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绥远地区的汽车修理始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建立的新绥汽车公司绥远汽车总站,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沿线设3个汽车修理厂,即绥远、乌兰爱里根和哈密汽车修理厂,其中以绥远总站(在归化城宽巷12号)汽车修理厂规模最大,设备较齐全,承担新绥汽车公司72辆客、货车的维修作业。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汽车修理始于民国23年(公元1934年)。苏联侨民在海拉尔开设的秋林银行备有汽车修理作坊,有职工70多人,其规模、设备和修理能力在当时均属一流。
日军入侵绥远省后,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军事需要,于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分别在归绥、平地泉(今集宁市)和包头设立自动车(汽车)营业所,营业所设有汽车修理作坊,设备有移动式搪缸机、普通车床、气焊设备、气泵、电钻、烘炉、充电机等,并设有木工、喷漆工等工种。平地泉营业所有修理工10余人,包头营业所有修理工20余人。
1950年10月,绥远省运输公司在包头成立。1951年,绥远省交通局投资6.83亿元(第一套人民币),修建绥远省运输公司保养场,同时购入一部分机具。1958年9月,包头运输公司保养场扩建为汽车修理厂,有皮带车床和钳工等工具。1957年,呼和浩特市运输公司建立保养场。196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交通厅将直属呼和浩特汽车配件厂改为呼和浩特汽车修理厂。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区,由于战争的破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立初期,各运输公司只有简单铁匠作坊,尚不具备汽车保修能力,车辆保修多送东北和京津等地。1950年,东部运输企业开始具有一定保修能力,1954年开始承担二级保养,但仍以简单工具进行手工操作为主。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各保修厂添置和自制了一些设备,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
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交通系统大搞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增添和自制了一大批保修机具设备,填补了部分保修机具的空缺,使国营运输企业的车辆保修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而小型企业仍然是手工操作为主。
1965~1975年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交通系统汽车保修行业掀起机具革新热潮。各厂(场)研制、仿制生产了各种汽车保修机具,如汽车整车清洗设备、汽车零件清洗设备,发动机、底盘、车架专用修理设备等,提高了修理作业的机械化程度,部分企业实现了二养不过日,三养不过3日,“三不落地”(油、水、零件)和“满载1人推”(即修好的汽车在平直油路上1人可推动)。
1979年以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交通系统的汽车修理半机械化、机械化程度又有提高。80年代中期,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从日本引进了两套汽车不解体检测线,国营修理企业相继采用电脑控制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五轮仪。但是在集体企业,特别是个体、小型企业和作坊仍然是手工操作配以简易机具。各地相继成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特约维修服务站、第二汽车制造厂特约维修服务站,桑塔纳、夏利、奥迪、切诺基及日本轿车、苏联汽车等特约维修厂也相继建立,汽车维修已经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局面。一些水箱修理、搪缸、磨轴、焊修、调泵等专项修理作坊,因为进行专门化生产,其修理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得到了修理行业的认可,发展很快,经济效益也比较好。
内蒙古西部绥远地区的汽车修理始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建立的新绥汽车公司绥远汽车总站,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沿线设3个汽车修理厂,即绥远、乌兰爱里根和哈密汽车修理厂,其中以绥远总站(在归化城宽巷12号)汽车修理厂规模最大,设备较齐全,承担新绥汽车公司72辆客、货车的维修作业。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汽车修理始于民国23年(公元1934年)。苏联侨民在海拉尔开设的秋林银行备有汽车修理作坊,有职工70多人,其规模、设备和修理能力在当时均属一流。
日军入侵绥远省后,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军事需要,于民国27年(公元1938年),分别在归绥、平地泉(今集宁市)和包头设立自动车(汽车)营业所,营业所设有汽车修理作坊,设备有移动式搪缸机、普通车床、气焊设备、气泵、电钻、烘炉、充电机等,并设有木工、喷漆工等工种。平地泉营业所有修理工10余人,包头营业所有修理工20余人。
1950年10月,绥远省运输公司在包头成立。1951年,绥远省交通局投资6.83亿元(第一套人民币),修建绥远省运输公司保养场,同时购入一部分机具。1958年9月,包头运输公司保养场扩建为汽车修理厂,有皮带车床和钳工等工具。1957年,呼和浩特市运输公司建立保养场。196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交通厅将直属呼和浩特汽车配件厂改为呼和浩特汽车修理厂。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区,由于战争的破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立初期,各运输公司只有简单铁匠作坊,尚不具备汽车保修能力,车辆保修多送东北和京津等地。1950年,东部运输企业开始具有一定保修能力,1954年开始承担二级保养,但仍以简单工具进行手工操作为主。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各保修厂添置和自制了一些设备,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
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交通系统大搞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增添和自制了一大批保修机具设备,填补了部分保修机具的空缺,使国营运输企业的车辆保修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操作。而小型企业仍然是手工操作为主。
1965~1975年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交通系统汽车保修行业掀起机具革新热潮。各厂(场)研制、仿制生产了各种汽车保修机具,如汽车整车清洗设备、汽车零件清洗设备,发动机、底盘、车架专用修理设备等,提高了修理作业的机械化程度,部分企业实现了二养不过日,三养不过3日,“三不落地”(油、水、零件)和“满载1人推”(即修好的汽车在平直油路上1人可推动)。
1979年以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交通系统的汽车修理半机械化、机械化程度又有提高。80年代中期,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从日本引进了两套汽车不解体检测线,国营修理企业相继采用电脑控制的发动机综合检测仪、五轮仪。但是在集体企业,特别是个体、小型企业和作坊仍然是手工操作配以简易机具。各地相继成立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特约维修服务站、第二汽车制造厂特约维修服务站,桑塔纳、夏利、奥迪、切诺基及日本轿车、苏联汽车等特约维修厂也相继建立,汽车维修已经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局面。一些水箱修理、搪缸、磨轴、焊修、调泵等专项修理作坊,因为进行专门化生产,其修理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得到了修理行业的认可,发展很快,经济效益也比较好。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