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一首在20世纪50年代即风靡全国的电影插曲《敖包相会》,曾使多少听众如醉如痴?又让多少热恋中的少男少女被歌中描绘的月挂中天,有情人相约在敖包前互诉衷肠的美好意境迷恋倾倒?
敖包,汉语意为“石堆”。早在两千多年前,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用石头堆成路标或牧场的界标,以此在浩瀚的草原上辨识方向,区分游牧交界之所在。后来,游牧民族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所来祭祀。虽然敖包有大有小,有的选用上好材料精雕细筑,有的随手拣来附近的石块就地堆砌,每处敖包的“石堆”数量亦不尽相同,草原上最常见的是建在某个山顶或丘陵之上的单个敖包,而最高形式的敖包是党中央敖包两边分别建有6个小敖包的13敖包。但无论怎样,其在信仰它的民众心目中同样有着圣洁的位置。蒙古民族至今仍保留着祭敖包“招福”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人们集中祭祀敖包的日子,方圆百里的牧民们都会带着祭品赶来参加。平时,牧民家中逢有婚寿大事或人们离家远行时,都要对居家附近或路遇的敖包参拜一番,并给敖包添几块石头以示虔诚。
在这遍布内蒙古的无数个敖包中,当数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的锡林浩特敖包山上的敖包,无论从它所居位置的显要,建筑规模的庞大,还是在华北地区的知名度来讲,都堪称敖包之最。闻名遐迩的锡林敖包山(亦称额尔敦敖包山),雄踞锡林浩特市市区与郊外的分界处,其大小近似北京城内的景山,其形状恰如一顶武士的头盔。一山独立,方圆数十里皆是平坦的草原。山南,市区主要街道宽阔笔直的额尔敦大街中轴线正对着山顶党中央的敖包,清帝乾隆御笔赐名的贝子古刹傍山而建,人文景观与自然造物浑然一体;山北,潺潺的锡林河依山流淌,碧波般的草原一望无垠,勾勒出美不胜收的塞外画卷;山顶,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敖包13座,一字排开,中间一座尤为高大,每座敖包上部均插满柳条,党中央立有幡杆,杆上有五色飘带绸、八色布条和经幡,幡杆顶端硕大的铜铸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数公里外亦可见到。各敖包间有条条吉祥彩带相连,其景象庄严、肃穆、神圣,蔚为壮观。当地人们说,正是草原上有了这座突兀的小山,先人们才在此选址建了敖包;有了敖包山,才有了内蒙古西部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有了贝子庙,才有了如今被誉为“草原明珠”的锡林浩特市。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这座寓意吉祥的小山也未能幸免于难,它同草原一起经历了一次次不堪回首的浩劫。
1966年夏秋之交,“文化大革命”狂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荡涤着共和国大地,远离京城的草原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往昔的静谧。在“大破四旧”、“造反有理”的口号鼓噪下,锡林浩特一些青年学生、工人、牧民及社会闲散人员,率先冲击了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华北地区赫赫有名的贝子庙。他们不问青红皂白,把众多的喇嘛僧侣统统“揪出示众”,把庙里一些从事宗教活动的器具及生活用品作为“残害人民群众”,“图谋反共复辟”的罪证一股脑儿地搬到庙前广场上“展览”。在这种人心浮躁的氛围下,不知何处又冒出一条骇人传闻:庙后的敖包山上埋藏着敌特电台、枪炮弹药。消息不胫而走,越传越奇,正中那些尚未过足造反瘾、破坏欲的家伙们的下怀。他们二十几个人在一位颈上挂着一架四四方方照相机的矮胖子×长的带领下,高举红旗和和锹镐,堂而皇之地蜂拥上山,悉数推倒了敖包,捣毁了敖包坚实的底座。当挖掘至地面一人多深时,既不见传说中的什么“暗道”,更没有预想中的什么“机关”,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竟是一只长约2米、宽1米的木质箱子。这伙人费尽气力,将其捆绑拽至地面,随之开启箱子,令人大失所望的是,箱子里仅是些摆置有序的经卷、绸缎、铜币、奶食,加之一股霉变气味,别无其它。明眼人一见便知,此乃建筑敖包的奠基之物,电台枪炮之说纯系无稽之谈。这伙人尴尬地面面相觑,“舍得一身剐”的英雄气概倾刻间荡然无存,准备“取证”的照相机也没派上用场。为首的几个头头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计可施,对着箱子狠骂了几句“封资修”,收拾了箱内有价值的什物,率领众人讪讪地下山去了。那口浸透着防腐油脂,不知在地下沉睡了多少年的箱予以这种形式重见天日,恐怕是当初以虔诚的礼节掩埋它的先人始料不及的。此时它已被人们棍砸镐撬而变得一片狼藉,裸露在如血的残阳里,面对那些不肖子孙的愚昧与疯狂,默默无言,似乎在抗争,在嘲笑,在哭泣……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距敖包山被翻个底朝上不到俩月,那位矮胖子×长就被一伙更厉害的造反派打成“黑帮”,被细细的麻绳五花大绑,头戴高高的白纸帽子,和另几位“黑帮”拴在一起游街示众。“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令人颇感滑稽。
不久,锡林浩特两派群众组织武斗升级,荒凉的敖包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各派控制局面的“制高点”。山上布置了监视台,架起了机枪,并不时连发射击恫吓市民。附近居民风声鹤唳,无人“敢越雷池一步”。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交恶,剑拔弩张,地处“反修前哨”的锡林浩特战备气氛更是无以复加。在举国处处“深挖洞”的严竣形势下,满目疮痍的敖包山其利用价值再次被人们发观,在当地驻军和革委会组织下,从各单位挑选政治可靠、身强体壮的基干民兵分批上山挖“战备洞”,代号为“301工程”。一时间山上岗哨林立,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市民们只是从日夜不断的开山炮声中感知到敖包山的存在。历经两载,耗费了大量人、财、物力,终将这座小山的地下部分“变通途”,作战指挥室、医疗救护室、后勤贮藏室等一应俱全,纵横交错。至于修筑如此孤立、显眼的小山之中的工事在当时“一触即发的反侵略战争”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只有天晓得了。
敖包山的遭遇并未到此停止。山上战备工程完成不久,当地有关部门又“慧眼识珠”,决定在这座与市区紧密相连的山上建一座砖厂,“以缓解用砖状况紧张局面”。于是从市属企业抽调了数名干部组成砖厂革委会班子,从外地找来一位“技术员”,又雇来100多名临时工,敖包山砖厂就此开张。短短功夫,山上砖窑雄踞,大烟囱拔地而起。他们用车到山下锡林河拉水,然后上山就地掘土脱砖坯。从山下望去,敖包山人声鼎沸,砖垛四起,浓烟滚滚,夜以继日。但“好景不长”,砖厂未经两个寒暑即以下马告终,其原因并非出于环保要求(那年月尚不知何为环保),而是砖厂的产品质量实在无法恭维。
岁月悠悠。“史无前例”的日子终于一去不返了。在沉寂十几年后,国家拨巨资修复的贝子庙里又传出了喇嘛们悠扬的诵经声。寺庙内及庙前广场往来的香客和游人络绎不绝。敖包山则被辟为公园,在当地人民辛勤治理下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草原明珠”诸多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人们面对“敖包已随‘文革’去,此地空余敖包山”的景象,却感到遗憾。因此,2003年3月,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将1977年在此山原敖包旧址上建造的烈士塔搬迁至更为理想适宜的地方,并决定在此处恢复重建13座敖包,还原重现过去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象。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13座敖包终于重新矗立在原本属于它的位置上。中间大敖包后还有一个水祭坛,祭坛中的黑白日月图寓意日月同辉。与历史上的敖包相比,新敖包愈显庄严靓丽。
当地政府官员、来宾和广大牧民群众在2004年6月30日(农历五月十三)清晨,登上敖包由19个9组成的171个台阶,为新落成的敖包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庆祝仪式。
锡林浩特人喜欢敖包山。人们视其为镶嵌在草原上的一颗璀璨宝石,悉心地装扮她,百般地呵护她,由衷地赞美她。她也将以更加隽美的身姿,热情地迎接着“敖包相会”的双双情侣和前来“招福”、观光旅游、登高望远的每一位客人。
历史终将青山绿树、蓝天白云与祥和欢笑一起还给了这方神圣的土地。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一首在20世纪50年代即风靡全国的电影插曲《敖包相会》,曾使多少听众如醉如痴?又让多少热恋中的少男少女被歌中描绘的月挂中天,有情人相约在敖包前互诉衷肠的美好意境迷恋倾倒?
敖包,汉语意为“石堆”。早在两千多年前,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用石头堆成路标或牧场的界标,以此在浩瀚的草原上辨识方向,区分游牧交界之所在。后来,游牧民族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所来祭祀。虽然敖包有大有小,有的选用上好材料精雕细筑,有的随手拣来附近的石块就地堆砌,每处敖包的“石堆”数量亦不尽相同,草原上最常见的是建在某个山顶或丘陵之上的单个敖包,而最高形式的敖包是党中央敖包两边分别建有6个小敖包的13敖包。但无论怎样,其在信仰它的民众心目中同样有着圣洁的位置。蒙古民族至今仍保留着祭敖包“招福”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人们集中祭祀敖包的日子,方圆百里的牧民们都会带着祭品赶来参加。平时,牧民家中逢有婚寿大事或人们离家远行时,都要对居家附近或路遇的敖包参拜一番,并给敖包添几块石头以示虔诚。
在这遍布内蒙古的无数个敖包中,当数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的锡林浩特敖包山上的敖包,无论从它所居位置的显要,建筑规模的庞大,还是在华北地区的知名度来讲,都堪称敖包之最。闻名遐迩的锡林敖包山(亦称额尔敦敖包山),雄踞锡林浩特市市区与郊外的分界处,其大小近似北京城内的景山,其形状恰如一顶武士的头盔。一山独立,方圆数十里皆是平坦的草原。山南,市区主要街道宽阔笔直的额尔敦大街中轴线正对着山顶党中央的敖包,清帝乾隆御笔赐名的贝子古刹傍山而建,人文景观与自然造物浑然一体;山北,潺潺的锡林河依山流淌,碧波般的草原一望无垠,勾勒出美不胜收的塞外画卷;山顶,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敖包13座,一字排开,中间一座尤为高大,每座敖包上部均插满柳条,党中央立有幡杆,杆上有五色飘带绸、八色布条和经幡,幡杆顶端硕大的铜铸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数公里外亦可见到。各敖包间有条条吉祥彩带相连,其景象庄严、肃穆、神圣,蔚为壮观。当地人们说,正是草原上有了这座突兀的小山,先人们才在此选址建了敖包;有了敖包山,才有了内蒙古西部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有了贝子庙,才有了如今被誉为“草原明珠”的锡林浩特市。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这座寓意吉祥的小山也未能幸免于难,它同草原一起经历了一次次不堪回首的浩劫。
1966年夏秋之交,“文化大革命”狂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荡涤着共和国大地,远离京城的草原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往昔的静谧。在“大破四旧”、“造反有理”的口号鼓噪下,锡林浩特一些青年学生、工人、牧民及社会闲散人员,率先冲击了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华北地区赫赫有名的贝子庙。他们不问青红皂白,把众多的喇嘛僧侣统统“揪出示众”,把庙里一些从事宗教活动的器具及生活用品作为“残害人民群众”,“图谋反共复辟”的罪证一股脑儿地搬到庙前广场上“展览”。在这种人心浮躁的氛围下,不知何处又冒出一条骇人传闻:庙后的敖包山上埋藏着敌特电台、枪炮弹药。消息不胫而走,越传越奇,正中那些尚未过足造反瘾、破坏欲的家伙们的下怀。他们二十几个人在一位颈上挂着一架四四方方照相机的矮胖子×长的带领下,高举红旗和和锹镐,堂而皇之地蜂拥上山,悉数推倒了敖包,捣毁了敖包坚实的底座。当挖掘至地面一人多深时,既不见传说中的什么“暗道”,更没有预想中的什么“机关”,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竟是一只长约2米、宽1米的木质箱子。这伙人费尽气力,将其捆绑拽至地面,随之开启箱子,令人大失所望的是,箱子里仅是些摆置有序的经卷、绸缎、铜币、奶食,加之一股霉变气味,别无其它。明眼人一见便知,此乃建筑敖包的奠基之物,电台枪炮之说纯系无稽之谈。这伙人尴尬地面面相觑,“舍得一身剐”的英雄气概倾刻间荡然无存,准备“取证”的照相机也没派上用场。为首的几个头头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计可施,对着箱子狠骂了几句“封资修”,收拾了箱内有价值的什物,率领众人讪讪地下山去了。那口浸透着防腐油脂,不知在地下沉睡了多少年的箱予以这种形式重见天日,恐怕是当初以虔诚的礼节掩埋它的先人始料不及的。此时它已被人们棍砸镐撬而变得一片狼藉,裸露在如血的残阳里,面对那些不肖子孙的愚昧与疯狂,默默无言,似乎在抗争,在嘲笑,在哭泣……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距敖包山被翻个底朝上不到俩月,那位矮胖子×长就被一伙更厉害的造反派打成“黑帮”,被细细的麻绳五花大绑,头戴高高的白纸帽子,和另几位“黑帮”拴在一起游街示众。“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令人颇感滑稽。
不久,锡林浩特两派群众组织武斗升级,荒凉的敖包山又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各派控制局面的“制高点”。山上布置了监视台,架起了机枪,并不时连发射击恫吓市民。附近居民风声鹤唳,无人“敢越雷池一步”。20世纪70年代初,中苏交恶,剑拔弩张,地处“反修前哨”的锡林浩特战备气氛更是无以复加。在举国处处“深挖洞”的严竣形势下,满目疮痍的敖包山其利用价值再次被人们发观,在当地驻军和革委会组织下,从各单位挑选政治可靠、身强体壮的基干民兵分批上山挖“战备洞”,代号为“301工程”。一时间山上岗哨林立,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市民们只是从日夜不断的开山炮声中感知到敖包山的存在。历经两载,耗费了大量人、财、物力,终将这座小山的地下部分“变通途”,作战指挥室、医疗救护室、后勤贮藏室等一应俱全,纵横交错。至于修筑如此孤立、显眼的小山之中的工事在当时“一触即发的反侵略战争”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只有天晓得了。
敖包山的遭遇并未到此停止。山上战备工程完成不久,当地有关部门又“慧眼识珠”,决定在这座与市区紧密相连的山上建一座砖厂,“以缓解用砖状况紧张局面”。于是从市属企业抽调了数名干部组成砖厂革委会班子,从外地找来一位“技术员”,又雇来100多名临时工,敖包山砖厂就此开张。短短功夫,山上砖窑雄踞,大烟囱拔地而起。他们用车到山下锡林河拉水,然后上山就地掘土脱砖坯。从山下望去,敖包山人声鼎沸,砖垛四起,浓烟滚滚,夜以继日。但“好景不长”,砖厂未经两个寒暑即以下马告终,其原因并非出于环保要求(那年月尚不知何为环保),而是砖厂的产品质量实在无法恭维。
岁月悠悠。“史无前例”的日子终于一去不返了。在沉寂十几年后,国家拨巨资修复的贝子庙里又传出了喇嘛们悠扬的诵经声。寺庙内及庙前广场往来的香客和游人络绎不绝。敖包山则被辟为公园,在当地人民辛勤治理下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草原明珠”诸多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人们面对“敖包已随‘文革’去,此地空余敖包山”的景象,却感到遗憾。因此,2003年3月,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将1977年在此山原敖包旧址上建造的烈士塔搬迁至更为理想适宜的地方,并决定在此处恢复重建13座敖包,还原重现过去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象。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13座敖包终于重新矗立在原本属于它的位置上。中间大敖包后还有一个水祭坛,祭坛中的黑白日月图寓意日月同辉。与历史上的敖包相比,新敖包愈显庄严靓丽。
当地政府官员、来宾和广大牧民群众在2004年6月30日(农历五月十三)清晨,登上敖包由19个9组成的171个台阶,为新落成的敖包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庆祝仪式。
锡林浩特人喜欢敖包山。人们视其为镶嵌在草原上的一颗璀璨宝石,悉心地装扮她,百般地呵护她,由衷地赞美她。她也将以更加隽美的身姿,热情地迎接着“敖包相会”的双双情侣和前来“招福”、观光旅游、登高望远的每一位客人。
历史终将青山绿树、蓝天白云与祥和欢笑一起还给了这方神圣的土地。
(作者: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