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袁金铠过扎兰屯驿
清代光绪年间,秀才诗人袁金铠游历扎兰屯,留下一首五言律诗,题为《过扎兰屯驿》,诗曰:“侵晨行抵处,风景扎兰屯。岚重山容近,尘清树荫繁。游踪夸避暑,僻地数名村。瞥睹修髯叟,人丛气象新。”诗人踏访过不少名山大川,不承想一个僻地山村竟让他眼前一亮,由衷的大加赞美。
诗中提到的扎兰屯驿,即扎兰屯驿台。据史料记载,清代布特哈(满语“打牲部落”之意)八旗中的镶红旗、正蓝旗在雅鲁河畔设扎兰衙门,由“扎兰章京”掌管两旗的军事和行政事务。雍正十年(1732年),为加强对沙俄的防御,清政府从布特哈地区抽调3000名兵丁驻守呼伦贝尔。为便于同呼伦贝尔地方联系,供应呼伦贝尔驻兵的给养,清政府修筑了由黑龙江将军府卜奎(今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的驿路,史称“龙海驿路”,并在沿途设驿台作为驿路管理机构,其中在扎兰屯境内的驿台有三处。驿路既是一条官道,又是一条商道,向南到齐齐哈尔参加楚布罕(集市),向西北翻过兴安岭赶甘珠尔庙会,都要走这条驿路。
当年,袁金铠路过扎兰屯驿台时正值盛夏,扎兰屯一带林木繁茂,山清水秀,古朴幽静的村落依山傍水,宛然世外桃源。
清廷历来把满洲视为发祥之地,自康熙起采取封禁政策,严禁关内人口流入。加上战争不断,布特哈索伦人还要应调从征,以至扎兰屯一带人烟稀少。据同治时期《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记载,“扎兰屯,居人二十一户,东、南、北三面系田地,西面系牧场”。其周边的村屯也是寥若晨星,居人不过六七户。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封禁政策才废除。此后扎兰屯设立官庄,放荒招垦,不断有外来拓荒者到扎兰屯及其周边落户。在袁诗中以“新气象”露面的“修髯叟”,也许是坐台当差的驿丁,也许是当地狩猎为业的索伦人,也许是初来乍到的拓荒者,我们不得而知。
虽然被称为“历史的后院”,但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了这里的宁静。1900年的庚子之变,腐朽的大清王朝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沙俄垂涎中国东北这块肥肉,以武力相威胁,修筑了贯穿东北三省的中东铁路,并在铁路沿线建站定居。扎兰屯没能幸免,昔日的“避暑名村”被异族侵占,成了俄人的逍遥乐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扎兰衙门废止,驿路沿线所有驿台也随之撤销。
二十世纪初的扎兰屯,机声隆隆,车轮滚滚。假如诗人再游扎兰屯的话,“尘清树荫繁”的景象也许还在,但“人丛气象新”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老舍辛丑夏访扎兰屯
1961年8月,老舍先生随国家文化访问团访问扎兰屯。那时,扎兰屯已发展为一座4.2万人口的城镇。在扎期间,访问团一行游览了吊桥公园和北郊秀水风景区。
此行给老舍先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他在回忆中说:“扎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它多么优美呀!它不像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幽美得迷人。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雕饰,只是纯系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谁也指不出哪里是一景,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处处美丽”。尤其是扎兰屯那满眼的绿让先生怀念不已,“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小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吃草,却看不见牧童。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像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直到夕阳在山,先生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让他魂牵梦绕的是:“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还有那么多的草木,可是总看不厌。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里有一片高粱,在微风里摇动着红穗。也必须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
结束在扎兰屯的访问后不久,老舍先生的诗作《辛丑夏访扎兰屯》就见诸报端,诗中写道:“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老舍先生的一首诗让扎兰屯从此有了“塞外苏杭”的美誉,如同待嫁闺中的妙龄村姑,被掀起盖头来,她的自然之美闻名全国,震惊世界。
如今,扎兰屯已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观光旅游。老舍先生若还健在,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紫塞边城的变迁
“青林紫塞连芳草,远水边城晴云绕。马奶行茶乳作醪,杨花八月尽春晓。”这是作家端木蕻良1961年8月访问扎兰屯时留下的诗句。品读此诗,不仅有那个年代扎兰屯边塞风光的眼前再现,还有对扎兰屯历史变迁的探寻思考。
诗中所称的“紫塞”是指金长城,也即金界壕。扎兰屯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森林草原结合当地带,历史上这一带曾是东胡、夫余、鲜卑、室韦、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游牧、狩猎之地,也是他们弱肉强食、互相征伐的战场。十二世纪初金朝建立后,金朝加强了对边陲地区的军事管辖和经济开发,特别是泰州屯田和岭东界壕的修筑,给扎兰屯地区的农业开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天辅五年(1121年),金太祖阿骨打调集诸路猛安谋克民万户到泰州屯田,以婆卢火为都统,其屯田的范围到达嫩江中下游一带。扎兰屯市境内曾出土过三件金代铁铧,此外,金代铜锅、铜镜等文物也先后被发现,这些出土文物当与婆卢火泰州屯田有关。婆卢火先在泰州屯田,后驻守乌古敌烈地,死于任上。金时乌古敌烈地在兴安岭之东,蒲与路之西,泰州之北,今扎兰屯一带为其辖境。为了防御蒙古诸部南扰,保护这一地区的屯田,在其屯田区的北部修筑了一条界壕,史称金界壕。金界壕其中的一段约140公里经过扎兰屯市,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黑龙江省的分界线。金界壕由壕沟、界墙、戍堡、边堡和关隘等组成,它不单只是一条壕沟,而是一套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金界壕内外,先后发现了高台子古城遗址、九村古城遗址、王家屯古城遗址、丰荣古城遗址等辽金时期的建筑遗迹。金界壕经历八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大部分已毁,但其遗址遗存仍然显得雄伟壮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整整过去25年之后,也就是1984年8月,著名作家李准踏访扎兰屯,所闻所见令先生诗兴大发:“闻道扎兰似苏杭,果然奇秀气爽凉。隐约青山北郭外,条条溪水伴垂杨。千里沃原含紫翠,万顷葵花开金黄。更喜稻麦岁丰稔,胜似江南鱼米乡”。
不同于以往,这次李准先生感叹的不再是“芳草连天,奶茶飘香”的边城印象,而是“山清水秀,五谷丰登”的田园美景。
岭东金界壕是婆卢火泰州屯田的历史见证,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历史见证。自金代开壕屯戍以来,不断有流民在界壕内外扎脚落户,种五谷、牧牛羊、建家园。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昔日的荒蛮之地不断走向繁荣昌盛。如今登上古老的界墙,举目四望,当年人喊马嘶、刀光剑影的场面早已化为历史的云烟。界壕内外,只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和金灿灿的葵花,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景。
北方游牧文化从这里从容走过,留下逐水草而居的生态文明,成就了这里的绿水青山。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驻足,开拓出肥沃的黑土地,让这里沧海变桑田。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文联)
袁金铠过扎兰屯驿
清代光绪年间,秀才诗人袁金铠游历扎兰屯,留下一首五言律诗,题为《过扎兰屯驿》,诗曰:“侵晨行抵处,风景扎兰屯。岚重山容近,尘清树荫繁。游踪夸避暑,僻地数名村。瞥睹修髯叟,人丛气象新。”诗人踏访过不少名山大川,不承想一个僻地山村竟让他眼前一亮,由衷的大加赞美。
诗中提到的扎兰屯驿,即扎兰屯驿台。据史料记载,清代布特哈(满语“打牲部落”之意)八旗中的镶红旗、正蓝旗在雅鲁河畔设扎兰衙门,由“扎兰章京”掌管两旗的军事和行政事务。雍正十年(1732年),为加强对沙俄的防御,清政府从布特哈地区抽调3000名兵丁驻守呼伦贝尔。为便于同呼伦贝尔地方联系,供应呼伦贝尔驻兵的给养,清政府修筑了由黑龙江将军府卜奎(今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的驿路,史称“龙海驿路”,并在沿途设驿台作为驿路管理机构,其中在扎兰屯境内的驿台有三处。驿路既是一条官道,又是一条商道,向南到齐齐哈尔参加楚布罕(集市),向西北翻过兴安岭赶甘珠尔庙会,都要走这条驿路。
当年,袁金铠路过扎兰屯驿台时正值盛夏,扎兰屯一带林木繁茂,山清水秀,古朴幽静的村落依山傍水,宛然世外桃源。
清廷历来把满洲视为发祥之地,自康熙起采取封禁政策,严禁关内人口流入。加上战争不断,布特哈索伦人还要应调从征,以至扎兰屯一带人烟稀少。据同治时期《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记载,“扎兰屯,居人二十一户,东、南、北三面系田地,西面系牧场”。其周边的村屯也是寥若晨星,居人不过六七户。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封禁政策才废除。此后扎兰屯设立官庄,放荒招垦,不断有外来拓荒者到扎兰屯及其周边落户。在袁诗中以“新气象”露面的“修髯叟”,也许是坐台当差的驿丁,也许是当地狩猎为业的索伦人,也许是初来乍到的拓荒者,我们不得而知。
虽然被称为“历史的后院”,但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了这里的宁静。1900年的庚子之变,腐朽的大清王朝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沙俄垂涎中国东北这块肥肉,以武力相威胁,修筑了贯穿东北三省的中东铁路,并在铁路沿线建站定居。扎兰屯没能幸免,昔日的“避暑名村”被异族侵占,成了俄人的逍遥乐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扎兰衙门废止,驿路沿线所有驿台也随之撤销。
二十世纪初的扎兰屯,机声隆隆,车轮滚滚。假如诗人再游扎兰屯的话,“尘清树荫繁”的景象也许还在,但“人丛气象新”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老舍辛丑夏访扎兰屯
1961年8月,老舍先生随国家文化访问团访问扎兰屯。那时,扎兰屯已发展为一座4.2万人口的城镇。在扎期间,访问团一行游览了吊桥公园和北郊秀水风景区。
此行给老舍先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他在回忆中说:“扎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它多么优美呀!它不像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幽美得迷人。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雕饰,只是纯系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谁也指不出哪里是一景,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处处美丽”。尤其是扎兰屯那满眼的绿让先生怀念不已,“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小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吃草,却看不见牧童。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像细致地染在心灵里。”
直到夕阳在山,先生才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让他魂牵梦绕的是:“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还有那么多的草木,可是总看不厌。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里有一片高粱,在微风里摇动着红穗。也必须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
结束在扎兰屯的访问后不久,老舍先生的诗作《辛丑夏访扎兰屯》就见诸报端,诗中写道:“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老舍先生的一首诗让扎兰屯从此有了“塞外苏杭”的美誉,如同待嫁闺中的妙龄村姑,被掀起盖头来,她的自然之美闻名全国,震惊世界。
如今,扎兰屯已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观光旅游。老舍先生若还健在,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紫塞边城的变迁
“青林紫塞连芳草,远水边城晴云绕。马奶行茶乳作醪,杨花八月尽春晓。”这是作家端木蕻良1961年8月访问扎兰屯时留下的诗句。品读此诗,不仅有那个年代扎兰屯边塞风光的眼前再现,还有对扎兰屯历史变迁的探寻思考。
诗中所称的“紫塞”是指金长城,也即金界壕。扎兰屯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森林草原结合当地带,历史上这一带曾是东胡、夫余、鲜卑、室韦、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游牧、狩猎之地,也是他们弱肉强食、互相征伐的战场。十二世纪初金朝建立后,金朝加强了对边陲地区的军事管辖和经济开发,特别是泰州屯田和岭东界壕的修筑,给扎兰屯地区的农业开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天辅五年(1121年),金太祖阿骨打调集诸路猛安谋克民万户到泰州屯田,以婆卢火为都统,其屯田的范围到达嫩江中下游一带。扎兰屯市境内曾出土过三件金代铁铧,此外,金代铜锅、铜镜等文物也先后被发现,这些出土文物当与婆卢火泰州屯田有关。婆卢火先在泰州屯田,后驻守乌古敌烈地,死于任上。金时乌古敌烈地在兴安岭之东,蒲与路之西,泰州之北,今扎兰屯一带为其辖境。为了防御蒙古诸部南扰,保护这一地区的屯田,在其屯田区的北部修筑了一条界壕,史称金界壕。金界壕其中的一段约140公里经过扎兰屯市,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黑龙江省的分界线。金界壕由壕沟、界墙、戍堡、边堡和关隘等组成,它不单只是一条壕沟,而是一套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金界壕内外,先后发现了高台子古城遗址、九村古城遗址、王家屯古城遗址、丰荣古城遗址等辽金时期的建筑遗迹。金界壕经历八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大部分已毁,但其遗址遗存仍然显得雄伟壮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荏苒,整整过去25年之后,也就是1984年8月,著名作家李准踏访扎兰屯,所闻所见令先生诗兴大发:“闻道扎兰似苏杭,果然奇秀气爽凉。隐约青山北郭外,条条溪水伴垂杨。千里沃原含紫翠,万顷葵花开金黄。更喜稻麦岁丰稔,胜似江南鱼米乡”。
不同于以往,这次李准先生感叹的不再是“芳草连天,奶茶飘香”的边城印象,而是“山清水秀,五谷丰登”的田园美景。
岭东金界壕是婆卢火泰州屯田的历史见证,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历史见证。自金代开壕屯戍以来,不断有流民在界壕内外扎脚落户,种五谷、牧牛羊、建家园。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昔日的荒蛮之地不断走向繁荣昌盛。如今登上古老的界墙,举目四望,当年人喊马嘶、刀光剑影的场面早已化为历史的云烟。界壕内外,只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和金灿灿的葵花,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年景。
北方游牧文化从这里从容走过,留下逐水草而居的生态文明,成就了这里的绿水青山。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驻足,开拓出肥沃的黑土地,让这里沧海变桑田。
(作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