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百期刊评)耿耿青灯意 拳拳青史情——《内蒙古史志》百期华诞盛赞
  •     盛世修志,乃是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亘古不衰的优良传统;盛世修志,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裨益当代、惠及后世的豪迈壮举;盛世修志,是传统文化的盘点与整合。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智慧积淀,是一个民族维系生存和推进发展的动力,是彰显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标识。对于传统文化的盘点与整合,史志编修工作责无旁贷。我中华民族惟其有历朝历代、一批又一批“甘洒热血写春秋”,全身心投入并致力于史志编修工作之志士仁人付出艰苦卓绝的奋力拼搏,我们泱泱文明古国才始终以气宇轩昂的勃勃英姿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峰巅;我们今天才有幸占有民族文化深厚积淀的蕴蓄;我们今天才拥有了一笔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之遗产;我们今天也才有了肩负起传承遗产、再创资产的机缘和责任。就这一点来说,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局部地区,重视并关注编史修志工作的殷殷之意,盖同此理。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正是幸逢清平盛世,踏着拨乱反正的汹涌波涛,迎着改革开放的绚丽春光应运而生的。它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一无反顾、勇敢地将弘扬、振兴内蒙古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将挖掘整合、传承内蒙古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之重担压在了自己的肩头,毅然担负起了统领、指导、协调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和各大企事业单位地方志和专业志书编纂工作的历史使命。一支以数千计的史志编修人员队伍迅即组建、集结,云集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高擎着的旗帜之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密切关注与全力支持之下,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一班人求真务实、勇攀高标的精神感召下,在全自治区广大专兼职史志工作者不畏艰辛、不辞劳苦,无私无畏的倾注心血汗水,披肝沥胆奋笔耕耘之下,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各级各类志书相继频频问世。截至2004年底初步统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出版专业志27部,盟市志12部,旗县志85部。另有许多部志书业已通过评审,正在送交印刷出版之中。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志书的编修质量与时俱进,可以说每一部志书的品位都有明显的提高,每一部志书都有新的创举。现已出版的志书中已有多部分别荣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表彰和奖励。
        值此喜获丰收、欢欣鼓舞,群伦景仰的时候,值此盘点战果、总结经验、以备再战的时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创办的具有指导全局和学术价值的刊物《内蒙古地方志》所发挥的不同寻常的作用,为建设文化大省区所做出的卓著贡献,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先进文化方面所起到的楷模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这份杂志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创刊以来,始终不渝地坚定恪守统领全自治区的修志工作,指导修志、为修志服务、为推进发展服务的宗旨,步履铿锵、坚定,一步一个坚实的脚窝,走过了二十多个寒来暑往的艰苦历程。一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耀着光辉的脚踪。
        一、古语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要完成各盟市、旗县和各大企事业单位、部门第一届方志和专业志书的编纂,摆在面前的确实是一项艰巨浩繁的文化建设工程,同时,又确实是一项震古铄今的宏伟事业。然而,俗话说“头三脚难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是怎样踢开这头三脚的呢?概括而论,他们知难而进,以追求科学发展的理念,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直面这项必须付出旷日持久的艰辛方可告竣的伟大工程。
        首要的一环是队伍建设。他们对迅即集结起来的这支史志编修大军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缜密的统计。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史志编修之宏图大业是不能凭“人海战术”而取得成功的。所以,一定要将整合、集结起来的这支从业大军培养造就成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方可。然而,经过调查统计得知,全区各地、各系统从事史志工作的人员有一大半不是专攻史志学科的“科班”出身,大多数人对于编纂业务均有“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困惑之感。对此,地方志办公室毅然决定,要从队伍的养成入手。这就是要使队伍整体尽快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有指导实践的正确理论;二要有指导实践的可行性规范。对此,《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一班人胸怀信念,勇敢地担负起了这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可是,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谈何容易?当时,可供拿来就用,拿来就指导实践的现成理论和操作规范是没有的。只能采取“搬来石头,投入河里,再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于是,他们吹响了确立权威性理论、制定操作规范攻坚战的号角。他们潜心向传统方志学理论学习,撷取其精髓,又绝不囿于其已经僵化之一尊,而是对本届编修方志实践和发展进行了缜密的审度,将传统方志学理论中有关方志的性质、体例、编纂方法等内涵和外延的方方面面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同时,将承载详明、体例雅饬的方志佼佼者作为范本加以研究。诸如对刘知几的论史有才、学、识的“三长”之说和史德之义;对章学诚的论史,演其遗绪,以义、事、文“三要”与史德并称为史家之“四要”。即义谓义理、史识,指体例史法、抉择去取与史德;事谓学,指史材所资与考据;文谓才,指词章。他们真正摒弃了坐而论道的固弊,通过认真、艰苦的研读,升华为大彻大悟,遂综合“三长”、“三要”、“四要”及其它可供批判继承的经典学说,与把改革之主题作为新方志的主旋律揉合起来,形成编纂新方志的理论依据和宗旨,并融入新方志编纂工作的法则之中。这期间,《内蒙古地方志》刊发了一系列确立这一理论与法则的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文章。特别值得提到的一点是,编辑部一班人重视并采取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编辑方案,使新方志的编修理论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点滴滴浸润到全自治区史志编修队伍每一位指战员的心田。
        纵览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地方志》,对于资深的史志工作者来说,可谓是促进编修理念转化,提高编纂质量的一部难得的参考文献;对于初涉史志工作领域者来说,它又不啻为一套培养造就人才的极好教材。我们说,《内蒙古地方志》是内蒙古新方志编修大业的开路先锋,为内蒙古新方志编修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绝无过誉之嫌的。
        二、编史修志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要通过整合过去历史时期可供如今资治、教化、存史的信息和资料。可是,这项整合工作在当时却是十分艰难和棘手的。众所周知,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大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大批有待深入研究、考证的珍贵文物、古迹被极“左”路线毁于一旦,丧失殆尽。仅仅幸存下来的一些所谓资料,也已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或是沿着极“左”路线的邪路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甚至于完全相悖。直面当时的现实情况,如果以“尽钱吃面”的不负责的态度简单从事,草率从事,是必会导演出一幕幕以讹传讹的悲剧,成为愧对历史、贻误今人与后人的负罪之人。《内蒙古地方志》机警而敏锐地体察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对天盟誓,坚决不做这种因循苟且,徒劳无功而有过之事。个个拍案而起,以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史志工作者之良知,以不厌不倦的顽强毅力和精神,提出了“抢救史料,抢救口碑”的倡导,并率先身体力行以为示范。同时,相继刊发了一批又一批关于甄别史料方法,取舍口碑资料原则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三、中共中央做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颁布之后,宣传部又对统一宣传口径的问题做出了细致、具体的诠释和指示。简而言之,即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镇反”始,至“文化大革命”止历史上的历次政治运动的宣传口径,要统一到“宜粗不宜细”的轨道上来,要用“粗线条”的笔法来勾勒这段历史。然而,《决议》的深邃内涵、广泛的外延,及其凝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时却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领悟的。当时,全自治区史志界人士曾一度陷于深深的困惑之中。
        因为,“秉笔直书”、“不人为地隐恶扬善”、“如实纪史”是历朝历代史志编纂必须严格恪守的第一准则。那么,今天编史修志应如何分辨和把握“秉笔直书”与“宜粗不宜细”、“粗线条”之间的关系呢?“宜粗不宜细”、“粗线条”是否就可以“蜻蜓点水”,做浮光掠影的记述呢? “宜粗不宜细”要“粗”到怎样一个尺度呢?“粗线条”是不是要对历史问题中的失误和错误予以淡化和粉饰呢?面对诸如此类的困扰问题,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和《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一班人认识到,这是一个亟须以正确观点、正确理论引导和指导全自治区史志编修工作的现实问题和严肃的问题。对此,他们一致认为,必须从加强学习入手。要以高度的党性原则和同党中央保持高度和绝对一致的政治理念展开深入学习,以策深刻领悟《决议》精神的实质。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进一步将广大史志编修人员的步调统一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的道路上来。
        在认识取得完全正确共识的基础上,他们虚怀若谷,以谦恭的态度邀集各方面专家学者撰写并刊发了一系列对编纂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的理论文章。为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决议》精神点点滴滴都融入全自治区广大史志编修者的心目之中,发挥了拨开迷雾、排除困扰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史志编修人员茅塞顿开,开拓了视野,做到了能从“大历史”观的方位上来重新审视历史,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投入编纂实践。遂使编成的百余部志书品位高踞,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很高的史学价值。各部志书均做到了既没有阉割历史、舍弃或淡化历史事件、或有意迂回绕道,也不在盆盆罐罐的琐事上纠缠不休,使得历史发展轨迹呈现出扑朔迷离,给后人留下还须繁琐考证的症结。
        四、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延续。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艰巨而又紧迫,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直面和正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和《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在全自治区第一轮志书编修任务基本完成的大好形势下,将关切的聚焦点不失时机地转向了续志工作。
        续志,不是简单的在上一轮志书基础上平庸的延续;续志,也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机械临摹。续志,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续志,是一项更为宏伟、艰巨的工程;续志,是攀越先进文化高标的创举;续志,也是代表先进文化的缩影。续志更关系到以先进文化引导、教化、陶治人大趋势的发展。因此,续志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尤为突出,意义尤为重大。如何率领全自治区这支史志编修大军投入新战役,夺取新胜利呢?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立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超越常规发展的现实,以及全面大开放的新格局,站在崭新世纪的平台上,放眼全国、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勇敢地提出了不因循编纂续志古法旧制束缚的有见地的主张。同时,力主续志编纂工作的全过程,一要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特色;二要体现并突出民族的、地域的风貌;三要彰显出新一代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全自治区史志编修队伍的每一位指战员的思想都要做到随着事物和时代的转变而转变,随着实践和实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和历史的腾越而腾越。惟其如此,方可望编纂出谱写恢宏历史的崭新巨制宏篇。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内蒙古地方志》确立了正确的续志编纂方针,即为续志实践注入了活力,也为续志具体操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做指导,全方位,全力以赴地推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的续志工作。具体做法是,积极采取刊发《征文启事》、特约专稿以及其他各种形式,陆续征集到并刊发了大量指导续志工作的文章。使每一位史志编修人员都从中接收到新的洗礼,获取到深刻的教益。可以断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续修志书,定然会以异彩纷呈的勃勃英姿奉献在世人面前。
        五、值得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内蒙古地方志》自总第九十三期起更名为《内蒙古史志》。须知,这项举措绝不是刊物名称简单、随意的更改,更不是以猎奇的心态“做秀”,故弄玄虚。这次刊名的刷新,令人感知到编者的用心良苦,也真正展示了刊物走向深层次的蕴涵。
        随着历史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今天的一代新人愈来愈感悟到历史资料的珍贵,以及珍贵史料稍纵即逝的危机。今天重大、重要的现实事物,必将成为明天的史料,这是历史时空的发展必然规律。
      如前所述,《内蒙古史志》经历过着手编纂方志时史料散失的无奈,体验过心灵荒芜的沧凉,忍受过犹如饥馑灾年没有衣食储备的苦涩与痛苦。这些切肤的痛与悔,促发了治史者的灵感,体察到为后来人积累、涵养史料的重要意义。于是,超前的思维策勉着超前的行动。更名为《内蒙古史志》的期刊迅即将敏锐的触角向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刊物规格从原先的季刊增殖为双月刊,容量呈与日俱增的发展态势,版式装帧愈见精美,扩充为大16开本,与国际出版物的规范接轨。
        还有特别值得提到的两点:一是,《内蒙古史志》从单一为今天修志服务的理念框框中跳了出来,将为今天修志服务和为后来人修志服务这样一副复合型的双重担子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二是,《内蒙古史志》的容量增殖,绝不是“量”的扩充,而是“质”的升华,是着意将积累、涵养史料的工作成果提升到真正具有史料价值的地位,将辨析固有史料的历史使命置于重要的地位。诸如对昭君文化乃中华“和”文化的探究,史海钩沉对固有史料的新考,对方域之内文化底蕴的挖掘,对60年前那场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再认识,以及对当今新生事物可否入史的界定、筛选等,都精心搜集、整合、编排并开辟专栏,诉诸于世、施于后人。刊物质的升华,折射出编辑诸君的匠心独运和拳拳青史之情的博大胸怀。
        诚然,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创办的刊物,从《内蒙古地方志》到《内蒙古史志》走过的百期历程,所做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远远不只上述几点。如尽心竭力在激发市场的用志需求,促使市场用志机制的形成,以用志促进修志等方面所花费的工夫和发挥的作用都是史志界人士有口皆碑的。鉴于篇幅所限,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到《内蒙古史志》正以匆匆的步履向着更高的品位、更高水平的大文化、大家风范的境界攀升。它的读者群必将扩大再扩大,它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必将提高再提高。值此盛赞《内蒙古史志》百期华诞之际,翘首展望前景,它定然会以更为飒爽的英姿屹立在史苑文坛,为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设成文化大区,为用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步伐以及为方兴未艾的史志编修事业做出更大、更加辉煌的贡献。
    (本文作者原为呼铁局史志办首席编辑,现任内蒙古通志馆副馆长、《内蒙古十通》、《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常务副主编。)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百期刊评)耿耿青灯意 拳拳青史情——《内蒙古史志》百期华诞盛赞
  •     盛世修志,乃是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亘古不衰的优良传统;盛世修志,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裨益当代、惠及后世的豪迈壮举;盛世修志,是传统文化的盘点与整合。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智慧积淀,是一个民族维系生存和推进发展的动力,是彰显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标识。对于传统文化的盘点与整合,史志编修工作责无旁贷。我中华民族惟其有历朝历代、一批又一批“甘洒热血写春秋”,全身心投入并致力于史志编修工作之志士仁人付出艰苦卓绝的奋力拼搏,我们泱泱文明古国才始终以气宇轩昂的勃勃英姿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峰巅;我们今天才有幸占有民族文化深厚积淀的蕴蓄;我们今天才拥有了一笔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之遗产;我们今天也才有了肩负起传承遗产、再创资产的机缘和责任。就这一点来说,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局部地区,重视并关注编史修志工作的殷殷之意,盖同此理。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正是幸逢清平盛世,踏着拨乱反正的汹涌波涛,迎着改革开放的绚丽春光应运而生的。它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一无反顾、勇敢地将弘扬、振兴内蒙古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将挖掘整合、传承内蒙古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之重担压在了自己的肩头,毅然担负起了统领、指导、协调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和各大企事业单位地方志和专业志书编纂工作的历史使命。一支以数千计的史志编修人员队伍迅即组建、集结,云集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高擎着的旗帜之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密切关注与全力支持之下,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一班人求真务实、勇攀高标的精神感召下,在全自治区广大专兼职史志工作者不畏艰辛、不辞劳苦,无私无畏的倾注心血汗水,披肝沥胆奋笔耕耘之下,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各级各类志书相继频频问世。截至2004年底初步统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已出版专业志27部,盟市志12部,旗县志85部。另有许多部志书业已通过评审,正在送交印刷出版之中。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志书的编修质量与时俱进,可以说每一部志书的品位都有明显的提高,每一部志书都有新的创举。现已出版的志书中已有多部分别荣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表彰和奖励。
        值此喜获丰收、欢欣鼓舞,群伦景仰的时候,值此盘点战果、总结经验、以备再战的时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创办的具有指导全局和学术价值的刊物《内蒙古地方志》所发挥的不同寻常的作用,为建设文化大省区所做出的卓著贡献,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先进文化方面所起到的楷模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这份杂志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创刊以来,始终不渝地坚定恪守统领全自治区的修志工作,指导修志、为修志服务、为推进发展服务的宗旨,步履铿锵、坚定,一步一个坚实的脚窝,走过了二十多个寒来暑往的艰苦历程。一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耀着光辉的脚踪。
        一、古语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要完成各盟市、旗县和各大企事业单位、部门第一届方志和专业志书的编纂,摆在面前的确实是一项艰巨浩繁的文化建设工程,同时,又确实是一项震古铄今的宏伟事业。然而,俗话说“头三脚难踢”。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办公室是怎样踢开这头三脚的呢?概括而论,他们知难而进,以追求科学发展的理念,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直面这项必须付出旷日持久的艰辛方可告竣的伟大工程。
        首要的一环是队伍建设。他们对迅即集结起来的这支史志编修大军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缜密的统计。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史志编修之宏图大业是不能凭“人海战术”而取得成功的。所以,一定要将整合、集结起来的这支从业大军培养造就成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方可。然而,经过调查统计得知,全区各地、各系统从事史志工作的人员有一大半不是专攻史志学科的“科班”出身,大多数人对于编纂业务均有“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困惑之感。对此,地方志办公室毅然决定,要从队伍的养成入手。这就是要使队伍整体尽快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有指导实践的正确理论;二要有指导实践的可行性规范。对此,《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一班人胸怀信念,勇敢地担负起了这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可是,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谈何容易?当时,可供拿来就用,拿来就指导实践的现成理论和操作规范是没有的。只能采取“搬来石头,投入河里,再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于是,他们吹响了确立权威性理论、制定操作规范攻坚战的号角。他们潜心向传统方志学理论学习,撷取其精髓,又绝不囿于其已经僵化之一尊,而是对本届编修方志实践和发展进行了缜密的审度,将传统方志学理论中有关方志的性质、体例、编纂方法等内涵和外延的方方面面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同时,将承载详明、体例雅饬的方志佼佼者作为范本加以研究。诸如对刘知几的论史有才、学、识的“三长”之说和史德之义;对章学诚的论史,演其遗绪,以义、事、文“三要”与史德并称为史家之“四要”。即义谓义理、史识,指体例史法、抉择去取与史德;事谓学,指史材所资与考据;文谓才,指词章。他们真正摒弃了坐而论道的固弊,通过认真、艰苦的研读,升华为大彻大悟,遂综合“三长”、“三要”、“四要”及其它可供批判继承的经典学说,与把改革之主题作为新方志的主旋律揉合起来,形成编纂新方志的理论依据和宗旨,并融入新方志编纂工作的法则之中。这期间,《内蒙古地方志》刊发了一系列确立这一理论与法则的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文章。特别值得提到的一点是,编辑部一班人重视并采取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编辑方案,使新方志的编修理论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点滴滴浸润到全自治区史志编修队伍每一位指战员的心田。
        纵览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地方志》,对于资深的史志工作者来说,可谓是促进编修理念转化,提高编纂质量的一部难得的参考文献;对于初涉史志工作领域者来说,它又不啻为一套培养造就人才的极好教材。我们说,《内蒙古地方志》是内蒙古新方志编修大业的开路先锋,为内蒙古新方志编修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绝无过誉之嫌的。
        二、编史修志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要通过整合过去历史时期可供如今资治、教化、存史的信息和资料。可是,这项整合工作在当时却是十分艰难和棘手的。众所周知,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经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大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大批有待深入研究、考证的珍贵文物、古迹被极“左”路线毁于一旦,丧失殆尽。仅仅幸存下来的一些所谓资料,也已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或是沿着极“左”路线的邪路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甚至于完全相悖。直面当时的现实情况,如果以“尽钱吃面”的不负责的态度简单从事,草率从事,是必会导演出一幕幕以讹传讹的悲剧,成为愧对历史、贻误今人与后人的负罪之人。《内蒙古地方志》机警而敏锐地体察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对天盟誓,坚决不做这种因循苟且,徒劳无功而有过之事。个个拍案而起,以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史志工作者之良知,以不厌不倦的顽强毅力和精神,提出了“抢救史料,抢救口碑”的倡导,并率先身体力行以为示范。同时,相继刊发了一批又一批关于甄别史料方法,取舍口碑资料原则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三、中共中央做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颁布之后,宣传部又对统一宣传口径的问题做出了细致、具体的诠释和指示。简而言之,即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镇反”始,至“文化大革命”止历史上的历次政治运动的宣传口径,要统一到“宜粗不宜细”的轨道上来,要用“粗线条”的笔法来勾勒这段历史。然而,《决议》的深邃内涵、广泛的外延,及其凝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时却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领悟的。当时,全自治区史志界人士曾一度陷于深深的困惑之中。
        因为,“秉笔直书”、“不人为地隐恶扬善”、“如实纪史”是历朝历代史志编纂必须严格恪守的第一准则。那么,今天编史修志应如何分辨和把握“秉笔直书”与“宜粗不宜细”、“粗线条”之间的关系呢?“宜粗不宜细”、“粗线条”是否就可以“蜻蜓点水”,做浮光掠影的记述呢? “宜粗不宜细”要“粗”到怎样一个尺度呢?“粗线条”是不是要对历史问题中的失误和错误予以淡化和粉饰呢?面对诸如此类的困扰问题,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和《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一班人认识到,这是一个亟须以正确观点、正确理论引导和指导全自治区史志编修工作的现实问题和严肃的问题。对此,他们一致认为,必须从加强学习入手。要以高度的党性原则和同党中央保持高度和绝对一致的政治理念展开深入学习,以策深刻领悟《决议》精神的实质。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进一步将广大史志编修人员的步调统一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的道路上来。
        在认识取得完全正确共识的基础上,他们虚怀若谷,以谦恭的态度邀集各方面专家学者撰写并刊发了一系列对编纂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的理论文章。为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决议》精神点点滴滴都融入全自治区广大史志编修者的心目之中,发挥了拨开迷雾、排除困扰的积极作用,使广大史志编修人员茅塞顿开,开拓了视野,做到了能从“大历史”观的方位上来重新审视历史,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投入编纂实践。遂使编成的百余部志书品位高踞,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很高的史学价值。各部志书均做到了既没有阉割历史、舍弃或淡化历史事件、或有意迂回绕道,也不在盆盆罐罐的琐事上纠缠不休,使得历史发展轨迹呈现出扑朔迷离,给后人留下还须繁琐考证的症结。
        四、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延续。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艰巨而又紧迫,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直面和正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和《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在全自治区第一轮志书编修任务基本完成的大好形势下,将关切的聚焦点不失时机地转向了续志工作。
        续志,不是简单的在上一轮志书基础上平庸的延续;续志,也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机械临摹。续志,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续志,是一项更为宏伟、艰巨的工程;续志,是攀越先进文化高标的创举;续志,也是代表先进文化的缩影。续志更关系到以先进文化引导、教化、陶治人大趋势的发展。因此,续志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尤为突出,意义尤为重大。如何率领全自治区这支史志编修大军投入新战役,夺取新胜利呢?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内蒙古地方志》编辑部立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超越常规发展的现实,以及全面大开放的新格局,站在崭新世纪的平台上,放眼全国、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勇敢地提出了不因循编纂续志古法旧制束缚的有见地的主张。同时,力主续志编纂工作的全过程,一要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特色;二要体现并突出民族的、地域的风貌;三要彰显出新一代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全自治区史志编修队伍的每一位指战员的思想都要做到随着事物和时代的转变而转变,随着实践和实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和历史的腾越而腾越。惟其如此,方可望编纂出谱写恢宏历史的崭新巨制宏篇。
        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内蒙古地方志》确立了正确的续志编纂方针,即为续志实践注入了活力,也为续志具体操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做指导,全方位,全力以赴地推进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方志的续志工作。具体做法是,积极采取刊发《征文启事》、特约专稿以及其他各种形式,陆续征集到并刊发了大量指导续志工作的文章。使每一位史志编修人员都从中接收到新的洗礼,获取到深刻的教益。可以断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续修志书,定然会以异彩纷呈的勃勃英姿奉献在世人面前。
        五、值得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内蒙古地方志》自总第九十三期起更名为《内蒙古史志》。须知,这项举措绝不是刊物名称简单、随意的更改,更不是以猎奇的心态“做秀”,故弄玄虚。这次刊名的刷新,令人感知到编者的用心良苦,也真正展示了刊物走向深层次的蕴涵。
        随着历史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今天的一代新人愈来愈感悟到历史资料的珍贵,以及珍贵史料稍纵即逝的危机。今天重大、重要的现实事物,必将成为明天的史料,这是历史时空的发展必然规律。
      如前所述,《内蒙古史志》经历过着手编纂方志时史料散失的无奈,体验过心灵荒芜的沧凉,忍受过犹如饥馑灾年没有衣食储备的苦涩与痛苦。这些切肤的痛与悔,促发了治史者的灵感,体察到为后来人积累、涵养史料的重要意义。于是,超前的思维策勉着超前的行动。更名为《内蒙古史志》的期刊迅即将敏锐的触角向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延伸。刊物规格从原先的季刊增殖为双月刊,容量呈与日俱增的发展态势,版式装帧愈见精美,扩充为大16开本,与国际出版物的规范接轨。
        还有特别值得提到的两点:一是,《内蒙古史志》从单一为今天修志服务的理念框框中跳了出来,将为今天修志服务和为后来人修志服务这样一副复合型的双重担子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二是,《内蒙古史志》的容量增殖,绝不是“量”的扩充,而是“质”的升华,是着意将积累、涵养史料的工作成果提升到真正具有史料价值的地位,将辨析固有史料的历史使命置于重要的地位。诸如对昭君文化乃中华“和”文化的探究,史海钩沉对固有史料的新考,对方域之内文化底蕴的挖掘,对60年前那场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再认识,以及对当今新生事物可否入史的界定、筛选等,都精心搜集、整合、编排并开辟专栏,诉诸于世、施于后人。刊物质的升华,折射出编辑诸君的匠心独运和拳拳青史之情的博大胸怀。
        诚然,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创办的刊物,从《内蒙古地方志》到《内蒙古史志》走过的百期历程,所做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远远不只上述几点。如尽心竭力在激发市场的用志需求,促使市场用志机制的形成,以用志促进修志等方面所花费的工夫和发挥的作用都是史志界人士有口皆碑的。鉴于篇幅所限,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到《内蒙古史志》正以匆匆的步履向着更高的品位、更高水平的大文化、大家风范的境界攀升。它的读者群必将扩大再扩大,它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必将提高再提高。值此盛赞《内蒙古史志》百期华诞之际,翘首展望前景,它定然会以更为飒爽的英姿屹立在史苑文坛,为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设成文化大区,为用先进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步伐以及为方兴未艾的史志编修事业做出更大、更加辉煌的贡献。
    (本文作者原为呼铁局史志办首席编辑,现任内蒙古通志馆副馆长、《内蒙古十通》、《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常务副主编。)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