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习近平法治思想
  •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发布时间:2022-01-29
  • 点击数:
  • 来源:学习强国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全局出发,继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20211013日至14日在党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2021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2021827日至28日在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习近平20201116日在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依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将成为今年全球唯一恢复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习近平20201116日在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2020529日在十九届党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全面研究全球生物安全环境、形势和面临的挑战、风险,深入分析我国生物安全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条件,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习近平2020214日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我多次说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

    (习近平202025日在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法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形势、法治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协同。我们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创新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习近平202025日在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法履职尽责,扎实勤勉工作,在推动党中央政令畅通、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审计,完善体制机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对审计工作作出的指示,据新华社北京202012日电)

    当前,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越来越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国家治理能力既体现在我们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综合能力上,也体现在我们处理每一个方面事情和每一项工作的具体本领上。党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善于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同时要善于从全局上分析研究所分管领域面临的形势,抓好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通过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推进一项项具体工作,为全局工作服务。要增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善于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谋划和推进所主管地方、所分管领域和部门的工作,善于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地方和部门的具体任务,扭住不放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动脑子、想办法,拿出真招实招来,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一项一项抓好。特别是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攻坚克难。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据新华社北京20191227日电)

    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水平。古人说:善为政者,弊则补之,决则塞之。要适应现代社会治理发展变化及其新要求,推进公共行政等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管治效能,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依法办事作为特别行政区治理的基本准则,不断健全完善依法治澳的制度体系。要善用科技,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以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不断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据新华社澳门20191220日电)

    香港、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已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港澳同胞要按照同一国两制相适应的要求,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提高管治能力和水平。同时,大家要关心国家发展全局,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据新华社北京20181112日电)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习近平2018320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对我国现行宪法作部分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宪法修正案草案在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扬了民主,集中了各方面智慧,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习近平20183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目的是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前提下,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宪法保障。

    (习近平2018119日在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选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6月第1版)

    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共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政治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中共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宪法修改,既要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要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

    (习近平2017121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1-12-08 20:49:24  来源:学习强国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习近平201710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司法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全国政法机关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习近平20177月对司法体制改革作出指示,据新华社2017710日电)

    要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建方面的法规制度短板,力争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201612月就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出指示,据新华社20161225日电)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129日在十八届党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为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在改革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习近平2015923日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的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我们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习近平201579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2015324日在十八届党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强调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利益。这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促进香港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是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2014119日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时的谈话)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习近平20141023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习近平20141023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落实全会部署,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习近平20141023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习近平20141020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关于党中央政治局工作的报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习近平20141020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20141020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在这点上,我们不会动摇。

    (习近平20142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来源:学习强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