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以前,漠南地区就生活着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是“逐水草而迁徙”“以穹庐为舍”。在长期的游牧活动和民族迁徙过程中,经人、畜、车踏草为路,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通行能力的草原自然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壮大,人们穿越山脉、跨过戈壁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有许多道路的开辟与修筑都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同时这些道路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驿路,尤其是通过长城关塞向关外设置的驿路,是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的突出特色。驿路作为朝廷加强对全国各地区的控制、抗击外敌侵扰的防御性道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内蒙古地区的驿路最早兴建于唐代,鼎盛于元、清两代,衰落于清末。驿路是在固定的路线上设立驿站,站与站之间以自然路为主。驿路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政令、军情、转运军需物资,平时也可兼作通商等其他用途。驿站的使用与管理,各朝代均有严格完善的制度。唐代贞观年间,在参天可汗道设驿站68处,这是内蒙古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驿路。辽金时期有上京—中京驿路和上京—东京驿路。蒙元时期,成吉思汗以漠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为中心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建立站赤(驿站)。之后经不断完善,到窝阔台时期(1229—1241),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驿(站)传(递)制度。元代的驿路主要有两都之间的道路、上都至和林驿路、上都经丰州至和林驿路、上都经松州至和林驿路等。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政府开始设驿站,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前后,在内蒙古地区共设立五路驿站。
在春秋战国以前,漠南地区就生活着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是“逐水草而迁徙”“以穹庐为舍”。在长期的游牧活动和民族迁徙过程中,经人、畜、车踏草为路,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通行能力的草原自然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壮大,人们穿越山脉、跨过戈壁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有许多道路的开辟与修筑都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同时这些道路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驿路,尤其是通过长城关塞向关外设置的驿路,是内蒙古古代道路交通的突出特色。驿路作为朝廷加强对全国各地区的控制、抗击外敌侵扰的防御性道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内蒙古地区的驿路最早兴建于唐代,鼎盛于元、清两代,衰落于清末。驿路是在固定的路线上设立驿站,站与站之间以自然路为主。驿路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政令、军情、转运军需物资,平时也可兼作通商等其他用途。驿站的使用与管理,各朝代均有严格完善的制度。唐代贞观年间,在参天可汗道设驿站68处,这是内蒙古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驿路。辽金时期有上京—中京驿路和上京—东京驿路。蒙元时期,成吉思汗以漠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为中心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建立站赤(驿站)。之后经不断完善,到窝阔台时期(1229—1241),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驿(站)传(递)制度。元代的驿路主要有两都之间的道路、上都至和林驿路、上都经丰州至和林驿路、上都经松州至和林驿路等。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政府开始设驿站,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前后,在内蒙古地区共设立五路驿站。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