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构建设
1.个体诊所
清代的喀喇沁旗就有个体开业的蒙古医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该旗最著名的个体开业的蒙古医生是梵名叫“胡日勒”的乌金宝。乌金宝出生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18岁时,随著名蒙医奇达喇嘛学习医术。经过5年基础理论学习,5年临床实践实习,他自立门户,开业行医,尤其擅长肝炎和结核病的诊治。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乌金宝响应昭乌达盟自治会主任孔飞的号召,创建了喀喇沁旗首家“蒙医联合诊所”。并在福会寺院内举办了一期“蒙医学习班”,在短时间内为昭乌达盟地区培养了四五名蒙医医疗骨干。
1947年1月8日,巴林右旗喇嘛大夫们在大板镇成立了巴林右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蒙医联合医疗机构(喇嘛医诊疗所)。
1947年5月1日,自治政府民政部卫生局就在乌兰浩特组织中医和喇嘛医成立了中医联合会。许多蒙医在人民政府的领导组织下,主动参加了鼠疫、性病防治工作。有的蒙医,如赤峰巴林右旗的嘎拉僧普日来扎木苏、白音仓、官其格斯楞、拉西斯愣、官布斯愣,阿鲁科尔沁旗的格白曹尼日,巴林左旗的扎布等,还参加自治军当了人民军队的军医。
1948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卫生部直属的锡察医院通过短期培训,对48名喇嘛医授以西医防病治病技术,毕业后赴牧区开展医疗工作。
195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蒙医队伍发展到5 023人,比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增长了1 000多人,其中蒙医增长了500人左右。这些人70%左右当时都是个体行医者。
蒙医个体医疗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第一个黄金时期是1947~1953年(西部区为1949~1953年)。大部分喇嘛医刚刚从宗教的桎梏和封建压迫中解放出来,积极性十分高涨,许多人都开办了自己的个体医疗诊所或参加了中蒙医联合诊所。第二个黄金时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蒙医、中医等传统医学疗效高、见效快,对房舍、仪器、设备的要求不很苛刻,成为恢复农村牧区基层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先抓快上、优先发展的首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多种形式办医,并对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实行扶助、倾斜、优惠政策,为蒙医个体医疗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蒙医个体诊所植根于基层,绝大多数集中于中小城镇。其中的许多人后来走进国家举办的各级医疗科研教学机构,成为这些机构和单位的骨干,有人后来还成为一代蒙医名家、蒙医教育家、蒙医科研专家。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蒙医个体诊所90%都举办在老、少、边、穷地区,大多扎根于农村、牧区基层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成为嘎查(村)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自办公助的卫生室。
2.集体机构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散布在全区各地区、各寺院的上千名喇嘛医和开业蒙医,逐步走上了联合办诊所、集体行医的道路。著名蒙医白清云、古纳·巴达拉、敖连和、乌金宝等分别在乌兰浩特、巴林右旗、喀喇沁旗等地成立了蒙医联合诊所、喇嘛诊疗所。
1950年,包头市固阳县五当召的罗布森、阿旺根赖、丹申加木苏、桑吉加木苏等蒙医,在五当召开办了包头地区的第一家喇嘛医诊所。在诊所工作的蒙医起初都不领工资,其生活费用由五当召供给。到1957年开始有了固定工资,诊所也开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时,这个诊所与吉忽伦图苏木卫生所、三叉口中医诊所合并,成立了固阳县吉忽伦图苏木卫生院。卫生院院址仍旧设在喇嘛医诊所原址,设简易病床6张,有工作人员9人,蒙医学徒2人。1975年,国家投资为该卫生院兴建平房两栋总共18间,新址在五当召南二里处。卫生院工作人员仍为9人,其中,蒙医3人,中医1人,药剂人员1人,行政财务人员2人,新招收的学徒2人。1982年,包头市又投资14 000元,为吉忽伦图苏木卫生院新建了一个药浴室。
1953年10月,绥远省著名蒙医莎拉布朋素格申请参加呼和浩特市卫生协会,并与其他西医、中医大夫共同协商,组织创办了内部设有蒙医科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东顺城街联合诊所。次年,莎布拉率先垂范,号召、带动诊所的17名医务人员个人集资,扩建了诊所,并将其更名为“呼和浩特市东顺城街联合医院,莎布拉朋素格被选举为副院长兼蒙医科主任。1954年,呼和浩特的联合诊所发展到15个,90%以上的中蒙医药人员都参加了联合诊所的工作。
1955年,阿拉善旗第六苏木公署蒙医联合小组成立。是年,阿拉善旗人民政府颁发了《蒙古医联合小组织规程》,各种形式的民族医药机构相继建立。联合小组实行医生和苏木牧民志愿投资,医生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根据牧区居住分散、交通闭塞的特点,定时间、定任务轮流下乡巡回医疗。1958年8月,额济纳旗成立了有26名蒙医参加的蒙医联合诊所。1960年该联合诊所合并于旗医院,成为旗医院的蒙医科,成员亦由集体人员变为国家人员。
这期间,内蒙古自治政府各盟市、行政区、各旗县的联合诊所发展到231个,并先后成立了卫生工作者协会。全区1 500多名蒙医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联合诊所和卫生工作者协会。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每个努图克(村庄)都有1~2个蒙医或中蒙医联合诊所。每个诊所7~10个人,有所长、医生、会计等。每个医生都配备有乘马,包片分头巡回医疗。每月集中一次,每次集中1~3天。利用集中的时间制药、领药,结算药品账目、汇报工作情况,然后再下去为农牧民送医送药。联合诊所收费一般高于全民医疗单位。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这些联合诊所逐步办成了人民公社卫生院。
1976年,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整骨医院成立,该院是一家旗县级集体所有制蒙医正骨专科医院,由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医院的骨科和蒙医科合并而成。
3.国家医院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县县建立中医院”的战略部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重点抓了蒙医医院的建设。至1990年,全区24个牧业旗市全都建立了蒙医医院或蒙医门诊部。
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旗县级以上中蒙医院94所,中蒙医研究所6所。旗县以上综合医院都设置有中医科或蒙医科。苏木(乡、镇)卫生院大都设置了蒙医、中医科(室)或蒙药、中药药房,嘎查(村)卫生室也配备了蒙医药或中医药。全区蒙中医病床共计6 134张,其中蒙医病床2 351张。全区蒙中医药人员总数已达15 296人,其中,蒙医药人员5 143人。在蒙中医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833人,其中,蒙医332人,占40%;有中级职称者6 287人,其中蒙医2 432人,占38.7%。
(1)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研究所)
成立于1956年4月,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家区级全民制国家承办的中蒙医医疗科研机构,当时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中医处与新成立的中蒙医研究所合署办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初建时共有工作人员57名,在大北街开设的中蒙医门诊部中,建立有蒙药房。1958年,由中蒙医研究所举办的蒙医师资进修班的教师和学生共同集资,在呼和浩特五塔寺新开设了一个蒙医门诊部。蒙医师资进修班的教师,轮流在此出门诊。大北街和五塔寺这两处蒙医门诊,后来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蒙医科、蒙药房。
1958年5月,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原班人马的基础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正式成立。实行所、院一体领导。当时医院的建筑面积仅有2 800平方米,设病床90张,有职工百余人。
是年,内蒙古医学院设立中蒙医系,为加强教育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决定将刚刚成立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改为内蒙古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中蒙医研究所也委托内蒙古医学院代管。至此,中蒙医系、中蒙医院、中蒙医研究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经历过几次分分合合、领导体制隶属关系的变化后,从1964年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基本上一直归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领导。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已经成为全区规模最大、蒙医技术力量最强、设备最完善、蒙医病床数量最多的,集蒙医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 757万平方米。拥有500张病床(其中,蒙医病床200张),724名工作人员;36个科室,11个研究室,49个专科专病门诊。年收治住院病人3 500人次、年门诊量30多万人次。医院中有蒙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9人,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7.1%;有蒙医业务科室9个,蒙医专科门诊11个,蒙医专病门诊3个。其中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蒙医科室有:蒙医五疗萨病科、蒙医脑病科、蒙医心病科、蒙医血液病科、蒙医胆肾科、蒙医保健科、蒙医皮肤科、蒙医眼科、蒙医耳鼻喉科、蒙医蒙药浴科、蒙医风湿病科、蒙医研究室等。
1996~1998年,该院蒙医的年均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为61 318.7人和1 248人。
2004~2005年,年均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增长为75 967人和3 500人。蒙医病床使用率为105%。
医院根据蒙医传统秘方研制的蒙药“治瘫丸”,治疗脑血管病意外导致的偏瘫,有效率高达95%,获卫生部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该院蒙医血液科用蒙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率分别为88%和81.3%;该院蒙医五疗萨病科对各种原因造成的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病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的疗效。2003年,蒙医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自治区领先学科,使许多濒临失传的蒙医传统疗法又重放光辉。1991年,该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蒙医药培训基地与国家蒙药制剂中心,能生产11个剂型300个品种的传统中蒙药品和专科病治疗用药。2005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验收,确定为国家中蒙药新药临床药理试验机构。蒙医药培训基地近10年来,为自治区及省外的蒙医医疗机构培养培训了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人才400余人,同时接受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的蒙医药传统医学人才来院进修学习,约100余人次。
该院还被列为全国“八五”期间重点加强建设的研究机构之一,科研课题21项,通过成果鉴定20项,获奖6项,成果转让3项。先后编、整理出版《蒙医四部医典》、《碧失琉璃》等10余部经典著作。研究所、医院还承担着《中国蒙医药》、《中国民族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刊物。并于1996年6月通过了三级甲等中蒙医院评审验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三级甲等中蒙医医院”。1999年,该院跻身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负责评选的“全国百佳医院”的先进行列。
(2)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是“以蒙医为主、蒙西医结合”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覆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四盟及毗邻的周边省市,与北京、上海、辽宁、吉林等各大城市医院有着密切的医疗业务协作关系和学术往来。
医院始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89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 234平方米。床位编制800张,年门诊量30万余人次,住院病人1万余人次。设有38个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16个疗区,14个行政职能科室,1个分诊部。现有职工595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30人,中级职称221人。
医院有16个一级蒙中医科室,11个二级科室,30个专病特色门诊。其中,蒙医内科、蒙医传统疗术、蒙西医结合临床、蒙医疑难病科、神经外科、西医内一科等6个学科被批准为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点,设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临床药理、蒙医血液病、脑病、肝病、神经外科等5个研究所,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医院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和微创手术,采用新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积水、脑肿瘤、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等37项新技术;脑干肿瘤、岩斜区脑膜瘤、脊髓髓内肿瘤、采用脑室镜行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治疗脑积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多发性动脉瘤夹闭术等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院引进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数字化B超等设备开展新技术,针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宫颈癌高发的特点,在全区最先引进新柏氏膜式液基细胞学检测系统开展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的筛查工作。医院开展了急诊冠心病心肌梗死支架植入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和起搏器安装技术。医院传统疗术治疗中心应用拔罐放血、针灸、按摩、牵引、电针、药浴结合蒙西药专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类疾病等疾病。医院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各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
医院按以平标准建设2 300平方米的蒙药制剂楼,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组验收达标,并颁发生产许可证。自制蒙药160种,生产汤剂、散剂、水丸、蜜丸、油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擦剂、药浴等11个剂型,中蒙药材饮片500种。
2001~2005年,全院共有79项课题立项,其中蒙医58项。30余项课题通过自治区级鉴定,其中,12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1项处于区内领先水平。五年内发表论文566篇(蒙医220篇);其中,国际级37篇,国家级326篇,省区级203篇。医院引进了荷兰飞利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美国实时四维彩超、日本奥林巴斯6400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直线加速器、全身彩色超声扫描系统、远程胎儿监护仪、三维B超工作站、全自动胃肠透视系统、血液透析系统、党中央监护系统筹200余台(件)新设备应用于临床,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2004~2005年,已开展微创手术2 000余例。
2005年6月,医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注重提高服务意识,提供温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面推行“十项便民措施”,设医疗纠纷投诉电话,行风投诉电话,采取警院联防等措施,保障病人安全放心就医。医院推行院务公开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管理实行透明化。全院物资、医疗器械、药品等实行全面公开招标采购制度,药品、一次性卫材、化验试剂参加全市集中招投标采购,增加透明度,降低医疗成本,防止暗箱操作,减少浪费。开展“病人选择医生制度”、“病人费用查询卡制度”、“收费价格公示制度”等服务公开工作。医院与吉林省前郭县中蒙医院、阿鲁科尔沁旗、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旗医院、库伦旗蒙医医院等11家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医疗协作、技术服务关系,为以上协作医院培养蒙医药人才。
1992年医院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医院”;1996年被评为全国“爱婴医院”;1999年被评为自治区“患者满意单位”;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百佳医院”;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教育系统“抗非”斗争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百姓口碑最佳单位”。
(3)包头蒙中医院(研究所)
包头蒙中医院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较大的一所以蒙医、中医为主,蒙、中、西医并存,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科医院。始建于1988年12月。现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爱婴医院”。建筑面积13 830平方米,编制床位300张。有职工470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5名,中级职称人员126名。蒙医临床设有蒙医内科、蒙医皮外科、蒙医妇儿科、蒙医五种疗法科和蒙西医结合科等。
包头蒙中医院前身系包头市第五医院和包头市第二医院蒙医科。包头蒙中医院蒙医临床以蒙中西医相结合为主要特色。该院采用蒙药嘎日地注射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用蒙药玛奈朱格降血脂等,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4)通辽市蒙医研究所
其前身是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初建于1980年。1984年被国家民委、卫生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时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现有工作人员93人,病床50张。“七五”、“八五”后,该所共收集蒙、汉、藏、维吾尔、满文版蒙藏医学文献资料21类179种437份(册)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蒙医史》、《科尔沁蒙医传统正骨史》等历史文物25件。完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蒙医药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蒙药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蒙医药治疗妇科抽搐病”等八项科研课题,其中,三项分获通辽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该所还翻译编写了《索玛然萨》(医药月帝)等蒙医药书籍16部,其中,11部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研制了“麝香消肿镇痛膏”、“保利尔(心舒安)、“蒌胃舒”、“桑肝丸”、“溃疡散”等新药。
(5)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蒙医研究所)
始建于1961年10月,坐落在锡林浩特市。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张。有工作人员164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的47人,卫生技术人员站在岗职工的78%。内设蒙医内、外、妇、儿、马奶、药浴、肝胆、皮肤、五官、蒙医正骨等26个临床科室。1997年被评为“三级乙等”蒙医医院。
建所后,该所先后搜集到80多种120多部珍贵的蒙医药古籍,编译、编写了400多万字的蒙医药著作。编写的《蒙医内科学》、《藏蒙医学词典》、《蒙医简易治疗手册》等,分别获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
该所的“酸马奶治疗冠心病”、“五花药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马奶酒疗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特点,在临床医疗中,也收到了效果。该所先后完成翻译编写蒙医药古籍专著21部,4部获省部级奖,5部获盟级奖。完成科研课题10多项,其中,6项获省部级奖,4项获盟级奖。获国家科研成果专利5项,有偿转让一项。其中,“沙棘五味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并于1982年被编入国家药典。“酸马奶疗法”1985年通过鉴定,1987年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他几项研究、编译成果,如“蒙药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和研制的新剂型蒙药“沙棘九味片”以及《阿登验方集》、《高喜验方集》等分别荣获锡林郭勒盟科技进步奖。
该院1998年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区“百佳医院”,2002年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批准为非营利性医疗单位,2003年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明办评为全区文明行业示范点。
(6)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蒙医研究所)
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蒙医医院)坐落在鄂尔多斯市区,其前身是伊克昭盟蒙医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医院在职工作人员1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名,中级职称的37名。设置的临床科室有蒙医内儿、外妇、肝胆、骨伤、五官、心血管、皮肤、肛肠等。实际开放病床75张。1996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评审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蒙医医院。
医院在蒙医治疗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筹急慢性疾病,蒙医、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肝胆疾病、皮肤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疾病及疑难病方面,均取得显著疗效。医院研制的治疗乙型肝炎新蒙药“额利更”口服液I号、II号,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158例患者临床观察,服用该药10~15天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周左右血清转氨酶基本恢复正常,两个月内乙肝病毒标志物有所降低。
继医院已故著名蒙医王永福主任医师的《王永福医案》第一、第二集1987年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该所的《蒙医治疗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蒙医治疗脑震荡疗效观察》、《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疗效观察》又分别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伊克昭盟科技进步三等奖。编著的《蒙医护理学》、《鄂尔多斯蒙药资源调查》为提高蒙医护理质量、合理利用当地蒙药材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医院对蒙药在原有散剂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剂型改革,研制出冲剂、片剂、胶囊、膏剂、水丸、糖衣片、口服液等八种新剂型,被收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药品标准》增订本中。
(7)阿拉善盟蒙医医院(研究所)
阿拉善盟蒙医医院与阿拉善蒙医研究所系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系盟市级蒙医医疗、科研机构。坐落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西关东侧,占地面积20 694平方米,建筑面积9 693平方米。有工作人员1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5名。该院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者14名,中级职称者51名。全院设病床50张。分内、外、妇、儿四个病区。门诊部设蒙医内科、儿科、妇科、骨伤科、蒙西医结合科等。附设的制剂中心有蒙药调配车间。
阿拉善盟蒙医医院(研究所)将科研的主攻方向集中于蒙医药典籍、民间验方、单方的翻译、整理以及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的研究。临床上以传统蒙药为主,结合蒙医药浴疗法、放血疗法、银针火灸、拔罐疗法等特色治疗方法,成功治疗了胆石症、半身不遂、萎缩性胃炎、婴儿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病、骨质增生等许多疑难病症。该院研制的蒙药“尼拉哈森·阿日山(小儿甘露散),是在挖掘研究蒙医传统药方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反复验证研制成功的。研究者对蒙医原处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造,最后选择了地格达、寒水石、黑冰片、锁阳、荜拨等14味蒙药,经过科学组方、精心配制而成。对小儿急性、慢性腹泻及“寒热黏性”等腹泻,均有明显疗效。一般服用后72小时内能使94.78%的小儿急慢性患者痊愈。
该院(所)科学研究获专利1项,阿拉善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世界传统医学突出贡献优秀成果奖2项、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8)巴彦淖尔市蒙医医院
位于临河市新华西街,为盟市级蒙医专科医院,成立于1984年7月,前身系巴彦淖尔盟中蒙医院蒙医科和巴彦淖尔盟中蒙医药科学研究所。有工作人员118人,内设8个科室,开放病床54张。以蒙医药诊治疾病为主,其中,用蒙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佳。
(9)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
其前身系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整骨医院,坐落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镇,是一所以蒙医传统正骨术进行治疗的蒙医专科医院,始建于1976年5月。医院占地面积13 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 654平方米。门诊病房综合楼及办公楼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院有10个一级临床科室,5个职能科室,设置病床100张。年收治住院患者2 000多名,门诊治疗3万多人次,治愈好转率达98%以上。
该院的传统蒙医整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整骨骨干医生是蒙医整骨第四、第五代传人。整骨以蒙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手法整复为主,蒙药治疗为辅。给患者服用的蒙药“尼古沙额木-9”系祖传秘方,能促使骨折快速愈合。该院治疗一个股骨干横断骨折、重叠畸形的患者,一般只需6~7周时间;治疗一个踝骨骨折合并踝关节开放性脱位以及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用5~6周时间即获痊愈。建院后,该院在《中华医史》、《上海中医药》、《中医骨伤科》等20多种省级以上学术杂志上,发表了200多篇关于蒙医整骨等学术论文。其中《祖传整骨》一书,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三等奖;《整骨知识》一书,获吉林省科研成果奖。自1986年后,该院先后被国家卫生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及通辽市卫生局命名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百家名牌特色医院”、“全国首批改革与创新示范单位”。
2002年,该院建成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制剂室,通过了国家GPP认证,注册生产84个品种的蒙药制剂。其中有该院自行研制生产的蒙药“旭日图·乌日勒”(接骨丹)。该院研制生产的“义德沁·淖力布”(如意珍珠丸)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动脉硬化、风湿,特别是坐骨神经痛具有独特的疗效。
(10)兴安盟蒙医医院
始建于1951年,复建于1979年。是兴安盟唯一的一所地区级集医疗、教学、科研、制剂生产为一体的蒙医药医疗机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为7 278平方米和7 340平方米,开设病床125张,内设蒙医内、外、妇、儿、肛肠、五官、肝病等15个临床科室和放射、内镜、超声、心电等7个医技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107名,占职工总数的77.5%。
1998年10月,医院与兴安盟残疾人蒙医职业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残疾人蒙医职业学校自1993年成立后,总共培养掌握中等专业知识的蒙医学员436人。2001年该校同内蒙古民族大学联合办学,又招收了95名学员。该校承担了全盟乡村蒙医的培训任务,至2003年底,共培养乡村蒙医107名。
2001年初,兴安盟蒙医医院成立了蒙医研究所,并有8个科研项目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厅或兴安盟科技局立项。其中,蒙药“肾康灵”胶囊的研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具有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推迟开始透析时间,延缓肾衰,提高肾功能等作用。该院采用蒙药软肝I号、II号、III号结合“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治疗各种各类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肝癌疗效显著。
2005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机构床位数及等级表
表8-1
二、队伍发展
1.初创阶段(1947~1953年)
这一阶段,蒙医们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战后重建、抗美援朝,特别是防病灭病各项工作,之后以蒙医与蒙医联合,蒙医与中医联合,或者蒙医与中医、西医联合等形式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在全区举办了200多家有蒙医参加的联合诊所。这些联合诊所,有的扎根基层成为后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的坚强支柱;有的发展壮大为今天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旗县级以上的蒙医(中医)医院、蒙医(中医)研究所和大型综合医院蒙医科等临床、科研、教学机构。
2.初次辉煌阶段(1954~1963年)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5年5月25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区中医、蒙医代表会议。72名中医代表、49名蒙医代表、12名西医代表和来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有关领导部门的38名特邀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执行党的中蒙医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会后通过了《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决议》、《组织和巩固联合医疗机构试行方案》、《加强中(蒙)医学习方案的决议》等文件。
1954~1963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蒙医队伍第一次辉煌时期,期间完成的五件事对蒙医药的兴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是几乎所有知名的蒙医全都被请进了全区各级特别是盟市级以上临床、科研、教学单位,逐步建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药体系;二是传承了千百年的“喇嘛医”称谓被“蒙医”称呼所替代;三是为“曼巴扎仓”蒙医培养形式续写了新的篇章;四是国家于1963年专门为蒙医普调了一次工资;五是搜集整理编译蒙医文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性成果。
(1)改“喇嘛医”为“蒙医”
195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喇嘛医代表会议召开前夕,有关人员经过反复推敲后一致认为:“喇嘛”和“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宗教范畴,后者是自然科学。社会上有人将技术不高的医生蔑称为“喇嘛大夫”。大家建议,“喇嘛医”今后应一律改称“蒙医”。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宣传部同意后,在是年召开的全区中(蒙)医代表会议上宣布:今后行文一律将“喇嘛医”改称“蒙医”。并强调,行文时如单独提到蒙医,则直接写作“蒙医”;如果中医与蒙医并列,则写作“中(蒙)医”。1962年2月2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正式发文,通知有关单位将“喇嘛医”一律改称“蒙医”,培养新蒙医。
(2)“曼巴扎仓”式蒙医药学校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所蒙医学校乌兰浩特喇嘛医学校成立,第一任校长嘎拉僧就是一位活佛,该校第一批学员就是40名年轻的喇嘛。195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成立后,着手筹建的蒙医进修学校校址选择在呼和浩特市的乌素图召,喇嘛医出身的古纳任校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嘎拉僧活佛任名誉校长。1957年3月开办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期蒙医师资进修班的校址便选择在呼和浩特市西北郊的乌素图召(当年10月搬迁回呼和浩特旧城的席力图召),20名著名蒙医参加了学习。其实,借用“曼巴扎仓”这一传统形式培养社会主义新蒙医,早在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伊始就尝试过。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从第一期全区蒙医师资进修班中聘请了苏德宝、金巴、于庆祥、诺日布、达尼玛席力布等著名蒙医及陈席力布、扎布等中青年蒙医,共同举办了一期蒙医研究班,专门从事《四部医典》的审核定稿工作,由古纳具体负责。第一期全区蒙医师资班和第一期全区蒙医研究班结束后,于庆祥、金巴、陈席力布、扎布、武绍新等被留下来,安排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工作。
1958年,第二期全区蒙医师资进修班按计划开班,30名蒙医参加了学习。为解决临床实习基地问题,第二期蒙医进修班的师生共同集资,开办了五塔寺蒙医门诊部。蒙医师资进修班举办期间,从阿鲁科尔沁旗请来了老蒙医善友,在古纳主持下,与于庆祥、包芹轩、武绍新等一道,以第二期全区蒙医研究班的名义开始着手翻译整理蒙医本草(荣博)。1960年完成初稿时定名为《蒙药学》,1971年正式出版。
参加1959年、1960年第三期、第四期全区蒙医师资进修班学习的蒙医分别有40名和50名。四期全区蒙医师资进修班的学习期限均为8个月,办班地址均选择在乌素图召、席力图召等寺庙中。总共培训蒙医骨干157名,当时全区知名的蒙医几乎都在这几期进修班和研究班学习过或当过教师。
1954~1959年,阿拉善旗依靠自己的力量总共举办了四期蒙医学习班,培训学员103名。
1956年,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蒙医教育“要采取传统的形式,充实新的内容”指示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拟在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盟、呼伦贝尔盟的召庙里再举办几期新式“曼巴扎仓”式培训班,培养更多的蒙医。196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批准了卫生厅的请示,指示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佛教协会会同办理。后佛教界部分喇嘛对“充实新的内容”持有异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采用“新式曼巴扎仓”计划。
1964年成立的伊克昭盟中蒙医研究所,在筹建阶段就着手进行蒙医药古籍的整理翻译,以及蒙医药人才的培训培育工作。建所两年,除开设蒙医门诊外,翻译了《珊瑚项链》等3部蒙医典籍,举办了两期蒙医进修班,培养学员100余人。
(3)提高蒙医工资待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医疗机构,特别是在联合医疗机构和基层工作的蒙医,其工资比西医和其他行业工资都低。1962年,全区公社(乡)一级医疗单位的蒙医月工资最高50元,最低20元,大多数只挣30~40元钱。锡林郭勒盟西乌旗阿尔山德力格尔公社蒙医月工资平均35元,西医平均66元;乌兰察布盟乌兰哈达公社蒙医月平均工资41元,西医平均50元。在牧区工作的蒙医的收入一般都低于当地社员中等生活水平。196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在经济尚不宽裕的情况下,批准同意为全区所有国家医疗机构中的蒙医普调一级工资。
(4)搜集整理蒙医文献
1959~196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蒙医研究室收集了大量与民族医药有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300余部蒙、藏、汉、日、俄语资料,以及挂图、图谱、针灸铜人、传统医疗器械等珍贵文物。
在组织全区蒙医研究班从事蒙医经典著作的整理、稽考、校勘、编译、出版工作的同时,195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蒙医研究室成立,卫生厅从区内外聘请了20多名蒙医药专家及精通蒙藏文字的学者,集中人力物力从事蒙医典籍的编译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拨发了专款,为专家配备助手,且每人住一个单间,生活上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应聘的专家有宁日布、拉喜斯楞、力格德布、依德木、高喜、占布拉什努、嘎拉森桑杰、登布日勒宁布、尼玛扎拉森、金巴、德宝、普日来、僧格扎布等。经过2~3年,编译完成了《碧光琉璃医鉴》、《医宗要旨》、《方海》、《医药宝鉴》、《增补疗法》、《红珊瑚方剂》、《呵黎勒晶珠医药学鉴》等十多部藏医学经典著作。
3.调整阶段(1963~1965年)
这个时期机构人员变动频繁。以内蒙古中蒙研究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为例,1958年以前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领导,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成立以后,又隶属内蒙古医学院,院、所、系实行统一领导体制。1962年,经过整顿重组后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又划归卫生厅领导。1964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交卫生厅管理,中蒙医系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仍归属内蒙古医学院,系院所仍作为一个党总支属卫生厅领导。这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于1959年成立,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的大部分蒙医药人员划归到新成立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组成了该院的蒙医、蒙药两个研究室,部分蒙医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开设门诊。还有一部分蒙医下到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等农牧区。196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下马,在该院工作的绝大部分蒙医药人员,分别回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和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工作。
196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被确定为“肃反”试点。
4.“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的老蒙医都被剥夺了看病、教学、搞科研的权利。
1968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成立“六·二六”办公室。是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区卫生行政会议,决定各医疗卫生单位抽调三分之一人员到农村牧区巡回医疗。幸存的部分蒙医药人员有一部分参加了下乡巡回医疗。
1968年,冬天开始的“挖肃”运动中,更多的蒙医药人员受到迫害。在1971年的“精简下放”中,全区四盟二市共下放1 800多名医疗卫生人员,大批老蒙医和业务骨干被下放到农村牧区。
1970~1972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的部分职工联合其他高等院校的一些教师,对全区的中蒙药资源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资料后来整理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草药》、《蒙药材》,以蒙汉两种文本先后公开出版。
1972~197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蒙医研究室部分人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的编写工作,负责协助起草药典中的蒙药标准。为完成这项任务,编写人员历时五年,走遍了全国十几个省区,对蒙药材的产地、沿用一一进行了考证、鉴别。
197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工作会议在锡林浩特召开。会议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研究所)创办了蒙医药蒙文期刊《蒙医药》。是年12月,国家卫生部在呼和浩特召开了有八省区参加的国家新药典蒙药、藏药、维吾尔药标准审稿会议。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些工作者又成为蒙医临床医疗的骨干。为了让老蒙医后继有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为复出的老蒙医阿拉坦仓配备了继承人,并于1976年协助阿拉坦仓完成了《蒙医临床经验》的编写出版。
1977年,恢复建制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蒙医药研究室,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的支持下,重新恢复了对《碧光琉璃医鉴》等经典医籍的整理翻译,并收集蒙药材233种,成立了蒙药标本室。
5.再创辉煌时期
(1)恢复队伍
1977年4月,中蒙医学会在停止活动十年之久后又恢复了活动。次年,蒙医学会和中医学会分立。
1978年1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恢复了中蒙医处的建制,紧抓了落实政策工作,恢复了“文化大革命”中被强行下放(包括单位被撤销、解散的)的蒙医药人员的工作。其中,因年老体弱或严重伤残不能继续工作的,通过卫生、民政等渠道给以适当生活补贴,做到老有所养。至1980年,全区将近2 000名中蒙医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1978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开始,全区有21名中蒙医被评为主任医师,47名中蒙医被评为副主任医师,5名中蒙药人员被评为副主任药师;有5名中蒙医药教学人员在教育系统被评为教授、副教授。
1978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部、劳动总局向下发了《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一万名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1979年,通过考试和推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择优录取110名蒙医(不包括东三盟、西三旗)充实到了各级全民所有制蒙医药机构。
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一次将40名蒙医充实到各级国家办蒙医药机构中。至1985年,全区中蒙医院(所)达到73所(其中设正规病床的有46所)拥有病床2 201张。在这73所中蒙医机构中,国家办的39所,集体办的34所;自治区级的2所,盟市级的9所,旗县级的62所。在62所旗县级中蒙医院中,日门诊量在200人以上的有15所。许多旗县的中蒙医院人员不到旗县医院的三分之一,但门诊量却与旗县医院相当。与此同时,全区各级综合医院也都先后恢复或新建了中蒙医科。
(2)加强内涵建设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仅存中蒙医机构6所,没有独立的蒙医医疗机构。1978~1979年,恢复和新建了中蒙医机构18所。
伊克昭盟中蒙医研究所,1976年恢复,1979年在伊盟盟委支持下扩建成了伊盟蒙医研究所和伊盟中医院两个独立的机构。新建成的伊盟蒙医研究所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开设有50张病床的科研、临床大楼,由著名蒙医王永福出任分管业务技术的副所长。
阿拉善盟地区,“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盟3个旗的旗医院都建立有蒙医科,各旗中心卫生院都开设有中蒙医门诊,总共有各类蒙医药人员62名。“文化大革命”使该地区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顿、瘫痪。1980年,该盟3个旗重新又建立了旗蒙医院。1982年建成了盟蒙医药研究所。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五”期间“县县建立中医院”的战略部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七五”期间重点抓了蒙医医院的建设。到1990年,全区24个牧业旗市都建立了蒙医院或蒙医门诊部。到1981年底,全区中蒙医院已经有将近60所。
1982年9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召开全区中蒙医院暨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会议针对全区中蒙医院特色不突出、办院方向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三点整改意见。第一,培训中蒙医院院长及科室干部,以提高领导班子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第二,调整各中蒙医院的科室设置,以突出中蒙医特色。第三,着手制订全区统一的中蒙医病历格式,以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两年的整改,特别是通过1983~1990年的“创建文明医院”活动和1990年以后的中蒙医医院分级管理,绝大部分蒙医医院在基本告别脏、乱、差的同时,明确了办院方向,开展了许多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这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先后举办了多期“蒙医师函授班”、“蒙医研究班”、“蒙医经典著作研究班”,数百名各级各类蒙医药人员参加了学习。蒙医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蒙医医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蒙医医院办院水平的提高。
199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评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中蒙医”活动。评选结果在同年7月21日公布,18名蒙医中医专家榜上有名。
1999年,蒙医药与西医、中医同步在全国实施了执业医师考试。卫生厅组织了蒙医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专家编写了《蒙医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笔试大纲》、《蒙医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助理医师笔试大纲》及《蒙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2000年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发出《关于在全区中蒙医医疗机构继续开展建设“放心药房”工作的通知》,以全面规范中蒙医医疗机构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保证药品质量,让患者吃上安全、有效的放心药。
2000年11月20日,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中蒙医工作,更好地发挥旗县级中蒙医院在农村牧区中蒙医药工作中的龙头指导作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发出《关于申报全国农村牧区中蒙医工作先进旗县建设单位的通知》,要求各盟市在总结第一批全国农村牧区中蒙医工作先进旗县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申报“全国农村牧区中蒙医工作先进旗县”建设工作及单位。
2001年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中蒙医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2001年3月26日,自治区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宣传贯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的通知》,要求全区各盟市以召开座谈会、义诊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传达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掀起宣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的热潮,并积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2002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为了全面推动《条例》的贯彻实施,进一步促进自治区蒙医中医事业的产业化,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治区人大和自治区卫生厅组成调研组,于当年4月到全区5个盟市、10个旗县区、1所蒙医院校、2个蒙中药制药厂、15个蒙中医机构、6所苏木乡镇卫生院,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颁布实施一年来,全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条例,在蒙医中医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执法督察,全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管理组织建设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全区12个盟市中,原来只有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呼伦贝尔市5个卫生局设有中蒙医科,但是在2002年督察时发现,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卫生局也增设了中蒙医科,极大地加强了蒙中医工作的组织管理。同时,全区各级蒙中医机构也纷纷依照条例加强管理,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了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是年,蒙医在民族医中率先实现了执业医师标准化考试。
是年,自治区卫生厅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蒙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实施方案》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蒙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标准与检查细则》。经过专家论证、评审,最终确定了包括内蒙古中蒙医院血液科、内蒙古中蒙医院心血管病科、兴安盟蒙医院肾病科、通辽市蒙医研究所肾病科、阿拉善盟蒙医院药浴专科、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五疗科等12个蒙中医重点专科专病。
2005年5月,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的积极协调和争取下,对蒙医中医施行全行业管理。是年7月启动的“蒙医标准化建设”项目,包括《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炮制规范》、《蒙药标准》的制定,为实现蒙医药标准化总共投资1 100万余元,成为蒙医药基础理论和标准化建设的一座“里程碑”。这一年全区还实施了“旗县级蒙医医院建设项目”。
是年12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两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蒙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从总体发展目标出发,为了加强现有蒙医医疗机构建设,使蒙医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让蒙医药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提出了蒙医药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主要任务:①继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改变蒙中医药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②加强蒙医医疗机构建设,使其逐步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健全、技术领先、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医院,争取到2015年达到同级综合医院水平。③加强蒙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培育“名蒙医院”、“名蒙医科”、“名蒙医”、“名蒙药(特色验方)”,到2010年建设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蒙医专科5~10个,培养出国内知名蒙医专家10~20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知名专家30~50人。④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突出领先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提高蒙医防病治病能力。⑤推进蒙医药科技进步,做好蒙医药文献整理、研究,蒙医基础理论研究,蒙医药标准化建设,实验室建设,GGP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建设及蒙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工作。⑥继续做好蒙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高层次、高学历、复合型的蒙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⑦推动蒙药研究与蒙药产业的结合,提高蒙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进蒙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强蒙药新药研究,发展现代蒙药,解决蒙药制剂流通问题,促进蒙药制剂发展。《实施意见》从组织、政策、资金、人才、机制五个方面作了详细规定,以保障上述目标任务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3)归口管理
2005年,卫生厅决定实行蒙中医工作全行业管理,将全区蒙中医各项业务工作统一归口卫生厅中蒙医处管理。归口管理后,除原有的蒙中医管理业务外,蒙中医机构准入、蒙中医药人员准入、蒙中医机构管理、蒙中医药人员管理和其他有关蒙中医的业务工作归口中蒙医处管理。
(4)标准化建设
1986年,内蒙古卫生厅审定并颁布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载蒙药材322种。1998年卫生部颁布了《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收载蒙药材57种、蒙成药145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中华本草·蒙药分卷》、《中国新修本草》、《中国民族药食大全》、《蒙成药标准》等国家一批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典籍相继出版。
2005年,成立了以自治区政府乌兰副主席为组长的蒙医药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分别由自治区卫生厅、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卫生厅。
领导小组确定了《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炮制规范》、《蒙药标准》等4个标准化建设项目。分别由自治区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检验所,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等单位牵头完成。作为自治区政府项目,自治区财政共拨款1 363万元项目经费予以支持。其中《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一项由自治区卫生厅负责实施,同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万元课题经费支持。《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编写病证涉及蒙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疗、温病、五官科、骨科等8个学科的428种病证。从2005年10月份立项,编委会已经先后召开了四次编审委员会会议、一次编写工作会议和一次培训会议,先后讨论了编写形式、组织方式、体例、各学科组长入选以及学术层面的若干问题。同时,为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学者的作用,聘请业内资深专家组成了审定委员会,负责指导、审稿和论证工作。
(5)先进旗县创建
1999年,全区先后有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旗、通辽市的奈曼旗、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等9个旗县经申报、审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创建“全国农村牧区蒙中医工作先进旗县”建设单位,进行为期3年的重点建设。
1999年,鄂温克旗为蒙医院投入资金20万元,加上自治区卫生厅投入的23万元,确保了蒙医药医、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全旗重点加大了对卫生院蒙医科室建设的改造和购买设备的资金投入,2005年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一座面积为1 600平方米的蒙医院病房楼。
2003~2005年,该旗对蒙医药的经费投入分别为197万元、197万元、227万元,分别占卫生事业经费的13%、11%、13%,使在这些单位工作的职工工资的财政补助比例达到了90%。
2002年8月,自治区卫生厅对上述9个创建旗县的建设工作进行了中期检查,并把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反馈。同时,对下一步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003年3月,阿拉善左旗设立了民族医药发展基金,并制订了基金筹集、管理、运营实施细则。至2005年,民族医药发展基金的资金筹集已达到600多万元,主要投向民族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医疗设备及配套设施的购置,以及全旗各民族医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2003年,准格尔旗投入资金70万元,建设了旗蒙医院门诊楼。2004年,准格尔旗结合实施“县办县管”的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对基层卫生院的经费补偿政策,保证和规范了对农村牧区卫生事业的投入。2005年,准格尔旗人民政府投资1 500万元,建设了面积12 000平方米的旗中蒙医院。奈曼旗人民政府三年来不断加大对蒙医工作的投入力度,每年安排60万元经费,支持蒙医药事业的发展。争取到建设项目后,旗财政匹配专项资金55万元,用于创建工作。
2004年9月,自治区卫生厅委托相关盟市卫生局按照验收标准组织对上述创建旗县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并及时将自查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形成文字材料报送自治区卫生厅。
2005年8月,在相关盟市卫生局和创建旗县进一步自查的基础上,自治区卫生厅组成初审评估组,对全区9个创建全国蒙中医工作先进旗县的建设工作,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方案》和《评审细则》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评估。评估组首先认真听取了9个旗县人民政府以及旗县卫生局、蒙医(中蒙医)院创建工作情况的汇报,细致查看并询问了9个旗县人民政府、旗县卫生局及旗县有关部门创建工作的原始文件资料、档案和有关情况,实地考核检查了9个旗县蒙医(中蒙医)院的建设情况和相关资料。并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由自治区卫生厅初审评估组随机抽取了每个创建旗县的4所苏木(乡、镇)卫生院、4所嘎查(村)卫生室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实地查看和考核。
初审期间,评估组还通过听取、查看、询问、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并对部分基层医务工作者、患者进行了随机采访,掌握和了解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情况。
(6)科技研发
2005年底,全区有70多项蒙医药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有140多项省级科研项目经专家评审立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研究也取得新进展,特别是用蒙医药治疗颈、腰椎疾病,骨科疾病及各类关节疾病、血液病、肝炎、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疑难病已取得明显疗效。蒙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已整理出版90余部。
自治区将医药研究开发及科技创新作为蒙医药事业发展的突破口,组织卫生、科技等部门和医疗、研究机构,以及中蒙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积极构建蒙药创新体系,加快蒙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2005年,全国共有专业蒙药生产企业6家,一批蒙药知名品牌,冠心七味丸、如意珍宝丸、巴特尔-7等,在全国中药OTC市场销售中已占有重要份额。
(7)学术交流
2001年8月18~20日,国际蒙医药学术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主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承办的首届国际蒙医药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蒙医药学术交流,同时举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药发展五十年成就展览”。会议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采取边收集论文、边组织专家评审的办法,每篇论文都经过三轮严格评审。精心制作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药事业五十年发展成就展览”,全面展示全区蒙医药发展成就,内容包括蒙医药机构、队伍建设,蒙医教育,蒙医药遗产的发掘整理,蒙医药医疗特色、科研成果,蒙药生产等。为了做好会议宣传工作,组委会拟定了宣传计划,成立了宣传报道组,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国内各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宣传报道。组委会准备了有关全区蒙医药事业新闻报道的基础材料,包括机构建设、专科特色,名医简介、传统疗法、学科发展等。7月9日,在新城宾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内代表共308人,分别来自内蒙古、北京、辽宁、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外宾27人,来自蒙古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波兰、印度、德国、泰国、以色列等10个国家。
这次会议共收到蒙医药学术论文963篇,其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891篇,区外54篇,国外18篇。会议学术委员会通过严格评审,选出了395篇论文,用蒙、汉、英三种文字,以《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专刊的形式出版发行。大会宣读交流论文24篇,并对多篇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组交流,这些论文充分体现了蒙医药学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成果。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蒙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及蒙医药事业在21世纪的发展这一主题,从蒙医药基础理论、临床诊疗、蒙药开发研究、蒙医药管理、蒙医药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议期间,还成功地举办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药发展五十年成就”展览,充分展示了五十年来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机构建设
1.个体诊所
清代的喀喇沁旗就有个体开业的蒙古医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前,该旗最著名的个体开业的蒙古医生是梵名叫“胡日勒”的乌金宝。乌金宝出生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18岁时,随著名蒙医奇达喇嘛学习医术。经过5年基础理论学习,5年临床实践实习,他自立门户,开业行医,尤其擅长肝炎和结核病的诊治。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乌金宝响应昭乌达盟自治会主任孔飞的号召,创建了喀喇沁旗首家“蒙医联合诊所”。并在福会寺院内举办了一期“蒙医学习班”,在短时间内为昭乌达盟地区培养了四五名蒙医医疗骨干。
1947年1月8日,巴林右旗喇嘛大夫们在大板镇成立了巴林右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蒙医联合医疗机构(喇嘛医诊疗所)。
1947年5月1日,自治政府民政部卫生局就在乌兰浩特组织中医和喇嘛医成立了中医联合会。许多蒙医在人民政府的领导组织下,主动参加了鼠疫、性病防治工作。有的蒙医,如赤峰巴林右旗的嘎拉僧普日来扎木苏、白音仓、官其格斯楞、拉西斯愣、官布斯愣,阿鲁科尔沁旗的格白曹尼日,巴林左旗的扎布等,还参加自治军当了人民军队的军医。
1948年,内蒙古自治政府卫生部直属的锡察医院通过短期培训,对48名喇嘛医授以西医防病治病技术,毕业后赴牧区开展医疗工作。
195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蒙医队伍发展到5 023人,比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时增长了1 000多人,其中蒙医增长了500人左右。这些人70%左右当时都是个体行医者。
蒙医个体医疗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第一个黄金时期是1947~1953年(西部区为1949~1953年)。大部分喇嘛医刚刚从宗教的桎梏和封建压迫中解放出来,积极性十分高涨,许多人都开办了自己的个体医疗诊所或参加了中蒙医联合诊所。第二个黄金时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蒙医、中医等传统医学疗效高、见效快,对房舍、仪器、设备的要求不很苛刻,成为恢复农村牧区基层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先抓快上、优先发展的首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多种形式办医,并对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实行扶助、倾斜、优惠政策,为蒙医个体医疗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蒙医个体诊所植根于基层,绝大多数集中于中小城镇。其中的许多人后来走进国家举办的各级医疗科研教学机构,成为这些机构和单位的骨干,有人后来还成为一代蒙医名家、蒙医教育家、蒙医科研专家。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蒙医个体诊所90%都举办在老、少、边、穷地区,大多扎根于农村、牧区基层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成为嘎查(村)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自办公助的卫生室。
2.集体机构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散布在全区各地区、各寺院的上千名喇嘛医和开业蒙医,逐步走上了联合办诊所、集体行医的道路。著名蒙医白清云、古纳·巴达拉、敖连和、乌金宝等分别在乌兰浩特、巴林右旗、喀喇沁旗等地成立了蒙医联合诊所、喇嘛诊疗所。
1950年,包头市固阳县五当召的罗布森、阿旺根赖、丹申加木苏、桑吉加木苏等蒙医,在五当召开办了包头地区的第一家喇嘛医诊所。在诊所工作的蒙医起初都不领工资,其生活费用由五当召供给。到1957年开始有了固定工资,诊所也开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时,这个诊所与吉忽伦图苏木卫生所、三叉口中医诊所合并,成立了固阳县吉忽伦图苏木卫生院。卫生院院址仍旧设在喇嘛医诊所原址,设简易病床6张,有工作人员9人,蒙医学徒2人。1975年,国家投资为该卫生院兴建平房两栋总共18间,新址在五当召南二里处。卫生院工作人员仍为9人,其中,蒙医3人,中医1人,药剂人员1人,行政财务人员2人,新招收的学徒2人。1982年,包头市又投资14 000元,为吉忽伦图苏木卫生院新建了一个药浴室。
1953年10月,绥远省著名蒙医莎拉布朋素格申请参加呼和浩特市卫生协会,并与其他西医、中医大夫共同协商,组织创办了内部设有蒙医科的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东顺城街联合诊所。次年,莎布拉率先垂范,号召、带动诊所的17名医务人员个人集资,扩建了诊所,并将其更名为“呼和浩特市东顺城街联合医院,莎布拉朋素格被选举为副院长兼蒙医科主任。1954年,呼和浩特的联合诊所发展到15个,90%以上的中蒙医药人员都参加了联合诊所的工作。
1955年,阿拉善旗第六苏木公署蒙医联合小组成立。是年,阿拉善旗人民政府颁发了《蒙古医联合小组织规程》,各种形式的民族医药机构相继建立。联合小组实行医生和苏木牧民志愿投资,医生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根据牧区居住分散、交通闭塞的特点,定时间、定任务轮流下乡巡回医疗。1958年8月,额济纳旗成立了有26名蒙医参加的蒙医联合诊所。1960年该联合诊所合并于旗医院,成为旗医院的蒙医科,成员亦由集体人员变为国家人员。
这期间,内蒙古自治政府各盟市、行政区、各旗县的联合诊所发展到231个,并先后成立了卫生工作者协会。全区1 500多名蒙医绝大多数都参加了联合诊所和卫生工作者协会。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每个努图克(村庄)都有1~2个蒙医或中蒙医联合诊所。每个诊所7~10个人,有所长、医生、会计等。每个医生都配备有乘马,包片分头巡回医疗。每月集中一次,每次集中1~3天。利用集中的时间制药、领药,结算药品账目、汇报工作情况,然后再下去为农牧民送医送药。联合诊所收费一般高于全民医疗单位。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这些联合诊所逐步办成了人民公社卫生院。
1976年,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整骨医院成立,该院是一家旗县级集体所有制蒙医正骨专科医院,由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医院的骨科和蒙医科合并而成。
3.国家医院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县县建立中医院”的战略部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重点抓了蒙医医院的建设。至1990年,全区24个牧业旗市全都建立了蒙医医院或蒙医门诊部。
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旗县级以上中蒙医院94所,中蒙医研究所6所。旗县以上综合医院都设置有中医科或蒙医科。苏木(乡、镇)卫生院大都设置了蒙医、中医科(室)或蒙药、中药药房,嘎查(村)卫生室也配备了蒙医药或中医药。全区蒙中医病床共计6 134张,其中蒙医病床2 351张。全区蒙中医药人员总数已达15 296人,其中,蒙医药人员5 143人。在蒙中医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833人,其中,蒙医332人,占40%;有中级职称者6 287人,其中蒙医2 432人,占38.7%。
(1)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研究所)
成立于1956年4月,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家区级全民制国家承办的中蒙医医疗科研机构,当时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中医处与新成立的中蒙医研究所合署办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初建时共有工作人员57名,在大北街开设的中蒙医门诊部中,建立有蒙药房。1958年,由中蒙医研究所举办的蒙医师资进修班的教师和学生共同集资,在呼和浩特五塔寺新开设了一个蒙医门诊部。蒙医师资进修班的教师,轮流在此出门诊。大北街和五塔寺这两处蒙医门诊,后来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蒙医科、蒙药房。
1958年5月,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原班人马的基础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正式成立。实行所、院一体领导。当时医院的建筑面积仅有2 800平方米,设病床90张,有职工百余人。
是年,内蒙古医学院设立中蒙医系,为加强教育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决定将刚刚成立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改为内蒙古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中蒙医研究所也委托内蒙古医学院代管。至此,中蒙医系、中蒙医院、中蒙医研究所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经历过几次分分合合、领导体制隶属关系的变化后,从1964年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基本上一直归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领导。200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已经成为全区规模最大、蒙医技术力量最强、设备最完善、蒙医病床数量最多的,集蒙医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 757万平方米。拥有500张病床(其中,蒙医病床200张),724名工作人员;36个科室,11个研究室,49个专科专病门诊。年收治住院病人3 500人次、年门诊量30多万人次。医院中有蒙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9人,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7.1%;有蒙医业务科室9个,蒙医专科门诊11个,蒙医专病门诊3个。其中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蒙医科室有:蒙医五疗萨病科、蒙医脑病科、蒙医心病科、蒙医血液病科、蒙医胆肾科、蒙医保健科、蒙医皮肤科、蒙医眼科、蒙医耳鼻喉科、蒙医蒙药浴科、蒙医风湿病科、蒙医研究室等。
1996~1998年,该院蒙医的年均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为61 318.7人和1 248人。
2004~2005年,年均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增长为75 967人和3 500人。蒙医病床使用率为105%。
医院根据蒙医传统秘方研制的蒙药“治瘫丸”,治疗脑血管病意外导致的偏瘫,有效率高达95%,获卫生部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该院蒙医血液科用蒙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率分别为88%和81.3%;该院蒙医五疗萨病科对各种原因造成的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病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的疗效。2003年,蒙医科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和自治区领先学科,使许多濒临失传的蒙医传统疗法又重放光辉。1991年,该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蒙医药培训基地与国家蒙药制剂中心,能生产11个剂型300个品种的传统中蒙药品和专科病治疗用药。2005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验收,确定为国家中蒙药新药临床药理试验机构。蒙医药培训基地近10年来,为自治区及省外的蒙医医疗机构培养培训了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人才400余人,同时接受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的蒙医药传统医学人才来院进修学习,约100余人次。
该院还被列为全国“八五”期间重点加强建设的研究机构之一,科研课题21项,通过成果鉴定20项,获奖6项,成果转让3项。先后编、整理出版《蒙医四部医典》、《碧失琉璃》等10余部经典著作。研究所、医院还承担着《中国蒙医药》、《中国民族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刊物。并于1996年6月通过了三级甲等中蒙医院评审验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三级甲等中蒙医医院”。1999年,该院跻身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负责评选的“全国百佳医院”的先进行列。
(2)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是“以蒙医为主、蒙西医结合”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服务覆盖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四盟及毗邻的周边省市,与北京、上海、辽宁、吉林等各大城市医院有着密切的医疗业务协作关系和学术往来。
医院始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89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 234平方米。床位编制800张,年门诊量30万余人次,住院病人1万余人次。设有38个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16个疗区,14个行政职能科室,1个分诊部。现有职工595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30人,中级职称221人。
医院有16个一级蒙中医科室,11个二级科室,30个专病特色门诊。其中,蒙医内科、蒙医传统疗术、蒙西医结合临床、蒙医疑难病科、神经外科、西医内一科等6个学科被批准为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点,设有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临床药理、蒙医血液病、脑病、肝病、神经外科等5个研究所,1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医院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和微创手术,采用新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积水、脑肿瘤、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等37项新技术;脑干肿瘤、岩斜区脑膜瘤、脊髓髓内肿瘤、采用脑室镜行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治疗脑积水、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多发性动脉瘤夹闭术等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院引进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数字化B超等设备开展新技术,针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宫颈癌高发的特点,在全区最先引进新柏氏膜式液基细胞学检测系统开展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的筛查工作。医院开展了急诊冠心病心肌梗死支架植入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和起搏器安装技术。医院传统疗术治疗中心应用拔罐放血、针灸、按摩、牵引、电针、药浴结合蒙西药专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类疾病等疾病。医院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各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
医院按以平标准建设2 300平方米的蒙药制剂楼,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组验收达标,并颁发生产许可证。自制蒙药160种,生产汤剂、散剂、水丸、蜜丸、油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擦剂、药浴等11个剂型,中蒙药材饮片500种。
2001~2005年,全院共有79项课题立项,其中蒙医58项。30余项课题通过自治区级鉴定,其中,12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1项处于区内领先水平。五年内发表论文566篇(蒙医220篇);其中,国际级37篇,国家级326篇,省区级203篇。医院引进了荷兰飞利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本东芝16排螺旋CT、美国实时四维彩超、日本奥林巴斯6400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直线加速器、全身彩色超声扫描系统、远程胎儿监护仪、三维B超工作站、全自动胃肠透视系统、血液透析系统、党中央监护系统筹200余台(件)新设备应用于临床,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2004~2005年,已开展微创手术2 000余例。
2005年6月,医院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注重提高服务意识,提供温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面推行“十项便民措施”,设医疗纠纷投诉电话,行风投诉电话,采取警院联防等措施,保障病人安全放心就医。医院推行院务公开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管理实行透明化。全院物资、医疗器械、药品等实行全面公开招标采购制度,药品、一次性卫材、化验试剂参加全市集中招投标采购,增加透明度,降低医疗成本,防止暗箱操作,减少浪费。开展“病人选择医生制度”、“病人费用查询卡制度”、“收费价格公示制度”等服务公开工作。医院与吉林省前郭县中蒙医院、阿鲁科尔沁旗、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旗医院、库伦旗蒙医医院等11家医院建立了长期的医疗协作、技术服务关系,为以上协作医院培养蒙医药人才。
1992年医院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医院”;1996年被评为全国“爱婴医院”;1999年被评为自治区“患者满意单位”;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百佳医院”;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教育系统“抗非”斗争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内蒙古百姓口碑最佳单位”。
(3)包头蒙中医院(研究所)
包头蒙中医院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部地区较大的一所以蒙医、中医为主,蒙、中、西医并存,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科医院。始建于1988年12月。现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爱婴医院”。建筑面积13 830平方米,编制床位300张。有职工470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5名,中级职称人员126名。蒙医临床设有蒙医内科、蒙医皮外科、蒙医妇儿科、蒙医五种疗法科和蒙西医结合科等。
包头蒙中医院前身系包头市第五医院和包头市第二医院蒙医科。包头蒙中医院蒙医临床以蒙中西医相结合为主要特色。该院采用蒙药嘎日地注射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用蒙药玛奈朱格降血脂等,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4)通辽市蒙医研究所
其前身是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初建于1980年。1984年被国家民委、卫生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同时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现有工作人员93人,病床50张。“七五”、“八五”后,该所共收集蒙、汉、藏、维吾尔、满文版蒙藏医学文献资料21类179种437份(册)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蒙医史》、《科尔沁蒙医传统正骨史》等历史文物25件。完成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蒙医药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蒙药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蒙医药治疗妇科抽搐病”等八项科研课题,其中,三项分获通辽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该所还翻译编写了《索玛然萨》(医药月帝)等蒙医药书籍16部,其中,11部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研制了“麝香消肿镇痛膏”、“保利尔(心舒安)、“蒌胃舒”、“桑肝丸”、“溃疡散”等新药。
(5)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蒙医研究所)
始建于1961年10月,坐落在锡林浩特市。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张。有工作人员164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的47人,卫生技术人员站在岗职工的78%。内设蒙医内、外、妇、儿、马奶、药浴、肝胆、皮肤、五官、蒙医正骨等26个临床科室。1997年被评为“三级乙等”蒙医医院。
建所后,该所先后搜集到80多种120多部珍贵的蒙医药古籍,编译、编写了400多万字的蒙医药著作。编写的《蒙医内科学》、《藏蒙医学词典》、《蒙医简易治疗手册》等,分别获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
该所的“酸马奶治疗冠心病”、“五花药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马奶酒疗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特点,在临床医疗中,也收到了效果。该所先后完成翻译编写蒙医药古籍专著21部,4部获省部级奖,5部获盟级奖。完成科研课题10多项,其中,6项获省部级奖,4项获盟级奖。获国家科研成果专利5项,有偿转让一项。其中,“沙棘五味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并于1982年被编入国家药典。“酸马奶疗法”1985年通过鉴定,1987年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他几项研究、编译成果,如“蒙药治疗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和研制的新剂型蒙药“沙棘九味片”以及《阿登验方集》、《高喜验方集》等分别荣获锡林郭勒盟科技进步奖。
该院1998年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区“百佳医院”,2002年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批准为非营利性医疗单位,2003年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明办评为全区文明行业示范点。
(6)鄂尔多斯市蒙医医院(蒙医研究所)
鄂尔多斯市蒙医研究所(蒙医医院)坐落在鄂尔多斯市区,其前身是伊克昭盟蒙医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医院在职工作人员11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2名,中级职称的37名。设置的临床科室有蒙医内儿、外妇、肝胆、骨伤、五官、心血管、皮肤、肛肠等。实际开放病床75张。1996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评审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蒙医医院。
医院在蒙医治疗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筹急慢性疾病,蒙医、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肝胆疾病、皮肤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疾病及疑难病方面,均取得显著疗效。医院研制的治疗乙型肝炎新蒙药“额利更”口服液I号、II号,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158例患者临床观察,服用该药10~15天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周左右血清转氨酶基本恢复正常,两个月内乙肝病毒标志物有所降低。
继医院已故著名蒙医王永福主任医师的《王永福医案》第一、第二集1987年荣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该所的《蒙医治疗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蒙医治疗脑震荡疗效观察》、《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疗效观察》又分别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伊克昭盟科技进步三等奖。编著的《蒙医护理学》、《鄂尔多斯蒙药资源调查》为提高蒙医护理质量、合理利用当地蒙药材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医院对蒙药在原有散剂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剂型改革,研制出冲剂、片剂、胶囊、膏剂、水丸、糖衣片、口服液等八种新剂型,被收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药品标准》增订本中。
(7)阿拉善盟蒙医医院(研究所)
阿拉善盟蒙医医院与阿拉善蒙医研究所系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系盟市级蒙医医疗、科研机构。坐落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西关东侧,占地面积20 694平方米,建筑面积9 693平方米。有工作人员1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5名。该院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者14名,中级职称者51名。全院设病床50张。分内、外、妇、儿四个病区。门诊部设蒙医内科、儿科、妇科、骨伤科、蒙西医结合科等。附设的制剂中心有蒙药调配车间。
阿拉善盟蒙医医院(研究所)将科研的主攻方向集中于蒙医药典籍、民间验方、单方的翻译、整理以及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的研究。临床上以传统蒙药为主,结合蒙医药浴疗法、放血疗法、银针火灸、拔罐疗法等特色治疗方法,成功治疗了胆石症、半身不遂、萎缩性胃炎、婴儿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病、骨质增生等许多疑难病症。该院研制的蒙药“尼拉哈森·阿日山(小儿甘露散),是在挖掘研究蒙医传统药方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反复验证研制成功的。研究者对蒙医原处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造,最后选择了地格达、寒水石、黑冰片、锁阳、荜拨等14味蒙药,经过科学组方、精心配制而成。对小儿急性、慢性腹泻及“寒热黏性”等腹泻,均有明显疗效。一般服用后72小时内能使94.78%的小儿急慢性患者痊愈。
该院(所)科学研究获专利1项,阿拉善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世界传统医学突出贡献优秀成果奖2项、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8)巴彦淖尔市蒙医医院
位于临河市新华西街,为盟市级蒙医专科医院,成立于1984年7月,前身系巴彦淖尔盟中蒙医院蒙医科和巴彦淖尔盟中蒙医药科学研究所。有工作人员118人,内设8个科室,开放病床54张。以蒙医药诊治疾病为主,其中,用蒙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佳。
(9)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
其前身系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医整骨医院,坐落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镇,是一所以蒙医传统正骨术进行治疗的蒙医专科医院,始建于1976年5月。医院占地面积13 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 654平方米。门诊病房综合楼及办公楼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院有10个一级临床科室,5个职能科室,设置病床100张。年收治住院患者2 000多名,门诊治疗3万多人次,治愈好转率达98%以上。
该院的传统蒙医整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整骨骨干医生是蒙医整骨第四、第五代传人。整骨以蒙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手法整复为主,蒙药治疗为辅。给患者服用的蒙药“尼古沙额木-9”系祖传秘方,能促使骨折快速愈合。该院治疗一个股骨干横断骨折、重叠畸形的患者,一般只需6~7周时间;治疗一个踝骨骨折合并踝关节开放性脱位以及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用5~6周时间即获痊愈。建院后,该院在《中华医史》、《上海中医药》、《中医骨伤科》等20多种省级以上学术杂志上,发表了200多篇关于蒙医整骨等学术论文。其中《祖传整骨》一书,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进步三等奖;《整骨知识》一书,获吉林省科研成果奖。自1986年后,该院先后被国家卫生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及通辽市卫生局命名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百家名牌特色医院”、“全国首批改革与创新示范单位”。
2002年,该院建成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制剂室,通过了国家GPP认证,注册生产84个品种的蒙药制剂。其中有该院自行研制生产的蒙药“旭日图·乌日勒”(接骨丹)。该院研制生产的“义德沁·淖力布”(如意珍珠丸)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动脉硬化、风湿,特别是坐骨神经痛具有独特的疗效。
(10)兴安盟蒙医医院
始建于1951年,复建于1979年。是兴安盟唯一的一所地区级集医疗、教学、科研、制剂生产为一体的蒙医药医疗机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为7 278平方米和7 340平方米,开设病床125张,内设蒙医内、外、妇、儿、肛肠、五官、肝病等15个临床科室和放射、内镜、超声、心电等7个医技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107名,占职工总数的77.5%。
1998年10月,医院与兴安盟残疾人蒙医职业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残疾人蒙医职业学校自1993年成立后,总共培养掌握中等专业知识的蒙医学员436人。2001年该校同内蒙古民族大学联合办学,又招收了95名学员。该校承担了全盟乡村蒙医的培训任务,至2003年底,共培养乡村蒙医107名。
2001年初,兴安盟蒙医医院成立了蒙医研究所,并有8个科研项目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科技厅或兴安盟科技局立项。其中,蒙药“肾康灵”胶囊的研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具有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推迟开始透析时间,延缓肾衰,提高肾功能等作用。该院采用蒙药软肝I号、II号、III号结合“免疫辨证三环、三联”疗法治疗各种各类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肝癌疗效显著。
2005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机构床位数及等级表
表8-1
二、队伍发展
1.初创阶段(1947~1953年)
这一阶段,蒙医们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战后重建、抗美援朝,特别是防病灭病各项工作,之后以蒙医与蒙医联合,蒙医与中医联合,或者蒙医与中医、西医联合等形式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在全区举办了200多家有蒙医参加的联合诊所。这些联合诊所,有的扎根基层成为后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的坚强支柱;有的发展壮大为今天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旗县级以上的蒙医(中医)医院、蒙医(中医)研究所和大型综合医院蒙医科等临床、科研、教学机构。
2.初次辉煌阶段(1954~1963年)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55年5月25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区中医、蒙医代表会议。72名中医代表、49名蒙医代表、12名西医代表和来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府有关领导部门的38名特邀代表共聚一堂,围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执行党的中蒙医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会后通过了《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决议》、《组织和巩固联合医疗机构试行方案》、《加强中(蒙)医学习方案的决议》等文件。
1954~1963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蒙医队伍第一次辉煌时期,期间完成的五件事对蒙医药的兴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是几乎所有知名的蒙医全都被请进了全区各级特别是盟市级以上临床、科研、教学单位,逐步建立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药体系;二是传承了千百年的“喇嘛医”称谓被“蒙医”称呼所替代;三是为“曼巴扎仓”蒙医培养形式续写了新的篇章;四是国家于1963年专门为蒙医普调了一次工资;五是搜集整理编译蒙医文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性成果。
(1)改“喇嘛医”为“蒙医”
195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喇嘛医代表会议召开前夕,有关人员经过反复推敲后一致认为:“喇嘛”和“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宗教范畴,后者是自然科学。社会上有人将技术不高的医生蔑称为“喇嘛大夫”。大家建议,“喇嘛医”今后应一律改称“蒙医”。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宣传部同意后,在是年召开的全区中(蒙)医代表会议上宣布:今后行文一律将“喇嘛医”改称“蒙医”。并强调,行文时如单独提到蒙医,则直接写作“蒙医”;如果中医与蒙医并列,则写作“中(蒙)医”。1962年2月21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正式发文,通知有关单位将“喇嘛医”一律改称“蒙医”,培养新蒙医。
(2)“曼巴扎仓”式蒙医药学校
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所蒙医学校乌兰浩特喇嘛医学校成立,第一任校长嘎拉僧就是一位活佛,该校第一批学员就是40名年轻的喇嘛。195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成立后,着手筹建的蒙医进修学校校址选择在呼和浩特市的乌素图召,喇嘛医出身的古纳任校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嘎拉僧活佛任名誉校长。1957年3月开办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第一期蒙医师资进修班的校址便选择在呼和浩特市西北郊的乌素图召(当年10月搬迁回呼和浩特旧城的席力图召),20名著名蒙医参加了学习。其实,借用“曼巴扎仓”这一传统形式培养社会主义新蒙医,早在194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伊始就尝试过。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从第一期全区蒙医师资进修班中聘请了苏德宝、金巴、于庆祥、诺日布、达尼玛席力布等著名蒙医及陈席力布、扎布等中青年蒙医,共同举办了一期蒙医研究班,专门从事《四部医典》的审核定稿工作,由古纳具体负责。第一期全区蒙医师资班和第一期全区蒙医研究班结束后,于庆祥、金巴、陈席力布、扎布、武绍新等被留下来,安排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工作。
1958年,第二期全区蒙医师资进修班按计划开班,30名蒙医参加了学习。为解决临床实习基地问题,第二期蒙医进修班的师生共同集资,开办了五塔寺蒙医门诊部。蒙医师资进修班举办期间,从阿鲁科尔沁旗请来了老蒙医善友,在古纳主持下,与于庆祥、包芹轩、武绍新等一道,以第二期全区蒙医研究班的名义开始着手翻译整理蒙医本草(荣博)。1960年完成初稿时定名为《蒙药学》,1971年正式出版。
参加1959年、1960年第三期、第四期全区蒙医师资进修班学习的蒙医分别有40名和50名。四期全区蒙医师资进修班的学习期限均为8个月,办班地址均选择在乌素图召、席力图召等寺庙中。总共培训蒙医骨干157名,当时全区知名的蒙医几乎都在这几期进修班和研究班学习过或当过教师。
1954~1959年,阿拉善旗依靠自己的力量总共举办了四期蒙医学习班,培训学员103名。
1956年,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蒙医教育“要采取传统的形式,充实新的内容”指示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拟在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盟、呼伦贝尔盟的召庙里再举办几期新式“曼巴扎仓”式培训班,培养更多的蒙医。196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批准了卫生厅的请示,指示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佛教协会会同办理。后佛教界部分喇嘛对“充实新的内容”持有异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采用“新式曼巴扎仓”计划。
1964年成立的伊克昭盟中蒙医研究所,在筹建阶段就着手进行蒙医药古籍的整理翻译,以及蒙医药人才的培训培育工作。建所两年,除开设蒙医门诊外,翻译了《珊瑚项链》等3部蒙医典籍,举办了两期蒙医进修班,培养学员100余人。
(3)提高蒙医工资待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医疗机构,特别是在联合医疗机构和基层工作的蒙医,其工资比西医和其他行业工资都低。1962年,全区公社(乡)一级医疗单位的蒙医月工资最高50元,最低20元,大多数只挣30~40元钱。锡林郭勒盟西乌旗阿尔山德力格尔公社蒙医月工资平均35元,西医平均66元;乌兰察布盟乌兰哈达公社蒙医月平均工资41元,西医平均50元。在牧区工作的蒙医的收入一般都低于当地社员中等生活水平。196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在经济尚不宽裕的情况下,批准同意为全区所有国家医疗机构中的蒙医普调一级工资。
(4)搜集整理蒙医文献
1959~196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蒙医研究室收集了大量与民族医药有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300余部蒙、藏、汉、日、俄语资料,以及挂图、图谱、针灸铜人、传统医疗器械等珍贵文物。
在组织全区蒙医研究班从事蒙医经典著作的整理、稽考、校勘、编译、出版工作的同时,195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蒙医研究室成立,卫生厅从区内外聘请了20多名蒙医药专家及精通蒙藏文字的学者,集中人力物力从事蒙医典籍的编译工作。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拨发了专款,为专家配备助手,且每人住一个单间,生活上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应聘的专家有宁日布、拉喜斯楞、力格德布、依德木、高喜、占布拉什努、嘎拉森桑杰、登布日勒宁布、尼玛扎拉森、金巴、德宝、普日来、僧格扎布等。经过2~3年,编译完成了《碧光琉璃医鉴》、《医宗要旨》、《方海》、《医药宝鉴》、《增补疗法》、《红珊瑚方剂》、《呵黎勒晶珠医药学鉴》等十多部藏医学经典著作。
3.调整阶段(1963~1965年)
这个时期机构人员变动频繁。以内蒙古中蒙研究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为例,1958年以前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领导,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成立以后,又隶属内蒙古医学院,院、所、系实行统一领导体制。1962年,经过整顿重组后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又划归卫生厅领导。1964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交卫生厅管理,中蒙医系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仍归属内蒙古医学院,系院所仍作为一个党总支属卫生厅领导。这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于1959年成立,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的大部分蒙医药人员划归到新成立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组成了该院的蒙医、蒙药两个研究室,部分蒙医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开设门诊。还有一部分蒙医下到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等农牧区。196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下马,在该院工作的绝大部分蒙医药人员,分别回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和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工作。
1963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被确定为“肃反”试点。
4.“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的老蒙医都被剥夺了看病、教学、搞科研的权利。
1968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成立“六·二六”办公室。是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军区后勤部卫生处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区卫生行政会议,决定各医疗卫生单位抽调三分之一人员到农村牧区巡回医疗。幸存的部分蒙医药人员有一部分参加了下乡巡回医疗。
1968年,冬天开始的“挖肃”运动中,更多的蒙医药人员受到迫害。在1971年的“精简下放”中,全区四盟二市共下放1 800多名医疗卫生人员,大批老蒙医和业务骨干被下放到农村牧区。
1970~1972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的部分职工联合其他高等院校的一些教师,对全区的中蒙药资源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资料后来整理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草药》、《蒙药材》,以蒙汉两种文本先后公开出版。
1972~1977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蒙医研究室部分人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的编写工作,负责协助起草药典中的蒙药标准。为完成这项任务,编写人员历时五年,走遍了全国十几个省区,对蒙药材的产地、沿用一一进行了考证、鉴别。
197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工作会议在锡林浩特召开。会议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研究所)创办了蒙医药蒙文期刊《蒙医药》。是年12月,国家卫生部在呼和浩特召开了有八省区参加的国家新药典蒙药、藏药、维吾尔药标准审稿会议。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些工作者又成为蒙医临床医疗的骨干。为了让老蒙医后继有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为复出的老蒙医阿拉坦仓配备了继承人,并于1976年协助阿拉坦仓完成了《蒙医临床经验》的编写出版。
1977年,恢复建制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蒙医药研究室,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的支持下,重新恢复了对《碧光琉璃医鉴》等经典医籍的整理翻译,并收集蒙药材233种,成立了蒙药标本室。
5.再创辉煌时期
(1)恢复队伍
1977年4月,中蒙医学会在停止活动十年之久后又恢复了活动。次年,蒙医学会和中医学会分立。
1978年11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恢复了中蒙医处的建制,紧抓了落实政策工作,恢复了“文化大革命”中被强行下放(包括单位被撤销、解散的)的蒙医药人员的工作。其中,因年老体弱或严重伤残不能继续工作的,通过卫生、民政等渠道给以适当生活补贴,做到老有所养。至1980年,全区将近2 000名中蒙医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1978年,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开始,全区有21名中蒙医被评为主任医师,47名中蒙医被评为副主任医师,5名中蒙药人员被评为副主任药师;有5名中蒙医药教学人员在教育系统被评为教授、副教授。
1978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部、劳动总局向下发了《关于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的中医中吸收一万名中医药人员,充实加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问题的通知》。1979年,通过考试和推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择优录取110名蒙医(不包括东三盟、西三旗)充实到了各级全民所有制蒙医药机构。
1985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一次将40名蒙医充实到各级国家办蒙医药机构中。至1985年,全区中蒙医院(所)达到73所(其中设正规病床的有46所)拥有病床2 201张。在这73所中蒙医机构中,国家办的39所,集体办的34所;自治区级的2所,盟市级的9所,旗县级的62所。在62所旗县级中蒙医院中,日门诊量在200人以上的有15所。许多旗县的中蒙医院人员不到旗县医院的三分之一,但门诊量却与旗县医院相当。与此同时,全区各级综合医院也都先后恢复或新建了中蒙医科。
(2)加强内涵建设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仅存中蒙医机构6所,没有独立的蒙医医疗机构。1978~1979年,恢复和新建了中蒙医机构18所。
伊克昭盟中蒙医研究所,1976年恢复,1979年在伊盟盟委支持下扩建成了伊盟蒙医研究所和伊盟中医院两个独立的机构。新建成的伊盟蒙医研究所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开设有50张病床的科研、临床大楼,由著名蒙医王永福出任分管业务技术的副所长。
阿拉善盟地区,“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盟3个旗的旗医院都建立有蒙医科,各旗中心卫生院都开设有中蒙医门诊,总共有各类蒙医药人员62名。“文化大革命”使该地区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顿、瘫痪。1980年,该盟3个旗重新又建立了旗蒙医院。1982年建成了盟蒙医药研究所。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五”期间“县县建立中医院”的战略部署,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七五”期间重点抓了蒙医医院的建设。到1990年,全区24个牧业旗市都建立了蒙医院或蒙医门诊部。到1981年底,全区中蒙医院已经有将近60所。
1982年9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召开全区中蒙医院暨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会议针对全区中蒙医院特色不突出、办院方向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三点整改意见。第一,培训中蒙医院院长及科室干部,以提高领导班子的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第二,调整各中蒙医院的科室设置,以突出中蒙医特色。第三,着手制订全区统一的中蒙医病历格式,以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两年的整改,特别是通过1983~1990年的“创建文明医院”活动和1990年以后的中蒙医医院分级管理,绝大部分蒙医医院在基本告别脏、乱、差的同时,明确了办院方向,开展了许多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这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先后举办了多期“蒙医师函授班”、“蒙医研究班”、“蒙医经典著作研究班”,数百名各级各类蒙医药人员参加了学习。蒙医医疗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蒙医医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蒙医医院办院水平的提高。
199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评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著名中蒙医”活动。评选结果在同年7月21日公布,18名蒙医中医专家榜上有名。
1999年,蒙医药与西医、中医同步在全国实施了执业医师考试。卫生厅组织了蒙医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专家编写了《蒙医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笔试大纲》、《蒙医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助理医师笔试大纲》及《蒙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2000年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发出《关于在全区中蒙医医疗机构继续开展建设“放心药房”工作的通知》,以全面规范中蒙医医疗机构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保证药品质量,让患者吃上安全、有效的放心药。
2000年11月20日,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中蒙医工作,更好地发挥旗县级中蒙医院在农村牧区中蒙医药工作中的龙头指导作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发出《关于申报全国农村牧区中蒙医工作先进旗县建设单位的通知》,要求各盟市在总结第一批全国农村牧区中蒙医工作先进旗县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申报“全国农村牧区中蒙医工作先进旗县”建设工作及单位。
2001年2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正式颁布,标志着中蒙医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2001年3月26日,自治区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宣传贯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的通知》,要求全区各盟市以召开座谈会、义诊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传达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掀起宣传《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的热潮,并积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2002年,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为了全面推动《条例》的贯彻实施,进一步促进自治区蒙医中医事业的产业化,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治区人大和自治区卫生厅组成调研组,于当年4月到全区5个盟市、10个旗县区、1所蒙医院校、2个蒙中药制药厂、15个蒙中医机构、6所苏木乡镇卫生院,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颁布实施一年来,全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条例,在蒙医中医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执法督察,全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管理组织建设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全区12个盟市中,原来只有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呼伦贝尔市5个卫生局设有中蒙医科,但是在2002年督察时发现,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卫生局也增设了中蒙医科,极大地加强了蒙中医工作的组织管理。同时,全区各级蒙中医机构也纷纷依照条例加强管理,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了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是年,蒙医在民族医中率先实现了执业医师标准化考试。
是年,自治区卫生厅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蒙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实施方案》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蒙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标准与检查细则》。经过专家论证、评审,最终确定了包括内蒙古中蒙医院血液科、内蒙古中蒙医院心血管病科、兴安盟蒙医院肾病科、通辽市蒙医研究所肾病科、阿拉善盟蒙医院药浴专科、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五疗科等12个蒙中医重点专科专病。
2005年5月,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的积极协调和争取下,对蒙医中医施行全行业管理。是年7月启动的“蒙医标准化建设”项目,包括《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炮制规范》、《蒙药标准》的制定,为实现蒙医药标准化总共投资1 100万余元,成为蒙医药基础理论和标准化建设的一座“里程碑”。这一年全区还实施了“旗县级蒙医医院建设项目”。
是年12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两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蒙医药事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从总体发展目标出发,为了加强现有蒙医医疗机构建设,使蒙医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让蒙医药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提出了蒙医药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主要任务:①继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中医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改变蒙中医药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②加强蒙医医疗机构建设,使其逐步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健全、技术领先、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医院,争取到2015年达到同级综合医院水平。③加强蒙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培育“名蒙医院”、“名蒙医科”、“名蒙医”、“名蒙药(特色验方)”,到2010年建设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蒙医专科5~10个,培养出国内知名蒙医专家10~20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内知名专家30~50人。④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突出领先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提高蒙医防病治病能力。⑤推进蒙医药科技进步,做好蒙医药文献整理、研究,蒙医基础理论研究,蒙医药标准化建设,实验室建设,GGP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建设及蒙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工作。⑥继续做好蒙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高层次、高学历、复合型的蒙医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⑦推动蒙药研究与蒙药产业的结合,提高蒙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进蒙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强蒙药新药研究,发展现代蒙药,解决蒙药制剂流通问题,促进蒙药制剂发展。《实施意见》从组织、政策、资金、人才、机制五个方面作了详细规定,以保障上述目标任务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3)归口管理
2005年,卫生厅决定实行蒙中医工作全行业管理,将全区蒙中医各项业务工作统一归口卫生厅中蒙医处管理。归口管理后,除原有的蒙中医管理业务外,蒙中医机构准入、蒙中医药人员准入、蒙中医机构管理、蒙中医药人员管理和其他有关蒙中医的业务工作归口中蒙医处管理。
(4)标准化建设
1986年,内蒙古卫生厅审定并颁布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收载蒙药材322种。1998年卫生部颁布了《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收载蒙药材57种、蒙成药145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中华本草·蒙药分卷》、《中国新修本草》、《中国民族药食大全》、《蒙成药标准》等国家一批蒙医药规范化、标准化典籍相继出版。
2005年,成立了以自治区政府乌兰副主席为组长的蒙医药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分别由自治区卫生厅、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卫生厅。
领导小组确定了《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炮制规范》、《蒙药标准》等4个标准化建设项目。分别由自治区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检验所,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等单位牵头完成。作为自治区政府项目,自治区财政共拨款1 363万元项目经费予以支持。其中《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一项由自治区卫生厅负责实施,同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万元课题经费支持。《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编写病证涉及蒙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疗、温病、五官科、骨科等8个学科的428种病证。从2005年10月份立项,编委会已经先后召开了四次编审委员会会议、一次编写工作会议和一次培训会议,先后讨论了编写形式、组织方式、体例、各学科组长入选以及学术层面的若干问题。同时,为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学者的作用,聘请业内资深专家组成了审定委员会,负责指导、审稿和论证工作。
(5)先进旗县创建
1999年,全区先后有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旗、通辽市的奈曼旗、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等9个旗县经申报、审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创建“全国农村牧区蒙中医工作先进旗县”建设单位,进行为期3年的重点建设。
1999年,鄂温克旗为蒙医院投入资金20万元,加上自治区卫生厅投入的23万元,确保了蒙医药医、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全旗重点加大了对卫生院蒙医科室建设的改造和购买设备的资金投入,2005年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一座面积为1 600平方米的蒙医院病房楼。
2003~2005年,该旗对蒙医药的经费投入分别为197万元、197万元、227万元,分别占卫生事业经费的13%、11%、13%,使在这些单位工作的职工工资的财政补助比例达到了90%。
2002年8月,自治区卫生厅对上述9个创建旗县的建设工作进行了中期检查,并把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反馈。同时,对下一步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003年3月,阿拉善左旗设立了民族医药发展基金,并制订了基金筹集、管理、运营实施细则。至2005年,民族医药发展基金的资金筹集已达到600多万元,主要投向民族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医疗设备及配套设施的购置,以及全旗各民族医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2003年,准格尔旗投入资金70万元,建设了旗蒙医院门诊楼。2004年,准格尔旗结合实施“县办县管”的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对基层卫生院的经费补偿政策,保证和规范了对农村牧区卫生事业的投入。2005年,准格尔旗人民政府投资1 500万元,建设了面积12 000平方米的旗中蒙医院。奈曼旗人民政府三年来不断加大对蒙医工作的投入力度,每年安排60万元经费,支持蒙医药事业的发展。争取到建设项目后,旗财政匹配专项资金55万元,用于创建工作。
2004年9月,自治区卫生厅委托相关盟市卫生局按照验收标准组织对上述创建旗县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并及时将自查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形成文字材料报送自治区卫生厅。
2005年8月,在相关盟市卫生局和创建旗县进一步自查的基础上,自治区卫生厅组成初审评估组,对全区9个创建全国蒙中医工作先进旗县的建设工作,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方案》和《评审细则》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评估。评估组首先认真听取了9个旗县人民政府以及旗县卫生局、蒙医(中蒙医)院创建工作情况的汇报,细致查看并询问了9个旗县人民政府、旗县卫生局及旗县有关部门创建工作的原始文件资料、档案和有关情况,实地考核检查了9个旗县蒙医(中蒙医)院的建设情况和相关资料。并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由自治区卫生厅初审评估组随机抽取了每个创建旗县的4所苏木(乡、镇)卫生院、4所嘎查(村)卫生室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实地查看和考核。
初审期间,评估组还通过听取、查看、询问、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意见和看法,并对部分基层医务工作者、患者进行了随机采访,掌握和了解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情况。
(6)科技研发
2005年底,全区有70多项蒙医药科研成果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有140多项省级科研项目经专家评审立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研究也取得新进展,特别是用蒙医药治疗颈、腰椎疾病,骨科疾病及各类关节疾病、血液病、肝炎、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疑难病已取得明显疗效。蒙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已整理出版90余部。
自治区将医药研究开发及科技创新作为蒙医药事业发展的突破口,组织卫生、科技等部门和医疗、研究机构,以及中蒙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积极构建蒙药创新体系,加快蒙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2005年,全国共有专业蒙药生产企业6家,一批蒙药知名品牌,冠心七味丸、如意珍宝丸、巴特尔-7等,在全国中药OTC市场销售中已占有重要份额。
(7)学术交流
2001年8月18~20日,国际蒙医药学术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主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承办的首届国际蒙医药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蒙医药学术交流,同时举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药发展五十年成就展览”。会议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采取边收集论文、边组织专家评审的办法,每篇论文都经过三轮严格评审。精心制作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药事业五十年发展成就展览”,全面展示全区蒙医药发展成就,内容包括蒙医药机构、队伍建设,蒙医教育,蒙医药遗产的发掘整理,蒙医药医疗特色、科研成果,蒙药生产等。为了做好会议宣传工作,组委会拟定了宣传计划,成立了宣传报道组,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国内各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宣传报道。组委会准备了有关全区蒙医药事业新闻报道的基础材料,包括机构建设、专科特色,名医简介、传统疗法、学科发展等。7月9日,在新城宾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内代表共308人,分别来自内蒙古、北京、辽宁、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外宾27人,来自蒙古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波兰、印度、德国、泰国、以色列等10个国家。
这次会议共收到蒙医药学术论文963篇,其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891篇,区外54篇,国外18篇。会议学术委员会通过严格评审,选出了395篇论文,用蒙、汉、英三种文字,以《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专刊的形式出版发行。大会宣读交流论文24篇,并对多篇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组交流,这些论文充分体现了蒙医药学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成果。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蒙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及蒙医药事业在21世纪的发展这一主题,从蒙医药基础理论、临床诊疗、蒙药开发研究、蒙医药管理、蒙医药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议期间,还成功地举办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蒙医药发展五十年成就”展览,充分展示了五十年来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