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描写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事迹的电影先后诞生,这些作品除了具有极佳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外,还从历史的高度提供了超越电影艺术本身的独特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驳斥“游而不击”谬论
当时,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任务是配合正面战场进行游击战争,而非直接参与正面战场的大规模阵地战。但实际上,八路军不仅在敌后游击战中战绩斐然,在正面战场上同样可圈可点。电影《太行山上》(2005年)和《百团大战》(2015年)就很好地展现了八路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成就。《太行山上》表现从八路军改编开始,到平型关大捷,再到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历程。这些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的士气。《百团大战》的故事紧接其后,八路军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发起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破袭战。影片中,有从中央到彭德怀、左权等高级指战员的决策过程,也有惨烈的战斗过程,将“百团大战”生动地呈献给观众。这些影片打破了“历史模糊化”的误区,让“八路军如何在装备落后、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游击战如何牵制日军主力”等历史细节变得可感可知,避免了观众对历史的遗忘或误读。
补充多元的抗战叙事
八路军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敌后游击战争,如何在战争中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八路军靠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战,而非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通过发动群众、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抗战体系,真正实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些隶属于八路军的地方武装有敌后武工队、游击队、民兵等,同样在敌后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铁道游击队》(1956年)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鲁南地区由矿工、铁路工人和农民组建的游击队。正如电影主题曲歌词所唱,他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给日军造成极大打击。《平原游击队》(1955年)则根据真人原型改编,游击队长李向阳带领游击队员们与县城的敌人斗智斗勇,牵制敌人的部队,烧毁敌人的军粮,极大地支持了八路军反“扫荡”斗争。《敌后武工队》(1995年)将镜头对准了武工队的战士们,讲述了1942年武工队队长魏强率领队员与日本宪兵及汉奸进行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同样都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而来。这些取材自真实历史的电影,以影像的方式还原和记录了“以弱胜强”的抗争史,完善了八路军的抗战叙事。
记录敌后战场的韧性
敌强我弱,就更需要八路军及其下属武装,动用一切智慧与力量来与敌人斗争。被称为人民战争“军教片”三部曲的《地雷战》(1962年)《地道战》(1965年)《破袭战》(1986年),就是这种作战思想的代表。《地雷战》讲述胶东地区民兵在缺少枪支弹药的情况下,带领乡亲们,自制各种地雷,以地雷战粉碎日军“扫荡”的故事。其中“不见鬼子不挂弦”等台词深入人心。《地道战》则讲述了冀中平原高家庄的民兵和村民们巧妙地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故事,依靠不断创新的地道工事和武工队、八路军的配合,最终消灭来犯日军。《破袭战》讲述八路军、游击队、民兵互相配合,大搞破袭,最后炸毁日军交通线上的重要隧道,从另一个角度还原了“百团大战”的历史。这些影片丰富了公众对“全民族抗战”的理解,让观众意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彰显“人民战争”“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
八路军深知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因此积极深入基层,向老百姓宣传抗日道理。电影《鸡毛信》(1954年)中的儿童团长海娃,便是千千万万个支持八路军的群众代表之一。同样经典的电影《小兵张嘎》(1963年)则通过张嘎从调皮少年成长为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以真枪、木枪的得失,生动展现了敌后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谊和团结氛围。在改编自真实历史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5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日军引上狼牙山棋盘陀峰顶,弹尽粮绝后毅然跳崖,深刻诠释了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这一本质。影片《吕梁英雄》(1950年)聚焦敌后农村的抗日斗争。敌后工作不仅是对抗日军,还要教育群众,打击反动地主,村民们从不理解民兵们的工作,到牺牲自己保护民兵们,戏剧冲突丰富且有层次,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八路军的凝聚力来源于对人民的守护。
这些八路军抗日影片,作为一种承载历史记忆、传递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不仅还原了八路军在抗战中的关键战役和历史事件,更通过人物群像展现了八路军的信仰、勇气与军民同心的力量,成为传承红色记忆、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捍卫抗日战争真实历史的绝佳载体。它们通过影像的力量,让历史“活”起来,让精神“传”下去,成为一代又一代观众的生动历史课。
(作者系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组稿:上海市委党校红色电影赏析协会)
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描写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英勇事迹的电影先后诞生,这些作品除了具有极佳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外,还从历史的高度提供了超越电影艺术本身的独特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驳斥“游而不击”谬论
当时,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任务是配合正面战场进行游击战争,而非直接参与正面战场的大规模阵地战。但实际上,八路军不仅在敌后游击战中战绩斐然,在正面战场上同样可圈可点。电影《太行山上》(2005年)和《百团大战》(2015年)就很好地展现了八路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成就。《太行山上》表现从八路军改编开始,到平型关大捷,再到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历程。这些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的士气。《百团大战》的故事紧接其后,八路军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发起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破袭战。影片中,有从中央到彭德怀、左权等高级指战员的决策过程,也有惨烈的战斗过程,将“百团大战”生动地呈献给观众。这些影片打破了“历史模糊化”的误区,让“八路军如何在装备落后、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游击战如何牵制日军主力”等历史细节变得可感可知,避免了观众对历史的遗忘或误读。
补充多元的抗战叙事
八路军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敌后游击战争,如何在战争中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八路军靠的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战,而非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通过发动群众、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抗战体系,真正实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些隶属于八路军的地方武装有敌后武工队、游击队、民兵等,同样在敌后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铁道游击队》(1956年)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鲁南地区由矿工、铁路工人和农民组建的游击队。正如电影主题曲歌词所唱,他们“爬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给日军造成极大打击。《平原游击队》(1955年)则根据真人原型改编,游击队长李向阳带领游击队员们与县城的敌人斗智斗勇,牵制敌人的部队,烧毁敌人的军粮,极大地支持了八路军反“扫荡”斗争。《敌后武工队》(1995年)将镜头对准了武工队的战士们,讲述了1942年武工队队长魏强率领队员与日本宪兵及汉奸进行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同样都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而来。这些取材自真实历史的电影,以影像的方式还原和记录了“以弱胜强”的抗争史,完善了八路军的抗战叙事。
记录敌后战场的韧性
敌强我弱,就更需要八路军及其下属武装,动用一切智慧与力量来与敌人斗争。被称为人民战争“军教片”三部曲的《地雷战》(1962年)《地道战》(1965年)《破袭战》(1986年),就是这种作战思想的代表。《地雷战》讲述胶东地区民兵在缺少枪支弹药的情况下,带领乡亲们,自制各种地雷,以地雷战粉碎日军“扫荡”的故事。其中“不见鬼子不挂弦”等台词深入人心。《地道战》则讲述了冀中平原高家庄的民兵和村民们巧妙地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故事,依靠不断创新的地道工事和武工队、八路军的配合,最终消灭来犯日军。《破袭战》讲述八路军、游击队、民兵互相配合,大搞破袭,最后炸毁日军交通线上的重要隧道,从另一个角度还原了“百团大战”的历史。这些影片丰富了公众对“全民族抗战”的理解,让观众意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彰显“人民战争”“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
八路军深知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因此积极深入基层,向老百姓宣传抗日道理。电影《鸡毛信》(1954年)中的儿童团长海娃,便是千千万万个支持八路军的群众代表之一。同样经典的电影《小兵张嘎》(1963年)则通过张嘎从调皮少年成长为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以真枪、木枪的得失,生动展现了敌后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谊和团结氛围。在改编自真实历史的电影《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5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日军引上狼牙山棋盘陀峰顶,弹尽粮绝后毅然跳崖,深刻诠释了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这一本质。影片《吕梁英雄》(1950年)聚焦敌后农村的抗日斗争。敌后工作不仅是对抗日军,还要教育群众,打击反动地主,村民们从不理解民兵们的工作,到牺牲自己保护民兵们,戏剧冲突丰富且有层次,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八路军的凝聚力来源于对人民的守护。
这些八路军抗日影片,作为一种承载历史记忆、传递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不仅还原了八路军在抗战中的关键战役和历史事件,更通过人物群像展现了八路军的信仰、勇气与军民同心的力量,成为传承红色记忆、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捍卫抗日战争真实历史的绝佳载体。它们通过影像的力量,让历史“活”起来,让精神“传”下去,成为一代又一代观众的生动历史课。
(作者系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组稿:上海市委党校红色电影赏析协会)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