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卷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云荣布扎木苏(蒙古族)
校长:李畅游
副书记:郑俊宝 高晓英
纪委书记:陈智
副校长:王林和 侯先志 任强(蒙古族)李金泉 侯晨曦
巡视员:包赛音(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最早的本科高等学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院校之一,国家草业学会会长单位之一,是一所以农为主,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教、法等8个学科门类、29个二级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下设的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设有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等19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1个高等教育研究所;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站、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3个国家林业总局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总局重点实验室、8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7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蒙汉双语授课专业13个;至2007年9月,在校学生总数27 000余人,其中,硕士
学校有专任教师1 200余人,正高级职称231人,副高级职称50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50%;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71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6人;有6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37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1人为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学校已形成一校五区办学格局,学校总面积911.78公顷,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44 545平方米。有标准田径场(馆)4个。图书馆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7亿元。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在申报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等系列项目中取得标志性成果,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获得国家第一批数字化教室建设项目和一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验区。1部入选国家百门精品课程教材。此外,土木工程专业、园艺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被评为2007年度自治区品牌专业,有10门校级精品课程被评为2007年度自治区精品课程。
首次实行学生评教“末尾进修”制学校继续实施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教学工作动态评估和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实施问责制,处理了2名出现教学事故的管理干部,对学生评教结果差的4名教师进行了离岗进修。
全面启动迎评促建工作召开学校“以评促建”工作动员大会和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动员会议和培训会议,制定出台《“以评促建”工作实施方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软件建设任务书》等12个指导性文件。
【学科建设】制定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规划》和《学科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以及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在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中取得新的突破。学校的草业科学学科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在国家重点学科增补工作中,学校的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学科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林学一级学科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学研究】全年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437项,新上172项,落实的项目总经费为3 653.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新突破,新上37项,经费总数为645万元。组织鉴定、验收和结题取得的科技成果59项,其中,
组织实施了菌根技术、甜菜新品种、马铃薯脱毒种薯、苏丹草新品种、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等18项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组织20余项成果参加了自治区第五届科技成果博览会及满洲里中俄蒙、杨陵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深圳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
新争取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配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具体筹备并组织召开“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揭牌仪式及专家论坛,“教育部乳品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专家论证会。
【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水建院朝伦
【学生工作】2007年在全区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学校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最高奖“挑战杯”。还在全区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会计知识大赛、测量技能大赛、普通话大赛、CCTV外语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17年荣获“全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校团委被团党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生“环保协会”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团”,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3月,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高校工委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
李莹同学在生命垂危之际,无偿捐献眼角膜和加入党组织的感人事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和自治区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和学校共同组织的“生命赞歌—李莹同学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等地巡回演讲,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招生就业工作】2007年,学校招生范围和区域扩大到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招生录取工作“阳光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本专科计划招生6 950人,实际报到学生7 557人,计划完成率达108.73%。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计划招生1 000人,实际报到1 447人。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21%,初次签约率为63.14%,实现就业人数5 133人。圆满完成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的就业工作责任目标,学校荣获“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对外交流与合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国际交流日趋活跃。一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2007年,招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1 439名,聘请国外专家、教授来学校讲学、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人员共60多名,举办学术讲座30多次。2007年,学校与先后与加拿大、新西兰、葡萄牙、蒙古国等国家的10所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或项目协议等。学校还多次派团出国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十一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及新老校区改扩建规划的初步方案和单体方案设计(“十一五”规划建设各类校舍建筑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规划已经自治区政府主席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正在办理立项、土地功能置换等审批手续。加强了校舍维修及校园环境建设。完成校舍及土建维修、校园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水、电、暖等校舍、基础设施、校园环境改造建设项目70多项,总投资3 900多万元,其中赛罕区政府投资3 000万元。通过积极争取,使校西区住宅区16万平方米住宅及生活用房顺利加入呼和浩特城发公司集中供热系统。通过改造建设,学校教学科研环境、师生生活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对口支援】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制定《2007—2010教师进修和教学管理干部学习锻炼规划》,组织了2007年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对口支援工作的教师进修工作,选派学校20名教师、4名干部到中国农业大学进修、挂职。完成对口支援首批校内科技合作项目的评审工作,评出4个项目,经费总额为100万元。双方校领导、部门领导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活动,2007年5月,学校领导带领有关职能部处、学院党团组织45人,到中国农大学习考察,与中国农大党委书记瞿振元等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学习和交流。
(王忠东 郭松朋)
【领导名录】
党委书记:云荣布扎木苏(蒙古族)
校长:李畅游
副书记:郑俊宝 高晓英
纪委书记:陈智
副校长:王林和 侯先志 任强(蒙古族)李金泉 侯晨曦
巡视员:包赛音(蒙古族)
【概况】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于1952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最早的本科高等学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院校之一,国家草业学会会长单位之一,是一所以农为主,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教、法等8个学科门类、29个二级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下设的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设有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等19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1个高等教育研究所;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站、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3个国家林业总局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总局重点实验室、8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7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蒙汉双语授课专业13个;至2007年9月,在校学生总数27 000余人,其中,硕士
学校有专任教师1 200余人,正高级职称231人,副高级职称50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50%;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71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6人;有6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37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1人为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学校已形成一校五区办学格局,学校总面积911.78公顷,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44 545平方米。有标准田径场(馆)4个。图书馆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7亿元。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在申报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等系列项目中取得标志性成果,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获得国家第一批数字化教室建设项目和一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验区。1部入选国家百门精品课程教材。此外,土木工程专业、园艺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被评为2007年度自治区品牌专业,有10门校级精品课程被评为2007年度自治区精品课程。
首次实行学生评教“末尾进修”制学校继续实施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教学工作动态评估和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实施问责制,处理了2名出现教学事故的管理干部,对学生评教结果差的4名教师进行了离岗进修。
全面启动迎评促建工作召开学校“以评促建”工作动员大会和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动员会议和培训会议,制定出台《“以评促建”工作实施方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软件建设任务书》等12个指导性文件。
【学科建设】制定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十一五”规划》和《学科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以及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十一五”规划等文件。在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中取得新的突破。学校的草业科学学科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在国家重点学科增补工作中,学校的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学科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林学一级学科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学研究】全年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437项,新上172项,落实的项目总经费为3 653.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新突破,新上37项,经费总数为645万元。组织鉴定、验收和结题取得的科技成果59项,其中,
组织实施了菌根技术、甜菜新品种、马铃薯脱毒种薯、苏丹草新品种、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等18项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组织20余项成果参加了自治区第五届科技成果博览会及满洲里中俄蒙、杨陵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深圳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
新争取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配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具体筹备并组织召开“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揭牌仪式及专家论坛,“教育部乳品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专家论证会。
【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水建院朝伦
【学生工作】2007年在全区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学校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最高奖“挑战杯”。还在全区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会计知识大赛、测量技能大赛、普通话大赛、CCTV外语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17年荣获“全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校团委被团党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生“环保协会”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团”,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3月,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高校工委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
李莹同学在生命垂危之际,无偿捐献眼角膜和加入党组织的感人事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和自治区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和学校共同组织的“生命赞歌—李莹同学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等地巡回演讲,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招生就业工作】2007年,学校招生范围和区域扩大到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招生录取工作“阳光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本专科计划招生6 950人,实际报到学生7 557人,计划完成率达108.73%。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计划招生1 000人,实际报到1 447人。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21%,初次签约率为63.14%,实现就业人数5 133人。圆满完成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的就业工作责任目标,学校荣获“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对外交流与合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国际交流日趋活跃。一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2007年,招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1 439名,聘请国外专家、教授来学校讲学、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人员共60多名,举办学术讲座30多次。2007年,学校与先后与加拿大、新西兰、葡萄牙、蒙古国等国家的10所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或项目协议等。学校还多次派团出国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十一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及新老校区改扩建规划的初步方案和单体方案设计(“十一五”规划建设各类校舍建筑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规划已经自治区政府主席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正在办理立项、土地功能置换等审批手续。加强了校舍维修及校园环境建设。完成校舍及土建维修、校园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水、电、暖等校舍、基础设施、校园环境改造建设项目70多项,总投资3 900多万元,其中赛罕区政府投资3 000万元。通过积极争取,使校西区住宅区16万平方米住宅及生活用房顺利加入呼和浩特城发公司集中供热系统。通过改造建设,学校教学科研环境、师生生活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对口支援】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制定《2007—2010教师进修和教学管理干部学习锻炼规划》,组织了2007年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对口支援工作的教师进修工作,选派学校20名教师、4名干部到中国农业大学进修、挂职。完成对口支援首批校内科技合作项目的评审工作,评出4个项目,经费总额为100万元。双方校领导、部门领导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活动,2007年5月,学校领导带领有关职能部处、学院党团组织45人,到中国农大学习考察,与中国农大党委书记瞿振元等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学习和交流。
(王忠东 郭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