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中国人的名字该怎么起
喊声“建国”多少人回头
中国户籍部门曾经有过一些统计数字:沈阳市有“刘淑珍”4800多人,有“王玉兰”4300多人,有“王伟、李杰、李伟”各3000多人;天津市有“张力、张英、张健”各2000多人。人们估计,类似这样几千人同用一个名字的情况,在我国任何一个大中城市里都存在着。一位老北京说,站在天安门广场喊一声“建国”,保准会有一二十个人回头。
在中国,非常有意味的是,一个人的名字与时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据语言学家们研究,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华、建、国、明、伟、福、贵”等;新中国成立,“国庆、建华、援朝、建国”等名字成了当时父母们的最爱,“京、燕、沪、安、蓉、湘”等带有地名特征的字也用得不少;“文革”十年,“红、东、卫、军、兵、强”等字最为流行。到了十九世纪90年代,取名用字有了新的流行,为了避“俗”趋“雅”,雨、晨、浩、宇、轩、然、欣、怡、逸、涵、萌、阳、飞等又成了常见字。瞧,一不小心,又是重名了。
最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了一个研究结果:《汉语大字典》共收单字56000个,但实际通用的并不多,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所用汉字的99.48%。《毛泽东选集》四卷,总字数为66万多,使用不同的单字只有2981个。在这些常用汉字里,能够用来取名的字也就一半左右。1982年,有关部门曾对57万个姓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99%的名字被1505个汉字覆盖;与此同时,中国人的姓氏也很集中,87%的汉族人口集中在一百来个姓氏上,过半数的汉族人共用19个姓;而李、王、张三大姓的人数,分别在汉族总人数中占到7.9%、7.4%、7.1%,也就是说,这三个姓的人数分别都接近l亿。矛盾十分鲜明:有限的可供选择的取名汉字,要面对的是不断攀升的人口数量和非常集中的姓氏,即使是再有学问的人,取名时要不重名,其难度也可想而知。
2004年11月4日,在深圳市换发二代身份证工作全面铺开的第3天,深圳市公安局便公布了一批生僻字,如“堃”、“翀”、“谬”、“珺”、“喆”、“燚”、“烺”、“镕”、“垚”、“樑”、“栟”、“衤是 ”、“懋”、“碶”等等,原因是这些字无法输入电脑,3000多深圳市民无法办证。但是,如果不用生僻字,生活在13亿人口的国度里,重名又几乎不可避免。
电脑网络不认得“怪字”
1300多年前,武则天因为要当皇帝,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武曌”。这个“曌”字是她自己造出来的,据说她把这个字解释为“日月高悬在空中、普照大地”的意思。这个生造的“曌”字虽然希奇古怪,但并没有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太多麻烦。那时从甲地到乙地,骑着马要赶好多天的路,也没有发达的信息传播,有再多的重名和生僻字也无关紧要。
可是,当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如蛛网般遍布城乡,社会管理日益纳入信息化,各行各业都在“联网”,几亿人口可以自由流动……今天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自十九世纪80年代初以来,重名率、人名滥用生僻字和不规范字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大。
首先是让办报的人为难,出报时间到了,编辑们可能还在为稿子里的一个人名用字大伤脑筋,因为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个字。据说朱镕基总理就曾笑谈过自己的名字:我的名是长辈起的,没想到给大家添麻烦了,不方便的时候,把“镕”字写成“容”也可以嘛。
更多因人名生僻字给工作带来麻烦的,是银行、户籍管理、人事、保险、高考招生等所有用电脑输入人名的部门,只要名字中有一个字输不进电脑,就会耽误很多时间。名字好认的人也得跟着倒霉——你到银行存钱,排在前边有两个人的名字电脑“不认”,你就慢慢等吧,业务员要先用各种输入法在电脑上试;不行再用手写,你再着急也没用。
重名带来的麻烦也不少。小到给学校老师、招生等工作带来不便,大到因重名被公安部门错抓。某报曾登过一个消息,南昌一名出租司机三个月内两次被公安部门抓捕,但他确实没有犯法,只是不幸与网上通缉的罪犯同名又住在同一区域。
国家要编制人名用字
近二十年来,公安、语言文字主管部门经常为人名用字问题接待群众来访,每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相关议案提案,呼吁解决人名用字的规范问题。
但是,人名用字问题毕竟涉及到语言文字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涉及到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习俗,规范工作难度很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为,这项工作更要考虑到广大老百姓的实际情况,要慎重周到。同时,虽然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但大多仅限于提出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无论如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名用字带来的种种困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难题。
2002年,国家语委在制定“十五”规划时,把制定《人名用字表》列入了国家标准项目。这个项目包括四项国家标准:中国人姓名用字规范、中国人姓名排序规范、外国人名汉译转写规范、中国人姓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同时,《人名用字表》所收汉字将收入《规范汉字表》(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重大项目)三级字中,成为国际汉字基本子集的组成部分。此后不久,国家语委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牵头成立了项目课题组,正式启动了编制《人名用字表》的工作。
专家与网民精彩辩论
伴随着《人名用字表》编制工作的启动,对于是否需要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国人起名的争议,也几乎同时展开,尤其是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论坛上,展开了很有意思的激烈辩论。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撰文发表了这样的看法:人名用字的规范不仅是需要的,而且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一个人的姓名不仅属于自己,也是供社会称呼的,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现在人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大,信息传播往往是人群对人群,因此,规范人名用字是对社会生活的积极调整,而不是消极的限制。你要让邮局替你送信汇款,让银行替你存取钱,让学校发给你文凭,你就应该让你的名字方便别人识读辨认。著名中文信息处理专家、五笔宇型的发明人王永民认为,制订《人名用字表》最大的好处是便于计算机处理与中国公民相关的各种信息。由于早期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只有6763个汉字,大多数计算机只能处理这6763个汉字,人名用字过于生僻,计算机就处理不了。
一位网民却提出了这样的反对意见:中华文化的基本传统应该保护与传承。汉字的字形与用法是历史演变而来,不应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强行规范限制。还有的人认为,人不应该服从电脑,要让计算机为人类服务。生僻字可以通过技术解决,字库完全可以加大。“国家现代化了,先进了,却要限制自己的文字,不可思议。”
对此,有专家反驳:让电脑为我们服务,这句话说起来轻巧,实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将电脑字库扩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为此要付出的经济代价是一个天文数字。制定姓名规范并使公民遵守这一规范,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要少得多。
还有人提出,不能否认,生冷僻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甲骨文、竹简、篆书、毛笔、之乎者也、长袍马褂、秃顶长辫等,不是也已被放进了历史博物馆中去了吗?总不能要求每个人随身带一部字典,随时查阅自己遇到的某一个人的姓名吧。
创意格式走出条新路
更多的网民则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论坛上七嘴八舌,兴致勃勃为人名用字的规范和中国人的姓名改革出谋划策,希望走出新路。
归纳起来,网民和社会各界提出的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推广使用“字”。在正式场合,如户口登记、办身份证等,可以在“名”外取个“字”,格式如“周树人·豫才”。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重名,并且容易被人接受。当户口登记部门发现某一名字有重复时,应该通知本人别取一个“字”。
其二,姓氏采用复姓,以本姓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来创造新姓氏,让一个单姓衍生出数百个复姓。以法律规定,一个姓氏的拥有者不得超过若干(如2000)人,因此申请者应预备5~10个备用姓氏,按申请时间为优先顺序决定。以“张”为例,前缀可衍生大张,小张,川张,浙张等:后缀可变出张东,张南,张西,张北,张中,张武,张文,张正,张云,张雨,张雷等。最终将我国的姓氏扩充到1520万个。
其三,用法律规定姓名加起来必须有四个字。一种方法是在用双字名的同时,采用一个字的辈号字,将辈号字置于姓氏与名字之间,轮流使用,名字的第一个字不与辈号字相同。另一种方法是父姓加母姓再加双字名。
其四,设个网站公布全国的现有名字,就像电子邮箱命名一样,只要有重名,后来者就无法注册(登记户口)了。
其五,实行汉字拼音化,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拖上一串拼音。通过汉语拼音字音字型的交互变化,拼出不同的字形。如宋庆龄SonyQivylivb、蔡元培CaiyYuahpeil等。
无论人们对人名用字规范还存在着多大的分歧,也无论国家的相关规范将于何时出台实施,作为生活在十几亿人口国度里的公民,我们在给新生儿取名字时,已不得不考虑因名字重复或生僻给生活、入学和工作等带来的种种麻烦。
争论来争论去,大家倒有了一个共识:在姓名问题上,应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中国人的名字该怎么起
喊声“建国”多少人回头
中国户籍部门曾经有过一些统计数字:沈阳市有“刘淑珍”4800多人,有“王玉兰”4300多人,有“王伟、李杰、李伟”各3000多人;天津市有“张力、张英、张健”各2000多人。人们估计,类似这样几千人同用一个名字的情况,在我国任何一个大中城市里都存在着。一位老北京说,站在天安门广场喊一声“建国”,保准会有一二十个人回头。
在中国,非常有意味的是,一个人的名字与时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据语言学家们研究,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华、建、国、明、伟、福、贵”等;新中国成立,“国庆、建华、援朝、建国”等名字成了当时父母们的最爱,“京、燕、沪、安、蓉、湘”等带有地名特征的字也用得不少;“文革”十年,“红、东、卫、军、兵、强”等字最为流行。到了十九世纪90年代,取名用字有了新的流行,为了避“俗”趋“雅”,雨、晨、浩、宇、轩、然、欣、怡、逸、涵、萌、阳、飞等又成了常见字。瞧,一不小心,又是重名了。
最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了一个研究结果:《汉语大字典》共收单字56000个,但实际通用的并不多,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所用汉字的99.48%。《毛泽东选集》四卷,总字数为66万多,使用不同的单字只有2981个。在这些常用汉字里,能够用来取名的字也就一半左右。1982年,有关部门曾对57万个姓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99%的名字被1505个汉字覆盖;与此同时,中国人的姓氏也很集中,87%的汉族人口集中在一百来个姓氏上,过半数的汉族人共用19个姓;而李、王、张三大姓的人数,分别在汉族总人数中占到7.9%、7.4%、7.1%,也就是说,这三个姓的人数分别都接近l亿。矛盾十分鲜明:有限的可供选择的取名汉字,要面对的是不断攀升的人口数量和非常集中的姓氏,即使是再有学问的人,取名时要不重名,其难度也可想而知。
2004年11月4日,在深圳市换发二代身份证工作全面铺开的第3天,深圳市公安局便公布了一批生僻字,如“堃”、“翀”、“谬”、“珺”、“喆”、“燚”、“烺”、“镕”、“垚”、“樑”、“栟”、“衤是 ”、“懋”、“碶”等等,原因是这些字无法输入电脑,3000多深圳市民无法办证。但是,如果不用生僻字,生活在13亿人口的国度里,重名又几乎不可避免。
电脑网络不认得“怪字”
1300多年前,武则天因为要当皇帝,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武曌”。这个“曌”字是她自己造出来的,据说她把这个字解释为“日月高悬在空中、普照大地”的意思。这个生造的“曌”字虽然希奇古怪,但并没有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太多麻烦。那时从甲地到乙地,骑着马要赶好多天的路,也没有发达的信息传播,有再多的重名和生僻字也无关紧要。
可是,当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如蛛网般遍布城乡,社会管理日益纳入信息化,各行各业都在“联网”,几亿人口可以自由流动……今天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自十九世纪80年代初以来,重名率、人名滥用生僻字和不规范字带来的麻烦越来越大。
首先是让办报的人为难,出报时间到了,编辑们可能还在为稿子里的一个人名用字大伤脑筋,因为电脑字库里没有这个字。据说朱镕基总理就曾笑谈过自己的名字:我的名是长辈起的,没想到给大家添麻烦了,不方便的时候,把“镕”字写成“容”也可以嘛。
更多因人名生僻字给工作带来麻烦的,是银行、户籍管理、人事、保险、高考招生等所有用电脑输入人名的部门,只要名字中有一个字输不进电脑,就会耽误很多时间。名字好认的人也得跟着倒霉——你到银行存钱,排在前边有两个人的名字电脑“不认”,你就慢慢等吧,业务员要先用各种输入法在电脑上试;不行再用手写,你再着急也没用。
重名带来的麻烦也不少。小到给学校老师、招生等工作带来不便,大到因重名被公安部门错抓。某报曾登过一个消息,南昌一名出租司机三个月内两次被公安部门抓捕,但他确实没有犯法,只是不幸与网上通缉的罪犯同名又住在同一区域。
国家要编制人名用字
近二十年来,公安、语言文字主管部门经常为人名用字问题接待群众来访,每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相关议案提案,呼吁解决人名用字的规范问题。
但是,人名用字问题毕竟涉及到语言文字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涉及到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习俗,规范工作难度很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为,这项工作更要考虑到广大老百姓的实际情况,要慎重周到。同时,虽然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但大多仅限于提出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无论如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名用字带来的种种困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难题。
2002年,国家语委在制定“十五”规划时,把制定《人名用字表》列入了国家标准项目。这个项目包括四项国家标准:中国人姓名用字规范、中国人姓名排序规范、外国人名汉译转写规范、中国人姓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同时,《人名用字表》所收汉字将收入《规范汉字表》(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重大项目)三级字中,成为国际汉字基本子集的组成部分。此后不久,国家语委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牵头成立了项目课题组,正式启动了编制《人名用字表》的工作。
专家与网民精彩辩论
伴随着《人名用字表》编制工作的启动,对于是否需要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国人起名的争议,也几乎同时展开,尤其是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论坛上,展开了很有意思的激烈辩论。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撰文发表了这样的看法:人名用字的规范不仅是需要的,而且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一个人的姓名不仅属于自己,也是供社会称呼的,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现在人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大,信息传播往往是人群对人群,因此,规范人名用字是对社会生活的积极调整,而不是消极的限制。你要让邮局替你送信汇款,让银行替你存取钱,让学校发给你文凭,你就应该让你的名字方便别人识读辨认。著名中文信息处理专家、五笔宇型的发明人王永民认为,制订《人名用字表》最大的好处是便于计算机处理与中国公民相关的各种信息。由于早期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只有6763个汉字,大多数计算机只能处理这6763个汉字,人名用字过于生僻,计算机就处理不了。
一位网民却提出了这样的反对意见:中华文化的基本传统应该保护与传承。汉字的字形与用法是历史演变而来,不应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强行规范限制。还有的人认为,人不应该服从电脑,要让计算机为人类服务。生僻字可以通过技术解决,字库完全可以加大。“国家现代化了,先进了,却要限制自己的文字,不可思议。”
对此,有专家反驳:让电脑为我们服务,这句话说起来轻巧,实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将电脑字库扩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为此要付出的经济代价是一个天文数字。制定姓名规范并使公民遵守这一规范,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要少得多。
还有人提出,不能否认,生冷僻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甲骨文、竹简、篆书、毛笔、之乎者也、长袍马褂、秃顶长辫等,不是也已被放进了历史博物馆中去了吗?总不能要求每个人随身带一部字典,随时查阅自己遇到的某一个人的姓名吧。
创意格式走出条新路
更多的网民则在“中国语言文字网”的论坛上七嘴八舌,兴致勃勃为人名用字的规范和中国人的姓名改革出谋划策,希望走出新路。
归纳起来,网民和社会各界提出的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推广使用“字”。在正式场合,如户口登记、办身份证等,可以在“名”外取个“字”,格式如“周树人·豫才”。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重名,并且容易被人接受。当户口登记部门发现某一名字有重复时,应该通知本人别取一个“字”。
其二,姓氏采用复姓,以本姓加前缀或后缀的方式来创造新姓氏,让一个单姓衍生出数百个复姓。以法律规定,一个姓氏的拥有者不得超过若干(如2000)人,因此申请者应预备5~10个备用姓氏,按申请时间为优先顺序决定。以“张”为例,前缀可衍生大张,小张,川张,浙张等:后缀可变出张东,张南,张西,张北,张中,张武,张文,张正,张云,张雨,张雷等。最终将我国的姓氏扩充到1520万个。
其三,用法律规定姓名加起来必须有四个字。一种方法是在用双字名的同时,采用一个字的辈号字,将辈号字置于姓氏与名字之间,轮流使用,名字的第一个字不与辈号字相同。另一种方法是父姓加母姓再加双字名。
其四,设个网站公布全国的现有名字,就像电子邮箱命名一样,只要有重名,后来者就无法注册(登记户口)了。
其五,实行汉字拼音化,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拖上一串拼音。通过汉语拼音字音字型的交互变化,拼出不同的字形。如宋庆龄SonyQivylivb、蔡元培CaiyYuahpeil等。
无论人们对人名用字规范还存在着多大的分歧,也无论国家的相关规范将于何时出台实施,作为生活在十几亿人口国度里的公民,我们在给新生儿取名字时,已不得不考虑因名字重复或生僻给生活、入学和工作等带来的种种麻烦。
争论来争论去,大家倒有了一个共识:在姓名问题上,应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