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卷
- 【基层文化】社会文化工作以实施重点社会文化工程和实行评优创先为手段,以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型文化活动遍布全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区各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举办一系列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对于宣传内蒙古,推动自治区对外开放,打造自治区和各地的文化品牌,丰富和活跃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各地文化部门充分发挥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经常性、便于群众参与、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小型文化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全区各地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200余项。“六进社区”、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在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评选,自治区荣获银奖2个、铜奖2个。呼和浩特市等4个社区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农村牧区电影“2131工程”有了新进展在“科普之春”电影汇映活动中,免费向农村牧区投放了440部故事片和科教片拷贝。开展了 “千部优秀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组织“庆祝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优秀电影进社区、农村公益放映活动”。全年完成农村牧区放映16万场次,3 800万人次。全区城市电影放映有所恢复,电影票房收入增加,一些已关闭的影院又恢复放映。
开展全区文化先进旗县复查工作对部分不达标的地区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开展了全区首次基层文化单位十佳系列评比表彰活动,评选出全区“十佳图书馆”、“十佳文化馆”、“十佳文化站”、“十佳民间剧团”、“十佳文化大院(文化户)”和“十佳文化广场”并进行表彰奖励。
【乌兰牧骑】2006年,又恢复了4支旗县乌兰牧骑,全区队伍总数达到68支。开展了全区乌兰牧骑考查、评估活动,共评出33支一类乌兰牧骑。
【青年文化行动】围绕“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继续打造“青春草原”文化品牌,自治区团委举办了“青春草原”内蒙古青少年文化节。精心策划了精品美文诵读晚会,并在内蒙古电视台录制播出,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功启动了“思想草原—文化之旅”活动,首期讲座邀请了余秋雨、阎学通、白岩松、纳森等文化名人走进4所高校作了5场报告,深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不断挖掘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大中专学生“三下乡”、乡村青年文化节、青年文明社区创建等活动的时代内涵,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展示了全区青年文化建设的成果。
(任少华)
【《草原》创刊500期】4月14日,《草原》创刊500期纪念大会在呼和浩特满都拉宾馆隆重举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内蒙古文联名誉主席云照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委员阿古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孟树德,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李魁,内蒙古文联主席阿云嘎,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内蒙古日报》、实践杂志社、内蒙古师大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老作家、老编辑、《草原》理事、作者约160多人出席了会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通过秘书转达了对大会的祝贺。大会由李魁同志主持。陈光林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于《草原》56年来的办刊历程,对自治区以及我国的文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草原》是全区唯一的汉文文学省级期刊,也是在全国文学界很有影响和特色的刊物。从1950年创刊到500期56年来,在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草原》杂志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挥文学事业的主阵地作用,团结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立足全区,面向全国,发表了大量歌颂共产党、歌颂民族团结、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一大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文学奖和自治区“索龙嘎”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成为中国文坛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民族文学艺术奇葩。《草原》杂志也是内蒙古作家的摇篮和重要阵地,多年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和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新人。云照光、阿古拉、阿云嘎等先后讲话。会议充分肯定了《草原》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并对《草原》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草原》主编尚贵荣向大会作了主题为“里程碑·新征程”的报告,对《草原》56年来的办刊成就、办刊经验、办刊方向做了总结,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大家的一致认可。
【全区书法摄影展】6月14日,由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区书法摄影展”在内蒙古美术馆隆重举行。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才、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赵奎元、自治区文联主席阿云嘎、副主席巴特尔、阿尔泰、内蒙古文史馆副馆长王德恭出席开幕式并剪彩。展览共展出书法作品75件,摄影作品100件,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言简意赅的内容,彰显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在人们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点滴做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天堂草原”摄影艺术展】6月16日,由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内蒙古文联联合主办,内蒙古摄影家协会、锡盟旅游局承办的“天堂草原—锡林郭勒”摄影艺术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才,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乃登、格日勒图,自治区文联主席阿云嘎,副主席巴特尔、阿尔泰及锡盟盟委、行署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此次展览主要是把锡林郭勒盟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加形象地展现给首府人民。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摄影作者的近200幅作品。展览内容分锡林郭勒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锡林郭勒草原风光、民俗风情、蒙元历史文化、银色锡林郭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六大部分,作品展示了锡林郭勒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朝霞工程”】6月26日,“朝霞工程”内蒙古文艺人才培训基地和“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开班揭牌仪式在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常务副会长胡珍,内蒙古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内蒙古文化厅厅长高延青、内蒙古文联主席阿云嘎、副主席巴特尔,满都麦、武利平和乌兰察布市党政领导出席了开班揭牌仪式,胡珍副主席和巴特尔副主席分别代表中国文联和自治区文联讲了话。“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是2005年1月11日中国文联朝霞工程内蒙古组委会批准,由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武利平牵头投资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创办成立的。该班严格按照“朝霞工程”的助学宗旨和少年文艺人才推荐择优标准,在晋、蒙、陕等地选拔招生45名。该班自成立以来,受到社会上各界广泛的关注,对传承和发展内蒙古地方二人台艺术事业,弘扬民族和地方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建立“朝霞工程”内蒙古文艺人才培训基地,对培养少数民族少儿艺术人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和“朝霞工程” 内蒙古文艺人才培训基地的建立,标志着自治区“朝霞工程”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蓝色故乡艺术画册出版发行仪式及摄影艺术展】7月2日,由中共东乌珠穆沁旗委员会、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主办,嘉誉集团承办,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呼市美术摄影家协会、锡林郭勒盟摄影家协会协办的《蓝色故乡—乌珠穆沁草原》艺术画册出版发行仪式及摄影艺术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额博任艺术顾问,呼和浩特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高雪峰任主编。《蓝色故乡—乌珠穆沁草原》精美画册成为东乌旗对外宣传品中的精品。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乃登、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满都拉、自治区党委《实践》杂志社总编巴图仓、副总编杨慎和、内蒙古摄协主席额博、东乌旗旗委书记巴特尔出席开幕式并剪彩,额博讲话。
【内蒙古小作家协会一届三次代表大会】7月20日至22日,内蒙古小作家协会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出席大会并讲话,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才为大会题写了条幅,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谭博文为大会发来了贺电,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阿尔泰出席大会并讲话。来自全区各盟市388位小作家代表和30多所学校负责同志、文学社团辅导员参加了大会。会议期间,举办了“大小作家手拉手,编辑与你面对面“联谊会,作协副主席田彬、儿童文学评论家张锦贻、诗人陈光斌、摄影家杨慎和以及区内各大少儿媒体的部分编辑、节目主持人参加了联谊活动并回答了代表们的提问,体现了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对小作家的期盼之情。此外,还开展了“快乐文学营大课堂”等一系列活动。
【《腾飞的乌珠穆沁》图片展】7月24日至28日,内蒙古摄影家协会组织区内外摄影家采风团100多人,参加了东乌珠穆沁旗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及那达慕大会,并与东乌珠穆沁旗旗委联合在锡盟东乌珠穆沁旗举办了《腾飞的乌珠穆沁》露天摄影艺术图片展,图片展共展出全区12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展览旨在反映乌珠穆沁50年来的发展变迁及经济建设成就。那达慕大会上摄影家拍摄了乌珠穆沁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且深入满都宝勒格和乌拉盖进行采风创作。在大会期间,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和东乌旗旗委共同出版的大型画册《蓝色故乡—乌珠穆沁草原》发行,并且在旗宾馆举办《蓝色故乡摄影艺术图片展》,展览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并将所有图片捐赠给了乌珠穆沁博物馆收藏。
【第二届“成吉思汗杯”内蒙古西部旅游摄影邀请赛】7月18日至24日,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和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合办的第二届“成吉思汗杯”内蒙古西部旅游摄影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举办,本次活动特邀华北五省区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及摄影家26人云集成吉思汗旅游区,参加了成吉思汗旅游区第二届文化节的开幕式,并且拍摄了精彩的那达慕摔跤、投掷布鲁、较力、祭敖包等活动情景。雄伟庄严的成吉思汗陵和规模宏大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区以及浓郁的鄂尔多斯民俗民风给五省区摄影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本次活动将评选出优秀作品奖并出版摄影画册、举办摄影艺术展览。
【2006年多丽杯“咱们中国人”全国摄影大赛】8月8日至11日,由多丽影像设备有限公司、《照相机》杂志社、《人民摄影》报、贵州电视台主办,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承办的2006年多丽杯“咱们中国人”全国摄影大奖赛评选工作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举行。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和多丽影像设备有限公司、《照相机》杂志社、《人民摄影》报社等单位的16位知名摄影家担任评委,对1万幅反映“咱们中国人”的摄影艺术作品进行了仔细比较、认真投票,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四等奖10名,五等奖50名,入选奖100名。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锡林郭勒盟摄影家协会主席和平的《春季套马》(组照)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
(肖兰英 陈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建立旗县基层中心、健全服务网络为重点,扎实推进,稳步发展。自治区管理中心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行,全区25个基层示范点已完成了人员培训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送书下乡工程将国家资助自治区的16万多册图书全部分发到31个国贫旗县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自治区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政府要求,自治区文化厅及时制订了2006~2010年五年保护计划和经费预算。部署开展了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将于2007年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名录名单。开展了“蒙古族服饰艺术”试点和田野调查,并且组织全区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收藏家、保护机构和民间服饰表演团(队)的调查登记、评选命名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进度加快。由自治区人大、政府法制办和自治区文化厅组成调研组,赴区外开展了立法调研活动,争取明年提交人大审议出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文物保护】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又新增4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全区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79处;新增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6处,使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13处。完成全区馆藏一级文物鉴定工作,已鉴定一级文物共1 562件。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工作,通过8个月的田野普查工作,新发现文物遗址约2 700处。对《元上都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周边蒙古族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评审和上报。经国家文物局研究,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名次已由原来的第12位,提升到第5位。召开“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阿尔寨石窟学术研讨会”、“萨拉乌苏流域考古学术国际研讨会”。编写《蒙古民族物质文化图典》、《内蒙古文物精品图典》、《走进元上都》、《萨拉乌苏流域考古研究》、《内蒙古文物志》等著作。
举办了两期文物行政人员执法培训班,共培训文物行政执法人员300名,逐步加强了全区的文物执法队伍的建设。对因修筑公路而故意损毁明代长城的内蒙古宏基路桥公司处以了50万元的行政处罚,使破坏长城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文化厅与公安厅联合表彰奖励了2005年以来在全区公安、文物系统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走私文物犯罪活动专项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且,自治区有2人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个人”,2人被评为“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
【博物馆】为推动特色博物馆建设,召开首届博物馆工作会议,认真研究部署了全区博物馆发展纲要,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博物馆事业的总体目标,要使全区的博物馆从现在的30个增加到50个左右,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文化市场管理】2006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围绕“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以管理促繁荣,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为基础,促进文化市场规范管理。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汇总、报告制度,建立了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数据汇总制度和“扫黄打非”成果月报制度,制定《加强全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制度》,为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制定了规范化标准,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以提高文化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为主要内容,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软硬件建设。制定了《2006年—200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方案》,举办了全区演出经纪人职业资格培训班,培养自治区第一批职业演出经纪人,组织了第九期全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骨干。
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中心,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在全区开展了音像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了音像市场整治的“阳光1号”、“阳光2号”行动。开展了第八届全区音像市场法制宣传周活动。在全区进行了以“清市场、打盗版、查源头、抓大案”为重点的“反盗版百日行动”,全区各地广泛开展了反盗版宣传活动,使全区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开通全区网吧计算机监管系统,完善对网吧经营的技术管理措施,实现对全区网吧的实时全程监控,强化对网吧经营场所的监督管理。2006年,全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共出动71 973人次,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0万多家次,受理群众举报994件,办结行政处罚案件765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0多万张,网吧电脑及附属设备2 529件,电子游戏机、板1 772台(块),非法书报刊10万多本,罚款163.7万元,取消89家单位的经营资格。
【文化产业】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部署,深入调研,加强引导,扶持培育,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完成《文化经济政策文件汇编》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开展全区民营文化企业的专项调研,为自治区制定支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完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开展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典型案例的评定工作,全区评选出60个文化产业典型范例。完成《第三届中国西部(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博览会总体方案》的制定工作。组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西部(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代表团以展示自治区整体形象和特色文化产业资源为主,举办内蒙古文化产业项目推荐会,集中展示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和潜力。代自治区政府起草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对外文化交流】200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推动民族文化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扩大草原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全区经文化厅审核上报文化部、自区人民政府审批地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8起,104人次,分别赴美国、俄罗斯、挪威、希腊、德国、芬兰、瑞士、英国、瑞典、土耳其、埃及、西班牙等15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和展览。审批对港澳台交流项目5起,91人次。邀请了挪威、日本、蒙古、香港、澳门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艺术表演团(组)在内蒙古演出;中蒙联合考古队继续在蒙古国开展考古研究与发掘工作。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在美国联合举办了“流金岁月:中国辽代文物精华展(907—1125)”。展出辽代文物120件(组),这是中国首次在美国展出辽代文物,在当地引起较大的反响。内蒙古博物馆在美国芝加哥费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中国恐龙展览》,受到国外观众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全区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努力拓展国际演出市场,打造艺术品牌,提升竞争实力。内蒙古杂技团赴美国历时半年进行商业巡回演出,共演出100余场,观众达7万余人次;内蒙古民族曲艺团蒙古族说唱音乐诗《草原传奇》赴台湾访问演出取得良好的成效。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全区民族文化在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的传播,扩大了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关福财)
- 【基层文化】社会文化工作以实施重点社会文化工程和实行评优创先为手段,以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文化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大型文化活动遍布全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区各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举办一系列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对于宣传内蒙古,推动自治区对外开放,打造自治区和各地的文化品牌,丰富和活跃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各地文化部门充分发挥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的职能作用,组织开展经常性、便于群众参与、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小型文化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全区各地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200余项。“六进社区”、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活动扎实开展在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评选,自治区荣获银奖2个、铜奖2个。呼和浩特市等4个社区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农村牧区电影“2131工程”有了新进展在“科普之春”电影汇映活动中,免费向农村牧区投放了440部故事片和科教片拷贝。开展了 “千部优秀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组织“庆祝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优秀电影进社区、农村公益放映活动”。全年完成农村牧区放映16万场次,3 800万人次。全区城市电影放映有所恢复,电影票房收入增加,一些已关闭的影院又恢复放映。
开展全区文化先进旗县复查工作对部分不达标的地区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开展了全区首次基层文化单位十佳系列评比表彰活动,评选出全区“十佳图书馆”、“十佳文化馆”、“十佳文化站”、“十佳民间剧团”、“十佳文化大院(文化户)”和“十佳文化广场”并进行表彰奖励。
【乌兰牧骑】2006年,又恢复了4支旗县乌兰牧骑,全区队伍总数达到68支。开展了全区乌兰牧骑考查、评估活动,共评出33支一类乌兰牧骑。
【青年文化行动】围绕“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继续打造“青春草原”文化品牌,自治区团委举办了“青春草原”内蒙古青少年文化节。精心策划了精品美文诵读晚会,并在内蒙古电视台录制播出,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功启动了“思想草原—文化之旅”活动,首期讲座邀请了余秋雨、阎学通、白岩松、纳森等文化名人走进4所高校作了5场报告,深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不断挖掘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大中专学生“三下乡”、乡村青年文化节、青年文明社区创建等活动的时代内涵,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展示了全区青年文化建设的成果。
(任少华)
【《草原》创刊500期】4月14日,《草原》创刊500期纪念大会在呼和浩特满都拉宾馆隆重举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内蒙古文联名誉主席云照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委员阿古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孟树德,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李魁,内蒙古文联主席阿云嘎,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内蒙古日报》、实践杂志社、内蒙古师大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老作家、老编辑、《草原》理事、作者约160多人出席了会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利民通过秘书转达了对大会的祝贺。大会由李魁同志主持。陈光林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于《草原》56年来的办刊历程,对自治区以及我国的文学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草原》是全区唯一的汉文文学省级期刊,也是在全国文学界很有影响和特色的刊物。从1950年创刊到500期56年来,在历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草原》杂志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挥文学事业的主阵地作用,团结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立足全区,面向全国,发表了大量歌颂共产党、歌颂民族团结、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一大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文学奖和自治区“索龙嘎”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成为中国文坛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民族文学艺术奇葩。《草原》杂志也是内蒙古作家的摇篮和重要阵地,多年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家和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新人。云照光、阿古拉、阿云嘎等先后讲话。会议充分肯定了《草原》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并对《草原》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草原》主编尚贵荣向大会作了主题为“里程碑·新征程”的报告,对《草原》56年来的办刊成就、办刊经验、办刊方向做了总结,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大家的一致认可。
【全区书法摄影展】6月14日,由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区书法摄影展”在内蒙古美术馆隆重举行。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才、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赵奎元、自治区文联主席阿云嘎、副主席巴特尔、阿尔泰、内蒙古文史馆副馆长王德恭出席开幕式并剪彩。展览共展出书法作品75件,摄影作品100件,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言简意赅的内容,彰显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在人们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点滴做起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天堂草原”摄影艺术展】6月16日,由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内蒙古文联联合主办,内蒙古摄影家协会、锡盟旅游局承办的“天堂草原—锡林郭勒”摄影艺术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才,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乃登、格日勒图,自治区文联主席阿云嘎,副主席巴特尔、阿尔泰及锡盟盟委、行署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此次展览主要是把锡林郭勒盟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加形象地展现给首府人民。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摄影作者的近200幅作品。展览内容分锡林郭勒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锡林郭勒草原风光、民俗风情、蒙元历史文化、银色锡林郭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六大部分,作品展示了锡林郭勒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
【“朝霞工程”】6月26日,“朝霞工程”内蒙古文艺人才培训基地和“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开班揭牌仪式在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常务副会长胡珍,内蒙古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内蒙古文化厅厅长高延青、内蒙古文联主席阿云嘎、副主席巴特尔,满都麦、武利平和乌兰察布市党政领导出席了开班揭牌仪式,胡珍副主席和巴特尔副主席分别代表中国文联和自治区文联讲了话。“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是2005年1月11日中国文联朝霞工程内蒙古组委会批准,由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武利平牵头投资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创办成立的。该班严格按照“朝霞工程”的助学宗旨和少年文艺人才推荐择优标准,在晋、蒙、陕等地选拔招生45名。该班自成立以来,受到社会上各界广泛的关注,对传承和发展内蒙古地方二人台艺术事业,弘扬民族和地方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建立“朝霞工程”内蒙古文艺人才培训基地,对培养少数民族少儿艺术人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朝霞工程”内蒙古武利平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和“朝霞工程” 内蒙古文艺人才培训基地的建立,标志着自治区“朝霞工程”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蓝色故乡艺术画册出版发行仪式及摄影艺术展】7月2日,由中共东乌珠穆沁旗委员会、东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主办,嘉誉集团承办,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呼市美术摄影家协会、锡林郭勒盟摄影家协会协办的《蓝色故乡—乌珠穆沁草原》艺术画册出版发行仪式及摄影艺术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主席额博任艺术顾问,呼和浩特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高雪峰任主编。《蓝色故乡—乌珠穆沁草原》精美画册成为东乌旗对外宣传品中的精品。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乃登、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满都拉、自治区党委《实践》杂志社总编巴图仓、副总编杨慎和、内蒙古摄协主席额博、东乌旗旗委书记巴特尔出席开幕式并剪彩,额博讲话。
【内蒙古小作家协会一届三次代表大会】7月20日至22日,内蒙古小作家协会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出席大会并讲话,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才为大会题写了条幅,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谭博文为大会发来了贺电,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阿尔泰出席大会并讲话。来自全区各盟市388位小作家代表和30多所学校负责同志、文学社团辅导员参加了大会。会议期间,举办了“大小作家手拉手,编辑与你面对面“联谊会,作协副主席田彬、儿童文学评论家张锦贻、诗人陈光斌、摄影家杨慎和以及区内各大少儿媒体的部分编辑、节目主持人参加了联谊活动并回答了代表们的提问,体现了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对小作家的期盼之情。此外,还开展了“快乐文学营大课堂”等一系列活动。
【《腾飞的乌珠穆沁》图片展】7月24日至28日,内蒙古摄影家协会组织区内外摄影家采风团100多人,参加了东乌珠穆沁旗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及那达慕大会,并与东乌珠穆沁旗旗委联合在锡盟东乌珠穆沁旗举办了《腾飞的乌珠穆沁》露天摄影艺术图片展,图片展共展出全区12位摄影家的摄影作品,展览旨在反映乌珠穆沁50年来的发展变迁及经济建设成就。那达慕大会上摄影家拍摄了乌珠穆沁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且深入满都宝勒格和乌拉盖进行采风创作。在大会期间,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和东乌旗旗委共同出版的大型画册《蓝色故乡—乌珠穆沁草原》发行,并且在旗宾馆举办《蓝色故乡摄影艺术图片展》,展览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并将所有图片捐赠给了乌珠穆沁博物馆收藏。
【第二届“成吉思汗杯”内蒙古西部旅游摄影邀请赛】7月18日至24日,由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和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合办的第二届“成吉思汗杯”内蒙古西部旅游摄影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举办,本次活动特邀华北五省区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及摄影家26人云集成吉思汗旅游区,参加了成吉思汗旅游区第二届文化节的开幕式,并且拍摄了精彩的那达慕摔跤、投掷布鲁、较力、祭敖包等活动情景。雄伟庄严的成吉思汗陵和规模宏大的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区以及浓郁的鄂尔多斯民俗民风给五省区摄影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本次活动将评选出优秀作品奖并出版摄影画册、举办摄影艺术展览。
【2006年多丽杯“咱们中国人”全国摄影大赛】8月8日至11日,由多丽影像设备有限公司、《照相机》杂志社、《人民摄影》报、贵州电视台主办,内蒙古摄影家协会承办的2006年多丽杯“咱们中国人”全国摄影大奖赛评选工作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举行。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和多丽影像设备有限公司、《照相机》杂志社、《人民摄影》报社等单位的16位知名摄影家担任评委,对1万幅反映“咱们中国人”的摄影艺术作品进行了仔细比较、认真投票,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四等奖10名,五等奖50名,入选奖100名。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锡林郭勒盟摄影家协会主席和平的《春季套马》(组照)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
(肖兰英 陈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建立旗县基层中心、健全服务网络为重点,扎实推进,稳步发展。自治区管理中心目前已正式投入运行,全区25个基层示范点已完成了人员培训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送书下乡工程将国家资助自治区的16万多册图书全部分发到31个国贫旗县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自治区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政府要求,自治区文化厅及时制订了2006~2010年五年保护计划和经费预算。部署开展了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将于2007年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名录名单。开展了“蒙古族服饰艺术”试点和田野调查,并且组织全区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收藏家、保护机构和民间服饰表演团(队)的调查登记、评选命名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进度加快。由自治区人大、政府法制办和自治区文化厅组成调研组,赴区外开展了立法调研活动,争取明年提交人大审议出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文物保护】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又新增4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全区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79处;新增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6处,使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13处。完成全区馆藏一级文物鉴定工作,已鉴定一级文物共1 562件。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工作,通过8个月的田野普查工作,新发现文物遗址约2 700处。对《元上都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周边蒙古族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评审和上报。经国家文物局研究,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名次已由原来的第12位,提升到第5位。召开“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阿尔寨石窟学术研讨会”、“萨拉乌苏流域考古学术国际研讨会”。编写《蒙古民族物质文化图典》、《内蒙古文物精品图典》、《走进元上都》、《萨拉乌苏流域考古研究》、《内蒙古文物志》等著作。
举办了两期文物行政人员执法培训班,共培训文物行政执法人员300名,逐步加强了全区的文物执法队伍的建设。对因修筑公路而故意损毁明代长城的内蒙古宏基路桥公司处以了50万元的行政处罚,使破坏长城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文化厅与公安厅联合表彰奖励了2005年以来在全区公安、文物系统打击盗掘古遗址、古墓葬、走私文物犯罪活动专项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且,自治区有2人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个人”,2人被评为“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
【博物馆】为推动特色博物馆建设,召开首届博物馆工作会议,认真研究部署了全区博物馆发展纲要,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博物馆事业的总体目标,要使全区的博物馆从现在的30个增加到50个左右,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文化市场管理】2006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围绕“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发展思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以管理促繁荣,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为基础,促进文化市场规范管理。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据汇总、报告制度,建立了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数据汇总制度和“扫黄打非”成果月报制度,制定《加强全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制度》,为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制定了规范化标准,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以提高文化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为主要内容,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软硬件建设。制定了《2006年—2008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方案》,举办了全区演出经纪人职业资格培训班,培养自治区第一批职业演出经纪人,组织了第九期全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骨干。
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中心,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在全区开展了音像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了音像市场整治的“阳光1号”、“阳光2号”行动。开展了第八届全区音像市场法制宣传周活动。在全区进行了以“清市场、打盗版、查源头、抓大案”为重点的“反盗版百日行动”,全区各地广泛开展了反盗版宣传活动,使全区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开通全区网吧计算机监管系统,完善对网吧经营的技术管理措施,实现对全区网吧的实时全程监控,强化对网吧经营场所的监督管理。2006年,全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共出动71 973人次,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0万多家次,受理群众举报994件,办结行政处罚案件765件,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0多万张,网吧电脑及附属设备2 529件,电子游戏机、板1 772台(块),非法书报刊10万多本,罚款163.7万元,取消89家单位的经营资格。
【文化产业】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部署,深入调研,加强引导,扶持培育,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完成《文化经济政策文件汇编》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开展全区民营文化企业的专项调研,为自治区制定支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政策依据。完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开展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典型案例的评定工作,全区评选出60个文化产业典型范例。完成《第三届中国西部(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博览会总体方案》的制定工作。组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西部(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代表团以展示自治区整体形象和特色文化产业资源为主,举办内蒙古文化产业项目推荐会,集中展示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和潜力。代自治区政府起草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对外文化交流】2006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文化厅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推动民族文化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扩大草原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全区经文化厅审核上报文化部、自区人民政府审批地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8起,104人次,分别赴美国、俄罗斯、挪威、希腊、德国、芬兰、瑞士、英国、瑞典、土耳其、埃及、西班牙等15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和展览。审批对港澳台交流项目5起,91人次。邀请了挪威、日本、蒙古、香港、澳门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艺术表演团(组)在内蒙古演出;中蒙联合考古队继续在蒙古国开展考古研究与发掘工作。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在美国联合举办了“流金岁月:中国辽代文物精华展(907—1125)”。展出辽代文物120件(组),这是中国首次在美国展出辽代文物,在当地引起较大的反响。内蒙古博物馆在美国芝加哥费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中国恐龙展览》,受到国外观众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全区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努力拓展国际演出市场,打造艺术品牌,提升竞争实力。内蒙古杂技团赴美国历时半年进行商业巡回演出,共演出100余场,观众达7万余人次;内蒙古民族曲艺团蒙古族说唱音乐诗《草原传奇》赴台湾访问演出取得良好的成效。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全区民族文化在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的传播,扩大了草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关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