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来到内蒙古克什克腾草原,人们发现,这里的蒙古族男人高大强悍、健壮威武;女人身手强健敏捷,脸色微黑透红,天然胭脂;且男女个个牙齿齐整匀密、洁白如玉。蒙古族牧民身手夭矫,应该说,传统奶食品功不能没。
在克什克腾草原,多数牧民的生活习惯是早起挤完牛奶,把牛羊马赶放牧场吃草、回手收拾干净棚圈后,方去烧茶、喝早茶。喝茶时,主要吃些奶食品。喝罢吃完届近中午。晚上,牲畜返圈入棚,人忙完活计后,再做晚饭。吃一餐面食或米饭。可以说,牧民的饮食有一半为奶食品。
克什克腾草原的奶食品,不仅保留着蒙古族奶食品的传统特色,而且代表着蒙古族传统奶食品的最高水准和成就。它品质优良,种类丰富。
至今保留食用的传统奶食品主要有奶嚼口、奶皮子、奶油、奶豆腐、奶渣滓、酸奶汁、奶酒和奶茶、炒米等;尤其是奶豆腐,是当地牧民的主食。
奶嚼口(“嚼口”,蒙语,汉音译;习惯前加“奶”字,谓“奶嚼口”),是大量牛奶在容器中发酵后,自然漂浮在上层的乳白色稠状油质品。用它加入炒米、白糖拌匀即成一种香郁好吃、喜嚼耐饥的特色小吃;可用作食用油煮汤下面;也可放入奶茶中饮用。奶嚼口用文火加热,即分离出黄油,蒙语谓“沙拉陶苏”;其余酸奶蛋白凝结成块,取出滤汁或加入炒米即做成酸油或米酸油,蒙语谓“查干陶苏”,黄油和酸油统称为奶油。奶皮子,是奶液煮沸用勺反复扬汁而结成的饼状油皮,一般成品筷子般薄厚,味香酥甜,也称乳酥饼,蒙语谓“乌鲁木”。酸奶汁,用取出制作奶豆腐的发酵奶块后的清汁加鲜奶烧制而成,味道酸甜可口,有开胃、醒酒作用。奶渣滓,是制作奶豆腐提取了块料后的液滓或烧奶酒后相当酒糟的汁渣,甜酸或微酸,干燥后耐咀嚼,是妇女、儿童的零食,也是醒酒的佳品,蒙语谓“阿若勒”。
奶酒,用制作奶豆腐后剩下的汁液酿造蒸溜而制成,乳香飘逸而无白酒的辛辣味,是很好的保健饮品,如诗所称“味似融甘露,香凝酿醴泉”,蒙语谓“马利爱勒嗬”。
奶茶,蒙语“苏太切(平声)”,当地旧称阿布嘎茶。即是蒙古族的基本饮品和食品,也是待客礼品。先将砖茶(一种压制成砖状的粗茶)放在水中熬成红褐色茶水,清除尽废叶,加入炒制小米、牛奶(或奶粉)、食盐等兑制而成;饮时,再加入奶油、奶嚼口、奶皮子、奶豆腐、炒米(是用糜子即稷加工的专用米,蒙语谓“霍勒僧巴达”)、白糖等;奶茶既有乳香浓郁、香甜可口、解渴充饥,又有提神、开胃的功效。
奶豆腐,蒙语谓“胡鲁达”。是牛奶在缸或筒之类容器中经自然发酵,出现结块后,将结块(酸化奶蛋白)取出滤水后,在锅中经适当加热、煮熬、搅拌而盛放在木制模具中定型的奶制品。其品质、口感优劣,在牛奶发酵的程度、煮熬的温度和搅拌掺和的适度上很有讲究,技术要求较高。奶豆腐乳香浓郁、乳白软嫩、强筋耐嚼、口感独特,放在奶茶中受热,品质越好的奶豆腐越“筋道”耐嚼,细嚼能听到牙齿和它摩擦的“吱呀”声,相似嚼口香糖时的口感弹性,但没有口香糖的黏粘性,它不粘牙而易嚼并有爽滑感;凉食似薯类,香甜软“面”。是非常延饱耐饿的“点心”。
生产奶豆腐所用牛奶的品质、自然环境、技术工艺要求都较高,且生产同等重量的奶豆腐和奶粉,奶豆腐用奶多于奶粉用奶。生产奶豆腐用奶取自于本地岗更黄牛和草原蒙古红牛,它们的产奶量仅及高产奶牛的一半甚至偏低,而牧民生产奶豆腐至今未用“改良”牛牛奶。在内蒙古草原出产奶豆腐的牧区并不普遍,基本以克什克腾草原为中心,东边包括赤峰市的巴林草原、阿鲁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包括锡林郭勒盟的正兰旗、东西乌珠穆沁草原。克什克腾奶豆腐一向以正宗块大(中常每块1.5公斤,极大者7—8公斤)、软嫩筋强,乳色正、乳香纯、口感好、易存贮为口碑。
据《热河经棚县志•卷十九•物产》中载:“乳酥饼即清查慎行诗中之银饼。今称奶皮子,其元白珽诗中之元玉奖,为今之森胡卢(蒙语),又有奶豆腐、奶渣滓,均为大宗食品。”可见,即使在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清末民初,克什克腾草原传统奶食品都一直保持着传统特色和相当产量,当地人也一直保留着食用传统奶食品的习惯。
据《克什克腾旗志》记述,克什克腾草原上的奶食品“质压群芳”是因为应昌府是元朝行宫,更是元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的末代皇都,宫廷乳食品(尤其奶豆腐)制作方法流传到民间形成传统,并得以发展,这是采用的民间说法。据《元史•本纪•顺帝十》记:元至正28年(公元1368年)9月“丙寅,帝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议避兵北行。失列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者赵伯颜不花等谏,以为不可行。不听。伯颜不花恸哭谏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卒不听,至夜半开建德门北奔。……”“后一年,帝驻于应昌府;又一年,四月丙戍,帝因痢疾殂于应昌。”“五月癸卯,大明兵袭应昌府,皇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并宝玉皆被获,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从十数骑遁。”《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也印证了此事: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丙戍元帝崩于应昌,子爱猷识理达腊嗣。”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于“正月甲戍,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应昌。”“五月甲辰,李文忠克应昌,元嗣军北走,获其子买的里八剌,降五万余人。穷追至北庆州不及而还。”离开大都,回归草原,是惠宗经过深思熟虑后下的决心。在明信使送达招降书时,他诗复《答明王》:“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由此可知,北回草原,选择应昌很可能是做过准备的,绝不是落荒而避。那么带上后宫内侍厨艺是很可能的,因而宫庭奶食品制作方法传到克什克腾草原民间既有可能也有时间,但这不是决定因素,更不可能单是制作方法方面的原因就能使一宗食品获得完善的制作工艺,形成稳定的饮食习惯而弥久不衰。
当我们注目克什克腾草原的“人杰地灵”时,我们会看到另一种更大的可能,德山先生在《元代交通史》中说:“鱼儿泊驿路是靠近岭北行省的第一大枢纽站。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克什克腾旗达赖诺尔西南四华里处。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已成驿站。人烟聚落,有以耕钓为业,是成吉思汗近亲姻族弘吉剌部的封地,是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夫人以及元朝十代皇后的娘家。至元七年(1270年)建城邑置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府为应昌路。”一个重要交通要塞,其相对繁荣发达是顺理成章的事;“元朝十代皇后的娘家”,女人出类拔萃、心灵手巧、钟灵毓秀。还有一个小佐证:关于“克什克腾”,汉译有“福地”、“幸福”、“宿卫”、“近卫亲军”、“出御林军的地方”等,比较准确的译意应是“出汗(皇)亲近侍福贵之人的地方”。这些都展示着克什克腾草原“人杰”的一面。克什克腾草原万顷平畴,达里诺尔是内蒙古第二大淡水湖,还有岗更湖、多伦湖两个姊妹湖相连,有四条河注水入湖,草原上大小湖泊数十个,丰沛的水源使草原的草丰畜肥、民康物阜、富庶一方。在岗更湖周围土产一种岗更黄牛,在上世纪50、6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曾作为草原良种牛在全自治区进行推广,以及草原蒙古红牛都是著名的良种肉奶兼用牛。这些应该说是“地灵”的重要一面。我们可以想见,在一朝自然经济的元代时、在一方“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在一般衣食无忧的游牧民族里,在海拔1000—1100米高度的草原上,在夏秋季从没有骤然闷热、高强酷暑的气候条件下,生产了大量牛奶,大量牛奶存贮在奶缸奶筒里,不舍得、不可能随便倒掉时,牛奶自然发酵、自然酸化,沉积凝块,为了不让它白白毁掉,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自然想到把奶块捞起放在布袋滤净水分,放到锅中加热煮熟以防霉变,加热时,为了防止锅底变糊,便不停搅拌,后出锅放到容器里。这不就是奶豆腐的加工工艺吗?多年的工艺经验世代言传身教,精益精湛;抑或又借鉴了宫庭奶食品制作的一些工艺技术,技艺日臻完善。食品的营养美味,工艺技术的臻于完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养育着一方蒙古族儿女。
今天,在克什克腾草原,奶豆腐已被开发成系列菜肴,如拔丝奶豆腐、夹沙奶豆腐、蜜汁奶豆腐、果融奶豆腐……,在克旗庄重的宴客大席中,拔丝奶豆腐是贵重的“压轴菜”。在奶制品系列开发如火如荼的市场上,克什克腾草原的传统奶食品不仅没有销声和逊色,相反越发受到青睐,不仅蒙古族保留了早餐喝奶茶吃奶食品的习俗,许多城乡生活条件允许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家庭也已形成了喝奶茶、吃奶食品的餐饮习惯,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也将其作为特色食品购买,蒙古族传统奶食品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送上福祉。
来到内蒙古克什克腾草原,人们发现,这里的蒙古族男人高大强悍、健壮威武;女人身手强健敏捷,脸色微黑透红,天然胭脂;且男女个个牙齿齐整匀密、洁白如玉。蒙古族牧民身手夭矫,应该说,传统奶食品功不能没。
在克什克腾草原,多数牧民的生活习惯是早起挤完牛奶,把牛羊马赶放牧场吃草、回手收拾干净棚圈后,方去烧茶、喝早茶。喝茶时,主要吃些奶食品。喝罢吃完届近中午。晚上,牲畜返圈入棚,人忙完活计后,再做晚饭。吃一餐面食或米饭。可以说,牧民的饮食有一半为奶食品。
克什克腾草原的奶食品,不仅保留着蒙古族奶食品的传统特色,而且代表着蒙古族传统奶食品的最高水准和成就。它品质优良,种类丰富。
至今保留食用的传统奶食品主要有奶嚼口、奶皮子、奶油、奶豆腐、奶渣滓、酸奶汁、奶酒和奶茶、炒米等;尤其是奶豆腐,是当地牧民的主食。
奶嚼口(“嚼口”,蒙语,汉音译;习惯前加“奶”字,谓“奶嚼口”),是大量牛奶在容器中发酵后,自然漂浮在上层的乳白色稠状油质品。用它加入炒米、白糖拌匀即成一种香郁好吃、喜嚼耐饥的特色小吃;可用作食用油煮汤下面;也可放入奶茶中饮用。奶嚼口用文火加热,即分离出黄油,蒙语谓“沙拉陶苏”;其余酸奶蛋白凝结成块,取出滤汁或加入炒米即做成酸油或米酸油,蒙语谓“查干陶苏”,黄油和酸油统称为奶油。奶皮子,是奶液煮沸用勺反复扬汁而结成的饼状油皮,一般成品筷子般薄厚,味香酥甜,也称乳酥饼,蒙语谓“乌鲁木”。酸奶汁,用取出制作奶豆腐的发酵奶块后的清汁加鲜奶烧制而成,味道酸甜可口,有开胃、醒酒作用。奶渣滓,是制作奶豆腐提取了块料后的液滓或烧奶酒后相当酒糟的汁渣,甜酸或微酸,干燥后耐咀嚼,是妇女、儿童的零食,也是醒酒的佳品,蒙语谓“阿若勒”。
奶酒,用制作奶豆腐后剩下的汁液酿造蒸溜而制成,乳香飘逸而无白酒的辛辣味,是很好的保健饮品,如诗所称“味似融甘露,香凝酿醴泉”,蒙语谓“马利爱勒嗬”。
奶茶,蒙语“苏太切(平声)”,当地旧称阿布嘎茶。即是蒙古族的基本饮品和食品,也是待客礼品。先将砖茶(一种压制成砖状的粗茶)放在水中熬成红褐色茶水,清除尽废叶,加入炒制小米、牛奶(或奶粉)、食盐等兑制而成;饮时,再加入奶油、奶嚼口、奶皮子、奶豆腐、炒米(是用糜子即稷加工的专用米,蒙语谓“霍勒僧巴达”)、白糖等;奶茶既有乳香浓郁、香甜可口、解渴充饥,又有提神、开胃的功效。
奶豆腐,蒙语谓“胡鲁达”。是牛奶在缸或筒之类容器中经自然发酵,出现结块后,将结块(酸化奶蛋白)取出滤水后,在锅中经适当加热、煮熬、搅拌而盛放在木制模具中定型的奶制品。其品质、口感优劣,在牛奶发酵的程度、煮熬的温度和搅拌掺和的适度上很有讲究,技术要求较高。奶豆腐乳香浓郁、乳白软嫩、强筋耐嚼、口感独特,放在奶茶中受热,品质越好的奶豆腐越“筋道”耐嚼,细嚼能听到牙齿和它摩擦的“吱呀”声,相似嚼口香糖时的口感弹性,但没有口香糖的黏粘性,它不粘牙而易嚼并有爽滑感;凉食似薯类,香甜软“面”。是非常延饱耐饿的“点心”。
生产奶豆腐所用牛奶的品质、自然环境、技术工艺要求都较高,且生产同等重量的奶豆腐和奶粉,奶豆腐用奶多于奶粉用奶。生产奶豆腐用奶取自于本地岗更黄牛和草原蒙古红牛,它们的产奶量仅及高产奶牛的一半甚至偏低,而牧民生产奶豆腐至今未用“改良”牛牛奶。在内蒙古草原出产奶豆腐的牧区并不普遍,基本以克什克腾草原为中心,东边包括赤峰市的巴林草原、阿鲁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包括锡林郭勒盟的正兰旗、东西乌珠穆沁草原。克什克腾奶豆腐一向以正宗块大(中常每块1.5公斤,极大者7—8公斤)、软嫩筋强,乳色正、乳香纯、口感好、易存贮为口碑。
据《热河经棚县志•卷十九•物产》中载:“乳酥饼即清查慎行诗中之银饼。今称奶皮子,其元白珽诗中之元玉奖,为今之森胡卢(蒙语),又有奶豆腐、奶渣滓,均为大宗食品。”可见,即使在朝代更迭、战乱频仍的清末民初,克什克腾草原传统奶食品都一直保持着传统特色和相当产量,当地人也一直保留着食用传统奶食品的习惯。
据《克什克腾旗志》记述,克什克腾草原上的奶食品“质压群芳”是因为应昌府是元朝行宫,更是元惠宗(顺帝,妥欢贴睦尔)的末代皇都,宫廷乳食品(尤其奶豆腐)制作方法流传到民间形成传统,并得以发展,这是采用的民间说法。据《元史•本纪•顺帝十》记:元至正28年(公元1368年)9月“丙寅,帝御清宁殿,集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议避兵北行。失列门及知枢密院事黑厮、宦者赵伯颜不花等谏,以为不可行。不听。伯颜不花恸哭谏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卒不听,至夜半开建德门北奔。……”“后一年,帝驻于应昌府;又一年,四月丙戍,帝因痢疾殂于应昌。”“五月癸卯,大明兵袭应昌府,皇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并宝玉皆被获,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从十数骑遁。”《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也印证了此事: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丙戍元帝崩于应昌,子爱猷识理达腊嗣。”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于“正月甲戍,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雁门趋和林。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应昌。”“五月甲辰,李文忠克应昌,元嗣军北走,获其子买的里八剌,降五万余人。穷追至北庆州不及而还。”离开大都,回归草原,是惠宗经过深思熟虑后下的决心。在明信使送达招降书时,他诗复《答明王》:“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由此可知,北回草原,选择应昌很可能是做过准备的,绝不是落荒而避。那么带上后宫内侍厨艺是很可能的,因而宫庭奶食品制作方法传到克什克腾草原民间既有可能也有时间,但这不是决定因素,更不可能单是制作方法方面的原因就能使一宗食品获得完善的制作工艺,形成稳定的饮食习惯而弥久不衰。
当我们注目克什克腾草原的“人杰地灵”时,我们会看到另一种更大的可能,德山先生在《元代交通史》中说:“鱼儿泊驿路是靠近岭北行省的第一大枢纽站。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克什克腾旗达赖诺尔西南四华里处。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已成驿站。人烟聚落,有以耕钓为业,是成吉思汗近亲姻族弘吉剌部的封地,是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夫人以及元朝十代皇后的娘家。至元七年(1270年)建城邑置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府为应昌路。”一个重要交通要塞,其相对繁荣发达是顺理成章的事;“元朝十代皇后的娘家”,女人出类拔萃、心灵手巧、钟灵毓秀。还有一个小佐证:关于“克什克腾”,汉译有“福地”、“幸福”、“宿卫”、“近卫亲军”、“出御林军的地方”等,比较准确的译意应是“出汗(皇)亲近侍福贵之人的地方”。这些都展示着克什克腾草原“人杰”的一面。克什克腾草原万顷平畴,达里诺尔是内蒙古第二大淡水湖,还有岗更湖、多伦湖两个姊妹湖相连,有四条河注水入湖,草原上大小湖泊数十个,丰沛的水源使草原的草丰畜肥、民康物阜、富庶一方。在岗更湖周围土产一种岗更黄牛,在上世纪50、6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曾作为草原良种牛在全自治区进行推广,以及草原蒙古红牛都是著名的良种肉奶兼用牛。这些应该说是“地灵”的重要一面。我们可以想见,在一朝自然经济的元代时、在一方“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在一般衣食无忧的游牧民族里,在海拔1000—1100米高度的草原上,在夏秋季从没有骤然闷热、高强酷暑的气候条件下,生产了大量牛奶,大量牛奶存贮在奶缸奶筒里,不舍得、不可能随便倒掉时,牛奶自然发酵、自然酸化,沉积凝块,为了不让它白白毁掉,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自然想到把奶块捞起放在布袋滤净水分,放到锅中加热煮熟以防霉变,加热时,为了防止锅底变糊,便不停搅拌,后出锅放到容器里。这不就是奶豆腐的加工工艺吗?多年的工艺经验世代言传身教,精益精湛;抑或又借鉴了宫庭奶食品制作的一些工艺技术,技艺日臻完善。食品的营养美味,工艺技术的臻于完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养育着一方蒙古族儿女。
今天,在克什克腾草原,奶豆腐已被开发成系列菜肴,如拔丝奶豆腐、夹沙奶豆腐、蜜汁奶豆腐、果融奶豆腐……,在克旗庄重的宴客大席中,拔丝奶豆腐是贵重的“压轴菜”。在奶制品系列开发如火如荼的市场上,克什克腾草原的传统奶食品不仅没有销声和逊色,相反越发受到青睐,不仅蒙古族保留了早餐喝奶茶吃奶食品的习俗,许多城乡生活条件允许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家庭也已形成了喝奶茶、吃奶食品的餐饮习惯,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也将其作为特色食品购买,蒙古族传统奶食品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送上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