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簧也称口弦,蒙古语称“阿胡敏儿”,是2007年(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簧的历史悠久,其演奏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文字记载。蒙古口簧一直延续到清代,清政府还将口弦列为宫廷乐器,在清蒙古乐的“笳吹”乐中,口弦为四大乐器之一,即胡笳、筝、胡琴和口簧。历史上,口簧分布在整个中国北方草原。现在土默特等民族聚居区尚有遗存。此外,在呼伦贝尔的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的地区仍有流传。
内蒙古地区流行的是铁制口簧。近代也有钢制口簧。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口簧有大、中、小之分,小型口簧发音清脆明亮,大型口簧发音浑厚圆润。
口簧乐曲的旋律较简单,多以同音反复和级进音型组成,吹奏者可即兴变奏,乐曲可长可短。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口簧曲目不同,大都从各自民族的民歌改编而来,风格韵味各异。有的口簧曲还模拟鸟鸣或动物叫声,以增加乐曲的情趣。口簧振动发出的声音是有规律的振动,因此,被称之为人类音乐文明的“定音器”。
口簧也称口弦,蒙古语称“阿胡敏儿”,是2007年(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簧的历史悠久,其演奏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文字记载。蒙古口簧一直延续到清代,清政府还将口弦列为宫廷乐器,在清蒙古乐的“笳吹”乐中,口弦为四大乐器之一,即胡笳、筝、胡琴和口簧。历史上,口簧分布在整个中国北方草原。现在土默特等民族聚居区尚有遗存。此外,在呼伦贝尔的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的地区仍有流传。
内蒙古地区流行的是铁制口簧。近代也有钢制口簧。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口簧有大、中、小之分,小型口簧发音清脆明亮,大型口簧发音浑厚圆润。
口簧乐曲的旋律较简单,多以同音反复和级进音型组成,吹奏者可即兴变奏,乐曲可长可短。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口簧曲目不同,大都从各自民族的民歌改编而来,风格韵味各异。有的口簧曲还模拟鸟鸣或动物叫声,以增加乐曲的情趣。口簧振动发出的声音是有规律的振动,因此,被称之为人类音乐文明的“定音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