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历史
玉米,又名玉蜀黍,包谷,通称玉米。内蒙古东部叫苞米,西部叫玉茭。
玉米原产南美洲,16世纪初传到中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传入内蒙古,是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单产较高,为高产作物。
内蒙古地区在汉族农民移入的同时即有玉米的种植。因蒙地放垦年代不同,各地开始种植玉米的时间也不一致。呼伦贝尔盟玉米种植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1930年面积达1 933公顷,1941、1942年面积分别达到2.57万公顷和2.49万公顷,公顷产1 238.30公斤和1 153.5公斤,总产为31 435吨和28 762吨。兴安盟玉米种植始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1941年、1942年播种面积分别为5.79万公顷和5.7万公顷,公顷产982.5公斤和1 039.5公斤,总产为56 789吨和55 796吨。哲里木盟1941年和1942年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6.25万公顷和7.86万公顷,公顷产952.5公斤和1 059公斤,总产为59 541吨和83 157吨。赤峰市1941、1942年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0.64万公顷和0.7万公顷,公顷产829.5公斤和841.8公斤,总产为5 315吨和5 893吨。1941年东部区玉米播种面积占粮豆播种面积的6.27%,产量占粮豆总产量的9.05%。西部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玉米种植面积很少,1936年,绥远省玉米种植面积仅333公顷,公顷产1 050公斤,总产35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1949年播种面积22.4万公顷,公顷产1 071.3公斤,总产24万吨。1956年提倡多种高产作物,扩种玉米,西部区玉米种植面积随之增加。1959年全区播种面积为35.1万公顷,公顷产1 682.4公斤,总产59万吨,至1969年播种面积26.6万公顷,公顷产2 309.1公斤,总产61.5万吨;1979年播种面积为67万公顷,公顷产2 514.9公斤,总产168.6万吨,1990年播种面积达77.4万公顷,公顷产5 895公斤,总产393万吨。(1947~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见表4—1—3)
二、产区分布
历史上内蒙古地区玉米主要分布在东部区的哲里木盟、兴安盟及呼伦贝尔盟地区。据1941年统计,播种面积较大的旗县为科左中旗2.36万公顷,突泉县1.98万公顷,通辽县1.49万公顷,科右前旗1.46万公顷,布特哈旗1.39万公顷。播种面积占粮豆面积比重较大的旗县为布特哈旗28.95%,其次科右前旗28.19%,突泉县25.92%,科右后旗22.64%,科左前旗14.87%,阿荣旗14.06%,扎赉特旗13.98%,莫力达瓦旗13.73%。西部区只有零星分布。
1956年,自治区提倡发展高产作物,在西部适于种玉米的地区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当年向土默川平原调入布特哈旗主栽品种金顶子,向河套灌区调入哲里木盟主栽品种通辽黄马牙,并召开技术会议传授玉米栽培技术,基本上获得成功,种植面积达5.44万公顷。但因留粮时玉米所占比重较大,群众不习惯吃玉米,1957年,西部玉米播种面积有所下降,1958年又大幅度回升,以后一直稳定发展,形成玉米新产区。哲里木盟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较快,由1941年的1.87万公顷增加到1960年的20.4万公顷。1980年全区玉米的分布是:哲里木盟最多为25.75万公顷,占全区的39.45%;其次是兴安盟14.99万公顷,占全区的22.9%;以下依次是赤峰市12.93万公顷,占全区玉米播种面积的19.8%;呼伦贝尔盟6万公顷,占全区玉米播种面积的9.2%;西部锡林郭勒盟以外各盟市虽均有种植,但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伊克昭两盟黄河灌区和土默川一带。当年西部各盟市玉米播种面积5.55万公顷,占全区的8.58%。1990年玉米种植依然以哲里木盟为最多,达30.4万公顷,占全区39.33%,总产175.87万吨,占全区的44.4%:玉米占全盟粮豆总播面积的50.99%和总产的72.57%;其次仍是兴安盟,面积16.19万公顷,占全区玉米面积的20.92%,总产65.52万吨,占全区的16.54%;玉米占全盟粮豆总播面积的41.16%和总产的60.22%。再次是赤峰市面积为12.07万公顷,总产59.37万吨,分别占全市粮豆面积、总产的16.73%和36.54%。以下依次是呼伦贝尔盟、巴彦淖尔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盟。西部各盟市1990年共播种玉米9.99万公顷,占全区的12.92%,总产72.06万吨,占全区18.34%。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伊克昭二盟黄河灌区,播种面积分别为3.94万公顷和3.53万公顷。
三、品种演变
50年代初以前,自治区玉米一直使用当地农家品种,赤峰市、哲里木盟及兴安盟南部,主要品种是黄、白马牙子、大红穰、黄八趟、美稔黄、英粒子;呼伦贝尔盟岭东则以黄、白金顶子为主,还有少量白头霜,个别无霜期短的地区还种极早熟品种火苞米。西部区种植的农家品种主要有包头白玉米、二虎头、二黄玉米和白马牙,1956年开始引进推广东部区的黄马牙和金顶子。全区于50年代后期推广了玉米品种间杂交种。6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双交种,有维尔156、吉双四号、中杂44号、黑玉46号、中杂11号。7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单交种,品种有胜利105、蒙单2号、胜利104、晋单3号。80年代,巴彦淖尔盟复膜玉米主要种植中单2号、烟单14、四单8号;哲里木盟主要推广黄莫417;赤峰市则以吉单101为主,搭配黄莫417和中单2号;兴安盟推广四单8号、白单9号、吉单101、吉单104、吉单118、吉双83;呼伦贝尔盟以东旱地则以克单4号为主。小麦套种玉米使用的品种与复膜玉米同。除上述品种外,各地使用的品种还有丹玉13号、掖单4号、掖单13号、掖单12号、哲单3号等。
四、耕作栽培
1.轮作。各地作物结构不同,轮作形式也不同,玉米主产区的轮作形式为:
哲里木盟:玉米—高粱—谷子;玉米—高粱—大豆
兴安盟:高粱—谷子—玉米:玉米—玉米—高粱或谷子
呼伦贝尔盟东三旗:玉米—谷子—马铃薯或玉米;马铃薯—小麦—黄豆—谷子—玉米
西部区滩地:玉米—谷子—马铃薯;甜菜—谷子—玉米—小麦;莜麦—玉米—谷子;莜麦—莜麦—玉米—玉米
进入80年代,哲里木盟、赤峰市井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适于种植玉米的土地几乎都种上了玉米,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三旗玉米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原来的轮作形式被打乱,很多地区玉米都连作。
2.施肥。50年代前主要施用农家肥,一般是3年一茬粪,在3年轮作周期中谷茬施肥扣种玉米,每亩施肥量500~750公斤,超过1 000公斤的不多。80年代以后大量使用化肥,每亩带种肥磷酸二铵5~7.5公斤,尿素2.5公斤,追施尿素15~25公斤。
3.播种。玉米播种期因各地气候不一而不同,一般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多数地区是“立夏”前后。播种期从50年代前到现在没有多大变化,只是近些年来播种时间有所缩短。各地亩播量多数是2~2.5公斤。随着播种技术的改进,种子质量和整地质量的提高,以及使用机械精量点播和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进入80年代以后,播种量有所降低。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播种方法:靠近东北三省扣种地区的地方采用扣种方法,也叫翻种。即用犁杖挑开旧垅台,将上踩成凹形,拉拉稀播种。如系混种则二人点籽,一人点玉米,一人点大豆或饭豆(混种作物),播后用犁杖再趟一下破开的垅(叫掏墒)复土,形成新垅,播后镇压保墒。通辽一带因播种时春风大则种下垅,即破旧垅台形成播种沟,播种复土,压鸡蛋破子保墒。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三旗则采用两犁扣和压老沟的办法播种。为了保墒,有的先将垅沟趟一犁,将干土翻在垅台上再掩种复土。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玉米主产区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为保证等距全苗,基层技术干部与群众结合创造了等距划印、人工摆籽方法,即犁开沟后,用划印器横垅划印,然后人工在划好的印上摆籽,再施入粪肥,用拉子复土,磙子镇压,防止跑墒。坐水点种是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三旗的一种抗早播种方法,后逐渐推向哲里木盟。
50年代后期西部开始扩大玉米种植,采用与播种其他作物同样的方法平播、犁开沟点播或挖窝点种。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随着水地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东部玉米主产区实行机械精量点播。即水地作畦后,用拖拉机牵引精量点播机播种,播种、施肥、复土镇压一次完成,下籽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
50年代初期以前,玉米主产区哲里木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实行宽行大垅,拉拉稀播种,株距不一致,加上习惯性的玉米稀植(有“玉米地里卧下牛”的说法)以及茬子处理不净,播种质量不高,出苗不齐,铲趟粗放,伤苗较多等原因,每亩收获株数只有七八百株,不超过千株。50年代后缩垅增行,适当密植。1956年开始在秋翻的基础上,呼伦贝尔盟垅距由原来的73厘米至80厘米缩到67厘米左右或以下,兴安盟也由67厘米以上的大垅缩到60厘米左右,哲里木盟基本保留原来的53~60厘米垅距。60年代,呼伦贝尔盟岭东亩保苗理论株数为1 666株(行株距为60~67厘米),实际不过1 000株左右;兴安盟实有苗不过1 100株左右;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实有株数不超过1 200~1 300株,都比理论株数少20~30%。70年代推广单交种,株数都有所增加。80年代推广玉米地膜覆盖、小麦覆膜玉米带田和畦田玉米,亩保苗都达到三四千株(带田覆膜玉米按玉米实占面积计算)。
4.田间管理。
浇水:50年代中后期东部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利用辽河水进行春汇地,因田间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哲里木盟一带多采取大水漫灌办法,低的地方积水数尺,高的地方还未灌上,甚至冲毁道路,流入村庄。后来辽河流域发展井水畦田灌溉才解决这一矛盾,除春汇地外,还解决了部分基本农田的浇青问题。
锄草中耕:玉米是中耕作物,东部各盟市种植玉米很注意铲趟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六七十年代,一般玉米都两铲两趟,管理细致的三铲三趟,并拔一遍大草。玉米3~4叶时及时间苗,留单株。群众创造了一些很好的中耕培土经验,例如趟头遍要留坐土,二、三遍趟成“拉手垅”,即形成方头垅,不趟过头土。坐土深可提高地温,多储存雨水,拉手垅可多接纳雨水。
病虫害防治:玉米主要虫害有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生长期间有粘虫和玉米螟。主要病害是黑穗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群众不进行防治。50年代对地下害虫和粘虫则组织群众捕捉,对玉米螟束手无策。50年代开始推广赛力散、西力生拌种防治黑穗病;70年代后,汞制剂和有机磷制剂停止使用,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所代替。80年代开始采用“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黑穗病,利用50%甲铵磷乳剂或对硫磷胶囊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用速灭杀丁或敌杀死或用敌敌畏乳油喷洒防治粘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1%呋喃丹粒剂,1.5%辛硫磷颗粒剂。灌心叶防治玉米螟。
5.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80年代初小面积试验,经1984年示范,随即大面积推广,是推广最快效益最显著的增产技术,山区人民称之为“温饱工程”。全区玉米覆膜面积最多的巴彦淖尔盟,1982年试验覆膜玉米1亩,在全盐含量0.382%的中盐碱地上亩产278公斤,比对照增产53.2%。1983年覆膜玉米4.2亩,亩产698公斤,比对照增产43.3%。1984年覆膜玉米面积扩大到1705.6亩,20个试点50亩实打,平均亩产739.7公斤,比对照增产252.5公斤,增产51%。这一年临河市乌兰乡农民刘有才3.2亩中单二号覆膜玉米,亩产高达1 024.1公斤,在河套农业史上首创亩产超吨粮的奇迹。这个典型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思想大解放,1985年在全盟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示范,玉米覆膜面积发展到1.03万亩,平均亩产759.2公斤,每亩增产250公斤左右。在河套历来种植玉米较少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高产典型: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农民杨贵才2亩中单二号覆膜玉米平均亩产975.5公斤;在无霜期只有100~110天的高寒牧区,试验覆膜玉米亩产也突破了千斤。1986年,中共巴彦淖尔盟委、公署根据几年来的增产实例,大力推广覆膜玉米,面积达到24.15万亩(不含牧区0.63万亩),为1985年覆膜面积的22.5倍,占玉米总播面积的52.4%,平均亩产525公斤,比露地玉米增产175公斤左右。1987年玉米覆膜面积即发展到52.05万亩,占全盟玉米总播面积的80%,平均亩产574公斤,比不覆膜的每亩增产191公斤。覆膜玉米是一项综合技术配套工程。巴彦淖尔盟农业部门制定了包括选用良种、整地、施基肥、种肥、播种、覆膜、大小垅种植、增加密度、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在内的亩产650公斤的覆膜玉米栽培技术规程在全盟推广。
6.推广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模式。进入80年代,玉米栽培技术已由过去的单项技术推广发展成最优技术组装集成,形成配套技术规范化栽培。玉米主产区都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在传统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把土壤耕作、良种、施肥、灌溉、密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组装配套制成模式图,形成各个不同生态区、不同单产指标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向农民推广。
(1)玉米高产攻关。玉米高产攻关是80年代中期推广的一项重大综合配套技术措施。1987年全区玉米攻关面积达21.95万公顷(不含巴彦淖尔盟玉米面积),平均亩产517.12公斤,总产17.02亿公斤,平均亩增产171公斤,总增产5.63亿公斤。赤峰市1983~1985年连续三年组织群众对谷子、高粱、玉米三大作物进行高产攻关,推广了玉米综合栽培规范措施,制定了包括选地整地;根据品种特性按积温带安排良种;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种肥,注意氮、磷配比;适时播种,掌握播种技术;加强苗期管理,早耪深耪;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措施,3年共开发高产攻关玉米8.4万公顷,其中最多的1985年为3.73万公顷,平均亩产462.7公斤,较常年亩增产123.9公斤,增产36.5%。哲里木盟1986年在全盟落实玉米攻关面积9.02万公顷,平均亩产552公斤,1987年玉米攻关田扩大到13.67万公顷,平均亩产549.5公斤。通辽市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站1981~1985年为实现玉米高产攻关经济指标,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提出了玉米杂交种黄莫417(哲里木盟主栽品种)亩产500公斤、750公斤栽培模式。这个以黄莫417的生理栽培为依据,以叶龄为指标的规范化、数量化栽培模式体现了传统技术、常规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2)小麦套覆膜玉米带田栽培。这是巴盟根据当地小麦套种经验创造的一项开发性立体农业技术。在本书小麦栽培技术中已作详细介绍,不再赘述。
1947~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玉米种植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4-1-3 单位:万公顷、公斤、万吨
年度 |
玉 米 |
玉米占粮豆% | |||
播种面积 |
公顷产 |
总 产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59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19.1 20.1 22.4 24.7 19.1 22.9 24.4 24.6 31.9 50.6 36.2 57.6 35.1 52.2 48.7 50.1 45.0 47.7 50.1 66.4 62.3 56.2 53.3 52.4 63.5 61.6 59.7 66.5 70.9 70.7 65.2 66.8 67.0 65.3 59.2 50.5 49.4 46.4 43.4 54.8 66.0 66.0 69.5 77.4 |
994.7 1 044.8 1 071.3 830.0 602.0 1 244.4 1 495.8 1 348.7 987.5 1 551.3 9 529.5 1 579.8 1 682.4 1 321.8 1 365.5 1 167.6 1 177.5 1 499.7 1 616.7 1 829.7 1 565.0 1 575 1 155 1 928 1 988 1 485 2 220 2 130 2 213 2 048 2 003 2 595 2 513 2 130 2 408 2 100 2 895 3 195 3 675 3 510 4 140 4 575 4 200 5 085 |
19.0 21.0 24.0 20.5 11.5 28.5 36.5 38.0 31.5 78.5 34.5 91 59 69.0 66.5 58.5 59.0 71.5 81.0 121.5 97.5 88.5 61.5 101.0 126.0 91.5 132.5 141.5 157 144.5 130.5 173.5 168.6 139.2 142.6 105.9 142.9 148.3 159.8 192.7 273.3 305.5 292.0 393 |
6 5.9 6.3 6.3 4.5 5.2 5.6 6 7.3 10.6 7.8 12.9 8.4 10.7 9.6 10.3 9.5 9.9 10.6 14.7 13.8 12.6 5.9 11.5 14 13.8 13.5 15.2 16.5 17.2 16 16.3 16.5 16.8 15.3 13.1 12.8 12.3 12.6 16.4 18.5 18.3 17.9 20.7 |
10.2 9.6 11.2 9.2 6.4 8.1 10.1 9.5 9.4 16.8 11.4 18.8 13.5 19.2 19.3 17.9 17.4 16.6 21.2 18.4 22.1 22.8 17.4 21.5 27.7 28.4 26.6 28.1 30.2 28.2 27.4 34.7 33 35.1 27.9 19.9 25.5 24.9 26.4 36.4 45 41.3 42 40.3 |
一、种植历史
玉米,又名玉蜀黍,包谷,通称玉米。内蒙古东部叫苞米,西部叫玉茭。
玉米原产南美洲,16世纪初传到中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传入内蒙古,是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单产较高,为高产作物。
内蒙古地区在汉族农民移入的同时即有玉米的种植。因蒙地放垦年代不同,各地开始种植玉米的时间也不一致。呼伦贝尔盟玉米种植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1930年面积达1 933公顷,1941、1942年面积分别达到2.57万公顷和2.49万公顷,公顷产1 238.30公斤和1 153.5公斤,总产为31 435吨和28 762吨。兴安盟玉米种植始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1941年、1942年播种面积分别为5.79万公顷和5.7万公顷,公顷产982.5公斤和1 039.5公斤,总产为56 789吨和55 796吨。哲里木盟1941年和1942年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6.25万公顷和7.86万公顷,公顷产952.5公斤和1 059公斤,总产为59 541吨和83 157吨。赤峰市1941、1942年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0.64万公顷和0.7万公顷,公顷产829.5公斤和841.8公斤,总产为5 315吨和5 893吨。1941年东部区玉米播种面积占粮豆播种面积的6.27%,产量占粮豆总产量的9.05%。西部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玉米种植面积很少,1936年,绥远省玉米种植面积仅333公顷,公顷产1 050公斤,总产35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1949年播种面积22.4万公顷,公顷产1 071.3公斤,总产24万吨。1956年提倡多种高产作物,扩种玉米,西部区玉米种植面积随之增加。1959年全区播种面积为35.1万公顷,公顷产1 682.4公斤,总产59万吨,至1969年播种面积26.6万公顷,公顷产2 309.1公斤,总产61.5万吨;1979年播种面积为67万公顷,公顷产2 514.9公斤,总产168.6万吨,1990年播种面积达77.4万公顷,公顷产5 895公斤,总产393万吨。(1947~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见表4—1—3)
二、产区分布
历史上内蒙古地区玉米主要分布在东部区的哲里木盟、兴安盟及呼伦贝尔盟地区。据1941年统计,播种面积较大的旗县为科左中旗2.36万公顷,突泉县1.98万公顷,通辽县1.49万公顷,科右前旗1.46万公顷,布特哈旗1.39万公顷。播种面积占粮豆面积比重较大的旗县为布特哈旗28.95%,其次科右前旗28.19%,突泉县25.92%,科右后旗22.64%,科左前旗14.87%,阿荣旗14.06%,扎赉特旗13.98%,莫力达瓦旗13.73%。西部区只有零星分布。
1956年,自治区提倡发展高产作物,在西部适于种玉米的地区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当年向土默川平原调入布特哈旗主栽品种金顶子,向河套灌区调入哲里木盟主栽品种通辽黄马牙,并召开技术会议传授玉米栽培技术,基本上获得成功,种植面积达5.44万公顷。但因留粮时玉米所占比重较大,群众不习惯吃玉米,1957年,西部玉米播种面积有所下降,1958年又大幅度回升,以后一直稳定发展,形成玉米新产区。哲里木盟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较快,由1941年的1.87万公顷增加到1960年的20.4万公顷。1980年全区玉米的分布是:哲里木盟最多为25.75万公顷,占全区的39.45%;其次是兴安盟14.99万公顷,占全区的22.9%;以下依次是赤峰市12.93万公顷,占全区玉米播种面积的19.8%;呼伦贝尔盟6万公顷,占全区玉米播种面积的9.2%;西部锡林郭勒盟以外各盟市虽均有种植,但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伊克昭两盟黄河灌区和土默川一带。当年西部各盟市玉米播种面积5.55万公顷,占全区的8.58%。1990年玉米种植依然以哲里木盟为最多,达30.4万公顷,占全区39.33%,总产175.87万吨,占全区的44.4%:玉米占全盟粮豆总播面积的50.99%和总产的72.57%;其次仍是兴安盟,面积16.19万公顷,占全区玉米面积的20.92%,总产65.52万吨,占全区的16.54%;玉米占全盟粮豆总播面积的41.16%和总产的60.22%。再次是赤峰市面积为12.07万公顷,总产59.37万吨,分别占全市粮豆面积、总产的16.73%和36.54%。以下依次是呼伦贝尔盟、巴彦淖尔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盟。西部各盟市1990年共播种玉米9.99万公顷,占全区的12.92%,总产72.06万吨,占全区18.34%。主要分布在巴彦淖尔、伊克昭二盟黄河灌区,播种面积分别为3.94万公顷和3.53万公顷。
三、品种演变
50年代初以前,自治区玉米一直使用当地农家品种,赤峰市、哲里木盟及兴安盟南部,主要品种是黄、白马牙子、大红穰、黄八趟、美稔黄、英粒子;呼伦贝尔盟岭东则以黄、白金顶子为主,还有少量白头霜,个别无霜期短的地区还种极早熟品种火苞米。西部区种植的农家品种主要有包头白玉米、二虎头、二黄玉米和白马牙,1956年开始引进推广东部区的黄马牙和金顶子。全区于50年代后期推广了玉米品种间杂交种。6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双交种,有维尔156、吉双四号、中杂44号、黑玉46号、中杂11号。70年代开始推广玉米单交种,品种有胜利105、蒙单2号、胜利104、晋单3号。80年代,巴彦淖尔盟复膜玉米主要种植中单2号、烟单14、四单8号;哲里木盟主要推广黄莫417;赤峰市则以吉单101为主,搭配黄莫417和中单2号;兴安盟推广四单8号、白单9号、吉单101、吉单104、吉单118、吉双83;呼伦贝尔盟以东旱地则以克单4号为主。小麦套种玉米使用的品种与复膜玉米同。除上述品种外,各地使用的品种还有丹玉13号、掖单4号、掖单13号、掖单12号、哲单3号等。
四、耕作栽培
1.轮作。各地作物结构不同,轮作形式也不同,玉米主产区的轮作形式为:
哲里木盟:玉米—高粱—谷子;玉米—高粱—大豆
兴安盟:高粱—谷子—玉米:玉米—玉米—高粱或谷子
呼伦贝尔盟东三旗:玉米—谷子—马铃薯或玉米;马铃薯—小麦—黄豆—谷子—玉米
西部区滩地:玉米—谷子—马铃薯;甜菜—谷子—玉米—小麦;莜麦—玉米—谷子;莜麦—莜麦—玉米—玉米
进入80年代,哲里木盟、赤峰市井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适于种植玉米的土地几乎都种上了玉米,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三旗玉米面积也大幅度增加,原来的轮作形式被打乱,很多地区玉米都连作。
2.施肥。50年代前主要施用农家肥,一般是3年一茬粪,在3年轮作周期中谷茬施肥扣种玉米,每亩施肥量500~750公斤,超过1 000公斤的不多。80年代以后大量使用化肥,每亩带种肥磷酸二铵5~7.5公斤,尿素2.5公斤,追施尿素15~25公斤。
3.播种。玉米播种期因各地气候不一而不同,一般是4月下旬至5月中旬,多数地区是“立夏”前后。播种期从50年代前到现在没有多大变化,只是近些年来播种时间有所缩短。各地亩播量多数是2~2.5公斤。随着播种技术的改进,种子质量和整地质量的提高,以及使用机械精量点播和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进入80年代以后,播种量有所降低。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播种方法:靠近东北三省扣种地区的地方采用扣种方法,也叫翻种。即用犁杖挑开旧垅台,将上踩成凹形,拉拉稀播种。如系混种则二人点籽,一人点玉米,一人点大豆或饭豆(混种作物),播后用犁杖再趟一下破开的垅(叫掏墒)复土,形成新垅,播后镇压保墒。通辽一带因播种时春风大则种下垅,即破旧垅台形成播种沟,播种复土,压鸡蛋破子保墒。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三旗则采用两犁扣和压老沟的办法播种。为了保墒,有的先将垅沟趟一犁,将干土翻在垅台上再掩种复土。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玉米主产区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为保证等距全苗,基层技术干部与群众结合创造了等距划印、人工摆籽方法,即犁开沟后,用划印器横垅划印,然后人工在划好的印上摆籽,再施入粪肥,用拉子复土,磙子镇压,防止跑墒。坐水点种是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三旗的一种抗早播种方法,后逐渐推向哲里木盟。
50年代后期西部开始扩大玉米种植,采用与播种其他作物同样的方法平播、犁开沟点播或挖窝点种。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随着水地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东部玉米主产区实行机械精量点播。即水地作畦后,用拖拉机牵引精量点播机播种,播种、施肥、复土镇压一次完成,下籽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
50年代初期以前,玉米主产区哲里木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实行宽行大垅,拉拉稀播种,株距不一致,加上习惯性的玉米稀植(有“玉米地里卧下牛”的说法)以及茬子处理不净,播种质量不高,出苗不齐,铲趟粗放,伤苗较多等原因,每亩收获株数只有七八百株,不超过千株。50年代后缩垅增行,适当密植。1956年开始在秋翻的基础上,呼伦贝尔盟垅距由原来的73厘米至80厘米缩到67厘米左右或以下,兴安盟也由67厘米以上的大垅缩到60厘米左右,哲里木盟基本保留原来的53~60厘米垅距。60年代,呼伦贝尔盟岭东亩保苗理论株数为1 666株(行株距为60~67厘米),实际不过1 000株左右;兴安盟实有苗不过1 100株左右;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实有株数不超过1 200~1 300株,都比理论株数少20~30%。70年代推广单交种,株数都有所增加。80年代推广玉米地膜覆盖、小麦覆膜玉米带田和畦田玉米,亩保苗都达到三四千株(带田覆膜玉米按玉米实占面积计算)。
4.田间管理。
浇水:50年代中后期东部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利用辽河水进行春汇地,因田间工程不配套,土地不平整,哲里木盟一带多采取大水漫灌办法,低的地方积水数尺,高的地方还未灌上,甚至冲毁道路,流入村庄。后来辽河流域发展井水畦田灌溉才解决这一矛盾,除春汇地外,还解决了部分基本农田的浇青问题。
锄草中耕:玉米是中耕作物,东部各盟市种植玉米很注意铲趟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六七十年代,一般玉米都两铲两趟,管理细致的三铲三趟,并拔一遍大草。玉米3~4叶时及时间苗,留单株。群众创造了一些很好的中耕培土经验,例如趟头遍要留坐土,二、三遍趟成“拉手垅”,即形成方头垅,不趟过头土。坐土深可提高地温,多储存雨水,拉手垅可多接纳雨水。
病虫害防治:玉米主要虫害有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生长期间有粘虫和玉米螟。主要病害是黑穗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群众不进行防治。50年代对地下害虫和粘虫则组织群众捕捉,对玉米螟束手无策。50年代开始推广赛力散、西力生拌种防治黑穗病;70年代后,汞制剂和有机磷制剂停止使用,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所代替。80年代开始采用“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黑穗病,利用50%甲铵磷乳剂或对硫磷胶囊拌种防治地下害虫,用速灭杀丁或敌杀死或用敌敌畏乳油喷洒防治粘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1%呋喃丹粒剂,1.5%辛硫磷颗粒剂。灌心叶防治玉米螟。
5.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80年代初小面积试验,经1984年示范,随即大面积推广,是推广最快效益最显著的增产技术,山区人民称之为“温饱工程”。全区玉米覆膜面积最多的巴彦淖尔盟,1982年试验覆膜玉米1亩,在全盐含量0.382%的中盐碱地上亩产278公斤,比对照增产53.2%。1983年覆膜玉米4.2亩,亩产698公斤,比对照增产43.3%。1984年覆膜玉米面积扩大到1705.6亩,20个试点50亩实打,平均亩产739.7公斤,比对照增产252.5公斤,增产51%。这一年临河市乌兰乡农民刘有才3.2亩中单二号覆膜玉米,亩产高达1 024.1公斤,在河套农业史上首创亩产超吨粮的奇迹。这个典型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思想大解放,1985年在全盟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示范,玉米覆膜面积发展到1.03万亩,平均亩产759.2公斤,每亩增产250公斤左右。在河套历来种植玉米较少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高产典型: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农民杨贵才2亩中单二号覆膜玉米平均亩产975.5公斤;在无霜期只有100~110天的高寒牧区,试验覆膜玉米亩产也突破了千斤。1986年,中共巴彦淖尔盟委、公署根据几年来的增产实例,大力推广覆膜玉米,面积达到24.15万亩(不含牧区0.63万亩),为1985年覆膜面积的22.5倍,占玉米总播面积的52.4%,平均亩产525公斤,比露地玉米增产175公斤左右。1987年玉米覆膜面积即发展到52.05万亩,占全盟玉米总播面积的80%,平均亩产574公斤,比不覆膜的每亩增产191公斤。覆膜玉米是一项综合技术配套工程。巴彦淖尔盟农业部门制定了包括选用良种、整地、施基肥、种肥、播种、覆膜、大小垅种植、增加密度、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在内的亩产650公斤的覆膜玉米栽培技术规程在全盟推广。
6.推广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模式。进入80年代,玉米栽培技术已由过去的单项技术推广发展成最优技术组装集成,形成配套技术规范化栽培。玉米主产区都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在传统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把土壤耕作、良种、施肥、灌溉、密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组装配套制成模式图,形成各个不同生态区、不同单产指标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向农民推广。
(1)玉米高产攻关。玉米高产攻关是80年代中期推广的一项重大综合配套技术措施。1987年全区玉米攻关面积达21.95万公顷(不含巴彦淖尔盟玉米面积),平均亩产517.12公斤,总产17.02亿公斤,平均亩增产171公斤,总增产5.63亿公斤。赤峰市1983~1985年连续三年组织群众对谷子、高粱、玉米三大作物进行高产攻关,推广了玉米综合栽培规范措施,制定了包括选地整地;根据品种特性按积温带安排良种;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种肥,注意氮、磷配比;适时播种,掌握播种技术;加强苗期管理,早耪深耪;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措施,3年共开发高产攻关玉米8.4万公顷,其中最多的1985年为3.73万公顷,平均亩产462.7公斤,较常年亩增产123.9公斤,增产36.5%。哲里木盟1986年在全盟落实玉米攻关面积9.02万公顷,平均亩产552公斤,1987年玉米攻关田扩大到13.67万公顷,平均亩产549.5公斤。通辽市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站1981~1985年为实现玉米高产攻关经济指标,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提出了玉米杂交种黄莫417(哲里木盟主栽品种)亩产500公斤、750公斤栽培模式。这个以黄莫417的生理栽培为依据,以叶龄为指标的规范化、数量化栽培模式体现了传统技术、常规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2)小麦套覆膜玉米带田栽培。这是巴盟根据当地小麦套种经验创造的一项开发性立体农业技术。在本书小麦栽培技术中已作详细介绍,不再赘述。
1947~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玉米种植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4-1-3 单位:万公顷、公斤、万吨
年度 |
玉 米 |
玉米占粮豆% | |||
播种面积 |
公顷产 |
总 产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59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19.1 20.1 22.4 24.7 19.1 22.9 24.4 24.6 31.9 50.6 36.2 57.6 35.1 52.2 48.7 50.1 45.0 47.7 50.1 66.4 62.3 56.2 53.3 52.4 63.5 61.6 59.7 66.5 70.9 70.7 65.2 66.8 67.0 65.3 59.2 50.5 49.4 46.4 43.4 54.8 66.0 66.0 69.5 77.4 |
994.7 1 044.8 1 071.3 830.0 602.0 1 244.4 1 495.8 1 348.7 987.5 1 551.3 9 529.5 1 579.8 1 682.4 1 321.8 1 365.5 1 167.6 1 177.5 1 499.7 1 616.7 1 829.7 1 565.0 1 575 1 155 1 928 1 988 1 485 2 220 2 130 2 213 2 048 2 003 2 595 2 513 2 130 2 408 2 100 2 895 3 195 3 675 3 510 4 140 4 575 4 200 5 085 |
19.0 21.0 24.0 20.5 11.5 28.5 36.5 38.0 31.5 78.5 34.5 91 59 69.0 66.5 58.5 59.0 71.5 81.0 121.5 97.5 88.5 61.5 101.0 126.0 91.5 132.5 141.5 157 144.5 130.5 173.5 168.6 139.2 142.6 105.9 142.9 148.3 159.8 192.7 273.3 305.5 292.0 393 |
6 5.9 6.3 6.3 4.5 5.2 5.6 6 7.3 10.6 7.8 12.9 8.4 10.7 9.6 10.3 9.5 9.9 10.6 14.7 13.8 12.6 5.9 11.5 14 13.8 13.5 15.2 16.5 17.2 16 16.3 16.5 16.8 15.3 13.1 12.8 12.3 12.6 16.4 18.5 18.3 17.9 20.7 |
10.2 9.6 11.2 9.2 6.4 8.1 10.1 9.5 9.4 16.8 11.4 18.8 13.5 19.2 19.3 17.9 17.4 16.6 21.2 18.4 22.1 22.8 17.4 21.5 27.7 28.4 26.6 28.1 30.2 28.2 27.4 34.7 33 35.1 27.9 19.9 25.5 24.9 26.4 36.4 45 41.3 42 40.3 |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