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蒙古族的“祭火节”。自古以来,蒙古族都有崇信火的习俗,认为火有神灵,有无限的神力。因此,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盛大的火神祭祀礼仪。蒙古族认为火神是一位女神,便敬称火神为“嘎勒罕·额贺”(“嘎勒”,蒙古语,意为火,“嘎勒罕·额贺”意为火的神母)。蒙古族认为腊月二十三日是火神返回天界,向上苍汇报一年间人间火事的日子。出于愉神的目的,便要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傍晚时分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一方面,表示对火神的感恩之意,另一方面,给火神送行,祝其一路顺风,早日归来。
这一天,一大早打扫毡包房舍、庭园、畜圈,清洗锅碗瓢盆等,为祭火做准备。蒙古族常说,这也是为了扫去旧年的尘土,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接下来准备祭祀仪式中所需的白食和红食。需要准备的奶食品有奶皮(乌如木)、黄油(西拉·套色)、奶酪(呼如德)等。肉食品有羊胸叉骨(额布其古)、四根长肋骨(都日本·温都尔)、脊椎骨(色日)、肩脊骨(达拉)、胫骨(夏干图)等。待肉煮熟后去掉胸叉骨上的肉,沿着胸叉骨的软肋留下一条细边,然后用羊毛线或驼绒线缠绕。胸叉骨的两边沿软肋留下两条细边使其弯曲成蓬船状,用羊的腹网膜(蒙古语称“色么吉”)包裹起来,上面放五彩布条和香柱等,同黄油、奶酪等奶食品一起放入祭祀桶(即招财桶)中。祭火时不用红色器皿,而要用黑色或铜制器皿。
傍晚时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祭祀仪式开始。首先,由主人用双手捧持铜箍木身的祭祀桶,颂起古老的祭火词:“九十九天神创造的火种,也速亥祖先打出的火苗,圣祖成吉思汗燃旺的火灶,众蒙古部落承袭的财富,祈求火神保佑我们全家,赐予我们健康、富足”。在咏诵祭词的同时,主人把准备好的祭品献在圣火上。参加祭祀的人们依长幼之别跪在火撑前面。这时火撑(蒙古语称“图拉嘎”)中的火焰会高高燃起,大家同时高喊“胡日唉!胡日唉!”(招福之意)。这时,在场的人们依次向火撑中的火焰磕头。女主人向火中供奉香柱、撒献油脂或酹酒、磕头。给孩子们每人割一条连胸叉的肚肉(蒙古语称“朝热音·玛哈”),之后把祭祀桶恭敬地放在位于房屋西北角的神龛或神像的旁边。
仪式完毕,家人共享祭火饭。蒙古语称祭火饭为“嘎林·浩勒”。“嘎林·浩勒”通常由“嘎林·玛哈”和“嘎林·布达”两样组成。“嘎林·玛哈”意为“祭火节的肉食”,由羊的肩脊骨(达拉)、四根长肋骨(都日本·温都尔)等带骨头的肉和灌血肠(格德苏)、灌肥肠、灌血胃等内脏组成。“嘎林·布达”,意为“祭火节的肉粥”,又称“阿玛色”,是肉粥中加黄油、葡萄、红枣、红糖的干粥。吃祭火饭的时候,孩子们要向长辈们敬酒。如果祭火仪式是在家族中举行,已经出嫁的姑娘绝不能在娘家参加祭祀仪式。祭祀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就要端着盛有羊肉、肉粥的盛器,拎着酒壶,将祭火酒和祭火饭送给近邻。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三天内不能从家里向外借任何东西。如果有什么需要带出东西时,要预先把它放到门外,等走时再将其带走。腊月二十六日为开戒日,这一天每家都要把祭祀桶取下,将桶内的供物盛在盘中,向长辈们敬茶,敬供物,其余则分给孩子们每人一份。
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蒙古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台吉部落要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火神,所以他们称祭火节为“腊月二十四”,蒙古语称“嘎林·浩仁杜日奔”。对二十四日祭火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为,有一年成吉思汗率兵征战,在腊月二十三日没有赶回家,而次日即二十四日才回到家,这样家人等成吉思汗回来祭火,从这一年起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祭火日成为腊月二十四日。另一种说法为,成吉思汗升天之后,其后裔建造了成吉思汗陵。为此,在腊月二十三日成吉思汗陵周边的黄金家族台吉部落的人们都聚集到成陵祭拜圣火,而第二天腊月廿四日回到家中祭拜家中的火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蒙古族的“祭火节”。自古以来,蒙古族都有崇信火的习俗,认为火有神灵,有无限的神力。因此,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盛大的火神祭祀礼仪。蒙古族认为火神是一位女神,便敬称火神为“嘎勒罕·额贺”(“嘎勒”,蒙古语,意为火,“嘎勒罕·额贺”意为火的神母)。蒙古族认为腊月二十三日是火神返回天界,向上苍汇报一年间人间火事的日子。出于愉神的目的,便要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傍晚时分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一方面,表示对火神的感恩之意,另一方面,给火神送行,祝其一路顺风,早日归来。
这一天,一大早打扫毡包房舍、庭园、畜圈,清洗锅碗瓢盆等,为祭火做准备。蒙古族常说,这也是为了扫去旧年的尘土,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接下来准备祭祀仪式中所需的白食和红食。需要准备的奶食品有奶皮(乌如木)、黄油(西拉·套色)、奶酪(呼如德)等。肉食品有羊胸叉骨(额布其古)、四根长肋骨(都日本·温都尔)、脊椎骨(色日)、肩脊骨(达拉)、胫骨(夏干图)等。待肉煮熟后去掉胸叉骨上的肉,沿着胸叉骨的软肋留下一条细边,然后用羊毛线或驼绒线缠绕。胸叉骨的两边沿软肋留下两条细边使其弯曲成蓬船状,用羊的腹网膜(蒙古语称“色么吉”)包裹起来,上面放五彩布条和香柱等,同黄油、奶酪等奶食品一起放入祭祀桶(即招财桶)中。祭火时不用红色器皿,而要用黑色或铜制器皿。
傍晚时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祭祀仪式开始。首先,由主人用双手捧持铜箍木身的祭祀桶,颂起古老的祭火词:“九十九天神创造的火种,也速亥祖先打出的火苗,圣祖成吉思汗燃旺的火灶,众蒙古部落承袭的财富,祈求火神保佑我们全家,赐予我们健康、富足”。在咏诵祭词的同时,主人把准备好的祭品献在圣火上。参加祭祀的人们依长幼之别跪在火撑前面。这时火撑(蒙古语称“图拉嘎”)中的火焰会高高燃起,大家同时高喊“胡日唉!胡日唉!”(招福之意)。这时,在场的人们依次向火撑中的火焰磕头。女主人向火中供奉香柱、撒献油脂或酹酒、磕头。给孩子们每人割一条连胸叉的肚肉(蒙古语称“朝热音·玛哈”),之后把祭祀桶恭敬地放在位于房屋西北角的神龛或神像的旁边。
仪式完毕,家人共享祭火饭。蒙古语称祭火饭为“嘎林·浩勒”。“嘎林·浩勒”通常由“嘎林·玛哈”和“嘎林·布达”两样组成。“嘎林·玛哈”意为“祭火节的肉食”,由羊的肩脊骨(达拉)、四根长肋骨(都日本·温都尔)等带骨头的肉和灌血肠(格德苏)、灌肥肠、灌血胃等内脏组成。“嘎林·布达”,意为“祭火节的肉粥”,又称“阿玛色”,是肉粥中加黄油、葡萄、红枣、红糖的干粥。吃祭火饭的时候,孩子们要向长辈们敬酒。如果祭火仪式是在家族中举行,已经出嫁的姑娘绝不能在娘家参加祭祀仪式。祭祀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就要端着盛有羊肉、肉粥的盛器,拎着酒壶,将祭火酒和祭火饭送给近邻。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三天内不能从家里向外借任何东西。如果有什么需要带出东西时,要预先把它放到门外,等走时再将其带走。腊月二十六日为开戒日,这一天每家都要把祭祀桶取下,将桶内的供物盛在盘中,向长辈们敬茶,敬供物,其余则分给孩子们每人一份。
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蒙古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台吉部落要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火神,所以他们称祭火节为“腊月二十四”,蒙古语称“嘎林·浩仁杜日奔”。对二十四日祭火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为,有一年成吉思汗率兵征战,在腊月二十三日没有赶回家,而次日即二十四日才回到家,这样家人等成吉思汗回来祭火,从这一年起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祭火日成为腊月二十四日。另一种说法为,成吉思汗升天之后,其后裔建造了成吉思汗陵。为此,在腊月二十三日成吉思汗陵周边的黄金家族台吉部落的人们都聚集到成陵祭拜圣火,而第二天腊月廿四日回到家中祭拜家中的火神。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