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约在清乾隆年间,大秧歌从晋北传入土默特地区,初称秧歌。演员3~5人,节目不多,受山西北路梆子的影响,演唱粗犷,唱腔上是联曲、板腔的混合体,且多在乡村农闲季节演出。演唱大秧歌的蒙、汉族都有,以塔布板村的山西崞县、寿阳籍居多。演员都是农民好唱者,临时凑班的居多,并无规格的剧本,多是即兴发挥,错词忘句现象常见,观众亦能谅解。调门间有不合韵律者,只求娱乐而已。内容多以反映家庭琐事为主。后来有了一定规范,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自编自演,也能移植、改编其它剧种的大型剧目,故称为大秧歌。
大秧歌多演折子戏,如《过江》《关王庙》《双官诰》《安安送米》《教子》《别窑》《杀狗》《送京娘》等,尤以梁山戏为多,如《刘唐下书》《李逵搬母》《雷横磕枷》《狮子楼》《翠屏山》等。土默特地区好多村庄都有各自的班子,其中影响大、活动时间长的是塔布板、呼几塔亥、苏木沁、陶思浩、善友板申、章盖台演员成龙配套的班子。这些村每年举办社戏,并成立专门班社,如“平安社”“兴旺社”等。
大秧歌有其乐器特点:板胡拉塌音,必须有枚(横笛)伴奏。唱腔亦有头行、二行之分,滚白特别多。秧歌艺人们将其表演分为“乱弹”和“动弹”两大类,前者为唱功戏,后者为武功戏。
清同治、光绪两朝是大秧歌鼎盛时期,迨至“九一八”事变以后,地方不宁,兵匪横行,秧歌逐步衰落,“七七”事变之后几乎绝迹,章盖台小状状的班子也改演晋剧了。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偶有演出,但“行头”“家具”(乐器)奇缺,又因多年不演,观者锐减,终究未能复兴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秧歌又恢复起来,演出的范围由本村发展到外村,演出时间也不限于
呼和浩特地区的大秧歌剧目繁多,传统小戏有《刘二姐逛会》《纺棉花》《二女争房》《借冠子》《顶灯》等。大型剧目有《九件衣》《三疑计》《金灯》《月明楼》《取高平》《三劝》《下画》等。20世纪60年代后还移植演出现代戏《夺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目。
大秧歌约在清乾隆年间,大秧歌从晋北传入土默特地区,初称秧歌。演员3~5人,节目不多,受山西北路梆子的影响,演唱粗犷,唱腔上是联曲、板腔的混合体,且多在乡村农闲季节演出。演唱大秧歌的蒙、汉族都有,以塔布板村的山西崞县、寿阳籍居多。演员都是农民好唱者,临时凑班的居多,并无规格的剧本,多是即兴发挥,错词忘句现象常见,观众亦能谅解。调门间有不合韵律者,只求娱乐而已。内容多以反映家庭琐事为主。后来有了一定规范,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自编自演,也能移植、改编其它剧种的大型剧目,故称为大秧歌。
大秧歌多演折子戏,如《过江》《关王庙》《双官诰》《安安送米》《教子》《别窑》《杀狗》《送京娘》等,尤以梁山戏为多,如《刘唐下书》《李逵搬母》《雷横磕枷》《狮子楼》《翠屏山》等。土默特地区好多村庄都有各自的班子,其中影响大、活动时间长的是塔布板、呼几塔亥、苏木沁、陶思浩、善友板申、章盖台演员成龙配套的班子。这些村每年举办社戏,并成立专门班社,如“平安社”“兴旺社”等。
大秧歌有其乐器特点:板胡拉塌音,必须有枚(横笛)伴奏。唱腔亦有头行、二行之分,滚白特别多。秧歌艺人们将其表演分为“乱弹”和“动弹”两大类,前者为唱功戏,后者为武功戏。
清同治、光绪两朝是大秧歌鼎盛时期,迨至“九一八”事变以后,地方不宁,兵匪横行,秧歌逐步衰落,“七七”事变之后几乎绝迹,章盖台小状状的班子也改演晋剧了。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偶有演出,但“行头”“家具”(乐器)奇缺,又因多年不演,观者锐减,终究未能复兴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秧歌又恢复起来,演出的范围由本村发展到外村,演出时间也不限于
呼和浩特地区的大秧歌剧目繁多,传统小戏有《刘二姐逛会》《纺棉花》《二女争房》《借冠子》《顶灯》等。大型剧目有《九件衣》《三疑计》《金灯》《月明楼》《取高平》《三劝》《下画》等。20世纪60年代后还移植演出现代戏《夺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剧目。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