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成立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自治区、首府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谱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壮丽诗篇。首府呼和浩特市在自治区的领导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道路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首府各族人民从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幸福安康。
——保护生态环境守住青山绿水。呼和浩特位于阴山脚下、黄河岸边,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呼和浩特市始终将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绿化造林20万亩。实施
进一步提升了乌素图、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水平,加大哈素海湿地、黄河湿地、大青山北坡保护建设力度,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善民生人民幸福指数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每一个市民身体健康和家族幸福。在医疗卫生事业上首府不断取得新进展,对蒙中医药等医疗卫生事业给予政策倾斜,降低蒙中医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扩大蒙中医用药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蒙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建设内蒙古国际蒙医院、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旗县中蒙医医院等项目,保护、传承、发展了民族医药文化。
“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市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9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3%以上。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1.5%,达到37362元和1349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覆盖城乡和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企业退休职工、城乡居民均养老金分别提高53.1%、94.6%,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2%、66.2%和91.8%。“三个一”民生实事惠及24万农户、5.1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和467户零就业家庭。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不断加强。在呼和浩特市,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由实施自治的主体少数民族担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由一名实施自治的主体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在各领导班子及其职能部门中,都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地区各项事务的权利得到落实。
首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才、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目前,全市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7030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6950人,占总人数的18.8%。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表彰奖励优秀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等一系列措施,呼和浩特市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得到了不断壮大、人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全力保护民族文化及特色村寨。首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加强对民族语文政策的宣传和教育。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原为清·固伦恪靖公主汤沐地,青砖灰瓦四合院以明清古建筑风格为主,呼和浩特市重点保护和改造了西地村等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新城区保合少镇等2个特色小镇。
目前,项目村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广泛开展了农业观光采摘、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特色餐饮、农家乐、便民连锁超市、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项目,群众人均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翻山越岭要互助,渡江过河要齐心。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带来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各族人民的长久幸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和愿望。(责任编辑:张雨婷)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成立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自治区、首府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谱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壮丽诗篇。首府呼和浩特市在自治区的领导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道路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首府各族人民从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幸福安康。
——保护生态环境守住青山绿水。呼和浩特位于阴山脚下、黄河岸边,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呼和浩特市始终将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完成绿化造林20万亩。实施
进一步提升了乌素图、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水平,加大哈素海湿地、黄河湿地、大青山北坡保护建设力度,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善民生人民幸福指数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每一个市民身体健康和家族幸福。在医疗卫生事业上首府不断取得新进展,对蒙中医药等医疗卫生事业给予政策倾斜,降低蒙中医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扩大蒙中医用药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蒙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建设内蒙古国际蒙医院、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旗县中蒙医医院等项目,保护、传承、发展了民族医药文化。
“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市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9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3%以上。城乡常住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1.5%,达到37362元和1349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覆盖城乡和各类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企业退休职工、城乡居民均养老金分别提高53.1%、94.6%,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2%、66.2%和91.8%。“三个一”民生实事惠及24万农户、5.1万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和467户零就业家庭。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不断加强。在呼和浩特市,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由实施自治的主体少数民族担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由一名实施自治的主体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在各领导班子及其职能部门中,都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地区各项事务的权利得到落实。
首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才、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目前,全市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7030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6950人,占总人数的18.8%。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表彰奖励优秀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等一系列措施,呼和浩特市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得到了不断壮大、人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全力保护民族文化及特色村寨。首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呼和浩特市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加强对民族语文政策的宣传和教育。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原为清·固伦恪靖公主汤沐地,青砖灰瓦四合院以明清古建筑风格为主,呼和浩特市重点保护和改造了西地村等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新城区保合少镇等2个特色小镇。
目前,项目村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广泛开展了农业观光采摘、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特色餐饮、农家乐、便民连锁超市、种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项目,群众人均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翻山越岭要互助,渡江过河要齐心。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带来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各族人民的长久幸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和愿望。(责任编辑:张雨婷)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