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历史
莜麦又称油麦,植物学上称裸燕麦。
裸燕麦起源于中国,是地理特有类型,也是中国原产的栽培植物之一。
莜麦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均高于其他谷类作物。谷物里只有莜麦含有皂素,皂素与纤维素对降低血脂有很强的作用,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以及人体必需的钙、磷、铁、核黄素等。莜麦面是产区人民的主要食品,有耐饥和增强体温的特点。莜麦子粒可以加工成燕麦片,是一种营养丰富、味美的方便食品。莜麦秸杆、麸壳是牲畜的上等饲料。
莜麦历史上即为内蒙古西部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公元7世纪至9世纪自治区即有栽培莜麦的记载。1929~1933年4年绥远省平均每年播种莜麦29.3万公顷,1936年达34.7万公顷,总产20.7万吨,平均公顷产5 970公斤。1934年原察哈尔盟多伦、宝昌、商都3县莜麦播种面积为2 047公顷,总产0.6890万吨,公顷产仅303.6公斤。1941年克什克腾旗莜麦播种面积9 314公顷,公顷产764公斤,总产7 125吨;林西12 300公顷,公顷产690公斤,总产8 475吨。30年代全区莜麦面积约40万公顷左右,平均公顷产558公斤左右,总产22.35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莜麦面积和总产量不断增加。1952年莜麦播种面积已由1947年的32.05万公顷增加到60.8万公顷,总产由17万吨增加到33万吨,1961~1964年均超过66.7万公顷,其中1964年最高为71.32万公顷,占全区粮豆面积的16.2%,总产46.5万吨,占全区粮豆总产的10.8%,但总产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6年53.5万吨)。70年代以后面积不断下降,至1990年全区莜麦播种面积下降到26.45万公顷,仅占全区粮豆播种面积的6.8%,总产25.5万吨,占粮豆总产量的2.6%。(1947~1990年莜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见表4—1—6)
二、产区分布
莜麦适于高寒丘陵地区栽培,东部区主要分布在多伦连结赤峰、经棚一带以西地方及经棚林西一带西北地方,这一地区历史上莜麦曾占粮豆播种面积的40%左右。30年代末40年代初,克什克腾旗莜麦面积占粮豆面积的20%,林西县占16%,翁牛特左旗占7%。赤峰县西北广庆源一带也有种植。西部区主要分布在东起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至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阴山山脉以北地区,阴山以南也有栽培,但面积不大。1980年种植莜麦最多的乌兰察布盟,面积达34.07万公顷左右,占这个盟粮食播种面积的33%,占全区莜麦播种面积的72%。其次是锡林郭勒盟,面积5.87万公顷,占这个盟粮食播种面积的40%,占全区莜麦播种面积的12.4%。再后为赤峰市(3.37万公顷)、包头市(2.07万公顷)、呼和浩特市(1.47万公顷)、伊克昭盟(0.34万公顷)、巴彦淖尔盟(0.19万公顷)。
三、品种演变
内蒙古地区种植的莜麦品种原来只有大莜麦、小莜麦两个农家品种,随着山西移民的迁入带进了适于当地种植的五寨莜麦。1965年开始,推广华北一号和华北二号两个优良品种,华北二号至1974年种植面积达6.57万公顷。70年代初,陆续推广水地优良品种永492(小465)、73-7、坝选l、2、3号,永75、辐杂2号;旱地优良品种有晋燕1号、2号、578号、1 809等。80年代末期,推广的水、旱地莜麦品种有五燕2号、五燕3号、鉴19号、蒙燕7413、高8~21等;二不秋莜麦有1815、蒙燕7413、鉴24。这些品种一般具有丰产、抗倒伏、抗病、抗旱等优良特性,比农家品种一般增产30%左右。至1987年全区种植的莜麦品种有70多个,其中属于农家品种的有十几个。
四、耕作栽培
1.播种。根据季节及用途的不同,莜麦可分为夏莜麦,二不秋莜麦,秋莜麦和专供饲喂牲畜的青莜麦4种,主要以播种的早晚来决定。
播前整地:一般地区都实行秋翻,但秋翻深度只有10~12厘米上下。有的地区如阴山丘陵后山的部分地区小麦茬不进行秋翻,闯茬耧播莜麦。从1953年开始,逐步推广7口寸步犁、双轮双铧犁等新式畜力农具,耕深可达15厘米左右。1957年开始部分地区采用机引3铧、5铧犁耕翻,深度在20厘米上下。
阴山丘陵后山地区自开垦以来即实行轮歇压青耕作制,民间常说“头伏压青末伏翻,旱到来年五月地不干”。压青有一犁压青和二犁压青,头伏压青末伏翻就是指二犁压青。压青能够较多的接纳雨水。1957年开始推广种草压青(种豆科绿肥作物)和粮草轮作。绿肥压青后可连续3年增产,增产幅度一般在30%左右。四子王旗东八号公社纳令沟生产队1972年种草110亩,当时全队粮食亩产只有40.5公斤,以后种草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亩产也相应上升。至1979年种草面积达到640亩,粮食亩产达到67.5公斤。
旱地都耕后及时耱地,注重保持土壤水分。下湿地和滩水地,一般土质粘重,圪垃较多,多采取先耙后耱。磙压有“三九”磙压和早春顶凌磙压。磙压不仅有保墒护士作用,同时粉碎了坷垃便于播种。镇压农具有砘子或轱辘子。
选种和种子处理:50年代以前,通过过筛筛除土粒与秕碎籽粒,或进行风选、簸箕选,用烧酒拌种防治黑穗病,至1955年仍使用烧酒拌种。
播种方法一般有4种:
抓粪法:抓粪播种是集春翻、播种、施肥于一体的传统方法。从地块两侧开墒种起,每犋犁配两人抓粪(拌好籽的粪肥),播后立即耱平,以防跑墒。
耧播法:常用三腿耧,坡度较大的山坡地用两腿耧,有的采用粪耧播种。播后都立即耱平,或随播随用石吨顺垅沟磙压,防止跑墒。
犁开沟溜籽法:犁开沟手溜籽,多与大粪磙籽结合进行。有些秋莜麦和草莜麦播种时部分杂草萌发,犁开沟可以同时收到翻地、除草、加宽播幅的功效。
机播法:自1957年以来随着新式畜力机引农具的推广,有的使用播种机播种莜麦,播种机播种避免了耧播出现的缺苗断垅现象,比犁开沟保墒好,出苗整齐。
播种期:秋莜麦5月20~25日播种最佳;二不秋莜麦5月10~15日最佳。
2.轮作。一般以小麦茬或谷茬种莜麦,在后山旱滩地多为5年轮作,即压青地或粮草轮作压草-小麦-马铃薯-莜麦-胡麻;种夏莜麦和二不秋莜麦的前山地区,轮作方式是马铃薯-小麦-豌豆-莜麦-谷子或胡麻;土默川滩水地一般是小麦-马铃薯-谷子-高粱或玉米。近年来水地小麦连作重茬的很多,因而莜麦的轮作从4~5年一轮改为3~4年一轮,而且多以胡麻或谷子为前茬。莜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因其能在劣等土壤上生长,往往安排好地种小麦、马铃薯,剩余的地种莜麦。
3.施肥。历史上后山种莜麦都不施肥,每2~3年压青一次恢复地力,但压青后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才种莜麦。50年代后才有少量施肥的。施肥大致有3种方法:一为铺施。在播种前把农家土肥、厩肥等撒到地表翻入土内,然后用耧播或犁开沟播种;二为抓粪。将种子拌入打掳(翻捣)细碎的农肥中,随犁开沟均匀抓入沟内,是集中经济的施肥方法;三为大粪滚籽。将莜麦种子与腐熟的人粪稀滚拌后晾干,随犁开沟用点胡芦顺沟播入。乌盟前山地区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察右前旗等地多采用抓粪法,少数采用大粪滚籽;土默川多采用铺施法。1957年以后,滩、水地莜麦开始施用化肥,用化肥作种肥,一般可增产10%左右。1982年商都县西井子公社兴寨大队有1 734亩莜麦施用了化肥,亩产莜麦101.7公斤,比不施化肥增产35.9%,最高增产53.3%。有些高产莜麦还采用秋翻时把碳酸氢铵与农肥混合,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压入土中,来春适时播种莜麦,一般单产可提高50%左右。1981年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公社宏伟大队,45亩压碳铵25公斤的莜麦,亩产99公斤,比不压碳铵的增产60.9%;和林县郭宝营大队由于长期施用基肥,1974年全大队莜麦平均亩产262.65公斤。80年代后期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推广了配方施肥或氮磷配比施肥。
4.从50到80年代莜麦种植技术出现了4大变化。(l)合理密植:从传统的亩下籽量5~6公斤左右,逐渐增加到10公斤左右。(2)调整播期:滩水地莜麦适当提前播种,呼和浩特地区4月10日播种比4月25日和5月10日播种的分别增产41.0%和53.4%;秋莜麦、二不秋旱坡地莜麦推迟播期,使莜麦的需水高峰期与雨季相吻合,从而使产量高,秸杆质量好。(3)混套种:莜麦与绿肥套种、轮作或种草翻压后种莜麦;有灌溉条件、气候温暖的夏莜麦区采取与玉米套种。呼和浩特市郊区桃花大队莜麦与玉米套种,亩产莜麦260公斤,玉米180公斤,共计亩产440公斤。在乌兰察布盟后山和锡林郭勒盟南部有的莜麦混种少量油菜籽,粮油两收,同时由于油菜植株的支撑作用减少了莜麦的倒伏。(4)秋压农肥与化肥。
5.田间管理。莜麦的田间管理比较粗放,1949年前多数是一次中耕了事。1950年开始逐渐加强了田间管理。莜麦4叶期进行第一次浅锄灭草,破除地面板结。下湿地和滩水地的夏莜麦区,分集后拔节前进行第二次中耕。近年来有少数水地莜麦进行三次中耕,一般在封垅前结合浇水进行追肥。
1947~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莜麦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4-1-6 单位:万公顷、万吨
年 度 |
莜 麦 |
莜麦占粮豆% |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32.0 33.1 35.3 40.3 52.7 60.8 62.0 60.4 64.7 59.6 64.2 55.5 63.4 63.2 67.8 69.7 70.7 71.3 66.3 62.2 63.3 61.7 64.2 65.2 58.7 54.8 50.5 48.6 47.3 39.1 40.4 38.6 45.4 47.4 43.8 44.4 45.0 41.4 36.5 34.0 33.8 28.9 26.8 26.5 |
17.0 20.5 18.5 20.0 17.5 33.0 27.0 53.0 34.5 53.5 32.5 45.5 52.0 30.5 26.0 40.0 27.0 46.5 36.0 27.5 46.0 35.5 38.0 46.5 37.0 25.0 36.0 44.5 34.0 42.5 33.5 25.0 40.5 21.5 38.0 37.0 21.0 32.5 28.5 16.0 7.5 21.0 9.0 25.5 |
10.0 9.8 10.0 10.0 12.7 13.9 14.5 14.0 14.8 12.6 14.4 12.0 14.0 13.0 13.5 14.4 15.0 16.2 14.1 13.8 14.1 13.9 14.4 14.4 13.0 12.3 11.4 11.1 11.0 9.5 9.9 9.3 11.2 12.2 11.4 11.6 11.7 11.0 10.6 9.5 9.5 7.9 7.2 6.8 |
9.2 8.5 8.7 9.0 9.9 9.5 7.5 13.2 10.3 11.5 10.7 9.4 10.7 8.5 7.6 12.3 8.0 10.8 9.4 6.4 10.5 9.2 10.8 9.9 8.2 7.7 7.2 8.8 6.5 8.3 7.0 5.0 7.9 9.5 7.8 7.3 3.7 5.5 4.7 3.0 1.2 2.8 1.3 2.6 |
6.病虫草害防治。50年代前,危害莜麦的病虫杂草有黑穗病、粘虫和野燕麦草。黑穗病发病率一般在2%以上,重者达到30%左右。1951年开始使用赛力散拌种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未能尽快普及。1950~1953年原绥远省因莜麦黑穗病,每年平均损失莜麦500~700万公斤。对粘虫也束手无策。自1951年推广药剂拌种,至1955年,莜麦黑穗病的发病率控制在2‰以下,对粘虫的防治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1960年以后,由于赛力散等汞制剂停止了生产,其他高效低毒拌种药供应不够及时,以及农技推广队伍的削弱,致使莜麦黑穗病又有回升。1977年凉城县、武川县、卓资县、商都县、化德县和太仆寺旗等6个旗县调查,每年莜麦黑穗病发病率达7~10%,从1980年起用拌种双、多菌灵、菲醌等药剂拌种,防治效果在95%以上。此外,苯骈咪唑44号粉剂、氯硝散乳剂、托布津可湿粉、苯来特粉剂、禾穗胺、F849粉剂等拌种,药效均在97~100%。1975年以后又发现燕麦红叶病、杆锈并冠锈病为害。对红叶病采取3911颗粒拌种,防治传播燕麦红叶病的媒介二叉蚜、长管蚜,效果达74.5~79.0%。发生二叉蚜、长管蚜时,喷洒乐果乳剂、灭蚜净或速灭杀丁液掺以少量敌敌畏,以控制蚜虫转移为害。对莜麦秆锈病、冠锈病则选用永492、乌盟781等耐锈早熟品种,结合早播以及喷洒敌锈酸或敌锈钠,可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为害莜麦的害虫有粘虫、土蝗、草地螟以及近年来发现的穗夜蛾、春麦夜蛾。做好予测予报,掌握好虫情动态,采取相应措施,均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有的滩水地或连作地块上每平方米有野燕麦10~50株,多的达162株。在分蘖后拔节前结合中耕喷洒二甲四氯或2.4D-丁酷进行化学除草,或采取与马铃薯、蚕豆轮作,以及适当推迟播种期,播前耕翻1~2次然后犁耕播种等办法灭草。
一、种植历史
莜麦又称油麦,植物学上称裸燕麦。
裸燕麦起源于中国,是地理特有类型,也是中国原产的栽培植物之一。
莜麦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均高于其他谷类作物。谷物里只有莜麦含有皂素,皂素与纤维素对降低血脂有很强的作用,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以及人体必需的钙、磷、铁、核黄素等。莜麦面是产区人民的主要食品,有耐饥和增强体温的特点。莜麦子粒可以加工成燕麦片,是一种营养丰富、味美的方便食品。莜麦秸杆、麸壳是牲畜的上等饲料。
莜麦历史上即为内蒙古西部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公元7世纪至9世纪自治区即有栽培莜麦的记载。1929~1933年4年绥远省平均每年播种莜麦29.3万公顷,1936年达34.7万公顷,总产20.7万吨,平均公顷产5 970公斤。1934年原察哈尔盟多伦、宝昌、商都3县莜麦播种面积为2 047公顷,总产0.6890万吨,公顷产仅303.6公斤。1941年克什克腾旗莜麦播种面积9 314公顷,公顷产764公斤,总产7 125吨;林西12 300公顷,公顷产690公斤,总产8 475吨。30年代全区莜麦面积约40万公顷左右,平均公顷产558公斤左右,总产22.35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治区莜麦面积和总产量不断增加。1952年莜麦播种面积已由1947年的32.05万公顷增加到60.8万公顷,总产由17万吨增加到33万吨,1961~1964年均超过66.7万公顷,其中1964年最高为71.32万公顷,占全区粮豆面积的16.2%,总产46.5万吨,占全区粮豆总产的10.8%,但总产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6年53.5万吨)。70年代以后面积不断下降,至1990年全区莜麦播种面积下降到26.45万公顷,仅占全区粮豆播种面积的6.8%,总产25.5万吨,占粮豆总产量的2.6%。(1947~1990年莜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见表4—1—6)
二、产区分布
莜麦适于高寒丘陵地区栽培,东部区主要分布在多伦连结赤峰、经棚一带以西地方及经棚林西一带西北地方,这一地区历史上莜麦曾占粮豆播种面积的40%左右。30年代末40年代初,克什克腾旗莜麦面积占粮豆面积的20%,林西县占16%,翁牛特左旗占7%。赤峰县西北广庆源一带也有种植。西部区主要分布在东起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至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阴山山脉以北地区,阴山以南也有栽培,但面积不大。1980年种植莜麦最多的乌兰察布盟,面积达34.07万公顷左右,占这个盟粮食播种面积的33%,占全区莜麦播种面积的72%。其次是锡林郭勒盟,面积5.87万公顷,占这个盟粮食播种面积的40%,占全区莜麦播种面积的12.4%。再后为赤峰市(3.37万公顷)、包头市(2.07万公顷)、呼和浩特市(1.47万公顷)、伊克昭盟(0.34万公顷)、巴彦淖尔盟(0.19万公顷)。
三、品种演变
内蒙古地区种植的莜麦品种原来只有大莜麦、小莜麦两个农家品种,随着山西移民的迁入带进了适于当地种植的五寨莜麦。1965年开始,推广华北一号和华北二号两个优良品种,华北二号至1974年种植面积达6.57万公顷。70年代初,陆续推广水地优良品种永492(小465)、73-7、坝选l、2、3号,永75、辐杂2号;旱地优良品种有晋燕1号、2号、578号、1 809等。80年代末期,推广的水、旱地莜麦品种有五燕2号、五燕3号、鉴19号、蒙燕7413、高8~21等;二不秋莜麦有1815、蒙燕7413、鉴24。这些品种一般具有丰产、抗倒伏、抗病、抗旱等优良特性,比农家品种一般增产30%左右。至1987年全区种植的莜麦品种有70多个,其中属于农家品种的有十几个。
四、耕作栽培
1.播种。根据季节及用途的不同,莜麦可分为夏莜麦,二不秋莜麦,秋莜麦和专供饲喂牲畜的青莜麦4种,主要以播种的早晚来决定。
播前整地:一般地区都实行秋翻,但秋翻深度只有10~12厘米上下。有的地区如阴山丘陵后山的部分地区小麦茬不进行秋翻,闯茬耧播莜麦。从1953年开始,逐步推广7口寸步犁、双轮双铧犁等新式畜力农具,耕深可达15厘米左右。1957年开始部分地区采用机引3铧、5铧犁耕翻,深度在20厘米上下。
阴山丘陵后山地区自开垦以来即实行轮歇压青耕作制,民间常说“头伏压青末伏翻,旱到来年五月地不干”。压青有一犁压青和二犁压青,头伏压青末伏翻就是指二犁压青。压青能够较多的接纳雨水。1957年开始推广种草压青(种豆科绿肥作物)和粮草轮作。绿肥压青后可连续3年增产,增产幅度一般在30%左右。四子王旗东八号公社纳令沟生产队1972年种草110亩,当时全队粮食亩产只有40.5公斤,以后种草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亩产也相应上升。至1979年种草面积达到640亩,粮食亩产达到67.5公斤。
旱地都耕后及时耱地,注重保持土壤水分。下湿地和滩水地,一般土质粘重,圪垃较多,多采取先耙后耱。磙压有“三九”磙压和早春顶凌磙压。磙压不仅有保墒护士作用,同时粉碎了坷垃便于播种。镇压农具有砘子或轱辘子。
选种和种子处理:50年代以前,通过过筛筛除土粒与秕碎籽粒,或进行风选、簸箕选,用烧酒拌种防治黑穗病,至1955年仍使用烧酒拌种。
播种方法一般有4种:
抓粪法:抓粪播种是集春翻、播种、施肥于一体的传统方法。从地块两侧开墒种起,每犋犁配两人抓粪(拌好籽的粪肥),播后立即耱平,以防跑墒。
耧播法:常用三腿耧,坡度较大的山坡地用两腿耧,有的采用粪耧播种。播后都立即耱平,或随播随用石吨顺垅沟磙压,防止跑墒。
犁开沟溜籽法:犁开沟手溜籽,多与大粪磙籽结合进行。有些秋莜麦和草莜麦播种时部分杂草萌发,犁开沟可以同时收到翻地、除草、加宽播幅的功效。
机播法:自1957年以来随着新式畜力机引农具的推广,有的使用播种机播种莜麦,播种机播种避免了耧播出现的缺苗断垅现象,比犁开沟保墒好,出苗整齐。
播种期:秋莜麦5月20~25日播种最佳;二不秋莜麦5月10~15日最佳。
2.轮作。一般以小麦茬或谷茬种莜麦,在后山旱滩地多为5年轮作,即压青地或粮草轮作压草-小麦-马铃薯-莜麦-胡麻;种夏莜麦和二不秋莜麦的前山地区,轮作方式是马铃薯-小麦-豌豆-莜麦-谷子或胡麻;土默川滩水地一般是小麦-马铃薯-谷子-高粱或玉米。近年来水地小麦连作重茬的很多,因而莜麦的轮作从4~5年一轮改为3~4年一轮,而且多以胡麻或谷子为前茬。莜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因其能在劣等土壤上生长,往往安排好地种小麦、马铃薯,剩余的地种莜麦。
3.施肥。历史上后山种莜麦都不施肥,每2~3年压青一次恢复地力,但压青后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才种莜麦。50年代后才有少量施肥的。施肥大致有3种方法:一为铺施。在播种前把农家土肥、厩肥等撒到地表翻入土内,然后用耧播或犁开沟播种;二为抓粪。将种子拌入打掳(翻捣)细碎的农肥中,随犁开沟均匀抓入沟内,是集中经济的施肥方法;三为大粪滚籽。将莜麦种子与腐熟的人粪稀滚拌后晾干,随犁开沟用点胡芦顺沟播入。乌盟前山地区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察右前旗等地多采用抓粪法,少数采用大粪滚籽;土默川多采用铺施法。1957年以后,滩、水地莜麦开始施用化肥,用化肥作种肥,一般可增产10%左右。1982年商都县西井子公社兴寨大队有1 734亩莜麦施用了化肥,亩产莜麦101.7公斤,比不施化肥增产35.9%,最高增产53.3%。有些高产莜麦还采用秋翻时把碳酸氢铵与农肥混合,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压入土中,来春适时播种莜麦,一般单产可提高50%左右。1981年察右前旗巴音塔拉公社宏伟大队,45亩压碳铵25公斤的莜麦,亩产99公斤,比不压碳铵的增产60.9%;和林县郭宝营大队由于长期施用基肥,1974年全大队莜麦平均亩产262.65公斤。80年代后期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推广了配方施肥或氮磷配比施肥。
4.从50到80年代莜麦种植技术出现了4大变化。(l)合理密植:从传统的亩下籽量5~6公斤左右,逐渐增加到10公斤左右。(2)调整播期:滩水地莜麦适当提前播种,呼和浩特地区4月10日播种比4月25日和5月10日播种的分别增产41.0%和53.4%;秋莜麦、二不秋旱坡地莜麦推迟播期,使莜麦的需水高峰期与雨季相吻合,从而使产量高,秸杆质量好。(3)混套种:莜麦与绿肥套种、轮作或种草翻压后种莜麦;有灌溉条件、气候温暖的夏莜麦区采取与玉米套种。呼和浩特市郊区桃花大队莜麦与玉米套种,亩产莜麦260公斤,玉米180公斤,共计亩产440公斤。在乌兰察布盟后山和锡林郭勒盟南部有的莜麦混种少量油菜籽,粮油两收,同时由于油菜植株的支撑作用减少了莜麦的倒伏。(4)秋压农肥与化肥。
5.田间管理。莜麦的田间管理比较粗放,1949年前多数是一次中耕了事。1950年开始逐渐加强了田间管理。莜麦4叶期进行第一次浅锄灭草,破除地面板结。下湿地和滩水地的夏莜麦区,分集后拔节前进行第二次中耕。近年来有少数水地莜麦进行三次中耕,一般在封垅前结合浇水进行追肥。
1947~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莜麦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4-1-6 单位:万公顷、万吨
年 度 |
莜 麦 |
莜麦占粮豆% |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播种面积 |
总产量 | |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32.0 33.1 35.3 40.3 52.7 60.8 62.0 60.4 64.7 59.6 64.2 55.5 63.4 63.2 67.8 69.7 70.7 71.3 66.3 62.2 63.3 61.7 64.2 65.2 58.7 54.8 50.5 48.6 47.3 39.1 40.4 38.6 45.4 47.4 43.8 44.4 45.0 41.4 36.5 34.0 33.8 28.9 26.8 26.5 |
17.0 20.5 18.5 20.0 17.5 33.0 27.0 53.0 34.5 53.5 32.5 45.5 52.0 30.5 26.0 40.0 27.0 46.5 36.0 27.5 46.0 35.5 38.0 46.5 37.0 25.0 36.0 44.5 34.0 42.5 33.5 25.0 40.5 21.5 38.0 37.0 21.0 32.5 28.5 16.0 7.5 21.0 9.0 25.5 |
10.0 9.8 10.0 10.0 12.7 13.9 14.5 14.0 14.8 12.6 14.4 12.0 14.0 13.0 13.5 14.4 15.0 16.2 14.1 13.8 14.1 13.9 14.4 14.4 13.0 12.3 11.4 11.1 11.0 9.5 9.9 9.3 11.2 12.2 11.4 11.6 11.7 11.0 10.6 9.5 9.5 7.9 7.2 6.8 |
9.2 8.5 8.7 9.0 9.9 9.5 7.5 13.2 10.3 11.5 10.7 9.4 10.7 8.5 7.6 12.3 8.0 10.8 9.4 6.4 10.5 9.2 10.8 9.9 8.2 7.7 7.2 8.8 6.5 8.3 7.0 5.0 7.9 9.5 7.8 7.3 3.7 5.5 4.7 3.0 1.2 2.8 1.3 2.6 |
6.病虫草害防治。50年代前,危害莜麦的病虫杂草有黑穗病、粘虫和野燕麦草。黑穗病发病率一般在2%以上,重者达到30%左右。1951年开始使用赛力散拌种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未能尽快普及。1950~1953年原绥远省因莜麦黑穗病,每年平均损失莜麦500~700万公斤。对粘虫也束手无策。自1951年推广药剂拌种,至1955年,莜麦黑穗病的发病率控制在2‰以下,对粘虫的防治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1960年以后,由于赛力散等汞制剂停止了生产,其他高效低毒拌种药供应不够及时,以及农技推广队伍的削弱,致使莜麦黑穗病又有回升。1977年凉城县、武川县、卓资县、商都县、化德县和太仆寺旗等6个旗县调查,每年莜麦黑穗病发病率达7~10%,从1980年起用拌种双、多菌灵、菲醌等药剂拌种,防治效果在95%以上。此外,苯骈咪唑44号粉剂、氯硝散乳剂、托布津可湿粉、苯来特粉剂、禾穗胺、F849粉剂等拌种,药效均在97~100%。1975年以后又发现燕麦红叶病、杆锈并冠锈病为害。对红叶病采取3911颗粒拌种,防治传播燕麦红叶病的媒介二叉蚜、长管蚜,效果达74.5~79.0%。发生二叉蚜、长管蚜时,喷洒乐果乳剂、灭蚜净或速灭杀丁液掺以少量敌敌畏,以控制蚜虫转移为害。对莜麦秆锈病、冠锈病则选用永492、乌盟781等耐锈早熟品种,结合早播以及喷洒敌锈酸或敌锈钠,可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为害莜麦的害虫有粘虫、土蝗、草地螟以及近年来发现的穗夜蛾、春麦夜蛾。做好予测予报,掌握好虫情动态,采取相应措施,均取得好的防治效果。
有的滩水地或连作地块上每平方米有野燕麦10~50株,多的达162株。在分蘖后拔节前结合中耕喷洒二甲四氯或2.4D-丁酷进行化学除草,或采取与马铃薯、蚕豆轮作,以及适当推迟播种期,播前耕翻1~2次然后犁耕播种等办法灭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