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队伍建设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近代护理工作是随着西医的传入而开展起来的。民国12年(1923年),归绥公教医院建成开诊时就正式配备有护士。1924年该院成立护士养成班,成为内蒙古地区较早成立的培养护士的摇篮,到1939年共毕业230多人。此后,内蒙古地区官立或私立的较大医院都有一定数量的护士或助产士,但人员不多。1949年,全区总共有护士20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区各地兴办卫校、护校培养护理人员的同时,内地省区还分配来大量护士支援边疆建设,全区护理队伍迅速壮大。1965年,全区护士队伍已发展到4644人,是1949年的23.1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护理人员增加较少,出现护改医或护士改行做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护理队伍,医生与护士比例明显失调。1965年全区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医院的医护之比为1∶0.87,“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1975年,此比例数下降为1∶0.75。
1979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198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根据全区护理人员来源不足的情况,按照卫生部的分配指标,在全区招收1500名初中毕业生,经过半年培训,补充了护理队伍。此后,护士的培养工作逐渐加强,并纠正了护改医现象,动员改行的护士归队。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护士待遇,提高护士地位,护理队伍得到新的发展和壮大。
1984年开始,全区逐步加强了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每年在“5·12”国际护士节前后,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护理学会都要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985年,国家卫生部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护理工作30年的护士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全区共有899名护士受到卫生部表彰,领取了荣誉证书和证章。
1985年3月和5月,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护理学会,在呼和浩特市接连举办了内蒙古直属单位,青年护士护理知识竞赛和全区青年护士护理知识竞赛。
1986年6月,自治区卫生厅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区首届护理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优秀护士和从事护理工作30年的老护士,向全区护理工作者发出倡议书。
1987年,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定期颁发30年护龄荣誉证书和证章的通知》,采取定期颁发的办法,从1987年起每隔三年颁发一次护理荣誉证书和证章,颁发时间为这一年的“5·12”国际护士节。
1993年,自治区卫生厅主持编写了《护理伦理知识竞赛问题300题》。并以此书为标准,在全区范围内举行了护理伦理知识竞赛。在各盟市组织各级各类医院普遍学习和竞赛的基础上,选拔优胜者参加了全区竞赛。经过预赛和决赛,决出了优胜集体和个人,对优胜者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表彰。
1998年,国家卫生部在“5·12”国际护士节时,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一次表彰、奖励“模范护士”的活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15名护士受表彰,获得卫生部“模范护士”称号。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劳动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精神,受表彰的模范护士每人晋升一级工资。
1998年,在呼和浩特地区召开了1800名护士参加的纪念大会,会上为387名有30年护龄的老护士颁发了证书和奖章。
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召开了全区优秀护士先进事迹演讲活动,是年,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护理学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纪念“5·12”护士节大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出席会议。
2001年,内蒙古卫生厅在赤峰地区,举办了全区纪念“5·12”国际护士节电视专题文艺演出,同时在《现代护理报》开辟了内蒙古护理专版,向全国护理界展示内蒙古护士的风采。
2003年,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药监局、内蒙古护理学会在呼和浩特举办了内蒙古首届白衣天使大赛,对优秀个人和集体进行了表彰。
2004年,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医院、内蒙古电视台在呼和浩特举办护士日记大型文艺专题晚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出席晚会,并为全区82名优秀护士颁奖。自治区卫生厅还邀请国内护理界著名老前辈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曾熙媛到会为新护士授帽。是年,全区有3.2万名执业护士登记注册。
2005年,“5·12”护士节,自治区卫生厅与内蒙古邮政局联合举办了“向全区护士致敬”活动。是年,国家卫生部、中华全国妇联、总后卫生部在“5·12”国际护士节时,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一次表彰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的活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5个医院的护理部、1个护理组受“巾帼文明岗”表彰,有3位护理部主任、1位护士长受“巾帼建功”标兵的表彰。
二、护理制度与业务发展
1949年前,内蒙古地区只有少数较大的医院,其中主要是教会医院,制订一些护理工作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差错登记制度及入出院制度等,很不健全。在护理技术方面,当时主要进行注射、体温测量及一些小手术后的常规护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医院管理工作的加强,护理工作也得到重视和较快的发展。病房管理制度、入出院制度、早会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差错登记制度、三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及护士职责等相继建立起来,其中,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些护理制度的保留和补充。同时,护理技术也迅速提高,能进行静脉输液、输血、吸氧、胃肠减压操作、灌肠、抽胃液、骨牵引、各种手术后和早产儿的护理等。
1953年,中华护理学会内蒙古分会成立,并组织了大量的学术活动,举办护理培训班,开展护理基本功训练和技术竞赛,制定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推动了全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文化大革命”时期,护理工作遭到严重干扰,特别是运动初期,许多有效的护理工作制度被废止。有的医院实行“医护工一条龙”的办法,取消了医护分工及三级护理制度,放弃了责任制,导致医院护理工作混乱,护理质量下降,直至1972年以后才有所好转。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护理制度逐步得以恢复。1979年,卫生部制发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此后,护理工作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8年,中华护理学会内蒙古分会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班,选派学有专长的护理人员分赴区内各盟市进行学术讲座,交流经验,多次举行各种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比赛,对提高全区护理工作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1982年,该会编印英汉对照《护士用常见症状详述》2.2万册,发行全国各地。是年,在全国护理科普表彰会上,中华护理学会内蒙古分会被评为全国护理科普先进集体。
1982年4月全国中医医院暨中医高等教育工作湖南衡阳会议召开后,中医临床辨证施护开始得到重视和推广。为此,自治区卫生厅中蒙医处,抽调专人编写了《中蒙医临床常用术语》《护理常规和保健食谱》等有关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和学习培训教材,并全面开展中医辨证施护的相关培训工作,举办多期中医辨证施护培训班,为全区各级中医院、中蒙医院进行特色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5年,全国护理教育经验交流会议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医院均有一位副院长分管护理工作,大型医院设立了护理部,并实行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二级负责制,建立了夜班护士长查房制度。同时,全区各级医院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普遍推行了护理岗位责任制。有的地区或单位开始实行责任制护理,制订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增加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新规章。如岗位责任制、病人管理制度、饮食管理制度、探视陪护制度以及护理病志书写和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制度等。护理技术也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有了新的提高。
1985年,自治区卫生厅下发《关于重视和加强护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全区各级医院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护理工作系统。医院护理工作主要由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全面负责管理,科室实行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三级负责制或护士长、护士两级负责制。由医疗科主任进行业务指导和配合。
1986年,自治区卫生厅组织有关护理专家编写了《责任制护理》一书,成为全区开展责任制护理的指导用书。是年,自治区卫生厅医政处组织编写了《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内容包括对护士的素质要求及20多项基础护理操作规程,统一了全区基础护理操作程序。
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建立护士资格考试和注册制度。自治区卫生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制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1996年,自治区卫生厅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通知》,对全区符合条件的护士开始颁发护士执业证书。总共发证书22 880个。是年,全区有5230人参加了全国护士执业考试,通过考试达到国家及格分数线有4609人,占考生总数的88.13%。
1997年,全区开始逐步推广整体护理工作。并确定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赤峰市红山区医院为全区整体护理试点医院。自治区卫生厅在开展整体护理试点时,首先组织有关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整体护理、护理程序的有关理论,准确把握其内涵,使整体护理与模式病房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1998年,内蒙古重新调整了全区整体护理指导组成员,制定全区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开展整体护理试点工作的计划。是年,自治区卫生厅在牙克石市举办全区整体护理工作暨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邀请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专家进行授课。
199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士执业考试组织工作受到卫生部表扬,并在贵州召开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工作会议作大会经验交流。
2000年,全区护理专干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并根据国家卫生部的要求,部署护士注册信息管理的前期工作。
1998—200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全区完成每双年度护士集体校验注册。
2002年,为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自治区卫生厅组织全区护理专干和部分医院护士长,赴香港参观访问香港医院管理局和部分医院。
2003年全区广大护士积极投入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抑制了病情在更大范围感染和流行。
2004年11月23日,内蒙古卫生厅印发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士执业注册工作方案(暂行)》,规定了发证机关和注册机关、注册对象及条件、申请人提交材料、注册程序、注销注册、变更注册、护士执业证书遗失补办程序等内容,进一步规范了全区护士职业注册工作; 12月,自治区卫生厅在北京召开全区护士注册暨护士注册工作软件培训会议。
2005年4月,首次完成全区2.7万余名护士注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工作,按时上报国家卫生部。
一、护理队伍建设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近代护理工作是随着西医的传入而开展起来的。民国12年(1923年),归绥公教医院建成开诊时就正式配备有护士。1924年该院成立护士养成班,成为内蒙古地区较早成立的培养护士的摇篮,到1939年共毕业230多人。此后,内蒙古地区官立或私立的较大医院都有一定数量的护士或助产士,但人员不多。1949年,全区总共有护士20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区各地兴办卫校、护校培养护理人员的同时,内地省区还分配来大量护士支援边疆建设,全区护理队伍迅速壮大。1965年,全区护士队伍已发展到4644人,是1949年的23.1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护理人员增加较少,出现护改医或护士改行做其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护理队伍,医生与护士比例明显失调。1965年全区卫生部门县及县以上医院的医护之比为1∶0.87,“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1975年,此比例数下降为1∶0.75。
1979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198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根据全区护理人员来源不足的情况,按照卫生部的分配指标,在全区招收1500名初中毕业生,经过半年培训,补充了护理队伍。此后,护士的培养工作逐渐加强,并纠正了护改医现象,动员改行的护士归队。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护士待遇,提高护士地位,护理队伍得到新的发展和壮大。
1984年开始,全区逐步加强了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每年在“5·12”国际护士节前后,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护理学会都要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985年,国家卫生部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护理工作30年的护士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全区共有899名护士受到卫生部表彰,领取了荣誉证书和证章。
1985年3月和5月,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护理学会,在呼和浩特市接连举办了内蒙古直属单位,青年护士护理知识竞赛和全区青年护士护理知识竞赛。
1986年6月,自治区卫生厅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区首届护理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优秀护士和从事护理工作30年的老护士,向全区护理工作者发出倡议书。
1987年,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定期颁发30年护龄荣誉证书和证章的通知》,采取定期颁发的办法,从1987年起每隔三年颁发一次护理荣誉证书和证章,颁发时间为这一年的“5·12”国际护士节。
1993年,自治区卫生厅主持编写了《护理伦理知识竞赛问题300题》。并以此书为标准,在全区范围内举行了护理伦理知识竞赛。在各盟市组织各级各类医院普遍学习和竞赛的基础上,选拔优胜者参加了全区竞赛。经过预赛和决赛,决出了优胜集体和个人,对优胜者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表彰。
1998年,国家卫生部在“5·12”国际护士节时,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一次表彰、奖励“模范护士”的活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15名护士受表彰,获得卫生部“模范护士”称号。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劳动人事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精神,受表彰的模范护士每人晋升一级工资。
1998年,在呼和浩特地区召开了1800名护士参加的纪念大会,会上为387名有30年护龄的老护士颁发了证书和奖章。
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召开了全区优秀护士先进事迹演讲活动,是年,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护理学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纪念“5·12”护士节大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出席会议。
2001年,内蒙古卫生厅在赤峰地区,举办了全区纪念“5·12”国际护士节电视专题文艺演出,同时在《现代护理报》开辟了内蒙古护理专版,向全国护理界展示内蒙古护士的风采。
2003年,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药监局、内蒙古护理学会在呼和浩特举办了内蒙古首届白衣天使大赛,对优秀个人和集体进行了表彰。
2004年,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医院、内蒙古电视台在呼和浩特举办护士日记大型文艺专题晚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出席晚会,并为全区82名优秀护士颁奖。自治区卫生厅还邀请国内护理界著名老前辈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曾熙媛到会为新护士授帽。是年,全区有3.2万名执业护士登记注册。
2005年,“5·12”护士节,自治区卫生厅与内蒙古邮政局联合举办了“向全区护士致敬”活动。是年,国家卫生部、中华全国妇联、总后卫生部在“5·12”国际护士节时,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一次表彰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的活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5个医院的护理部、1个护理组受“巾帼文明岗”表彰,有3位护理部主任、1位护士长受“巾帼建功”标兵的表彰。
二、护理制度与业务发展
1949年前,内蒙古地区只有少数较大的医院,其中主要是教会医院,制订一些护理工作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差错登记制度及入出院制度等,很不健全。在护理技术方面,当时主要进行注射、体温测量及一些小手术后的常规护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医院管理工作的加强,护理工作也得到重视和较快的发展。病房管理制度、入出院制度、早会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差错登记制度、三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及护士职责等相继建立起来,其中,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些护理制度的保留和补充。同时,护理技术也迅速提高,能进行静脉输液、输血、吸氧、胃肠减压操作、灌肠、抽胃液、骨牵引、各种手术后和早产儿的护理等。
1953年,中华护理学会内蒙古分会成立,并组织了大量的学术活动,举办护理培训班,开展护理基本功训练和技术竞赛,制定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推动了全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程。
“文化大革命”时期,护理工作遭到严重干扰,特别是运动初期,许多有效的护理工作制度被废止。有的医院实行“医护工一条龙”的办法,取消了医护分工及三级护理制度,放弃了责任制,导致医院护理工作混乱,护理质量下降,直至1972年以后才有所好转。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护理制度逐步得以恢复。1979年,卫生部制发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此后,护理工作逐渐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8年,中华护理学会内蒙古分会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班,选派学有专长的护理人员分赴区内各盟市进行学术讲座,交流经验,多次举行各种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比赛,对提高全区护理工作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1982年,该会编印英汉对照《护士用常见症状详述》2.2万册,发行全国各地。是年,在全国护理科普表彰会上,中华护理学会内蒙古分会被评为全国护理科普先进集体。
1982年4月全国中医医院暨中医高等教育工作湖南衡阳会议召开后,中医临床辨证施护开始得到重视和推广。为此,自治区卫生厅中蒙医处,抽调专人编写了《中蒙医临床常用术语》《护理常规和保健食谱》等有关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和学习培训教材,并全面开展中医辨证施护的相关培训工作,举办多期中医辨证施护培训班,为全区各级中医院、中蒙医院进行特色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5年,全国护理教育经验交流会议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医院均有一位副院长分管护理工作,大型医院设立了护理部,并实行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二级负责制,建立了夜班护士长查房制度。同时,全区各级医院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普遍推行了护理岗位责任制。有的地区或单位开始实行责任制护理,制订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增加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新规章。如岗位责任制、病人管理制度、饮食管理制度、探视陪护制度以及护理病志书写和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制度等。护理技术也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有了新的提高。
1985年,自治区卫生厅下发《关于重视和加强护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全区各级医院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护理工作系统。医院护理工作主要由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全面负责管理,科室实行科护士长、护士长、护士三级负责制或护士长、护士两级负责制。由医疗科主任进行业务指导和配合。
1986年,自治区卫生厅组织有关护理专家编写了《责任制护理》一书,成为全区开展责任制护理的指导用书。是年,自治区卫生厅医政处组织编写了《基础护理操作规程》,内容包括对护士的素质要求及20多项基础护理操作规程,统一了全区基础护理操作程序。
199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建立护士资格考试和注册制度。自治区卫生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制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士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1996年,自治区卫生厅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通知》,对全区符合条件的护士开始颁发护士执业证书。总共发证书22 880个。是年,全区有5230人参加了全国护士执业考试,通过考试达到国家及格分数线有4609人,占考生总数的88.13%。
1997年,全区开始逐步推广整体护理工作。并确定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赤峰市红山区医院为全区整体护理试点医院。自治区卫生厅在开展整体护理试点时,首先组织有关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整体护理、护理程序的有关理论,准确把握其内涵,使整体护理与模式病房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1998年,内蒙古重新调整了全区整体护理指导组成员,制定全区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开展整体护理试点工作的计划。是年,自治区卫生厅在牙克石市举办全区整体护理工作暨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班,邀请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专家进行授课。
1999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士执业考试组织工作受到卫生部表扬,并在贵州召开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工作会议作大会经验交流。
2000年,全区护理专干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并根据国家卫生部的要求,部署护士注册信息管理的前期工作。
1998—200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全区完成每双年度护士集体校验注册。
2002年,为加强护理管理工作,自治区卫生厅组织全区护理专干和部分医院护士长,赴香港参观访问香港医院管理局和部分医院。
2003年全区广大护士积极投入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抑制了病情在更大范围感染和流行。
2004年11月23日,内蒙古卫生厅印发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护士执业注册工作方案(暂行)》,规定了发证机关和注册机关、注册对象及条件、申请人提交材料、注册程序、注销注册、变更注册、护士执业证书遗失补办程序等内容,进一步规范了全区护士职业注册工作; 12月,自治区卫生厅在北京召开全区护士注册暨护士注册工作软件培训会议。
2005年4月,首次完成全区2.7万余名护士注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工作,按时上报国家卫生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