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5年  /  第一期
  • 【文化大观】倡导方志文化的普及
  •    

    志书应在人民的心中铸筑起一座辉煌的文化丰碑,成为群众普及的读物。全国大规模的修志已经走过了30余年历程,志界虽一再强调不能将修志封闭在象牙塔,要开门修志,要有社会的参与,使全社会不仅关注修志,还要关注志书的利用,使人们从中悟出志书“资治、育人、存史”的功用,但直至当今,这个问题都只停留在口头,未能有效解决。由于志书是“官书”,大多群众不知志书为何物,更不用说如何用志。各地虽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开展读志用志活动,仅是形式上的尝试,收效甚微,只是纸上谈兵。这其中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官书”色彩太浓,记述内容鲜有涉及百姓至为关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此为众多百姓拒之门外,阅读对象仅囿限于政府官员和研究者,也有些人只是装点门面。其次是,志书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各级志办都是仅关注限定时间完成一本书的编修,极少关注其效益,只是依照上级指导依样画葫芦,不能出格,虽有创新,也未能走出“官书”的老路。又有几个地区能像浙江义乌,凝聚全市之力,编好志书之余,还编出一部200余万言的煌煌大作——调查报告。那样的创新,很难在志界推广,并且,这样的创新是否能为读者所青睐、所接受,也值得探讨。我们不是主张志书越编篇幅越大,在信息千变万化的当今,谁能久伏案台去啃那样的大部头?志办只顾完成修志任务,很少考虑其社会效益,甚至是不考虑,而编辑他也受任务与时间的制约,未能走向社会、贴近群众,很难听到群众的呼声。三是,志书编辑人员的思想仅停留在参与编一部志书,推而广之则是开展理论研究,而如何编出一部为群众所喜爱、为社会所关注的精品,却未能议决,更鲜有余暇去探讨。大多志书编纂者都是身处盲从地位,唯领导是从,每个人肩头都压上一副深重的担子,哪能置身于外去关注如此之深奥的问题。时下应很好的进行总结,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加以改正,使这一传统文化能在我国永久地继承与弘扬,并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百姓所称道、所利用。  

    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所需要通过各类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融合,探寻一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复兴、富强的创新之路,而志书是一地至为真实的地情书,利用这个信息,可以开启一道承前启后的窗口,透过窗口,带来丝丝缕缕鲜活的气息。因此,必须向群众普及,成为社会珍贵的财富,以激励人们热爱乡土,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锦绣河山,憧憬未来,圆中国的历史追求之梦,才能真正实现志书“资治、育人、存史”的功能,才是志书编纂的主旨。而当今志书的现状是资治、存史有余,育人不足,即使是地方官员也没有更好利用志书信息去开启治理一地政治、经济之门,大多是倚凭网络信息,鲜有人从志书中去挖掘历史资料,借鉴历史,以资利用,服务经济、服务人民。道光之后,清朝政府已临日薄西山,日益没落,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叹息:“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未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见得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于是,只要他们报出一个国名,清政府就—跟他们签订条约。他们虽然没有将中国打败,结果却每一个都是‘战胜国’,跟蚂蟥一样叮在中国身上吸血。”这个惨痛历史给国人带来无尽悲哀。正是这昏暗的年代,清流一位知县在一年的严冬腊月领着一位职员到(廖)武村催收公粮,为不打扰百姓,却住宿村中一所破庙,如今有哪一位官员能如此简易践行!也同样是在清流县,事隔百年之后的1990年却爆出一起县级官员腐败窝案,臭名昭著全国。这是共产党人口号喊得震天响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与那位封建知县的道德行径能相提并论吗?然而,一些官员们有了志书的历史垂鉴,却不去研究,不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为其所用,而是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如果他们能从志书中借鉴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带头垂范,何致沦落为阶下囚?笔者曾遇到一位政府某局长,手头拎着一本志书,愤愤陈词:“这些东西谁看,编来作啥用?”这是有文化品位官员的素质,能企望这些官员去利用志书为人民服务吗?由此观之,志书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志书只是作为一种门面摆设,或尘封书库,确实是无用之物。从志书编纂之始,志界就呼吁志书要为当今社会经济服务,究竟如何服务,服务的如何,笔者未曾发现有成功的范例,更遑论志书的普及,这是令人遗憾的。志书如何在社会普及,成为群众手头的普及读物,笔者认为需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尽管国务院出台了《地方志工作条例》,修志有法可依,但我们的宣传仅囿限于方志部门,未能向全社会展开宣传。书写几张标语,在电视荧屏播放几句口号,或开一个座谈会,仅此而已。这样的宣传是必要的,却缺乏力度,是浮光掠影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人员深入民间,通过座谈、讲座、调查等多种形式,以一地之历史事实及其他们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进行正反面的说教,以伸张正义、弘扬正气、鞭笞丑恶,使群众从中悟出真善美和假恶丑,使他们感受志书的深刻文化底蕴,使之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二、组织群众参与。不是聘请几位退休教师、干部就是群众参与,虽然他们是群众的一员,但不是来自群众的最底层。发动与组织群众参与,应是编写之初,或编写过程发出安民告示,将编写的纲目、要求,包括步骤、方法等,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博采众长,是最有效的方法。邀请什么名流、专家指导,不如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不耻下问,向群众请教,从而获得最鲜活的信息载体。一切真知都是来自实践,不是空中楼阁的凭空想象。尽管群众不懂修志的章法、体例,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最熟悉本地地情,熟悉专家们所不了解的情况。这个优势是任何专家都无法取代的,只有生生世世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才最有发言权。他们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了如指掌,这就是最生动新鲜、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情,甚至那些闲来无事的渔樵闲话都蕴蓄着深刻的文化历史意蕴。倘若不是为赶任务,迈开双脚深入实地,就会获取许多档案所没有或档案缺失的资料,比那些套话、空话要有用得多。  

    三、编写乡土普及读物。庞杂的志书内容横陈百科、厚似砖头,令人望而生畏。即使众多官员也无暇一一阅读,更难细心探究。故此,以志书内容为主轴,编写一些通俗浅显的普及读物,诸如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乡土风物、乡土人物、乡土重大事件等,极为可行。这是志界诸多同仁早就提出,却未能付诸实现的。一方面是囿限于志办人力,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财政也无力投入那样一笔资金。大多数地方财政,尤其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财政都是捉襟见肘,对无利可图的文化事业很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就需要有精明领导者的关注。党中央已作出实现中华文化繁荣的决定,这些地方文化普及读物正是织成中华文化繁荣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能尽搞那些阳春白雪的高雅之物,而民间对文化的需求已极为迫切,各级政府都需尽最大努力,力促地方文化的繁荣,即使是高雅文化也需要下里巴人的文化为铺垫,因为泱泱13亿人口的中华古国,不可能每个人都登上如莫言一样的文化高雅殿堂。这个措施可在一些地方进行务实的尝试,待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方志文化开拓了一个崭新天地。方志部门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观点,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新的发展之路,不能旷日持久“两耳不闻窗外事”,尽埋头于故纸堆,必须融入时代改革的大潮。国家已将繁荣文化事业绘制出一幅美丽的蓝图,方志文化毫无疑义,必须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编纂一批精品方志文化读物回馈社会,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共同繁荣。繁荣的文化应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容纳各种文化形式竞相登上文化广阔的舞台。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春色满园、百卉争妍才是真正的春天。在如此繁荣的春天,方志文化必须追赶时代的大潮,向群众普及方志,使读者能感受着志书之中的故事,勾起他们对深沉历史的回忆,任新一代人们的心中透过地方历史的云烟,去实现前人未曾实现的梦,这才是志书真正的价值之所在,才是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作者:福建省清流县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文化大观】倡导方志文化的普及
  •    

    志书应在人民的心中铸筑起一座辉煌的文化丰碑,成为群众普及的读物。全国大规模的修志已经走过了30余年历程,志界虽一再强调不能将修志封闭在象牙塔,要开门修志,要有社会的参与,使全社会不仅关注修志,还要关注志书的利用,使人们从中悟出志书“资治、育人、存史”的功用,但直至当今,这个问题都只停留在口头,未能有效解决。由于志书是“官书”,大多群众不知志书为何物,更不用说如何用志。各地虽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开展读志用志活动,仅是形式上的尝试,收效甚微,只是纸上谈兵。这其中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官书”色彩太浓,记述内容鲜有涉及百姓至为关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此为众多百姓拒之门外,阅读对象仅囿限于政府官员和研究者,也有些人只是装点门面。其次是,志书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各级志办都是仅关注限定时间完成一本书的编修,极少关注其效益,只是依照上级指导依样画葫芦,不能出格,虽有创新,也未能走出“官书”的老路。又有几个地区能像浙江义乌,凝聚全市之力,编好志书之余,还编出一部200余万言的煌煌大作——调查报告。那样的创新,很难在志界推广,并且,这样的创新是否能为读者所青睐、所接受,也值得探讨。我们不是主张志书越编篇幅越大,在信息千变万化的当今,谁能久伏案台去啃那样的大部头?志办只顾完成修志任务,很少考虑其社会效益,甚至是不考虑,而编辑他也受任务与时间的制约,未能走向社会、贴近群众,很难听到群众的呼声。三是,志书编辑人员的思想仅停留在参与编一部志书,推而广之则是开展理论研究,而如何编出一部为群众所喜爱、为社会所关注的精品,却未能议决,更鲜有余暇去探讨。大多志书编纂者都是身处盲从地位,唯领导是从,每个人肩头都压上一副深重的担子,哪能置身于外去关注如此之深奥的问题。时下应很好的进行总结,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加以改正,使这一传统文化能在我国永久地继承与弘扬,并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百姓所称道、所利用。  

    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所需要通过各类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融合,探寻一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复兴、富强的创新之路,而志书是一地至为真实的地情书,利用这个信息,可以开启一道承前启后的窗口,透过窗口,带来丝丝缕缕鲜活的气息。因此,必须向群众普及,成为社会珍贵的财富,以激励人们热爱乡土,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锦绣河山,憧憬未来,圆中国的历史追求之梦,才能真正实现志书“资治、育人、存史”的功能,才是志书编纂的主旨。而当今志书的现状是资治、存史有余,育人不足,即使是地方官员也没有更好利用志书信息去开启治理一地政治、经济之门,大多是倚凭网络信息,鲜有人从志书中去挖掘历史资料,借鉴历史,以资利用,服务经济、服务人民。道光之后,清朝政府已临日薄西山,日益没落,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叹息:“一些中国曾经听说过,或从未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见得够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于是,只要他们报出一个国名,清政府就—跟他们签订条约。他们虽然没有将中国打败,结果却每一个都是‘战胜国’,跟蚂蟥一样叮在中国身上吸血。”这个惨痛历史给国人带来无尽悲哀。正是这昏暗的年代,清流一位知县在一年的严冬腊月领着一位职员到(廖)武村催收公粮,为不打扰百姓,却住宿村中一所破庙,如今有哪一位官员能如此简易践行!也同样是在清流县,事隔百年之后的1990年却爆出一起县级官员腐败窝案,臭名昭著全国。这是共产党人口号喊得震天响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与那位封建知县的道德行径能相提并论吗?然而,一些官员们有了志书的历史垂鉴,却不去研究,不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为其所用,而是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如果他们能从志书中借鉴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带头垂范,何致沦落为阶下囚?笔者曾遇到一位政府某局长,手头拎着一本志书,愤愤陈词:“这些东西谁看,编来作啥用?”这是有文化品位官员的素质,能企望这些官员去利用志书为人民服务吗?由此观之,志书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志书只是作为一种门面摆设,或尘封书库,确实是无用之物。从志书编纂之始,志界就呼吁志书要为当今社会经济服务,究竟如何服务,服务的如何,笔者未曾发现有成功的范例,更遑论志书的普及,这是令人遗憾的。志书如何在社会普及,成为群众手头的普及读物,笔者认为需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尽管国务院出台了《地方志工作条例》,修志有法可依,但我们的宣传仅囿限于方志部门,未能向全社会展开宣传。书写几张标语,在电视荧屏播放几句口号,或开一个座谈会,仅此而已。这样的宣传是必要的,却缺乏力度,是浮光掠影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人员深入民间,通过座谈、讲座、调查等多种形式,以一地之历史事实及其他们身边发生的人和事进行正反面的说教,以伸张正义、弘扬正气、鞭笞丑恶,使群众从中悟出真善美和假恶丑,使他们感受志书的深刻文化底蕴,使之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二、组织群众参与。不是聘请几位退休教师、干部就是群众参与,虽然他们是群众的一员,但不是来自群众的最底层。发动与组织群众参与,应是编写之初,或编写过程发出安民告示,将编写的纲目、要求,包括步骤、方法等,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博采众长,是最有效的方法。邀请什么名流、专家指导,不如脚踏实地深入群众,不耻下问,向群众请教,从而获得最鲜活的信息载体。一切真知都是来自实践,不是空中楼阁的凭空想象。尽管群众不懂修志的章法、体例,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最熟悉本地地情,熟悉专家们所不了解的情况。这个优势是任何专家都无法取代的,只有生生世世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才最有发言权。他们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了如指掌,这就是最生动新鲜、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情,甚至那些闲来无事的渔樵闲话都蕴蓄着深刻的文化历史意蕴。倘若不是为赶任务,迈开双脚深入实地,就会获取许多档案所没有或档案缺失的资料,比那些套话、空话要有用得多。  

    三、编写乡土普及读物。庞杂的志书内容横陈百科、厚似砖头,令人望而生畏。即使众多官员也无暇一一阅读,更难细心探究。故此,以志书内容为主轴,编写一些通俗浅显的普及读物,诸如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乡土风物、乡土人物、乡土重大事件等,极为可行。这是志界诸多同仁早就提出,却未能付诸实现的。一方面是囿限于志办人力,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财政也无力投入那样一笔资金。大多数地方财政,尤其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财政都是捉襟见肘,对无利可图的文化事业很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就需要有精明领导者的关注。党中央已作出实现中华文化繁荣的决定,这些地方文化普及读物正是织成中华文化繁荣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能尽搞那些阳春白雪的高雅之物,而民间对文化的需求已极为迫切,各级政府都需尽最大努力,力促地方文化的繁荣,即使是高雅文化也需要下里巴人的文化为铺垫,因为泱泱13亿人口的中华古国,不可能每个人都登上如莫言一样的文化高雅殿堂。这个措施可在一些地方进行务实的尝试,待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方志文化开拓了一个崭新天地。方志部门要改变因循守旧的观点,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新的发展之路,不能旷日持久“两耳不闻窗外事”,尽埋头于故纸堆,必须融入时代改革的大潮。国家已将繁荣文化事业绘制出一幅美丽的蓝图,方志文化毫无疑义,必须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编纂一批精品方志文化读物回馈社会,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共同繁荣。繁荣的文化应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容纳各种文化形式竞相登上文化广阔的舞台。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春色满园、百卉争妍才是真正的春天。在如此繁荣的春天,方志文化必须追赶时代的大潮,向群众普及方志,使读者能感受着志书之中的故事,勾起他们对深沉历史的回忆,任新一代人们的心中透过地方历史的云烟,去实现前人未曾实现的梦,这才是志书真正的价值之所在,才是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作者:福建省清流县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