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一块香甜的月饼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但你知道吗?如今象征团圆的月饼,在千年前并非这般模样。

西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胡麻、胡桃、胡饼等食物传入中原,后形成“京师皆食胡饼”的饮食风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食胡饼”的范围逐渐从中原扩大至长江流域。《晋书》记载,王羲之“坦腹东床”吃胡饼,王成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
到了唐代,随着制作技艺不断精进,胡饼在外观和口味上也得到改良和创新,出现了以羊肉为馅的“巨胡饼”。《唐语林》称:“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这段记载反映了胡饼制作技艺的革新。
一般认为,胡饼是月饼的雏形。通过《释名》的解释,我们可以确定,汉代已经出现的胡饼在外形上跟月饼相似,可以视为月饼的前身。
直至宋代,月饼从饼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类市井糕点。南宋《梦粱录》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元初《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五十多种蒸食,有荷叶饼、芙蓉饼、月饼、菜饼、蒸饼、胡饼等。不过,这一时期的月饼是“四时皆有”的普通点心,并非中秋特有的节令食品。
到了明清时期,月饼的节令属性得以确立,成为中秋应节食品、馈赠友人的礼物。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中秋,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清代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皓月瑶池怨,碗中泛青光。玉食皆入口,此饼乃独绝。沾巾银丝透,举头相思愁。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详细记述了制作月饼和中秋饮宴的情景。可见,明清时期,月饼被赋予了“团圆”的意义。
现如今,因地域风物与饮食文化的差异,月饼从外形到内馅都演变出丰富多元的体系: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等,品种繁多,制作精细,风味因地而异。在多元版图中,内蒙古月饼独具风情,最著名的莫过于丰镇月饼。它以胡麻油、深井水作原料,口感酥脆绵软、绵甜悠长且油而不腻。除此之外,草原物产孕育的奶豆腐月饼、奶皮子月饼、黄油渣月饼等特色品类,与丰镇月饼共同构成内蒙古月饼的丰富谱系,书写独属于草原的月圆风味。
从胡饼到月饼,它跨越千年,见证了中国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个中秋,让我们在品味月饼香甜的同时,更品味那一份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团圆温情。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一块香甜的月饼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仪式感。但你知道吗?如今象征团圆的月饼,在千年前并非这般模样。

西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胡麻、胡桃、胡饼等食物传入中原,后形成“京师皆食胡饼”的饮食风尚。
魏晋南北朝时期,“食胡饼”的范围逐渐从中原扩大至长江流域。《晋书》记载,王羲之“坦腹东床”吃胡饼,王成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
到了唐代,随着制作技艺不断精进,胡饼在外观和口味上也得到改良和创新,出现了以羊肉为馅的“巨胡饼”。《唐语林》称:“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这段记载反映了胡饼制作技艺的革新。
一般认为,胡饼是月饼的雏形。通过《释名》的解释,我们可以确定,汉代已经出现的胡饼在外形上跟月饼相似,可以视为月饼的前身。
直至宋代,月饼从饼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类市井糕点。南宋《梦粱录》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元初《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五十多种蒸食,有荷叶饼、芙蓉饼、月饼、菜饼、蒸饼、胡饼等。不过,这一时期的月饼是“四时皆有”的普通点心,并非中秋特有的节令食品。
到了明清时期,月饼的节令属性得以确立,成为中秋应节食品、馈赠友人的礼物。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中秋,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清代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皓月瑶池怨,碗中泛青光。玉食皆入口,此饼乃独绝。沾巾银丝透,举头相思愁。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详细记述了制作月饼和中秋饮宴的情景。可见,明清时期,月饼被赋予了“团圆”的意义。
现如今,因地域风物与饮食文化的差异,月饼从外形到内馅都演变出丰富多元的体系: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等,品种繁多,制作精细,风味因地而异。在多元版图中,内蒙古月饼独具风情,最著名的莫过于丰镇月饼。它以胡麻油、深井水作原料,口感酥脆绵软、绵甜悠长且油而不腻。除此之外,草原物产孕育的奶豆腐月饼、奶皮子月饼、黄油渣月饼等特色品类,与丰镇月饼共同构成内蒙古月饼的丰富谱系,书写独属于草原的月圆风味。
从胡饼到月饼,它跨越千年,见证了中国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个中秋,让我们在品味月饼香甜的同时,更品味那一份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团圆温情。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