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具有无穷意义的词汇,各派思想家都使用它。但是,这一概念对道教尤为关键,它构成了道教教义的核心。在被尊为重要经典的《道德经》中,对“道”作了多次描述,比如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很明显,老子把“道”视为最初的也是最终的原则,是不变的第一真理。它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又加以引申发挥。庄子关心的是人生的自由和快乐,而他认为只有成为“至人”,即与作为终极原则的道合为一体、融洽无间的人,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物我两忘,自由自在,“夫至人至矣,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庄子·田子方》),这样的人也就是真人、神人、仙人。在这里,我们已可看到道教的核心教义已经形成,对道的追求确立了成仙的道路。其后道教循此内在理路,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并逐步推尊老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
后来道教形成一种宗教时,在成仙的路途上与老、庄不尽一致。老庄强调恬淡无为的生活态度和将生死一视同仁,认为“顺从自然的法则便可与道冥合”。道教却不欣赏这种说法,道士们更愿意从养生延命的角度作出阐释。可以说,以神仙思想为核心的道教将根基落到庄子所轻视的肉体上,尽管承认“尸解仙”的存在,也流行着死后可以得道成仙的说教,但道教更看重现存的肉体的长生不老。这样,道教实际上强调了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对生命存在的关心使道教保持和发展了两个方面的技术:一是为使生命永存进行的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内丹和外丹等道功;另一方面是斋醮、符篆等道术,它们可以治疗疾病,带来福音,避免或驱除恶神恶灵带来的坏运气,总之是使生命的存在状态变得更美好。
此外,道教后来还宣扬地狱学说,发展了送终和追荐亡灵的技术。严格说来,对死亡的探讨是与道教的根本教义相矛盾的。道教这样做是采纳了佛教的观念,以适应民众的现实需要。因为在实际中人们并没有看到不死的神仙,而死亡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道教不对此事实做出解释并举行相应的科仪,就很难与佛教竞争,在民众中扩大影响。宋元以来,与亡灵有关的仪式,实际上成为道教社会活动的中心内容,这提供了维持道教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财源。
道教的神灵分为尊神、俗神和神仙三大系统。尊神为教会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包括三清、四御、诸天帝、日月星辰、四方之神、三官大帝等。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合称。据《道教宗源》等书记载,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为天宝君,又称原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为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为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君,即老君,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君各为教王,即洞真、洞玄、洞神三洞之尊神,统御诸天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四御是位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党中央紫微北极大帝,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住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祗,为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之女神。诸天帝指五灵五老天君,即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曰青帝;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曰赤帝;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曰白帝;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曰黑帝;党中央元灵元老天君,号曰黄帝。此外,还有九天上帝、三十二天帝等。四方之神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与三元相配,分别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正因有赐福、赦罪、解厄之职司,三官在民间很受欢迎,各地建有很多三官庙。
俗神是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祇,包括雷公、风伯等自然神,禹王、关帝等英雄神,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等被认为专门保护个人、家庭和城乡公众安全的守护神,以及药王、财神、文昌等被认为有特定职能的行业神和功能神等。中国人对待神的态度与西方人对待上帝的态度迥然不同,人们喜欢拉近神与人之间的距离,欢迎那些与日常生活贴近的神。因而在民众道教中,俗神最受崇拜,而教会道教所尊奉的那些最高神反而较受忽视。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实用性和现实性特点。
神仙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真得道、神通广大的长生不死者。最初流传的神仙,多为上古传说中人物,如赤松子、彭祖、黄帝、广成子、王乔等人;汉魏以后,多为道教人物之仙化,如三茅、王玄甫等;唐宋以降,则多为历史人物之被仙化者,如张果老、吕洞宾等。在道教中,神仙也有品位高下之别。《仙经》说仙有三等: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在以长生为宗旨的道教观念中,尸解仙的地位较低。《太真科》则将仙分为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天仙、灵仙、至仙等九品。
道教的戒律是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金代全真道出,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公开设坛说戒,广收门徒。凡愿入道者必须受戒方能为道士。清初,全真龙门派传戒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戒律道士的惩处条例,它仍袭于佛教。《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之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类。
道教初创时,经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东晋初,葛洪著录道经凡670卷,符录500余卷,共约1200卷。此后,造经日多,卷帙积增,隋朝道书增至377部,1216卷。唐开元时,道经数目又增至3744卷(或称5700卷),并列入道藏,以后历代皆有纂修。至明朝万历年间,道经数目已增至512函,总计5485卷。
道教经书的内容十分庞杂。在东晋葛洪时期,道书仅分为经、记、符、图,其中间有涉及服食、炼养、符图、算律的。南宋郑樵的《通志·文略》分道书为二十五类,即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导弓I、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清康熙年间的《道藏辑要》,收入道书200余种,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二集,共200余册。内容有道教的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等,其中还有部分明代正续道藏以后的晚出道书。
《道藏提要》
道教经籍,卷帙积山。一般道士鲜有能触及全藏者。从道教初创时期起,仅《道德经》为道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据后来有关宫观生活的记载,全真道士一般只诵《道德经》,而正一道士大都习诵师授传承的斋醮经仟。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撰写各类经书。两晋以后,陆续编纂经目,汇集成“藏”。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始有《万寿道藏》镂板刊行。其后金、元各藏,都以此为蓝本。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所集经书,按其渊源和传授系统的不同,分三洞、四辅、十二类编排,内容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收录诸子百家部分著作,为研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医药学、化学、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的重要资料。
内容分类: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道经来源不一,其初各有传授系统。《道教三洞宗元》《三洞并序》皆称: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同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此三君各为教主。道教认为,“三洞经符,道《道藏提要》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故三洞为道经中最重要的三个部类。
四辅,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总称,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据《道教义枢》及《云笈七签》的记载,太玄为洞真经之辅;太平为洞玄经之辅;太清为洞神经之辅;正一部通贯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陈三乘,为以上六部之补充。
十二类,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总为三十六类经,亦称三十六部。十二部:(1)本文类;(2)神符类;(3)玉诀类;(4)灵图类;(5)谱录类;(6)戒律类;(7)威仪类;(8)方法类;(9)众术类;(10)记传类;(11)赞颂类;(12)章表类。
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是一种既反映道经传授系统,又反映道书实际内容的双重标准分类体系,但因后世道经日益增多,传授系统混乱,因而三洞名称有失原义,各分十二类已嫌重复,四辅之下又不分类,在检索上有所不便。
“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具有无穷意义的词汇,各派思想家都使用它。但是,这一概念对道教尤为关键,它构成了道教教义的核心。在被尊为重要经典的《道德经》中,对“道”作了多次描述,比如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很明显,老子把“道”视为最初的也是最终的原则,是不变的第一真理。它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又加以引申发挥。庄子关心的是人生的自由和快乐,而他认为只有成为“至人”,即与作为终极原则的道合为一体、融洽无间的人,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物我两忘,自由自在,“夫至人至矣,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庄子·田子方》),这样的人也就是真人、神人、仙人。在这里,我们已可看到道教的核心教义已经形成,对道的追求确立了成仙的道路。其后道教循此内在理路,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并逐步推尊老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
后来道教形成一种宗教时,在成仙的路途上与老、庄不尽一致。老庄强调恬淡无为的生活态度和将生死一视同仁,认为“顺从自然的法则便可与道冥合”。道教却不欣赏这种说法,道士们更愿意从养生延命的角度作出阐释。可以说,以神仙思想为核心的道教将根基落到庄子所轻视的肉体上,尽管承认“尸解仙”的存在,也流行着死后可以得道成仙的说教,但道教更看重现存的肉体的长生不老。这样,道教实际上强调了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对生命存在的关心使道教保持和发展了两个方面的技术:一是为使生命永存进行的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内丹和外丹等道功;另一方面是斋醮、符篆等道术,它们可以治疗疾病,带来福音,避免或驱除恶神恶灵带来的坏运气,总之是使生命的存在状态变得更美好。
此外,道教后来还宣扬地狱学说,发展了送终和追荐亡灵的技术。严格说来,对死亡的探讨是与道教的根本教义相矛盾的。道教这样做是采纳了佛教的观念,以适应民众的现实需要。因为在实际中人们并没有看到不死的神仙,而死亡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道教不对此事实做出解释并举行相应的科仪,就很难与佛教竞争,在民众中扩大影响。宋元以来,与亡灵有关的仪式,实际上成为道教社会活动的中心内容,这提供了维持道教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财源。
道教的神灵分为尊神、俗神和神仙三大系统。尊神为教会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包括三清、四御、诸天帝、日月星辰、四方之神、三官大帝等。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合称。据《道教宗源》等书记载,由混洞太无元之青气化生为天宝君,又称原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由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为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为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君,即老君,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此三君各为教王,即洞真、洞玄、洞神三洞之尊神,统御诸天神,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四御是位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为总执天道之神;党中央紫微北极大帝,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住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祗,为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之女神。诸天帝指五灵五老天君,即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曰青帝;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曰赤帝;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曰白帝;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曰黑帝;党中央元灵元老天君,号曰黄帝。此外,还有九天上帝、三十二天帝等。四方之神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与三元相配,分别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正因有赐福、赦罪、解厄之职司,三官在民间很受欢迎,各地建有很多三官庙。
俗神是指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祇,包括雷公、风伯等自然神,禹王、关帝等英雄神,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等被认为专门保护个人、家庭和城乡公众安全的守护神,以及药王、财神、文昌等被认为有特定职能的行业神和功能神等。中国人对待神的态度与西方人对待上帝的态度迥然不同,人们喜欢拉近神与人之间的距离,欢迎那些与日常生活贴近的神。因而在民众道教中,俗神最受崇拜,而教会道教所尊奉的那些最高神反而较受忽视。由此也可看出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实用性和现实性特点。
神仙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真得道、神通广大的长生不死者。最初流传的神仙,多为上古传说中人物,如赤松子、彭祖、黄帝、广成子、王乔等人;汉魏以后,多为道教人物之仙化,如三茅、王玄甫等;唐宋以降,则多为历史人物之被仙化者,如张果老、吕洞宾等。在道教中,神仙也有品位高下之别。《仙经》说仙有三等: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在以长生为宗旨的道教观念中,尸解仙的地位较低。《太真科》则将仙分为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天仙、灵仙、至仙等九品。
道教的戒律是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金代全真道出,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公开设坛说戒,广收门徒。凡愿入道者必须受戒方能为道士。清初,全真龙门派传戒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戒律道士的惩处条例,它仍袭于佛教。《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之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类。
道教初创时,经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东晋初,葛洪著录道经凡670卷,符录500余卷,共约1200卷。此后,造经日多,卷帙积增,隋朝道书增至377部,1216卷。唐开元时,道经数目又增至3744卷(或称5700卷),并列入道藏,以后历代皆有纂修。至明朝万历年间,道经数目已增至512函,总计5485卷。
道教经书的内容十分庞杂。在东晋葛洪时期,道书仅分为经、记、符、图,其中间有涉及服食、炼养、符图、算律的。南宋郑樵的《通志·文略》分道书为二十五类,即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导弓I、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等。清康熙年间的《道藏辑要》,收入道书200余种,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二集,共200余册。内容有道教的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等,其中还有部分明代正续道藏以后的晚出道书。
《道藏提要》
道教经籍,卷帙积山。一般道士鲜有能触及全藏者。从道教初创时期起,仅《道德经》为道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据后来有关宫观生活的记载,全真道士一般只诵《道德经》,而正一道士大都习诵师授传承的斋醮经仟。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撰写各类经书。两晋以后,陆续编纂经目,汇集成“藏”。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始有《万寿道藏》镂板刊行。其后金、元各藏,都以此为蓝本。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所集经书,按其渊源和传授系统的不同,分三洞、四辅、十二类编排,内容庞杂。除道教经书外,还收录诸子百家部分著作,为研究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医药学、化学、天文、地理等科学技术的重要资料。
内容分类: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道经来源不一,其初各有传授系统。《道教三洞宗元》《三洞并序》皆称: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同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此三君各为教主。道教认为,“三洞经符,道《道藏提要》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故三洞为道经中最重要的三个部类。
四辅,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总称,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据《道教义枢》及《云笈七签》的记载,太玄为洞真经之辅;太平为洞玄经之辅;太清为洞神经之辅;正一部通贯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陈三乘,为以上六部之补充。
十二类,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总为三十六类经,亦称三十六部。十二部:(1)本文类;(2)神符类;(3)玉诀类;(4)灵图类;(5)谱录类;(6)戒律类;(7)威仪类;(8)方法类;(9)众术类;(10)记传类;(11)赞颂类;(12)章表类。
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是一种既反映道经传授系统,又反映道书实际内容的双重标准分类体系,但因后世道经日益增多,传授系统混乱,因而三洞名称有失原义,各分十二类已嫌重复,四辅之下又不分类,在检索上有所不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