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大致划分为3个地区,即内蒙古东南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中南部和内蒙古高原地区,分属东北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和草原文化区。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进入到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
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为农业文化区,内蒙古东南部属于东北筒形罐文化区。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中期与中原地区文化面貌趋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脱离中原文化区,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铜石并用时代与陕北、晋北、冀西北文化趋同,形成一个文化圈。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社会由平等的部落进入到等级分明的酋邦制阶段。新石器时代在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地区一直是狩猎经济区。
(一)东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包括赤峰市和通辽市,这里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小河西文化,接下来有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小河西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红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小河沿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一脉相承,属于东北筒形罐文化区,各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周围考古学文化因素,各自文化特色鲜明。
小河西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文物考古人员在赤峰市敖汉旗孟克河沿岸及附近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十余处以素面陶为特征的遗址,先被称为“千斤营子类型”,后被称为“小河西文化”,有的学者也称为“素面夹砂筒形罐遗存”。主要分布在教来河和孟克河流域,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流域也有发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500~6400年,是内蒙古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的陶器均为夹砂陶。烧制火候非常低,陶质疏松,用手触摸陶器有掉渣现象,发现的陶器很难复原,陶器具有原始性。一部分陶器的陶胎呈黑色,似未烧透。采用最初的泥片包模贴筑的陶器成型技术制作陶器。平底筒形罐是主要器类,绝大部分陶器器表光素无装饰纹饰,器表往往留有修整陶器的刮痕。
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压制、琢制数量较少,打制的亚腰形锄形器数量多,主要用于翻土。磨盘、磨棒和杵、臼用于加工谷物。还有一定数量加工精细的石斧、石锛、石凿和骨柄石刃刀,用于砍伐树木,收割植物。有一套完整的砍伐树木、翻土、收割、加工谷物的农业生产和釆集植物工具,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采集业。出土的石球、砍砸器、细石器等,表明狩猎经济占有一定地位。尖底石杯和兽头石雕,做工精致,特色鲜明。
小河西文化聚落分布在沿河的坡地上,房屋成排分布,为半地穴式建筑。面阳背阴,平面呈凸字形、方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形5种,灶位于房屋中部,有方形石板坑灶、圆形坑灶、瓢形坑灶等几种。房屋面积大小不等,在12~96平方米之间。
在遗址内发现零星墓葬,没有发现墓地。墓葬分为室外葬和室内葬两种。单人葬,长方形墓穴内葬式为仰身直肢和仰身微屈下肢,圆形墓穴内葬式为蹲踞式。多数墓葬有随葬品,数量不多,多为装饰品,有石管珠、骨珠、螺饰、蚌扣、骨器等。
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大致划分为3个地区,即内蒙古东南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中南部和内蒙古高原地区,分属东北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和草原文化区。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进入到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
在新石器时代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为农业文化区,内蒙古东南部属于东北筒形罐文化区。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中期与中原地区文化面貌趋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脱离中原文化区,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铜石并用时代与陕北、晋北、冀西北文化趋同,形成一个文化圈。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社会由平等的部落进入到等级分明的酋邦制阶段。新石器时代在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地区一直是狩猎经济区。
(一)东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包括赤峰市和通辽市,这里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小河西文化,接下来有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小河西文化属于新石器早期,兴隆洼文化、西梁文化、赵宝沟文化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红山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小河沿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一脉相承,属于东北筒形罐文化区,各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周围考古学文化因素,各自文化特色鲜明。
小河西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文物考古人员在赤峰市敖汉旗孟克河沿岸及附近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十余处以素面陶为特征的遗址,先被称为“千斤营子类型”,后被称为“小河西文化”,有的学者也称为“素面夹砂筒形罐遗存”。主要分布在教来河和孟克河流域,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流域也有发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500~6400年,是内蒙古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的陶器均为夹砂陶。烧制火候非常低,陶质疏松,用手触摸陶器有掉渣现象,发现的陶器很难复原,陶器具有原始性。一部分陶器的陶胎呈黑色,似未烧透。采用最初的泥片包模贴筑的陶器成型技术制作陶器。平底筒形罐是主要器类,绝大部分陶器器表光素无装饰纹饰,器表往往留有修整陶器的刮痕。
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压制、琢制数量较少,打制的亚腰形锄形器数量多,主要用于翻土。磨盘、磨棒和杵、臼用于加工谷物。还有一定数量加工精细的石斧、石锛、石凿和骨柄石刃刀,用于砍伐树木,收割植物。有一套完整的砍伐树木、翻土、收割、加工谷物的农业生产和釆集植物工具,经济以农业为主,兼有采集业。出土的石球、砍砸器、细石器等,表明狩猎经济占有一定地位。尖底石杯和兽头石雕,做工精致,特色鲜明。
小河西文化聚落分布在沿河的坡地上,房屋成排分布,为半地穴式建筑。面阳背阴,平面呈凸字形、方形、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形5种,灶位于房屋中部,有方形石板坑灶、圆形坑灶、瓢形坑灶等几种。房屋面积大小不等,在12~96平方米之间。
在遗址内发现零星墓葬,没有发现墓地。墓葬分为室外葬和室内葬两种。单人葬,长方形墓穴内葬式为仰身直肢和仰身微屈下肢,圆形墓穴内葬式为蹲踞式。多数墓葬有随葬品,数量不多,多为装饰品,有石管珠、骨珠、螺饰、蚌扣、骨器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