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发现墓葬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目前,还没有发现墓葬的有赵宝沟文化和富河文化遗址。
内蒙古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墓葬是小河西文化墓葬,在赤峰市敖汉旗榆树山和西梁遗址发现墓葬,分为室内葬和室外葬两种,长方形和圆形土坑竖穴墓,室外葬散落在房屋附近。单人葬,均为一次葬。长方形土坑墓为仰身直肢葬或仰身上肢直肢下肢微屈式葬式,圆形土坑墓为蹲踞式葬式。随葬品为装饰品,多见骨珠、螺饰、蚌扣等骨器,少见管珠等石器,不见陶器。
红山文化墓葬分为一般性墓葬和特殊性墓葬两类。一般性墓葬在居址中散落在房屋周围和葬在居住址附近墓地,多数为土坑竖穴墓,其中土坑竖穴无棺墓占多数,土坑竖穴石棺墓数量少,个别还有无墓圹无棺墓。一般性墓葬中随葬品少,主要是陶器、石器和骨器等一般生活用品,装饰性玉器零星有所发现。特殊性墓葬为积石冢墓葬,墓葬建在积石冢上,有土坑竖穴无葬具墓、土坑竖穴石棺墓、带台阶或二层台土坑石棺墓、石圹石棺墓、无圹石棺和石函墓、无墓圹无葬具墓等墓葬结构,其中石圹石棺墓和带台阶或二层台土坑石棺墓规格最高,一般为中心大墓。特殊性墓葬随葬品以玉器为主,陶器、石器、骨器数量少,玉器有动物形类、礼仪性类和装饰性类等。土坑竖穴墓平面形状多数为长方形,少量为圆形。带台阶或二层台土坑墓和石圹墓均为长方形,墓葬较深。以单人葬为主,合葬墓较少。多为一次葬,少量为二次葬。绝大部分葬式为仰身直肢,也见个别为侧身屈肢葬。特殊墓地等级分明,第一级别是坛庙冢齐全,第二级别是有坛有冢,第三级别是只有积石冢。
内蒙古高原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现非常少,不见成片墓地。在呼伦贝尔市辉河水坝遗址发现1座墓葬,无墓坑,就地掩埋,二次葬,随葬残陶器和柳叶形石箭头。
锡本包楞墓群 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地处敖尔其格图山南坡平缓的台地上。1982年,清理1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距地表深约0.8~0.9米,未见葬具。单人葬,仰身直肢,头向北。玉玦位于头部,玉匕形器位于腰部。属兴隆洼文化。
洪格力图墓地 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在丘陵山脊上发现多处积石,其中一座积石中发现人骨,大部分已腐朽,仅发现一头盖骨和腿骨。征集有玉玦、管、斧、匕等,陶器有泥质红陶人面。从玉器看,属于兴隆洼文化。
草帽山积石冢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后的山梁上,北依大王山,南临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高出河床约40米。分为三处,最东的第一地点在突起的山岗上,经发掘证明是一处祭坛,四周有近长方形的石砌围墙,第二地点和第三地点高2~3米,2001年对第二地点进行发掘,为坛、冢结合的结构。共清理7座石板墓,5座为一次葬(其中1座为小孩墓),2座二次葬。成人葬为单人葬,头西脚东。墓葬之上为封石和砌筑石基,墓与墓之间、墓与石基之间有相互叠压的现象。在基石的外侧及部分封石的外表有成排的无底陶器,在基石的外侧和祭坛旁发现由凝灰岩雕琢的石雕人,形象逼真,是红山文化的珍品。
牛夕河积石冢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牛夕河,东经120°04′,北纬41°45′,海拔600米,北依老虎山,其余三面地势开阔。共有8处红山文化遗址,7处为坛、冢或坛冢结合的祭祀性遗址。
遗址南北长35米,东西宽25米,面积为1 000平方米,主要遗迹集中在一个正南北向的长方形土台上,两石垄间可见5个黑色土圈,在该遗址的西侧有一红山文化的祭坛。祭坛顶部平整,有散乱石块大致呈带状分布,地表散落许多红山文化无底筒形器残片。
小古立吐积石冢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小古立吐,该低丘位于老虎山河西岸的山前平缓坡地上。地理坐标:北纬41°53′,东经120°07′,海拔678米。
共有8处红山文化遗址,7处为坛、冢或坛冢结合的祭祀性遗址,周围环绕赤红色碎石堆积而成的低矮石墙,近正东方向,东西宽36米,南北长222米,面积1 200平方米。地表散布红山文化陶器。
石棚山墓地 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石棚山上。1977年发现,先后3次发掘,清理小河沿文化墓葬77座,揭露面积约2 000平方米。
墓地范围东西长约125米,南北宽约75米。明确分为3个茔区,分别编为A、B、C三区,3个茔区有明显的空白地带。区内墓葬按头脚顺序成竖行排列。A区位于山南坡下部,在墓地南部,发掘15座,方向在150°,从北至南(即从坡上到坡下)成竖行排列,共5行。B区处于山坡上部,在墓地东北角,发掘32座,方向在450~600之间,共9行。C区分布于墓地西北部,发掘28座,方向在2 400°,内分为两片,共13行。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长方形土坑半洞室墓。以单人葬为主,双人葬只有3座。全部为仰身屈肢,下肢屈度甚大,双人葬头向相反,两腿相交,两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发现4座无头骨墓,头部位置多扣置一件陶器,其躯干、四肢以及随葬品的陈放,包括装饰品的位置,与正常死者完全相同。无骨架墓发现4座,墓坑清楚,随葬品陈放位置也与一般墓葬相同。鉴定的37座墓葬中22例为男性,13例是女性,男女合葬墓为成年男女。
老鹞窝山墓地 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老鹞窝山南坡上。1979年发掘6座小河沿文化墓葬。
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长方形土坑半洞室墓。全部为单人葬,仰身屈肢为主,也有仰身直肢,北向。随葬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为小型明器,有方格纹、绳纹筒形罐,双耳壶、折腹盆、豆、纺轮等,石器有球、铲形器、砺石、环等,骨器有镞、锥等,蚌器有环等。陶器置于足下,装饰品随身佩戴下葬。
石羊石虎山墓葬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石羊石虎山西南坡。1960年清理1座小河沿文化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长1.5米,宽0.65米,存深0.5米,墓底宽0.5米。单人葬,仰身直肢,墓向200。随葬品有双口双耳陶罐、彩陶尊、石环等。
上店墓地 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墓葬分布在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范围内。
在墓地西部发现6座墓葬,由北向南呈不规则三角形排列,间距1~1.5米。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2 250°清理2座墓葬,其中一座墓葬内随葬品共106件。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玛瑙器、骨器、蚌器等,器型有双耳高领陶罐、彩陶钵、石环、蚌环、骨珠、蚌管等,属小河沿文化。
东乌珠尔墓群 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尔河右岸的二级台地上。
1985年清理1座新石器时代墓葬,破坏严重,大部分骨架缺失,仅存部分肢骨,放置散乱,葬式不明,无葬具迹象,据死者下颌骨的位置和方向判断,头向东微偏南。墓中随葬品丰富,有细石器、骨器等270余件,未发现任何陶制品。细石器中以石镞最多,共有148件,其它还有石刀、石钻、尖状器等。骨器类有骨刀柄、骨锥、骨矛、两端尖状骨器、骨片等。另外还有石网坠、玉壁、钻孔牙饰、赤铁矿、铅块、猪牙等。石镞为该墓代表性器物,均为三角凹底形,数量之多、加工之精细、形状之规整是十分罕见的。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发现墓葬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目前,还没有发现墓葬的有赵宝沟文化和富河文化遗址。
内蒙古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墓葬是小河西文化墓葬,在赤峰市敖汉旗榆树山和西梁遗址发现墓葬,分为室内葬和室外葬两种,长方形和圆形土坑竖穴墓,室外葬散落在房屋附近。单人葬,均为一次葬。长方形土坑墓为仰身直肢葬或仰身上肢直肢下肢微屈式葬式,圆形土坑墓为蹲踞式葬式。随葬品为装饰品,多见骨珠、螺饰、蚌扣等骨器,少见管珠等石器,不见陶器。
红山文化墓葬分为一般性墓葬和特殊性墓葬两类。一般性墓葬在居址中散落在房屋周围和葬在居住址附近墓地,多数为土坑竖穴墓,其中土坑竖穴无棺墓占多数,土坑竖穴石棺墓数量少,个别还有无墓圹无棺墓。一般性墓葬中随葬品少,主要是陶器、石器和骨器等一般生活用品,装饰性玉器零星有所发现。特殊性墓葬为积石冢墓葬,墓葬建在积石冢上,有土坑竖穴无葬具墓、土坑竖穴石棺墓、带台阶或二层台土坑石棺墓、石圹石棺墓、无圹石棺和石函墓、无墓圹无葬具墓等墓葬结构,其中石圹石棺墓和带台阶或二层台土坑石棺墓规格最高,一般为中心大墓。特殊性墓葬随葬品以玉器为主,陶器、石器、骨器数量少,玉器有动物形类、礼仪性类和装饰性类等。土坑竖穴墓平面形状多数为长方形,少量为圆形。带台阶或二层台土坑墓和石圹墓均为长方形,墓葬较深。以单人葬为主,合葬墓较少。多为一次葬,少量为二次葬。绝大部分葬式为仰身直肢,也见个别为侧身屈肢葬。特殊墓地等级分明,第一级别是坛庙冢齐全,第二级别是有坛有冢,第三级别是只有积石冢。
内蒙古高原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现非常少,不见成片墓地。在呼伦贝尔市辉河水坝遗址发现1座墓葬,无墓坑,就地掩埋,二次葬,随葬残陶器和柳叶形石箭头。
锡本包楞墓群 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地处敖尔其格图山南坡平缓的台地上。1982年,清理1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距地表深约0.8~0.9米,未见葬具。单人葬,仰身直肢,头向北。玉玦位于头部,玉匕形器位于腰部。属兴隆洼文化。
洪格力图墓地 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在丘陵山脊上发现多处积石,其中一座积石中发现人骨,大部分已腐朽,仅发现一头盖骨和腿骨。征集有玉玦、管、斧、匕等,陶器有泥质红陶人面。从玉器看,属于兴隆洼文化。
草帽山积石冢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后的山梁上,北依大王山,南临大凌河支流老虎山河,高出河床约40米。分为三处,最东的第一地点在突起的山岗上,经发掘证明是一处祭坛,四周有近长方形的石砌围墙,第二地点和第三地点高2~3米,2001年对第二地点进行发掘,为坛、冢结合的结构。共清理7座石板墓,5座为一次葬(其中1座为小孩墓),2座二次葬。成人葬为单人葬,头西脚东。墓葬之上为封石和砌筑石基,墓与墓之间、墓与石基之间有相互叠压的现象。在基石的外侧及部分封石的外表有成排的无底陶器,在基石的外侧和祭坛旁发现由凝灰岩雕琢的石雕人,形象逼真,是红山文化的珍品。
牛夕河积石冢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牛夕河,东经120°04′,北纬41°45′,海拔600米,北依老虎山,其余三面地势开阔。共有8处红山文化遗址,7处为坛、冢或坛冢结合的祭祀性遗址。
遗址南北长35米,东西宽25米,面积为1 000平方米,主要遗迹集中在一个正南北向的长方形土台上,两石垄间可见5个黑色土圈,在该遗址的西侧有一红山文化的祭坛。祭坛顶部平整,有散乱石块大致呈带状分布,地表散落许多红山文化无底筒形器残片。
小古立吐积石冢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小古立吐,该低丘位于老虎山河西岸的山前平缓坡地上。地理坐标:北纬41°53′,东经120°07′,海拔678米。
共有8处红山文化遗址,7处为坛、冢或坛冢结合的祭祀性遗址,周围环绕赤红色碎石堆积而成的低矮石墙,近正东方向,东西宽36米,南北长222米,面积1 200平方米。地表散布红山文化陶器。
石棚山墓地 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石棚山上。1977年发现,先后3次发掘,清理小河沿文化墓葬77座,揭露面积约2 000平方米。
墓地范围东西长约125米,南北宽约75米。明确分为3个茔区,分别编为A、B、C三区,3个茔区有明显的空白地带。区内墓葬按头脚顺序成竖行排列。A区位于山南坡下部,在墓地南部,发掘15座,方向在150°,从北至南(即从坡上到坡下)成竖行排列,共5行。B区处于山坡上部,在墓地东北角,发掘32座,方向在450~600之间,共9行。C区分布于墓地西北部,发掘28座,方向在2 400°,内分为两片,共13行。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长方形土坑半洞室墓。以单人葬为主,双人葬只有3座。全部为仰身屈肢,下肢屈度甚大,双人葬头向相反,两腿相交,两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发现4座无头骨墓,头部位置多扣置一件陶器,其躯干、四肢以及随葬品的陈放,包括装饰品的位置,与正常死者完全相同。无骨架墓发现4座,墓坑清楚,随葬品陈放位置也与一般墓葬相同。鉴定的37座墓葬中22例为男性,13例是女性,男女合葬墓为成年男女。
老鹞窝山墓地 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老鹞窝山南坡上。1979年发掘6座小河沿文化墓葬。
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长方形土坑半洞室墓。全部为单人葬,仰身屈肢为主,也有仰身直肢,北向。随葬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为小型明器,有方格纹、绳纹筒形罐,双耳壶、折腹盆、豆、纺轮等,石器有球、铲形器、砺石、环等,骨器有镞、锥等,蚌器有环等。陶器置于足下,装饰品随身佩戴下葬。
石羊石虎山墓葬 位于赤峰市敖汉旗石羊石虎山西南坡。1960年清理1座小河沿文化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长1.5米,宽0.65米,存深0.5米,墓底宽0.5米。单人葬,仰身直肢,墓向200。随葬品有双口双耳陶罐、彩陶尊、石环等。
上店墓地 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新井乡,墓葬分布在南北长60米,东西宽40米范围内。
在墓地西部发现6座墓葬,由北向南呈不规则三角形排列,间距1~1.5米。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2 250°清理2座墓葬,其中一座墓葬内随葬品共106件。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玛瑙器、骨器、蚌器等,器型有双耳高领陶罐、彩陶钵、石环、蚌环、骨珠、蚌管等,属小河沿文化。
东乌珠尔墓群 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海拉尔河右岸的二级台地上。
1985年清理1座新石器时代墓葬,破坏严重,大部分骨架缺失,仅存部分肢骨,放置散乱,葬式不明,无葬具迹象,据死者下颌骨的位置和方向判断,头向东微偏南。墓中随葬品丰富,有细石器、骨器等270余件,未发现任何陶制品。细石器中以石镞最多,共有148件,其它还有石刀、石钻、尖状器等。骨器类有骨刀柄、骨锥、骨矛、两端尖状骨器、骨片等。另外还有石网坠、玉壁、钻孔牙饰、赤铁矿、铅块、猪牙等。石镞为该墓代表性器物,均为三角凹底形,数量之多、加工之精细、形状之规整是十分罕见的。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