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9年  /  第二期
  • (志鉴论坛)谈《环保志》的资料收集
  •  

    20066月开始,加入到编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环保志》的工作中,中间断断续续几经波折,到200710月交稿。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数位修志的前辈参与和指导,志书也经过数次审阅,现已定稿、待印,我们几个也从写专业技术报告的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为编写志书的修志人员,中间走了很多弯路。有很多感慨,现提出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资料工作在修志中的重要性

    专业志资料工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因此,修志难,就是难于没有资料,资料收齐了,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志,是用事实说话的,这个“事实”就是资料,资料是说明事实的依据。《环保志》是用全面、系统、丰富的资料展现内蒙古环保事业的兴衰起伏,变化因缘,因此,资料的多少,资料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志书的生命和质量问题。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志以真实、准确为本,这是志的基本特征。惟有存实求真、存史资治,方可流传百世,要保证志的质量,必先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

    《环保志》从人类有环境保护活动和环保意识以来上下千百年,上限不限,下限到2005年底,凡与环保有关的事件和现象无所不载,囊括着数量不等的若干重要资料。因为资料是志书的基础,所以搜集资料是编写志书的先决条件,资料的多少或好或坏,直接影响到一部志书的优劣成败。编纂者不能随意地用一些零星片断的资料去印证某些主观论断,资料挖掘得越深,志书内容越充实完备和详尽。只有广泛地收齐资料,才能全局在胸,运笔自如,使编写出来的志书横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主次分明,轻重得体,纵看才能反映出志书的科学性、全面性、时代性、社会性、历史演变性、地区差异特色性等优点。所以,资料工作是修志编纂中最基础的重要环节。

    1、搜集资料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目的明确。

    2)坚持边搜集、边整理、边核实、边利用,要言必有据,记录清晰。

    3)宁多不漏,宁繁不简,务必详尽。

    要制定科学全面的搜集篇目,拟好采访提纲。其中提出收集采访资料的原则、目的、要求、内容、范围。这样,收集资料时就明确主线,可避免盲目性。搜集资料前,要全面系统地多方面摸清资料存放地点和情况。然后各个击破,根据存档情况“点菜吃饭”。

    2、搜集资料的顺序:

    1)先“活”后“死”—即先抢救活资料、口碑资料,然后才是文字死资料。因为环保机构的前身,是内蒙古计划委员会内的“三废”办公室,后来是内蒙古建设厅的环保处,一直到1995年,成立内蒙古环保局,近20年的资料,几乎全部丧失。所以口碑资料是这个时期的主要资料来源。

    2)先近后远—即先查身边近处的资料,再到外地查资料。我们采用的是打长途电话或传真。

    3)先难后易—先查难度大(如档案馆)的资料,再查容易的资料。实际工作中,如能查到本单位多年档案(资料室)管理人员晋升职称的档案,能有不小的收获。因为,很有可能在他(她)工作期间,参与编写诸如“大事记”之类的文献。以此类推,查找课题参与人员档案,就能找到整个课题从可研开始到最后获奖的全部资料。

    3、资料的抄录

    1)主题资料全抄全录。凡说明主题的或篇章节目中与主线有关的事件、地点、时间、人物、状况、缘由等内容的资料都是极重要的,我们也都全部复印或利用扫描仪等先进设备存放备用。选择主题资料,要广读博览,提精撮要。即首先是阅读,其次才是抄录。

    2)考证资料,部分摘录或全部抄录。凡与主题有关的旁证资料或作为考证主题内容的材料都是考证材料。它可以证实主题资料的内容是否正确,即使同一说法,也要摘录下来,以作旁证之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特别是对“人事、地点、时间”有不同的记载或对某问题争论的不同点更要一一摘录,以作核实求真之用。

    完成一部志书,收集资料所花的时间,往往要占完成编纂志书所需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衡量一部志书的质量,除了体例篇目的科学全面性和写作的技巧外,主要还要看资料的占有情况。资料工作面广,要求高,难度大,分量重,我们认为只要尽了最大努力,把可以看又能够看到的史料看了,可以访问而又能访问的人访问了,可以考察而又能考察的地方考察了,搜集来的资料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本行业的沿革和面貌;真正做到从篇目的角度要求,纵不断线,横不缺项,考证翔实,弧证不立,体现主题,说明特点,也就够了。

    二、搜集资料的范围

    环保志书资料的搜集范围,可从时空上分和名目上分。

    1、时空方面的资料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域范围(空间范围)。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际行政区地域范围为主。历史上曾属于本行政区,现已划出的,按时空一致原则,也要搜集;外地区向本地区渗入的情况,也要搜集;本地区向外辐射的情况也属搜集范围。

    2)时间范围。以志书要求的上限(上限不限)和下限(2005年底前)为范围。

    3)专业范围。以环保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

    2、从名目方面分,可分为四个方面:

    1)文字范围。是指记载环保史实的各种有关档案、图书、杂志、公报、报纸、旧方志、古地理书、文件、条例、报告、会议记录、章程、总结、电文、布告、通知、宣言、传单、公约、文史资料、回忆录、调查报告及各种有关辞典、书籍目录、索引、图集、画册等。

    2)实物范围。是指具有历史资料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历史实物。包括遗迹和遗址,以及各种文物,如历史文物、字画、字迹、石器、铜器、铁器、雕塑、古书、遗址、纪念碑等。实物资料中的碑文资料带有文字和实物二重性,不易被人破坏和篡改,是很重要的形式。

    3)口头传承记录范围。是当事人讲话记录、录音、采访记录、回忆录。

    4)图像范围。图像资料是修志书中一类较为重要的资料。几十年来,由于摄影技术的普及推广,各行各业的许多活动,都被以照相的形式记录下来。图片将大量用于志书,所以要认真做好图片资料的收集工作。图像资料有图片、照片、拓片、地图、绘画、影带、光碟等,照片除了收集历史部分外,还有现代部分。

    3、主要资料的分类

    1)政治类资料。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的变化等。

    2)经济类资料。主要包括内蒙古环境保护事业的兴衰成败,国家历年以来在环保事业上的投资和国外进行的环保合作项目的投资额度。

    3)外事资料。包括使馆、领事馆、外交活动、协定条约、照会、外援、经贸往来、文化交流、讲学、留学生、技术合作等。

    4)文化资料。主要包括图书馆藏、档案数量、音乐、舞蹈、歌曲、文献、报刊、电影、电视、学校教育、碑塔等。

    5)科技类资料。主要包括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革新、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成果、学术组织及其活动、年鉴、年报、统计报表等,但要注意防止失密。

    6)人物类资料。主要包括环保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英雄、志士、劳模、先进工作者、地方名流、实业家。

    7)自然环境类资料。主要包括环境变化、资源、地质、土壤、气候、山川、河流、动植物、矿物、病虫害、自然灾害等。

    三、资料的考证和鉴定

    1、资料的考证

    要使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必须严格把好资料的考核关。社会千变万化,历史事实错综复杂,记事资料各式各样。史料中有的记载是流传的故事,有些则是新奇情节,奇闻异说,有的记载与事实相同,有的则相反,这就给考核工作带来麻烦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对资料进行考证,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到不带成见,不带框框,勇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辨明真假是非,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资料存在着严重的弊病。旧时的统治者为了需要,会捏造假象来掩盖历史事实,无论是文字资料或口碑资料,都是社会的产物,由于人与人的利害关系及偏见等原因,旧资料会有隐讳或伪造,现今的有些东西会造假。这些一定要认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些资料存在不实的内容。过去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1958年“放卫星”,“文化大革命”搞一刀切、一边倒,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某些人因个人利益、政治目的需要,有些资料也会有华而不实的内容。

    3)保证资料的科学性。一部志书的好坏,有无生命力,一是取决于它结构的科学性,二是取决于它的资料真实性。因此,对于搜集来的资料整理成文以后,它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数据,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资料考核的目的就是要考核史实,订正讹误。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时间、地点、人和事,凡有疑点的都要搞清楚;二是史料的真伪,现象与本质的问题,两个方面都要注意,才能保证资料的科学性,不能把资料的考核当作可有可无的事。为此,对资料要进行“三查”:既查资料与编写的志书篇目内容要求是否相符;查各种数据是不是真实无误;查情节过程是否记述清楚。还要进行“四核实”:即核实记事资料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记事资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记事资料是否互相矛盾;记事资料是否与其它文献等同。

    2、资料的鉴定:

    要对资料进行鉴定,才能作出判断。史料并非史实,经过鉴定后才能从史料中提炼出史实,进而评定出价值的高低。因此,要对原始资料手稿(或称第一手资料)、二手资料(资料汇编)、三手资料(论文及有些书刊)进行鉴定。

    原始资料在文献资料中,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的记录,由知情人口头提供的材料。原始资料一般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但因为即使是亲身经历提供的材料,也难免有记忆上的差错,甚至有意歪曲,故而需要鉴定。

    对于资料汇编,则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根据原始资料进行综合加工改编写成的,它是较系统的资料。大都能从原始资料中清理提炼出某些隐晦的重要史实。许多考证性著作、论文,其中好的二手资料,由于经过科学整理,其价值往往超过原始资料。

    论文是根据二手资料加工写成的,所以更需要鉴定。运用排比、对证、分析的方法对文字资料进行核实。

    在鉴定当中,若图书资料和档案资料有矛盾,应以档案资料为准;内部资料与外部资料有矛盾的,应以内部资料为准;距历史事件时间近的资料与距历史事件时间较远的资料有矛盾,应以时间近的为准;距历史事件地点近的资料与距历史事件地点远的资料有矛盾,应以地点近的为准;当事主管人的资料与参与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当事主管人的资料为准;亲身经历的资料和旁观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亲身经历者的资料为准。核实鉴定资料,除专业人员外,要依靠社会人士,可开座谈会,或者把资料交给知情者帮助鉴定。

    四、资料的整理

    收集来的资料,不经过整理,就像一盘散沙。资料的整理工作应本着为编纂服务和科学统一简便的原则。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资料消化的过程。消化资料要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同时进行,做到边搜集、边整理、边消化。

    1、制订资料管理办法。

    当收集资料一开始,就要着手考虑适合自己情况的资料管理办法。我们在修志的前期就出现了混乱。无人刻意的做这件事,自己搜集自己的资料,使资料堆放杂乱无章。尤其是抄摘来的资料,抄错了也不晓得,赶时间字抄得乱,时间长了自己也看不出来,后来发现了错误又找不到出处。所以,资料到手后,要尽快审核、校正,管理。

    2、对资料进行科学地整理

    1)登记。用资料登记表登记资料作者姓名、资料的名称、内容提要等,将初步整理结果注明,让使用者从登记表中能确定参考价值。

    2)建卡。根据篇目内容进行“按章分类、按目立卷、按事立卡、按年成册”。资料管理要严,要做到一事一卡,统一编号,专卷储存,卡片分类。我们因时间和办公条件所限,没有进行上述的工作。

    五、资料的选用和使用

    选用的资料一要突出地方特点;二要突出民族特点;三要有力度,有权威性;四要反映事物的本质。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用它来编纂志书,而志书编纂时间周期较长,所以,编纂者在资料收得差不多时应考虑收集起来的资料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史志资料的开发利用可采取如下方法:

    1、搞好资料汇编

    方志资料汇编的过程,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初用、整理的过程。在收集来的大量资料中,有能用的,有用处不大的,通过汇编后,把有用的精选出来,用处不大或无用的剔除。

    资料汇编的好处:使分散的资料集中,零星的资料系统化。通过汇编,使资料更扎实。资料汇编也是对资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能发现“遗漏”的资料。资料汇编后,便于使用和查阅。

    2、资料搜集、核准、鉴定、整理中,要进行方法和手段创新。

    资料工作是老项目,是传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的资料工作,由于计算机电脑的推广应用,在各种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要把各种资料分类输入电脑,形成纸质资料和电脑计算机数据信息化资料双轨并行,使用管理起来也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搜集资料工作中目的要明确,准备要充分,搜集要广博,抄录要细致,考证要严实,整理要认真,分类要条理,管理要科学,运用要得体,手段要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金恩 如何编纂部门志和专业志 admin  200872

    [2] 陈兴年 志书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编写 admin 200872

    [3] 王照伦 论志书编者学者化 博客网2006114

    (作者:关辉,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王海霞,内蒙古环保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谈《环保志》的资料收集
  •  

    20066月开始,加入到编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环保志》的工作中,中间断断续续几经波折,到200710月交稿。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数位修志的前辈参与和指导,志书也经过数次审阅,现已定稿、待印,我们几个也从写专业技术报告的专业技术人员转变为编写志书的修志人员,中间走了很多弯路。有很多感慨,现提出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资料工作在修志中的重要性

    专业志资料工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因此,修志难,就是难于没有资料,资料收齐了,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志,是用事实说话的,这个“事实”就是资料,资料是说明事实的依据。《环保志》是用全面、系统、丰富的资料展现内蒙古环保事业的兴衰起伏,变化因缘,因此,资料的多少,资料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志书的生命和质量问题。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志以真实、准确为本,这是志的基本特征。惟有存实求真、存史资治,方可流传百世,要保证志的质量,必先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

    《环保志》从人类有环境保护活动和环保意识以来上下千百年,上限不限,下限到2005年底,凡与环保有关的事件和现象无所不载,囊括着数量不等的若干重要资料。因为资料是志书的基础,所以搜集资料是编写志书的先决条件,资料的多少或好或坏,直接影响到一部志书的优劣成败。编纂者不能随意地用一些零星片断的资料去印证某些主观论断,资料挖掘得越深,志书内容越充实完备和详尽。只有广泛地收齐资料,才能全局在胸,运笔自如,使编写出来的志书横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主次分明,轻重得体,纵看才能反映出志书的科学性、全面性、时代性、社会性、历史演变性、地区差异特色性等优点。所以,资料工作是修志编纂中最基础的重要环节。

    1、搜集资料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目的明确。

    2)坚持边搜集、边整理、边核实、边利用,要言必有据,记录清晰。

    3)宁多不漏,宁繁不简,务必详尽。

    要制定科学全面的搜集篇目,拟好采访提纲。其中提出收集采访资料的原则、目的、要求、内容、范围。这样,收集资料时就明确主线,可避免盲目性。搜集资料前,要全面系统地多方面摸清资料存放地点和情况。然后各个击破,根据存档情况“点菜吃饭”。

    2、搜集资料的顺序:

    1)先“活”后“死”—即先抢救活资料、口碑资料,然后才是文字死资料。因为环保机构的前身,是内蒙古计划委员会内的“三废”办公室,后来是内蒙古建设厅的环保处,一直到1995年,成立内蒙古环保局,近20年的资料,几乎全部丧失。所以口碑资料是这个时期的主要资料来源。

    2)先近后远—即先查身边近处的资料,再到外地查资料。我们采用的是打长途电话或传真。

    3)先难后易—先查难度大(如档案馆)的资料,再查容易的资料。实际工作中,如能查到本单位多年档案(资料室)管理人员晋升职称的档案,能有不小的收获。因为,很有可能在他(她)工作期间,参与编写诸如“大事记”之类的文献。以此类推,查找课题参与人员档案,就能找到整个课题从可研开始到最后获奖的全部资料。

    3、资料的抄录

    1)主题资料全抄全录。凡说明主题的或篇章节目中与主线有关的事件、地点、时间、人物、状况、缘由等内容的资料都是极重要的,我们也都全部复印或利用扫描仪等先进设备存放备用。选择主题资料,要广读博览,提精撮要。即首先是阅读,其次才是抄录。

    2)考证资料,部分摘录或全部抄录。凡与主题有关的旁证资料或作为考证主题内容的材料都是考证材料。它可以证实主题资料的内容是否正确,即使同一说法,也要摘录下来,以作旁证之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特别是对“人事、地点、时间”有不同的记载或对某问题争论的不同点更要一一摘录,以作核实求真之用。

    完成一部志书,收集资料所花的时间,往往要占完成编纂志书所需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衡量一部志书的质量,除了体例篇目的科学全面性和写作的技巧外,主要还要看资料的占有情况。资料工作面广,要求高,难度大,分量重,我们认为只要尽了最大努力,把可以看又能够看到的史料看了,可以访问而又能访问的人访问了,可以考察而又能考察的地方考察了,搜集来的资料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本行业的沿革和面貌;真正做到从篇目的角度要求,纵不断线,横不缺项,考证翔实,弧证不立,体现主题,说明特点,也就够了。

    二、搜集资料的范围

    环保志书资料的搜集范围,可从时空上分和名目上分。

    1、时空方面的资料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域范围(空间范围)。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实际行政区地域范围为主。历史上曾属于本行政区,现已划出的,按时空一致原则,也要搜集;外地区向本地区渗入的情况,也要搜集;本地区向外辐射的情况也属搜集范围。

    2)时间范围。以志书要求的上限(上限不限)和下限(2005年底前)为范围。

    3)专业范围。以环保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为主。

    2、从名目方面分,可分为四个方面:

    1)文字范围。是指记载环保史实的各种有关档案、图书、杂志、公报、报纸、旧方志、古地理书、文件、条例、报告、会议记录、章程、总结、电文、布告、通知、宣言、传单、公约、文史资料、回忆录、调查报告及各种有关辞典、书籍目录、索引、图集、画册等。

    2)实物范围。是指具有历史资料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历史实物。包括遗迹和遗址,以及各种文物,如历史文物、字画、字迹、石器、铜器、铁器、雕塑、古书、遗址、纪念碑等。实物资料中的碑文资料带有文字和实物二重性,不易被人破坏和篡改,是很重要的形式。

    3)口头传承记录范围。是当事人讲话记录、录音、采访记录、回忆录。

    4)图像范围。图像资料是修志书中一类较为重要的资料。几十年来,由于摄影技术的普及推广,各行各业的许多活动,都被以照相的形式记录下来。图片将大量用于志书,所以要认真做好图片资料的收集工作。图像资料有图片、照片、拓片、地图、绘画、影带、光碟等,照片除了收集历史部分外,还有现代部分。

    3、主要资料的分类

    1)政治类资料。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的变化等。

    2)经济类资料。主要包括内蒙古环境保护事业的兴衰成败,国家历年以来在环保事业上的投资和国外进行的环保合作项目的投资额度。

    3)外事资料。包括使馆、领事馆、外交活动、协定条约、照会、外援、经贸往来、文化交流、讲学、留学生、技术合作等。

    4)文化资料。主要包括图书馆藏、档案数量、音乐、舞蹈、歌曲、文献、报刊、电影、电视、学校教育、碑塔等。

    5)科技类资料。主要包括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革新、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成果、学术组织及其活动、年鉴、年报、统计报表等,但要注意防止失密。

    6)人物类资料。主要包括环保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英雄、志士、劳模、先进工作者、地方名流、实业家。

    7)自然环境类资料。主要包括环境变化、资源、地质、土壤、气候、山川、河流、动植物、矿物、病虫害、自然灾害等。

    三、资料的考证和鉴定

    1、资料的考证

    要使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必须严格把好资料的考核关。社会千变万化,历史事实错综复杂,记事资料各式各样。史料中有的记载是流传的故事,有些则是新奇情节,奇闻异说,有的记载与事实相同,有的则相反,这就给考核工作带来麻烦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对资料进行考证,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到不带成见,不带框框,勇于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辨明真假是非,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资料存在着严重的弊病。旧时的统治者为了需要,会捏造假象来掩盖历史事实,无论是文字资料或口碑资料,都是社会的产物,由于人与人的利害关系及偏见等原因,旧资料会有隐讳或伪造,现今的有些东西会造假。这些一定要认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些资料存在不实的内容。过去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1958年“放卫星”,“文化大革命”搞一刀切、一边倒,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某些人因个人利益、政治目的需要,有些资料也会有华而不实的内容。

    3)保证资料的科学性。一部志书的好坏,有无生命力,一是取决于它结构的科学性,二是取决于它的资料真实性。因此,对于搜集来的资料整理成文以后,它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数据,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资料考核的目的就是要考核史实,订正讹误。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时间、地点、人和事,凡有疑点的都要搞清楚;二是史料的真伪,现象与本质的问题,两个方面都要注意,才能保证资料的科学性,不能把资料的考核当作可有可无的事。为此,对资料要进行“三查”:既查资料与编写的志书篇目内容要求是否相符;查各种数据是不是真实无误;查情节过程是否记述清楚。还要进行“四核实”:即核实记事资料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记事资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记事资料是否互相矛盾;记事资料是否与其它文献等同。

    2、资料的鉴定:

    要对资料进行鉴定,才能作出判断。史料并非史实,经过鉴定后才能从史料中提炼出史实,进而评定出价值的高低。因此,要对原始资料手稿(或称第一手资料)、二手资料(资料汇编)、三手资料(论文及有些书刊)进行鉴定。

    原始资料在文献资料中,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的记录,由知情人口头提供的材料。原始资料一般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但因为即使是亲身经历提供的材料,也难免有记忆上的差错,甚至有意歪曲,故而需要鉴定。

    对于资料汇编,则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根据原始资料进行综合加工改编写成的,它是较系统的资料。大都能从原始资料中清理提炼出某些隐晦的重要史实。许多考证性著作、论文,其中好的二手资料,由于经过科学整理,其价值往往超过原始资料。

    论文是根据二手资料加工写成的,所以更需要鉴定。运用排比、对证、分析的方法对文字资料进行核实。

    在鉴定当中,若图书资料和档案资料有矛盾,应以档案资料为准;内部资料与外部资料有矛盾的,应以内部资料为准;距历史事件时间近的资料与距历史事件时间较远的资料有矛盾,应以时间近的为准;距历史事件地点近的资料与距历史事件地点远的资料有矛盾,应以地点近的为准;当事主管人的资料与参与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当事主管人的资料为准;亲身经历的资料和旁观者的资料有矛盾,应以亲身经历者的资料为准。核实鉴定资料,除专业人员外,要依靠社会人士,可开座谈会,或者把资料交给知情者帮助鉴定。

    四、资料的整理

    收集来的资料,不经过整理,就像一盘散沙。资料的整理工作应本着为编纂服务和科学统一简便的原则。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资料消化的过程。消化资料要与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同时进行,做到边搜集、边整理、边消化。

    1、制订资料管理办法。

    当收集资料一开始,就要着手考虑适合自己情况的资料管理办法。我们在修志的前期就出现了混乱。无人刻意的做这件事,自己搜集自己的资料,使资料堆放杂乱无章。尤其是抄摘来的资料,抄错了也不晓得,赶时间字抄得乱,时间长了自己也看不出来,后来发现了错误又找不到出处。所以,资料到手后,要尽快审核、校正,管理。

    2、对资料进行科学地整理

    1)登记。用资料登记表登记资料作者姓名、资料的名称、内容提要等,将初步整理结果注明,让使用者从登记表中能确定参考价值。

    2)建卡。根据篇目内容进行“按章分类、按目立卷、按事立卡、按年成册”。资料管理要严,要做到一事一卡,统一编号,专卷储存,卡片分类。我们因时间和办公条件所限,没有进行上述的工作。

    五、资料的选用和使用

    选用的资料一要突出地方特点;二要突出民族特点;三要有力度,有权威性;四要反映事物的本质。

    收集资料的目的是用它来编纂志书,而志书编纂时间周期较长,所以,编纂者在资料收得差不多时应考虑收集起来的资料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史志资料的开发利用可采取如下方法:

    1、搞好资料汇编

    方志资料汇编的过程,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初用、整理的过程。在收集来的大量资料中,有能用的,有用处不大的,通过汇编后,把有用的精选出来,用处不大或无用的剔除。

    资料汇编的好处:使分散的资料集中,零星的资料系统化。通过汇编,使资料更扎实。资料汇编也是对资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能发现“遗漏”的资料。资料汇编后,便于使用和查阅。

    2、资料搜集、核准、鉴定、整理中,要进行方法和手段创新。

    资料工作是老项目,是传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的资料工作,由于计算机电脑的推广应用,在各种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要把各种资料分类输入电脑,形成纸质资料和电脑计算机数据信息化资料双轨并行,使用管理起来也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搜集资料工作中目的要明确,准备要充分,搜集要广博,抄录要细致,考证要严实,整理要认真,分类要条理,管理要科学,运用要得体,手段要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金恩 如何编纂部门志和专业志 admin  200872

    [2] 陈兴年 志书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编写 admin 200872

    [3] 王照伦 论志书编者学者化 博客网2006114

    (作者:关辉,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王海霞,内蒙古环保局)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