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志鉴论坛)地方志机构要避免边缘化
  •     地方志机构作为政府主管地方志事业的组织机构,必须解决好社会参与、社会服务问题,力避边缘化。所谓边缘化,就是向人或事物发展非主流的方向移动、变化;地方志机构的边缘化,则是指地方志事业丢失了其社会舞台上应有的角色位置。要力避地方志机构边缘化,就必须强调地方志的事业性,增强地方志的公益性,突显地方志的智库性。
      必须指出的是,地方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平台,是一个区域、一个行业最权威、最丰富的信息库、思想库和智囊库。其平台位置的高矮升降,不但决定着社会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宏观性,而且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区域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对于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平台来说,倘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长处,不能起到相应的宏观智库作用,则其平台优势必将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而逐步被消解、被遗忘。如果一个相对较高的政府信息平台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则基层社区的民间信息平台,将以其非权威性、非公益性的特点发挥相应的替代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信息资源的保有已不再由政府垄断,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将更多地仰赖社会化,而作为政府宏观管理和整律社会信息资源的地方志机构,必须在政府机构的权威性、公益性和民间平台的自由性、随意性之间寻找平衡,寻找社会职能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地方志机构就必须解决好可持续发展问题,避免机构边缘化倾向。
      其一,地方志机构的公益服务程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密切相关。行话说:“作为决定地位”。目前,我国地方志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逐步被边缘化、角落化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地方志所集纳的社会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各地、各行业对地情信息的挖掘力度和整合强度与日俱增,但一些地方志机构社会参与意识欠缺,公益服务功能下降,直接导致其在社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方面话语乏力;另一方面,党政机关、社会各界迫切需要综合地情信息的有力支持,与地方志机构大参谋、大助手、大智囊角色的实际矮化,特别是与地情信息成果相捆绑的地情专家队伍建设的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地方志机构在社会舞台中扮演角色的边缘化。我们要遏止这种边缘化倾向,就必须聚合内力,形成整体,发挥其对外作用的规模效应。仅有个别专家,少量人才,构不成规模效应;单纯眼睛向内、片面发展,提不出发展课题;而长期疏失互动,浮于青萍,更无法凸现行业魅力。要克服这些问题,就要在社会服务方面,抓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度极高的重大社会课题,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通过科学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使地方社会信息立体化、鲜活化和可持续化。
      其二,地方志资源的宣传力度,也是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密切互动的。地方志机构要善于抓媒体,抓宣传,抓主动出击和切题服务。地方志的信息资源,具有基础性的特征。这种基础性的形成,需要地方志工作者的辛苦挖掘,需要从资料搜集、信息整合和编纂方式等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其学术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地方志事业的工作方向,也绝不是简单为后人积累信息资源,而是要高度重视资源的活化应用。所谓地方志资源的活化应用,说道底,就是指适应党政决策、社会需要的现实应用。地方志资源的活化应用,也是展现其科学性和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渠道。为了做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强调信息资源的选择宣传。基础资源是多样的,但现实应用是要有选择的,只有将其基础建设和选择宣传有机协调起来,地方志的触媒效应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地方志事业的不可或缺性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另外,在地方志与各种媒体的互动方面,也要重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互动结合。电视属于强势社会媒体,可以在社会参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优势;报刊属于传统平面媒体,可以在信息稳定和科学宣传方面发挥优势;而网络媒体作为最时新的互动媒体,可以在信息的立体集成和系统整理方面发挥优势。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注意信息话题的选择宣传,就能够加大地方志事业的社会公益化步伐。
      其三,地方志事业要规避边缘化,就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强化课题意识,注意思考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需要密切相关的重大学术命题。目前,各地地方志机构作为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政府机构,其事业性和管理性之间仍然存在现实的矛盾。就其管理职能来说,必须实行修纂互动。其中“修”指监督,而“纂”指编纂,地方志机构的行政职能正体现在两者的结合作用之上。就其学术职能来说,应该做到编审互动。编是一种学术行为,审也是一种学术行为。仅仅掌握审定权力而不懂得行业规范,就不能保障地方志的整体学术质量。地方志的基础学术质量,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对于地情知识的原创性追求,必须在整个资料挖掘、编纂处理和科学审定等方面加以贯彻。愈是具有原创性和先进性的社会信息资源,愈是具有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社会服务效用。问题在于,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深化,尤其是大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和完善,社会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地方志机构的公益性和资源性特征也将进一步凸显,要解决其修志机构的边缘化问题,就必须大力强化其事业性和资源性特征。否则,地方志机构的“政籍”和“学籍”,也将迷失在非权威化、非公益化的里程之中,从而导致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话语平台,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冲击下丧失掉话语权。当然,对于地方志本身的理论建设,诸如地方志事业的导源、功能和保藏问题,对于地方志学科的体系建设、质量保障和科学应用问题,以及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卓具个性的记忆遗产的申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等,也都构成了当前地方志理论探索的核心话题。
      其四,地方志机构要避免边缘化,就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在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同时,需要有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一切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制度建设包括了事务性制度和政务性制度两种。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是地方志机构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公务员综合考核制度的建立,也能促使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单纯按照公务员法规进行管理,还不能完全体现地方志事业的自身特点。地方志机构的事业性和学术性诉求,使其在遵循学术规范、体现科学道德方面,有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话语空间。尤其是地方志机构要发挥其社会智囊和公益服务作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开放服务制度。地方志信息应用的活化特点,以及担荷此一资源的专家队伍建设,也要求我们对地方志机构给予必要的制度支持。因此,这种智库建设也应当成为我国地方志事业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地方志机构要避免边缘化
  •     地方志机构作为政府主管地方志事业的组织机构,必须解决好社会参与、社会服务问题,力避边缘化。所谓边缘化,就是向人或事物发展非主流的方向移动、变化;地方志机构的边缘化,则是指地方志事业丢失了其社会舞台上应有的角色位置。要力避地方志机构边缘化,就必须强调地方志的事业性,增强地方志的公益性,突显地方志的智库性。
      必须指出的是,地方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平台,是一个区域、一个行业最权威、最丰富的信息库、思想库和智囊库。其平台位置的高矮升降,不但决定着社会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宏观性,而且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区域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对于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平台来说,倘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长处,不能起到相应的宏观智库作用,则其平台优势必将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而逐步被消解、被遗忘。如果一个相对较高的政府信息平台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则基层社区的民间信息平台,将以其非权威性、非公益性的特点发挥相应的替代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信息资源的保有已不再由政府垄断,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也将更多地仰赖社会化,而作为政府宏观管理和整律社会信息资源的地方志机构,必须在政府机构的权威性、公益性和民间平台的自由性、随意性之间寻找平衡,寻找社会职能和服务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地方志机构就必须解决好可持续发展问题,避免机构边缘化倾向。
      其一,地方志机构的公益服务程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密切相关。行话说:“作为决定地位”。目前,我国地方志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逐步被边缘化、角落化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地方志所集纳的社会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各地、各行业对地情信息的挖掘力度和整合强度与日俱增,但一些地方志机构社会参与意识欠缺,公益服务功能下降,直接导致其在社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方面话语乏力;另一方面,党政机关、社会各界迫切需要综合地情信息的有力支持,与地方志机构大参谋、大助手、大智囊角色的实际矮化,特别是与地情信息成果相捆绑的地情专家队伍建设的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也导致了地方志机构在社会舞台中扮演角色的边缘化。我们要遏止这种边缘化倾向,就必须聚合内力,形成整体,发挥其对外作用的规模效应。仅有个别专家,少量人才,构不成规模效应;单纯眼睛向内、片面发展,提不出发展课题;而长期疏失互动,浮于青萍,更无法凸现行业魅力。要克服这些问题,就要在社会服务方面,抓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度极高的重大社会课题,有效地组织社会力量,通过科学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使地方社会信息立体化、鲜活化和可持续化。
      其二,地方志资源的宣传力度,也是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密切互动的。地方志机构要善于抓媒体,抓宣传,抓主动出击和切题服务。地方志的信息资源,具有基础性的特征。这种基础性的形成,需要地方志工作者的辛苦挖掘,需要从资料搜集、信息整合和编纂方式等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其学术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地方志事业的工作方向,也绝不是简单为后人积累信息资源,而是要高度重视资源的活化应用。所谓地方志资源的活化应用,说道底,就是指适应党政决策、社会需要的现实应用。地方志资源的活化应用,也是展现其科学性和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渠道。为了做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强调信息资源的选择宣传。基础资源是多样的,但现实应用是要有选择的,只有将其基础建设和选择宣传有机协调起来,地方志的触媒效应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地方志事业的不可或缺性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另外,在地方志与各种媒体的互动方面,也要重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互动结合。电视属于强势社会媒体,可以在社会参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优势;报刊属于传统平面媒体,可以在信息稳定和科学宣传方面发挥优势;而网络媒体作为最时新的互动媒体,可以在信息的立体集成和系统整理方面发挥优势。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注意信息话题的选择宣传,就能够加大地方志事业的社会公益化步伐。
      其三,地方志事业要规避边缘化,就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强化课题意识,注意思考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需要密切相关的重大学术命题。目前,各地地方志机构作为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政府机构,其事业性和管理性之间仍然存在现实的矛盾。就其管理职能来说,必须实行修纂互动。其中“修”指监督,而“纂”指编纂,地方志机构的行政职能正体现在两者的结合作用之上。就其学术职能来说,应该做到编审互动。编是一种学术行为,审也是一种学术行为。仅仅掌握审定权力而不懂得行业规范,就不能保障地方志的整体学术质量。地方志的基础学术质量,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对于地情知识的原创性追求,必须在整个资料挖掘、编纂处理和科学审定等方面加以贯彻。愈是具有原创性和先进性的社会信息资源,愈是具有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社会服务效用。问题在于,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深化,尤其是大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和完善,社会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地方志机构的公益性和资源性特征也将进一步凸显,要解决其修志机构的边缘化问题,就必须大力强化其事业性和资源性特征。否则,地方志机构的“政籍”和“学籍”,也将迷失在非权威化、非公益化的里程之中,从而导致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话语平台,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冲击下丧失掉话语权。当然,对于地方志本身的理论建设,诸如地方志事业的导源、功能和保藏问题,对于地方志学科的体系建设、质量保障和科学应用问题,以及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卓具个性的记忆遗产的申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等,也都构成了当前地方志理论探索的核心话题。
      其四,地方志机构要避免边缘化,就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在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同时,需要有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一切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制度建设包括了事务性制度和政务性制度两种。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是地方志机构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公务员综合考核制度的建立,也能促使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单纯按照公务员法规进行管理,还不能完全体现地方志事业的自身特点。地方志机构的事业性和学术性诉求,使其在遵循学术规范、体现科学道德方面,有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话语空间。尤其是地方志机构要发挥其社会智囊和公益服务作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开放服务制度。地方志信息应用的活化特点,以及担荷此一资源的专家队伍建设,也要求我们对地方志机构给予必要的制度支持。因此,这种智库建设也应当成为我国地方志事业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