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集美是著名的侨乡和风景旅游区,因是“华侨旗帜”陈嘉庚的故里而闻名于世,令人向往。近日,收到《厦门市集美区志》,一气呵成通读了该志,顿感如临其境,集美乃“集天下之美”,名不虚传。该志全面真实地反映集美区的历史与现状,为集美之全史。可以说该志是一部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上乘之作,其特色与亮点分述如下:
一、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地方志书有“一方全史”和“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它最大的优长之处就是在记载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上,为其他典籍难以企及。从宏观上看,《集美区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政区、环境与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市建设、交通、邮电、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财政税务、经济综合管理、人民生活、中共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政协地方组织、党派社团、公安、司法、军事、人事劳动、民政社保、教育、科技、文化、文物、报刊广电、卫生、体育、宗教与民间信仰、民俗方言、懿行陋习与文明创建、华侨华人、人物等38章,涵盖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宏观内容非常齐全,且编排有序,归属得当。从微观上,一般记载内容都细分到“目”或“子目”,记述十分详尽,以“人口与计划生育”为例,第一节人口,下设了人口变动、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与分布、人口流动、人口普查等5目,叙述全貌,单设“人口流动”一目,突出反映人口流动情况。这一细节虽看似微不足道,但恰恰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变动方面体现出的流动性展现出来。人口流动特别是民工的流动,预示着两个根本性变化,即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从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的乡土社会行为方式,转变为以业缘为主的现代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地位发生变化,预示着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是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产物,新编志书有责任记载好这个演进过程,《集美区志》的编纂者敏锐地把握了社会发展中的新变化,记述的很到位、很给力。第二目人口结构,分设了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姓氏结构等6个子目,全区人口结构状况清晰可见,尤其是职业构成内容细化为农林渔业、工业、教育和文化事业、商饮、物资及仓储业、建筑业、机关事业和群众团体、房产公共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探和普查业,科技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等13个类别,并提供各业总人数以及不同年龄段人数等信息,如此丰富的内容,必然有助于我们解读集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和规律。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结构”目下,单设“姓氏结构”,详细记述了该区内姓氏人口数及发布情况,并附“姓氏简介”,很有意义。姓氏不仅是公民区别于他人的文章符号,还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家庭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而姓氏是家庭联系纽带,是人们纵向、横向社会关系的标识,记好一地姓氏发布情况,可以增强人们的家族亲情观念和集体意识;也有利于依据姓氏和名字来区别不同的人、理清相互关系,方便于社会交往的开展,利于身份管理的有序进行。再以第十六章人民生活为例,该章设了农村居民生活和城镇居民生活两节,分别记述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住居情况和消费支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记到2007年集美区人民生活状况。以《1957—1978年集美区(郊区)农民生活人均数值表》、《1980—2007年集美区(郊区)农民人均收入构成表》、《部分年份集美区(郊区)农民居民百户家庭耐用品拥有量表》、《1995年杏林镇小康监测指标考核情况表》、《1992—2007年集美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表》、《2001—2007年集美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工资情况表》、《2003—2007年集美区城镇单位职工年工资情况表》、《2001—2007年集美区城镇城镇在岗职工分行业年人均工资收入表》、《2000—2007年集美区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表》、《部分年份集美区(郊区)城镇居民均生活消费结构表》等10表,反映全区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化状况。我们常讲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和提高绝不应停留于空洞的表述,只有用具体而详实的数字才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取信于民,《集美区志》对人民生活的记载,就是这方面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集美区志》为增容志书资料,利用“附记”体裁,全志共设了气象谚语、中共厦门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关于抢救“八二三”台风灾害的情况报告、姓氏简介、灯光夜景工程、厦门市第二农场、天马华侨农场、天马种猪场、坂头防护林场、森林火灾、太古海潮发电站等25个附记。这些附记收录的都是有特色、很重要的资料。但受志书体例的约束不能展开记述而又不能归类,用附记形式予以体现,是恰到好处的。编者巧妙地把握了点与面的关系,紧扣深化志文内容这个基本宗旨,极大地丰富了该志的资料性。
二、精心勾画 特色鲜明
地方志志书既要展示地方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特点,《集美区志》在这两个方面探索非常成功:
第一,该志篇目设计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地方志是一地综合地情书,而地情又是有鲜明个性和特质的,如何把握和凸显一地的基本特色,并充分反映到志书中特别是篇目中,彰显个性与亮点,避免千志一面,是地方志工作者着重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集美区志》的编者在挖掘地情方面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对于自身特色有了全面把握,体现在篇目设计中,比如,集美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集美先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集美人“过番”出洋多因衣食所迫。集美地处海滨,耕地少,土质差,粮食多赖外供,明清时期,倭寇屡犯,人民流离失所,迫使集美人离乡背井,远赴东南亚各国谋生,集美旅居国外的人数,据1997年区政府侨情普查,全区共有旅外华侨华人54228人。集美侨胞凭着吃苦耐劳、前赴后继的勇气,艰苦创业,涌现了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些侨胞身居异乡,情系桑梓,创业有成后,纷纷回乡捐资助学,兴办公益事业,投资故乡经济,推动集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为此,该志单设“华侨华人”一章,并在人物章特设“陈嘉庚专传”一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很好地彰显集美侨乡之美誉,以及以陈嘉庚为首的一大批华侨华人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集美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万宝山、越尾山、双龙潭等山地生态旅游景点;又有集美学村、园博苑、龙舟池等滨海生态旅游环线,还有凤山庙、山口庙、皇帝井、百虎岩、寿石岩等人文旅游集群。为此,该志把旅游业升格为一级类目,单设旅游业一章,翔实地记述集美区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等内容,全面地反映了集美作为“旅游胜地”这一鲜明特质。
再如,集美交通网络便捷发达,其铁路交通密度居全省第一,鹰厦铁路与福厦、厦深、龙厦、福厦城际铁路四条铁路汇于坐落在集美后溪的厦门北站。厦门北站是国家“四纵四横”沿海铁路快捷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集美的公路四通八达,海空交通非常便捷,使集美成为现代化的海西枢纽。为此,该志在“交通”一章中,分设3节11目,翔实地记述了集美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用史实和数据展现这一独特优势与魅力。
第二,该志的篇目设计充分凸显时代特征。地方志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地情汇录,必然会烙下时代的印记,因而,反映时代特征也是志书编纂者们肩负的使命,《集美区志》是通合古今的通纪体志书,详今略古,但其记述的重点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2007年底,这段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因此,改革开放是该志记述的重点,该志采用了分散记述方法,把农业、工业、商贸、金融、财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改革放在相应章节中记述,既突出特点,又便于操作,相得益彰,此法符合通纪体志书的要求。
第三,志首志中图片选取很好地反映“两个特色”。该志突破常规,不仅在志首有图片,志中也穿插图片,图文并茂,相互映衬。在图片编排上也破费思量,匠心挑选,一反常规,不上一张领导人照片,令人称道。比如,为了体现侨乡特色,志首第一章照片即是陈嘉庚的铜像,陈嘉庚作为集美的一张名片,置于志首顺理成章。为增加志书的可读性和直观性,该志中穿插了大量图照,共计365张,既有不同历史时期反映不同行业的老照片;也有反映改革开放后集美区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新成就的新照片,具有很强的视角对比效果,通常说,无图不成志,一照抵千字,图照随文,可以增强志书的直观性、真实感,使人读后如身临其境,经久不忘,可补文字记述之不足,起到文字表述所起不到的作用。
三、文字凝练 人文厚重
地方志要求语言严谨、简洁、流畅,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地方志也需要可读性,同样也要讲究语言美。实践证明,只有语言美的志书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可读要写得精炼优美,引人入胜,读志如看画听乐,爱不释手。文字水平要高。不少名史、名志都是优秀文学著作,影响深远。”王朝闻先生也曾说过:“方志要写成富于魅力的、可读的教育人民的东西,不要写成流水账,不要写成简单的结论。”《集美区志》的编者们在这方面可谓深思熟虑,用笔精到,广征博采,披沙炼金,洋洋一百二十余万言,文字处处显得很精炼干净,如,第十二章旅游业,有这样一段话:“集美区旅游资源丰富。区境西北部奇峰俊秀,峡谷幽深,森林茂密,溪泉澄澈,是山地生态旅游的极佳之地。东南沿海港湾曲折,碧波万顷,三桥凌空,犹如彩虹高悬;三堤穿海,恰似巨龙卧波,刚柔并济,景观壮美。……”这段形象化语言将事物的性质和形状,鲜明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临其境,如触其物,效果远非一般枯燥呆板的语言可比。该志中像这样精彩之言,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志书在突出地方和时代两个特色同时,如何彰显地方人文特色,传承地方文明,也是二轮修志的着力点。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五年来,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执着守望、辛勤耕耘,地方志工作成绩斐然,这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谨向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崇高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动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批示高屋建瓴,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地方志在人文传承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集美区志》在这方面做得很给力,人文色彩比较浓郁。比如说,教育章下的旧式教育,文化章下民间文艺、文化创作,文物章下的遗址墓葬、寺观教堂、祠堂民居、集美学村早期建筑、石刻碑刻以及民俗方言、文明创建、人物、附录中民间故事与传说、地方掌故与轶事、外地诗人咏集美等等,在诸多人文内容中,笔者觉得其中“文物和外地诗人咏集美”难能可贵,可圈可点。首先谈谈关于文物的记述,众所周知,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地的文物遗存如何,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人文底蕴的厚重程度。集美历史悠久,地面遗存丰富,编者为了突出这个亮点,把“文物”从文化中抽出,单设“文物”一章,分设遗址墓葬、寺观教堂、祠堂民居、集美学村早期建筑、石刻碑刻等7节,全面记载了集美远古以来,不同时期的各类地面遗存,分门别类,翔实具体,对每一个遗存、每一件文物都娓娓道来,刻画生动,很好地彰显了集美厚重的人文底蕴。
再以附录中“外地诗人咏集美”为例。这一栏共分赋、诗词、楹联三大块,收录了66首诗词、赋以及大量楹联,这些诗词赋、楹联全是外地诗人所作,这样设置反映了编者另避蹊径,匠心独运,避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可谓用心良苦,值得称道,这些诗词赋逼真贴切,优美生动;楹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集美之美不言而喻了。
编纂志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探索过程。《集美区志》的编者们以地情研究为基础,边编纂,边思考,边研究。同时他们也吸收志界最新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并举。这些有益的探索在《集美区志》中得到充分体现。总之,《集美区志》一部特色鲜明、人文厚重的佳志良作。
(作者: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集美是著名的侨乡和风景旅游区,因是“华侨旗帜”陈嘉庚的故里而闻名于世,令人向往。近日,收到《厦门市集美区志》,一气呵成通读了该志,顿感如临其境,集美乃“集天下之美”,名不虚传。该志全面真实地反映集美区的历史与现状,为集美之全史。可以说该志是一部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上乘之作,其特色与亮点分述如下:
一、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地方志书有“一方全史”和“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它最大的优长之处就是在记载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上,为其他典籍难以企及。从宏观上看,《集美区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外,共设政区、环境与环境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市建设、交通、邮电、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财政税务、经济综合管理、人民生活、中共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政协地方组织、党派社团、公安、司法、军事、人事劳动、民政社保、教育、科技、文化、文物、报刊广电、卫生、体育、宗教与民间信仰、民俗方言、懿行陋习与文明创建、华侨华人、人物等38章,涵盖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宏观内容非常齐全,且编排有序,归属得当。从微观上,一般记载内容都细分到“目”或“子目”,记述十分详尽,以“人口与计划生育”为例,第一节人口,下设了人口变动、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与分布、人口流动、人口普查等5目,叙述全貌,单设“人口流动”一目,突出反映人口流动情况。这一细节虽看似微不足道,但恰恰将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变动方面体现出的流动性展现出来。人口流动特别是民工的流动,预示着两个根本性变化,即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从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的乡土社会行为方式,转变为以业缘为主的现代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地位发生变化,预示着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这是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产物,新编志书有责任记载好这个演进过程,《集美区志》的编纂者敏锐地把握了社会发展中的新变化,记述的很到位、很给力。第二目人口结构,分设了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姓氏结构等6个子目,全区人口结构状况清晰可见,尤其是职业构成内容细化为农林渔业、工业、教育和文化事业、商饮、物资及仓储业、建筑业、机关事业和群众团体、房产公共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探和普查业,科技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行业等13个类别,并提供各业总人数以及不同年龄段人数等信息,如此丰富的内容,必然有助于我们解读集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和规律。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人口结构”目下,单设“姓氏结构”,详细记述了该区内姓氏人口数及发布情况,并附“姓氏简介”,很有意义。姓氏不仅是公民区别于他人的文章符号,还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家庭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细胞,而姓氏是家庭联系纽带,是人们纵向、横向社会关系的标识,记好一地姓氏发布情况,可以增强人们的家族亲情观念和集体意识;也有利于依据姓氏和名字来区别不同的人、理清相互关系,方便于社会交往的开展,利于身份管理的有序进行。再以第十六章人民生活为例,该章设了农村居民生活和城镇居民生活两节,分别记述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住居情况和消费支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记到2007年集美区人民生活状况。以《1957—1978年集美区(郊区)农民生活人均数值表》、《1980—2007年集美区(郊区)农民人均收入构成表》、《部分年份集美区(郊区)农民居民百户家庭耐用品拥有量表》、《1995年杏林镇小康监测指标考核情况表》、《1992—2007年集美区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表》、《2001—2007年集美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工资情况表》、《2003—2007年集美区城镇单位职工年工资情况表》、《2001—2007年集美区城镇城镇在岗职工分行业年人均工资收入表》、《2000—2007年集美区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表》、《部分年份集美区(郊区)城镇居民均生活消费结构表》等10表,反映全区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化状况。我们常讲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和提高绝不应停留于空洞的表述,只有用具体而详实的数字才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取信于民,《集美区志》对人民生活的记载,就是这方面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集美区志》为增容志书资料,利用“附记”体裁,全志共设了气象谚语、中共厦门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关于抢救“八二三”台风灾害的情况报告、姓氏简介、灯光夜景工程、厦门市第二农场、天马华侨农场、天马种猪场、坂头防护林场、森林火灾、太古海潮发电站等25个附记。这些附记收录的都是有特色、很重要的资料。但受志书体例的约束不能展开记述而又不能归类,用附记形式予以体现,是恰到好处的。编者巧妙地把握了点与面的关系,紧扣深化志文内容这个基本宗旨,极大地丰富了该志的资料性。
二、精心勾画 特色鲜明
地方志志书既要展示地方特色,又要体现时代特点,《集美区志》在这两个方面探索非常成功:
第一,该志篇目设计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地方志是一地综合地情书,而地情又是有鲜明个性和特质的,如何把握和凸显一地的基本特色,并充分反映到志书中特别是篇目中,彰显个性与亮点,避免千志一面,是地方志工作者着重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集美区志》的编者在挖掘地情方面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对于自身特色有了全面把握,体现在篇目设计中,比如,集美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集美先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集美人“过番”出洋多因衣食所迫。集美地处海滨,耕地少,土质差,粮食多赖外供,明清时期,倭寇屡犯,人民流离失所,迫使集美人离乡背井,远赴东南亚各国谋生,集美旅居国外的人数,据1997年区政府侨情普查,全区共有旅外华侨华人54228人。集美侨胞凭着吃苦耐劳、前赴后继的勇气,艰苦创业,涌现了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些侨胞身居异乡,情系桑梓,创业有成后,纷纷回乡捐资助学,兴办公益事业,投资故乡经济,推动集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为此,该志单设“华侨华人”一章,并在人物章特设“陈嘉庚专传”一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很好地彰显集美侨乡之美誉,以及以陈嘉庚为首的一大批华侨华人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集美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万宝山、越尾山、双龙潭等山地生态旅游景点;又有集美学村、园博苑、龙舟池等滨海生态旅游环线,还有凤山庙、山口庙、皇帝井、百虎岩、寿石岩等人文旅游集群。为此,该志把旅游业升格为一级类目,单设旅游业一章,翔实地记述集美区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等内容,全面地反映了集美作为“旅游胜地”这一鲜明特质。
再如,集美交通网络便捷发达,其铁路交通密度居全省第一,鹰厦铁路与福厦、厦深、龙厦、福厦城际铁路四条铁路汇于坐落在集美后溪的厦门北站。厦门北站是国家“四纵四横”沿海铁路快捷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集美的公路四通八达,海空交通非常便捷,使集美成为现代化的海西枢纽。为此,该志在“交通”一章中,分设3节11目,翔实地记述了集美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用史实和数据展现这一独特优势与魅力。
第二,该志的篇目设计充分凸显时代特征。地方志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地情汇录,必然会烙下时代的印记,因而,反映时代特征也是志书编纂者们肩负的使命,《集美区志》是通合古今的通纪体志书,详今略古,但其记述的重点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2007年底,这段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因此,改革开放是该志记述的重点,该志采用了分散记述方法,把农业、工业、商贸、金融、财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改革放在相应章节中记述,既突出特点,又便于操作,相得益彰,此法符合通纪体志书的要求。
第三,志首志中图片选取很好地反映“两个特色”。该志突破常规,不仅在志首有图片,志中也穿插图片,图文并茂,相互映衬。在图片编排上也破费思量,匠心挑选,一反常规,不上一张领导人照片,令人称道。比如,为了体现侨乡特色,志首第一章照片即是陈嘉庚的铜像,陈嘉庚作为集美的一张名片,置于志首顺理成章。为增加志书的可读性和直观性,该志中穿插了大量图照,共计365张,既有不同历史时期反映不同行业的老照片;也有反映改革开放后集美区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新成就的新照片,具有很强的视角对比效果,通常说,无图不成志,一照抵千字,图照随文,可以增强志书的直观性、真实感,使人读后如身临其境,经久不忘,可补文字记述之不足,起到文字表述所起不到的作用。
三、文字凝练 人文厚重
地方志要求语言严谨、简洁、流畅,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地方志也需要可读性,同样也要讲究语言美。实践证明,只有语言美的志书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指出:“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可读要写得精炼优美,引人入胜,读志如看画听乐,爱不释手。文字水平要高。不少名史、名志都是优秀文学著作,影响深远。”王朝闻先生也曾说过:“方志要写成富于魅力的、可读的教育人民的东西,不要写成流水账,不要写成简单的结论。”《集美区志》的编者们在这方面可谓深思熟虑,用笔精到,广征博采,披沙炼金,洋洋一百二十余万言,文字处处显得很精炼干净,如,第十二章旅游业,有这样一段话:“集美区旅游资源丰富。区境西北部奇峰俊秀,峡谷幽深,森林茂密,溪泉澄澈,是山地生态旅游的极佳之地。东南沿海港湾曲折,碧波万顷,三桥凌空,犹如彩虹高悬;三堤穿海,恰似巨龙卧波,刚柔并济,景观壮美。……”这段形象化语言将事物的性质和形状,鲜明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临其境,如触其物,效果远非一般枯燥呆板的语言可比。该志中像这样精彩之言,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志书在突出地方和时代两个特色同时,如何彰显地方人文特色,传承地方文明,也是二轮修志的着力点。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五年来,全国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执着守望、辛勤耕耘,地方志工作成绩斐然,这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谨向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希望你们继续秉持崇高信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动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批示高屋建瓴,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地方志在人文传承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集美区志》在这方面做得很给力,人文色彩比较浓郁。比如说,教育章下的旧式教育,文化章下民间文艺、文化创作,文物章下的遗址墓葬、寺观教堂、祠堂民居、集美学村早期建筑、石刻碑刻以及民俗方言、文明创建、人物、附录中民间故事与传说、地方掌故与轶事、外地诗人咏集美等等,在诸多人文内容中,笔者觉得其中“文物和外地诗人咏集美”难能可贵,可圈可点。首先谈谈关于文物的记述,众所周知,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地的文物遗存如何,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人文底蕴的厚重程度。集美历史悠久,地面遗存丰富,编者为了突出这个亮点,把“文物”从文化中抽出,单设“文物”一章,分设遗址墓葬、寺观教堂、祠堂民居、集美学村早期建筑、石刻碑刻等7节,全面记载了集美远古以来,不同时期的各类地面遗存,分门别类,翔实具体,对每一个遗存、每一件文物都娓娓道来,刻画生动,很好地彰显了集美厚重的人文底蕴。
再以附录中“外地诗人咏集美”为例。这一栏共分赋、诗词、楹联三大块,收录了66首诗词、赋以及大量楹联,这些诗词赋、楹联全是外地诗人所作,这样设置反映了编者另避蹊径,匠心独运,避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可谓用心良苦,值得称道,这些诗词赋逼真贴切,优美生动;楹联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集美之美不言而喻了。
编纂志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严谨的学术探索过程。《集美区志》的编者们以地情研究为基础,边编纂,边思考,边研究。同时他们也吸收志界最新理论成果,用以指导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并举。这些有益的探索在《集美区志》中得到充分体现。总之,《集美区志》一部特色鲜明、人文厚重的佳志良作。
(作者: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