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卷
【领导名录】
书 记:特木尔(蒙古族)
校 长:王顶柱(蒙古族)
副书记: ***(蒙古族)白莉莉(女 蒙古族)
副校长:刘总瑞 吉日木图(蒙古族)孙国权 巴根那(蒙古族)
【教学改革】1.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组织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学校有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至此,学校有3名教师获此殊荣。组织制订《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世界史教学团队”和“现代蒙古语教学团队”获“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称号。药物制剂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达到2个。草业科学、药物制剂和英语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区级品牌专业达到12个。《教育学》和《生理学》等7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区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动物生产类实验中心”获“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5个。
2.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申报了教育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4个本科专业。为拓宽蒙语授课专业领域,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心理学专业预科班,预科专业从2008年的5个增加到7个。进一步改善生源地结构,招生范围从22个省区扩大到27个,本科生报到4 704名、专科生报到287名,报到率为95.4%。
3.组织召开全校民族高等教育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交流了民族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发展思路,对学校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组织开展校内专业实验室评估工作,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分析测试中心获得自治区实验室资质认证,确立校级分析测试基金课题31项,增强了校内外的服务能力。
5.2009年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获准2项,确立55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校申报的《高等学校实验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被评为二等奖,有3项教学成果获自治区一等奖,4项获二等奖,同时评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1名教师荣获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声乐展演暨首届高校音乐节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其作品《科尔沁草原》、《寻找那一片草原》获自治区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6.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设生源好,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全年新增12个本专科专业,共录取新生5 590人,超额1 240人完成招生任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继续承担非学历业务培训工作,成教学院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小学教师教育先进集体”。
【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 1.组织制定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2007~2012年建设规划,落实了自治区重点学科第一学科带头人及其职责,开展了自查自检。加强了重点学科的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按照学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完成了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和第一批拟增列硕士点立项工作中期检查以及第二批拟增列硕士点学科立项工作年度考核。制定博士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完成申报工作。经自治区评审,学校被确定为自治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新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使学校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增加到4个。
2.积极推行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理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办法,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奠定基础。组织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十周年总结暨表彰大会,表彰了5个先进集体、10名优秀硕士指导教师和8名先进工作者,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人才队伍建设】教师中攻读博士学位55名,攻读硕士学位64名,其中2009年考取博士生14名、硕士生7名。全年有32名教师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后回校工作,其中博士6名,硕士26名。通过公开招聘,引进博士6名、硕士44名,选派8名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569人,所占比例由上年的52.1%提高到57.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6名,占教师总数的8.7%。
【科技工作】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蓖麻产业工程研究中心”被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被评为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毒物与动物疾病监控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内蒙古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制定“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并通过自治区社科规划办检查组评估。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学校蒙药研发团队获自治区创新团队,并被推荐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蒙医药研发工程中心被评为国家发改委重点工程中心,蒙医药重点实验室接受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检查验收,将要提升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报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第二届“内蒙古出版(期刊)奖”评选活动中,社会科学汉文版荣获“内蒙古出版(期刊)奖”。
积极申报科研立项。2009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发改委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11项;获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内蒙古社科项目2项,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3项,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13项,科研课题经费总额超过年初确定的1 200万元的目标任务。截至11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8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篇。荣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各一项,通辽市科技兴市特等奖一项,通辽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组织申报全区第四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获一等奖一项。《常用蒙药本草原色图谱》获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全年申报专利20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举办和承办“新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暨第四次中日学术研讨会”、“新中国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全国翻译学年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区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100多场。组织校内专家分别到通辽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旗县进行调研,达成多项科技合作意向。组织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主题座谈会,为建立校地之间社科合作的长效机制创造条件。依托学校法学研究所成立“通辽市人大常委会法治理论研究中心”,为社科领域专家服务地方搭建了平台。
【对外交流】1.继续开展与国内外重点院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工作,共送往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7所院校120名学生;派遣9名优秀本科生前往日本上越教育大学、作新学院大学、酪农学园大学和韩国又松大学交换培养;推荐我校23名应往届毕业生赴日本国相关协作院校接受语言培训和攻读硕士学位。
2.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开展的合作办学招收普通高考三本学生131名;全年招收自治区政府奖学金和自费留学生73人,使我校留学生规模达到317人,比上年度增长5%。
【后勤保障】阿尔山培训中心顺利完工投入运营,新建5 000平方米学生公寓楼完成内部装修,霍林河校区塑胶跑道工程完成基本施工任务,市校联建图书馆主体工程完工。博物馆、实训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工程已完成施工前的准备。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水电暖管网更新改造和校园绿化工作。开展节能型校园建设,获专项支持,完成了5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和家属区外墙体节能保温工程,新图书馆水源热泵供暖项目正在立项申报。采取阳光采购、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等方法,全力办好学生伙食,确保了饮食安全和价格稳定,学生就餐率稳步提高。开放学生食堂作为学生晚自习场所。完成实习农场土地置换,占地2 000亩的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正在进行中。
【学生教育管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选派10名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将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纳入教学计划,12名参军复员学生与部队官兵一道出色地完成了新生军训任务。
开通“绿色通道”,为828名新生办理了缓交学费手续,缓交学费约300万元。发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745.1万元,受益学生5 197人。发放国家2009年春季伙食补贴和特殊资助金172.6万元,受助学生4 424人。发放校内奖学金244万元,困难补助60余万元,勤工助学工资70余万元,减免学费65万元。续放助学贷款170万元,办理生源地贷款860万元,已到户354万元。
【就业宣传】组建内蒙古东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盟,邀请校内外专家、校友、留学生、企业家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推行毕业生“实习+就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与通辽市妇联合作举办全区首届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承办通辽市就业局全国13个试点城市SIYB创业培训。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就业途径、毕业离校、人事代理等方面答疑解惑。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孟祥明获得全区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特等奖、全国优秀奖,机械工程学院学生贺长春获得全国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创新奖”。全年共举办大型就业洽谈会8场,参会单位427家,提供岗位数8 594个,参会学生11 000人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
【领导名录】
书 记:特木尔(蒙古族)
校 长:王顶柱(蒙古族)
副书记: ***(蒙古族)白莉莉(女 蒙古族)
副校长:刘总瑞 吉日木图(蒙古族)孙国权 巴根那(蒙古族)
【教学改革】1.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组织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学校有1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至此,学校有3名教师获此殊荣。组织制订《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世界史教学团队”和“现代蒙古语教学团队”获“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称号。药物制剂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达到2个。草业科学、药物制剂和英语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区级品牌专业达到12个。《教育学》和《生理学》等7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区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动物生产类实验中心”获“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5个。
2.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申报了教育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4个本科专业。为拓宽蒙语授课专业领域,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心理学专业预科班,预科专业从2008年的5个增加到7个。进一步改善生源地结构,招生范围从22个省区扩大到27个,本科生报到4 704名、专科生报到287名,报到率为95.4%。
3.组织召开全校民族高等教育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交流了民族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发展思路,对学校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组织开展校内专业实验室评估工作,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计算办法》,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分析测试中心获得自治区实验室资质认证,确立校级分析测试基金课题31项,增强了校内外的服务能力。
5.2009年组织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项,获准2项,确立55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校申报的《高等学校实验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被评为二等奖,有3项教学成果获自治区一等奖,4项获二等奖,同时评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1名教师荣获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声乐展演暨首届高校音乐节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其作品《科尔沁草原》、《寻找那一片草原》获自治区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6.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设生源好,社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全年新增12个本专科专业,共录取新生5 590人,超额1 240人完成招生任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继续承担非学历业务培训工作,成教学院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小学教师教育先进集体”。
【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 1.组织制定自治区级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2007~2012年建设规划,落实了自治区重点学科第一学科带头人及其职责,开展了自查自检。加强了重点学科的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按照学校《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完成了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和第一批拟增列硕士点立项工作中期检查以及第二批拟增列硕士点学科立项工作年度考核。制定博士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完成申报工作。经自治区评审,学校被确定为自治区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新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权单位,使学校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增加到4个。
2.积极推行研究生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理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奖助办法,为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奠定基础。组织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十周年总结暨表彰大会,表彰了5个先进集体、10名优秀硕士指导教师和8名先进工作者,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人才队伍建设】教师中攻读博士学位55名,攻读硕士学位64名,其中2009年考取博士生14名、硕士生7名。全年有32名教师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后回校工作,其中博士6名,硕士26名。通过公开招聘,引进博士6名、硕士44名,选派8名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达到569人,所占比例由上年的52.1%提高到57.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6名,占教师总数的8.7%。
【科技工作】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蓖麻产业工程研究中心”被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被评为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毒物与动物疾病监控重点实验室”被评为内蒙古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制定“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并通过自治区社科规划办检查组评估。制定《内蒙古民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学校蒙药研发团队获自治区创新团队,并被推荐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蒙医药研发工程中心被评为国家发改委重点工程中心,蒙医药重点实验室接受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检查验收,将要提升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报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第二届“内蒙古出版(期刊)奖”评选活动中,社会科学汉文版荣获“内蒙古出版(期刊)奖”。
积极申报科研立项。2009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发改委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11项;获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内蒙古社科项目2项,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3项,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13项,科研课题经费总额超过年初确定的1 200万元的目标任务。截至11月,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8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篇。荣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各一项,通辽市科技兴市特等奖一项,通辽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组织申报全区第四届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获一等奖一项。《常用蒙药本草原色图谱》获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全年申报专利20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举办和承办“新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暨第四次中日学术研讨会”、“新中国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全国翻译学年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区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100多场。组织校内专家分别到通辽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旗县进行调研,达成多项科技合作意向。组织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主题座谈会,为建立校地之间社科合作的长效机制创造条件。依托学校法学研究所成立“通辽市人大常委会法治理论研究中心”,为社科领域专家服务地方搭建了平台。
【对外交流】1.继续开展与国内外重点院校联合培养学生的工作,共送往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7所院校120名学生;派遣9名优秀本科生前往日本上越教育大学、作新学院大学、酪农学园大学和韩国又松大学交换培养;推荐我校23名应往届毕业生赴日本国相关协作院校接受语言培训和攻读硕士学位。
2.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开展的合作办学招收普通高考三本学生131名;全年招收自治区政府奖学金和自费留学生73人,使我校留学生规模达到317人,比上年度增长5%。
【后勤保障】阿尔山培训中心顺利完工投入运营,新建5 000平方米学生公寓楼完成内部装修,霍林河校区塑胶跑道工程完成基本施工任务,市校联建图书馆主体工程完工。博物馆、实训中心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工程已完成施工前的准备。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水电暖管网更新改造和校园绿化工作。开展节能型校园建设,获专项支持,完成了5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和家属区外墙体节能保温工程,新图书馆水源热泵供暖项目正在立项申报。采取阳光采购、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等方法,全力办好学生伙食,确保了饮食安全和价格稳定,学生就餐率稳步提高。开放学生食堂作为学生晚自习场所。完成实习农场土地置换,占地2 000亩的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正在进行中。
【学生教育管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选派10名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将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纳入教学计划,12名参军复员学生与部队官兵一道出色地完成了新生军训任务。
开通“绿色通道”,为828名新生办理了缓交学费手续,缓交学费约300万元。发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745.1万元,受益学生5 197人。发放国家2009年春季伙食补贴和特殊资助金172.6万元,受助学生4 424人。发放校内奖学金244万元,困难补助60余万元,勤工助学工资70余万元,减免学费65万元。续放助学贷款170万元,办理生源地贷款860万元,已到户354万元。
【就业宣传】组建内蒙古东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盟,邀请校内外专家、校友、留学生、企业家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推行毕业生“实习+就业”,建立创业见习基地。与通辽市妇联合作举办全区首届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承办通辽市就业局全国13个试点城市SIYB创业培训。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就业途径、毕业离校、人事代理等方面答疑解惑。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孟祥明获得全区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特等奖、全国优秀奖,机械工程学院学生贺长春获得全国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创新奖”。全年共举办大型就业洽谈会8场,参会单位427家,提供岗位数8 594个,参会学生11 000人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