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63年,国家经济调整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决定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只保留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包头市卫生学校、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卫生学校、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卫生学校,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卫生学校、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卫生学校等9所盟市办的卫校,其余卫校一律精简。
随着调整的深入进行,全区中等医疗卫生学校进行第二次精简。1961年9月29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批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教育厅党组《关于再次调整全区中等专业学校的请示报告》中,要求卫生部门在上次调整保留下9所卫校的基础上再精简3所。这一精简方案下达后,因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系采用蒙语授课为主的民族学校,为有利于培养民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有利于发展民族医学教育事业,遂对该校予以保留,实际保留卫校7所。
1962年7月6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批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教育厅党组《关于全区教育事业调整报告》,对全区医疗卫生学校又进行第三次精简。中等医疗卫生学校只保留包头市、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3所卫生学校,其余卫校一律精简。
对保留下来的3所卫校,为加强管理,1963年1月29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委批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关于调整全区中等医药学校的具体意见》,其中对这些学校的领导关系以及任务、专业设置、发展规模、人员编制等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学校名称,保留下来的学校定名为内蒙古包头卫生学校、内蒙古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宝昌卫生学校;领导关系:保留下来的学校由内蒙古卫生厅直接领导,但委托地方分管部分工作,其具体分工为内蒙古卫生厅分管师资培养、配备、调动;学校“四定”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审批,毕业学生的分配,经费和基建投资的审批、核拨等。当地盟公署(市人委)分管学校领导人和行政人员的调配,教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计划的审批,日常教务工作,实习基地的安排,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管理等。卫生厅根据当时形势和长远需要,从确保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出发,明确保留学校的发展方向。
1963年保留下来的中等卫校四定意见表
表10-29
1961—1963年,在精简高、中等医学院校的同时,也精简一大批学生,特别是中等卫生学校精简的学生多达数千人。精简下来的学生,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本着哪里来的、哪个学校招收的仍由那里和那个学校负责处理的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或改变培养目标,或就地安排工作,或迁返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基本上做到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1964年4月1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变原有3所卫校的领导体制。将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领导的包头卫生学校、赤峰卫生学校、宝昌卫生学校分别交由包头市人委、昭乌达盟公署,锡林郭勒盟公署领导,学校的名称亦不再冠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字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除负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审批,学校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年度招生任务的确定,师资的培养提高,毕业学生的分配等工作外,其余如人事、财务、校务、教学、生活管理以及不属卫生厅分管的其他工作,均由盟市负责。6月2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计委、教育厅联合下达196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职业学校招生指标,对全区新成立的6所卫生职业学校和半工半读卫生学校,进行招生名额的分配。
1964年全区6所卫生职业学校招生指标分配表
表10-30
1965年,上述6所卫生职业学校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朝鲁图公社蒙医职业学校仍维持原学校的名称及办学的性质未变外(原规定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国家不作统一分配工作),其他5所卫生职业学校均改为半工半读卫生学校。是年6月14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委批准,成立巴彦淖尔盟蒙医学校(后也改为半工半读卫校)。9月8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委批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结核病院各办半工半读卫校1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结核病院所办的半工半读卫校只招了1期学生即行停办),并规定这3所医院办的半工半读卫校,发展规模分别为150人、90人、60人。这一年全区全日制卫校有3所,半工半读卫校9所,卫生职业学校1所,共计13所。
根据国家卫生部下达的《关于改革全日制医学教育加速培养农村卫生人员问题》的指示,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各专业的学制均有所缩短,原来4年制的改为3年制,原来3年制的改为2年半或2年制。缩短培养周期,为的是加快培养速度,并新增设了中级农村医生专业,以适应加速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区中等医学教育和职工教育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的中等卫生学校除哲里木盟卫校在1968年招生121人外,从1966—1970年其余10所卫校(呼和浩特市卫校、包头市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锡林郭勒盟卫校、伊克昭盟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呼伦贝尔盟卫校、赤峰市卫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卫校、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校),均未招收过一名学生。如以1965年11所卫校(内蒙古结核病院护校和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朝鲁图公社蒙医职业学校以后均停办,未计算在内)招生人数1 231人为准,这5年全区至少少招学生6155人。
“文化大革命”中,全区不少教师被迫改行,造成教师严重缺乏。中等卫校1971年恢复招生后,教师不足,缺课太多,许多学校不得不把本校毕业生留用充当各科教员。
1979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4盟6所盟市卫校进行的调查,这些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73人,其中教龄1年~5年者有21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8.75%。1971年以后中专毕业留校任教者有12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3.95%。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中等医学教育也进入拨乱反正时期。1977年,高、中等医学院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这一年,包头医学专科学校除医学专业外,新设卫生专业。呼和浩特市卫校、包头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伊克昭盟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校等8所学校(当时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东3盟尚未回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区划,故对这3个盟的3所卫校未列),除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专业目录设置医士、卫生医士、医士助产士、中医士、蒙医士、放射医士、口腔医士、护士、药剂士、检验士等10个专业外,为适应工作上的需要还开办“理科技士”专业(学习理疗等方面的技术)共计11个专业。与此同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组织力量开始翻译中专蒙文教材11种(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蒙医学),以利于蒙语授课,加速培养民族中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1979年,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甘肃省管辖的额济纳旗划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阿拉善盟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即将阿拉善左旗医院附设卫生学校(1979年3月1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改建为阿拉善盟卫生学校。
在此期间,呼伦贝尔盟卫生学校,在盟公署所在地海拉尔市成立分校1所,后经盟公署决定将分校改为呼伦贝尔盟民族卫生学校。1980年,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也在盟公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成立分校1所,上述2所分校实际和盟卫校无隶属关系,均由盟卫生处直接领导。呼伦贝尔盟民族卫校和锡林郭勒盟卫校分校均系招收蒙古族学生,用蒙语授课。至此,全区由卫生部门所办的中等卫生学校达到14所。这14所卫校是:呼和浩特市卫校、包头市卫校、赤峰市卫校、伊克昭盟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阿拉善盟卫校、锡林郭勒盟卫校、锡林郭勒盟卫校分校、呼伦贝尔盟卫校、呼伦贝尔盟民族卫校、哲里木盟卫校(民族医学院成立后,哲里木盟卫校的牌子、户头仍然保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卫校、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校。
1986年8月26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批准,呼伦贝尔盟民族卫校改为呼伦贝尔蒙医学校。
1988年7月,经锡林郭勒盟公署批准,锡林郭勒盟卫校由太仆寺旗迁至锡林浩特市与锡林郭勒盟卫校分校合并。
1985年以后财政切块,所有中等卫生学校的办学经费均由各盟市财政支付。兴安盟中等卫生技术人员仅靠兄弟盟市卫校培养输送已满足不需要。
1988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批准成立兴安盟中等卫生学校,校址在乌兰浩特市。同年,全区卫生部门举办的中等卫生学校总数仍为14所,它们是呼和浩特市卫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附属卫校、内蒙古医学院卫生技术学校(其前身为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1984年经内蒙古党委、政府批准改为现名),包头卫校、伊克昭盟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阿拉善盟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锡林郭勒盟卫校、赤峰卫校、哲里木盟卫校、兴安盟卫校、呼伦贝尔盟卫校、呼伦贝尔蒙医学校,加上包钢卫校、牙克石林管局卫校,全区当时共有16所中等卫生学校。
各卫校在专业设置上经过几次调整,到1985年基本上得到稳定。14所卫校在校生所学的专业计有医士、卫生医士、妇幼医士、中医士、蒙医士、口腔医士、放射技士、护士、助产士、药剂士、中药士、蒙药士、检验士等13科。蒙医士和蒙药士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均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组织力量拟订和编写的,其他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等,均按国家统一制订的办理。
在招生制度上,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和全国、全区许多其他医疗卫生学校一样,大多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
在培养目标上,并不限于只培养中级卫生专业人员,有条件的卫校则开办大专班,如赤峰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均开办过大专班。各中等卫生学校的性质、任务不变,它们在完成国家计划内招生任务后,可挖掘潜力,举办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班。
在实习基地的解决上,除了要求当地条件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承担学生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任务外,有几所卫校还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办起附属医院、门诊部等,如赤峰卫校设附属医院1所,有病床120张;呼和浩特市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呼伦贝尔盟民族卫校均设有门诊部。
1988年后,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的精神和“填平补齐”的原则,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陆续为10个盟市的17个旗(县)卫校进行重点投资建设,并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教育厅联合批准,将这些旗县卫校定名为旗(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1988年,全区批准建立的旗(县)卫生技术学校有: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乌兰察布盟的兴和县和察右前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赤峰的翁牛特旗卫生职业技术(后更名为乌丹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包头市郊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伊克昭盟的杭锦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1989年,全区批准建立的旗(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有:呼伦贝尔盟的扎兰屯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哲里木盟的奈曼旗和科尔沁左翼中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赤峰市的喀喇沁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赤峰市郊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巴彦淖尔盟的临河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1960—1963年,国家经济调整期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决定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只保留呼和浩特卫生学校、包头市卫生学校、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卫生学校、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卫生学校,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卫生学校、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卫生学校、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卫生学校等9所盟市办的卫校,其余卫校一律精简。
随着调整的深入进行,全区中等医疗卫生学校进行第二次精简。1961年9月29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批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教育厅党组《关于再次调整全区中等专业学校的请示报告》中,要求卫生部门在上次调整保留下9所卫校的基础上再精简3所。这一精简方案下达后,因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系采用蒙语授课为主的民族学校,为有利于培养民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有利于发展民族医学教育事业,遂对该校予以保留,实际保留卫校7所。
1962年7月6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批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教育厅党组《关于全区教育事业调整报告》,对全区医疗卫生学校又进行第三次精简。中等医疗卫生学校只保留包头市、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3所卫生学校,其余卫校一律精简。
对保留下来的3所卫校,为加强管理,1963年1月29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委批转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关于调整全区中等医药学校的具体意见》,其中对这些学校的领导关系以及任务、专业设置、发展规模、人员编制等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学校名称,保留下来的学校定名为内蒙古包头卫生学校、内蒙古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宝昌卫生学校;领导关系:保留下来的学校由内蒙古卫生厅直接领导,但委托地方分管部分工作,其具体分工为内蒙古卫生厅分管师资培养、配备、调动;学校“四定”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审批,毕业学生的分配,经费和基建投资的审批、核拨等。当地盟公署(市人委)分管学校领导人和行政人员的调配,教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计划的审批,日常教务工作,实习基地的安排,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管理等。卫生厅根据当时形势和长远需要,从确保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出发,明确保留学校的发展方向。
1963年保留下来的中等卫校四定意见表
表10-29
1961—1963年,在精简高、中等医学院校的同时,也精简一大批学生,特别是中等卫生学校精简的学生多达数千人。精简下来的学生,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本着哪里来的、哪个学校招收的仍由那里和那个学校负责处理的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或改变培养目标,或就地安排工作,或迁返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基本上做到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1964年4月1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变原有3所卫校的领导体制。将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领导的包头卫生学校、赤峰卫生学校、宝昌卫生学校分别交由包头市人委、昭乌达盟公署,锡林郭勒盟公署领导,学校的名称亦不再冠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字样。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除负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审批,学校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年度招生任务的确定,师资的培养提高,毕业学生的分配等工作外,其余如人事、财务、校务、教学、生活管理以及不属卫生厅分管的其他工作,均由盟市负责。6月27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计委、教育厅联合下达196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职业学校招生指标,对全区新成立的6所卫生职业学校和半工半读卫生学校,进行招生名额的分配。
1964年全区6所卫生职业学校招生指标分配表
表10-30
1965年,上述6所卫生职业学校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朝鲁图公社蒙医职业学校仍维持原学校的名称及办学的性质未变外(原规定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国家不作统一分配工作),其他5所卫生职业学校均改为半工半读卫生学校。是年6月14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委批准,成立巴彦淖尔盟蒙医学校(后也改为半工半读卫校)。9月8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委批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结核病院各办半工半读卫校1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结核病院所办的半工半读卫校只招了1期学生即行停办),并规定这3所医院办的半工半读卫校,发展规模分别为150人、90人、60人。这一年全区全日制卫校有3所,半工半读卫校9所,卫生职业学校1所,共计13所。
根据国家卫生部下达的《关于改革全日制医学教育加速培养农村卫生人员问题》的指示,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各专业的学制均有所缩短,原来4年制的改为3年制,原来3年制的改为2年半或2年制。缩短培养周期,为的是加快培养速度,并新增设了中级农村医生专业,以适应加速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区中等医学教育和职工教育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的中等卫生学校除哲里木盟卫校在1968年招生121人外,从1966—1970年其余10所卫校(呼和浩特市卫校、包头市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锡林郭勒盟卫校、伊克昭盟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呼伦贝尔盟卫校、赤峰市卫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卫校、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校),均未招收过一名学生。如以1965年11所卫校(内蒙古结核病院护校和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朝鲁图公社蒙医职业学校以后均停办,未计算在内)招生人数1 231人为准,这5年全区至少少招学生6155人。
“文化大革命”中,全区不少教师被迫改行,造成教师严重缺乏。中等卫校1971年恢复招生后,教师不足,缺课太多,许多学校不得不把本校毕业生留用充当各科教员。
1979年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4盟6所盟市卫校进行的调查,这些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73人,其中教龄1年~5年者有21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8.75%。1971年以后中专毕业留校任教者有12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3.95%。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中等医学教育也进入拨乱反正时期。1977年,高、中等医学院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这一年,包头医学专科学校除医学专业外,新设卫生专业。呼和浩特市卫校、包头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伊克昭盟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校等8所学校(当时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东3盟尚未回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区划,故对这3个盟的3所卫校未列),除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专业目录设置医士、卫生医士、医士助产士、中医士、蒙医士、放射医士、口腔医士、护士、药剂士、检验士等10个专业外,为适应工作上的需要还开办“理科技士”专业(学习理疗等方面的技术)共计11个专业。与此同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组织力量开始翻译中专蒙文教材11种(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蒙医学),以利于蒙语授课,加速培养民族中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1979年,归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甘肃省管辖的额济纳旗划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阿拉善盟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即将阿拉善左旗医院附设卫生学校(1979年3月1日,经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改建为阿拉善盟卫生学校。
在此期间,呼伦贝尔盟卫生学校,在盟公署所在地海拉尔市成立分校1所,后经盟公署决定将分校改为呼伦贝尔盟民族卫生学校。1980年,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也在盟公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成立分校1所,上述2所分校实际和盟卫校无隶属关系,均由盟卫生处直接领导。呼伦贝尔盟民族卫校和锡林郭勒盟卫校分校均系招收蒙古族学生,用蒙语授课。至此,全区由卫生部门所办的中等卫生学校达到14所。这14所卫校是:呼和浩特市卫校、包头市卫校、赤峰市卫校、伊克昭盟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阿拉善盟卫校、锡林郭勒盟卫校、锡林郭勒盟卫校分校、呼伦贝尔盟卫校、呼伦贝尔盟民族卫校、哲里木盟卫校(民族医学院成立后,哲里木盟卫校的牌子、户头仍然保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卫校、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护校。
1986年8月26日,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批准,呼伦贝尔盟民族卫校改为呼伦贝尔蒙医学校。
1988年7月,经锡林郭勒盟公署批准,锡林郭勒盟卫校由太仆寺旗迁至锡林浩特市与锡林郭勒盟卫校分校合并。
1985年以后财政切块,所有中等卫生学校的办学经费均由各盟市财政支付。兴安盟中等卫生技术人员仅靠兄弟盟市卫校培养输送已满足不需要。
1988年,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批准成立兴安盟中等卫生学校,校址在乌兰浩特市。同年,全区卫生部门举办的中等卫生学校总数仍为14所,它们是呼和浩特市卫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医院附属卫校、内蒙古医学院卫生技术学校(其前身为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1984年经内蒙古党委、政府批准改为现名),包头卫校、伊克昭盟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阿拉善盟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锡林郭勒盟卫校、赤峰卫校、哲里木盟卫校、兴安盟卫校、呼伦贝尔盟卫校、呼伦贝尔蒙医学校,加上包钢卫校、牙克石林管局卫校,全区当时共有16所中等卫生学校。
各卫校在专业设置上经过几次调整,到1985年基本上得到稳定。14所卫校在校生所学的专业计有医士、卫生医士、妇幼医士、中医士、蒙医士、口腔医士、放射技士、护士、助产士、药剂士、中药士、蒙药士、检验士等13科。蒙医士和蒙药士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均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组织力量拟订和编写的,其他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等,均按国家统一制订的办理。
在招生制度上,全区中等卫生学校和全国、全区许多其他医疗卫生学校一样,大多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
在培养目标上,并不限于只培养中级卫生专业人员,有条件的卫校则开办大专班,如赤峰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均开办过大专班。各中等卫生学校的性质、任务不变,它们在完成国家计划内招生任务后,可挖掘潜力,举办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班。
在实习基地的解决上,除了要求当地条件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承担学生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任务外,有几所卫校还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办起附属医院、门诊部等,如赤峰卫校设附属医院1所,有病床120张;呼和浩特市卫校、巴彦淖尔盟卫校、乌兰察布盟卫校、呼伦贝尔盟民族卫校均设有门诊部。
1988年后,根据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的精神和“填平补齐”的原则,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陆续为10个盟市的17个旗(县)卫校进行重点投资建设,并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卫生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教育厅联合批准,将这些旗县卫校定名为旗(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1988年,全区批准建立的旗(县)卫生技术学校有: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乌兰察布盟的兴和县和察右前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赤峰的翁牛特旗卫生职业技术(后更名为乌丹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包头市郊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伊克昭盟的杭锦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1989年,全区批准建立的旗(县)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有:呼伦贝尔盟的扎兰屯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哲里木盟的奈曼旗和科尔沁左翼中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赤峰市的喀喇沁旗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和赤峰市郊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巴彦淖尔盟的临河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