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
布赫同志,又名云曙光,男, 1926年3月出生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默特左旗一个蒙古族家庭,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同志的长子。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93年,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1993年至2003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布赫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布赫同志在内蒙古工作了四十多年,为内蒙古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领导内蒙古文艺战线工作,创造了内蒙古文化发展的繁荣期
1946年春,根据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需要,身为延安民族学院学生会主席的布赫同志回到内蒙古工作。他起初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任组织干事,7月,任赤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院政治部教员、中学部副主任。秋季,布赫同志根据上级批示,在其组建的文艺宣传队基础上成立文工团并带领全体团员奔赴内蒙古东部前线随军演出。随后与周戈带领的在张家口成立的文工团汇集到一起,正式组建内蒙古文工团,布赫同志先后任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团长。
内蒙古文工团是内蒙古第一支人民的文艺团体,在布赫等同志的领导下,以蒙古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在鼓舞广大指战员增强必胜的信心,发动各族群众进行解放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8年,布赫同志主持制定了内蒙古文工团的工作方针:执行党的新文艺政策,推广新文化运动,培养新文艺干部;发扬蒙古民族的优良文化,创造民族新文艺。布赫同志领导的这支文工团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逐步成长壮大,被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穷哥们儿的文工团”。1949年10月,布赫同志带领这支文工团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文艺演出。从那以后,每年的国庆盛典都能看到内蒙古文工团精彩的表演。
1954年春,组织上鉴于布赫同志领导内蒙古文工团的优异成绩,任命他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为了使自治区的文化工作更好地适应牧区工作需要,他组织文化系统的干部深入牧区开展流动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展览、图书阅览等。他亲自骑着马带领相关同志深入牧区调查,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搞试点,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举世闻名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思是“红色文艺轻骑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团体,十几个人来到草原上,深入牧区,为牧民们演出、宣传、服务。内蒙古地广人稀,一个嘎查(村)常常只有几个、十几个蒙古包,再加上流动性大,有的牧民几年都看不上一次演出。乌兰牧骑送戏上门,并且不少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比如理发、放幻灯等,为牧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乌兰牧骑的出现,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在取得了一些经验后,布赫同志和自治区文化局的同志,便在全区推广,到1958年底已遍及内蒙古各地。
1964年,乌兰牧骑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汇演,最后一个出场,却赢得了满堂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对乌兰牧骑十分赞赏。周恩来当场提议,要让负责乌兰牧骑的布赫同志作专门汇报,同时要乌兰牧骑再作一次专场演出。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先后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这是绝无仅有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1965年6月,布赫同志集中组织了全区的乌兰牧骑,分4路走遍了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巡回演出,推广乌兰牧骑的经验,倡导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
布赫同志不仅是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集诗人、书法家等于一身的大成者。1948年,布赫同志曾参与拍摄了内蒙古有史以来第一部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被记入内蒙古文艺史册。同时他自己也创作了剧本《送军粮》、《慰问袋》、《王文焕》等多篇文艺作品,发表了一系列文艺理论文章。其中歌剧《慰问袋》是为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创作的,曾在自治区广为流传。
布赫同志团结带领内蒙古文化战线工作的十多年,是内蒙古文化事业发展的繁荣期,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涌现出来,一大批经典的文化作品传播到全国、全世界,这些都饱含着布赫同志的心血。
二、为拨乱反正、全面恢复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布赫同志被冤屈磨难8年之久。1974年6月,布赫同志重新安排工作,历任包头市委书记、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等职务。
在粉碎“四人帮”后,内蒙古面临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布赫同志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在落实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布赫同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关于拨乱反正的政策精神,为了尽快地将文化大革命对民族工作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布赫同志主持设置了落实政策办公室,每天接待上访、告状、诉苦的有上百人,布赫同志责成有“落实力”的同志认真对待每一位上访者,以最快的速度查明问题,实属冤案的立即平反,并按照中央的有关政策从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尽可能多的给予补偿和照顾。在落实民族政策的工作中,他反复强调,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要按统一的政策规定来办,这样无论是汉族同志,还是少数民族同志都容易接受,落实民族政策应该是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布赫同志等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关心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种种怨气渐渐平息了,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始渴望拥有一个稳定、繁荣、富足的生活。
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一份反映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一个村把土地分给农户经营,搞口粮田的报告送到他的手里。布赫同志没有按照报告建议的“立即制止”,而是派了一个工作组下去调查,明确交待“不含偏见,不要表态,如实把情况汇报上来。”得知把部分土地分给农户经营,家家都丰收,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十分欢迎的情况后,布赫同志把在农村搞包产到户的问题提到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当时意见分歧较大,他说:“这种做法可以多打粮,为啥不让试试?”在他的坚持下,市委决定先在中滩公社搞个试点,结果自然是大快人心。
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中有条文明确规定,允许边远贫困地区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布赫同志读后非常高兴立即向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同志汇报,认为内蒙古基本属于边远落后地区,居住分散,实行“包产到户”符合自治区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周惠同志表示非常赞同。之后不久,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以《关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汇报提纲》的文件形式,要求盟市旗县从实际情况出发,允许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形式和多种报酬办法同时存在,支持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
在布赫同志的主持下,呼和浩特市较快地完成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的工作,较快地恢复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并且开始进行农业、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开始进行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社会事业的改革。
三、主持自治区政府工作十年,实现多项历史性进展
1983年至1993年,布赫同志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主席。当时,内蒙古正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关键时期,布赫同志总是能够抓住工作的重点,以其对人民深沉的热爱,团结带领政府领导班子,使内蒙古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改革,特别是发展了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内蒙古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较牢固的基础。
(一)创造性地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983年,布赫同志在担任自治区主席以后,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精神,带领政府领导班子果断地作出决定,支持农民群众从“包产到户”发展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全面推行“牲畜作价归户,分期偿还,私养私有”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农牧业生产获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牧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散经营的局限性也反映出来,布赫同志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并多次召开政府重要决策会,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措施,特别是探索了“牲畜、草场双承包”和实行“草牧场有偿使用”制度。加强了集体“统”的职能,实行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1992年底,内蒙古人均占有粮食476.9公斤,位列全国第3位,实现了粮食自给,结束了20多年“吃饭”靠国家调入粮食的历史。畜牧业连续8年获得大丰收,畜牧业及其产品加工业成为内蒙古最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发表后,自治区党委提出了沿边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自治区“两带一区”、“四个突破”的战略构想。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组织实施内蒙古党委的战略决策中,布赫同志主持政府会议,提出了以煤电产业为先导加快冶金、石油、轻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战略,有力地推进了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在布赫同志主持自治区政府工作的十年里,内蒙古的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具有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的以绒毛纺织、皮革、食品、医药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和以重型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以化工、建材、森工为主的三大优势产业的框架。出现了以鄂尔多斯、伊利、北方重型汽车等为代表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名牌企业。今天还在发挥重要作用的贯通内蒙古东西部的集通铁路就是布赫同志主张并领导修建的。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战略部署,布赫同志领导自治区政府大力开展“科教兴区”战略,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在布赫同志担任自治区政府主席的十年里,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等社会文化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领导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堪称民族工作典范
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布赫同志认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来说,民族工作是全局性工作。而民族团结则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他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不团结,什么也搞不成。在布赫同志的倡导下,内蒙古党委、政府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1983年9月1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隆重举行第一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布赫同志作了题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新局面》的报告,全面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总结了30年来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新局面的意见。报告中明确了“团结建设”这一指导全区工作的基本思路,将民族团结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了这一指导思想是内蒙古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984年6月12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的通知》,决定从1984年起,每年的9月为全区的“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从1985年4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后,将这项活动完善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布赫同志主张首先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要长期不懈地抓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在他主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工作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马克思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开创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亲自组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理论界的同志编写出版了23.4万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一书和306万字的《内蒙古大辞典》,作为干部民族理论正规划教育和大中专院校政治课教材。
(三)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区,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法制建设作出贡献
布赫同志主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工作的十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开始到逐步发展、完善的十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后贯彻落实的重要时期,是我国走向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他反复要求政府每一个组成人员要认真学法、用法、守法,自觉做到心中有法,学必及法,言必合法,行必循法。学会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治理经济社会。
布赫同志反复强调,《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的权力,必须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民族特点、自然特点、经济特点的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法规,对国家法律的原则加以具体化,才能成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依法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布赫同志在主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工作期间,组织有关部门起草并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审议颁发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森林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多个,制定发布的行政规章100多个,为自治区的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当然,布赫同志还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做过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这里不再一一陈列。总之,在他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主席的十年里,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为民执政”、“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执政的理念,始终保持调查研究、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始终和全区各族人民在一起,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担任国家领导人后,始终关心关注内蒙古的发展
布赫同志1993年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后,一直关心着内蒙古的发展,牵挂着内蒙古的事情。多次回到内蒙古考察工作,对内蒙古的改革开放、农村牧区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教育等工作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布赫同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后,始终关心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安康。无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和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他除了进行必要物资捐赠外,总要通过多种方式,向抗灾救灾和抢救事故第一线的同志进行问候和提出自己的建议。
直到晚年,布赫同志只要身体允许,还经常回到内蒙古深入到农村牧区去探望老百姓。他说老百姓过的好他心理踏实。今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七十周年,身在病榻的老人还坚持写下了2万多字的文章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胜利的启示,刊发在2017年2月3日《人民日报》和《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一期。
布赫同志生前多次说过:“我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主席,是为内蒙古各族人民服务的”。布赫同志一生深沉地热爱着内蒙古各族人民,这些爱书写在他的字里行间,留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03个旗县市区。内蒙古各族人民永远怀念您!布赫同志千古!
(执笔人:姜爱军 宋立志)
视频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
布赫同志,又名云曙光,男, 1926年3月出生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土默特左旗一个蒙古族家庭,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同志的长子。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至1993年,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1993年至2003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布赫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族工作领导人。布赫同志在内蒙古工作了四十多年,为内蒙古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领导内蒙古文艺战线工作,创造了内蒙古文化发展的繁荣期
1946年春,根据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需要,身为延安民族学院学生会主席的布赫同志回到内蒙古工作。他起初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任组织干事,7月,任赤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院政治部教员、中学部副主任。秋季,布赫同志根据上级批示,在其组建的文艺宣传队基础上成立文工团并带领全体团员奔赴内蒙古东部前线随军演出。随后与周戈带领的在张家口成立的文工团汇集到一起,正式组建内蒙古文工团,布赫同志先后任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团长。
内蒙古文工团是内蒙古第一支人民的文艺团体,在布赫等同志的领导下,以蒙古族特有的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在鼓舞广大指战员增强必胜的信心,发动各族群众进行解放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48年,布赫同志主持制定了内蒙古文工团的工作方针:执行党的新文艺政策,推广新文化运动,培养新文艺干部;发扬蒙古民族的优良文化,创造民族新文艺。布赫同志领导的这支文工团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逐步成长壮大,被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穷哥们儿的文工团”。1949年10月,布赫同志带领这支文工团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文艺演出。从那以后,每年的国庆盛典都能看到内蒙古文工团精彩的表演。
1954年春,组织上鉴于布赫同志领导内蒙古文工团的优异成绩,任命他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为了使自治区的文化工作更好地适应牧区工作需要,他组织文化系统的干部深入牧区开展流动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展览、图书阅览等。他亲自骑着马带领相关同志深入牧区调查,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搞试点,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举世闻名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思是“红色文艺轻骑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团体,十几个人来到草原上,深入牧区,为牧民们演出、宣传、服务。内蒙古地广人稀,一个嘎查(村)常常只有几个、十几个蒙古包,再加上流动性大,有的牧民几年都看不上一次演出。乌兰牧骑送戏上门,并且不少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比如理发、放幻灯等,为牧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乌兰牧骑的出现,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在取得了一些经验后,布赫同志和自治区文化局的同志,便在全区推广,到1958年底已遍及内蒙古各地。
1964年,乌兰牧骑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汇演,最后一个出场,却赢得了满堂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对乌兰牧骑十分赞赏。周恩来当场提议,要让负责乌兰牧骑的布赫同志作专门汇报,同时要乌兰牧骑再作一次专场演出。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先后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这是绝无仅有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1965年6月,布赫同志集中组织了全区的乌兰牧骑,分4路走遍了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巡回演出,推广乌兰牧骑的经验,倡导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
布赫同志不仅是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集诗人、书法家等于一身的大成者。1948年,布赫同志曾参与拍摄了内蒙古有史以来第一部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被记入内蒙古文艺史册。同时他自己也创作了剧本《送军粮》、《慰问袋》、《王文焕》等多篇文艺作品,发表了一系列文艺理论文章。其中歌剧《慰问袋》是为抗美援朝慰问演出创作的,曾在自治区广为流传。
布赫同志团结带领内蒙古文化战线工作的十多年,是内蒙古文化事业发展的繁荣期,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涌现出来,一大批经典的文化作品传播到全国、全世界,这些都饱含着布赫同志的心血。
二、为拨乱反正、全面恢复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布赫同志被冤屈磨难8年之久。1974年6月,布赫同志重新安排工作,历任包头市委书记、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等职务。
在粉碎“四人帮”后,内蒙古面临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布赫同志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在落实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布赫同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关于拨乱反正的政策精神,为了尽快地将文化大革命对民族工作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布赫同志主持设置了落实政策办公室,每天接待上访、告状、诉苦的有上百人,布赫同志责成有“落实力”的同志认真对待每一位上访者,以最快的速度查明问题,实属冤案的立即平反,并按照中央的有关政策从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尽可能多的给予补偿和照顾。在落实民族政策的工作中,他反复强调,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要按统一的政策规定来办,这样无论是汉族同志,还是少数民族同志都容易接受,落实民族政策应该是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布赫同志等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关心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种种怨气渐渐平息了,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开始渴望拥有一个稳定、繁荣、富足的生活。
文革刚刚结束不久,一份反映托克托县中滩公社一个村把土地分给农户经营,搞口粮田的报告送到他的手里。布赫同志没有按照报告建议的“立即制止”,而是派了一个工作组下去调查,明确交待“不含偏见,不要表态,如实把情况汇报上来。”得知把部分土地分给农户经营,家家都丰收,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十分欢迎的情况后,布赫同志把在农村搞包产到户的问题提到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当时意见分歧较大,他说:“这种做法可以多打粮,为啥不让试试?”在他的坚持下,市委决定先在中滩公社搞个试点,结果自然是大快人心。
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中有条文明确规定,允许边远贫困地区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布赫同志读后非常高兴立即向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同志汇报,认为内蒙古基本属于边远落后地区,居住分散,实行“包产到户”符合自治区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周惠同志表示非常赞同。之后不久,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以《关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工作汇报提纲》的文件形式,要求盟市旗县从实际情况出发,允许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形式和多种报酬办法同时存在,支持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
在布赫同志的主持下,呼和浩特市较快地完成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的工作,较快地恢复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并且开始进行农业、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开始进行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社会事业的改革。
三、主持自治区政府工作十年,实现多项历史性进展
1983年至1993年,布赫同志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主席。当时,内蒙古正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关键时期,布赫同志总是能够抓住工作的重点,以其对人民深沉的热爱,团结带领政府领导班子,使内蒙古始终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改革,特别是发展了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内蒙古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较牢固的基础。
(一)创造性地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983年,布赫同志在担任自治区主席以后,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精神,带领政府领导班子果断地作出决定,支持农民群众从“包产到户”发展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全面推行“牲畜作价归户,分期偿还,私养私有”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农牧业生产获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牧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散经营的局限性也反映出来,布赫同志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并多次召开政府重要决策会,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措施,特别是探索了“牲畜、草场双承包”和实行“草牧场有偿使用”制度。加强了集体“统”的职能,实行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1992年底,内蒙古人均占有粮食476.9公斤,位列全国第3位,实现了粮食自给,结束了20多年“吃饭”靠国家调入粮食的历史。畜牧业连续8年获得大丰收,畜牧业及其产品加工业成为内蒙古最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发表后,自治区党委提出了沿边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了自治区“两带一区”、“四个突破”的战略构想。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组织实施内蒙古党委的战略决策中,布赫同志主持政府会议,提出了以煤电产业为先导加快冶金、石油、轻化工、建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战略,有力地推进了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在布赫同志主持自治区政府工作的十年里,内蒙古的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具有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的以绒毛纺织、皮革、食品、医药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和以重型汽车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以化工、建材、森工为主的三大优势产业的框架。出现了以鄂尔多斯、伊利、北方重型汽车等为代表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名牌企业。今天还在发挥重要作用的贯通内蒙古东西部的集通铁路就是布赫同志主张并领导修建的。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战略部署,布赫同志领导自治区政府大力开展“科教兴区”战略,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在布赫同志担任自治区政府主席的十年里,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等社会文化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领导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堪称民族工作典范
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布赫同志认为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来说,民族工作是全局性工作。而民族团结则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他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不团结,什么也搞不成。在布赫同志的倡导下,内蒙古党委、政府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1983年9月1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隆重举行第一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布赫同志作了题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新局面》的报告,全面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总结了30年来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新局面的意见。报告中明确了“团结建设”这一指导全区工作的基本思路,将民族团结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了这一指导思想是内蒙古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984年6月12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的通知》,决定从1984年起,每年的9月为全区的“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从1985年4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后,将这项活动完善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如何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布赫同志主张首先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要长期不懈地抓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在他主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工作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马克思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开创内蒙古民族团结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亲自组织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理论界的同志编写出版了23.4万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一书和306万字的《内蒙古大辞典》,作为干部民族理论正规划教育和大中专院校政治课教材。
(三)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区,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法制建设作出贡献
布赫同志主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工作的十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开始到逐步发展、完善的十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后贯彻落实的重要时期,是我国走向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他反复要求政府每一个组成人员要认真学法、用法、守法,自觉做到心中有法,学必及法,言必合法,行必循法。学会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并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治理经济社会。
布赫同志反复强调,《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的权力,必须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民族特点、自然特点、经济特点的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法规,对国家法律的原则加以具体化,才能成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依法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布赫同志在主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工作期间,组织有关部门起草并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审议颁发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草原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森林管理条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多个,制定发布的行政规章100多个,为自治区的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当然,布赫同志还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做过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这里不再一一陈列。总之,在他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主席的十年里,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为民执政”、“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执政的理念,始终保持调查研究、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始终和全区各族人民在一起,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担任国家领导人后,始终关心关注内蒙古的发展
布赫同志1993年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后,一直关心着内蒙古的发展,牵挂着内蒙古的事情。多次回到内蒙古考察工作,对内蒙古的改革开放、农村牧区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教育等工作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布赫同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后,始终关心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安康。无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和出现重大安全事故,他除了进行必要物资捐赠外,总要通过多种方式,向抗灾救灾和抢救事故第一线的同志进行问候和提出自己的建议。
直到晚年,布赫同志只要身体允许,还经常回到内蒙古深入到农村牧区去探望老百姓。他说老百姓过的好他心理踏实。今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七十周年,身在病榻的老人还坚持写下了2万多字的文章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胜利的启示,刊发在2017年2月3日《人民日报》和《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一期。
布赫同志生前多次说过:“我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主席,是为内蒙古各族人民服务的”。布赫同志一生深沉地热爱着内蒙古各族人民,这些爱书写在他的字里行间,留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03个旗县市区。内蒙古各族人民永远怀念您!布赫同志千古!
(执笔人:姜爱军 宋立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