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草原广阔,皮毛等畜产品资源丰富;境内硝、盐、煤及各种矿86种,储量颇丰。清朝雍正年间以后陆续建立的以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各类手工业发展速度缓慢,1948年手工业行业16种,工匠484名。10余家湖盐、煤炭矿点全部为人力开采,畜力驮运,采掘方式原始落后。1949年全盟工业产值只有54.1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政重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经济建设,从资金、技术、人员诸方面扶持地方工业。3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拨款兴建了古拉本煤矿、吉兰泰和查干池盐场等一批国营企业。1949-95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原盐增到8.74万吨、煤炭1.4万吨、蒙古皮靴6 000余双、服装1.43万件、地毯747平方米,比1949年分别增长了129%、68.6%、200%、929.43%和366.87%。1953年全盟工业总产值达到142.03万元,是1949年产值的2.62倍;1955年工业产值578.69万元,比1953年产值增长了307.44%。
1956年,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全盟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35%略强的私营和个体手工业被纳入国营和集体经济范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补充的私营和个体手工业濒于绝迹。1957~1962年,国家投资2 267.3万元,兴建了煤、盐、硝、碱、云母、石棉矿开采,生铁冶炼,以及皮革、药材、食品、造纸等30家国营工业企业;平调部分手工业企业的资产,将其转并为国营企业。由于极“左”思想指导,背离客观条件,提出“先生产、后生活、边设计、边建设、边投产”的方针,片面强调产值和建设速度,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职工生活困难,生产技术、设施相对落后,生产难以持续。1962年吉兰泰盐场等4家企业被迫停产,1963年大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相继停产。期间,全盟工业产值起伏急剧,1956年工业产值141.39万元,1960年剧增到6 479.3万元,1962年又下跌至335.48万元。1963-1965年,三旗工业部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面向牧区市场,对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无销路、无发展前途的企业。1965年工业固定资产上升到388.74万元,是1956年的6.41倍。调整后的产品结构趋于合理,盐、煤、服装、地毯、鞋按以销定产原则组织生产。三年中工业产值持续稳步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生产转入健康发展轨道。
经过15年的工业经济建设,全盟工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综合生产能力有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国家投资3170.2万元建成年产70万吨的国内第一座机械化湖盐场,建成或着手兴建了雅布赖盐场、中泉子化工厂、矿业公司、硝化厂、砖瓦厂、驼绒分梳厂、火力发电厂等一批中小型国营骨干企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二轻工业不断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到808.34万元。一批以煤炭采选、畜产品加工和农牧机具维修为主的乡镇和城镇集体企业相继创办,加入全盟工业生产序列。全盟工业企业从60年代中期的30家扩大到88家,工业行业有煤炭、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纺织、缝纫以及皮毛加工等,涉及近30个行业小类。职工人数增至6 675人。60年代盐业“会战”输入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和70年代陆续参加工业生产的年轻职工,使全盟职工队伍的技术构成和文化素质大为改观。土980年全盟工业固定资产从1966年的400余万元增至5 847万元,增长了13.62倍。“三五”时期主要工业产品成品盐年均产量31.53万吨,到“五五”时期上升到52.78万吨,三个五年计划期平均增长幅度为30.04%。“三五”时期原煤年平均产量7.09万吨,“四五”、“五五”时期原煤产量成倍增长,“五五”时期年均产量达到23.49万吨,各时期平均增长幅度为127%。芒硝、地毯、皮鞋、皮革产量的增长亦与成品盐和原煤的增长幅度略同。铁矿石、硫化碱、萤石、水泥、毛毯、白酒等产品相继投入生产,产量初具规模。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60年代中期全盟工业产值400余万元,1969年增至1 574万元,1970年猛增至5 578万元,1978年达到9 291万元,13年工业产值翻了约4.54番。1979—1980年虽因经济调整使全盟工业产值降至1975年的水平上,但是与“四五”时期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工业产值仍然增长了将近30%。
1980年以后,伴随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盟工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乡镇工业、城乡个体工业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以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和其它经济成分为补充的工业体系。年设计生产能力20万吨、总产值1.18亿元、利税5 070万元的现代化纯碱厂投入建设;以地方国营煤矿为“龙头”,联合60多家乡镇煤矿的古拉本煤炭公司,经过技术改造、引进资金技术以后,年产量已达90万吨;全国第一家大型驼绒分梳企业亦建成投产。1985年全盟105家工业企业,土949—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1.18亿元,1981—1985年投资额即占46.61%。全部企业占地面积578.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02万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4.68万千瓦,102家企业已安装工业设备原值达3 986.9万元;1985年末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04亿元,是1980年的1.93倍。全盟49家企业3 435名工人,自动化作业、机械化操作、半机械化操作、手工操作人数分占0.93%、17.44%、40.02%和41.43%。
在此期间,各企业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进生产技术,结合企业整顿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展开“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争创第一流产品”活动。1980年以来全盟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985年原煤增至85.28万吨,比1980年增长61.38%;原盐56.73万吨,增长53.84%;发电量350万度,增长415%;机砖1543万块,增长98.07%;地毯1.11万平方米,增长23.33%;机制服装3万件,减少25%;分梳驼绒105吨。5年中全盟职工人数以每年11.34%的速度增加,到1985年职工人数上升到1.09万人。105家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1.1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9%;利润税金总额1 900万元,是1980年的2.86倍。全盟工业产品年出口创汇额已逾1000万美元。
到1989年,阿拉善盟已初步形成以畜产品、能源、化工、建材资源开采加工为优势的地方工业。巴彦浩特、额肯呼都格、达来呼布三镇为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基地,吉兰泰为盐化工业基地,贺兰山地区为煤炭生产基地,其它工业大范围散布全盟各地。企业结构以大中型湖盐及群体煤矿企业为骨干,以畜产品加工以及化工、建材等小型企业为主体。产品结构以基本原料、初级矿产品和皮毛加工产品为主。产品种类以一黑(无烟煤)二白(湖盐、芒硝)为特色,辅以元明粉、硫化碱、铁矿石、黄金、白银、萤石、水泥、地毯、呢绒、无毛绒、饮料酒、网围栏、潜水泵、风力发电机等计50余种。1989年全盟工业企业增至166家,比1985年增长58.1%;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分占28.31%和71.69%。职工人数发展到1.37万人,比1985年增长26.32%,占全盟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总人数的33.77%。工业中轻工企业54家,重工企业112家。大中型企业2家。其外,还有村办企业37家,城乡个体工业354户,农牧区合作经营工业28户,从业人员1180人(不含村办工业人数)。全盟全年完成工业产值2.64亿元,分占全盟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48.57%和69%;国营、集体、村办、个体工业产值分别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2.74%、17.95%、4.03%和1.41%,其它工业产值占3.87%;轻工业产值1.82亿元,重工业产值8 184.4万元,其比重为68.96%和31.04%;大中型企业产值1.27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7.97%。全盟140家独立核算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7亿元,定额流动资金1.39亿元。全年上缴产品销售税金567.7万元,产品工厂成本9 003万元,盈亏抵消后利润总额达3006.9万元。全年实现上缴利税总额增至3 574.6万元,是1985年利税总额的1.88倍,创历史以来最高纪录。
阿拉善盟草原广阔,皮毛等畜产品资源丰富;境内硝、盐、煤及各种矿86种,储量颇丰。清朝雍正年间以后陆续建立的以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各类手工业发展速度缓慢,1948年手工业行业16种,工匠484名。10余家湖盐、煤炭矿点全部为人力开采,畜力驮运,采掘方式原始落后。1949年全盟工业产值只有54.1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政重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经济建设,从资金、技术、人员诸方面扶持地方工业。3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拨款兴建了古拉本煤矿、吉兰泰和查干池盐场等一批国营企业。1949-95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原盐增到8.74万吨、煤炭1.4万吨、蒙古皮靴6 000余双、服装1.43万件、地毯747平方米,比1949年分别增长了129%、68.6%、200%、929.43%和366.87%。1953年全盟工业总产值达到142.03万元,是1949年产值的2.62倍;1955年工业产值578.69万元,比1953年产值增长了307.44%。
1956年,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全盟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35%略强的私营和个体手工业被纳入国营和集体经济范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补充的私营和个体手工业濒于绝迹。1957~1962年,国家投资2 267.3万元,兴建了煤、盐、硝、碱、云母、石棉矿开采,生铁冶炼,以及皮革、药材、食品、造纸等30家国营工业企业;平调部分手工业企业的资产,将其转并为国营企业。由于极“左”思想指导,背离客观条件,提出“先生产、后生活、边设计、边建设、边投产”的方针,片面强调产值和建设速度,造成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职工生活困难,生产技术、设施相对落后,生产难以持续。1962年吉兰泰盐场等4家企业被迫停产,1963年大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相继停产。期间,全盟工业产值起伏急剧,1956年工业产值141.39万元,1960年剧增到6 479.3万元,1962年又下跌至335.48万元。1963-1965年,三旗工业部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面向牧区市场,对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无销路、无发展前途的企业。1965年工业固定资产上升到388.74万元,是1956年的6.41倍。调整后的产品结构趋于合理,盐、煤、服装、地毯、鞋按以销定产原则组织生产。三年中工业产值持续稳步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6%,生产转入健康发展轨道。
经过15年的工业经济建设,全盟工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综合生产能力有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国家投资3170.2万元建成年产70万吨的国内第一座机械化湖盐场,建成或着手兴建了雅布赖盐场、中泉子化工厂、矿业公司、硝化厂、砖瓦厂、驼绒分梳厂、火力发电厂等一批中小型国营骨干企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二轻工业不断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到808.34万元。一批以煤炭采选、畜产品加工和农牧机具维修为主的乡镇和城镇集体企业相继创办,加入全盟工业生产序列。全盟工业企业从60年代中期的30家扩大到88家,工业行业有煤炭、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纺织、缝纫以及皮毛加工等,涉及近30个行业小类。职工人数增至6 675人。60年代盐业“会战”输入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和70年代陆续参加工业生产的年轻职工,使全盟职工队伍的技术构成和文化素质大为改观。土980年全盟工业固定资产从1966年的400余万元增至5 847万元,增长了13.62倍。“三五”时期主要工业产品成品盐年均产量31.53万吨,到“五五”时期上升到52.78万吨,三个五年计划期平均增长幅度为30.04%。“三五”时期原煤年平均产量7.09万吨,“四五”、“五五”时期原煤产量成倍增长,“五五”时期年均产量达到23.49万吨,各时期平均增长幅度为127%。芒硝、地毯、皮鞋、皮革产量的增长亦与成品盐和原煤的增长幅度略同。铁矿石、硫化碱、萤石、水泥、毛毯、白酒等产品相继投入生产,产量初具规模。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60年代中期全盟工业产值400余万元,1969年增至1 574万元,1970年猛增至5 578万元,1978年达到9 291万元,13年工业产值翻了约4.54番。1979—1980年虽因经济调整使全盟工业产值降至1975年的水平上,但是与“四五”时期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工业产值仍然增长了将近30%。
1980年以后,伴随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盟工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乡镇工业、城乡个体工业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以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和其它经济成分为补充的工业体系。年设计生产能力20万吨、总产值1.18亿元、利税5 070万元的现代化纯碱厂投入建设;以地方国营煤矿为“龙头”,联合60多家乡镇煤矿的古拉本煤炭公司,经过技术改造、引进资金技术以后,年产量已达90万吨;全国第一家大型驼绒分梳企业亦建成投产。1985年全盟105家工业企业,土949—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1.18亿元,1981—1985年投资额即占46.61%。全部企业占地面积578.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02万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4.68万千瓦,102家企业已安装工业设备原值达3 986.9万元;1985年末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04亿元,是1980年的1.93倍。全盟49家企业3 435名工人,自动化作业、机械化操作、半机械化操作、手工操作人数分占0.93%、17.44%、40.02%和41.43%。
在此期间,各企业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进生产技术,结合企业整顿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展开“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争创第一流产品”活动。1980年以来全盟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985年原煤增至85.28万吨,比1980年增长61.38%;原盐56.73万吨,增长53.84%;发电量350万度,增长415%;机砖1543万块,增长98.07%;地毯1.11万平方米,增长23.33%;机制服装3万件,减少25%;分梳驼绒105吨。5年中全盟职工人数以每年11.34%的速度增加,到1985年职工人数上升到1.09万人。105家企业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1.1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9%;利润税金总额1 900万元,是1980年的2.86倍。全盟工业产品年出口创汇额已逾1000万美元。
到1989年,阿拉善盟已初步形成以畜产品、能源、化工、建材资源开采加工为优势的地方工业。巴彦浩特、额肯呼都格、达来呼布三镇为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基地,吉兰泰为盐化工业基地,贺兰山地区为煤炭生产基地,其它工业大范围散布全盟各地。企业结构以大中型湖盐及群体煤矿企业为骨干,以畜产品加工以及化工、建材等小型企业为主体。产品结构以基本原料、初级矿产品和皮毛加工产品为主。产品种类以一黑(无烟煤)二白(湖盐、芒硝)为特色,辅以元明粉、硫化碱、铁矿石、黄金、白银、萤石、水泥、地毯、呢绒、无毛绒、饮料酒、网围栏、潜水泵、风力发电机等计50余种。1989年全盟工业企业增至166家,比1985年增长58.1%;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分占28.31%和71.69%。职工人数发展到1.37万人,比1985年增长26.32%,占全盟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总人数的33.77%。工业中轻工企业54家,重工企业112家。大中型企业2家。其外,还有村办企业37家,城乡个体工业354户,农牧区合作经营工业28户,从业人员1180人(不含村办工业人数)。全盟全年完成工业产值2.64亿元,分占全盟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48.57%和69%;国营、集体、村办、个体工业产值分别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2.74%、17.95%、4.03%和1.41%,其它工业产值占3.87%;轻工业产值1.82亿元,重工业产值8 184.4万元,其比重为68.96%和31.04%;大中型企业产值1.27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7.97%。全盟140家独立核算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7亿元,定额流动资金1.39亿元。全年上缴产品销售税金567.7万元,产品工厂成本9 003万元,盈亏抵消后利润总额达3006.9万元。全年实现上缴利税总额增至3 574.6万元,是1985年利税总额的1.88倍,创历史以来最高纪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