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57年统计,全区共有基督教派别12个。民国35年(1946)在陕坝还成立了“基督教安喜诺会”。现在有资料的只有10个。
一、内地会
早期基督教只传入中国沿海一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赔款后,清政府允许外国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故而将外国人传入中国“内地”的基督教会统称之为“内地会”。
最早传入内蒙古地区的内地会是美国的“宣道会”,后来有英国、挪威、丹麦等国的基督教人士。义和团运动之后,瑞典由于没有向中国出兵,所以瑞典取得了英国和美国的同意后,协同英国在内地传教,所以内地会也叫“协同会”。又由于受瑞典国内的差遣来中国内地传教,所以内地会也称为“西差会”。全区的内地会虽然有多个国家的,但最后主要以瑞典国的内地会为主,分布到西部区的大部分城镇乡村。其中尤以归化城、包头市和萨拉齐镇为主,不仅辐射向其临近县和乡镇村,而且传播到了河套一带的县和乡镇村。
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内地会的教堂有3个:(1)旧城县府街的教堂,时称北堂,由瑞典国的麦理直牧师所建,接替麦牧师的是栩树叶夫妇,之后又由义贝理、义达理夫妇主持,最后一任是约翰生教师。民国27年(1938),中国的韩桂牧师主持工作。(2)旧城通顺街教堂,始建于民国10年(1921),由瑞典国的瑞闻生牧师所建,后来由其妹妹瑞惠孙教师和爱牧师主持工作,最后由魏牧师夫妇担任。该堂的中国牧师是贾义牧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去世)。(3)新城西街教堂,由瑞典国的林教师所建,后由小林教师主持工作。中国牧师是王登云,长老是王世英。该堂另在新城南街东落凤街西口设有一外堂,专门对尚未信教的人传福音。3个教堂共有信徒1000人左右。
“文化大革命”后落实宗教政策,按照市城建规划将新城西街教堂迁建在新城南街,后又翻建了通顺街教堂。早期教会的工作,由瑞典国的牧师主持,每年举行1次年会,研究决定教会的有关重大事宜。同时也聘用和雇用一些信徒协助教会的工作,如韩桂、曹毅之、王世英、曹守坚、王登云,曹维屏等人。当时归绥的教会还编写了《灵歌选录》《福音声》;举办过“道学班”(相当于现在的神学学校),培养教牧人员;另外创办过培真小学和建立西医诊所。
包头市内地会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瑞典国闫德生创建,民国2年(1913年),瑞典国伊登榜来包与闫牧师一同布道。民国6年(1917),闫德生在包头(今东河区)吕祖庙东面购地建筑一大教堂(后通称为西堂)。民国7年(1918),瑞典的克鲁森牧师和克尔顺夫妇来包头传道。民国13年(1924),瑞闻生来包头买下大圪料街22号的大院,于民国18年(1929年)建成大礼拜堂(后称东堂),同时在草市街建一布道所。民国24年(1935),包头成立内地会分会(地方教会),牧师为刘武、张重义和宣秀英为传道员。由教徒安玉成在西脑包前街46号院买地建堂。先后在包头的传教外国人士还有勇魁士女教士、山党玉女教士、白克伦女教士等。
1929年瑞典籍牧师瑞闻生在包头市大圪料街22号建成礼拜堂(后称东堂)
宣统三年(1911年)萨拉齐耶稣堂瑞典牧师鄂必格夫妇回国述职
萨拉齐的内地会(今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瑞典国的鄂必格牧师创建“萨拉齐耶稣堂”,在城内大西街购地20亩,建一人字形的男女信徒分开坐的大教堂,能容纳1500人,钟楼高三层楼房,当时可称之为宏伟建筑。次年,堂内建立了三妙救婴院,专门收养被遗弃的婴儿,到民国29年(1940年)止共收养孤儿1006人。民国4年(1915),该堂创办三妙女校,由瑞典女教士达理白担任校长,办学35年,毕业学生千余人。同年,在教堂东侧成立“育英小学”。于民国37年(1948)止,共毕业学生3000余名。鄂必格于民国5年(1916)去世,死于霍乱病,后由瑞典籍牧师毕德顺主持教堂。该堂先后还创建西医诊所和助产医院。随着信徒的增多,教会活动逐渐向农村发展,建立多处分会。民国17至18年(1928—1929),绥远省大旱,城乡灾民遍地,萨拉齐教堂与华洋义赈会成立平粜局,设立4个粥场放饭救济灾民,救济150万人次。民国18年(1929),毕德顺死于伤寒。先后来萨拉齐教会的瑞典人还有史必善、白教师、安德顺夫妇、法兰德、奚文圣夫妇等。在该堂工作的最早的中国牧师是葛明洲,后来有郭葆光、闫贞儒等。
1931年1月13日,绥远萨县中华基督教协同会成立并恭贺新选葛牧师明洲纪念摄影
扒子补隆基督教堂(今乌拉特前旗新安镇)该堂由美籍瑞典人费安河(又名费尔灵顿)创建,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返安北扒子补隆,向清政府索赔义和团造成的损失,取得了425顷(42 500亩)土地的所有权。在索赔的土地上建教堂、修城堡、养教兵、办教会学校、办婴儿院。雇长工经营土地,出租土地。当时有雇工200余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费安河开挖了一条长50余华里的灌概渠(引黄河水),人称“洋人渠”。后改名为民复渠,此渠现在仍在使用中。此渠的灌概吸引了不少农民来此定居,信徒迅速增多。与此同时教会还经营了油坊、碾磨房、育树、种菜等。扒子补隆教会还向五原、大佘太扩展,并建立了分会。除吸纳大量汉族教徒外,还吸收蒙古族教徒,设立“蒙古福音会”,印行蒙古文圣经。先后到扒子补隆传教的牧师有:瑞典人郭兰发、美籍瑞典人旦乐森、安牧师、美籍芬兰人聂尔门,瑞典人普博爱,美国人李德洪、耿赛尔等十名外国传教人士,信徒达200余人。
赤峰市的内地会属英国圣公会。民国元年(1912),英国圣公会在赤峰建立驻在地。先在二中街东头路南建起福音堂,后又在五中街路南剪子胡同口处修建1所福音堂,以上二堂俗称为东堂、西堂。东堂供男教友作礼拜,由英籍牧师奥立佛·司德牧师主持,西堂则由英国女牧师夏曙光主持。另外英籍牧师穆如农在林西开设英东医院,同时还聘请刘显真协助开展传教活动。到30年代初,教会扩展到林西、林东建立教点,信徒达200余人。于民国17年(1928)教会迁到粮市路东北角,并且大兴土木建起了豪华的新福音堂。赤峰沦陷以后,教会活动受限。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日断交,日本强迫所有英国人回国。教会由刘显真牧师主持。民国23年(1934),日本教会进入赤峰,由日本牧师福井二郎在电厂建福音堂。该堂属承德教会管辖,承德派王玉新牧师常驻赤峰。民国29年(1940),英国牧师回国后,两个教会合并,由王玉新、刘显真共同主持教会工作。民国36年(1947)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赤峰市教会解散。其教产由当地政府接收。
二、华人创办的教会
(一)神召会
40岁的李金彪开始信仰耶稣,是在大同市美国人兰夫南牧师创办的信义会受洗。后在信义会学道3年,开始传扬福音,并被立为中国牧师。此人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不甘心于外国人所办教会的辖制,退出了“西差会”。按照圣经的教义,自己办起了教会——神召会。于民国7年(1918)首先在丰镇创办了神召会。民国10年(1921),他在归绥市创办了神召会,随着信徒的增加,先在旧城上栅子街租房作为教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信徒刘慎行医生捐献资金,在旧城东马道巷新建了教堂,并由信徒捐资在新城五区后巷(今总局街)改建了灵修院1处。另外,在当时绥远省政府的重视和资助下,在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敬老院址)办起了孤儿院。
包头市的神召会创建于民国16年(1927),也是李金彪牧师所创建,先后有刘佩然、高慧生、陈仰郇为传道员。民国18年(1929),丰镇神召会的张愚深来包头传道。民国25年(1936)教徒增加至300余人,由信徒集资在包头东河区将西门大街10号院买下,作为教会的基地,并于民国33年(1944)在该院建造大礼拜堂。这时贾子丰为教会长老,刘镇远、程培基等人为长老执事,沈玉山为客居牧师。神召会的信徒以小手工业者为多,如归绥市的赵记工厂、包头的八福工厂等。神召会传播、壮大很快,迅速在陶林、萨县、五原、百川堡、陕坝、临河建立了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归绥市的信徒就有500多人。神召会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也曾接受过美国“信义会”史以礼女教师的少量捐赠,但就整体而言,教会资金主要来源是靠信徒的捐赠和奉献,而与“西差会”没有丝毫的经济来往。神召会的主要特点是:(1)真正是华人独立办的教会:(2)信徒以平民百姓,小手工业者为主。神召会是自治、自传、自养的教会。最后提一句李金彪牧师为创建神召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金彪被聘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第一届常委,于1957年在呼和浩特市逝世。萨拉齐由陈改铃、吴先女负责。陕坝神召会于民国23年(1934年)由李道祥牧师与张献清创建,后由梁羡功主持教务。
(二)自立会
自立会又称“圣灵会”,该会的特点是重视“圣灵”工作,有唱道的习惯,就是以唱代讲、以唱代说,同时就唱就跳,叫做跳灵舞。所以有的地方也把自立会称之为“跳跳会”,这一点是与其他教会有所不同的。该会另一特点是,特别注重在农村传教,发展农村的信徒。自立会是名副其实的“自立”,自始至终与外国人没有丝毫的瓜葛,是真正的自立、自传、自养,是独立自主的教会。
自立会多数是由“西差会”分离出来的,原因是在处理教务上与外国人发生分歧意见而自立教会。民国15年(1926)萨拉齐由郭兴仁从内地会分出,成立了萨拉齐自立会。在城内忻州巷南口购置教堂,后由郭芝瑞任牧师,有信徒100余人。归绥市于民国18年(1929)由樊海牧师创办自立会。教堂设在旧城清泉街,后由乔麟牧师主持工作。1958年,后任呼和浩特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
包头市自立会创办于民国19年(1930),在车市街路北李姓院内。主要传道人有山西忻县的石达成,呼和浩特市的樊海牧师和萨拉齐的郭兴仁牧师,后有北京的姜永山。民国24年(1935),租大仙庙姓梁的1处院子聚会。民国32年(1943),购置黄土渠的4号院作为教堂。王有珠为长老。负责人有王富泉,乔万才、杨茂庭等人。
(三)基督教聚会处
聚会处始创于上海,在抗日战争初期开始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聚会处是后起的一个较大的教派。聚会处的建立,从负责人到信徒,多数来自内地会,当时有偷“羊”之说(因圣经中把信徒称为耶稣基督的羊羔)。
聚会处的另一个特点是以突出地方性为主,故亦有“地方教会”之称,一切事情均以地方为主,不依靠老教会,不受“西差会”的管辖,经济上独立自主,主要依靠信徒的捐资和奉献。在教义上,聚会处自认为完完全全地按照《圣经》中的教导去做,故亦有偏颇之处。比如《圣经》中记载:“提摩太前书中有: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这就不顾及社会的进步,妇女的解放,而教条地不准妇女讲道,更不准当牧师。诸如此类的偏激教条,致使聚会成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度不参加“三自”爱国会,在基督教界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抗日战争初期始,聚会处在西部地区得到了扩展,归绥于民国30年(1941)组建聚会处,创办人是刘秉忠,教堂设在旧城大西街龙门店巷。民国31年(1942),北京的聚会处负责人栾腓力在包头市成立聚会处。后由包头市的郝秉忠引荐到萨拉齐,由内地会的闫迦勒脱离了内地会,组建了聚会处,在城内大北街租赁房屋聚会。聚会处在河套地区扩展更为迅速。民国29年(1940),朱帮仁到陕坝建立聚会处,信徒100多人。民国33年(1944),在蛮会(今杭锦后旗永胜乡所在地)天主教堂西侧建立聚会处。民国34年(1945),由傅作义35军秘书王均佑、县参议陶潜、三军医院院长郭治跃,在陕坝建聚会处教堂,信徒80余人。民国34年(1945),在米仓县(今杭锦后旗三道桥乡所在地)办起聚会处1所,信徒60余人。民国36年(1947),在五原县办起了聚会1所,由李庸九、王竹心、梁廷周负责,信徒40余人。民国37年(1948),在临河办起了聚会处1所,刘德、王高亨负责,信徒30余人。民国33年(1944),凉城的李万义在丰镇大西街建立聚会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集宁由信徒自发组织在九龙街买了4间房做教堂,成立聚会处,至1955年停止。民国34年(1945),在卓资山县由福音堂分出一部分教徒,在东大街瓦窑巷22号院成立聚会处,有信徒50多人。包头聚会处成立于民国31年(1942),先租借在贾子丰的院子里,后租赁香水巷4号院,于1953年买下东门大街52号院作为教会,其主要负责人是张绍文、王毓贤、王继荣、陈有益等人。
三、其他教派
(一)救世军
救世军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办教的另一个教派,但不是“内地会”系统。其总部设在美国。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他们的组织,其声势浩大,规模也不小。他们的特点是,其组织形式完全模仿军队,传道人均称为军官。身穿不同等级的救世军军服,很有气魄,所以其他教会称他们为“世俗派”,他们也很注重传福音。救世军备有洋鼓、洋号、手鼓、锣、钹等各种乐器,传道时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很能吸引一些年轻人参与,但真心归顺上帝的信徒却寥寥无几。抗日战争后期,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日美断交,美国断绝了对该会的支持,故华北救世军总会宣布解散了内蒙古各会点。民国5年(1916),瑞典白西先在丰镇建立了救世军,后由芬兰人杜云接管;民国15年(1926),传入归绥市,在旧城小召前设有1所教堂。
(二)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称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总部设在美国。该会根据《圣经》创世纪二章1节~2节所记述的:“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作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工作,安息了。”该会认为这是上帝为人类建立的第一个制度,要人类守安息日(星期六)为圣日。并要求信徒遵守10条诫命,这是该会和其他教会的主要区别。他们坚持《旧约圣经》的观点,奉行不吃猪肉等条规。
安息日会大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教牧人员实行工资制,在传道工作上,听从调动。在讲道方面,重视《圣经》的预言,不重视新约中神的许诺。该会的经费比较充足,其传播范围在中国也很广,尤其在城市。民国22年(1933)初,传入归绥市,教堂设在旧城西50家街,负责人于存寿。因人员调动频繁,后来的负责人有王维杰、张福恩、宿跃堂、高福堂、王德俊。包头的安息日会组建于民国29年(1940,最早由赵福东租用瓦窑沟南口2间房,作为聚会的地方。后来,韩玉玺又租了和平路的1个门市部。之后,又在王大人巷买下7间正房,作为聚会地方。
(三)蒙疆基督教堂
蒙疆基督教堂亦叫“东亚传道会”。该会是在中国被日本侵略军侵占的沦陷区内,于民国27年(1938年)由日本扶持建立的。归绥市的教堂设在西顺城街,由日本的岛村西牧师和中国的朱一清牧师负责教会的工作。由于该会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所以其他教会均与之敬而远之,信徒也与之不敢轻易接触。因此这个教会始终是孤立的,只是平平淡淡地度过了六七个春秋。日本投降后,该会也随之消失。
(四)耶稣家庭
耶稣家庭发源于山东马庄,由马庄的敬奠英创办。民国24年(1935),山东马庄的左颂贞、杨万贞、赵婉贞等来包头开办耶稣家庭,地址在东长胜街路南焦姓院内。他们一边开西医诊所,一边传道。民国26年(1937),会址移在复成元巷2号院。何清海是东北蒙古族人,会蒙汉两种语言,是耶稣家庭的家长。与信徒朱慧珍(助产士)结婚。该会有信徒145人。
(五)耶穌布道团
包头耶稣布道团于民国37年(1948)2月成立,由原内地会刘武牧师发起,地址在包头市吕祖庙十字街4号院。先后有董永昌、赵兴、刘新民、王登华、郭兴礼等人参加。他们以布道为主,兼医治病人,其布道的范围主要在包头近郊。
(六)中华基督徒布道会
中华基督徒布道会是由外地传来的宗教组织。负责人是桑明耀和佟世监,地址在包头市四店梁5号。该组织是民国36年(1947)11月在青岛成立的。其主要的宗教活动内容是到各地传经布道,与上海中华基督徒布道团属同一组织系统。该会在包头主要以近郊活动。这个布道会还有刘桐山、荆乐天等人。
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57年统计,全区共有基督教派别12个。民国35年(1946)在陕坝还成立了“基督教安喜诺会”。现在有资料的只有10个。
一、内地会
早期基督教只传入中国沿海一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赔款后,清政府允许外国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故而将外国人传入中国“内地”的基督教会统称之为“内地会”。
最早传入内蒙古地区的内地会是美国的“宣道会”,后来有英国、挪威、丹麦等国的基督教人士。义和团运动之后,瑞典由于没有向中国出兵,所以瑞典取得了英国和美国的同意后,协同英国在内地传教,所以内地会也叫“协同会”。又由于受瑞典国内的差遣来中国内地传教,所以内地会也称为“西差会”。全区的内地会虽然有多个国家的,但最后主要以瑞典国的内地会为主,分布到西部区的大部分城镇乡村。其中尤以归化城、包头市和萨拉齐镇为主,不仅辐射向其临近县和乡镇村,而且传播到了河套一带的县和乡镇村。
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内地会的教堂有3个:(1)旧城县府街的教堂,时称北堂,由瑞典国的麦理直牧师所建,接替麦牧师的是栩树叶夫妇,之后又由义贝理、义达理夫妇主持,最后一任是约翰生教师。民国27年(1938),中国的韩桂牧师主持工作。(2)旧城通顺街教堂,始建于民国10年(1921),由瑞典国的瑞闻生牧师所建,后来由其妹妹瑞惠孙教师和爱牧师主持工作,最后由魏牧师夫妇担任。该堂的中国牧师是贾义牧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去世)。(3)新城西街教堂,由瑞典国的林教师所建,后由小林教师主持工作。中国牧师是王登云,长老是王世英。该堂另在新城南街东落凤街西口设有一外堂,专门对尚未信教的人传福音。3个教堂共有信徒1000人左右。
“文化大革命”后落实宗教政策,按照市城建规划将新城西街教堂迁建在新城南街,后又翻建了通顺街教堂。早期教会的工作,由瑞典国的牧师主持,每年举行1次年会,研究决定教会的有关重大事宜。同时也聘用和雇用一些信徒协助教会的工作,如韩桂、曹毅之、王世英、曹守坚、王登云,曹维屏等人。当时归绥的教会还编写了《灵歌选录》《福音声》;举办过“道学班”(相当于现在的神学学校),培养教牧人员;另外创办过培真小学和建立西医诊所。
包头市内地会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瑞典国闫德生创建,民国2年(1913年),瑞典国伊登榜来包与闫牧师一同布道。民国6年(1917),闫德生在包头(今东河区)吕祖庙东面购地建筑一大教堂(后通称为西堂)。民国7年(1918),瑞典的克鲁森牧师和克尔顺夫妇来包头传道。民国13年(1924),瑞闻生来包头买下大圪料街22号的大院,于民国18年(1929年)建成大礼拜堂(后称东堂),同时在草市街建一布道所。民国24年(1935),包头成立内地会分会(地方教会),牧师为刘武、张重义和宣秀英为传道员。由教徒安玉成在西脑包前街46号院买地建堂。先后在包头的传教外国人士还有勇魁士女教士、山党玉女教士、白克伦女教士等。
1929年瑞典籍牧师瑞闻生在包头市大圪料街22号建成礼拜堂(后称东堂)
宣统三年(1911年)萨拉齐耶稣堂瑞典牧师鄂必格夫妇回国述职
萨拉齐的内地会(今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瑞典国的鄂必格牧师创建“萨拉齐耶稣堂”,在城内大西街购地20亩,建一人字形的男女信徒分开坐的大教堂,能容纳1500人,钟楼高三层楼房,当时可称之为宏伟建筑。次年,堂内建立了三妙救婴院,专门收养被遗弃的婴儿,到民国29年(1940年)止共收养孤儿1006人。民国4年(1915),该堂创办三妙女校,由瑞典女教士达理白担任校长,办学35年,毕业学生千余人。同年,在教堂东侧成立“育英小学”。于民国37年(1948)止,共毕业学生3000余名。鄂必格于民国5年(1916)去世,死于霍乱病,后由瑞典籍牧师毕德顺主持教堂。该堂先后还创建西医诊所和助产医院。随着信徒的增多,教会活动逐渐向农村发展,建立多处分会。民国17至18年(1928—1929),绥远省大旱,城乡灾民遍地,萨拉齐教堂与华洋义赈会成立平粜局,设立4个粥场放饭救济灾民,救济150万人次。民国18年(1929),毕德顺死于伤寒。先后来萨拉齐教会的瑞典人还有史必善、白教师、安德顺夫妇、法兰德、奚文圣夫妇等。在该堂工作的最早的中国牧师是葛明洲,后来有郭葆光、闫贞儒等。
1931年1月13日,绥远萨县中华基督教协同会成立并恭贺新选葛牧师明洲纪念摄影
扒子补隆基督教堂(今乌拉特前旗新安镇)该堂由美籍瑞典人费安河(又名费尔灵顿)创建,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返安北扒子补隆,向清政府索赔义和团造成的损失,取得了425顷(42 500亩)土地的所有权。在索赔的土地上建教堂、修城堡、养教兵、办教会学校、办婴儿院。雇长工经营土地,出租土地。当时有雇工200余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费安河开挖了一条长50余华里的灌概渠(引黄河水),人称“洋人渠”。后改名为民复渠,此渠现在仍在使用中。此渠的灌概吸引了不少农民来此定居,信徒迅速增多。与此同时教会还经营了油坊、碾磨房、育树、种菜等。扒子补隆教会还向五原、大佘太扩展,并建立了分会。除吸纳大量汉族教徒外,还吸收蒙古族教徒,设立“蒙古福音会”,印行蒙古文圣经。先后到扒子补隆传教的牧师有:瑞典人郭兰发、美籍瑞典人旦乐森、安牧师、美籍芬兰人聂尔门,瑞典人普博爱,美国人李德洪、耿赛尔等十名外国传教人士,信徒达200余人。
赤峰市的内地会属英国圣公会。民国元年(1912),英国圣公会在赤峰建立驻在地。先在二中街东头路南建起福音堂,后又在五中街路南剪子胡同口处修建1所福音堂,以上二堂俗称为东堂、西堂。东堂供男教友作礼拜,由英籍牧师奥立佛·司德牧师主持,西堂则由英国女牧师夏曙光主持。另外英籍牧师穆如农在林西开设英东医院,同时还聘请刘显真协助开展传教活动。到30年代初,教会扩展到林西、林东建立教点,信徒达200余人。于民国17年(1928)教会迁到粮市路东北角,并且大兴土木建起了豪华的新福音堂。赤峰沦陷以后,教会活动受限。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日断交,日本强迫所有英国人回国。教会由刘显真牧师主持。民国23年(1934),日本教会进入赤峰,由日本牧师福井二郎在电厂建福音堂。该堂属承德教会管辖,承德派王玉新牧师常驻赤峰。民国29年(1940),英国牧师回国后,两个教会合并,由王玉新、刘显真共同主持教会工作。民国36年(1947)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赤峰市教会解散。其教产由当地政府接收。
二、华人创办的教会
(一)神召会
40岁的李金彪开始信仰耶稣,是在大同市美国人兰夫南牧师创办的信义会受洗。后在信义会学道3年,开始传扬福音,并被立为中国牧师。此人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不甘心于外国人所办教会的辖制,退出了“西差会”。按照圣经的教义,自己办起了教会——神召会。于民国7年(1918)首先在丰镇创办了神召会。民国10年(1921),他在归绥市创办了神召会,随着信徒的增加,先在旧城上栅子街租房作为教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信徒刘慎行医生捐献资金,在旧城东马道巷新建了教堂,并由信徒捐资在新城五区后巷(今总局街)改建了灵修院1处。另外,在当时绥远省政府的重视和资助下,在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敬老院址)办起了孤儿院。
包头市的神召会创建于民国16年(1927),也是李金彪牧师所创建,先后有刘佩然、高慧生、陈仰郇为传道员。民国18年(1929),丰镇神召会的张愚深来包头传道。民国25年(1936)教徒增加至300余人,由信徒集资在包头东河区将西门大街10号院买下,作为教会的基地,并于民国33年(1944)在该院建造大礼拜堂。这时贾子丰为教会长老,刘镇远、程培基等人为长老执事,沈玉山为客居牧师。神召会的信徒以小手工业者为多,如归绥市的赵记工厂、包头的八福工厂等。神召会传播、壮大很快,迅速在陶林、萨县、五原、百川堡、陕坝、临河建立了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仅归绥市的信徒就有500多人。神召会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也曾接受过美国“信义会”史以礼女教师的少量捐赠,但就整体而言,教会资金主要来源是靠信徒的捐赠和奉献,而与“西差会”没有丝毫的经济来往。神召会的主要特点是:(1)真正是华人独立办的教会:(2)信徒以平民百姓,小手工业者为主。神召会是自治、自传、自养的教会。最后提一句李金彪牧师为创建神召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金彪被聘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协第一届常委,于1957年在呼和浩特市逝世。萨拉齐由陈改铃、吴先女负责。陕坝神召会于民国23年(1934年)由李道祥牧师与张献清创建,后由梁羡功主持教务。
(二)自立会
自立会又称“圣灵会”,该会的特点是重视“圣灵”工作,有唱道的习惯,就是以唱代讲、以唱代说,同时就唱就跳,叫做跳灵舞。所以有的地方也把自立会称之为“跳跳会”,这一点是与其他教会有所不同的。该会另一特点是,特别注重在农村传教,发展农村的信徒。自立会是名副其实的“自立”,自始至终与外国人没有丝毫的瓜葛,是真正的自立、自传、自养,是独立自主的教会。
自立会多数是由“西差会”分离出来的,原因是在处理教务上与外国人发生分歧意见而自立教会。民国15年(1926)萨拉齐由郭兴仁从内地会分出,成立了萨拉齐自立会。在城内忻州巷南口购置教堂,后由郭芝瑞任牧师,有信徒100余人。归绥市于民国18年(1929)由樊海牧师创办自立会。教堂设在旧城清泉街,后由乔麟牧师主持工作。1958年,后任呼和浩特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
包头市自立会创办于民国19年(1930),在车市街路北李姓院内。主要传道人有山西忻县的石达成,呼和浩特市的樊海牧师和萨拉齐的郭兴仁牧师,后有北京的姜永山。民国24年(1935),租大仙庙姓梁的1处院子聚会。民国32年(1943),购置黄土渠的4号院作为教堂。王有珠为长老。负责人有王富泉,乔万才、杨茂庭等人。
(三)基督教聚会处
聚会处始创于上海,在抗日战争初期开始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聚会处是后起的一个较大的教派。聚会处的建立,从负责人到信徒,多数来自内地会,当时有偷“羊”之说(因圣经中把信徒称为耶稣基督的羊羔)。
聚会处的另一个特点是以突出地方性为主,故亦有“地方教会”之称,一切事情均以地方为主,不依靠老教会,不受“西差会”的管辖,经济上独立自主,主要依靠信徒的捐资和奉献。在教义上,聚会处自认为完完全全地按照《圣经》中的教导去做,故亦有偏颇之处。比如《圣经》中记载:“提摩太前书中有: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辖管男人,只要沉静”。这就不顾及社会的进步,妇女的解放,而教条地不准妇女讲道,更不准当牧师。诸如此类的偏激教条,致使聚会成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度不参加“三自”爱国会,在基督教界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抗日战争初期始,聚会处在西部地区得到了扩展,归绥于民国30年(1941)组建聚会处,创办人是刘秉忠,教堂设在旧城大西街龙门店巷。民国31年(1942),北京的聚会处负责人栾腓力在包头市成立聚会处。后由包头市的郝秉忠引荐到萨拉齐,由内地会的闫迦勒脱离了内地会,组建了聚会处,在城内大北街租赁房屋聚会。聚会处在河套地区扩展更为迅速。民国29年(1940),朱帮仁到陕坝建立聚会处,信徒100多人。民国33年(1944),在蛮会(今杭锦后旗永胜乡所在地)天主教堂西侧建立聚会处。民国34年(1945),由傅作义35军秘书王均佑、县参议陶潜、三军医院院长郭治跃,在陕坝建聚会处教堂,信徒80余人。民国34年(1945),在米仓县(今杭锦后旗三道桥乡所在地)办起聚会处1所,信徒60余人。民国36年(1947),在五原县办起了聚会1所,由李庸九、王竹心、梁廷周负责,信徒40余人。民国37年(1948),在临河办起了聚会处1所,刘德、王高亨负责,信徒30余人。民国33年(1944),凉城的李万义在丰镇大西街建立聚会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集宁由信徒自发组织在九龙街买了4间房做教堂,成立聚会处,至1955年停止。民国34年(1945),在卓资山县由福音堂分出一部分教徒,在东大街瓦窑巷22号院成立聚会处,有信徒50多人。包头聚会处成立于民国31年(1942),先租借在贾子丰的院子里,后租赁香水巷4号院,于1953年买下东门大街52号院作为教会,其主要负责人是张绍文、王毓贤、王继荣、陈有益等人。
三、其他教派
(一)救世军
救世军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办教的另一个教派,但不是“内地会”系统。其总部设在美国。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他们的组织,其声势浩大,规模也不小。他们的特点是,其组织形式完全模仿军队,传道人均称为军官。身穿不同等级的救世军军服,很有气魄,所以其他教会称他们为“世俗派”,他们也很注重传福音。救世军备有洋鼓、洋号、手鼓、锣、钹等各种乐器,传道时鼓乐齐鸣,热闹非凡。很能吸引一些年轻人参与,但真心归顺上帝的信徒却寥寥无几。抗日战争后期,太平洋战争爆发。由于日美断交,美国断绝了对该会的支持,故华北救世军总会宣布解散了内蒙古各会点。民国5年(1916),瑞典白西先在丰镇建立了救世军,后由芬兰人杜云接管;民国15年(1926),传入归绥市,在旧城小召前设有1所教堂。
(二)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称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总部设在美国。该会根据《圣经》创世纪二章1节~2节所记述的:“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作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工作,安息了。”该会认为这是上帝为人类建立的第一个制度,要人类守安息日(星期六)为圣日。并要求信徒遵守10条诫命,这是该会和其他教会的主要区别。他们坚持《旧约圣经》的观点,奉行不吃猪肉等条规。
安息日会大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教牧人员实行工资制,在传道工作上,听从调动。在讲道方面,重视《圣经》的预言,不重视新约中神的许诺。该会的经费比较充足,其传播范围在中国也很广,尤其在城市。民国22年(1933)初,传入归绥市,教堂设在旧城西50家街,负责人于存寿。因人员调动频繁,后来的负责人有王维杰、张福恩、宿跃堂、高福堂、王德俊。包头的安息日会组建于民国29年(1940,最早由赵福东租用瓦窑沟南口2间房,作为聚会的地方。后来,韩玉玺又租了和平路的1个门市部。之后,又在王大人巷买下7间正房,作为聚会地方。
(三)蒙疆基督教堂
蒙疆基督教堂亦叫“东亚传道会”。该会是在中国被日本侵略军侵占的沦陷区内,于民国27年(1938年)由日本扶持建立的。归绥市的教堂设在西顺城街,由日本的岛村西牧师和中国的朱一清牧师负责教会的工作。由于该会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所以其他教会均与之敬而远之,信徒也与之不敢轻易接触。因此这个教会始终是孤立的,只是平平淡淡地度过了六七个春秋。日本投降后,该会也随之消失。
(四)耶稣家庭
耶稣家庭发源于山东马庄,由马庄的敬奠英创办。民国24年(1935),山东马庄的左颂贞、杨万贞、赵婉贞等来包头开办耶稣家庭,地址在东长胜街路南焦姓院内。他们一边开西医诊所,一边传道。民国26年(1937),会址移在复成元巷2号院。何清海是东北蒙古族人,会蒙汉两种语言,是耶稣家庭的家长。与信徒朱慧珍(助产士)结婚。该会有信徒145人。
(五)耶穌布道团
包头耶稣布道团于民国37年(1948)2月成立,由原内地会刘武牧师发起,地址在包头市吕祖庙十字街4号院。先后有董永昌、赵兴、刘新民、王登华、郭兴礼等人参加。他们以布道为主,兼医治病人,其布道的范围主要在包头近郊。
(六)中华基督徒布道会
中华基督徒布道会是由外地传来的宗教组织。负责人是桑明耀和佟世监,地址在包头市四店梁5号。该组织是民国36年(1947)11月在青岛成立的。其主要的宗教活动内容是到各地传经布道,与上海中华基督徒布道团属同一组织系统。该会在包头主要以近郊活动。这个布道会还有刘桐山、荆乐天等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