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一、民歌
民歌是民众表达精神世界的载体,尤其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鄂温克人来讲也是传播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经验、记载民族发源地、姓氏来源的教科书。同时有些民歌还反映了男女爱情、婚丧嫁娶、宗教仪式、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及鄂温克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崇高美德。
(一)、扎恩达拉嘎①
扎恩达拉嘎是鄂温克族民间小调、山歌之类民歌的总称。从音乐结构、节奏和文学内容来讲,可分为山歌体“扎恩达拉嘎”和小调体“扎恩达拉嘎”,或简称作长、短“扎恩达拉嘎”。
山歌体扎恩达拉嘎字少腔长,节奏舒缓自由,旋律不甚固定。演唱风格因地区、因人而异。它常于抒怀叹咏,多为表现劳动生活、思亲怀乡、习俗礼仪等内容。如:
《金色的雅鲁河》②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金色的雅鲁河金光闪烁,
清澈的辉河荡起碧波。
属于我们民族大众啊,
甘霖般的矿泉、辉河。
2、飞奔的枣骝马矫健活泼,
富饶的家乡美丽辽阔。
这是我们诞生的故乡啊,
鄂温克人祖辈在这里生活。
山歌体扎恩达拉嘎有时也作为长篇叙事歌曲。如:
《母鹿之歌》③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母亲啊母亲,
你那半边脸上为何发红?
是什么沾在了上面?
是什么在流涌?
2、孩子呀孩子,
当我越过山峰翻过崖顶,
是山丁子的树叶,
沾上了面孔。
3、母亲啊母亲,
你的小儿子累得精疲力尽;
稍微歇息歇息吧,
可以吗,母亲?
4、孩子呀孩子,
为了看望我才紧走急行;
不跟妈妈一起,
怎能赶出路程?
5、母亲啊母亲,
刚才从我们身后传来怪声;
什么东西“通”的一响,
响得那么难听?
6、孩子呀孩子,
那是雷声隆隆;
暴雨要来临,
才发出“通”的轰鸣。
7、母亲啊母亲,
我看那不是山丁子叶子;
也不是红色的榆叶,
是不是鲜血淋淋?
8、孩子呀孩子,
你母亲因为没有留心;
被那黑头的东西,
一枪给击中。
这首民歌以高明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思想,用人类的感情和拟人化的方式道出了动物母子之间一段催人泪下地对话,在这首民歌中人类不再是被歌颂的主题,表达的却是动物界在怎样承受着人类的猎获,给它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第一次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对于自己去追击杀害善良、自由的母鹿而带上了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金珠和珠烈》④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骑上奔驰的枣红马,
飞过维特根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同欢共乐,金珠,
我在晨曦中来临。
2、骑上善颠的枣红马,
穿过哈拉图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亲密相处,
我在晨曦中来临。
3、你穿过维棚赶早来了,
珠烈,我煮的奶茶请品一品;
我煮的奶茶味道,
要比熟透的稠李还香甜。
4、骑上我那艾苏马,
穿过乌拉草地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友好往来,
请你把递上的奶茶喝净。
小调体“扎恩达拉嘎”包括各类抒情小调、儿歌、风俗礼仪歌等;反映的生活内容十分丰富,⑤如:
《为什么把我嫁给他》⑥
流传于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
1、在那不毛荒地上,
乌鸦为什么要栖落?
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
为什么把我许配出阁?
2、没有丛林的地方,
小鸟为什么要栖落?
从来不认识的人,
怎能和他一起生活?
(二)、努日该勒
努日该勒是鄂温克族民间歌舞形式,通常情况下词、曲、舞三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有歌必舞,有舞必歌。也有些无词、无曲的努日该勒舞蹈,如流传于阿荣旗的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和扎兰屯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的《公野猪搏舞》即(爱达哈喜楞舞)和《阿罕伯舞》等,但其有节奏的伴舞呼声已起到了音乐和歌词的作用。⑦
努日该勒的歌曲部分歌词与曲调结构对称,节奏性强,极适于舞蹈动作。如:
《萨吉格聂萨那》⑧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照着那鹊雀的嘴哟,介本介会楞,
金丝银线楦鞋底,介本介会楞。
额胡楞、德胡楞,介本介会楞,
德胡楞、德胡楞,介格舍楞,介本介会楞。
2、仿照那乌鸦的嘴哟,介本介会楞,
飞针走线纳鞋底,介本介会楞。
额胡楞、德胡楞,介本介会楞,
德胡楞、德胡楞,介格舍楞,介本介会楞。
也有部分努日该勒歌曲生动地描绘着妇女生活和风俗礼仪等内容,如:
《内胡楞》⑨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在那黑龙江有根源,内胡楞,
雅鲁河畔有家园,内胡楞。
2、在海拉尔、呼伦贝尔有家园,内胡楞,
辉、伊敏那儿有亲眷,内胡楞。
3、在鄂温克、满两个民族,内胡楞,
享有伟大英雄的称呼,内胡楞。
4、年龄刚刚一十八岁,内胡楞,
在扎红杜拉尔有娘家亲属,内胡楞,
5、说起她那生长的家庭,内胡楞,
在左翼右翼旗都是有名望的。
6、衣领子用珊瑚装扮,内胡楞,
有十对珊瑚珠光灿灿,内胡楞。
(三)、萨满调
“萨满”一词来源于古代鄂温克语,意为“狂欢,激动,不安”的人。又称谓“先知者”、“神通者”、“通晓者”。⑩作为鄂温克族民歌的一种体裁,萨满调指由萨满所唱的各种歌曲。萨满调由曲调、歌词和舞蹈动作三部分组成。根据内容和场合不同,歌、舞、曲各有侧重。用于开场、祈祝、请神等场合的“扎恩达仁”、“呀呀仁”和各种“以若”,侧重歌吟叙事,而无明显舞蹈动作;用于跳神、驱鬼等场合的萨满调则侧重于舞蹈动作,而以歌、鼓伴奏。
萨满调有各种风格流派,各地区、各氏族乃至各人都有独特的“以若”。如“敖鲁古雅萨满调”、“博勒吉盖萨满调”、“黄萨满调”、“道萨期间”等,一般都是萨满领唱,助手和众人伴唱,气氛十分浓烈。内容多与宗教仪式、驱鬼治病有关;有时在序歌、插曲中也讲述民族、部族历史和家族史。或者为烘托气氛,唱一些与宗教活动毫不相干内容。
萨满调结构一般短小,节奏强烈多变,大跳音程较多,带有原始宗教神秘、粗犷的色彩。如“格耶米”“扎莫花”(黄萨满调)“跳吧,跳吧”。
二、传统乐器
口弦琴
口弦琴,鄂温克语叫“木库莲”,又称朋楞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一带鄂温克族民间流传的乐器之一。是一种簧片乐器。“木库莲”用铜和铁制作琴身,呈锥形状。琴架长约
演奏“木库莲”时以左手执琴架左端,将带簧的一端含于唇齿之间,簧尖顶端小圆珠露在嘴外,用左手食指拨动簧片的圆珠而发音,通过口形的控制,琴架的移动,嘴唇的张合,呼气,使其发出细腻、优美动听的曲调,音量很小,即使在很安静的场合下演奏,也只能使几个人听到。音域狭窄,只能演奏出简易的民歌,演奏技巧高明的民间艺人,能奏出歌曲或模仿出十多种鸟、兽的鸣啭呼号声。当在高音区拨动琴簧,加快频率时,可产生类似狂风呼啸声。
三、民间舞蹈
鄂温克人经过了长期狩猎、游牧生产生活创造并保留下来了独具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从舞蹈的动作出发可分类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努日该勒
“努日该勒”又称“伊坎”,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每逢节庆、丰收日或宴请客人时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
1、舞蹈开始时较抒情,双手臂左右换方向摆动,手腕下压,双脚进行单跺步,接下来双人面对面拉起手,互相交换位置,动作反复循环伴之歌唱。随着节奏的加快动作也变激烈,舞者口呼“罕伯、罕伯”,口音短重,呼声宏亮。
2、舞者双人面对面,右手立掌在胸前,从右到左,再换左手,动作相同,另一手背后,再后双手握空拳,在腰间一前一后交换做,再变为双手叉腰,挺胸对肩。这三组动作的呼号是“霍吉尔,呼吉尔,呃遵卧”,脚部的动作为半踏步。
3、舞者双人面对面,左手空拳在左胸前,右手从左手腕向下,绾袖子状,口喊“嘎嘿日嘎”,随后又变为梳头照镜子动作,左手背后,右手从脑门摸至脑后,再换左手反复,身体变换方向,再变为双手在脸前拍一下后,一手平展在面前为镜子,另一手摸头发,并伴有“呃西耶”的喊声,脚部的动作依然是半踏步。
4、模仿劳动的担水动作,一手叉腰,一手由下垂转置划半圈到肩上,左右手变换做,节奏由慢到快,慢时喊“呃遵玛”,动作加快后就变为“呃遵”,脚平步向前走。
(二)、“斡日切”舞
“斡日切”鄂温克语天鹅之意。是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舞蹈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排成里外两圈,面向里,男士外圈,女士里圈,左右伸展双肩,双肘下压,腕部抬起与手平行,手心向下。跟随节奏一拍一次拉软腕。脚部动作为跟随步,男圈左转,女圈右转,也可以里外两圈交错,当交错时双手由旁至前到头顶,再从头顶移至胸前,并配合着男士口呼“咕”,女士口呼“给”,其呼声恰似天鹅从天空飞落时的声音,舞蹈中双肩伸展似天鹅的双翅,列队像天鹅群八字、一字变化多样,舞蹈象征着自由、幸福与吉祥的祝愿。
(三)、熊斗舞
熊斗舞是模仿熊斗架动作的舞蹈。俩人一组,上身略向前倾,两膝弯曲,两手放在膝盖上,双脚同时跳跃,落地有力,双肩和头部左右换方向,模仿熊咬双方状,并口呼“吼莫,吼莫”的吼声。最后用嘴叨下对方头巾或帽子,脱开身跳出者为胜利。可以几组同时跳,或有其他人用同样动作在旁边助威。远古,处于原始社会的鄂温克人,对于自己祖先的起源,有着种种神秘的揣测,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然界里的动物有些动作和习性与人相似,便以为其祖先可能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尤其是熊站起来用上肢遮挡光线眺望和捕捉食物送进嘴里的动作,以及熊用后肢站立,没有尾巴等,便认为“人熊同源”把熊当作祖先来崇拜。他们根据自己的推测,创造了许多的熊变成人的传说。“熊斗舞”一方面表现了鄂温克人对熊的图腾崇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鄂温克人粗犷的性格和丰收后喜悦得意的心情。这组舞蹈由男女组合一起跳,其男性动作雄健、潇洒,体现了高山丛林所赋予他们的剽悍英姿和勇敢坚毅的气质。女性动作则健俏、柔美。
(四)、爱达哈喜楞舞
“爱达哈喜楞舞”在鄂温克语中是公野猪搏斗的意思。舞蹈流传于阿荣旗的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和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是鄂温克族男子跳的舞蹈,妇女均不参加。 舞蹈由二人跳,舞者身着毛朝外的狍皮衣服,化装成两个公野猪的形象,脸上擦上白粉, 开始时,俩人从两边向中间靠拢,一脚单步,膝盖稍弯,另一腿向后抬起,自然弯曲,身体向前稍倾,一手握拳向头部前方伸出,另一手握拳背后,俩人靠拢后背对背转圈,向左右方向做动作,然后俩人对面错开,互相左手拉左手,左脚勾左脚,成一大扇面形。右脚跳动,互相向外扯,最后变斗式,双腿同时蹲住,沉稳地跺步,身体不起伏,姿态如熊斗舞,动硬肩,互相进攻做咬肩状。接下来后退、躲闪、又互相撞肩,直至一人败下阵来,这组动作与“熊斗舞”气质相同,在整个舞蹈中同样伴有“吼莫,吼莫”的怒吼声。
(五)、圈舞
“圈舞”流传于根河市敖鲁古雅猎民乡,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跳的舞,他们常年分散在原始森林中游猎,聚集到一起时围着篝火跳起圈舞,舞蹈反映了鄂温克人豪迈和乐观主义的情调。
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参加,不论男女老幼围着篝火手拉手围成圆圈,按太阳运行的方向双脚一前一后交错落地,身体随脚部的动作前合后仰,伴舞的歌曲领唱人先唱,人们再齐声重复歌唱,并伴有“号!号!号代!噢号!噢号!号日代!”的呼声。
(六)、萨满舞
鄂温克族萨满舞,鄂温克语叫“萨满额黑仁”一般在宗教盛会或治病时进行表演。萨满身穿神衣“萨玛西克”,头戴神帽,手持神鼓“温屯”,舞蹈的步法有前进、后退、蹦跳、回旋四种类型,并伴有一些激烈的技巧性动作。 如:手握神鼓飞快地摇动,脚部动作有力踏地,节奏非常快,并在旁边伴唱人的协助下迅速翻转身,并挺直身体,与地面形成45度角。 并边击神鼓边唱祈祷词。伴舞的鼓法上主要有挡脸鼓、碎打鼓、飞鼓和煽鼓,每种鼓法伴有咒语谐谓音律,节奏感极强,舞蹈时萨满服装上的铜镜、铜铃、铜片等装饰品,有节奏的叮叮铛铛作响,伴着萨满吟诵声,整个舞蹈颇有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
注释:
[1]《呼伦贝尔音乐文集》141页。
[2]《鄂温克民歌100首》,52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3]《鄂温克民歌100首》,22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4]《鄂温克民歌100首》,64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5]《呼伦贝尔音乐文集》,142页。
[6]《鄂温克民歌100首》,160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7]《呼伦贝尔音乐文集》,143页。
[8]《鄂温克民歌100首》,58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9]《鄂温克民歌100首》,149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10]《鄂温克风情》,208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1]《呼伦贝尔音乐文集》,145页。
[12]《鄂温克风情》,141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3]《鄂温克风情》,143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4]《鄂温克风情》,142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5]《鄂温克风情》,165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6]《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122页,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编辑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鄂温克风情》,166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8]《鄂温克风情》,216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9]《鄂温克风情》,166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一、民歌
民歌是民众表达精神世界的载体,尤其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鄂温克人来讲也是传播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经验、记载民族发源地、姓氏来源的教科书。同时有些民歌还反映了男女爱情、婚丧嫁娶、宗教仪式、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及鄂温克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崇高美德。
(一)、扎恩达拉嘎①
扎恩达拉嘎是鄂温克族民间小调、山歌之类民歌的总称。从音乐结构、节奏和文学内容来讲,可分为山歌体“扎恩达拉嘎”和小调体“扎恩达拉嘎”,或简称作长、短“扎恩达拉嘎”。
山歌体扎恩达拉嘎字少腔长,节奏舒缓自由,旋律不甚固定。演唱风格因地区、因人而异。它常于抒怀叹咏,多为表现劳动生活、思亲怀乡、习俗礼仪等内容。如:
《金色的雅鲁河》②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金色的雅鲁河金光闪烁,
清澈的辉河荡起碧波。
属于我们民族大众啊,
甘霖般的矿泉、辉河。
2、飞奔的枣骝马矫健活泼,
富饶的家乡美丽辽阔。
这是我们诞生的故乡啊,
鄂温克人祖辈在这里生活。
山歌体扎恩达拉嘎有时也作为长篇叙事歌曲。如:
《母鹿之歌》③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母亲啊母亲,
你那半边脸上为何发红?
是什么沾在了上面?
是什么在流涌?
2、孩子呀孩子,
当我越过山峰翻过崖顶,
是山丁子的树叶,
沾上了面孔。
3、母亲啊母亲,
你的小儿子累得精疲力尽;
稍微歇息歇息吧,
可以吗,母亲?
4、孩子呀孩子,
为了看望我才紧走急行;
不跟妈妈一起,
怎能赶出路程?
5、母亲啊母亲,
刚才从我们身后传来怪声;
什么东西“通”的一响,
响得那么难听?
6、孩子呀孩子,
那是雷声隆隆;
暴雨要来临,
才发出“通”的轰鸣。
7、母亲啊母亲,
我看那不是山丁子叶子;
也不是红色的榆叶,
是不是鲜血淋淋?
8、孩子呀孩子,
你母亲因为没有留心;
被那黑头的东西,
一枪给击中。
这首民歌以高明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思想,用人类的感情和拟人化的方式道出了动物母子之间一段催人泪下地对话,在这首民歌中人类不再是被歌颂的主题,表达的却是动物界在怎样承受着人类的猎获,给它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第一次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对于自己去追击杀害善良、自由的母鹿而带上了一种沉重的负罪感。
《金珠和珠烈》④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骑上奔驰的枣红马,
飞过维特根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同欢共乐,金珠,
我在晨曦中来临。
2、骑上善颠的枣红马,
穿过哈拉图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亲密相处,
我在晨曦中来临。
3、你穿过维棚赶早来了,
珠烈,我煮的奶茶请品一品;
我煮的奶茶味道,
要比熟透的稠李还香甜。
4、骑上我那艾苏马,
穿过乌拉草地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友好往来,
请你把递上的奶茶喝净。
小调体“扎恩达拉嘎”包括各类抒情小调、儿歌、风俗礼仪歌等;反映的生活内容十分丰富,⑤如:
《为什么把我嫁给他》⑥
流传于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
1、在那不毛荒地上,
乌鸦为什么要栖落?
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
为什么把我许配出阁?
2、没有丛林的地方,
小鸟为什么要栖落?
从来不认识的人,
怎能和他一起生活?
(二)、努日该勒
努日该勒是鄂温克族民间歌舞形式,通常情况下词、曲、舞三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有歌必舞,有舞必歌。也有些无词、无曲的努日该勒舞蹈,如流传于阿荣旗的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和扎兰屯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的《公野猪搏舞》即(爱达哈喜楞舞)和《阿罕伯舞》等,但其有节奏的伴舞呼声已起到了音乐和歌词的作用。⑦
努日该勒的歌曲部分歌词与曲调结构对称,节奏性强,极适于舞蹈动作。如:
《萨吉格聂萨那》⑧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照着那鹊雀的嘴哟,介本介会楞,
金丝银线楦鞋底,介本介会楞。
额胡楞、德胡楞,介本介会楞,
德胡楞、德胡楞,介格舍楞,介本介会楞。
2、仿照那乌鸦的嘴哟,介本介会楞,
飞针走线纳鞋底,介本介会楞。
额胡楞、德胡楞,介本介会楞,
德胡楞、德胡楞,介格舍楞,介本介会楞。
也有部分努日该勒歌曲生动地描绘着妇女生活和风俗礼仪等内容,如:
《内胡楞》⑨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在那黑龙江有根源,内胡楞,
雅鲁河畔有家园,内胡楞。
2、在海拉尔、呼伦贝尔有家园,内胡楞,
辉、伊敏那儿有亲眷,内胡楞。
3、在鄂温克、满两个民族,内胡楞,
享有伟大英雄的称呼,内胡楞。
4、年龄刚刚一十八岁,内胡楞,
在扎红杜拉尔有娘家亲属,内胡楞,
5、说起她那生长的家庭,内胡楞,
在左翼右翼旗都是有名望的。
6、衣领子用珊瑚装扮,内胡楞,
有十对珊瑚珠光灿灿,内胡楞。
(三)、萨满调
“萨满”一词来源于古代鄂温克语,意为“狂欢,激动,不安”的人。又称谓“先知者”、“神通者”、“通晓者”。⑩作为鄂温克族民歌的一种体裁,萨满调指由萨满所唱的各种歌曲。萨满调由曲调、歌词和舞蹈动作三部分组成。根据内容和场合不同,歌、舞、曲各有侧重。用于开场、祈祝、请神等场合的“扎恩达仁”、“呀呀仁”和各种“以若”,侧重歌吟叙事,而无明显舞蹈动作;用于跳神、驱鬼等场合的萨满调则侧重于舞蹈动作,而以歌、鼓伴奏。
萨满调有各种风格流派,各地区、各氏族乃至各人都有独特的“以若”。如“敖鲁古雅萨满调”、“博勒吉盖萨满调”、“黄萨满调”、“道萨期间”等,一般都是萨满领唱,助手和众人伴唱,气氛十分浓烈。内容多与宗教仪式、驱鬼治病有关;有时在序歌、插曲中也讲述民族、部族历史和家族史。或者为烘托气氛,唱一些与宗教活动毫不相干内容。
萨满调结构一般短小,节奏强烈多变,大跳音程较多,带有原始宗教神秘、粗犷的色彩。如“格耶米”“扎莫花”(黄萨满调)“跳吧,跳吧”。
二、传统乐器
口弦琴
口弦琴,鄂温克语叫“木库莲”,又称朋楞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一带鄂温克族民间流传的乐器之一。是一种簧片乐器。“木库莲”用铜和铁制作琴身,呈锥形状。琴架长约
演奏“木库莲”时以左手执琴架左端,将带簧的一端含于唇齿之间,簧尖顶端小圆珠露在嘴外,用左手食指拨动簧片的圆珠而发音,通过口形的控制,琴架的移动,嘴唇的张合,呼气,使其发出细腻、优美动听的曲调,音量很小,即使在很安静的场合下演奏,也只能使几个人听到。音域狭窄,只能演奏出简易的民歌,演奏技巧高明的民间艺人,能奏出歌曲或模仿出十多种鸟、兽的鸣啭呼号声。当在高音区拨动琴簧,加快频率时,可产生类似狂风呼啸声。
三、民间舞蹈
鄂温克人经过了长期狩猎、游牧生产生活创造并保留下来了独具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从舞蹈的动作出发可分类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努日该勒
“努日该勒”又称“伊坎”,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每逢节庆、丰收日或宴请客人时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
1、舞蹈开始时较抒情,双手臂左右换方向摆动,手腕下压,双脚进行单跺步,接下来双人面对面拉起手,互相交换位置,动作反复循环伴之歌唱。随着节奏的加快动作也变激烈,舞者口呼“罕伯、罕伯”,口音短重,呼声宏亮。
2、舞者双人面对面,右手立掌在胸前,从右到左,再换左手,动作相同,另一手背后,再后双手握空拳,在腰间一前一后交换做,再变为双手叉腰,挺胸对肩。这三组动作的呼号是“霍吉尔,呼吉尔,呃遵卧”,脚部的动作为半踏步。
3、舞者双人面对面,左手空拳在左胸前,右手从左手腕向下,绾袖子状,口喊“嘎嘿日嘎”,随后又变为梳头照镜子动作,左手背后,右手从脑门摸至脑后,再换左手反复,身体变换方向,再变为双手在脸前拍一下后,一手平展在面前为镜子,另一手摸头发,并伴有“呃西耶”的喊声,脚部的动作依然是半踏步。
4、模仿劳动的担水动作,一手叉腰,一手由下垂转置划半圈到肩上,左右手变换做,节奏由慢到快,慢时喊“呃遵玛”,动作加快后就变为“呃遵”,脚平步向前走。
(二)、“斡日切”舞
“斡日切”鄂温克语天鹅之意。是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舞蹈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排成里外两圈,面向里,男士外圈,女士里圈,左右伸展双肩,双肘下压,腕部抬起与手平行,手心向下。跟随节奏一拍一次拉软腕。脚部动作为跟随步,男圈左转,女圈右转,也可以里外两圈交错,当交错时双手由旁至前到头顶,再从头顶移至胸前,并配合着男士口呼“咕”,女士口呼“给”,其呼声恰似天鹅从天空飞落时的声音,舞蹈中双肩伸展似天鹅的双翅,列队像天鹅群八字、一字变化多样,舞蹈象征着自由、幸福与吉祥的祝愿。
(三)、熊斗舞
熊斗舞是模仿熊斗架动作的舞蹈。俩人一组,上身略向前倾,两膝弯曲,两手放在膝盖上,双脚同时跳跃,落地有力,双肩和头部左右换方向,模仿熊咬双方状,并口呼“吼莫,吼莫”的吼声。最后用嘴叨下对方头巾或帽子,脱开身跳出者为胜利。可以几组同时跳,或有其他人用同样动作在旁边助威。远古,处于原始社会的鄂温克人,对于自己祖先的起源,有着种种神秘的揣测,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然界里的动物有些动作和习性与人相似,便以为其祖先可能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尤其是熊站起来用上肢遮挡光线眺望和捕捉食物送进嘴里的动作,以及熊用后肢站立,没有尾巴等,便认为“人熊同源”把熊当作祖先来崇拜。他们根据自己的推测,创造了许多的熊变成人的传说。“熊斗舞”一方面表现了鄂温克人对熊的图腾崇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鄂温克人粗犷的性格和丰收后喜悦得意的心情。这组舞蹈由男女组合一起跳,其男性动作雄健、潇洒,体现了高山丛林所赋予他们的剽悍英姿和勇敢坚毅的气质。女性动作则健俏、柔美。
(四)、爱达哈喜楞舞
“爱达哈喜楞舞”在鄂温克语中是公野猪搏斗的意思。舞蹈流传于阿荣旗的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和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是鄂温克族男子跳的舞蹈,妇女均不参加。 舞蹈由二人跳,舞者身着毛朝外的狍皮衣服,化装成两个公野猪的形象,脸上擦上白粉, 开始时,俩人从两边向中间靠拢,一脚单步,膝盖稍弯,另一腿向后抬起,自然弯曲,身体向前稍倾,一手握拳向头部前方伸出,另一手握拳背后,俩人靠拢后背对背转圈,向左右方向做动作,然后俩人对面错开,互相左手拉左手,左脚勾左脚,成一大扇面形。右脚跳动,互相向外扯,最后变斗式,双腿同时蹲住,沉稳地跺步,身体不起伏,姿态如熊斗舞,动硬肩,互相进攻做咬肩状。接下来后退、躲闪、又互相撞肩,直至一人败下阵来,这组动作与“熊斗舞”气质相同,在整个舞蹈中同样伴有“吼莫,吼莫”的怒吼声。
(五)、圈舞
“圈舞”流传于根河市敖鲁古雅猎民乡,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跳的舞,他们常年分散在原始森林中游猎,聚集到一起时围着篝火跳起圈舞,舞蹈反映了鄂温克人豪迈和乐观主义的情调。
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参加,不论男女老幼围着篝火手拉手围成圆圈,按太阳运行的方向双脚一前一后交错落地,身体随脚部的动作前合后仰,伴舞的歌曲领唱人先唱,人们再齐声重复歌唱,并伴有“号!号!号代!噢号!噢号!号日代!”的呼声。
(六)、萨满舞
鄂温克族萨满舞,鄂温克语叫“萨满额黑仁”一般在宗教盛会或治病时进行表演。萨满身穿神衣“萨玛西克”,头戴神帽,手持神鼓“温屯”,舞蹈的步法有前进、后退、蹦跳、回旋四种类型,并伴有一些激烈的技巧性动作。 如:手握神鼓飞快地摇动,脚部动作有力踏地,节奏非常快,并在旁边伴唱人的协助下迅速翻转身,并挺直身体,与地面形成45度角。 并边击神鼓边唱祈祷词。伴舞的鼓法上主要有挡脸鼓、碎打鼓、飞鼓和煽鼓,每种鼓法伴有咒语谐谓音律,节奏感极强,舞蹈时萨满服装上的铜镜、铜铃、铜片等装饰品,有节奏的叮叮铛铛作响,伴着萨满吟诵声,整个舞蹈颇有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
注释:
[1]《呼伦贝尔音乐文集》141页。
[2]《鄂温克民歌100首》,52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3]《鄂温克民歌100首》,22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4]《鄂温克民歌100首》,64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5]《呼伦贝尔音乐文集》,142页。
[6]《鄂温克民歌100首》,160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7]《呼伦贝尔音乐文集》,143页。
[8]《鄂温克民歌100首》,58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9]《鄂温克民歌100首》,149页,黎明主编,远方出版社,2003年。
[10]《鄂温克风情》,208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1]《呼伦贝尔音乐文集》,145页。
[12]《鄂温克风情》,141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3]《鄂温克风情》,143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4]《鄂温克风情》,142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5]《鄂温克风情》,165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6]《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122页,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编辑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鄂温克风情》,166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8]《鄂温克风情》,216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9]《鄂温克风情》,166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作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