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族
科尔沁部族科尔沁部始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科尔沁系鲜卑语,汉语意一为镞,一为锐利的箭。明万历年间以后,通译科尔沁,延续至今。科尔沁部的地理位置:在喜峰口东北435公里,东西距435公里,南北距1050公里;东至扎赉特界,西至扎鲁特界,南至盛京(今沈阳市)边墙界,北至索伦界。
金泰和四年(1204),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14年分封诸王。金界壕以西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领地。
元末明初,科尔沁草原是北元太尉纳哈出的领地,居金山。北元消亡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朝在原纳哈出领地置兀良哈三卫,即:泰宁卫(今洮南市附近)、朵颜卫(洮儿河上游朵颜山附近)、福余卫(今齐齐哈尔市附近),兀良哈三卫隶于奴儿干都司。洪熙元年(1425),哈布图哈萨尔的第14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被厄鲁特蒙古击败后,率部族走避嫩江流域,自称“嫩科尔沁”,以与其弟巴滚诺颜部的阿鲁科尔沁相区别。后略去“嫩”字,直呼科尔沁。
明万历四十年(1612),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嫁努尔哈赤,确立了以满蒙政治联盟为基础的姻戚关系。万历四十二年(1614),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娶科尔沁部莽古斯之女为妻,后尊为孝端文皇后。翌年,努尔哈赤又娶科尔沁贝勒孔果尔之女为妻。经过几次重大联姻,更加密切了满洲与蒙古科尔沁的关系。后金天命九年(1624),努尔哈赤派库尔缠、希福前往科尔沁部与其首领奥巴结盟,双方“焚香誓盟”:“满洲、科尔沁……缔结盟好,昭告天地。”翌年11月,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率精兵进击科尔沁部。奥巴派特使向努尔哈赤告急,努尔哈赤即命皇太极、莽古尔泰、阿布泰等满洲八旗精锐五千火速往援解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五月,奥巴携带貂皮、貂裘、驼、马亲临满洲(沈阳)谢恩,努尔哈赤将其弟舒尔哈赤四子图伦之女肫哲公主嫁予奥巴为妻。六月六日,双方在浑河岸边祭告天地,“以誓书宣于众”,双方表示联合一致以御察哈尔部。努尔哈赤封奥巴为科尔沁土谢图汗,赐奥巴弟布达齐札萨克杜棱号,赐奥巴弟图美岱达尔汗号。天聪二年(1628)九月,皇太极率兵亲征察哈尔部,奥巴率台吉满珠习礼,洪果尔贝勒之子巴敦参战。战后,皇太极赐满珠习礼以达尔汗巴图鲁号,赐巴敦以达尔汗卓哩克图号。天聪六年(1632)四月,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再次远征察哈尔部。科尔沁等诸部再次参战,占领归化城,林丹汗走死青海西日塔拉大草滩。七月,班师回满洲,皇太极将1/5的财帛赐给奥巴。十月,皇太极派阿什达尔汉、达雅齐二人前往蒙古,向蒙古诸部宣布钦定法令,勘定各部牧地疆界,分定人口。天聪八年(1634)十月,分划满洲八旗与外藩蒙古之间的地界,并单独编成蒙古二旗。翌年,扩编成蒙古八旗。清崇德元年(1636)三月二十日,外藩蒙古16部49位王公贵族集会于盛京城,共推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意为宽温仁圣皇帝)尊号。自崇德元年始,清廷对归附的蒙古部落“随得随分旗”。建旗时,基本以原部落名为旗名。对地域辽阔的大部落,仍以原部落定旗名,但划分为左、右两翼,各翼再划分为若干旗。科尔沁部即被划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各划分为前中后三旗。清廷赐各旗王公为札萨克,将牧丁分编若干佐领。理藩院派员前往科尔沁各旗“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以50家编为牛录,造载牛录章京姓名及甲士数目册籍”。自此,蒙古科尔沁部各旗人口成为编户旗民。
扎赉特部族系科尔沁部族的一个分支。明末,在科尔沁部中分离出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3个部落。奎蒙克塔斯哈喇长子齐齐克(号巴图尔诺颜)第9子阿敏(号巴噶诺颜)号所部为扎赉特,在西绰尔河流域,与原辽王贴木哥斡赤金、纳哈出的后裔长期交融,形成一个以孛尔济吉特氏为主体的新的蒙古部落,即扎赉特部族。
外盟旗蒙古族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于“金丹道”事件,原卓索图盟喀喇沁、土默特等5旗的大批蒙古族农民因战乱流离失所,先后迁入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境垦种居住,形成蒙古族农业村屯。
二、汉族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清政府对蒙地解禁放垦,奉天(沈阳)、吉林、山东等省汉族农民先后迁入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右后旗、扎赉特旗境垦荒务农,形成汉族或蒙汉杂居的农业村屯。至1912年,仅科右前旗就迁入汉族农民3764户、45 558人。
1929年5~10月,兴安屯垦区公署先后接收6批河南、山东难民共4031人,分别安置到科右前旗、科右后旗、索伦山设治局境葛根庙、巴拉格歹、察尔森、索伦等地。
1954年,山东、辽宁、河南、河北大批农民移民流入兴安盟各旗县农村务农。
1968—1969年,北京、天津知识青年(其中绝大多数为汉族)分两批到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突泉县、扎赉特旗农村、牧区插队落户。后大部迁回北京、天津。
三、朝鲜族
1919年,沈愚楚带领30余户朝鲜族农民,从南朝鲜(现韩国)来到扎赉特旗巴岱腰屯村落脚,开发水田种植水稻。到1925年,腰屯临近的牧特豪已集居140多户朝鲜族居民。“九一八”事变以后,“满蒙拓植会社”又从南朝鲜移民600余户,在保安沼地区开发水田,形成朝鲜族居民的基础。
1929年,从朝鲜半岛迁居科右前旗归流河畔柳树川(大坝沟乡)、哈拉忽苏(哈拉黑乡)和突泉县蛟流河畔龙门山一带114户、540人定居种植水稻。
1941年春,朝鲜族农民崔林虎一家和两名朝鲜族青年,从吉林省东丰县迁入科右中旗巴扎拉嘎苏木敖包屯定居,种植水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科右中旗朝鲜族共11户,50余人。
四、达斡尔族
1933—1944年,伪喜扎嘎尔旗公署从齐齐哈尔地区分批迁入达斡尔族移民300多户、2000多人,分别安置在索伦、岗根套海、金银沟、伊尔施、杜拉尔等地。
一、蒙古族
科尔沁部族科尔沁部始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科尔沁系鲜卑语,汉语意一为镞,一为锐利的箭。明万历年间以后,通译科尔沁,延续至今。科尔沁部的地理位置:在喜峰口东北435公里,东西距435公里,南北距1050公里;东至扎赉特界,西至扎鲁特界,南至盛京(今沈阳市)边墙界,北至索伦界。
金泰和四年(1204),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1214年分封诸王。金界壕以西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领地。
元末明初,科尔沁草原是北元太尉纳哈出的领地,居金山。北元消亡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朝在原纳哈出领地置兀良哈三卫,即:泰宁卫(今洮南市附近)、朵颜卫(洮儿河上游朵颜山附近)、福余卫(今齐齐哈尔市附近),兀良哈三卫隶于奴儿干都司。洪熙元年(1425),哈布图哈萨尔的第14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被厄鲁特蒙古击败后,率部族走避嫩江流域,自称“嫩科尔沁”,以与其弟巴滚诺颜部的阿鲁科尔沁相区别。后略去“嫩”字,直呼科尔沁。
明万历四十年(1612),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女嫁努尔哈赤,确立了以满蒙政治联盟为基础的姻戚关系。万历四十二年(1614),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娶科尔沁部莽古斯之女为妻,后尊为孝端文皇后。翌年,努尔哈赤又娶科尔沁贝勒孔果尔之女为妻。经过几次重大联姻,更加密切了满洲与蒙古科尔沁的关系。后金天命九年(1624),努尔哈赤派库尔缠、希福前往科尔沁部与其首领奥巴结盟,双方“焚香誓盟”:“满洲、科尔沁……缔结盟好,昭告天地。”翌年11月,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率精兵进击科尔沁部。奥巴派特使向努尔哈赤告急,努尔哈赤即命皇太极、莽古尔泰、阿布泰等满洲八旗精锐五千火速往援解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五月,奥巴携带貂皮、貂裘、驼、马亲临满洲(沈阳)谢恩,努尔哈赤将其弟舒尔哈赤四子图伦之女肫哲公主嫁予奥巴为妻。六月六日,双方在浑河岸边祭告天地,“以誓书宣于众”,双方表示联合一致以御察哈尔部。努尔哈赤封奥巴为科尔沁土谢图汗,赐奥巴弟布达齐札萨克杜棱号,赐奥巴弟图美岱达尔汗号。天聪二年(1628)九月,皇太极率兵亲征察哈尔部,奥巴率台吉满珠习礼,洪果尔贝勒之子巴敦参战。战后,皇太极赐满珠习礼以达尔汗巴图鲁号,赐巴敦以达尔汗卓哩克图号。天聪六年(1632)四月,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再次远征察哈尔部。科尔沁等诸部再次参战,占领归化城,林丹汗走死青海西日塔拉大草滩。七月,班师回满洲,皇太极将1/5的财帛赐给奥巴。十月,皇太极派阿什达尔汉、达雅齐二人前往蒙古,向蒙古诸部宣布钦定法令,勘定各部牧地疆界,分定人口。天聪八年(1634)十月,分划满洲八旗与外藩蒙古之间的地界,并单独编成蒙古二旗。翌年,扩编成蒙古八旗。清崇德元年(1636)三月二十日,外藩蒙古16部49位王公贵族集会于盛京城,共推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意为宽温仁圣皇帝)尊号。自崇德元年始,清廷对归附的蒙古部落“随得随分旗”。建旗时,基本以原部落名为旗名。对地域辽阔的大部落,仍以原部落定旗名,但划分为左、右两翼,各翼再划分为若干旗。科尔沁部即被划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各划分为前中后三旗。清廷赐各旗王公为札萨克,将牧丁分编若干佐领。理藩院派员前往科尔沁各旗“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以50家编为牛录,造载牛录章京姓名及甲士数目册籍”。自此,蒙古科尔沁部各旗人口成为编户旗民。
扎赉特部族系科尔沁部族的一个分支。明末,在科尔沁部中分离出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3个部落。奎蒙克塔斯哈喇长子齐齐克(号巴图尔诺颜)第9子阿敏(号巴噶诺颜)号所部为扎赉特,在西绰尔河流域,与原辽王贴木哥斡赤金、纳哈出的后裔长期交融,形成一个以孛尔济吉特氏为主体的新的蒙古部落,即扎赉特部族。
外盟旗蒙古族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于“金丹道”事件,原卓索图盟喀喇沁、土默特等5旗的大批蒙古族农民因战乱流离失所,先后迁入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境垦种居住,形成蒙古族农业村屯。
二、汉族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清政府对蒙地解禁放垦,奉天(沈阳)、吉林、山东等省汉族农民先后迁入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科右后旗、扎赉特旗境垦荒务农,形成汉族或蒙汉杂居的农业村屯。至1912年,仅科右前旗就迁入汉族农民3764户、45 558人。
1929年5~10月,兴安屯垦区公署先后接收6批河南、山东难民共4031人,分别安置到科右前旗、科右后旗、索伦山设治局境葛根庙、巴拉格歹、察尔森、索伦等地。
1954年,山东、辽宁、河南、河北大批农民移民流入兴安盟各旗县农村务农。
1968—1969年,北京、天津知识青年(其中绝大多数为汉族)分两批到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突泉县、扎赉特旗农村、牧区插队落户。后大部迁回北京、天津。
三、朝鲜族
1919年,沈愚楚带领30余户朝鲜族农民,从南朝鲜(现韩国)来到扎赉特旗巴岱腰屯村落脚,开发水田种植水稻。到1925年,腰屯临近的牧特豪已集居140多户朝鲜族居民。“九一八”事变以后,“满蒙拓植会社”又从南朝鲜移民600余户,在保安沼地区开发水田,形成朝鲜族居民的基础。
1929年,从朝鲜半岛迁居科右前旗归流河畔柳树川(大坝沟乡)、哈拉忽苏(哈拉黑乡)和突泉县蛟流河畔龙门山一带114户、540人定居种植水稻。
1941年春,朝鲜族农民崔林虎一家和两名朝鲜族青年,从吉林省东丰县迁入科右中旗巴扎拉嘎苏木敖包屯定居,种植水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科右中旗朝鲜族共11户,50余人。
四、达斡尔族
1933—1944年,伪喜扎嘎尔旗公署从齐齐哈尔地区分批迁入达斡尔族移民300多户、2000多人,分别安置在索伦、岗根套海、金银沟、伊尔施、杜拉尔等地。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