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始置五原厅;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设县。五原县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居河套平原腹部,属巴彦淖尔市所辖县,现辖7个镇。面积2 492.2平方公里,人口27.1万人。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81.5亿元,同比增长17.2%。当年财政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9.5%,人均GDP29 655元。固定资产总投资88亿元,同比减少3.6%。
【农牧业】 全县农业人口20.1万人,从业人员11.6万人。农作物总播面积197.1万亩,其中,粮食97.24万亩,同比增长2.5%,粮食总产量102 869万斤,同比增长8.92%。经济作物总播面积91.06万亩。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葵、番茄、瓜菜为主,其中,番茄播种面积5.86万亩,同比减少7.5%,产量达62 040万斤,同比减少16.4%。地膜覆盖面积153.76万亩,当年实现农业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6.5%。种植结构呈现出玉米、油葵、黑瓜籽、西瓜增加;花葵、甜菜、药材、蔬菜减少。化肥施用量58 871吨。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8个,有农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及组织8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个,产业化带动85%的农户受益。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10万亩,当年各种类型流转土地31万亩。组织实施以宅基地置换、农村住房改造为主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达6个村。发放惠农资金1.17亿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7 115万元。新建设施农业小区30个,投资2.5亿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项目31.9万亩。实现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畜牧业生产由规模型养殖向效益型生产转变,牧业年度家畜总头数达到139.46万头(只)。牲畜出栏136.6万头(只),商品出栏128.6万头(只),牧业总产值达到14.19亿元,同比增长51%。良种和改良牲畜占牲畜总数的95.7%,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厂21个,猪羊规模饲养比例达到60%。新建肉羊规模养殖户1 268户、养殖场12个。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公司+牧场+农户的饲养模式,进行统一的提供种畜、饲料、经营管理、疫病防治、订单收购。
【工业】 2011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8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用电量达2.9亿度,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降。完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修编并收储土地1 300亩。为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县财政共投入资金7 859万元、争取专项资金1.6亿元、引进资金28.2亿元。煤焦化、新能源汽车、天然气液化项目引进取得重大进展。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88.9%,同比下降3.6%,产量有增有减。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54亿元,同比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87亿元,同比增长51.5%;利润3 990万元,同比增长118.6%,税收达1.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额为123.2万元,同比下降13.79%。依托农畜产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的企业,全县有83家。
【人民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6 29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 840元,分别同比增长15%和15%。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19%,新增城镇就业1 62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9万人。开展创业培训11期1 103人。再就业小额贷款60万元,失业保险金核定征缴额114万元,参保人数5 134人。当年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3亿元。养老保险区级统筹顺利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208元,解决了344名“五七工”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遗留问题。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 407人。社保网络升级换代全面完成,年度内社保缴征个人费提高。
【概况】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始置五原厅;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设县。五原县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居河套平原腹部,属巴彦淖尔市所辖县,现辖7个镇。面积2 492.2平方公里,人口27.1万人。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81.5亿元,同比增长17.2%。当年财政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9.5%,人均GDP29 655元。固定资产总投资88亿元,同比减少3.6%。
【农牧业】 全县农业人口20.1万人,从业人员11.6万人。农作物总播面积197.1万亩,其中,粮食97.24万亩,同比增长2.5%,粮食总产量102 869万斤,同比增长8.92%。经济作物总播面积91.06万亩。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葵、番茄、瓜菜为主,其中,番茄播种面积5.86万亩,同比减少7.5%,产量达62 040万斤,同比减少16.4%。地膜覆盖面积153.76万亩,当年实现农业产值25.3亿元,同比增长6.5%。种植结构呈现出玉米、油葵、黑瓜籽、西瓜增加;花葵、甜菜、药材、蔬菜减少。化肥施用量58 871吨。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8个,有农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及组织8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个,产业化带动85%的农户受益。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达10万亩,当年各种类型流转土地31万亩。组织实施以宅基地置换、农村住房改造为主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达6个村。发放惠农资金1.17亿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7 115万元。新建设施农业小区30个,投资2.5亿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项目31.9万亩。实现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畜牧业生产由规模型养殖向效益型生产转变,牧业年度家畜总头数达到139.46万头(只)。牲畜出栏136.6万头(只),商品出栏128.6万头(只),牧业总产值达到14.19亿元,同比增长51%。良种和改良牲畜占牲畜总数的95.7%,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厂21个,猪羊规模饲养比例达到60%。新建肉羊规模养殖户1 268户、养殖场12个。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公司+牧场+农户的饲养模式,进行统一的提供种畜、饲料、经营管理、疫病防治、订单收购。
【工业】 2011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8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用电量达2.9亿度,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双降。完成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修编并收储土地1 300亩。为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县财政共投入资金7 859万元、争取专项资金1.6亿元、引进资金28.2亿元。煤焦化、新能源汽车、天然气液化项目引进取得重大进展。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88.9%,同比下降3.6%,产量有增有减。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54亿元,同比增长2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87亿元,同比增长51.5%;利润3 990万元,同比增长118.6%,税收达1.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额为123.2万元,同比下降13.79%。依托农畜产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的企业,全县有83家。
【人民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6 29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 840元,分别同比增长15%和15%。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19%,新增城镇就业1 62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9万人。开展创业培训11期1 103人。再就业小额贷款60万元,失业保险金核定征缴额114万元,参保人数5 134人。当年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3亿元。养老保险区级统筹顺利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208元,解决了344名“五七工”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遗留问题。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 407人。社保网络升级换代全面完成,年度内社保缴征个人费提高。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