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年鉴  /  内蒙古年鉴  /  2006卷  /  科教文卫体

2006卷

  • 农牧业科研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临时负责人:冯万玉  刘永志  康  暄                                
        【概况】  2005年4月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原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院两个科学院合并重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科学院。院临时班子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及时进行院机关内设机构的整合,将两院机关8个职能处室整合成4个临时职能部门,并依据干部任用条例,经院班子研究并报经厅党组同意配齐了新的职能处室的临时负责人。合并后,院里采取措施鼓励西区到南区的实验室做实验,南区到西区的基地搞示范;引导一些学科关联度比较大的所彼此间进行沟通与合作。
        【科技创新】  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技术应用取得突破,6月25日自治区首例高产奶牛产下体细胞克隆牛。国家“十五”重大项目“农牧交错区奶业现代化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北方牧区奶业现代化集成与示范”两个项目,国家西部开发牧草种子工程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全面完成各项建设和科研任务,通过国家验收。一批生产性状较好,具有很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内早16”、“内单314”、“内单205”,谷子“蒙金谷一号”、枸杞“蒙杞1号”等通过审定。其中玉米新品种“内单314”在巴彦淖尔市全国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展示评比中排名第一,表现出良好的推广前景;“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和“优质细毛羊选育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两个自治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鉴定;“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7个自治区科技厅“十五”攻关项目通过专家验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日粮含氮物质在白绒山羊体内分配规律及其调控的研究”和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草场甲虫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也完成验收;草原生产力与牧草长势监测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科研基础设施】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院承担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正式挂牌,生物工程中心经过进一步完善配套,具备开展农牧业生物尖端技术研究的能力,国家小麦原种基地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武川旱作农业试验区改造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农业部四子王旗综合试验示范中心经过今年项目的实施,其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巴彦淖尔市科技示范园区科技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增强,全院科研基础设施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展。
        【科研经费】  2005年全院共获得经费1104.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800.2万元,占总经费的72%,自治区级项目经费为304万元,占总经费的28%。其中5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农业部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业部优质高产奶牛养殖及其奶制品加工技术中试示范、内蒙古白绒山羊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亚麻优质高产抗病专用新品种“轮选一号”中试与示范,农牧交错带防沙型带状留茬耕作技术试验示范。2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模式、内蒙古西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集成及关键技术示范推广、荒漠化草原合理利用示范、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建植模式示范推广、牛羊改良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内蒙古白绒山羊改良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无公害种植产品检验检测、名贵实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优质向日葵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引进,良种肉羊生产决策支持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质肉用种羊繁育体系建设等申报的国家“948”项目,已经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论证。
        【人才队伍建设】  全院又有6名科技人员考取并攻读硕士,有8名考取并攻读博士,聘任12名硕士充实到科研一线,全院人才的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院里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全院先后派出20人次前往澳大利亚、墨西哥、英国、新西兰、印度等国进行学习、访问和交流,先后邀请22位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国专家来院进行交流。与此同时科学院先后主办了有6个国家共86位外国学者参加的中日韩瘤胃学术研讨会以及中日荞麦学术研讨会,全国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高级论坛,畜牧业高级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接待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中科院兰州分院程国栋院士、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傅莹、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其信博士以及农业部推广中心夏敬元博士来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这些活动对拓展学院科技人员视野,推动学院与相关院所的合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扶贫工作】  自2002年,科学院承担着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白音塔拉嘎查和白旗满都拉图嘎查的帮扶工作。先后下乡166次,培训农牧民2569人,资助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农作物新品种、资金共计53万多元。

    (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农牧业科研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科学院领导名录】 
        临时负责人:冯万玉  刘永志  康  暄                                
        【概况】  2005年4月1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原农业科学院、畜牧科学院两个科学院合并重组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科学院。院临时班子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及时进行院机关内设机构的整合,将两院机关8个职能处室整合成4个临时职能部门,并依据干部任用条例,经院班子研究并报经厅党组同意配齐了新的职能处室的临时负责人。合并后,院里采取措施鼓励西区到南区的实验室做实验,南区到西区的基地搞示范;引导一些学科关联度比较大的所彼此间进行沟通与合作。
        【科技创新】  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技术应用取得突破,6月25日自治区首例高产奶牛产下体细胞克隆牛。国家“十五”重大项目“农牧交错区奶业现代化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北方牧区奶业现代化集成与示范”两个项目,国家西部开发牧草种子工程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全面完成各项建设和科研任务,通过国家验收。一批生产性状较好,具有很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内早16”、“内单314”、“内单205”,谷子“蒙金谷一号”、枸杞“蒙杞1号”等通过审定。其中玉米新品种“内单314”在巴彦淖尔市全国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展示评比中排名第一,表现出良好的推广前景;“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和“优质细毛羊选育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两个自治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通过鉴定;“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7个自治区科技厅“十五”攻关项目通过专家验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日粮含氮物质在白绒山羊体内分配规律及其调控的研究”和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草场甲虫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也完成验收;草原生产力与牧草长势监测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科研基础设施】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院承担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呼和浩特)正式挂牌,生物工程中心经过进一步完善配套,具备开展农牧业生物尖端技术研究的能力,国家小麦原种基地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武川旱作农业试验区改造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农业部四子王旗综合试验示范中心经过今年项目的实施,其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巴彦淖尔市科技示范园区科技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增强,全院科研基础设施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展。
        【科研经费】  2005年全院共获得经费1104.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800.2万元,占总经费的72%,自治区级项目经费为304万元,占总经费的28%。其中5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农业部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业部优质高产奶牛养殖及其奶制品加工技术中试示范、内蒙古白绒山羊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亚麻优质高产抗病专用新品种“轮选一号”中试与示范,农牧交错带防沙型带状留茬耕作技术试验示范。2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模式、内蒙古西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集成及关键技术示范推广、荒漠化草原合理利用示范、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建植模式示范推广、牛羊改良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内蒙古白绒山羊改良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无公害种植产品检验检测、名贵实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优质向日葵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引进,良种肉羊生产决策支持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质肉用种羊繁育体系建设等申报的国家“948”项目,已经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论证。
        【人才队伍建设】  全院又有6名科技人员考取并攻读硕士,有8名考取并攻读博士,聘任12名硕士充实到科研一线,全院人才的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院里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全院先后派出20人次前往澳大利亚、墨西哥、英国、新西兰、印度等国进行学习、访问和交流,先后邀请22位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外国专家来院进行交流。与此同时科学院先后主办了有6个国家共86位外国学者参加的中日韩瘤胃学术研讨会以及中日荞麦学术研讨会,全国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高级论坛,畜牧业高级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接待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中科院兰州分院程国栋院士、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傅莹、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其信博士以及农业部推广中心夏敬元博士来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这些活动对拓展学院科技人员视野,推动学院与相关院所的合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扶贫工作】  自2002年,科学院承担着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白音塔拉嘎查和白旗满都拉图嘎查的帮扶工作。先后下乡166次,培训农牧民2569人,资助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农作物新品种、资金共计53万多元。

    (张喜彦)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