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料木山位于呼和浩特市境内,距市区15公里左右,约略算是大青山中最高的山。上了山顶,有“登泰山而小鲁”的感觉,远近所有的山都尽收眼底,连绵起伏的山峦就像一个军事大沙盘展现在眼前,一个紧挨着一个的山峰一直伸向远方的天边。远远地还望见山下很远的地方有一湾碧水,有白云的倒影在水中飘移,逗引着早生了近水嬉戏的念头。8月中旬,笔者和朋友来到料木山,正值菊花怒放的时节,漫山遍野的雏菊花比夏夜里满天的繁星还要稠密,脚边或三五朵一丛,或十来八朵一簇、开得十分热闹。什么季节开什么花,这话一点都不差。初秋,在这个万花落尽的季节,伴着萧瑟盛开的只剩了菊,连火热的石竹子仿佛眨眼之间都结了籽,只零星开着的几朵,也像是瘦瘦弱弱的老来子,躲在草窠里探不出头的样子。在这菊花的时节里,这些毫不起眼的野生的雏菊,理直气壮地应着季节绽放了,在草窠里、在石缝里甚至在坚硬岩石的崖壁上随处都能看见雏菊骄美的身姿。似乎雏菊的所有种类都集中在了这里,蓝、白、紫各色齐备,大的有铜钱大,小的只有指甲盖大,一律都是单瓣的,简简单单地透着一种无法阻挡的朴素单纯的美。料木山很崎岖,有的地方还很陡峭,有嶙峋的怪石,稍微平缓的地方便有茂盛的牧草。 肥美的牧草长到没膝高,独自置身其中除了行走困难,还有一点点莫名的恐惧。四周望去,仿佛身陷在汪洋大海之中无力自救,也无相救之人,远近看不见一头牲畜,更看不见放牧的人,牲畜都已经被圈养起来,偶尔能看见几朵干花似的干牛粪卧在草窠里,也许是夜间胆大的牧人偷偷来此放牛遗留的“物证”。牧人们啊,此时此际失去了那一种闲散着放牧兼放歌的豪情,牲畜们也失去了自由自在的天堂,这么鲜嫩肥美的牧草都一任它们自生自灭,不能物尽其用,真是辜负大自然的造化了,这样想着的时候益发的感觉那些牧草之肥美,嚼一口大约会有甘甜的味道,直令舌下生津。
不经意间也看到了一两只蘑菇,顶着褐色的圆圆的脑袋,在草窠里躲猫猫一样,又像是藏在草丛里的珍珠宝石,我虽然知道野蘑菇的香甜,却并不认识是可食菌还是毒菌,虽有采撷的意愿,却不敢伸手,一任他们自生自灭吧,谁让我们这些城里和川地来的人有眼不识金镶玉,而认识它们的人又都赶集似的到城里城镇化去了。
温润的气候孕育了料木山特有的浓郁气息,脚下的草木,一坡和一坡不同,不同的草木散发出不同的香味,成百上千种草木在料木山生生不息,草木的气息从早春发芽就开始集聚,在夏日的炎炎烈日下蒸腾,在朦胧的夜色下发酵,一天天蕴酿成了料木山浓郁香甜的气息。有松香的苦涩,桦树的清甜,荆棘的清香,还有蒿草的浓烈,地椒的馥郁也不劳你弯腰,俭草的清淡四处飘散。松、桦、棘燃烧了散发的味道也很特殊,而且烟气稀少,所以成了当地上好的炊柴。香味浓烈的红杆蒿籽实还可磨面吃,味道有一些苦涩,但蒿子面掺和了小米面、玉米面、麦子面,在那缺乏粮食的年代,曾堂而皇之进了人们的饭锅,被做成锅贴、馒头或面条。红杆蒿还是冬储草的首选,夏末初秋季节收割来晾晒,打捆垛好了,是隆冬时节绵羊的好饲草。
说料木山不能不说料木山的云和天,若是在江南,绝然看不到这样的云和天——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眼望出去几十里地,直到山和天连接的天边。 料木山的天是湛蓝湛蓝的天,蓝到让人心醉,而白云真像是从料木山升起的思绪,在这一片山巅的上空来回飘荡,总是不肯离去,把每一朵云影都轻轻地投在山间,云影便成了一匹花缎上一片片游走的墨迹,宛似早期的动画默片。远远望去的云片暗影看上去虽不大,其实已经是十几平方里甚至是几十平方里,就像是云利用无声的影子默默为山川增添着辽阔与壮美。站在山巅看白云飞渡,舒卷无定似飞马走兽,活动的云影在静止的山水间飘移,顿觉心胸豁达、气度恢宏了起来,这和江南山水那一种纤细的温柔之美,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境。
料木山的山涧里也许已经没有人家居住了,在午间也看不见有炊烟升起,平静的料木山只有鸟儿在山涧里鸣叫几声,远远近近与它们相和的只有蚂蚱、嗡蝇、黄蜂和不知名的飞虫。还有,蟋蟀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喜爱他们的当地人管它们叫秋伶,寓意秋天的名伶。也许是因为当地气候温润的缘故,养就了它的叫声像银铃脆响一般悦耳动听,而且不分昼夜都在鸣唱,夏末初秋时节就有它的声音开始低低地吟唱,仲秋便嘹亮起来,一直要鸣唱至晚秋,甚至立冬以后某个艳阳天,太阳照到的温暖草棵里,偶尔还能听到它慢悠悠拖长了的声音,真像是唱了整整一个秋季的袅袅的尾音,每当听到这细碎的游丝一样的绝唱,都不免生出天凉好个秋的冥想来。
太阳西斜之际,山涧里的岚烟袅袅地升起来,山下那一湾碧水失去了阳光下的明丽,变成了一片幽深的墨蓝,远远望去似乎有了些许的神秘,那些来自几条山川的集聚起来的山水,在来的路上会遇到多少故事,谁会知道,诉与谁听?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直属机关工委)
料木山位于呼和浩特市境内,距市区15公里左右,约略算是大青山中最高的山。上了山顶,有“登泰山而小鲁”的感觉,远近所有的山都尽收眼底,连绵起伏的山峦就像一个军事大沙盘展现在眼前,一个紧挨着一个的山峰一直伸向远方的天边。远远地还望见山下很远的地方有一湾碧水,有白云的倒影在水中飘移,逗引着早生了近水嬉戏的念头。8月中旬,笔者和朋友来到料木山,正值菊花怒放的时节,漫山遍野的雏菊花比夏夜里满天的繁星还要稠密,脚边或三五朵一丛,或十来八朵一簇、开得十分热闹。什么季节开什么花,这话一点都不差。初秋,在这个万花落尽的季节,伴着萧瑟盛开的只剩了菊,连火热的石竹子仿佛眨眼之间都结了籽,只零星开着的几朵,也像是瘦瘦弱弱的老来子,躲在草窠里探不出头的样子。在这菊花的时节里,这些毫不起眼的野生的雏菊,理直气壮地应着季节绽放了,在草窠里、在石缝里甚至在坚硬岩石的崖壁上随处都能看见雏菊骄美的身姿。似乎雏菊的所有种类都集中在了这里,蓝、白、紫各色齐备,大的有铜钱大,小的只有指甲盖大,一律都是单瓣的,简简单单地透着一种无法阻挡的朴素单纯的美。料木山很崎岖,有的地方还很陡峭,有嶙峋的怪石,稍微平缓的地方便有茂盛的牧草。 肥美的牧草长到没膝高,独自置身其中除了行走困难,还有一点点莫名的恐惧。四周望去,仿佛身陷在汪洋大海之中无力自救,也无相救之人,远近看不见一头牲畜,更看不见放牧的人,牲畜都已经被圈养起来,偶尔能看见几朵干花似的干牛粪卧在草窠里,也许是夜间胆大的牧人偷偷来此放牛遗留的“物证”。牧人们啊,此时此际失去了那一种闲散着放牧兼放歌的豪情,牲畜们也失去了自由自在的天堂,这么鲜嫩肥美的牧草都一任它们自生自灭,不能物尽其用,真是辜负大自然的造化了,这样想着的时候益发的感觉那些牧草之肥美,嚼一口大约会有甘甜的味道,直令舌下生津。
不经意间也看到了一两只蘑菇,顶着褐色的圆圆的脑袋,在草窠里躲猫猫一样,又像是藏在草丛里的珍珠宝石,我虽然知道野蘑菇的香甜,却并不认识是可食菌还是毒菌,虽有采撷的意愿,却不敢伸手,一任他们自生自灭吧,谁让我们这些城里和川地来的人有眼不识金镶玉,而认识它们的人又都赶集似的到城里城镇化去了。
温润的气候孕育了料木山特有的浓郁气息,脚下的草木,一坡和一坡不同,不同的草木散发出不同的香味,成百上千种草木在料木山生生不息,草木的气息从早春发芽就开始集聚,在夏日的炎炎烈日下蒸腾,在朦胧的夜色下发酵,一天天蕴酿成了料木山浓郁香甜的气息。有松香的苦涩,桦树的清甜,荆棘的清香,还有蒿草的浓烈,地椒的馥郁也不劳你弯腰,俭草的清淡四处飘散。松、桦、棘燃烧了散发的味道也很特殊,而且烟气稀少,所以成了当地上好的炊柴。香味浓烈的红杆蒿籽实还可磨面吃,味道有一些苦涩,但蒿子面掺和了小米面、玉米面、麦子面,在那缺乏粮食的年代,曾堂而皇之进了人们的饭锅,被做成锅贴、馒头或面条。红杆蒿还是冬储草的首选,夏末初秋季节收割来晾晒,打捆垛好了,是隆冬时节绵羊的好饲草。
说料木山不能不说料木山的云和天,若是在江南,绝然看不到这样的云和天——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眼望出去几十里地,直到山和天连接的天边。 料木山的天是湛蓝湛蓝的天,蓝到让人心醉,而白云真像是从料木山升起的思绪,在这一片山巅的上空来回飘荡,总是不肯离去,把每一朵云影都轻轻地投在山间,云影便成了一匹花缎上一片片游走的墨迹,宛似早期的动画默片。远远望去的云片暗影看上去虽不大,其实已经是十几平方里甚至是几十平方里,就像是云利用无声的影子默默为山川增添着辽阔与壮美。站在山巅看白云飞渡,舒卷无定似飞马走兽,活动的云影在静止的山水间飘移,顿觉心胸豁达、气度恢宏了起来,这和江南山水那一种纤细的温柔之美,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境。
料木山的山涧里也许已经没有人家居住了,在午间也看不见有炊烟升起,平静的料木山只有鸟儿在山涧里鸣叫几声,远远近近与它们相和的只有蚂蚱、嗡蝇、黄蜂和不知名的飞虫。还有,蟋蟀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喜爱他们的当地人管它们叫秋伶,寓意秋天的名伶。也许是因为当地气候温润的缘故,养就了它的叫声像银铃脆响一般悦耳动听,而且不分昼夜都在鸣唱,夏末初秋时节就有它的声音开始低低地吟唱,仲秋便嘹亮起来,一直要鸣唱至晚秋,甚至立冬以后某个艳阳天,太阳照到的温暖草棵里,偶尔还能听到它慢悠悠拖长了的声音,真像是唱了整整一个秋季的袅袅的尾音,每当听到这细碎的游丝一样的绝唱,都不免生出天凉好个秋的冥想来。
太阳西斜之际,山涧里的岚烟袅袅地升起来,山下那一湾碧水失去了阳光下的明丽,变成了一片幽深的墨蓝,远远望去似乎有了些许的神秘,那些来自几条山川的集聚起来的山水,在来的路上会遇到多少故事,谁会知道,诉与谁听?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直属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