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全区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内蒙古医学院建成并开始招生。学校在校生规模定为1200名(学制5年,每年招生240名),只有医疗系一个系。当时的内蒙古医学院为国家卫生部直属高校,生源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为主,部分来自东北三省和河北、河南、山西等邻近省区,还有少数军队干部及印尼华侨学生。学校教学工作完全按照国家颁发的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
1958年5月包头医学院成立。同年该校招收医学专业本科生101人。同年,全区的高等医学院校,原有的、改建的加新办的达到3所。内蒙古医学院新设中医系,内设中医、蒙医两个专业。同年,中医专业招生105名,蒙医专业招生58名。此后,内蒙古医学院除原设的专科外,新设儿科专业,并继续举办大专班和中专班。这期间,包头医学院除原设的医学专业外,也新设药学专业,并继续开办大专班和中专班。
1959年,内蒙古医学院招收蒙文西医医士班入学,又为新疆蒙古族学生举办了蒙文医士班。这些班均采用蒙文教学,并按中级医士专业教学计划进行。196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蒙文医学专科班的74名学生,合并到内蒙古医学院后,内蒙古医学院的教师还开展将西医教科书译成蒙文的基础工作。
到1960年时,全区医学院、医学专科学校以及综合大学内所设的医学系总计有12个。在这12所高等医学院、校、系中,除工矿企业部门举办的包钢医学院、呼和浩特铁路医学院、呼和浩特华建医学院、牙克石林管局医学专科学校,以及呼和浩特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等5所外,其余的7所均是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举办的。当时,全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年招生人数一度达到千人以上。
1961年,国家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要求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必要的压缩。于是,1960年新办的9所医学院、医学专科学校和综合大学内设立的医学专业全部撤销,学生精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并入包头医学院,并于1961年停止招生。该院原办的蒙语授课的医专生75人,汉语授课的医专生231人,分别交由内蒙古医学院和包头医学院接办,继续培养到毕业。
1961年9月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同时批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宣传部《关于全区高等院校调整精简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教育厅党组《关于调整全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的请示报告》两个文件,对全区医学院校进行调整。将内蒙古医学院儿科系撤销并入医学系,该院1961年除医学专业本科招生240人外,其他专业一律停止招生,内蒙古医学院的在校生,加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并入的175人医专生后,达到1520人。将包头医学院药学系撤销并入医学系,加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并入的231人医专生,包头医学院的在校生达到638人。
1960年全区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举办的高等医学院校表
表10-8
1962年7月6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批转教育厅党组《关于全区教育事业调整的报告》后,对全区高等、中等医学院校又进行第三次精简。决定撤销包头医学院(该院的在校生保留到毕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提出将包头医学院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的意见。10月2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大常委会批示同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的意见,并指出:包头医学院撤销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后,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领导,包头医学院的牌子继续保留,直到在校生毕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中级卫生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
在这次精简调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内蒙古医学院提出“四定”意见,即①培养任务:培养高级医务、科研人才和卫生中专专业课教师;②规模:控制规模为1200人;③专业设置:医疗和中蒙医药;④编制现状:教职工629人,其中教师263人。教职工与学生之比1︰2.3,其中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5.5。
1958—1966年,全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走上稳步前进的轨道,有了较快的发展。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从1958—1968年,该院除医疗专业招收10个年级共2494人外,开设“中医”和“蒙医”专业教学课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有5届毕业生1268人毕业。该院1958年举办3年制医学专科1期,招生40人;蒙文西医班1期,招生75人;并招预科生93人,学习1年后转本科;办4年制夜大医疗专业2期,招生171人;学生最多时(1961年、1962年、1966年)在校学生的总数超过1503人。从专业设置到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原定规模。该校的学生毕业分配除少数留在城市外,大多数都分配到盟、旗县和厂矿工作。如1956级的医学本科毕业生213人,29人留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本医学院工作,13人被国家直接分配到柴达木盆地工作,其余全部分到盟、旗县、军队和林区医院。
到1966年5月,内蒙古医学院与建院初期相比,教授由3人增加到17人,讲师由16人增加到40人,助教由92人增加到122人,教辅人员由8人增加到52人,专职医护人员(不含医疗系编制人员)由200增加到436人。同时拥有比较大型、贵重的仪器设备2625台(件),图书20余万册。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余人。
“文化大革命”,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高等医学教育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使全区各医学院校的正规教育中断10年,停止招生6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内蒙古医学院除原设的医学、中医、蒙医三个专业外,新设药学专业;包头医学专科学校除原设的医学专业外,也新设卫生专业。内蒙古医学院经过统一考试,招收医疗、中医、蒙医3个专业的本科生347人,新成立的药学系也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2人,均于1978年3月入学。
1978年,内蒙古医学院除原有的专业外,新设图书资料和实验技术两个专科班,已发展为4个系10个专业。包头医学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包头医学院。该院除继续开办医专时期所设的两个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外,也增设实验技术专科班,发展为2个系6个专业。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卫生学校改建为哲里木医学院,并决定于1979年启用学院印章,开始办理招生工作。
1979年,内蒙古恢复行政区划,哲里木医学院也同时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正在筹建中的内蒙古民族医学院并入哲里木医学院,校名仍定为内蒙古民族医学院。
1980年,经内蒙古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民族医学院设医学和蒙医两个专业,均招收和培养民族医学生。医学专业分设蒙语和汉语授课两种班次。医学专业和蒙医专业的学制均为5年。在校生的规模计划为1000人,学校的总建筑面积39400平米,总投资额780万元(包括教学仪器、教学设备),教职工定员400人。并决定为该院新建附属医院1所,设病床309张,建筑总面积18000平米(包括门诊、病房、附属用房、行政办公用房、教职工宿舍等),总投资额为450万元。
1980—1983年,随着内蒙古民族医学院的创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医学院等3所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做了统筹安排,适当调整。内蒙古医学院以办好医学、中医、药学等3个专业为重点,原设的蒙医专业从1983年开始停止招生,该专业统一由内蒙古民族医学院承担。包头医学院主要办好医学、卫生两个专业,并以卫生专业为重点。内蒙古民族医学院主要办好医学、蒙医两个专业,并以蒙医专业为重点。
1978—1983年,内蒙古医学院晋升教授7人,副教授68人,讲师191人,有年轻教师33人被定为助教或讲师。职称“多年一贯制”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内蒙古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还为一些老教授、老中蒙医配备助手,帮助总结教学、临床和科研中的宝贵经验。
1996年底,这一年全区高等医学院校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分别由1980年的2272人和511人,增加到1996年的6098人和1505人。全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建筑面积,亦由1980年的8.4万余平方米,增加到1996年的18.9万余平方米。
改革开放使全区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也有很大发展。1996年内蒙古医学院,该校计划内学生在校人数为3182人,其中研究生77人,本科生1599人,专科生1356人,中专生156人。1976—1996年,内蒙古医学院共毕业研究生208人,本科生5640人(医学1216人,中医、蒙医2878人,药学98人),中专生875人。
2005年,医学高等院校发展到3所,有在校生17492人。加上民办的高等医药学校、各中等医学院校举办的大专以上医疗卫生学历教育,全区大专以上医学在校生总数超过3万人。
1956年,全区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内蒙古医学院建成并开始招生。学校在校生规模定为1200名(学制5年,每年招生240名),只有医疗系一个系。当时的内蒙古医学院为国家卫生部直属高校,生源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为主,部分来自东北三省和河北、河南、山西等邻近省区,还有少数军队干部及印尼华侨学生。学校教学工作完全按照国家颁发的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
1958年5月包头医学院成立。同年该校招收医学专业本科生101人。同年,全区的高等医学院校,原有的、改建的加新办的达到3所。内蒙古医学院新设中医系,内设中医、蒙医两个专业。同年,中医专业招生105名,蒙医专业招生58名。此后,内蒙古医学院除原设的专科外,新设儿科专业,并继续举办大专班和中专班。这期间,包头医学院除原设的医学专业外,也新设药学专业,并继续开办大专班和中专班。
1959年,内蒙古医学院招收蒙文西医医士班入学,又为新疆蒙古族学生举办了蒙文医士班。这些班均采用蒙文教学,并按中级医士专业教学计划进行。1961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蒙文医学专科班的74名学生,合并到内蒙古医学院后,内蒙古医学院的教师还开展将西医教科书译成蒙文的基础工作。
到1960年时,全区医学院、医学专科学校以及综合大学内所设的医学系总计有12个。在这12所高等医学院、校、系中,除工矿企业部门举办的包钢医学院、呼和浩特铁路医学院、呼和浩特华建医学院、牙克石林管局医学专科学校,以及呼和浩特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等5所外,其余的7所均是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举办的。当时,全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年招生人数一度达到千人以上。
1961年,国家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要求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必要的压缩。于是,1960年新办的9所医学院、医学专科学校和综合大学内设立的医学专业全部撤销,学生精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并入包头医学院,并于1961年停止招生。该院原办的蒙语授课的医专生75人,汉语授课的医专生231人,分别交由内蒙古医学院和包头医学院接办,继续培养到毕业。
1961年9月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同时批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宣传部《关于全区高等院校调整精简问题的报告》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教育厅党组《关于调整全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的请示报告》两个文件,对全区医学院校进行调整。将内蒙古医学院儿科系撤销并入医学系,该院1961年除医学专业本科招生240人外,其他专业一律停止招生,内蒙古医学院的在校生,加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并入的175人医专生后,达到1520人。将包头医学院药学系撤销并入医学系,加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并入的231人医专生,包头医学院的在校生达到638人。
1960年全区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举办的高等医学院校表
表10-8
1962年7月6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批转教育厅党组《关于全区教育事业调整的报告》后,对全区高等、中等医学院校又进行第三次精简。决定撤销包头医学院(该院的在校生保留到毕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提出将包头医学院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的意见。10月25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大常委会批示同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的意见,并指出:包头医学院撤销改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后,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领导,包头医学院的牌子继续保留,直到在校生毕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中级卫生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
在这次精简调整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内蒙古医学院提出“四定”意见,即①培养任务:培养高级医务、科研人才和卫生中专专业课教师;②规模:控制规模为1200人;③专业设置:医疗和中蒙医药;④编制现状:教职工629人,其中教师263人。教职工与学生之比1︰2.3,其中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5.5。
1958—1966年,全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走上稳步前进的轨道,有了较快的发展。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从1958—1968年,该院除医疗专业招收10个年级共2494人外,开设“中医”和“蒙医”专业教学课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有5届毕业生1268人毕业。该院1958年举办3年制医学专科1期,招生40人;蒙文西医班1期,招生75人;并招预科生93人,学习1年后转本科;办4年制夜大医疗专业2期,招生171人;学生最多时(1961年、1962年、1966年)在校学生的总数超过1503人。从专业设置到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原定规模。该校的学生毕业分配除少数留在城市外,大多数都分配到盟、旗县和厂矿工作。如1956级的医学本科毕业生213人,29人留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本医学院工作,13人被国家直接分配到柴达木盆地工作,其余全部分到盟、旗县、军队和林区医院。
到1966年5月,内蒙古医学院与建院初期相比,教授由3人增加到17人,讲师由16人增加到40人,助教由92人增加到122人,教辅人员由8人增加到52人,专职医护人员(不含医疗系编制人员)由200增加到436人。同时拥有比较大型、贵重的仪器设备2625台(件),图书20余万册。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余人。
“文化大革命”,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高等医学教育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使全区各医学院校的正规教育中断10年,停止招生6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内蒙古医学院除原设的医学、中医、蒙医三个专业外,新设药学专业;包头医学专科学校除原设的医学专业外,也新设卫生专业。内蒙古医学院经过统一考试,招收医疗、中医、蒙医3个专业的本科生347人,新成立的药学系也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2人,均于1978年3月入学。
1978年,内蒙古医学院除原有的专业外,新设图书资料和实验技术两个专科班,已发展为4个系10个专业。包头医学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包头医学院。该院除继续开办医专时期所设的两个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外,也增设实验技术专科班,发展为2个系6个专业。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卫生学校改建为哲里木医学院,并决定于1979年启用学院印章,开始办理招生工作。
1979年,内蒙古恢复行政区划,哲里木医学院也同时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正在筹建中的内蒙古民族医学院并入哲里木医学院,校名仍定为内蒙古民族医学院。
1980年,经内蒙古人民政府批准,内蒙古民族医学院设医学和蒙医两个专业,均招收和培养民族医学生。医学专业分设蒙语和汉语授课两种班次。医学专业和蒙医专业的学制均为5年。在校生的规模计划为1000人,学校的总建筑面积39400平米,总投资额780万元(包括教学仪器、教学设备),教职工定员400人。并决定为该院新建附属医院1所,设病床309张,建筑总面积18000平米(包括门诊、病房、附属用房、行政办公用房、教职工宿舍等),总投资额为450万元。
1980—1983年,随着内蒙古民族医学院的创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医学院等3所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做了统筹安排,适当调整。内蒙古医学院以办好医学、中医、药学等3个专业为重点,原设的蒙医专业从1983年开始停止招生,该专业统一由内蒙古民族医学院承担。包头医学院主要办好医学、卫生两个专业,并以卫生专业为重点。内蒙古民族医学院主要办好医学、蒙医两个专业,并以蒙医专业为重点。
1978—1983年,内蒙古医学院晋升教授7人,副教授68人,讲师191人,有年轻教师33人被定为助教或讲师。职称“多年一贯制”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内蒙古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还为一些老教授、老中蒙医配备助手,帮助总结教学、临床和科研中的宝贵经验。
1996年底,这一年全区高等医学院校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分别由1980年的2272人和511人,增加到1996年的6098人和1505人。全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建筑面积,亦由1980年的8.4万余平方米,增加到1996年的18.9万余平方米。
改革开放使全区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也有很大发展。1996年内蒙古医学院,该校计划内学生在校人数为3182人,其中研究生77人,本科生1599人,专科生1356人,中专生156人。1976—1996年,内蒙古医学院共毕业研究生208人,本科生5640人(医学1216人,中医、蒙医2878人,药学98人),中专生875人。
2005年,医学高等院校发展到3所,有在校生17492人。加上民办的高等医药学校、各中等医学院校举办的大专以上医疗卫生学历教育,全区大专以上医学在校生总数超过3万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