人人重新沐浴,换上节日盛装。男人们要赶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称“礼尔代”)。会礼前,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索德盖·费特勒”钱,即交纳课税,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回族很重视开斋节,一般都要尽量参加节日会礼。家长带领成年孩子一起礼拜,是为最佳。开斋节的会礼无论当时气候多么恶劣,也必须如期举行,且不得中途退出。故此,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等各地都有“十里赶主麻、百里赶尔代”的说法。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人太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会礼。多年来,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寺会礼时大殿内外,连寺院的走廊过道都跪满礼拜者,场面蔚为壮观。场地仍容纳不下,会礼还需分两次进行。会礼结束时,互相“攥手”(赤峰的回族叫“拿手”,是双手对握,握后各自抹脸,念“尔来欣色俩目”),互道“色俩目”,表示节日祝贺。即便平常互有隔阂,“攥手”后也就自此消除,重归于好。会礼后,人们纷纷去公墓“游坟”,诵经,悼念亡人。不少人家还要过“乜贴”。
开斋节这天,晚辈要挨家挨户向长辈“拜尔代”,亲友、邻居间也走家串户,互相祝贺问候,并送上油香、馓子。收到礼物的人家,要赶快把自家的油香、馓子包上送去——这叫“回份儿”。以独具民族特色的礼物馈赠的朋友、邻居中,也有其他民族,体现出回回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兄弟情谊。各家各户都要制作各种丰盛的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和精美的菜肴,中午“撇什尼”(或“主麻”拜)后,全家的聚餐更是红火热闹——因为这是一个月斋戒后的第一顿饭,也是举家团聚的喜宴。临过节前,离家在外的回族要尽量赶回来,与亲人欢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这一天,各地伊斯兰教协会一般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回族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参加。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群众,也络绎不绝地来到回族家中,表示节日的祝贺。自治区各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还带上礼品到清真寺慰问,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庆祝活动,畅叙情谊,增进了民族团结,给回族的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意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回族的聚居区特别是清真寺周围,成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地带,回族节日期间这里更加热闹非凡;清真寺前的广场上,常常举行回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摔跤比赛和武术比赛,总会吸引层层迭迭的观看欣赏者。
回族的传统节日。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尔德意为节日,菲图尔意为开斋。这是回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内蒙古的回族俗称“尔代节”。《古兰经》规定: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斋月期间,穆斯林每天在日升前直至日落至地平线下,禁绝一切饮食和房事,同时,斋月中也禁止说伤害别人的话、干损害别人的事。斋戒的目的在于通过尝到饥饿和干渴的痛苦,以此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廉洁守法的操行,以及忍苦耐劳的精神,特别是使人在遇到艰难困苦的环境时,能够忍受和坚持。同时,由于斋戒者亲身体验到饥饿和艰苦的情况,便能够推己及人,养成宽厚仁慈、互助互爱的品行。由此,特别鼓励人们在斋月里多行善事,广为施舍,接济贫穷。通过封斋,使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斋月期间如果虽禁饮食,挨饥饿,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是不完美的。回族群众认为,斋月封斋是一切功课中难度最大,但能获安拉赐赏最厚之功。这是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莱麦丹月)为斋月。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偿。开斋节,整个节日仪式集中体现了回族群众念、礼、斋、课四项功修的统一,成为宗教仪式的最高形式。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月首以见到新月为准。斋戒满一月(30天),这天的傍晚要“望月”(内蒙古西部区叫“瞭月”)。但见新月,次日即可开斋。故回族称“见月封斋,见月开斋”。开斋节一般在我国农历十月的初二或初三。
在回族聚居的村镇,在斋月里的每一个凌晨,清真寺的寺师傅都要站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还挨门逐户地敲打,催醒熟睡的人们起来做封斋饭。而每天的开斋时间一到,清真寺宣礼塔上的灯便亮了起来,清脆的通知开斋的梆子声响起,家家户户点起香迎接一个斋功的圆满完成。如果早晨起晚,错过了“闭斋”时间,不主张封“空斋”(不吃饭而封一天的斋),那样做“使不得”。这个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要比往常好得多。一般都备有大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开斋后,有的人讲究吃几个红枣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枣,所以回民现在仍遵从这种“圣行”。斋月里,家庭条件好的回族家庭,还精心做上美味饭菜送往清真寺,开斋时施舍给穷人。斋月里给经济困难的老弱病残、无依无靠者送“乜贴”的也较多。斋月开始后,晚辈还要带上礼品,看望长辈,给长辈送“开斋”食品。即使出门在外工作,也要托人去办理此事。斋月里到礼拜寺参加礼拜的人较平时多,特别是主麻日和每日晚上。呼和浩特市有些清真寺还设灶提供开斋饭,方便群众开斋后即可上殿礼拜。由于封斋,回族的结婚仪式基本都改在斋月后进行。在斋月里,回族聚居区显得比平时更和气、更团结;回族家庭显得比平时更亲切、更和睦。
当开斋节来临的前几天,回族家庭中都要打扫庭院,缝制新衣,采办过节用品,迎接回族最隆重的节日的到来。开斋日清晨,凡穆斯林都要起个大早,人人重新沐浴,换上节日盛装。男人们要赶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称“礼尔代”)。会礼前,要按照家庭人口多少计算,舍散“索德盖·费特勒”钱,即交纳课税,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回族很重视开斋节,一般都要尽量参加节日会礼。家长带领成年孩子一起礼拜,是为最佳。开斋节的会礼无论当时气候多么恶劣,也必须如期举行,且不得中途退出。故此,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等各地都有“十里赶主麻、百里赶尔代”的说法。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人太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会礼。多年来,呼和浩特市清真大寺会礼时大殿内外,连寺院的走廊过道都跪满礼拜者,场面蔚为壮观。场地仍容纳不下,会礼还需分两次进行。会礼结束时,互相“攥手”(赤峰的回族叫“拿手”,是双手对握,握后各自抹脸,念“尔来欣色俩目”),互道“色俩目”,表示节日祝贺。即便平常互有隔阂,“攥手”后也就自此消除,重归于好。会礼后,人们纷纷去公墓“游坟”,诵经,悼念亡人。不少人家还要过“乜贴”。
开斋节这天,晚辈要挨家挨户向长辈“拜尔代”,亲友、邻居间也走家串户,互相祝贺问候,并送上油香、馓子。收到礼物的人家,要赶快把自家的油香、馓子包上送去——这叫“回份儿”。以独具民族特色的礼物馈赠的朋友、邻居中,也有其他民族,体现出回回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兄弟情谊。各家各户都要制作各种丰盛的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和精美的菜肴,中午“撇什尼”(或“主麻”拜)后,全家的聚餐更是红火热闹——因为这是一个月斋戒后的第一顿饭,也是举家团聚的喜宴。临过节前,离家在外的回族要尽量赶回来,与亲人欢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这一天,各地伊斯兰教协会一般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回族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参加。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群众,也络绎不绝地来到回族家中,表示节日的祝贺。自治区各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还带上礼品到清真寺慰问,和回族群众一起参加庆祝活动,畅叙情谊,增进了民族团结,给回族的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意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
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回族的聚居区特别是清真寺周围,成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地带,回族节日期间这里更加热闹非凡;清真寺前的广场上,常常举行回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特别是摔跤比赛和武术比赛,总会吸引层层迭迭的观看欣赏者。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