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是莫旗早期定居居民之一,大部分是和达斡尔族一起于清初从黑龙江上中游沿岸及精奇里江等各支流沿岸迁来本旗定居的,一小部分是由嫩江东岸及讷漠尔河流域,于中华民国初期陆续迁来的。鄂温克族迁来后主要聚居在嫩江西岸的汉古尔河地区及诺敏河两岸的现兴隆乡、宝山镇、阿尔拉镇和杜拉尔乡,甘河流域巴彦乡的萨玛街、巴彦街等村。此外,聚居于原布特哈总管衙门所辖的雅鲁河、音河、阿伦河、格尼河及济沁河流域,因行政区划的变动,上述地区的鄂温克族现归扎兰屯市、阿荣旗管辖。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下去的(人们)”或“下来的(人们)”即从山顶下到河谷平原的人们。
由于历史上的迁徙而形成的居住分布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
“索伦”这一称呼在《清太宗实录》中就有记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称为“索伦”的不仅包括鄂温克族,而且也包括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以后,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别出来,“索伦”便成为仅对鄂温克族的称呼。到解放初期,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族,是指居住在今鄂温克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的鄂温克人,他们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大多数。
“通古斯”主要是对原居住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的称呼,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流域也有一部分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
“雅库特”是对额尔古纳左旗(现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人的称呼,这部分鄂温克人因曾在勒拿河流域与讲突厥语的雅库特人相邻居住,而被称为“雅库特”。
1955年7月呼盟委召开座谈会,专门研究讨论鄂温克族统一族称问题。参加座谈会的18名代表分别来自“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部落。座谈结果,与会民族代表们一致同意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统一称为鄂温克族。1957年盟委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一致要求,上报中共内蒙古党委备案,决定取消“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称呼,统一称为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鄂温克族已经生活在黑龙江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17世纪初,那里的鄂温克族分为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鄂温克人,共有12个大氏族,他们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一支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的使马鄂温克部。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叫“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一支是“索伦”本部,居住在石勒克河至精奇里江一带。当时,鄂温克族同内地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在明朝末年,皇太极曾两次进行征服当时包括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在内的索伦部的战争。索伦部民众在酋长博穆博果尔的率领下顽强抗击,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此后有许多鄂温克族头领多次向清朝政府纳贡,受清朝政府的管辖。
1643年,沙皇俄国的武装远征队开始野蛮侵略当时属于中国的贝加尔湖和黑龙江地区,给当地居住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居住尼布楚、雅克萨一带的鄂温克等族人民拿起扎枪、弓箭,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者。1654年,当别科托夫率领的沙俄侵略军强占尼布楚时,鄂温克人奋起反抗,经过几次战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石勒克河的鄂温克“纳米雅儿”部的其他民族则纷纷拿起武器同沙俄侵略者展开斗争,他们拒绝向侵略者缴纳毛皮实物税,包围了沙俄侵略者倍克托夫盘据的尼布楚,夺回牲畜,平毁了侵略者强行种植的农田,倍克托夫在鄂温克人的打击下逃跑。在清朝军队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呼玛尔河口战役、尚坚里黑战役、古法坛战役中,鄂温克族同鄂伦春族的将士,都参加了战斗。在1685—1689年的雅克萨战争中,鄂温克族人民大部分人担负了军需、粮食供应运输的任务,还深入敌后侦查,参加雅克萨战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沙俄武装远征队开始侵略到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10多年间,鄂温克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道,英勇抗击,为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保卫家乡做出了贡献。
清初把鄂温克族编为5个阿巴(猎区、围场):即阿尔拉阿巴、涂克敦阿巴、雅鲁阿巴、济沁阿巴和托信阿巴。清雍正九年(1731年),把5个阿巴编入布特哈八旗,即阿尔拉阿巴为正红旗,涂克敦阿巴为镶白旗,雅鲁阿巴为镶红旗,济沁阿巴为正蓝旗,托信阿巴为镶蓝旗。编为八旗后鄂温克族兵丁不断被征调出征、驻防。1684年和1686年两次参加雅克萨战争,1688年和达斡尔族兵丁1400名移驻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嫩江镇),1732年和达斡尔族兵丁26佐移驻呼伦贝尔地区,1763年与达斡尔族兵丁1000名,连同家属奉调驻防新疆伊犁地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后,鄂温克族兵丁和达斡尔族兵丁一起担负起了驻守卡伦(哨所)巡察边境地区的重任。清朝二百年间鄂温克族兵丁奉调频繁出征,鄂温克族官兵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完整作出了重大牺牲,这同时也制约了鄂温克族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由于鄂温克族官兵战功显赫,清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副总管、总管、副都统、将军、钦差大臣等著名人物。如海兰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民国时期,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居住格尼河,音河和雅鲁河流域的鄂温克族划归阿荣旗和扎兰屯市,莫旗管辖的还有诺敏河、甘河流域的鄂温克族。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三进呼伦贝尔,转战于莫旗鄂温克族地区时,曾得到过他们的支援和保护。
1945年东北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干部进驻莫旗,广大鄂温克族群众热烈欢迎,许多鄂温克族优秀青年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鄂温克族青年沙佗(原内蒙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莫旗的第一批党员。此后又有许多鄂温克族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图门巴雅尔(原鄂温克族自治旗旗委书记)等。
于1945年成立的阿尔拉骑兵大队时,鄂温克族猎民等踊跃参加,站在革命的一边,配合嫩江省第二军分区部队,共同消灭了光复军,解放了尼尔基。接受党的改编成为东蒙自治军骑兵第八旅,后又改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五师四十三团。其中就有许多鄂温克族官兵,如鄂温克族副团长涂长青。在保卫人民政权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果实,安定社会秩序以及后来参加辽沈战役,解放全中国,鄂温克族官兵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温克族人民踏上光明、幸福的社会主义大道。
1956年11年18日,成立了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又于1958年10月1日成立了巴彦鄂温克族民族乡,并由本民族干部担任主要领导,实现了鄂温克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1958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以来,重视鄂温克族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提拔工作。自治旗成立当时旗领导成员中就有鄂温克族涂荣副旗长。现在旗五大班子领导中鄂温克族干部2名,全旗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7名。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通古斯语支。语言分海拉尔方言、陈巴尔虎方言和敖鲁古雅方言。历史上,曾学习使用过满文。鄂温克语有18个辅音。9个元音均分短元音、长元音。鄂温克语表示狩猎、畜牧、地貌、植物等方面的词汇较丰富。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鄂温克族人普遍掌握了汉文、汉语和蒙文、蒙语。莫旗鄂温克族人精通达斡尔语。
鄂温克族传统的社会结构由“哈拉”“毛哄”“尼莫尔”“乌力楞”和家庭各层次组成。“哈拉”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即父系氏族组织。氏族长有权召集各“毛哄”开会,商讨决定军事、生产及司法方面的大事,解决“哈拉”间的纠纷,禁止“哈拉”内部通婚等。“毛哄”是哈拉的支系,包括若干家庭。“尼莫尔”“乌力楞”分别是牧区和猎区氏族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组成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与“哈拉”“毛哄”一样有管理共同利益的性质和职能。
鄂温克族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因居住地域不同而异,敖鲁古雅和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至今仍分别以猎业和牧业为主。居住在莫旗的鄂温克族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温克族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已有许多农业大户和养殖大户。
鄂温克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歌和叙事诗、谚语、民间歌舞、民间艺术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文教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现在基本无人信奉。莫旗的鄂温克族历来与达斡尔族通婚,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已与达斡尔族结成亲密的兄弟般的情谊。莫旗鄂温克族的风俗、礼仪、饮食等习惯与当地达斡尔族大同小异,但仍有其独具的特点。
莫旗的鄂温克族主要姓氏有杜(杜拉尔氏)、涂(涂克敦氏)、萨(萨玛基尔氏)、敖(敖拉)、武(武力斯氏)等。
1996年,本旗鄂温克族5008人,占全旗人口的1.77%。
鄂温克族是莫旗早期定居居民之一,大部分是和达斡尔族一起于清初从黑龙江上中游沿岸及精奇里江等各支流沿岸迁来本旗定居的,一小部分是由嫩江东岸及讷漠尔河流域,于中华民国初期陆续迁来的。鄂温克族迁来后主要聚居在嫩江西岸的汉古尔河地区及诺敏河两岸的现兴隆乡、宝山镇、阿尔拉镇和杜拉尔乡,甘河流域巴彦乡的萨玛街、巴彦街等村。此外,聚居于原布特哈总管衙门所辖的雅鲁河、音河、阿伦河、格尼河及济沁河流域,因行政区划的变动,上述地区的鄂温克族现归扎兰屯市、阿荣旗管辖。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下去的(人们)”或“下来的(人们)”即从山顶下到河谷平原的人们。
由于历史上的迁徙而形成的居住分布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
“索伦”这一称呼在《清太宗实录》中就有记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称为“索伦”的不仅包括鄂温克族,而且也包括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以后,其他民族逐渐从“索伦”中分别出来,“索伦”便成为仅对鄂温克族的称呼。到解放初期,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族,是指居住在今鄂温克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的鄂温克人,他们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大多数。
“通古斯”主要是对原居住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的称呼,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流域也有一部分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
“雅库特”是对额尔古纳左旗(现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人的称呼,这部分鄂温克人因曾在勒拿河流域与讲突厥语的雅库特人相邻居住,而被称为“雅库特”。
1955年7月呼盟委召开座谈会,专门研究讨论鄂温克族统一族称问题。参加座谈会的18名代表分别来自“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部落。座谈结果,与会民族代表们一致同意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统一称为鄂温克族。1957年盟委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一致要求,上报中共内蒙古党委备案,决定取消“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称呼,统一称为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鄂温克族已经生活在黑龙江上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17世纪初,那里的鄂温克族分为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鄂温克人,共有12个大氏族,他们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一支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的使马鄂温克部。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叫“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一支是“索伦”本部,居住在石勒克河至精奇里江一带。当时,鄂温克族同内地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在明朝末年,皇太极曾两次进行征服当时包括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在内的索伦部的战争。索伦部民众在酋长博穆博果尔的率领下顽强抗击,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此后有许多鄂温克族头领多次向清朝政府纳贡,受清朝政府的管辖。
1643年,沙皇俄国的武装远征队开始野蛮侵略当时属于中国的贝加尔湖和黑龙江地区,给当地居住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居住尼布楚、雅克萨一带的鄂温克等族人民拿起扎枪、弓箭,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者。1654年,当别科托夫率领的沙俄侵略军强占尼布楚时,鄂温克人奋起反抗,经过几次战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石勒克河的鄂温克“纳米雅儿”部的其他民族则纷纷拿起武器同沙俄侵略者展开斗争,他们拒绝向侵略者缴纳毛皮实物税,包围了沙俄侵略者倍克托夫盘据的尼布楚,夺回牲畜,平毁了侵略者强行种植的农田,倍克托夫在鄂温克人的打击下逃跑。在清朝军队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呼玛尔河口战役、尚坚里黑战役、古法坛战役中,鄂温克族同鄂伦春族的将士,都参加了战斗。在1685—1689年的雅克萨战争中,鄂温克族人民大部分人担负了军需、粮食供应运输的任务,还深入敌后侦查,参加雅克萨战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沙俄武装远征队开始侵略到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10多年间,鄂温克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道,英勇抗击,为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保卫家乡做出了贡献。
清初把鄂温克族编为5个阿巴(猎区、围场):即阿尔拉阿巴、涂克敦阿巴、雅鲁阿巴、济沁阿巴和托信阿巴。清雍正九年(1731年),把5个阿巴编入布特哈八旗,即阿尔拉阿巴为正红旗,涂克敦阿巴为镶白旗,雅鲁阿巴为镶红旗,济沁阿巴为正蓝旗,托信阿巴为镶蓝旗。编为八旗后鄂温克族兵丁不断被征调出征、驻防。1684年和1686年两次参加雅克萨战争,1688年和达斡尔族兵丁1400名移驻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嫩江镇),1732年和达斡尔族兵丁26佐移驻呼伦贝尔地区,1763年与达斡尔族兵丁1000名,连同家属奉调驻防新疆伊犁地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后,鄂温克族兵丁和达斡尔族兵丁一起担负起了驻守卡伦(哨所)巡察边境地区的重任。清朝二百年间鄂温克族兵丁奉调频繁出征,鄂温克族官兵为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完整作出了重大牺牲,这同时也制约了鄂温克族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由于鄂温克族官兵战功显赫,清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副总管、总管、副都统、将军、钦差大臣等著名人物。如海兰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民国时期,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居住格尼河,音河和雅鲁河流域的鄂温克族划归阿荣旗和扎兰屯市,莫旗管辖的还有诺敏河、甘河流域的鄂温克族。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三进呼伦贝尔,转战于莫旗鄂温克族地区时,曾得到过他们的支援和保护。
1945年东北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干部进驻莫旗,广大鄂温克族群众热烈欢迎,许多鄂温克族优秀青年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鄂温克族青年沙佗(原内蒙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莫旗的第一批党员。此后又有许多鄂温克族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领导岗位,如图门巴雅尔(原鄂温克族自治旗旗委书记)等。
于1945年成立的阿尔拉骑兵大队时,鄂温克族猎民等踊跃参加,站在革命的一边,配合嫩江省第二军分区部队,共同消灭了光复军,解放了尼尔基。接受党的改编成为东蒙自治军骑兵第八旅,后又改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五师四十三团。其中就有许多鄂温克族官兵,如鄂温克族副团长涂长青。在保卫人民政权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果实,安定社会秩序以及后来参加辽沈战役,解放全中国,鄂温克族官兵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温克族人民踏上光明、幸福的社会主义大道。
1956年11年18日,成立了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又于1958年10月1日成立了巴彦鄂温克族民族乡,并由本民族干部担任主要领导,实现了鄂温克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1958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以来,重视鄂温克族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提拔工作。自治旗成立当时旗领导成员中就有鄂温克族涂荣副旗长。现在旗五大班子领导中鄂温克族干部2名,全旗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7名。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通古斯语支。语言分海拉尔方言、陈巴尔虎方言和敖鲁古雅方言。历史上,曾学习使用过满文。鄂温克语有18个辅音。9个元音均分短元音、长元音。鄂温克语表示狩猎、畜牧、地貌、植物等方面的词汇较丰富。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鄂温克族人普遍掌握了汉文、汉语和蒙文、蒙语。莫旗鄂温克族人精通达斡尔语。
鄂温克族传统的社会结构由“哈拉”“毛哄”“尼莫尔”“乌力楞”和家庭各层次组成。“哈拉”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即父系氏族组织。氏族长有权召集各“毛哄”开会,商讨决定军事、生产及司法方面的大事,解决“哈拉”间的纠纷,禁止“哈拉”内部通婚等。“毛哄”是哈拉的支系,包括若干家庭。“尼莫尔”“乌力楞”分别是牧区和猎区氏族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组成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与“哈拉”“毛哄”一样有管理共同利益的性质和职能。
鄂温克族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因居住地域不同而异,敖鲁古雅和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至今仍分别以猎业和牧业为主。居住在莫旗的鄂温克族以农业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温克族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已有许多农业大户和养殖大户。
鄂温克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歌和叙事诗、谚语、民间歌舞、民间艺术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文教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现在基本无人信奉。莫旗的鄂温克族历来与达斡尔族通婚,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已与达斡尔族结成亲密的兄弟般的情谊。莫旗鄂温克族的风俗、礼仪、饮食等习惯与当地达斡尔族大同小异,但仍有其独具的特点。
莫旗的鄂温克族主要姓氏有杜(杜拉尔氏)、涂(涂克敦氏)、萨(萨玛基尔氏)、敖(敖拉)、武(武力斯氏)等。
1996年,本旗鄂温克族5008人,占全旗人口的1.77%。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