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内蒙古地区旧志编纂始于清代,迄今有92种传世,20余种亡佚。现存的各种旧志翔实记录了内蒙古地区从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自然、建制、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对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始,内蒙古旧志整理与研究工作开始受到地方志机构及相关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先后形成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整理研究内蒙古旧志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因各种历史原因,内蒙古旧志整理与研究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处于较为滞后状态,尚未形成深入系统的研究整理成果。整理方式也较单一,主要为重印、编制旧志资料汇编等,亦有少量点校本。
一、旧志编纂概况
内蒙古地方志修纂始于清代,学界普遍认为内蒙古最早的地方志是乾隆年间陈履中所纂的《河套志》(六卷)。雍乾之后,百来年内蒙古再未修志,咸丰末年才有本地方志出现,如咸丰九年(1859),由山西钟秀、张曾纂成《古丰识略》(后经增订改名为《归绥识略》);同治十年(1871年),归绥道和林格尔巡检陈宝晋编纂《和林格尔厅志略》。道光二十九年(1849),张穆编纂《蒙古游牧记》十六卷。
光绪年间内蒙古志书编纂相对增多,有十余种。如光绪十七年(1891),和林格尔厅通判张焕编纂的《和林格尔厅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归化城厅同知刘鸿逵编纂的《归化城厅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绥远城将军贻谷聘请太常寺少卿高赓恩编纂的《土默特旗志》和《归绥道志》,这些志书均为内地任职官吏或文人为了解地方、加强统治而编纂或刊刻。
此外,光绪年间内蒙古地方还出现一些个人编纂的志书,如《归化纪略丛语》《土默特志略》《萨拉齐厅包头镇志略》《宁远厅古籍志》等。这些志书的编纂者多为地方人士。可以看出,除任职于内蒙古地区的官吏和文人以及内蒙古地方人士修志外,内地文人和热爱方志的人士也开始自发编纂内蒙古地区志书。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虽然没有颁布过统一的修志条例,但北洋政府教育部、***多次饬令全国各县修纂地方志,但此时内蒙古地区处于社会动荡期,鲜有志书问世。国民党执政后,加强经济文化发展,1928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训令,要求全国各省县修志。次年又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对修志予以具体要求和指导。1944年、1946年重新制定颁布《地方志纂修办法》。中央政府的修志号召在内蒙古地区产生了重要作用,一批简体志书纷纷问世。如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志略》(1923年)、《林西县志》(1931年)、《赤峰县志略》(1933年)、《热河省宁城县志》(1935年)、《扎鲁特旗概况》(1936年)、《兴安南省地方情形》(1939年)等;内蒙古西部有《河套图志》(1917年)、《绥乘》(1921年)、《鄂托克富源调查记》(1923年)、《集宁县志》(1923年)等。
1931年,绥远省政府成立绥远省通志馆,着手修纂省志。几经反复,最终于1936年修成《绥远通志稿》一部。《绥远通志稿》以其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而堪称内蒙古旧志之冠,该志书成为研究民国年间内蒙古历史和社会的重要参考书目。
1931年东北失陷,察哈尔和绥远成为国防前线,开发西北、巩固国防的呼声日益高涨。受国民政府的鼓励,从中央到地方,大批文化团体和个人涌入绥远地区考察,撰写了大量的考察报告。代表性的有蒙藏委员会驻绥调查组编纂的《伊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书》(1935年)、《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1935年)、《乌兰察布盟调查概况》(1936年);私人著述有郭颂铭撰写的《绥远考察纪略》(1933年)、韩泽敷撰写的《沃野调查记》以及韩梅圃撰写的《绥远省河套调查记》;绥远省政府和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编纂了《绥远概况》(1933年)和《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1934年)等。
二、旧志编纂特点
内蒙古旧志编纂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出现时间较晚,二是呈现种类较多,三是分布较散,四是外省援助修志,五是民国的修志热潮。
(一)出现时间较晚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历来是北方民族生息繁衍之地。二十四史中均有关于此地北方游牧民族的记载,然而在地方志领域,长期以来却是空白,盖因古代内蒙古地区人口稀少,又以游牧生活为主,社会组织与国家机构以及政事疏简等因素所致。
清代,随着内地人口至内蒙古地区垦种,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陆续设治,编纂地方志始逐渐推广。一般来说,业界认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一部志书是乾隆年间陈履中纂修的《河套志》。但亦有学者认为,《河套志》从“编写动机、目的与内容”考察,并非内蒙古志书,“所谓河套,是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地区,志书述宁夏事较多”。认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志书应该是乾隆四年(1739)由直隶分巡口北道尹金志章所纂的合志——《口北三厅志》(张家口厅〈今张北县〉、独石口厅〈今沽源县〉、多伦诺尔厅〈今多伦县〉),“宣告了内蒙古方志的发轫。”总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地方志的修纂与内地比较,无论是在修志的规模、数量还是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
(二)呈现种类较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方志”条解释,地方志是“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对地方志的定义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按此标准,“凡符合以地命名,分类记述该地一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状况者,概为方志,无论其名为‘志’还是名为‘调查报告’或‘概况’等”。
内蒙古地区因地理位置、建制设置等方面的独特性,除了由政府主持编纂的传统地方志之外,还有很多虽然书名虽未带有“志”一字,但从其编纂性质来看当属于志类的著述,如清政府组织的一些实地考察报告,以及日俄等国为达到侵略目的编撰的一些地志或类似方志的调查报告,也可作为内蒙古地方志的一种补充。还有一些志书虽限于历史条件未能成书,但较完整地连载于某期刊中,将其辑录合并即为一志。
1.调查报告
清末新政,清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提出“筹蒙改制”计划,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多次派官员赴内蒙古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编撰了一些调查报告,类似于一种简体志书,当时,“这些简志数量反而较内地多,论质量实用性也较强”,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这些调查报告引入一些现代科学调查方法,在编纂形式上也初现地方志的一些新发展。如1910年东三省蒙务局派员完成《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1928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开始对内蒙古进行有组织的调查,由蒙藏委员会具体负责。
此外,日俄两国因觊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物产,亦经常派出调查组深入内蒙古腹地考察,形成了一些用日文或者俄文写就的方志或类似方志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多。
2.以“概况、概要”等命名的地方志
1933年,绥远省政府编印《绥远概况》,实际上就是一部新型省志。1934年,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编印《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相当于一部绥远省各旗县的合志,包括绥远省i8个县局和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13旗,全面记述当地情况。此外日本以侵略为目的亦编写一些概况性质的著述,如《内蒙察哈尔事情》(1937年)、《呼和浩特市概况》(1939年)、《包头概况》(1939年)、《巴彦塔拉盟要览》(1939年)等。
3.译编及发表于报刊上的地方志
译编如《蒙古山脉志》《蒙古志》《内蒙古纪要》《蒙古通览》等。还有一些因故未能出版的小型方志,全文或摘要发表在报刊上。刊物有《东方杂志》《地学杂志》《建设月刊》《蒙藏月报》《新蒙古月刊》《西北刍议》《西北论衡》《西北论坛》《新西北月刊》《绥远建设季刊》等,《绥远集宁县志略》等10种内蒙古地方志即登载于以上从这些刊物之中;报纸有《绥远民国日报》《包头日报》等,《清水河县概略》等3种地方志即发表于此。还有一些个人所修如《赤峰州调查记》和《多伦诺尔调查记》,发表在《地学杂志》和《东方杂志》上。
(三)分布较散
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复杂多变,特别是随着清末“新政”在内蒙古地区的全面推行和清朝统治的覆灭,蒙古社会进入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革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行政建制发生很多变化,省县(府、州、县)与盟旗“并存行政建制一直拉锯式互动演变”。因此,因内蒙古各地的行政归属变化比较频繁,同一地区的历史、地理等情况,在不同时期可能分别记载于不同的地方志内。
以察哈尔地区为例,察哈尔清初为蒙古游牧地,包括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集宁、丰镇、多伦、宝昌、商都等地和河北张家口、承德部分地区。清乾隆时期设都統管理,雍正元年(1723)在此地设口北三厅,即张家口厅、独石口厅和多伦诺尔厅,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纂《口北三厅志》,民国3年(1914)三厅改为张北、沽源、多伦三县,属察哈尔特别区,后张北、沽源划归河北,多伦划归内蒙古。因此乾隆以后,张家口厅的情况就大多记载在《张北县志》了。
又如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奉敕修成的《热河志》,其记述对象包括承德府所理卓索图、昭乌达两盟。道光十一年(1831)修成《承德府志》,更是以记述所辖州县及有关盟旗事为主。雍正十二年,朔平府修成府志,对所辖归化城厅(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后升为道)广大地面进行实地调查,此志纂成对后志影响很大,“后来内蒙古地区修志大多是据《朔平府志》转录,如《古丰识略》等。乾隆十五年,察哈尔右翼设丰镇厅,隶山西大同府。四十一年大同修成府志,所载涉及管下的丰镇(包括后来从丰镇分出的兴和和集宁)。所以《丰镇厅志》等书,皆以《大同府志》为修志根据。”
因此,需充分了解内蒙古地区建制演变情况才能准确把握和利用内蒙古旧志。
(四)外省援助修志
“内蒙古的修志有一个特点,往往不仅是当地人热心,而且是举国的关心。”“自乾隆后边徼多事,嘉道间学者渐留意西北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诸地理,而徐松、张穆、何秋涛最名家”。龚自珍、魏源“皆好作经济谈,而最注意边事”,龚自珍著《蒙古图志》,魏源著《圣武记》,其中《国朝绥服蒙古记》多为内蒙古方志采用。又著《元史新编》,专研蒙元史事。
光绪间,曾任丰镇厅、归化城厅同知张心泰热心于内蒙古修志,曾为《归绥识略》作序,主持重修《丰镇厅志》。吴廷燮民国时参与撰写《清史稿■藩部传》。可见,自雍乾之际开始,就有知名学者关心蒙古情事,对内蒙古修志,或间接影响,或直接贡献。
(五)民国年间修志热潮
民国年间内蒙古志书的修纂呈现高潮,多达70种,以简体志居多。其中有通志17种,地区级志书14种,厅县旗志29种,沦陷区10种。通志有:《内蒙古纪要》《绥乘》《最新蒙古鉴》《绥远》《全蒙盟旗沿革志》《绥远概况》《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绥远通志稿》《绥远志略》等,其中,《绥远概况》《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绥远通志稿》为官修志书。地区级方志有《河套图志》《呼伦贝尔志略》《伊克昭盟志》《乌兰察布盟调查概况》等。县旗志有《布特哈志略》《集宁县志》《绥远集宁县志略》《热河省经棚县志》《林西县志》《呼伦县志略》《临河县志》《归绥县志》《和林格尔县志草》等。还有林传甲纂的《察哈尔乡土志》、民国初年的《突泉乡土志》抄本、《绥远城驻防志》抄本等。沦陷区志书有《赤峰县志略》《赤峰县事情》《赤峰县地方事情》《宁城县志》《西科后旗志》(《科尔沁右翼后旗志》)等。此外,还有文睿华《公主府志》、阎毅先《武川县志略》、韩绍祖《萨拉齐县志》、孙斌《包头市志》和《鹿野纪闻》等。
民国时期内蒙古出现修志热潮,是与其他省市十分不同的特点,是因当时内蒙古所处特殊历史环境所致。
三、现存旧志概况
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联合目录》),《联合目录》将内蒙古与东北三省合并录为一项,其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项下有50种,因仍沿用1979年5月以前的行政区划,另有13种分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等省,合计共63种。
1998年,内蒙古历史文献学家忒莫勒出版《内蒙古方志考述》,对《联合目录》所列内蒙古旧志目录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按照本书凡例所指出的标准,即“凡符合以地命名,分类记述该地一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状况者,概为方志,无论其名为‘志’还是名为‘调查报告’或‘概况’等”,将认为不符合此标准的志书删去10种,同书异名和误分等原因合并5种。省并后实际采用了《联合目录》已收录的方志47种,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一览表》,列出现存部分共计87种,后增至92种,如下:
(一)清代旧志(22部)
1.全域志3部:清光绪(1907)《蒙古志》(三卷),清乾隆五十八年(1739)《蒙古沿革志》(二卷,附卷一卷),清同治六年(1867)《蒙古游牧记》。
2.道厅县志19部:清咸丰九年(1859)《古丰识略》;清咸丰十一年(1861)《归绥识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归化城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归绥道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绥远旗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土默特旗志》;清同治十年(1872)《和林格尔厅志略》;清光绪九年(1883)《新修清水河厅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清宣统二年(1910)《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赤峰州调查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北口三厅志》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丰镇县志书》;清光绪三十三年《五原厅志略》;清乾隆十年(1745)《河套志》;咸丰二年(1853)《和林格尔厅志》;咸丰七年(1858)《河套图考》;年份不详《绥远城驻防志》;清顺治九年(1652)《云中郡志》
(二)民国旧志(70部)
1.全域志20部:《绥远通志稿》(100卷);民国5年(1916)《内蒙古纪要》;民国8年(1919)《最新蒙古鉴》;民国10年(1921)《最新蒙古鉴》再版本;民国12年(1923)《最新蒙古鉴》3版本;民国24年(1935)《四版增订蒙古鉴》;民国10年(1921)《绥乘》;民国15年(1926)《绥远》又名《绥远图志》;民国20年(1931)《蒙藏状况回部新疆附》;民国26年(1937)《绥远志略》;民国27年(1938)《蒙藏新志》;民国26年(1937)《国防前线的绥远》;民国20年(1931)《全蒙盟旗沿革志》;民国21年(1932)《绥远考察记略》;民国22年(1933)《绥远概况》;民国26年(1937)《盟旗概况》;民国23年(1934)《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民国34年(1945)《漠南蒙古地理》;民国21年(1932)《蒙古通览:第四册,教育风俗》;民国(不详)《蒙古山脉志》。
2.道厅县志50部:民国23年(1934)《归绥县志》;民国22年(1933)《和林格尔县志草》;民国22年(1933)《清水河县概略》;成吉思汗纪元735年(1940)《武川县志略》;民国(不详)《公主府志》(文睿华);民国26年(1937)《包头市志》;民国32年(1943)《鹿野纪闻》;成纪七三八年(1943)《萨拉齐县志》;民国6年(1917)《呼伦贝尔纪略》;民国12年(1923)《呼伦贝尔志略》;民国19年(1930)《呼伦贝尔概要》;民国(不详)《呼伦县志略》;民国20年(1931)《布特哈志略》;民国20年(1931)《蒙旗志》下卷;康德8年(1941)《西科后旗志》又名《科尔沁右翼后旗志》;民国(约1914—1915)《突泉乡土志》抄本;民国22年(1933)《开鲁县志》抄本;民国22年(1933)《赤峰县志略》;康德3年(1936)《赤峰县事情》油印本;康德4年(1937)《赤峰县地方事情》铅印本;民国18年(1929)《热河经棚县志》,康德2年(1935)《热河省宁城县志》;民国20年(1931)《林西县志》;民国32年(1943)《察哈尔蒙旗暨各县概况》油印本;民国元年(1912)《多伦诺尔厅调查记》;民国24年(约1935)《乌兰察布盟调查概况》稿本;民国13年(1924)《集宁县志》抄本;民国24年(1935)《绥远集宁县志略》抄本;民国6年(1917)《河套图志》;民国28年(1939)《伊克昭盟志》;民国32年(1943)《伊克昭盟概况》,民国23年(1934)《内蒙伊盟七旗社会调查》;民国28年(1939)《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民国30年(1941)《伊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书》;民国12年(1923)《鄂托克富源调查记》;民国23年(1934)《沃野调查记》钢笔抄本;;民国10年(1921)《河套新编》;民国13年(1924)《绥远河套治要》;民国23年(1934)《绥远省河套调查记》;民国18年(1929)《临河县志》;民国21年(1932)《临河风土志》;民国24年(1935)《安北设治局调查记》;民国26年(1937)《乌兰察布盟乌拉特中公旗调查报告》;民国31年(1942)《阿拉善旗小志》;民国32年(1943)《阿拉善蒙古考察记》;民国35年(1946)《阿拉善旗概况》;民国28年(1939)《西蒙额济纳旗概况》;民国34年(1945)《居延海:额济纳旗》;年份不详《青冢志》;民国三年(1914)《内蒙古乌伊两盟沿革疆域纪略》。
四、整理研究现状
按照旧志整理研究的主体划分,内蒙古旧志整理研究可分为地方志机构整理研究成果、专家学者的整理研究成果、社会团体与出版机构合作成果三种。以下简述三者主要整理研究成果。
(一)地方志机构整理研究成果
与其他省市相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旧志整理工作起步较晚。1984年3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天津召开全国第一次旧志整理工作会议,确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所编方志通称为“旧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依照会议精神,成立内蒙古地方志总编室旧志整理小组,由地方志总编室、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档案馆、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科院相关专家组成,并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委会总编室旧志整理计划》。1985年4月,总编室出版《内蒙古旧志整理第一辑》,同年出版了《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共9辑10册。内蒙古旧志整理工作初见成果,为全区各界利用内蒙古旧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权威性资料。此外,还有个别盟市地方志机构出版了注释版旧志,如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办公室2016年的《口北三厅志注释》。
(二)专家学者整理研究成果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旧志整理研究方面取得较显著成果的主要有张守和、忒莫勒两位学者。
1985年,张守和主编《内蒙古方志概考》,是迄今为止全区较完整、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检索书籍,书中收录15篇论文,分别为《内蒙古地方志总述》(张守和)、《内蒙古通志概述》(李西樵)、《〈绥远通志稿〉的修纂经过及其内容》(鲁阳)、《蒙文地方志说》(特木尔巴根、巴音查干)、《呼和浩特市地区旧地方志评介》(王龙耿、洪用斌)、《包头市方志考评》(李绍钦)、《赤峰市(原昭乌达盟)方志述略》(纳古单夫)、《呼伦贝尔盟方志概述》(纳古单夫)、《〈科尔沁右翼后旗志〉述略》(田惠琴)、《〈哲盟实剂〉概说》(贾振安)、《锡林郭勒盟方志述要》(忒莫勒)、《乌兰察布盟地方志评介》(王志毅)、《伊克昭盟地方志考略》
(刘毅政)《巴彦淖尔盟地方志述评》(刘毅政)、《阿拉善盟方志述评》(冀森)。《内蒙古方志概考》为读者利用内蒙古旧志指明了入门途径。
1998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忒莫勒的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以下简称《考述》)。“作者从事图书馆工作以来,即勤于内蒙古方志的搜访和研究,积累有年”,1996年第4期《考述》全书共分15章,第一章为“概述”,第二章“全蒙古或内蒙古的志书”,第三章之后,按地域分述各地方志。附录7件,其中1、2是作者有关《河套志》和《蒙旗志》的论文,3、4是作者对《联合目录》的订误和对张守和主编《内蒙古方志概考》的书评,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一览表”。表格标注了旧志馆藏,是原书还是转抄本、复印本、缩微本等,方便读者查阅。附录6是“内蒙古旧志研究论文资料索引”,为了解内蒙古方志研究提供资料线索。附录7是“志名汉语拼音索引”。《考述》对于内蒙古方志学术研究和地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展旧志整理的主要学术依据。
(三)社会团体与出版机构合作成果
2007年始,内蒙古图书馆学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图书馆和远方出版社三方合作编纂出版《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至2021年已出版25辑。收录了内蒙古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地方志、地方史籍、谱牒、地方年鉴、调查报告、会议记录、报刊等地方文献,以各地图书馆藏原本、抄本、刻本、影印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献原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五、结语
内蒙古旧志整理与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并未形成方志、收藏、研究等各部门紧密联合的协作机制,旧志整理与研究仍处于一种零散、自发状态,不利于内蒙古旧志进一步的保存、开发和利用。
内蒙古旧志整理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是在前两轮修志中,由于文献缺乏,利用不足,事物记述发展或有错讹遗漏或脉络不清,不同程度影响了志书质量。在第三轮修志即将全面展开之际,加强旧志整理、研究、利用,提高三轮志书的文献价值,实有必要。二是作为民族地区的地方志工作,要树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服务的意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培养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地方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这一方面,特别是要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撰稿 齐迎春)
参考书目:
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参考书目:
1忒莫勒:《〈河套志)非内蒙古志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附录1,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2忒莫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3忒莫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凡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4张淑利:《民国年间内蒙古地方志繁荣原因探讨》《阴山学刊》,2015年第1期
5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6娜仁其其格:《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变迁特征研究》《阴山学刊》,2010年12月
7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8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十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1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11整理自忒莫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一览表〉
12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刘星:《地方志应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所作为》《史志学刊》,2020年第2期
内蒙古地区旧志编纂始于清代,迄今有92种传世,20余种亡佚。现存的各种旧志翔实记录了内蒙古地区从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自然、建制、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对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始,内蒙古旧志整理与研究工作开始受到地方志机构及相关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先后形成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整理研究内蒙古旧志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因各种历史原因,内蒙古旧志整理与研究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处于较为滞后状态,尚未形成深入系统的研究整理成果。整理方式也较单一,主要为重印、编制旧志资料汇编等,亦有少量点校本。
一、旧志编纂概况
内蒙古地方志修纂始于清代,学界普遍认为内蒙古最早的地方志是乾隆年间陈履中所纂的《河套志》(六卷)。雍乾之后,百来年内蒙古再未修志,咸丰末年才有本地方志出现,如咸丰九年(1859),由山西钟秀、张曾纂成《古丰识略》(后经增订改名为《归绥识略》);同治十年(1871年),归绥道和林格尔巡检陈宝晋编纂《和林格尔厅志略》。道光二十九年(1849),张穆编纂《蒙古游牧记》十六卷。
光绪年间内蒙古志书编纂相对增多,有十余种。如光绪十七年(1891),和林格尔厅通判张焕编纂的《和林格尔厅志》;光绪二十三年(1897),归化城厅同知刘鸿逵编纂的《归化城厅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绥远城将军贻谷聘请太常寺少卿高赓恩编纂的《土默特旗志》和《归绥道志》,这些志书均为内地任职官吏或文人为了解地方、加强统治而编纂或刊刻。
此外,光绪年间内蒙古地方还出现一些个人编纂的志书,如《归化纪略丛语》《土默特志略》《萨拉齐厅包头镇志略》《宁远厅古籍志》等。这些志书的编纂者多为地方人士。可以看出,除任职于内蒙古地区的官吏和文人以及内蒙古地方人士修志外,内地文人和热爱方志的人士也开始自发编纂内蒙古地区志书。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虽然没有颁布过统一的修志条例,但北洋政府教育部、***多次饬令全国各县修纂地方志,但此时内蒙古地区处于社会动荡期,鲜有志书问世。国民党执政后,加强经济文化发展,1928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发布训令,要求全国各省县修志。次年又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对修志予以具体要求和指导。1944年、1946年重新制定颁布《地方志纂修办法》。中央政府的修志号召在内蒙古地区产生了重要作用,一批简体志书纷纷问世。如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志略》(1923年)、《林西县志》(1931年)、《赤峰县志略》(1933年)、《热河省宁城县志》(1935年)、《扎鲁特旗概况》(1936年)、《兴安南省地方情形》(1939年)等;内蒙古西部有《河套图志》(1917年)、《绥乘》(1921年)、《鄂托克富源调查记》(1923年)、《集宁县志》(1923年)等。
1931年,绥远省政府成立绥远省通志馆,着手修纂省志。几经反复,最终于1936年修成《绥远通志稿》一部。《绥远通志稿》以其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而堪称内蒙古旧志之冠,该志书成为研究民国年间内蒙古历史和社会的重要参考书目。
1931年东北失陷,察哈尔和绥远成为国防前线,开发西北、巩固国防的呼声日益高涨。受国民政府的鼓励,从中央到地方,大批文化团体和个人涌入绥远地区考察,撰写了大量的考察报告。代表性的有蒙藏委员会驻绥调查组编纂的《伊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书》(1935年)、《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1935年)、《乌兰察布盟调查概况》(1936年);私人著述有郭颂铭撰写的《绥远考察纪略》(1933年)、韩泽敷撰写的《沃野调查记》以及韩梅圃撰写的《绥远省河套调查记》;绥远省政府和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编纂了《绥远概况》(1933年)和《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1934年)等。
二、旧志编纂特点
内蒙古旧志编纂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出现时间较晚,二是呈现种类较多,三是分布较散,四是外省援助修志,五是民国的修志热潮。
(一)出现时间较晚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历来是北方民族生息繁衍之地。二十四史中均有关于此地北方游牧民族的记载,然而在地方志领域,长期以来却是空白,盖因古代内蒙古地区人口稀少,又以游牧生活为主,社会组织与国家机构以及政事疏简等因素所致。
清代,随着内地人口至内蒙古地区垦种,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陆续设治,编纂地方志始逐渐推广。一般来说,业界认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一部志书是乾隆年间陈履中纂修的《河套志》。但亦有学者认为,《河套志》从“编写动机、目的与内容”考察,并非内蒙古志书,“所谓河套,是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地区,志书述宁夏事较多”。认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志书应该是乾隆四年(1739)由直隶分巡口北道尹金志章所纂的合志——《口北三厅志》(张家口厅〈今张北县〉、独石口厅〈今沽源县〉、多伦诺尔厅〈今多伦县〉),“宣告了内蒙古方志的发轫。”总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地区地方志的修纂与内地比较,无论是在修志的规模、数量还是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
(二)呈现种类较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方志”条解释,地方志是“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对地方志的定义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按此标准,“凡符合以地命名,分类记述该地一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状况者,概为方志,无论其名为‘志’还是名为‘调查报告’或‘概况’等”。
内蒙古地区因地理位置、建制设置等方面的独特性,除了由政府主持编纂的传统地方志之外,还有很多虽然书名虽未带有“志”一字,但从其编纂性质来看当属于志类的著述,如清政府组织的一些实地考察报告,以及日俄等国为达到侵略目的编撰的一些地志或类似方志的调查报告,也可作为内蒙古地方志的一种补充。还有一些志书虽限于历史条件未能成书,但较完整地连载于某期刊中,将其辑录合并即为一志。
1.调查报告
清末新政,清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提出“筹蒙改制”计划,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多次派官员赴内蒙古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编撰了一些调查报告,类似于一种简体志书,当时,“这些简志数量反而较内地多,论质量实用性也较强”,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这些调查报告引入一些现代科学调查方法,在编纂形式上也初现地方志的一些新发展。如1910年东三省蒙务局派员完成《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1928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开始对内蒙古进行有组织的调查,由蒙藏委员会具体负责。
此外,日俄两国因觊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物产,亦经常派出调查组深入内蒙古腹地考察,形成了一些用日文或者俄文写就的方志或类似方志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多。
2.以“概况、概要”等命名的地方志
1933年,绥远省政府编印《绥远概况》,实际上就是一部新型省志。1934年,绥远省民众教育馆编印《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相当于一部绥远省各旗县的合志,包括绥远省i8个县局和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13旗,全面记述当地情况。此外日本以侵略为目的亦编写一些概况性质的著述,如《内蒙察哈尔事情》(1937年)、《呼和浩特市概况》(1939年)、《包头概况》(1939年)、《巴彦塔拉盟要览》(1939年)等。
3.译编及发表于报刊上的地方志
译编如《蒙古山脉志》《蒙古志》《内蒙古纪要》《蒙古通览》等。还有一些因故未能出版的小型方志,全文或摘要发表在报刊上。刊物有《东方杂志》《地学杂志》《建设月刊》《蒙藏月报》《新蒙古月刊》《西北刍议》《西北论衡》《西北论坛》《新西北月刊》《绥远建设季刊》等,《绥远集宁县志略》等10种内蒙古地方志即登载于以上从这些刊物之中;报纸有《绥远民国日报》《包头日报》等,《清水河县概略》等3种地方志即发表于此。还有一些个人所修如《赤峰州调查记》和《多伦诺尔调查记》,发表在《地学杂志》和《东方杂志》上。
(三)分布较散
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复杂多变,特别是随着清末“新政”在内蒙古地区的全面推行和清朝统治的覆灭,蒙古社会进入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革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行政建制发生很多变化,省县(府、州、县)与盟旗“并存行政建制一直拉锯式互动演变”。因此,因内蒙古各地的行政归属变化比较频繁,同一地区的历史、地理等情况,在不同时期可能分别记载于不同的地方志内。
以察哈尔地区为例,察哈尔清初为蒙古游牧地,包括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集宁、丰镇、多伦、宝昌、商都等地和河北张家口、承德部分地区。清乾隆时期设都統管理,雍正元年(1723)在此地设口北三厅,即张家口厅、独石口厅和多伦诺尔厅,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纂《口北三厅志》,民国3年(1914)三厅改为张北、沽源、多伦三县,属察哈尔特别区,后张北、沽源划归河北,多伦划归内蒙古。因此乾隆以后,张家口厅的情况就大多记载在《张北县志》了。
又如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奉敕修成的《热河志》,其记述对象包括承德府所理卓索图、昭乌达两盟。道光十一年(1831)修成《承德府志》,更是以记述所辖州县及有关盟旗事为主。雍正十二年,朔平府修成府志,对所辖归化城厅(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后升为道)广大地面进行实地调查,此志纂成对后志影响很大,“后来内蒙古地区修志大多是据《朔平府志》转录,如《古丰识略》等。乾隆十五年,察哈尔右翼设丰镇厅,隶山西大同府。四十一年大同修成府志,所载涉及管下的丰镇(包括后来从丰镇分出的兴和和集宁)。所以《丰镇厅志》等书,皆以《大同府志》为修志根据。”
因此,需充分了解内蒙古地区建制演变情况才能准确把握和利用内蒙古旧志。
(四)外省援助修志
“内蒙古的修志有一个特点,往往不仅是当地人热心,而且是举国的关心。”“自乾隆后边徼多事,嘉道间学者渐留意西北边新疆、青海、西藏、蒙古诸地理,而徐松、张穆、何秋涛最名家”。龚自珍、魏源“皆好作经济谈,而最注意边事”,龚自珍著《蒙古图志》,魏源著《圣武记》,其中《国朝绥服蒙古记》多为内蒙古方志采用。又著《元史新编》,专研蒙元史事。
光绪间,曾任丰镇厅、归化城厅同知张心泰热心于内蒙古修志,曾为《归绥识略》作序,主持重修《丰镇厅志》。吴廷燮民国时参与撰写《清史稿■藩部传》。可见,自雍乾之际开始,就有知名学者关心蒙古情事,对内蒙古修志,或间接影响,或直接贡献。
(五)民国年间修志热潮
民国年间内蒙古志书的修纂呈现高潮,多达70种,以简体志居多。其中有通志17种,地区级志书14种,厅县旗志29种,沦陷区10种。通志有:《内蒙古纪要》《绥乘》《最新蒙古鉴》《绥远》《全蒙盟旗沿革志》《绥远概况》《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绥远通志稿》《绥远志略》等,其中,《绥远概况》《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绥远通志稿》为官修志书。地区级方志有《河套图志》《呼伦贝尔志略》《伊克昭盟志》《乌兰察布盟调查概况》等。县旗志有《布特哈志略》《集宁县志》《绥远集宁县志略》《热河省经棚县志》《林西县志》《呼伦县志略》《临河县志》《归绥县志》《和林格尔县志草》等。还有林传甲纂的《察哈尔乡土志》、民国初年的《突泉乡土志》抄本、《绥远城驻防志》抄本等。沦陷区志书有《赤峰县志略》《赤峰县事情》《赤峰县地方事情》《宁城县志》《西科后旗志》(《科尔沁右翼后旗志》)等。此外,还有文睿华《公主府志》、阎毅先《武川县志略》、韩绍祖《萨拉齐县志》、孙斌《包头市志》和《鹿野纪闻》等。
民国时期内蒙古出现修志热潮,是与其他省市十分不同的特点,是因当时内蒙古所处特殊历史环境所致。
三、现存旧志概况
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联合目录》),《联合目录》将内蒙古与东北三省合并录为一项,其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项下有50种,因仍沿用1979年5月以前的行政区划,另有13种分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等省,合计共63种。
1998年,内蒙古历史文献学家忒莫勒出版《内蒙古方志考述》,对《联合目录》所列内蒙古旧志目录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在此基础上,按照本书凡例所指出的标准,即“凡符合以地命名,分类记述该地一定时期的自然与社会状况者,概为方志,无论其名为‘志’还是名为‘调查报告’或‘概况’等”,将认为不符合此标准的志书删去10种,同书异名和误分等原因合并5种。省并后实际采用了《联合目录》已收录的方志47种,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一览表》,列出现存部分共计87种,后增至92种,如下:
(一)清代旧志(22部)
1.全域志3部:清光绪(1907)《蒙古志》(三卷),清乾隆五十八年(1739)《蒙古沿革志》(二卷,附卷一卷),清同治六年(1867)《蒙古游牧记》。
2.道厅县志19部:清咸丰九年(1859)《古丰识略》;清咸丰十一年(1861)《归绥识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归化城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归绥道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绥远旗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土默特旗志》;清同治十年(1872)《和林格尔厅志略》;清光绪九年(1883)《新修清水河厅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清宣统二年(1910)《哲里木盟十旗调查报告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赤峰州调查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北口三厅志》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丰镇县志书》;清光绪三十三年《五原厅志略》;清乾隆十年(1745)《河套志》;咸丰二年(1853)《和林格尔厅志》;咸丰七年(1858)《河套图考》;年份不详《绥远城驻防志》;清顺治九年(1652)《云中郡志》
(二)民国旧志(70部)
1.全域志20部:《绥远通志稿》(100卷);民国5年(1916)《内蒙古纪要》;民国8年(1919)《最新蒙古鉴》;民国10年(1921)《最新蒙古鉴》再版本;民国12年(1923)《最新蒙古鉴》3版本;民国24年(1935)《四版增订蒙古鉴》;民国10年(1921)《绥乘》;民国15年(1926)《绥远》又名《绥远图志》;民国20年(1931)《蒙藏状况回部新疆附》;民国26年(1937)《绥远志略》;民国27年(1938)《蒙藏新志》;民国26年(1937)《国防前线的绥远》;民国20年(1931)《全蒙盟旗沿革志》;民国21年(1932)《绥远考察记略》;民国22年(1933)《绥远概况》;民国26年(1937)《盟旗概况》;民国23年(1934)《绥远省份县调查概要》;民国34年(1945)《漠南蒙古地理》;民国21年(1932)《蒙古通览:第四册,教育风俗》;民国(不详)《蒙古山脉志》。
2.道厅县志50部:民国23年(1934)《归绥县志》;民国22年(1933)《和林格尔县志草》;民国22年(1933)《清水河县概略》;成吉思汗纪元735年(1940)《武川县志略》;民国(不详)《公主府志》(文睿华);民国26年(1937)《包头市志》;民国32年(1943)《鹿野纪闻》;成纪七三八年(1943)《萨拉齐县志》;民国6年(1917)《呼伦贝尔纪略》;民国12年(1923)《呼伦贝尔志略》;民国19年(1930)《呼伦贝尔概要》;民国(不详)《呼伦县志略》;民国20年(1931)《布特哈志略》;民国20年(1931)《蒙旗志》下卷;康德8年(1941)《西科后旗志》又名《科尔沁右翼后旗志》;民国(约1914—1915)《突泉乡土志》抄本;民国22年(1933)《开鲁县志》抄本;民国22年(1933)《赤峰县志略》;康德3年(1936)《赤峰县事情》油印本;康德4年(1937)《赤峰县地方事情》铅印本;民国18年(1929)《热河经棚县志》,康德2年(1935)《热河省宁城县志》;民国20年(1931)《林西县志》;民国32年(1943)《察哈尔蒙旗暨各县概况》油印本;民国元年(1912)《多伦诺尔厅调查记》;民国24年(约1935)《乌兰察布盟调查概况》稿本;民国13年(1924)《集宁县志》抄本;民国24年(1935)《绥远集宁县志略》抄本;民国6年(1917)《河套图志》;民国28年(1939)《伊克昭盟志》;民国32年(1943)《伊克昭盟概况》,民国23年(1934)《内蒙伊盟七旗社会调查》;民国28年(1939)《伊盟右翼四旗调查报告书》;民国30年(1941)《伊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书》;民国12年(1923)《鄂托克富源调查记》;民国23年(1934)《沃野调查记》钢笔抄本;;民国10年(1921)《河套新编》;民国13年(1924)《绥远河套治要》;民国23年(1934)《绥远省河套调查记》;民国18年(1929)《临河县志》;民国21年(1932)《临河风土志》;民国24年(1935)《安北设治局调查记》;民国26年(1937)《乌兰察布盟乌拉特中公旗调查报告》;民国31年(1942)《阿拉善旗小志》;民国32年(1943)《阿拉善蒙古考察记》;民国35年(1946)《阿拉善旗概况》;民国28年(1939)《西蒙额济纳旗概况》;民国34年(1945)《居延海:额济纳旗》;年份不详《青冢志》;民国三年(1914)《内蒙古乌伊两盟沿革疆域纪略》。
四、整理研究现状
按照旧志整理研究的主体划分,内蒙古旧志整理研究可分为地方志机构整理研究成果、专家学者的整理研究成果、社会团体与出版机构合作成果三种。以下简述三者主要整理研究成果。
(一)地方志机构整理研究成果
与其他省市相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旧志整理工作起步较晚。1984年3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天津召开全国第一次旧志整理工作会议,确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所编方志通称为“旧志”。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依照会议精神,成立内蒙古地方志总编室旧志整理小组,由地方志总编室、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档案馆、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科院相关专家组成,并制定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编委会总编室旧志整理计划》。1985年4月,总编室出版《内蒙古旧志整理第一辑》,同年出版了《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共9辑10册。内蒙古旧志整理工作初见成果,为全区各界利用内蒙古旧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权威性资料。此外,还有个别盟市地方志机构出版了注释版旧志,如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办公室2016年的《口北三厅志注释》。
(二)专家学者整理研究成果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旧志整理研究方面取得较显著成果的主要有张守和、忒莫勒两位学者。
1985年,张守和主编《内蒙古方志概考》,是迄今为止全区较完整、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检索书籍,书中收录15篇论文,分别为《内蒙古地方志总述》(张守和)、《内蒙古通志概述》(李西樵)、《〈绥远通志稿〉的修纂经过及其内容》(鲁阳)、《蒙文地方志说》(特木尔巴根、巴音查干)、《呼和浩特市地区旧地方志评介》(王龙耿、洪用斌)、《包头市方志考评》(李绍钦)、《赤峰市(原昭乌达盟)方志述略》(纳古单夫)、《呼伦贝尔盟方志概述》(纳古单夫)、《〈科尔沁右翼后旗志〉述略》(田惠琴)、《〈哲盟实剂〉概说》(贾振安)、《锡林郭勒盟方志述要》(忒莫勒)、《乌兰察布盟地方志评介》(王志毅)、《伊克昭盟地方志考略》
(刘毅政)《巴彦淖尔盟地方志述评》(刘毅政)、《阿拉善盟方志述评》(冀森)。《内蒙古方志概考》为读者利用内蒙古旧志指明了入门途径。
1998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忒莫勒的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以下简称《考述》)。“作者从事图书馆工作以来,即勤于内蒙古方志的搜访和研究,积累有年”,1996年第4期《考述》全书共分15章,第一章为“概述”,第二章“全蒙古或内蒙古的志书”,第三章之后,按地域分述各地方志。附录7件,其中1、2是作者有关《河套志》和《蒙旗志》的论文,3、4是作者对《联合目录》的订误和对张守和主编《内蒙古方志概考》的书评,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一览表”。表格标注了旧志馆藏,是原书还是转抄本、复印本、缩微本等,方便读者查阅。附录6是“内蒙古旧志研究论文资料索引”,为了解内蒙古方志研究提供资料线索。附录7是“志名汉语拼音索引”。《考述》对于内蒙古方志学术研究和地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开展旧志整理的主要学术依据。
(三)社会团体与出版机构合作成果
2007年始,内蒙古图书馆学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图书馆和远方出版社三方合作编纂出版《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至2021年已出版25辑。收录了内蒙古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地方志、地方史籍、谱牒、地方年鉴、调查报告、会议记录、报刊等地方文献,以各地图书馆藏原本、抄本、刻本、影印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献原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五、结语
内蒙古旧志整理与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并未形成方志、收藏、研究等各部门紧密联合的协作机制,旧志整理与研究仍处于一种零散、自发状态,不利于内蒙古旧志进一步的保存、开发和利用。
内蒙古旧志整理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是在前两轮修志中,由于文献缺乏,利用不足,事物记述发展或有错讹遗漏或脉络不清,不同程度影响了志书质量。在第三轮修志即将全面展开之际,加强旧志整理、研究、利用,提高三轮志书的文献价值,实有必要。二是作为民族地区的地方志工作,要树立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服务的意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培养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地方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这一方面,特别是要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撰稿 齐迎春)
参考书目:
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参考书目:
1忒莫勒:《〈河套志)非内蒙古志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附录1,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2忒莫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3忒莫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考述,凡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4张淑利:《民国年间内蒙古地方志繁荣原因探讨》《阴山学刊》,2015年第1期
5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6娜仁其其格:《近代内蒙古行政建制变迁特征研究》《阴山学刊》,2010年12月
7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8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十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1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
11整理自忒莫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一览表〉
12周清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内蒙古方志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刘星:《地方志应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所作为》《史志学刊》,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