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二期

第二期

  • (史海钩沉)三教九流十家
  •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三教九流”仍然是我们书籍和电视解说中经常触及的字眼,“十家”却极少提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三教九流十家”的概念愈来愈模糊,其时,“三教九流十家”最初是汉儒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三教:汉儒宣扬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为三教,见《白虎通·三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后,又称儒、道、佛为三教。最早的事迹见于宋僧法云编的《翻译名义集》:“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阙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比《翻译名义集》早成书的《北史周纪下》也有这样的记载:“帝升高座,辩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九流是指战国时九派学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整理前代图书划出“九流以别”。九流,即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时,九流还有另一种划分,即将各色人等分上、中、下三等。上九流是:一流是“佛”、二流是“天”、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阁老”、六流“宰相”、七流“进士”、八流“举人”、九流“解元”。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医生”、三流“画家”、四流“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卦算命”、七流“和尚”、八流“道士”、九流“琴棋”。下九流是:一流“唱戏”、二流“吹鼓手”、三流“马戏团”、四流“剃头”、五流“池子”、六流“搓背”、七流“修脚”、八流“配种”、九流“娼妓”。
        十家则是上述九流(即九家)再加上小说家。
        儒教,也叫孔教。《晋书·阮籍传赞》:“老扁爰植,孔教提横”。后来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教派,与道教、佛教并称。……但孔子创教的说法,则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考制》。
        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本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者”,意为“觉者”或“觉悟的人,他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北部,即位于现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接壤的边境地带,父亲是以迦毗罗卫城(今提罗拉科附近)为中心的释迦族居住区域的统治者,因自幼受传统婆罗门教的教育,极为聪慧,他虽生活在条件优越的王室中,但仍然体悟到了人生老病死的痛苦,感受到了世间事物的无常,便在29岁时出家,经过6年独自苦行,后又在菩提树下静坐冥观,于35岁时觉悟,构想出了一种新宗教的基本观念,由此创立了佛教,成为佛教的开山始祖。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北朝在中国有了极大地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佛典翻译家和佛教思想家。隋唐至五代经历了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并对东亚的一些国家开始产生影响,当时的高丽、百济、新罗和日本都有人来华学习佛教。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的主要形成和发展时期就是在这段时间。其中最主要佛教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等。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凤鸣山。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家奉老子为祖,尊称“太上老君”。
        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育”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学说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老子的《道德经》自唐代开始,加上由皇帝的提倡,因此更被重视,而风行,而流行,而盛行。道家学术在“拨乱反正”的机运上,具有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中国文化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如最著名的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乃至于唐玄宗——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夜半与杨贵妃窃窃私语,发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唐明皇,他们年轻时代,初期开创基业所用的都是道家学术——也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阴阳家,是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邹衍等,著作都已亡失。
        法家,战国时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与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战国未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封建国家,提出重农抑商观点,厉行严刑峻法,建立官僚制度。主要著作有《商君书》、《韩非子》。
        名家,又称“辩者”、“形名家”,战国时一个学派,主张用比较严格的推理形式来辩论问题,对古代逻辑发展有一定贡献,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
        墨家,是儒家的反对派,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创始人是墨翟。初期以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为核心,与儒家展开政治、思想斗争;末期墨子后学说克服了学说中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以至几何学、力学、光学等都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墨子》。
        纵横家,是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连横两派,故称纵横家,其言论部分保存在《战国策》中。
        杂家,战国末期至汉初折衷和糅合各学派思想的一个学说派别。主要著作有吕不韦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
        农家,是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
        小说家,因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以没有成为一个学派。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三教九流十家
  •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三教九流”仍然是我们书籍和电视解说中经常触及的字眼,“十家”却极少提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三教九流十家”的概念愈来愈模糊,其时,“三教九流十家”最初是汉儒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三教:汉儒宣扬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为三教,见《白虎通·三教》。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后,又称儒、道、佛为三教。最早的事迹见于宋僧法云编的《翻译名义集》:“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阙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比《翻译名义集》早成书的《北史周纪下》也有这样的记载:“帝升高座,辩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九流是指战国时九派学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整理前代图书划出“九流以别”。九流,即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时,九流还有另一种划分,即将各色人等分上、中、下三等。上九流是:一流是“佛”、二流是“天”、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阁老”、六流“宰相”、七流“进士”、八流“举人”、九流“解元”。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医生”、三流“画家”、四流“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卦算命”、七流“和尚”、八流“道士”、九流“琴棋”。下九流是:一流“唱戏”、二流“吹鼓手”、三流“马戏团”、四流“剃头”、五流“池子”、六流“搓背”、七流“修脚”、八流“配种”、九流“娼妓”。
        十家则是上述九流(即九家)再加上小说家。
        儒教,也叫孔教。《晋书·阮籍传赞》:“老扁爰植,孔教提横”。后来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教派,与道教、佛教并称。……但孔子创教的说法,则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考制》。
        佛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本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者”,意为“觉者”或“觉悟的人,他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北部,即位于现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接壤的边境地带,父亲是以迦毗罗卫城(今提罗拉科附近)为中心的释迦族居住区域的统治者,因自幼受传统婆罗门教的教育,极为聪慧,他虽生活在条件优越的王室中,但仍然体悟到了人生老病死的痛苦,感受到了世间事物的无常,便在29岁时出家,经过6年独自苦行,后又在菩提树下静坐冥观,于35岁时觉悟,构想出了一种新宗教的基本观念,由此创立了佛教,成为佛教的开山始祖。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北朝在中国有了极大地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佛典翻译家和佛教思想家。隋唐至五代经历了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并对东亚的一些国家开始产生影响,当时的高丽、百济、新罗和日本都有人来华学习佛教。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的主要形成和发展时期就是在这段时间。其中最主要佛教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等。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东汉顺帝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凤鸣山。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家奉老子为祖,尊称“太上老君”。
        儒家,是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育”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学说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老子的《道德经》自唐代开始,加上由皇帝的提倡,因此更被重视,而风行,而流行,而盛行。道家学术在“拨乱反正”的机运上,具有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中国文化历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如最著名的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乃至于唐玄宗——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夜半与杨贵妃窃窃私语,发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唐明皇,他们年轻时代,初期开创基业所用的都是道家学术——也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阴阳家,是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说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邹衍等,著作都已亡失。
        法家,战国时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与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战国未期,韩非子加以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要求巩固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统一封建国家,提出重农抑商观点,厉行严刑峻法,建立官僚制度。主要著作有《商君书》、《韩非子》。
        名家,又称“辩者”、“形名家”,战国时一个学派,主张用比较严格的推理形式来辩论问题,对古代逻辑发展有一定贡献,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
        墨家,是儒家的反对派,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创始人是墨翟。初期以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为核心,与儒家展开政治、思想斗争;末期墨子后学说克服了学说中宗教迷信成分,对认识论、逻辑学以至几何学、力学、光学等都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墨子》。
        纵横家,是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等。他们分别代表合纵、连横两派,故称纵横家,其言论部分保存在《战国策》中。
        杂家,战国末期至汉初折衷和糅合各学派思想的一个学说派别。主要著作有吕不韦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
        农家,是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
        小说家,因出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所以没有成为一个学派。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