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辛占成
多年以来,地方志事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解决了困扰提升发展的“老问题”和“新问题”。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同仁紧密结合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充分考量实际,因势利导、守正创新,找准规划政策与实际情况的空间距离和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性开展工作。
一、地方志事业稳步发展
第一轮修志任务,锡林郭勒盟在2004年全部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在2020年12月底全部完成,14部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其中盟本级志书1部,旗县市(区)志书13部。在两轮修志工作的同时,锡林郭勒盟积极推动盟直行业志书编修,已完成评审62部,出版56部,这项工作稳步走在自治区前列。完成全区第一批乡镇志试点——多伦县《多伦诺尔镇志》的指导、评审,全盟乡镇(村)志编纂、出版累计53部,其中已出版40部、正在组织评审5部。积极推动锡林郭勒盟辖区5部扶贫志书的编纂工作,列入盟委2024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专项工作协调组,编纂工作有序推进。
《锡林郭勒年鉴》创刊于2000年,至2023年《锡林郭勒年鉴(2023)》已按年度连续出版24卷。在2020年12月底前,锡林郭勒盟地方志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一无所有的空白“宣纸”、到收集资料的创刊“涂鸦”、再到全面系统记述锡林郭勒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画卷”阶段。2020年12月,终于实现了“两全目标”,解决了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有没有、全不全”的“老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地方特点的比较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地方志编纂体例、技巧。从2021年开始,地方志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按照自治区安排部署,在这个阶段着力解决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好不好、有多好”的“新问题”,也正是这个阶段推动了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发展跨过了从“有没有、全不全”到“好不好、有多好”的过渡临界期。在这个承前启后、循序渐进的特殊发展阶段,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同仁认真研究实际,因地制宜,全盟地方志事业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地方志事业亮点纷呈
一是按时完成地方志编修任务。锡林郭勒盟按时完成第一轮、第二轮修志任务和地方综合年鉴“两全目标”任务,稳步落实盟、旗两级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要求,并在逐年编纂出版的工作实践中巩固提高。
二是适应需要,翻译出版民族语言文字志书。盟史志研究室找准地域特点,创造条件发挥优势,开展并完成《锡林郭勒盟志》(第一轮)的蒙古文翻译出版工作,蒙古文志书翻译出版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三是强化组织协调,齐头并进推动工作。锡林郭勒盟地区有13个旗县市(区),行政区域多,各地情况不一,面临问题较多。在完成地方综合年鉴“两全目标”任务期间,盟史志研究室注重全盟区域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以打捆式的“丛书”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协调和服务所辖各旗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有序开展。以“锡林郭勒盟综合年鉴丛书”的形式指导各旗县市(区)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为便利书号申请、降低成本,以“丛书号”的形式申请书号,并以丛书的形式与出版部门签订出版印刷意向;以电话沟通、实地踏访解决各旗县市(区)史志工作的经费、编纂人员等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在2020年12月底完成任务,实现了“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
四是持续推动地方综合年鉴高质量发展。盟史志研究室分别对全盟各旗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的2021卷、2022卷连续两年进行专门审读指导,开展评审工作,形成审读意见,全方位修正完善,不断提高质量。盟史志研究室创造条件,以微信群为平台,开展“精品年鉴”品鉴活动,撰写经验理论性文章,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技能。支持选送《西乌珠穆沁旗年鉴(2023)》参加自治区级精品年鉴评审,经过严密组织、精细编辑,已成功获评自治区级“精品年鉴”,推动全盟地方综合年鉴工作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三、坚持因势利导因时而变
盟史志研究室认真总结梳理地方志工作经验,因地制宜,不断培育、挖掘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尤其在继续落实好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充分发挥规划精神的政策指引功能,依托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供稿内容由总结提供向资料供给转变,组稿方式由一次组稿向多次组稿转变,资料渠道由机关部门向多方采集转变,选材原则由照单全收向有效信息转变,内容要求由当年记述向跨年拓展转变,编辑重点由资料汇集向科学系统转变,结构模式由守旧观念向守正创新转变。当前,要在几个方向持续用力。
一是要对锡林郭勒盟地区在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现状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尤其在办好“两件大事”上的新成果、新作为,以及客观存在的是非曲直上有更加清醒的全面认识。
二是要对地方综合年鉴事业发展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树立高质量发展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认识,总揽地方综合年鉴经费保障、征稿范围、编纂能力、审校出版全过程,分环节、找差距,分析原因,敢于创新,认清“滚石上山”的严峻形势,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三是要突出政治统领,特别关注“指导思想”、民族地区敏感问题情况。“指导思想”要在一定位置上增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表述,内容要有“指导思想”的相关实践的表述。坚决杜绝出现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错误表述要杜绝。
四是高度关注规范设置类目、分目、条目,并突出特殊性,拓展挖掘内容。类目设置应该把握住基本面,设置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群众团体)、法治、军事、经济管理、畜牧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开放型经济、交通、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健康、体育、社会生活、应急管理。分目设置要注重在把握好基本面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类目分目设置上,要进一步突出锡林郭勒盟在自治区和全国的战略定位,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等,客观反映建设情况;进一步突出年度特点,如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新能源领域建设、“华西牛”培育等进展情况。条目设置要重点突出年度特点,拓展延伸内容力求全面。例如概览部分的“历史人文”内容增加北疆文化方面内容;例如旅游业态突出旅游优势品牌。例如商贸流通增加步行街改造提升、星级农贸市场创建等。例如婚姻家庭补充婚姻登记量降升情况、初婚再婚复婚情况、结婚登记平均年龄、结婚登记当事人年龄段情况、结婚登记当事人年龄差情况等。
五是要注重图表的运用,提升编辑水平。“内容首重数字图表,次为事实之叙述。”“文字的叙述以统计为实证,统计的表格以文字为说明。”卷首图片的彩页向专题图片深化,体现某个方面的精彩和丰富;随文图片由简单的图文匹配向图片故事转换,突出表现主题的真实和生动。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辛占成
多年以来,地方志事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解决了困扰提升发展的“老问题”和“新问题”。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同仁紧密结合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充分考量实际,因势利导、守正创新,找准规划政策与实际情况的空间距离和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性开展工作。
一、地方志事业稳步发展
第一轮修志任务,锡林郭勒盟在2004年全部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在2020年12月底全部完成,14部列入规划的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其中盟本级志书1部,旗县市(区)志书13部。在两轮修志工作的同时,锡林郭勒盟积极推动盟直行业志书编修,已完成评审62部,出版56部,这项工作稳步走在自治区前列。完成全区第一批乡镇志试点——多伦县《多伦诺尔镇志》的指导、评审,全盟乡镇(村)志编纂、出版累计53部,其中已出版40部、正在组织评审5部。积极推动锡林郭勒盟辖区5部扶贫志书的编纂工作,列入盟委2024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专项工作协调组,编纂工作有序推进。
《锡林郭勒年鉴》创刊于2000年,至2023年《锡林郭勒年鉴(2023)》已按年度连续出版24卷。在2020年12月底前,锡林郭勒盟地方志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一无所有的空白“宣纸”、到收集资料的创刊“涂鸦”、再到全面系统记述锡林郭勒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画卷”阶段。2020年12月,终于实现了“两全目标”,解决了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有没有、全不全”的“老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地方特点的比较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地方志编纂体例、技巧。从2021年开始,地方志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按照自治区安排部署,在这个阶段着力解决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好不好、有多好”的“新问题”,也正是这个阶段推动了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发展跨过了从“有没有、全不全”到“好不好、有多好”的过渡临界期。在这个承前启后、循序渐进的特殊发展阶段,锡林郭勒盟地方志同仁认真研究实际,因地制宜,全盟地方志事业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地方志事业亮点纷呈
一是按时完成地方志编修任务。锡林郭勒盟按时完成第一轮、第二轮修志任务和地方综合年鉴“两全目标”任务,稳步落实盟、旗两级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的要求,并在逐年编纂出版的工作实践中巩固提高。
二是适应需要,翻译出版民族语言文字志书。盟史志研究室找准地域特点,创造条件发挥优势,开展并完成《锡林郭勒盟志》(第一轮)的蒙古文翻译出版工作,蒙古文志书翻译出版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三是强化组织协调,齐头并进推动工作。锡林郭勒盟地区有13个旗县市(区),行政区域多,各地情况不一,面临问题较多。在完成地方综合年鉴“两全目标”任务期间,盟史志研究室注重全盟区域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以打捆式的“丛书”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协调和服务所辖各旗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有序开展。以“锡林郭勒盟综合年鉴丛书”的形式指导各旗县市(区)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为便利书号申请、降低成本,以“丛书号”的形式申请书号,并以丛书的形式与出版部门签订出版印刷意向;以电话沟通、实地踏访解决各旗县市(区)史志工作的经费、编纂人员等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在2020年12月底完成任务,实现了“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
四是持续推动地方综合年鉴高质量发展。盟史志研究室分别对全盟各旗县市(区)地方综合年鉴的2021卷、2022卷连续两年进行专门审读指导,开展评审工作,形成审读意见,全方位修正完善,不断提高质量。盟史志研究室创造条件,以微信群为平台,开展“精品年鉴”品鉴活动,撰写经验理论性文章,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技能。支持选送《西乌珠穆沁旗年鉴(2023)》参加自治区级精品年鉴评审,经过严密组织、精细编辑,已成功获评自治区级“精品年鉴”,推动全盟地方综合年鉴工作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三、坚持因势利导因时而变
盟史志研究室认真总结梳理地方志工作经验,因地制宜,不断培育、挖掘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尤其在继续落实好自治区地方志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充分发挥规划精神的政策指引功能,依托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供稿内容由总结提供向资料供给转变,组稿方式由一次组稿向多次组稿转变,资料渠道由机关部门向多方采集转变,选材原则由照单全收向有效信息转变,内容要求由当年记述向跨年拓展转变,编辑重点由资料汇集向科学系统转变,结构模式由守旧观念向守正创新转变。当前,要在几个方向持续用力。
一是要对锡林郭勒盟地区在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现状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尤其在办好“两件大事”上的新成果、新作为,以及客观存在的是非曲直上有更加清醒的全面认识。
二是要对地方综合年鉴事业发展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树立高质量发展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认识,总揽地方综合年鉴经费保障、征稿范围、编纂能力、审校出版全过程,分环节、找差距,分析原因,敢于创新,认清“滚石上山”的严峻形势,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三是要突出政治统领,特别关注“指导思想”、民族地区敏感问题情况。“指导思想”要在一定位置上增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表述,内容要有“指导思想”的相关实践的表述。坚决杜绝出现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错误表述要杜绝。
四是高度关注规范设置类目、分目、条目,并突出特殊性,拓展挖掘内容。类目设置应该把握住基本面,设置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群众团体)、法治、军事、经济管理、畜牧业、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开放型经济、交通、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健康、体育、社会生活、应急管理。分目设置要注重在把握好基本面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类目分目设置上,要进一步突出锡林郭勒盟在自治区和全国的战略定位,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等,客观反映建设情况;进一步突出年度特点,如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新能源领域建设、“华西牛”培育等进展情况。条目设置要重点突出年度特点,拓展延伸内容力求全面。例如概览部分的“历史人文”内容增加北疆文化方面内容;例如旅游业态突出旅游优势品牌。例如商贸流通增加步行街改造提升、星级农贸市场创建等。例如婚姻家庭补充婚姻登记量降升情况、初婚再婚复婚情况、结婚登记平均年龄、结婚登记当事人年龄段情况、结婚登记当事人年龄差情况等。
五是要注重图表的运用,提升编辑水平。“内容首重数字图表,次为事实之叙述。”“文字的叙述以统计为实证,统计的表格以文字为说明。”卷首图片的彩页向专题图片深化,体现某个方面的精彩和丰富;随文图片由简单的图文匹配向图片故事转换,突出表现主题的真实和生动。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