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善文化,以包头市阿善遗址命名,也被称作“阿善三期文化”。分布在大青山南麓和南流黄河两岸,包括内蒙古中南部和陕北地区。时间在公元前3000—2500年。
聚落位于大青山南麓和河流干道两侧的山坡台地上,部分聚落周围有石围墙,石墙依地势修建,多不规则,部分聚落只在可通行的部位砌筑石墙,为加强防卫,修筑多道石墙,其余部位依据自然天险,设有寨门和瞭望台,防御作用明显。从遗址分布看,南流黄河西岸形成一个大的聚落群体,东流黄河北岸包头的大青山南麓地带形成一个聚落群体,各自形成部落联盟,常发生战争。在南流黄河西岸的联盟中以寨子塔遗址为中心聚落,其面积和规格上都高于周围其他遗址。东流黄河北岸包头的大青山南麓地带的联盟中以阿善遗址为中心聚落,不仅面积超过50000平方米,还建有大型宗教祭祀区。
在寨子圪旦遗址中部山顶上建有一座方形覆斗形祭坛,底边长30米,顶边长20米,残高约3米,表面砌以石块。在祭坛南部有2座长方形石墙建筑基址,与党中央祭坛呈品字型分布,形成祭祀区。在阿善遗址西台地南端的山岗上建有一组石砌建筑群,南北长80米,东西宽30米。建筑群中心是一座大的石堆,其北有17座小的石堆,其中16座排成一线,一座位于北端西侧,在石堆群所在山岗的东、西、南边有石围墙,其中东西墙内弧成亚腰形,南侧有三重石墙,建筑群宗教色彩浓厚,规模大,是整个部落联盟的祭祀区。在莎木佳遗址和威俊遗址也有像阿善遗址的祭祀址,只不过规模小,是一个聚落自身的祭祀区。在遗址中发现的卜骨,一般为牛等动物的肩胛骨,表面有烧灼痕迹,有的边缘有琢痕,流行占卜术。
在大青山南麓的聚落多为两三个一组出现,如果一个聚落代表一个氏族的话,那么两三个相邻的聚落组成一个胞族,几个胞族以石城为中心组成一个部落,以大青山南麓最大的阿善遗址为中心形成部落联盟,社会已进入到酋邦制阶段。从祭坛规模看,存在两个决策机构,一个是决定修建每个聚落自身的祭坛权利结构,一个是调动整个部落联盟修建整个酋邦祭坛权利机构,两层权利机构表明,酋邦已进入到复杂酋邦社会。
在南北双方战争较量中,大青山南麓部落联盟衰落下去,而南流黄河西岸部落联盟处于上风,发展壮大,逐渐越过黄河向东发展。
阿善文化,以包头市阿善遗址命名,也被称作“阿善三期文化”。分布在大青山南麓和南流黄河两岸,包括内蒙古中南部和陕北地区。时间在公元前3000—2500年。
聚落位于大青山南麓和河流干道两侧的山坡台地上,部分聚落周围有石围墙,石墙依地势修建,多不规则,部分聚落只在可通行的部位砌筑石墙,为加强防卫,修筑多道石墙,其余部位依据自然天险,设有寨门和瞭望台,防御作用明显。从遗址分布看,南流黄河西岸形成一个大的聚落群体,东流黄河北岸包头的大青山南麓地带形成一个聚落群体,各自形成部落联盟,常发生战争。在南流黄河西岸的联盟中以寨子塔遗址为中心聚落,其面积和规格上都高于周围其他遗址。东流黄河北岸包头的大青山南麓地带的联盟中以阿善遗址为中心聚落,不仅面积超过50000平方米,还建有大型宗教祭祀区。
在寨子圪旦遗址中部山顶上建有一座方形覆斗形祭坛,底边长30米,顶边长20米,残高约3米,表面砌以石块。在祭坛南部有2座长方形石墙建筑基址,与党中央祭坛呈品字型分布,形成祭祀区。在阿善遗址西台地南端的山岗上建有一组石砌建筑群,南北长80米,东西宽30米。建筑群中心是一座大的石堆,其北有17座小的石堆,其中16座排成一线,一座位于北端西侧,在石堆群所在山岗的东、西、南边有石围墙,其中东西墙内弧成亚腰形,南侧有三重石墙,建筑群宗教色彩浓厚,规模大,是整个部落联盟的祭祀区。在莎木佳遗址和威俊遗址也有像阿善遗址的祭祀址,只不过规模小,是一个聚落自身的祭祀区。在遗址中发现的卜骨,一般为牛等动物的肩胛骨,表面有烧灼痕迹,有的边缘有琢痕,流行占卜术。
在大青山南麓的聚落多为两三个一组出现,如果一个聚落代表一个氏族的话,那么两三个相邻的聚落组成一个胞族,几个胞族以石城为中心组成一个部落,以大青山南麓最大的阿善遗址为中心形成部落联盟,社会已进入到酋邦制阶段。从祭坛规模看,存在两个决策机构,一个是决定修建每个聚落自身的祭坛权利结构,一个是调动整个部落联盟修建整个酋邦祭坛权利机构,两层权利机构表明,酋邦已进入到复杂酋邦社会。
在南北双方战争较量中,大青山南麓部落联盟衰落下去,而南流黄河西岸部落联盟处于上风,发展壮大,逐渐越过黄河向东发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