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畜共患病
1.布鲁氏菌病
早在1922年,锡盟镶黄旗二佐、正镶白旗文工苏木人畜间即发生了布鲁氏菌病。1935~1947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林西种羊场、阿鲁科尔沁、巴林右旗以及哲盟钱家店、衙门营子、兴安盟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等地也先后发生布鲁氏菌病,并日趋严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布鲁氏菌病继续在全区各地流行。1969年和1970年,全区牛、羊平均血检阳性率分别高达8.40%和9.41%,最低的1986年血检阳性率也有0.67%。
50年代,开始了对布鲁氏菌病大规模的化验诊断和防制工作。在化验诊断上,一直采用试管凝集和平板凝集试验,部分地区还以全乳环状反应或补体结合反应作为辅助办法。60年代初期,开始了检菌查源工作。
在防制上坚持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措施。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向国家农业部提出《关于我区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的报告》。同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开展防制布氏杆菌病工作的指示》,实行划定疫区、加强检疫消毒、病健畜分群放牧和宰杀病畜、治疗病人等防制措施。1962年,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卫生厅共同组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氏杆菌病防制总队,下设呼盟、锡盟、乌盟、伊盟、巴盟五个大队,分片开展布鲁氏菌病的检疫和19号苗免疫工作。1963年,全区推广不经检疫直接注射19号苗的办法,提高工效6倍多。1970~1973年,自治区畜医站、畜研所、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病所)合作,完成了“猪二号苗对成年羊饮水免疫预防布鲁氏菌病”的试验研究后,在全区推广猪二号苗连年饮水免疫新方法,1974年改为隔年饮水免疫方法。
1978~1982年,自治区地病所与兽医站共同研究成功“猪二号苗对羔、犊免疫”方法,依此法对羔、犊免疫一次,获得五至七年的免疫。
1987年全区控制了布鲁氏菌病。
2.炭疽
1900~1945年,在乌盟清水河县、萨县(今土默特右旗),以及巴盟额济纳旗(今属阿拉善盟)等地已有发生炭疽的记载。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每年发病旗县数在20至40个之间。1954年、1963年为两个炭疽疫情发生高峰年,发病旗县数均为41个。
1951年、1953年和196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曾下达指示,强调和部置炭疽防制工作。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办法》中,把炭疽列为一类传染病进行防制。防制中主要采取“预防免疫、封锁疫区、隔离病畜、消毒毁尸”的综合措施。经过连续防治,疫情不断减少。1983~1987年,经铁路兽医部门检疫107万多张外运兽皮,炭沉阳性检出率0.0014%,证明疫情已得到控制。
3.狂犬病
1940年,在巴林左、库伦、科尔沁右翼中、科尔沁右翼后、科尔沁左翼前和布特哈旗等地有狂犬病发生,病犬30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狂犬病也屡有发生。80年代狂犬病日趋严重,狂犬、疫点和被狂犬咬伤的人、畜数量不断增加,其疫情也逐步由农村、牧区向城镇扩散。1984年疫情最为严重,全区有8个盟市45个旗县发生疫情,有狂犬3006条,咬伤牲畜5111头只,死亡3350头只。
70年代以前,对狂犬病的诊断主要采取病畜脑组织切片染色后检查内基氏小体和辅以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动物试验。70年代后,除继续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应用了荧光抗体检查法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1981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家卫生部、农业部、外贸部和供销合作总社《关于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通知》及《家犬管理条例》两个文件后,大规模地开展了防制狂犬病工作。1983年,病犬数减少到387条,咬伤和病死牲畜也分别下降到313和302头(只)。1984年,国家卫生部、农牧渔业部、公安部再次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狂犬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通知》后,疫情有所收敛。近年来,狂犬病在全区,特别是巴盟、呼盟等地又有抬头趋势。
4.结核
1953年,呼盟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右旗以及海拉尔市、满洲里市首先有结核病报道。牛的平均阳性检出率为2.33%。此后,在全区各盟市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但城镇的奶牛为多发。1979~1982年,海拉尔肉联厂检出淋巴结核病驼11峰。1958年额右旗兽医部门对乾奇乡鄂伦春牧民所饲养的驯鹿进行检疫,其阳性检出率平均为26.75%。结核病诊断主要采取临床、剖检、细菌学和变态反应等常规的方法进行。防制上采取“全面检疫,病、健畜分群饲养、治疗”。80年代后,采取“检疫清群、扑杀病畜”。但至今结核疫情仍不断发生。
二、马病
1.马鼻疽
1931年,马鼻疽与羊痘、口蹄疫等已成为“东北以及蒙古地方(包括今内蒙古部分地区)特有之兽疫,为害甚烈”。1940年后,马鼻疽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的整个东部区,一般阳性率为10~34.6%。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除阿拉善盟以外,其余盟市均有发生。主要养马基地呼盟、锡盟部分地区阳性检出率高达40~50%。感染率较低的乌盟、巴盟和伊盟阳性检出率在3%左右。1987年全区普检马属动物212.3万匹次,阳性检出率为0.54%,哲盟、巴盟和乌海市未检出阳性病畜。
根据1962、1979年农业部先后颁布的《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所规定的鼻疽菌素一次两回点眼方法进行马鼻疽的诊断,有时采用补体结合反应和鼻疽菌素皮下注射或眼睑皮内注射。对开放性鼻疽病马通常只凭临床检查进行确诊。1983年,呼盟采用长春兽医大学(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研究的间接血凝和对流免疫电泳法诊断马鼻疽,收到准确、快速、简便、检出率高的效果。
马鼻疽的预防免疫,虽经长期、多次试验研究,但未获得成功。
马鼻疽防制工作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重点检疫阶段。从1951年开始,根据国家提出的“定期检疫、分群隔离、划区使役放牧”的办法,重点对鼻疽阳性率较高的呼盟大雁、三河,哲盟巨流河种畜场的马匹进行清群检疫,扑杀开放性鼻疽病马,对鼻疽菌素阳性马和健康马分群放牧、饲养。第二阶段是实行“检(疫)、隔(离病畜)、培(育健康幼驹)、治(疗)、处(杀病畜)的办法”,重点净化国营农牧场阶段。1958年,自治区转发了《全国马鼻疽防制暂行方案》,1964年,成立了家畜防疫队,主要进行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两大疫病的检疫工作。采取全面检疫马属动物,隔离病畜,培育健康幼驹,用土霉素或磺胺治疗病马和捕杀病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第三阶段是采取“检、处”措施,净化畜群阶段。1980年后,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消灭鼻疽病马的通知》要求,对全自治区10万匹马来因阳性反应鼻疽病马进行扑杀处理。1985年,自治区农委、财政厅下达了《关于加快处理鼻疽病畜的通知》后,使马鼻疽防制进入以净化检疫、扑杀病畜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至1987年末,自治区马来因阳性马检出率平均为0.54%,基本控制了疫情。
2.马传染性贫血
1954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治区畜研所从呼盟鄂温克族自治旗大雁种马场苏联进口的重挽马中检出病马29匹,马传染性贫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次定性。1956~1961年,呼盟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均有发生。1981年,疫情扩展到呼、兴、哲、昭4个盟的32个旗县345个乡苏木,累计有病马2.9万多匹。1979年为发病高峰年。经积极防制,到1987年,疫情仅在1个盟的1个乡中发生。
马传贫的诊断技术比较复杂。60年代开始,主要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试行规程》进行综合诊断,同时,辅以补体结合反应。1970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对该病病理学进行研究取得成功,给诊断提供了病理依据。1979年农业部颁发的《动物检疫操作规程》,确定以琼脂扩散反应为马传贫主要诊断方法,并在全区广泛使用。1987年,国家农牧渔业部(今农业部)将马传染性贫血病滤纸血片标本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技术列入部颁规程,在检疫实践中开始应用。同期,呼盟兽医站应用马传染性贫血单克隆抗体斑点试验方法,对马传贫自然感染病例和疫苗注射马进行鉴别诊断,取得良好效果。
60年代开始,进行治疗药物的筛选。先后试验过近百种中、西药物,但未获成功。1973年以前,主要采取以“养(饲养管理)、检(疫)、封(锁疫区)、隔(离病畜)、培(育健康幼驹)、处(杀病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防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大区隔离阶段。1968年确定呼盟额尔古纳左旗哈达岭(1969年改为静岭)以北地区为马传贫病畜大隔离区。二是“检(疫)、处(杀)、净(化畜群)”阶段。70年代末,随着补体结合反应特别是琼脂扩散反应等诊断方法的广泛应用,在防制上采取了“严格检疫、隔离和处杀病畜、净化畜群”为主要内容的“检、处、净”办法,进一步提高了防制成效。三是“检(疫)、免(疫)、处(杀病畜)阶段。80年代后期,在继续检疫和捕杀病畜的同时,开始应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黑龙江省兽药一厂生产的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免疫。1987年,全自治区控制了疫情的发生流行,并逐步走向净化。
3.马沙门氏杆菌病
1940年,伪兴安南省索伦种马育成场对80匹种马进行马流产检疫,发现凝集反应阳性马27匹,其中检出8匹沙门氏杆菌病马,占阳性马的29.6%。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马沙门氏杆菌病在呼盟、哲盟、昭盟、锡盟和呼和浩特等盟市均有发生,但以牧场马匹多见。
对沙门氏杆菌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临床检查、病理学诊断和凝集反应方法进行,必要时进行细菌学诊断。
对马沙门氏杆菌病的防制,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在优质草场放牧,防止马匹啃食碱土、喝碱水或污水。对妊娠5个月后的孕马加喂食盐和矿物质。二是严格消毒和处理流产物。三是定期对种用公、母马进行检疫,淘汰病畜。有疫情的地区,禁止公、母马本交繁殖。四是定期对疫区马匹注射马流产副伤寒菌苗,增强马匹免疫力。
三、牛病
1.牛瘟
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因牛疫(即牛瘟)“死牛大半”。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夏州属(今伊盟乌审旗南境和陕西省靖边县北境)因牛“患牛疫,无以营农”。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瘟疫流行于右卫(辖境包括今凉城、清水河县等地),牛亦疫。1930~1948年间,伊盟、巴盟、乌盟和包头、呼和浩特市等地牛瘟不断发生。东部地区牛瘟也很严重,仅1933~1942年的十年间,累计有病牛3.66万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在哲盟发现多处疫点,呼盟索伦旗(今鄂温克旗)的那达慕大会因牛疫流行而被迫停止。1949年,全自治区疫情蔓延到8个盟市的75个旗县。
防制牛瘟是人民政府成立后开展的第一大防疫任务。绥远省人民政府在1950年元月,为防制牛瘟发布《为执行紧急兽疫防治办法的通令》,1951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抓紧牧业区春季中心工作的指示》中把防制牛瘟列入牧区中心工作的第一项工作任务来抓。防制牛瘟及时得到党中央和东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派来了我区最早的防治工作组,并支援了大批药械。
牛瘟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进行。不能确诊时,可在严密隔离的情况下,采取疑似病牛血液进行生物学试验或病原分离。防制主要采取“封锁疫区,隔离病畜和消毒毁尸”等基本措施。1951年,哈兽研究所研制成功牛瘟绵羊化、山羊化、兔化毒疫苗后,在全区推广使用。1952年彻底消灭牛瘟。
2.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
1935~1942年,伪兴安四省(今内蒙古东部地区)均有牛肺疫发生,尤以伪兴安北省(今呼盟地区)流行严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牛肺疫继续流行并一度抬头。1950年,在呼盟、锡盟发现牛肺疫后,到1954年疫情已波及7个盟市29个旗县。1959年全自治区除阿盟外,全部发生疫情,发病旗县猛增到46个。1961年,全区有病牛近2.1万头。以后经过连续防制,疫情逐渐减少。1967年控制了疫情,1973年全区消灭了牛肺疫。
对牛肺疫的诊断,一直采用以补体结合反应为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病理解剖等手段进行。但多数地区只凭补体结合反应进行判定。
1955年前,东部盟市根据苏联的经验,采取“及时确诊,病健畜分群,捕杀病畜和预防注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制。1957年以前,对牛肺疫的预防免疫主要使用牛肺疫兔化氢氧化铝苗。1958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成功牛肺疫兔化弱毒疫苗后,内蒙古全区普遍推广。防疫中,为增加疫苗数量,缩短供苗时间,采取牛肺疫兔化弱毒绵羊化的方法,制成牛肺疫兔化弱毒绵羊反应苗,实行现地制苗。
自治区兽医局兽医技术人员将检疫后注射疫苗的传统作法,改为不经检疫直接注苗,后在全国推广。
3.牛恶性卡他热
1964年,化德县最早发现牛恶性卡他热疑似病例。1967年、1979年对敖汉旗和苏尼特左旗的疫情确诊为牛恶性卡他热。此后,在呼市、哲盟等地亦有零星发生。截至1985年,全区累计有哲盟、昭盟、锡盟、乌盟和呼市的8个旗县发生疫情,有疫点15处,致死率高达93.2%。
对牛恶性卡他热缺少诊断和防制办法。其诊断只能凭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及病理解剖等手段进行。必要时可以病料接种犊牛,观察其变化以便确诊。
在防制上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在疫区注意牛群与绵羊群分开放牧饲养。对病畜可应用抗菌素、磺胺、聚肌胞等药物对症治疗。
四、羊病
1.绵羊痘
1931年,内蒙古地区就有绵羊痘流行,1935年以后,逐年增多。1940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病羊致死率达32.26%。1933~1946年,西部地区绵羊痘致死率为30%。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绵羊痘仍不断流行。1949~1987年,全自治区累计病羊241万多只,致死率为19.81%。其中以1952年和1956年最为严重。1981~1982年,因预防注射密度不高,疫情再次回升。1987年疫情平稳。
对绵羊痘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进行。从80年代起,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或检查丘疹部上皮细胞中原生小体的方法进行诊断。
绵羊痘的防制,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949~1958年,是疫情流行盛期,缺少防制方法。1951年,曾采用羊痘丙酮疫苗进行免疫,但因效果不好,不久即停止使用。1953年,改用羊痘氢氧化铝疫苗,因免疫期短,使用不方便亦很快停用。1954年,少数地区曾以致弱的绵羊痘野毒进行人工接种,使羊只人工发病,以缩短病程,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危险办法。1954年~195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厅与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合作,在小范围内用青海省山羊痘蛋白筋胶苗预防羊痘,收到良好效果。但因误注山羊,一度使羊痘爆发。
1973~1979年为全面开展预防注射阶段。主要应用哈兽研究所研制的鸡胚化羊痘弱毒苗开展大面积预防注射,使羊痘发病率比第一阶段下降1.3个百分点。
1980~1987年为重点防制阶段。把防制绵羊痘作为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40周年献礼项目,加强检疫、隔离处理病羊、应用细胞弱毒留进行高密度免疫。1987年全面控制了疫情。
2.羊肠毒血症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乌盟察右中旗和巴盟地区就发生过羊肠毒血症。
1950~1951年,乌盟凉城县和察右中旗发现羊肠毒血症病羊221只,全部死亡。1953年以后,疫情先后扩散到呼盟、锡盟、伊盟、巴盟、阿盟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1987年,全区已有11个盟市31个旗县有疫情。
羊肠毒血症流行有两次高峰(1959~1960年;1973~1974年)。其中巴盟、锡盟病羊数最多。1986年后,呈现疫点多、面积小、发病率和致死率下降趋势。
1953年以前,对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主要采取临床检查、病原分离等方法进行。1954年后,开始使用自治区畜研所研究成功的中和试验快速诊断方法。此法后被列入农业部颁发的诊断规程,在全国推广。
70年代以来,对羊肠毒血症的防制,主要采用自治区畜研所研制的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和弱毒菌苗进行免疫。1982年后,全区大面积推广羊快疫、猝疽和羊肠毒血症三联疫苗进行免疫,收到较理想的效果。1986年,自治区生药厂推出羊快疫、猝疽、羊肠毒血症三联干粉苗。该苗效果可靠,使用方便,已作为自治区牧业适用增产技术在全区推广。
3.羔羊大肠杆菌病
5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就发现羔羊大肠杆菌病。1958~1985年,全区年均发病率5.2%,致死率为39.4%。其间有三次流行高峰:1958~1966年;1967~1975年;1976~1955年。
羔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主要采取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方法进行。1955~1957年,自治区畜研所开始采用病原分离和生物学试验进行诊断。1973~1980年自治区农管局科技站、吉林农业大学、赤峰市兽医站以及呼盟兽医站先后采用病原分离等方法,确定了部分地区的羔羊大肠杆菌病的病原血清型。至1982年,在锡盟、乌盟、呼盟、昭盟、巴盟、兴安盟共检出羔羊大肠杆菌病21个病原血清型。
防制羔羊大肠杆菌病,除采用综合措施外,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药物。50年代,主要应用青霉素片、蹂酸蛋白、次硝酸铋、小苏打、活性炭以及健脾胃的中草药治疗。牧民还给怀孕母羊、羔羊投喂红糖、酸奶、酥油、奶粉等营养物质,也收到一定效果。60年代,磺胺和抗菌素大量用于羔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进一步提高了防制成效。70年代后,部分地区应用生物制剂和改进的中草药物以及理疗器械进行治疗。1976年,华北农业大学与自治区畜研所合作,在达尔罕茂明安旗用槐树花煎剂治疗拉稀羔羊,有效率达85.2%。1982年,乌盟部分旗县应用大连医学院研制的活菌制剂促菌生(DM423)治疗拉稀羔羊,最高治愈率为98.6%,最低为40%,但保护率不稳定。1982~1984年自治区牧科院应用124—146生物制剂,治疗羔羊下痢,有效率平均达92.08%。1987年,北京农业大学还在达茂旗应用He-Ne和CO2激光器对羔羊痢疾病畜进行激光穴位照射,其疗效达87.5~93.5%。1977~1982年间,乌盟、巴盟和昭盟还应用自治区畜研所研制的大肠杆菌高兔血清治疗羔羊痢,治愈率为81.71%;预防羔羊,比对照组发病率下降23.95%。
4.山羊衣原体流产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就有山羊衣原体病发生。50年代逐渐增多,1965~1976年,最为严重。1965年冬到1966年春,伊盟就有30多万只山羊流产。1976年,鄂托克旗孕羊流产率高达37.7%。1972年自治区畜研所对山羊衣原体病进行确诊。该所在1982年对伊盟山、绵羊流产病的调查中,再次从流产羊病料中分离出山羊和绵羊株衣原体。
对山羊衣原体流病的防制,目前尚无满意的办法。通常只是加强饲养管理,对病羊进行对症治疗。1982年,自治区畜科院与伊盟兽医站合作,完成了羊流产衣原体佐剂灭活菌苗的免疫试验研究。
五、猪病
1.猪瘟
1937~1946年,在绥远省有猪瘟发生,共有病猪10万多口,致死率30%以上。1940~1942年,东部盟市也有发生。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疫情逐年减少。50年代发病率为2.3%,致死率为1.75%;80年代发病率下降到0.19%,致死率为0.17%。
对猪瘟诊断除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病理剖检等常规方法外,还采用病原分离和生物学试验。70年代末期,一些大型猪场或养猪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始采用荧光抗体诊断方法。1980年,自治区牧科院和兽医站合作,试验成功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诊断猪瘟,效果好、时间快。
1956年前,主要使用猪瘟结晶紫苗对疫区及受威胁地区的猪只进行免疫,但保护率很低。60年代,推广猪瘟兔化弱毒苗。1964年,少数地区还试用过猪瘟兔化牛体反应苗,效果也很好,但制造、运输、保存和使用等均有不便之处。1966年,开始使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使用运输保存均很方便。1981年后,部分地区推广了自治区生药厂研制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三苗同注一体互不干扰。同时还使用猪瘟、猪丹毒二联苗。
猪瘟的防制,一是严格检疫,切实制止疫情传出传入;二是坚持年年高质量、高密度免疫,建立坚强的免疫群体。1980年后,主要养猪地区实行春秋两季免疫,常年补针。1985年后,根据母源抗体消长时间,推广成猪一年一针(即免疫一次),仔猪一年两针(即免疫两次)的方法。三是加强饲养管理,彻底消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四是实行自繁自养,减少感染猪瘟的机会。五是贯彻《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依法治疫。经过积极防制,至1987年已全面控制了猪瘟的流行。
2.猪肺疫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猪肺疫在呼盟、兴安盟、巴盟和包头市均有发生和流行。1949年,乌盟的察右前旗爆发了猪肺疫。以后,本病在全区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1980年最为严重,12个盟市全部有疫情,发病旗县达68个。经采取防制措施后,疫情逐年减少。至1986年,全区只有包头市、乌海市和乌盟察右前旗发生。
对猪肺疫的诊断,采用传染病的常规诊断方法进行。
70年代以前,防制猪肺疫主要采取抗菌素治疗和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预防免疫。1971~1974年,自治区生药厂研制成功口服猪肺疫弱毒菌种和弱毒菌苗后,在全区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1981年,全区同时使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和口服猪肺疫弱毒菌苗,收到较理想的防制效果。已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
六、禽病
1932年,包头市土默特旗程奎海村有100余只鸡发生鸡新城疫。1934年,伊盟达拉特旗河畔村因“传鸡”(鸡新城疫)鸡只全部死光。1936年后,绥远省各旗县鸡新城疫一直不断流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50至60年代发病范围小,疫情只局限在部分旗县。70年代,发病范围逐渐扩大,1975年达高峰,全自治区有10个盟市35个旗县发生。1977年后,疫情逐步被控制。到1987年,全自治区只有13个旗县发生,有疫点83处,病鸡2.46万只,病死2.43万只。
鸡新城疫是多发传染病,用常规方法常可做出诊断。但也有一些地区使用生物学试验和血凝试验进行确诊。80年代末,少数地区对非典型的病鸡以卵黄荧光抗体检查病料,收到快速、准确的效果。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对鸡新城疫的防制,主要应用鸡新城疫I系苗进行免疫,但注射后反应较重。1958年,自治区生药厂生产鸡新城疫Ⅱ系苗后,在全区广泛应用,提高了免疫率。同年1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出《发动群众预防鸡新城疫的通知》后,掀起了防制鸡新城疫的高潮。70年代以后,全区普遍使用鸡新城疫Ⅱ系苗,并改革了免疫程序,即雏鸡用Ⅱ系苗滴鼻进行基础免疫,成鸡用Ⅰ系苗划痕接种进行强化免疫。进入80年代,各地根据雏鸡孵化季节和母源抗体消长的时间,又进一步改革了免疫程序。乌盟、赤峰市等地先以Ⅱ系苗免疫15~30日龄的雏鸡,进行基础免疫,120天后再以工系苗进行强化免疫。而哲盟、巴盟等地则实行雏鸡一年两次免疫,成鸡一年一次免疫。80年代后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标准计量局发布了《鸡新城疫防制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后,防制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人畜共患病
1.布鲁氏菌病
早在1922年,锡盟镶黄旗二佐、正镶白旗文工苏木人畜间即发生了布鲁氏菌病。1935~1947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林西种羊场、阿鲁科尔沁、巴林右旗以及哲盟钱家店、衙门营子、兴安盟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等地也先后发生布鲁氏菌病,并日趋严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布鲁氏菌病继续在全区各地流行。1969年和1970年,全区牛、羊平均血检阳性率分别高达8.40%和9.41%,最低的1986年血检阳性率也有0.67%。
50年代,开始了对布鲁氏菌病大规模的化验诊断和防制工作。在化验诊断上,一直采用试管凝集和平板凝集试验,部分地区还以全乳环状反应或补体结合反应作为辅助办法。60年代初期,开始了检菌查源工作。
在防制上坚持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措施。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农牧部向国家农业部提出《关于我区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的报告》。同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开展防制布氏杆菌病工作的指示》,实行划定疫区、加强检疫消毒、病健畜分群放牧和宰杀病畜、治疗病人等防制措施。1962年,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卫生厅共同组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布氏杆菌病防制总队,下设呼盟、锡盟、乌盟、伊盟、巴盟五个大队,分片开展布鲁氏菌病的检疫和19号苗免疫工作。1963年,全区推广不经检疫直接注射19号苗的办法,提高工效6倍多。1970~1973年,自治区畜医站、畜研所、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病所)合作,完成了“猪二号苗对成年羊饮水免疫预防布鲁氏菌病”的试验研究后,在全区推广猪二号苗连年饮水免疫新方法,1974年改为隔年饮水免疫方法。
1978~1982年,自治区地病所与兽医站共同研究成功“猪二号苗对羔、犊免疫”方法,依此法对羔、犊免疫一次,获得五至七年的免疫。
1987年全区控制了布鲁氏菌病。
2.炭疽
1900~1945年,在乌盟清水河县、萨县(今土默特右旗),以及巴盟额济纳旗(今属阿拉善盟)等地已有发生炭疽的记载。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每年发病旗县数在20至40个之间。1954年、1963年为两个炭疽疫情发生高峰年,发病旗县数均为41个。
1951年、1953年和196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曾下达指示,强调和部置炭疽防制工作。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办法》中,把炭疽列为一类传染病进行防制。防制中主要采取“预防免疫、封锁疫区、隔离病畜、消毒毁尸”的综合措施。经过连续防治,疫情不断减少。1983~1987年,经铁路兽医部门检疫107万多张外运兽皮,炭沉阳性检出率0.0014%,证明疫情已得到控制。
3.狂犬病
1940年,在巴林左、库伦、科尔沁右翼中、科尔沁右翼后、科尔沁左翼前和布特哈旗等地有狂犬病发生,病犬30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狂犬病也屡有发生。80年代狂犬病日趋严重,狂犬、疫点和被狂犬咬伤的人、畜数量不断增加,其疫情也逐步由农村、牧区向城镇扩散。1984年疫情最为严重,全区有8个盟市45个旗县发生疫情,有狂犬3006条,咬伤牲畜5111头只,死亡3350头只。
70年代以前,对狂犬病的诊断主要采取病畜脑组织切片染色后检查内基氏小体和辅以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必要时进行动物试验。70年代后,除继续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应用了荧光抗体检查法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1981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家卫生部、农业部、外贸部和供销合作总社《关于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通知》及《家犬管理条例》两个文件后,大规模地开展了防制狂犬病工作。1983年,病犬数减少到387条,咬伤和病死牲畜也分别下降到313和302头(只)。1984年,国家卫生部、农牧渔业部、公安部再次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狂犬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通知》后,疫情有所收敛。近年来,狂犬病在全区,特别是巴盟、呼盟等地又有抬头趋势。
4.结核
1953年,呼盟布特哈旗(今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右旗以及海拉尔市、满洲里市首先有结核病报道。牛的平均阳性检出率为2.33%。此后,在全区各盟市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但城镇的奶牛为多发。1979~1982年,海拉尔肉联厂检出淋巴结核病驼11峰。1958年额右旗兽医部门对乾奇乡鄂伦春牧民所饲养的驯鹿进行检疫,其阳性检出率平均为26.75%。结核病诊断主要采取临床、剖检、细菌学和变态反应等常规的方法进行。防制上采取“全面检疫,病、健畜分群饲养、治疗”。80年代后,采取“检疫清群、扑杀病畜”。但至今结核疫情仍不断发生。
二、马病
1.马鼻疽
1931年,马鼻疽与羊痘、口蹄疫等已成为“东北以及蒙古地方(包括今内蒙古部分地区)特有之兽疫,为害甚烈”。1940年后,马鼻疽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的整个东部区,一般阳性率为10~34.6%。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除阿拉善盟以外,其余盟市均有发生。主要养马基地呼盟、锡盟部分地区阳性检出率高达40~50%。感染率较低的乌盟、巴盟和伊盟阳性检出率在3%左右。1987年全区普检马属动物212.3万匹次,阳性检出率为0.54%,哲盟、巴盟和乌海市未检出阳性病畜。
根据1962、1979年农业部先后颁布的《马鼻疽诊断技术及判定标准》所规定的鼻疽菌素一次两回点眼方法进行马鼻疽的诊断,有时采用补体结合反应和鼻疽菌素皮下注射或眼睑皮内注射。对开放性鼻疽病马通常只凭临床检查进行确诊。1983年,呼盟采用长春兽医大学(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研究的间接血凝和对流免疫电泳法诊断马鼻疽,收到准确、快速、简便、检出率高的效果。
马鼻疽的预防免疫,虽经长期、多次试验研究,但未获得成功。
马鼻疽防制工作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重点检疫阶段。从1951年开始,根据国家提出的“定期检疫、分群隔离、划区使役放牧”的办法,重点对鼻疽阳性率较高的呼盟大雁、三河,哲盟巨流河种畜场的马匹进行清群检疫,扑杀开放性鼻疽病马,对鼻疽菌素阳性马和健康马分群放牧、饲养。第二阶段是实行“检(疫)、隔(离病畜)、培(育健康幼驹)、治(疗)、处(杀病畜)的办法”,重点净化国营农牧场阶段。1958年,自治区转发了《全国马鼻疽防制暂行方案》,1964年,成立了家畜防疫队,主要进行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两大疫病的检疫工作。采取全面检疫马属动物,隔离病畜,培育健康幼驹,用土霉素或磺胺治疗病马和捕杀病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第三阶段是采取“检、处”措施,净化畜群阶段。1980年后,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消灭鼻疽病马的通知》要求,对全自治区10万匹马来因阳性反应鼻疽病马进行扑杀处理。1985年,自治区农委、财政厅下达了《关于加快处理鼻疽病畜的通知》后,使马鼻疽防制进入以净化检疫、扑杀病畜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至1987年末,自治区马来因阳性马检出率平均为0.54%,基本控制了疫情。
2.马传染性贫血
1954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治区畜研所从呼盟鄂温克族自治旗大雁种马场苏联进口的重挽马中检出病马29匹,马传染性贫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次定性。1956~1961年,呼盟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均有发生。1981年,疫情扩展到呼、兴、哲、昭4个盟的32个旗县345个乡苏木,累计有病马2.9万多匹。1979年为发病高峰年。经积极防制,到1987年,疫情仅在1个盟的1个乡中发生。
马传贫的诊断技术比较复杂。60年代开始,主要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试行规程》进行综合诊断,同时,辅以补体结合反应。1970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对该病病理学进行研究取得成功,给诊断提供了病理依据。1979年农业部颁发的《动物检疫操作规程》,确定以琼脂扩散反应为马传贫主要诊断方法,并在全区广泛使用。1987年,国家农牧渔业部(今农业部)将马传染性贫血病滤纸血片标本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技术列入部颁规程,在检疫实践中开始应用。同期,呼盟兽医站应用马传染性贫血单克隆抗体斑点试验方法,对马传贫自然感染病例和疫苗注射马进行鉴别诊断,取得良好效果。
60年代开始,进行治疗药物的筛选。先后试验过近百种中、西药物,但未获成功。1973年以前,主要采取以“养(饲养管理)、检(疫)、封(锁疫区)、隔(离病畜)、培(育健康幼驹)、处(杀病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防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大区隔离阶段。1968年确定呼盟额尔古纳左旗哈达岭(1969年改为静岭)以北地区为马传贫病畜大隔离区。二是“检(疫)、处(杀)、净(化畜群)”阶段。70年代末,随着补体结合反应特别是琼脂扩散反应等诊断方法的广泛应用,在防制上采取了“严格检疫、隔离和处杀病畜、净化畜群”为主要内容的“检、处、净”办法,进一步提高了防制成效。三是“检(疫)、免(疫)、处(杀病畜)阶段。80年代后期,在继续检疫和捕杀病畜的同时,开始应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黑龙江省兽药一厂生产的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免疫。1987年,全自治区控制了疫情的发生流行,并逐步走向净化。
3.马沙门氏杆菌病
1940年,伪兴安南省索伦种马育成场对80匹种马进行马流产检疫,发现凝集反应阳性马27匹,其中检出8匹沙门氏杆菌病马,占阳性马的29.6%。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马沙门氏杆菌病在呼盟、哲盟、昭盟、锡盟和呼和浩特等盟市均有发生,但以牧场马匹多见。
对沙门氏杆菌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临床检查、病理学诊断和凝集反应方法进行,必要时进行细菌学诊断。
对马沙门氏杆菌病的防制,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在优质草场放牧,防止马匹啃食碱土、喝碱水或污水。对妊娠5个月后的孕马加喂食盐和矿物质。二是严格消毒和处理流产物。三是定期对种用公、母马进行检疫,淘汰病畜。有疫情的地区,禁止公、母马本交繁殖。四是定期对疫区马匹注射马流产副伤寒菌苗,增强马匹免疫力。
三、牛病
1.牛瘟
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内蒙古西部地区因牛疫(即牛瘟)“死牛大半”。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夏州属(今伊盟乌审旗南境和陕西省靖边县北境)因牛“患牛疫,无以营农”。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年)瘟疫流行于右卫(辖境包括今凉城、清水河县等地),牛亦疫。1930~1948年间,伊盟、巴盟、乌盟和包头、呼和浩特市等地牛瘟不断发生。东部地区牛瘟也很严重,仅1933~1942年的十年间,累计有病牛3.66万头。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在哲盟发现多处疫点,呼盟索伦旗(今鄂温克旗)的那达慕大会因牛疫流行而被迫停止。1949年,全自治区疫情蔓延到8个盟市的75个旗县。
防制牛瘟是人民政府成立后开展的第一大防疫任务。绥远省人民政府在1950年元月,为防制牛瘟发布《为执行紧急兽疫防治办法的通令》,1951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抓紧牧业区春季中心工作的指示》中把防制牛瘟列入牧区中心工作的第一项工作任务来抓。防制牛瘟及时得到党中央和东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派来了我区最早的防治工作组,并支援了大批药械。
牛瘟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进行。不能确诊时,可在严密隔离的情况下,采取疑似病牛血液进行生物学试验或病原分离。防制主要采取“封锁疫区,隔离病畜和消毒毁尸”等基本措施。1951年,哈兽研究所研制成功牛瘟绵羊化、山羊化、兔化毒疫苗后,在全区推广使用。1952年彻底消灭牛瘟。
2.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肺疫)
1935~1942年,伪兴安四省(今内蒙古东部地区)均有牛肺疫发生,尤以伪兴安北省(今呼盟地区)流行严重。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牛肺疫继续流行并一度抬头。1950年,在呼盟、锡盟发现牛肺疫后,到1954年疫情已波及7个盟市29个旗县。1959年全自治区除阿盟外,全部发生疫情,发病旗县猛增到46个。1961年,全区有病牛近2.1万头。以后经过连续防制,疫情逐渐减少。1967年控制了疫情,1973年全区消灭了牛肺疫。
对牛肺疫的诊断,一直采用以补体结合反应为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病理解剖等手段进行。但多数地区只凭补体结合反应进行判定。
1955年前,东部盟市根据苏联的经验,采取“及时确诊,病健畜分群,捕杀病畜和预防注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制。1957年以前,对牛肺疫的预防免疫主要使用牛肺疫兔化氢氧化铝苗。1958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成功牛肺疫兔化弱毒疫苗后,内蒙古全区普遍推广。防疫中,为增加疫苗数量,缩短供苗时间,采取牛肺疫兔化弱毒绵羊化的方法,制成牛肺疫兔化弱毒绵羊反应苗,实行现地制苗。
自治区兽医局兽医技术人员将检疫后注射疫苗的传统作法,改为不经检疫直接注苗,后在全国推广。
3.牛恶性卡他热
1964年,化德县最早发现牛恶性卡他热疑似病例。1967年、1979年对敖汉旗和苏尼特左旗的疫情确诊为牛恶性卡他热。此后,在呼市、哲盟等地亦有零星发生。截至1985年,全区累计有哲盟、昭盟、锡盟、乌盟和呼市的8个旗县发生疫情,有疫点15处,致死率高达93.2%。
对牛恶性卡他热缺少诊断和防制办法。其诊断只能凭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及病理解剖等手段进行。必要时可以病料接种犊牛,观察其变化以便确诊。
在防制上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在疫区注意牛群与绵羊群分开放牧饲养。对病畜可应用抗菌素、磺胺、聚肌胞等药物对症治疗。
四、羊病
1.绵羊痘
1931年,内蒙古地区就有绵羊痘流行,1935年以后,逐年增多。1940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病羊致死率达32.26%。1933~1946年,西部地区绵羊痘致死率为30%。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绵羊痘仍不断流行。1949~1987年,全自治区累计病羊241万多只,致死率为19.81%。其中以1952年和1956年最为严重。1981~1982年,因预防注射密度不高,疫情再次回升。1987年疫情平稳。
对绵羊痘的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进行。从80年代起,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或检查丘疹部上皮细胞中原生小体的方法进行诊断。
绵羊痘的防制,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949~1958年,是疫情流行盛期,缺少防制方法。1951年,曾采用羊痘丙酮疫苗进行免疫,但因效果不好,不久即停止使用。1953年,改用羊痘氢氧化铝疫苗,因免疫期短,使用不方便亦很快停用。1954年,少数地区曾以致弱的绵羊痘野毒进行人工接种,使羊只人工发病,以缩短病程,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危险办法。1954年~195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厅与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合作,在小范围内用青海省山羊痘蛋白筋胶苗预防羊痘,收到良好效果。但因误注山羊,一度使羊痘爆发。
1973~1979年为全面开展预防注射阶段。主要应用哈兽研究所研制的鸡胚化羊痘弱毒苗开展大面积预防注射,使羊痘发病率比第一阶段下降1.3个百分点。
1980~1987年为重点防制阶段。把防制绵羊痘作为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40周年献礼项目,加强检疫、隔离处理病羊、应用细胞弱毒留进行高密度免疫。1987年全面控制了疫情。
2.羊肠毒血症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乌盟察右中旗和巴盟地区就发生过羊肠毒血症。
1950~1951年,乌盟凉城县和察右中旗发现羊肠毒血症病羊221只,全部死亡。1953年以后,疫情先后扩散到呼盟、锡盟、伊盟、巴盟、阿盟及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1987年,全区已有11个盟市31个旗县有疫情。
羊肠毒血症流行有两次高峰(1959~1960年;1973~1974年)。其中巴盟、锡盟病羊数最多。1986年后,呈现疫点多、面积小、发病率和致死率下降趋势。
1953年以前,对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主要采取临床检查、病原分离等方法进行。1954年后,开始使用自治区畜研所研究成功的中和试验快速诊断方法。此法后被列入农业部颁发的诊断规程,在全国推广。
70年代以来,对羊肠毒血症的防制,主要采用自治区畜研所研制的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和弱毒菌苗进行免疫。1982年后,全区大面积推广羊快疫、猝疽和羊肠毒血症三联疫苗进行免疫,收到较理想的效果。1986年,自治区生药厂推出羊快疫、猝疽、羊肠毒血症三联干粉苗。该苗效果可靠,使用方便,已作为自治区牧业适用增产技术在全区推广。
3.羔羊大肠杆菌病
50年代,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就发现羔羊大肠杆菌病。1958~1985年,全区年均发病率5.2%,致死率为39.4%。其间有三次流行高峰:1958~1966年;1967~1975年;1976~1955年。
羔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主要采取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方法进行。1955~1957年,自治区畜研所开始采用病原分离和生物学试验进行诊断。1973~1980年自治区农管局科技站、吉林农业大学、赤峰市兽医站以及呼盟兽医站先后采用病原分离等方法,确定了部分地区的羔羊大肠杆菌病的病原血清型。至1982年,在锡盟、乌盟、呼盟、昭盟、巴盟、兴安盟共检出羔羊大肠杆菌病21个病原血清型。
防制羔羊大肠杆菌病,除采用综合措施外,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药物。50年代,主要应用青霉素片、蹂酸蛋白、次硝酸铋、小苏打、活性炭以及健脾胃的中草药治疗。牧民还给怀孕母羊、羔羊投喂红糖、酸奶、酥油、奶粉等营养物质,也收到一定效果。60年代,磺胺和抗菌素大量用于羔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进一步提高了防制成效。70年代后,部分地区应用生物制剂和改进的中草药物以及理疗器械进行治疗。1976年,华北农业大学与自治区畜研所合作,在达尔罕茂明安旗用槐树花煎剂治疗拉稀羔羊,有效率达85.2%。1982年,乌盟部分旗县应用大连医学院研制的活菌制剂促菌生(DM423)治疗拉稀羔羊,最高治愈率为98.6%,最低为40%,但保护率不稳定。1982~1984年自治区牧科院应用124—146生物制剂,治疗羔羊下痢,有效率平均达92.08%。1987年,北京农业大学还在达茂旗应用He-Ne和CO2激光器对羔羊痢疾病畜进行激光穴位照射,其疗效达87.5~93.5%。1977~1982年间,乌盟、巴盟和昭盟还应用自治区畜研所研制的大肠杆菌高兔血清治疗羔羊痢,治愈率为81.71%;预防羔羊,比对照组发病率下降23.95%。
4.山羊衣原体流产病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就有山羊衣原体病发生。50年代逐渐增多,1965~1976年,最为严重。1965年冬到1966年春,伊盟就有30多万只山羊流产。1976年,鄂托克旗孕羊流产率高达37.7%。1972年自治区畜研所对山羊衣原体病进行确诊。该所在1982年对伊盟山、绵羊流产病的调查中,再次从流产羊病料中分离出山羊和绵羊株衣原体。
对山羊衣原体流病的防制,目前尚无满意的办法。通常只是加强饲养管理,对病羊进行对症治疗。1982年,自治区畜科院与伊盟兽医站合作,完成了羊流产衣原体佐剂灭活菌苗的免疫试验研究。
五、猪病
1.猪瘟
1937~1946年,在绥远省有猪瘟发生,共有病猪10万多口,致死率30%以上。1940~1942年,东部盟市也有发生。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疫情逐年减少。50年代发病率为2.3%,致死率为1.75%;80年代发病率下降到0.19%,致死率为0.17%。
对猪瘟诊断除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病理剖检等常规方法外,还采用病原分离和生物学试验。70年代末期,一些大型猪场或养猪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始采用荧光抗体诊断方法。1980年,自治区牧科院和兽医站合作,试验成功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诊断猪瘟,效果好、时间快。
1956年前,主要使用猪瘟结晶紫苗对疫区及受威胁地区的猪只进行免疫,但保护率很低。60年代,推广猪瘟兔化弱毒苗。1964年,少数地区还试用过猪瘟兔化牛体反应苗,效果也很好,但制造、运输、保存和使用等均有不便之处。1966年,开始使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使用运输保存均很方便。1981年后,部分地区推广了自治区生药厂研制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三苗同注一体互不干扰。同时还使用猪瘟、猪丹毒二联苗。
猪瘟的防制,一是严格检疫,切实制止疫情传出传入;二是坚持年年高质量、高密度免疫,建立坚强的免疫群体。1980年后,主要养猪地区实行春秋两季免疫,常年补针。1985年后,根据母源抗体消长时间,推广成猪一年一针(即免疫一次),仔猪一年两针(即免疫两次)的方法。三是加强饲养管理,彻底消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四是实行自繁自养,减少感染猪瘟的机会。五是贯彻《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依法治疫。经过积极防制,至1987年已全面控制了猪瘟的流行。
2.猪肺疫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猪肺疫在呼盟、兴安盟、巴盟和包头市均有发生和流行。1949年,乌盟的察右前旗爆发了猪肺疫。以后,本病在全区各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1980年最为严重,12个盟市全部有疫情,发病旗县达68个。经采取防制措施后,疫情逐年减少。至1986年,全区只有包头市、乌海市和乌盟察右前旗发生。
对猪肺疫的诊断,采用传染病的常规诊断方法进行。
70年代以前,防制猪肺疫主要采取抗菌素治疗和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预防免疫。1971~1974年,自治区生药厂研制成功口服猪肺疫弱毒菌种和弱毒菌苗后,在全区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1981年,全区同时使用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和口服猪肺疫弱毒菌苗,收到较理想的防制效果。已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
六、禽病
1932年,包头市土默特旗程奎海村有100余只鸡发生鸡新城疫。1934年,伊盟达拉特旗河畔村因“传鸡”(鸡新城疫)鸡只全部死光。1936年后,绥远省各旗县鸡新城疫一直不断流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以后,50至60年代发病范围小,疫情只局限在部分旗县。70年代,发病范围逐渐扩大,1975年达高峰,全自治区有10个盟市35个旗县发生。1977年后,疫情逐步被控制。到1987年,全自治区只有13个旗县发生,有疫点83处,病鸡2.46万只,病死2.43万只。
鸡新城疫是多发传染病,用常规方法常可做出诊断。但也有一些地区使用生物学试验和血凝试验进行确诊。80年代末,少数地区对非典型的病鸡以卵黄荧光抗体检查病料,收到快速、准确的效果。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初期,对鸡新城疫的防制,主要应用鸡新城疫I系苗进行免疫,但注射后反应较重。1958年,自治区生药厂生产鸡新城疫Ⅱ系苗后,在全区广泛应用,提高了免疫率。同年1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厅、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出《发动群众预防鸡新城疫的通知》后,掀起了防制鸡新城疫的高潮。70年代以后,全区普遍使用鸡新城疫Ⅱ系苗,并改革了免疫程序,即雏鸡用Ⅱ系苗滴鼻进行基础免疫,成鸡用Ⅰ系苗划痕接种进行强化免疫。进入80年代,各地根据雏鸡孵化季节和母源抗体消长的时间,又进一步改革了免疫程序。乌盟、赤峰市等地先以Ⅱ系苗免疫15~30日龄的雏鸡,进行基础免疫,120天后再以工系苗进行强化免疫。而哲盟、巴盟等地则实行雏鸡一年两次免疫,成鸡一年一次免疫。80年代后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标准计量局发布了《鸡新城疫防制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后,防制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