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历史
谷子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世界公认中国最早将野生粟变成栽培粟。内蒙古地区种植谷子的历史悠久,在乌兰布和发掘出的汉代粟粒证实当时这个地区已种植谷子,说明谷子在内蒙古至少有2 000~3 000年的种植史,在粮食作物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原昭乌达、卓索图、哲里木、锡林郭勒4盟(不包括呼伦贝尔盟)1914年谷子总产52 344万公斤。1941年昭乌达、哲里木、兴安、呼伦贝尔4盟共播种谷子751 475公顷,占4盟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1.28%,总产535 160吨,占东部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1.62%。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12.15公斤,其中昭乌达盟为711.8公斤,哲里木盟为710.6公斤,兴安盟为694.4公斤,呼伦贝尔盟岭东三旗(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779.3公斤。内蒙古西部原绥远省1932年谷子播种面积为27.39万公顷,总产28 348.7万公斤,公顷产1 035公斤。1936年全区谷子播种面积54.69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 050公斤,总产57 424.5万公斤。1949年全区谷子63.7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 185公斤,总产75 484.5万公斤。
1950~1975年26年间,全区谷子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66.7万公顷左右,总产50万吨以上。1956年播种面积最多,达到88.7万公顷;1970年总产量最高,达95万吨以上。1976~1983年面积有所下降,保持在53万公顷以上。1984~1990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谷草作为饲草用量减少和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的扩大,谷子播种面积逐年下降,从1984年的51.9万公顷下降到1990年的35.6万公顷,但总产仍稳定在59.3万吨。各个时期各地均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1953年布特哈旗马元山互助组高产谷子亩产500公斤;1956年土默特旗辛庄子大队创造谷子亩产680公斤的新纪录;1958年宁城县天义镇岗岗营子村4.4亩谷子丰产田亩产582.3公斤;1964年兴和县白家营公社芦家营大队121亩谷子平均亩产529.5公斤;1973~1982年兴和县南湾公社西湾大队和白家营公社芦家营大队分别培育出18.7亩谷子平均亩产507.7公斤和17亩谷子平均亩产522.5公斤的大面积丰产田。赤峰县大庙公社刘家营大队109.9亩谷子平均亩产519.6公斤。1980年翁牛特旗桥头镇李家营子村东营子50亩高产田平均亩产533.6公斤;1984年翁牛特旗乌丹镇石家营子村60亩谷子,平均亩产513.3公斤等。
二、产区分布
谷子分布范围很广,自治区各盟市均有栽培,主要产区在赤峰市、兴安盟、哲里木盟和乌兰察布盟前山丘陵区。不同历史时期分布有些不同。40年代作物分区时把现在的赤峰市(当时的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划为粟粱区,以谷子、高粱为主;现在的哲里木盟和兴安盟一带划为粱粟区,以高粱、谷子为主;呼伦贝尔盟东三旗为黍粟区,以糜黍和谷子为主。当时的分布情况是:原昭乌达盟播种面积为443 278公顷,总产315 504吨,分别占粮食总面积的40.08%、粮食总产的41.37%;哲里木盟为223 719公顷,总产158 976吨,分别占粮食总面积的24.32%、总产的25.91%;兴安盟为60 725公顷,总产42 170吨,分别占粮食总面积的21.64%、总产的20.85%;呼伦贝尔盟东三旗谷子播种面积为23 753公顷,总产18 510吨,占粮食总面积的18.67%、总产的16.28%。其中昭乌达盟谷子播种面积最大,占东部谷子总面积的58.99%、总产的58.96%;其次为哲里木盟,占东部谷子总面积的29.77%、总产的29.70%:兴安盟占东部谷子总面积的8.08%、总产的7.88%:呼伦贝尔盟东三旗占东部谷子总播面积的3.16%、总产的3.46%。
1949~1981年,谷子播种面积由1975年前的66.7万多公顷降至53.4万公顷,分布依然是赤峰市最多,以下依次是哲里木盟、兴安盟、乌兰察布盟、呼伦贝尔盟、伊克昭盟、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种植。1990年全区谷子播种面积降至35.6万公顷。
1949年至1990年谷子种植面积和产量见表4—1—5。
三、品种演变
谷子是一种古老作物,品种较多。据1974年品种资源调查,内蒙古西部谷子品种有500多个,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有45个。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当地品种有辽东黄、大白流沙、大白谷、小红谷子、鸡腿黄、二白谷、大黄谷、七月黄谷、玉带白、八沟道、毛粮谷、二竹叶青、牛僵绳等;引入品种有毛谷2号、压塌车、大同黄谷1号、张北大黄谷、张纯一、繁寺黄、刀把齐等。50年代末开始,自治区育成的品种有黄玉4号、黄玉2号、冯贵财、内谷2号、内谷1号、蒙早403、蒙早2号、蒙选5814、蒙选5804、蒙选5802、小早谷等。
东部区农家品种有大头幌、辽东黄、狼尾青、竹叶青、大金苗、小金苗、八沟道、绳紧、龙爪、老头变、六十天还家、红粘谷、关东青、青苗粘、红苗粘、赤苗粘、鸭咀子、菠菜根、喇嘛黄、刀把齐、大白沙、小白沙、龙爪粘、大白谷、小白谷、青红苗、薄地租、九根齐、大斗黄、关东青、黄沙子等。引进品种有德都黄沙、德都白沙、大同白谷6号、克育19等。育成品种有昭谷1号、昭谷2号、赤谷1号、赤谷3号、赤谷5号、昭农1号、昭农2号、昭农6号、早熟品种7481、小红苗谷子、兴谷2号、白沙971、备荒2号、辛选1号、哲谷5号、哲谷10号、哲谷12号。
50年至90年代。谷子栽培品种仍以农家品种占较大比重,育成品种只有昭谷1号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其他育成品种推广面积不大。
四、耕作栽培
1.轮作:谷子栽培实行轮作制,因年代不同、地区不同轮作形式也不尽相同。
东部1910年3年施一次肥的轮作形式是:大豆-高粱-高粱或大豆(施肥)-谷子-大豆(施肥)-
高粱。
1916年轮作形式是:新垦地:小麻子-谷子—大豆—高粱(施肥)
小麻子-谷子—玉米—大豆(施肥)
熟地:高粱(施肥)谷子-豆类-荞麦。
50~60年代的轮作形式是:玉米-高粱-谷子;玉米-谷子-马铃薯;大豆-高粱-谷子;玉米-大豆-谷子-玉米;糜子-大豆-谷子;小麦-大豆-谷子-小麦-燕麦。
西部区的轮作形式是:近代新垦地上:荞麦-小麦或大麦-谷子-豆类。民国时期:胡麻或小麦、大麦-谷子;50年代:部分地区莜麦-小麦-马铃薯-谷子;60~70年代:甜菜种植区:甜菜-莜麦-马铃薯-谷子:以粮为主的地区:高粱-小麦-谷子;玉米-谷子-马铃薯;马铃薯-谷子-小麦;高粱-谷子-马铃薯-小麦-糜子;豆类-谷子-马铃薯-高粱;莜麦-玉米-谷子。
谷子忌重茬,即便播种面积较大地区也是每隔2~3年种一茬谷子。重茬易招致白发病,粟跳、粟灰螟的发生为害,且莠草增多,造成谷子减产,农民对谷子重茬的说法是“重茬谷,坐着哭”。
2.播种:西部平播地区农民很注意耕翻耙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主要用木犁或铁辕犁耕翻土地,虽然耕深较浅,但耕三耙四磙压等整地保墒措施一般不少。群众有“耙耱三遍如上水、磙子底下出潮气”、“惊蛰不耕地,好比蒸馍跑了气”、“开冻耙一遍到老不觉旱”、“种地不用愁,耙耱顶浇油”等农谚,很重视整地保墒。
50年代后逐步推广七、八口寸步犁和双轮双铧犁等新式畜力农具,耕深达到16.7厘米左右。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拖拉机,一般耕深达到20厘米。
东部垅作地区,在原垅上进行整地,第二年计划种谷子的地都在秋天拔大草放秋垅,防止第二年种谷子草荒、苗草齐长不易间苗。计划种谷子的玉米和高粱茬地,群众都在头一年冬天拖冻茬子,有的不拖冻茬子在春天刨茬子,将茬子搂净。赤峰地区多在扛垅地上种谷子,这些扛垅地冬天耙压保墒,春天压耢。
种谷子农民很注意选种,因谷子用种量少,多在田间或场上穗选,选出的穗吊在檐底下或在器具中贮藏。农民的经验是“出苗弱与壮,全在种身上”,又说“谷子、黍子三年换个主子”。50年代后广泛推行晒种,播前晒2~3天,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也有用清水或盐水漂选汰除秕粒和草籽的。赤峰市80年代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进行三洗(清水漂洗、15%盐水选种、清水冲洗盐分),一闷(用50%甲铵磷0.5公斤加水20公斤拌200公斤种子后闷种六小时),一拌(用0.3%种子重量的瑞毒霉拌种)的种子处理方法。
东部地区50年代前后,因3年施一茬粪,谷子往往不施肥,多数是无肥栽培;而西部土默川一带种谷子则很强调施底肥,群众有“灰粪山药、大粪菜,羊粪谷子人人爱”的说法。还有“马粪种谷子,芦心(白发病)拔不尽”的经验。东部地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谷子也有施用底肥的。80年代,谷子每亩施肥量750公斤到1 500公斤左右,有的多达2 000~3 000公斤,个别的每亩还施4~8公斤磷酸二铵作种肥。
内蒙古东西部谷子播种方法截然不同,西部平作耧播,东部垅作种,也有犁劐沟播种的。谷子是抗旱作物,多种在旱地上,播种都注意保墒。西部耧播必用砬砘磙压,农民的经验是“谷子不砘不如不种”、“谷子不出芽、猛使砬砘压”。50年代前东部除昭乌达盟外,种谷子很粗放,不刨茬子,不拣茬子,播后虽用磙子镇压,但因地里有茬子,镇压不严缺苗严重。50年代前期推广肇源经验,谷子多采用宽幅播种,干旱严重时多提前播期顶冻茬播,改新种为劐沟种,双踩双压(踩上下格子,压双磙子)。推广马拉农具后,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谷子则推广双行机播,即先用
耙破茬,再用机播。哲里木盟则使用下垅播种机播种。干早特别严重时,则采用干埋等雨办法,即浅
浅复土,镇压等雨。
50年代前,西部农民常在谷地里点种一些大豆、梅豆,每亩可多收7~13公斤豆子。昭盟谷地除带云豆外,有的还带一些高粱。5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谷子与豆类或玉米间种,土默特旗毕克齐一带葱茬复种小早谷取得了较好收成。
3.田间管理。间苗:谷子田间管理,由西向东逐渐粗放,西部谷子主产区管理较细致,有间苗细锄的习惯,群众有“锄搂八遍八米二糠”的经验。西部谷子间苗留单株,昭乌达盟一带水地留单株,旱地则对过密的地方进行疏苗,这种习惯一直延伸到哲里木盟的开鲁县和扎鲁特旗(因民国时期该县、旗归热河省管辖,沿用热河省管理办法)。哲里木盟通辽一带、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三旗种谷子则从不间苗,锄地时用锄头顺垅台两边一搂,把垅上的谷子锄成一条线,谷苗过密,而土地的利用率很低,1.8~2尺(60~67厘米)的大垅,只有一寸(3.3厘米)宽苗眼的谷苗,群众对这种密留苗的说法是“十穗顶一穗,多得九根棍”。历史上有间苗习惯的地方谷子留苗过稀,伊克昭盟有的地方亩留苗只有6 000~7 000株,赤峰市南部一般亩留苗1.2~1.3万株,土默川一带亩留苗1.4~1.5万株,因病虫及其他原因损苗,收获时也不过一万株多一点。50年代开始,东部推广疏播密植原垅宽播,并强调留虎爪苗,原来种谷子不间苗的地区,开始间苗。西部提倡早间苗、多留苗、晚定苗三步间苗法。全区谷子留苗逐渐趋于合理。至90年代,多数地区谷子亩留苗均提高到2.5万株以上,很多攻关田亩留苗达3万多株。
铲趟:50年代前东部种谷子管理很粗放,很多地区一铲一趟或两铲一趟。60年代以后管理逐步提高,并强调早铲,有“谷铲寸、顶上粪”的经验,在铲趟上则强调“头遍浅、二遍深、三遍把土拥到根”。赤峰市有的谷子出苗后1~3叶时,压青苗1~2次。进入80年代,这个市推广谷子叶龄管理,一间二清垄,先间苗后铲趟,七八叶时细清苗,拔除过密苗、半截苗和病苗,达到苗脚清爽。铲趟遍数因地区不同分别作到了二耪一耘一趟、二铲一趟或二铲二趟。间苗结合浅锄,拔除垅眼草和病株是西部农民固有的管理经验,高产谷子都4次间苗锄草、中耕培土,达到苗全苗壮。
追肥:50年代以前种谷子根本不追肥,60年代以后部分水浇地开始追肥,至80年代谷子追肥己较普遍。乌兰察布盟前山地区有的在拔节时浇一次大粪水,个别的在乳熟期进行根外喷磷。
病虫害防治:50年代开始,推广赛力散拌种防治黑穗病,用六六六粉等农药防治粘虫。70年代,除推广769生物制剂代替赛力散拌种外,还推广了瑞毒霉、甲胺磷拌种防治白发病、黑穗病和地下害虫;施毒谷防治地下害虫;苗期喷洒敌敌畏和乐果或喷两次甲钱磷粉防治谷子钻心虫。
4.收获。谷子强调收获适时,收割过早秕谷多,收获晚易遭风害落粒或受雀害。谷子碾打,西部在场上切穗后碾打,防止整株碾打碾伤谷草,东部则连同谷杆一齐碾打,对谷草有些损失。
1949~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谷子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表4-1-5 单位:万公顷、万吨
年 度 |
谷 子 |
谷子占粮豆% |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63.7 73.3 73.5 79.8 77.0 73.3 71.9 88.7 84.7 81.8 68.2 79.1 73.0 79.7 76.8 83.1 85.3 80.3 82.2 78.1 81.1 82.1 79.7 72.3 78.0 74.7 68.5 57.2 55.9 56.7 56.4 50.2 53.4 57.0 55.9 51.9 46.3 41.4 38.7 38.5 37.4 35.6 |
43.5 43.5 28.0 72.0 77.0 70.0 63.5 85.5 51.0 91.0 74.0 56.5 59.0 51.0 57.0 81.5 64.0 73.0 78.5 69.5 72.0 95.0 70.0 39.5 87.0 75.0 71.5 51.5 53.0 60.0 55.1 39.7 59.9 71.2 79.2 73.6 78.6 38.3 52.1 46.4 31.3 59.3 |
18.6 18.9 17.7 18.3 18.0 16.7 16.5 18.8 18.3 18.4 16.5 16.3 14.5 16.4 16.3 17.4 18.1 17.9 18.3 17.6 18.2 18.1 17.7 16.3 17.7 17.1 16.0 13.9 13.8 13.8 14.0 12.9 13.9 14.8 14.6 13.8 13.5 11.6 10.9 10.6 10.1 9.2 |
20.5 19.6 15.8 20.7 21.4 17.5 19.1 18.4 19.9 18.9 17.1 15.7 17.2 15.7 16.9 19.0 16.8 17.1 17.9 18.0 20.5 20.2 15.4 12.3 17.5 14.0 13.8 10.1 11.1 12.0 10.8 10.0 11.7 13.4 14.1 12.4 13.0 7.2 8.6 6.2 4.6 6.1 |
一、种植历史
谷子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世界公认中国最早将野生粟变成栽培粟。内蒙古地区种植谷子的历史悠久,在乌兰布和发掘出的汉代粟粒证实当时这个地区已种植谷子,说明谷子在内蒙古至少有2 000~3 000年的种植史,在粮食作物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原昭乌达、卓索图、哲里木、锡林郭勒4盟(不包括呼伦贝尔盟)1914年谷子总产52 344万公斤。1941年昭乌达、哲里木、兴安、呼伦贝尔4盟共播种谷子751 475公顷,占4盟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1.28%,总产535 160吨,占东部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1.62%。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12.15公斤,其中昭乌达盟为711.8公斤,哲里木盟为710.6公斤,兴安盟为694.4公斤,呼伦贝尔盟岭东三旗(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779.3公斤。内蒙古西部原绥远省1932年谷子播种面积为27.39万公顷,总产28 348.7万公斤,公顷产1 035公斤。1936年全区谷子播种面积54.69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 050公斤,总产57 424.5万公斤。1949年全区谷子63.7万公顷,平均公顷产1 185公斤,总产75 484.5万公斤。
1950~1975年26年间,全区谷子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66.7万公顷左右,总产50万吨以上。1956年播种面积最多,达到88.7万公顷;1970年总产量最高,达95万吨以上。1976~1983年面积有所下降,保持在53万公顷以上。1984~1990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谷草作为饲草用量减少和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的扩大,谷子播种面积逐年下降,从1984年的51.9万公顷下降到1990年的35.6万公顷,但总产仍稳定在59.3万吨。各个时期各地均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1953年布特哈旗马元山互助组高产谷子亩产500公斤;1956年土默特旗辛庄子大队创造谷子亩产680公斤的新纪录;1958年宁城县天义镇岗岗营子村4.4亩谷子丰产田亩产582.3公斤;1964年兴和县白家营公社芦家营大队121亩谷子平均亩产529.5公斤;1973~1982年兴和县南湾公社西湾大队和白家营公社芦家营大队分别培育出18.7亩谷子平均亩产507.7公斤和17亩谷子平均亩产522.5公斤的大面积丰产田。赤峰县大庙公社刘家营大队109.9亩谷子平均亩产519.6公斤。1980年翁牛特旗桥头镇李家营子村东营子50亩高产田平均亩产533.6公斤;1984年翁牛特旗乌丹镇石家营子村60亩谷子,平均亩产513.3公斤等。
二、产区分布
谷子分布范围很广,自治区各盟市均有栽培,主要产区在赤峰市、兴安盟、哲里木盟和乌兰察布盟前山丘陵区。不同历史时期分布有些不同。40年代作物分区时把现在的赤峰市(当时的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划为粟粱区,以谷子、高粱为主;现在的哲里木盟和兴安盟一带划为粱粟区,以高粱、谷子为主;呼伦贝尔盟东三旗为黍粟区,以糜黍和谷子为主。当时的分布情况是:原昭乌达盟播种面积为443 278公顷,总产315 504吨,分别占粮食总面积的40.08%、粮食总产的41.37%;哲里木盟为223 719公顷,总产158 976吨,分别占粮食总面积的24.32%、总产的25.91%;兴安盟为60 725公顷,总产42 170吨,分别占粮食总面积的21.64%、总产的20.85%;呼伦贝尔盟东三旗谷子播种面积为23 753公顷,总产18 510吨,占粮食总面积的18.67%、总产的16.28%。其中昭乌达盟谷子播种面积最大,占东部谷子总面积的58.99%、总产的58.96%;其次为哲里木盟,占东部谷子总面积的29.77%、总产的29.70%:兴安盟占东部谷子总面积的8.08%、总产的7.88%:呼伦贝尔盟东三旗占东部谷子总播面积的3.16%、总产的3.46%。
1949~1981年,谷子播种面积由1975年前的66.7万多公顷降至53.4万公顷,分布依然是赤峰市最多,以下依次是哲里木盟、兴安盟、乌兰察布盟、呼伦贝尔盟、伊克昭盟、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其他地方只有零星种植。1990年全区谷子播种面积降至35.6万公顷。
1949年至1990年谷子种植面积和产量见表4—1—5。
三、品种演变
谷子是一种古老作物,品种较多。据1974年品种资源调查,内蒙古西部谷子品种有500多个,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有45个。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当地品种有辽东黄、大白流沙、大白谷、小红谷子、鸡腿黄、二白谷、大黄谷、七月黄谷、玉带白、八沟道、毛粮谷、二竹叶青、牛僵绳等;引入品种有毛谷2号、压塌车、大同黄谷1号、张北大黄谷、张纯一、繁寺黄、刀把齐等。50年代末开始,自治区育成的品种有黄玉4号、黄玉2号、冯贵财、内谷2号、内谷1号、蒙早403、蒙早2号、蒙选5814、蒙选5804、蒙选5802、小早谷等。
东部区农家品种有大头幌、辽东黄、狼尾青、竹叶青、大金苗、小金苗、八沟道、绳紧、龙爪、老头变、六十天还家、红粘谷、关东青、青苗粘、红苗粘、赤苗粘、鸭咀子、菠菜根、喇嘛黄、刀把齐、大白沙、小白沙、龙爪粘、大白谷、小白谷、青红苗、薄地租、九根齐、大斗黄、关东青、黄沙子等。引进品种有德都黄沙、德都白沙、大同白谷6号、克育19等。育成品种有昭谷1号、昭谷2号、赤谷1号、赤谷3号、赤谷5号、昭农1号、昭农2号、昭农6号、早熟品种7481、小红苗谷子、兴谷2号、白沙971、备荒2号、辛选1号、哲谷5号、哲谷10号、哲谷12号。
50年至90年代。谷子栽培品种仍以农家品种占较大比重,育成品种只有昭谷1号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其他育成品种推广面积不大。
四、耕作栽培
1.轮作:谷子栽培实行轮作制,因年代不同、地区不同轮作形式也不尽相同。
东部1910年3年施一次肥的轮作形式是:大豆-高粱-高粱或大豆(施肥)-谷子-大豆(施肥)-
高粱。
1916年轮作形式是:新垦地:小麻子-谷子—大豆—高粱(施肥)
小麻子-谷子—玉米—大豆(施肥)
熟地:高粱(施肥)谷子-豆类-荞麦。
50~60年代的轮作形式是:玉米-高粱-谷子;玉米-谷子-马铃薯;大豆-高粱-谷子;玉米-大豆-谷子-玉米;糜子-大豆-谷子;小麦-大豆-谷子-小麦-燕麦。
西部区的轮作形式是:近代新垦地上:荞麦-小麦或大麦-谷子-豆类。民国时期:胡麻或小麦、大麦-谷子;50年代:部分地区莜麦-小麦-马铃薯-谷子;60~70年代:甜菜种植区:甜菜-莜麦-马铃薯-谷子:以粮为主的地区:高粱-小麦-谷子;玉米-谷子-马铃薯;马铃薯-谷子-小麦;高粱-谷子-马铃薯-小麦-糜子;豆类-谷子-马铃薯-高粱;莜麦-玉米-谷子。
谷子忌重茬,即便播种面积较大地区也是每隔2~3年种一茬谷子。重茬易招致白发病,粟跳、粟灰螟的发生为害,且莠草增多,造成谷子减产,农民对谷子重茬的说法是“重茬谷,坐着哭”。
2.播种:西部平播地区农民很注意耕翻耙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主要用木犁或铁辕犁耕翻土地,虽然耕深较浅,但耕三耙四磙压等整地保墒措施一般不少。群众有“耙耱三遍如上水、磙子底下出潮气”、“惊蛰不耕地,好比蒸馍跑了气”、“开冻耙一遍到老不觉旱”、“种地不用愁,耙耱顶浇油”等农谚,很重视整地保墒。
50年代后逐步推广七、八口寸步犁和双轮双铧犁等新式畜力农具,耕深达到16.7厘米左右。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拖拉机,一般耕深达到20厘米。
东部垅作地区,在原垅上进行整地,第二年计划种谷子的地都在秋天拔大草放秋垅,防止第二年种谷子草荒、苗草齐长不易间苗。计划种谷子的玉米和高粱茬地,群众都在头一年冬天拖冻茬子,有的不拖冻茬子在春天刨茬子,将茬子搂净。赤峰地区多在扛垅地上种谷子,这些扛垅地冬天耙压保墒,春天压耢。
种谷子农民很注意选种,因谷子用种量少,多在田间或场上穗选,选出的穗吊在檐底下或在器具中贮藏。农民的经验是“出苗弱与壮,全在种身上”,又说“谷子、黍子三年换个主子”。50年代后广泛推行晒种,播前晒2~3天,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也有用清水或盐水漂选汰除秕粒和草籽的。赤峰市80年代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进行三洗(清水漂洗、15%盐水选种、清水冲洗盐分),一闷(用50%甲铵磷0.5公斤加水20公斤拌200公斤种子后闷种六小时),一拌(用0.3%种子重量的瑞毒霉拌种)的种子处理方法。
东部地区50年代前后,因3年施一茬粪,谷子往往不施肥,多数是无肥栽培;而西部土默川一带种谷子则很强调施底肥,群众有“灰粪山药、大粪菜,羊粪谷子人人爱”的说法。还有“马粪种谷子,芦心(白发病)拔不尽”的经验。东部地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谷子也有施用底肥的。80年代,谷子每亩施肥量750公斤到1 500公斤左右,有的多达2 000~3 000公斤,个别的每亩还施4~8公斤磷酸二铵作种肥。
内蒙古东西部谷子播种方法截然不同,西部平作耧播,东部垅作种,也有犁劐沟播种的。谷子是抗旱作物,多种在旱地上,播种都注意保墒。西部耧播必用砬砘磙压,农民的经验是“谷子不砘不如不种”、“谷子不出芽、猛使砬砘压”。50年代前东部除昭乌达盟外,种谷子很粗放,不刨茬子,不拣茬子,播后虽用磙子镇压,但因地里有茬子,镇压不严缺苗严重。50年代前期推广肇源经验,谷子多采用宽幅播种,干旱严重时多提前播期顶冻茬播,改新种为劐沟种,双踩双压(踩上下格子,压双磙子)。推广马拉农具后,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谷子则推广双行机播,即先用
耙破茬,再用机播。哲里木盟则使用下垅播种机播种。干早特别严重时,则采用干埋等雨办法,即浅
浅复土,镇压等雨。
50年代前,西部农民常在谷地里点种一些大豆、梅豆,每亩可多收7~13公斤豆子。昭盟谷地除带云豆外,有的还带一些高粱。5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谷子与豆类或玉米间种,土默特旗毕克齐一带葱茬复种小早谷取得了较好收成。
3.田间管理。间苗:谷子田间管理,由西向东逐渐粗放,西部谷子主产区管理较细致,有间苗细锄的习惯,群众有“锄搂八遍八米二糠”的经验。西部谷子间苗留单株,昭乌达盟一带水地留单株,旱地则对过密的地方进行疏苗,这种习惯一直延伸到哲里木盟的开鲁县和扎鲁特旗(因民国时期该县、旗归热河省管辖,沿用热河省管理办法)。哲里木盟通辽一带、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三旗种谷子则从不间苗,锄地时用锄头顺垅台两边一搂,把垅上的谷子锄成一条线,谷苗过密,而土地的利用率很低,1.8~2尺(60~67厘米)的大垅,只有一寸(3.3厘米)宽苗眼的谷苗,群众对这种密留苗的说法是“十穗顶一穗,多得九根棍”。历史上有间苗习惯的地方谷子留苗过稀,伊克昭盟有的地方亩留苗只有6 000~7 000株,赤峰市南部一般亩留苗1.2~1.3万株,土默川一带亩留苗1.4~1.5万株,因病虫及其他原因损苗,收获时也不过一万株多一点。50年代开始,东部推广疏播密植原垅宽播,并强调留虎爪苗,原来种谷子不间苗的地区,开始间苗。西部提倡早间苗、多留苗、晚定苗三步间苗法。全区谷子留苗逐渐趋于合理。至90年代,多数地区谷子亩留苗均提高到2.5万株以上,很多攻关田亩留苗达3万多株。
铲趟:50年代前东部种谷子管理很粗放,很多地区一铲一趟或两铲一趟。60年代以后管理逐步提高,并强调早铲,有“谷铲寸、顶上粪”的经验,在铲趟上则强调“头遍浅、二遍深、三遍把土拥到根”。赤峰市有的谷子出苗后1~3叶时,压青苗1~2次。进入80年代,这个市推广谷子叶龄管理,一间二清垄,先间苗后铲趟,七八叶时细清苗,拔除过密苗、半截苗和病苗,达到苗脚清爽。铲趟遍数因地区不同分别作到了二耪一耘一趟、二铲一趟或二铲二趟。间苗结合浅锄,拔除垅眼草和病株是西部农民固有的管理经验,高产谷子都4次间苗锄草、中耕培土,达到苗全苗壮。
追肥:50年代以前种谷子根本不追肥,60年代以后部分水浇地开始追肥,至80年代谷子追肥己较普遍。乌兰察布盟前山地区有的在拔节时浇一次大粪水,个别的在乳熟期进行根外喷磷。
病虫害防治:50年代开始,推广赛力散拌种防治黑穗病,用六六六粉等农药防治粘虫。70年代,除推广769生物制剂代替赛力散拌种外,还推广了瑞毒霉、甲胺磷拌种防治白发病、黑穗病和地下害虫;施毒谷防治地下害虫;苗期喷洒敌敌畏和乐果或喷两次甲钱磷粉防治谷子钻心虫。
4.收获。谷子强调收获适时,收割过早秕谷多,收获晚易遭风害落粒或受雀害。谷子碾打,西部在场上切穗后碾打,防止整株碾打碾伤谷草,东部则连同谷杆一齐碾打,对谷草有些损失。
1949~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谷子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表4-1-5 单位:万公顷、万吨
年 度 |
谷 子 |
谷子占粮豆% |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63.7 73.3 73.5 79.8 77.0 73.3 71.9 88.7 84.7 81.8 68.2 79.1 73.0 79.7 76.8 83.1 85.3 80.3 82.2 78.1 81.1 82.1 79.7 72.3 78.0 74.7 68.5 57.2 55.9 56.7 56.4 50.2 53.4 57.0 55.9 51.9 46.3 41.4 38.7 38.5 37.4 35.6 |
43.5 43.5 28.0 72.0 77.0 70.0 63.5 85.5 51.0 91.0 74.0 56.5 59.0 51.0 57.0 81.5 64.0 73.0 78.5 69.5 72.0 95.0 70.0 39.5 87.0 75.0 71.5 51.5 53.0 60.0 55.1 39.7 59.9 71.2 79.2 73.6 78.6 38.3 52.1 46.4 31.3 59.3 |
18.6 18.9 17.7 18.3 18.0 16.7 16.5 18.8 18.3 18.4 16.5 16.3 14.5 16.4 16.3 17.4 18.1 17.9 18.3 17.6 18.2 18.1 17.7 16.3 17.7 17.1 16.0 13.9 13.8 13.8 14.0 12.9 13.9 14.8 14.6 13.8 13.5 11.6 10.9 10.6 10.1 9.2 |
20.5 19.6 15.8 20.7 21.4 17.5 19.1 18.4 19.9 18.9 17.1 15.7 17.2 15.7 16.9 19.0 16.8 17.1 17.9 18.0 20.5 20.2 15.4 12.3 17.5 14.0 13.8 10.1 11.1 12.0 10.8 10.0 11.7 13.4 14.1 12.4 13.0 7.2 8.6 6.2 4.6 6.1 |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