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史海钩沉】呼和浩特一隅的五个传说
  •  

    一、王昭君美丽的故事与传说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之说,并把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的是西施,闭月指的是貂蝉,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而落雁呢,就是王昭君。为什么把王昭君比喻成落雁呢?原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昭君出塞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因此昭君便有了落雁的美称。比起其他三位美女来,昭君不仅美丽而且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做出过重大贡献,所以在各族人民中关于昭君的传说数不胜数。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秭归县),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后宫的级别是待诏,地位是比较低的。

    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为什么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呢?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把自己画漂亮些。昭君对毛延寿索贿的做法非常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得罪了他。于是,毛延寿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在当时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国君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京城长安朝见汉元帝,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听了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请求。王昭君自愿出塞,决定远嫁匈奴。但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时,发现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后汉书·南匈奴传》),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汉元帝见到王昭君比画上的像要美上千倍,但皇帝金口玉言,不能反悔,只好让王昭君和呼韩邪结婚了。

    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双方来说都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宁胡就是使匈奴民族安宁的意思,阏氏即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的汉墓和包头市的汉墓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文物中,说明秦汉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和呼韩邪单于的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青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从此塞外便有了五谷杂粮,她还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

    后来过了好多年,一天夜里,突然天上闪过一道红光,接着是一声巨响,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平地里长出了一座土山,山顶上飘浮着五彩祥云……老百姓们传说:这是昭君完成了玉皇大帝交给她的使命,回到天上了。这座土山就是现在的昭君墓。

    昭君和亲后,呼韩邪单于视昭君为掌上明珠,宠爱异常。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位公主,长女名叫须卜居次,次女名叫当于居次。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了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所以她的事迹被千百年来传颂。

     

    二、杨六郎射在大青山上的定边神箭

     

    呼和浩特境内的阴山山脉叫大青山,在风光秀丽的大青山里有一条哈拉沁沟,历史上这条沟里有过许多寺庙,七大召之一的尊胜寺和关帝庙、乾通寺曾经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不绝,但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这些寺庙也走向了衰败。可是沟内的料木山上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却世世代代经久不衰——这就是杨六郎射出的定边神箭

    料木山山高林密,峭壁突兀,各种树木极多,所以当地人称这座山为料木山。现代著名蒙古族作家李准曾经登上料木山顶极目远眺,感叹此山的雄伟和壮观,挥笔写下了了目山庄四个大字。

    在料木山上有一处非常神奇的地方,有一支一丈二尺高,顶端有一大铁镞的直插在坚硬的山岩中,令人称奇不已……这就是杨六郎射在大青山上的定边神箭

    北宋时期,辽国频频侵犯中原,杨家将中最著名的三关大帅杨六郎镇守在雁门关一带,抵御着辽国的入侵。杨六郎除了加强关隘的防范之外,还在一些要道上设有绊马索、铁蒺藜等物,常常让入侵的辽兵吃尽了苦头。为了攻破宋军的阵地,辽国元帅韩昌亲自率兵来犯,但双方交战数月,韩昌还是不敌杨六郎,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为了避免杨六郎乘机追击,韩昌想了一个办法,他派使者给杨六郎送来一封信,说愿意与宋军罢兵讲和,今后互不侵犯。杨六郎答应了韩昌的请求,但他强烈要求韩昌归还辽国侵占的宋国土地。韩昌心理虽然不愿意,但迫于失败的处境,就假惺惺地答复杨六郎说:本帅可以让杨元帅射三箭,三箭之内的土地全归你宋国了。他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心理却暗暗想:就算你杨六郎的箭术再高明,你又能射多远了呢?韩昌原本以为杨六郎根本就不会答应他提的这个条件,没想到的是,杨六郎连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下来。韩昌暗自高兴,以为杨六郎中计了。到了约定射箭的这一日,只见杨元帅站在雁门关,向西北方向弯弓搭箭,奋力射出两箭,只见长箭飞一般地射向远方,转瞬即逝。杨六郎对韩昌说:本帅射两箭足矣,吾箭已至大青山!宋辽双方立即派兵向西北方向寻找,结果,第一箭射在了一个叫井儿梁的地方,而第二箭竟然射在了千里之外大青山的料木山上,箭头直插山石间,两国将士无不惊叹杨元帅的神力。韩昌只好自认倒霉,宋辽遂以大青山为两国界线。

    其实,所谓的只是一根顶部安有铁犁铧一丈多长的松椽而已。无论辽兵如何使劲儿拔,这支箭就是只摇晃却拔不出来。那么,这支真的就是杨六郎射到这里的吗?显然不是。原来射箭退敌是杨六郎定下的妙计。就在双方达成协议的当天,杨元帅就派了大将孟良连夜快马加鞭赶到料木山上,将这支安插在山上岩石的缝隙里的。按照双方的协议,杨六郎的箭射到哪里,辽兵就将那里的土地归还宋国。看到杨六郎有如此高超的箭术,韩昌服输了,并表示只要是杨六郎镇守边关,他就永远也不再侵犯宋国的边界。

    从此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这宋辽的边境地区一直平安无事。于是,民间就有了六郎站在雁门关,一箭射在大青山的传说和歇后语六郎的箭——干摇不动。至今,这只巨大的箭仍插在料木山的岩石中,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三、康熙皇帝在归化城留下的传说

     

    康熙皇帝在归化城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留下了许多传说。

    呼和浩特大召前的玉泉井,被誉为九边第一泉。据传说,康熙皇帝未到归化城前,此处并无井水。康熙皇帝路过大召时,过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此后才有了玉泉井。因为传说是康熙皇帝御马踏出之泉,所以玉泉井又有御泉井之说。

    自从大召前有了玉泉井后,来玉泉井汲水者,从早晨到夜晚几乎无片刻休止,经常见各式各样的水桶排成长龙等候打水。夜深之后,则是各家茶馆、茶摊来汲水。不少人家安放两口水缸,一口盛放甜水(玉泉井水)饮用,一口盛放其它井水作洗涮用。谁家来了稀客,先要敬上玉泉井水泡的茶;妇女生育后,常用玉泉井水熬稀粥喝;朋友们聚餐喝酒多了,也要用玉泉井水泡茶用以解酒。甚至民间传说玉泉井水能治百病。

    另一个与康熙皇帝有关的传说是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古画《月明楼》。

    月明楼传说是大召前街的一座豪华酒楼兼戏馆子,古画画得就是该酒楼。现在在大召前街还有此酒楼,当然不是过去的月明楼,而是后来照古建筑重新建的。

    《月明楼》的画面上共有一百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传说画面上的主要人物都有名有姓,从而为此画增加了神秘的色彩。画面的内容主要是:正中的二楼戏台上,梨园弟子正在演出,客人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看戏。突然楼内发生了骚动,原来是康熙来归化城后,微服私访大召前街,顺便到月明楼就餐,酒足饭饱后,正欲离去……店主恶霸安三泰,见康熙雍容华贵,又是外乡人,顿起歹意,想要讹诈。他唆使手下人,口出狂言,强行要八两三钱银子,并声称不给钱,就要剥脱衣服,扣留马匹,而康熙身上没带那么多钱……正在危难之际,月明楼的小伙计刘三看不惯主人的敲诈行为,挺身而出,护住了康熙,并提出,用自己一年的工钱,替客人付款……

    画卷再现了清代归化城大戏馆子的面貌——楼内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装饰得华丽气派,喝茶、吃饭、饮酒、看戏者,身着长袍马褂的居多,还有头戴红缨帽的官员,短衣襟小打扮者寥寥无几。画中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形象,康熙身着红色长袍,在底层大堂上进退两难;堂倌刘三站在他的左面,正在仗义执言;安三泰撸胳膊挽袖子,凶相毕露;几个狂徒,有的赤裸背膀,正欲大打出手,有的怒目攥拳,跃跃欲试;食客们有的拦挡狂徒,平息事态,有的莫名其妙,露出惊诧的目光;有的凑在一起,谈兴正浓,尚不知晓这突发事件……100多个人物,衣着不同,神态各异,人各一面。

    与康熙皇帝有关的传说还有呼和浩特的地方风味食品——烧麦。

    烧麦人称玻璃饺子,其外形,晶莹透明,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用筷子夹起来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清香爽口,味浓而不腻。

    归化城烧麦是谁发明的?种种传说很多。传说最广的是月明楼的小伙计刘三发明的。刘三开始是做天津包子,掌柜安三泰给的工钱很低,于是刘三提出在每桩包子出笼后,下一桩包子还没上笼前,自己捎带蒸几笼包子卖。为了留住这个手艺高的厨子,安三泰只好答应了。于是,刘三在天津包子的基础上,发明了这皮薄、馅精的小包子。由于蒸二笼包子之间间隔的时间很短,刘三等安三泰第一笼的包子一出笼,就飞快地拿起皮子包上馅,连口都来不及捏就放进了笼里,旺火蒸几分钟就出了笼,没有耽误安三泰的第二笼包子。这小包子出笼满堂香,吃在嘴里更香,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食客。大家说,你这比包子还好看还好吃的叫什么呀,不能也叫包子吧?刘三一想,自己发明的这食品只是在给安三泰打工时捎带做的、卖的,就随口说道:这叫捎卖’”。于是,捎卖之名就传开了。后来有人觉得这小包子的边稍皱折如花,就又将其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稍美丽之意。再后来,由于捎卖是由小麦面粉做成的,人们又将其称为了烧麦

    后来,康熙回到京城以后,把刘三也调到了北京,要封他四品官。刘三认为自己不是当官的料,请求皇帝赐他一处店铺,开个捎卖馆。康熙同意了。于是归化城的捎卖就落户到了北京,并很快就誉满京城并传到了天津一带。

    刘三到了北京,但他发明的烧麦在呼和浩特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呼和浩特几百年来名驰遐迩的风味食品。

     

    四、慈禧太后与呼和浩特落凤街的传说

     

    慈禧太后(1835—1908年),满族,叶赫那拉氏。慈禧从清咸丰元年(1851年)十六岁时被选入宫,在清宫中度过了五十七个春秋,是清朝末年在中国政坛上呼风唤雨、闻名中外的大清皇太后。有关慈禧垂帘听政的故事史料记载很多,但她入宫前十六年的有关情况史料上基本没有记载。慈禧出生于何地?十六岁前在哪里度过其童年和少女时代?只有大量的民间传说。

    慈禧生于何地?众说纷纭。有民间传说,慈禧太后出生于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的落凤街。落凤街,顾名思义是落下了凤凰,凤,非皇后莫属,就是连嫔妃也不敢使用。无而起此名,按大清律是大逆不道的叛逆罪,而此街名在清朝就有了,所以说,此传说可能不是空穴来风。因慈禧是镶黄旗人,也有传说慈禧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此传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还有说慈禧是满族叶赫那拉氏,所以出生于吉林省叶赫(今四平附近),此传说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根据。更有传说说慈禧出生于安徽或江苏省,因其父惠征在南方做过多年补不上缺的候补道,她随父亲寄寓江南,十六岁前一直在江南度过,这种传说也很盛行。不管慈禧出生在哪里,总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各种传说。

    有关慈禧在呼和浩特的传说是,慈禧的父亲惠征是京师满洲镶黄旗人,惠征于道光二十九年至咸丰二年曾在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做过官,任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道台,辖山西口外各厅(后改为县,即民国后的绥远省全境),其职务是仅次于省,而高于府、州、厅、县的二级行政区官员,官级是清朝的正四品。所以说慈禧并非是许多传说中的贫家女,而是家境殷实的官宦子弟。据说,慈禧童年和少女期就随父住在归绥道署内宅。光绪年间太仆寺卿高赓恩所撰修的《归绥道志》抄本残册中有圣迹一目,记有懿览亭之由来。所记叙的是,归绥道署内宅花园中有一六角亭,名树滋亭,可供休憩,因慈禧年幼时常在这里玩耍闲坐,所以在她贵为皇太后之后,历任道台便把树滋亭当作圣迹来对待,精心保护、修整。光绪十三年胡孚宸道台上任,为了巴结慈禧,便将此亭改名为懿览亭,因慈禧曾被封为懿妃,故起此名。所以说,慈禧是否生于呼和浩特如果还不能定论的话,但慈禧在呼和浩特生活过应该是没问题的。民国初年,归绥道台官邸改为学校,即现在的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历经岁月沧桑,原归绥道台官邸中的建筑及懿览亭都已荡然无存。

    慈禧太后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载淳,封懿妃。次年晋封贵妃。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咸丰帝病死在热河行宫,其遗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辅佐慈禧所生的六岁儿子载淳为帝。母随儿贵,慈禧被尊为慈禧太后,俗称西太后。慈禧利用权术发动政变,将八大臣的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戌。从此开始了她垂帘听政、大权独揽的时代。由于慈禧的专权,大部分清朝的高官显宦唯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了实际掌握政权的后党集团。慈禧也就成为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这个女人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从咸丰末年一直到宣统年,参与和掌握三朝皇帝的统治权。她一生嗜权如命,无比自私、固执且又不择手段。在她的统治下,清廷对外妥协退让,对内进行残酷的镇压。

    她既推行洋务运动,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由于她的专制,使一心梦想改革的光绪皇帝郁郁不得志,在压抑中度过了一生。在慈禧的统治下,清廷与帝国主义者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和领土,但她却恬不知耻地向帝国主义列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内,她则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先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了暂时稳定。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在中南海仪鸾殿驾崩,死前还害死了光绪皇帝。慈禧对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干了许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坏事,给中国封建统治的灭亡敲响了丧钟,写下了一页封建社会末期皇太后执政的闹剧,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五、蜈蚣坝的动人故事

     

    连接呼和浩特平原和大青山后山有一条蜿蜒盘桓十多里的交通要道,这条要道地处山区,穿行在悬崖峭壁之间,弯弯曲曲,十分险峻。因此路山道土色皆白,所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谓之白道。白道的最高处,郦道元称之为白道岭,是因为此路是几千年来从阴山南麓通往阴山北麓的必经之地,其两侧皆绿色青山,独中间险道为白色石灰质地层,所以郦道元称其为白道岭。白道岭历史上的名称很多,辽宋时称为渔阳岭,金代称为神马山,元代称为祁连山……直到明清时才称为蜈蚣坝。蜈蚣坝也是古战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曾在白道上修筑长城,修武练兵,以阴山为屏障,北拒林胡、楼烦。唐太宗贞观三年,大将李靖和李勣率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蜈蚣坝。

    关于蜈蚣坝由来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古时候,大青山中窜出来一条大蟒,盘踞在山头,危害当地百姓。一天,一个叫兰子的姑娘在山下放牧,被凶猛的大蟒吞吃了。兰子的未婚夫是位武艺高强的骑手,他得到这个消息,悲痛异常,发誓要为兰子报仇,为民除害。于是他带着武器骑着马在大青山里日夜寻找大蟒。在深山老林里,他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老道为他为民除害的勇气所感动,决心助他一臂之力,送给了他一张护身符,并嘱咐他说:要除大蟒非得有七只蜈蚣不可。第二天,骑手捉了七只蜈蚣,藏在刀鞘里,当他行进到蜈蚣坝顶时,突然一阵冷风平地而起,他的坐骑受惊,腾空长嘶。冷风过后,草木丛中窜出一条几丈长的大蟒,张开血盆大口,直向骑手扑来……骑手连忙拔出宝刀与之搏斗,正在搏斗得难分胜负时,七只蜈蚣也的一下从刀鞘中冲出,扑向大蟒的七窍,猛咬猛钻,大蟒措手不及,痛得满地翻滚,骑手乘机挥刀将大蟒砍成七段,为未婚妻报了仇,为民除了害。从此,蜈蚣坝上安全了,老百姓又开始放心地走这条大道了。后来,人们对骑手和蜈蚣勇斗大蟒的英雄气概赞不绝口,就将此坝改名为蜈蚣坝了。也有的人认为,因这条坝形似蜈蚣而得此名;还有人说,是辽金时期的萨满教称其为翁滚而演绎成此名的。

    蜈蚣坝海拔1600公尺,地势险要,山道崎岖,但因是一个交通要道,从古到今,几千年来,人畜货物几乎天天从这里通过,使其成为迎八方客商,过无数货物的重要交通要道。《绥远通志稿》记载,蜈蚣坝是通过大青山南北的必经之路:石径逼仄,不通方轨,自清嘉庆道光间,历经修治,始克车行,然山路崎岖,挽载维艰,且车马拥塞,时虞颠覆,而在天寒地冻之时,车辆屯集,进退两难,车夫守候而殭仆者比比也。充分说明了通过蜈蚣坝的危险和艰辛。时任绥远省警务处处长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经常接到蜈蚣坝发生交通事故的报告,心情异常沉重,为了排除险情,疏通道路,民国十五年,吉鸿昌亲自率领1000多名官兵,在蜈蚣坝上劈山开道,移石填沟,拓宽道路,苦干数月,历尽了艰险。工程竣工时,吉鸿昌将军亲笔题写了化险为夷四个大字,刻在了坝顶公路的岩石上。

    如今的蜈蚣坝早已变成了畅通无阻的通衢大道。

     

    (作者:呼和浩特日报社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史海钩沉】呼和浩特一隅的五个传说
  •  

    一、王昭君美丽的故事与传说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之说,并把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指的是西施,闭月指的是貂蝉,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而落雁呢,就是王昭君。为什么把王昭君比喻成落雁呢?原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昭君出塞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因此昭君便有了落雁的美称。比起其他三位美女来,昭君不仅美丽而且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做出过重大贡献,所以在各族人民中关于昭君的传说数不胜数。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秭归县),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后宫的级别是待诏,地位是比较低的。

    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为什么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呢?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把自己画漂亮些。昭君对毛延寿索贿的做法非常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得罪了他。于是,毛延寿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在当时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国君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京城长安朝见汉元帝,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听了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请求。王昭君自愿出塞,决定远嫁匈奴。但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时,发现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后汉书·南匈奴传》),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汉元帝见到王昭君比画上的像要美上千倍,但皇帝金口玉言,不能反悔,只好让王昭君和呼韩邪结婚了。

    昭君出塞和亲,对汉匈双方来说都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宁胡就是使匈奴民族安宁的意思,阏氏即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的汉墓和包头市的汉墓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文物中,说明秦汉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和呼韩邪单于的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青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从此塞外便有了五谷杂粮,她还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

    后来过了好多年,一天夜里,突然天上闪过一道红光,接着是一声巨响,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平地里长出了一座土山,山顶上飘浮着五彩祥云……老百姓们传说:这是昭君完成了玉皇大帝交给她的使命,回到天上了。这座土山就是现在的昭君墓。

    昭君和亲后,呼韩邪单于视昭君为掌上明珠,宠爱异常。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位公主,长女名叫须卜居次,次女名叫当于居次。

    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了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了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所以她的事迹被千百年来传颂。

     

    二、杨六郎射在大青山上的定边神箭

     

    呼和浩特境内的阴山山脉叫大青山,在风光秀丽的大青山里有一条哈拉沁沟,历史上这条沟里有过许多寺庙,七大召之一的尊胜寺和关帝庙、乾通寺曾经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不绝,但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这些寺庙也走向了衰败。可是沟内的料木山上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却世世代代经久不衰——这就是杨六郎射出的定边神箭

    料木山山高林密,峭壁突兀,各种树木极多,所以当地人称这座山为料木山。现代著名蒙古族作家李准曾经登上料木山顶极目远眺,感叹此山的雄伟和壮观,挥笔写下了了目山庄四个大字。

    在料木山上有一处非常神奇的地方,有一支一丈二尺高,顶端有一大铁镞的直插在坚硬的山岩中,令人称奇不已……这就是杨六郎射在大青山上的定边神箭

    北宋时期,辽国频频侵犯中原,杨家将中最著名的三关大帅杨六郎镇守在雁门关一带,抵御着辽国的入侵。杨六郎除了加强关隘的防范之外,还在一些要道上设有绊马索、铁蒺藜等物,常常让入侵的辽兵吃尽了苦头。为了攻破宋军的阵地,辽国元帅韩昌亲自率兵来犯,但双方交战数月,韩昌还是不敌杨六郎,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为了避免杨六郎乘机追击,韩昌想了一个办法,他派使者给杨六郎送来一封信,说愿意与宋军罢兵讲和,今后互不侵犯。杨六郎答应了韩昌的请求,但他强烈要求韩昌归还辽国侵占的宋国土地。韩昌心理虽然不愿意,但迫于失败的处境,就假惺惺地答复杨六郎说:本帅可以让杨元帅射三箭,三箭之内的土地全归你宋国了。他嘴上是这么说的,可心理却暗暗想:就算你杨六郎的箭术再高明,你又能射多远了呢?韩昌原本以为杨六郎根本就不会答应他提的这个条件,没想到的是,杨六郎连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下来。韩昌暗自高兴,以为杨六郎中计了。到了约定射箭的这一日,只见杨元帅站在雁门关,向西北方向弯弓搭箭,奋力射出两箭,只见长箭飞一般地射向远方,转瞬即逝。杨六郎对韩昌说:本帅射两箭足矣,吾箭已至大青山!宋辽双方立即派兵向西北方向寻找,结果,第一箭射在了一个叫井儿梁的地方,而第二箭竟然射在了千里之外大青山的料木山上,箭头直插山石间,两国将士无不惊叹杨元帅的神力。韩昌只好自认倒霉,宋辽遂以大青山为两国界线。

    其实,所谓的只是一根顶部安有铁犁铧一丈多长的松椽而已。无论辽兵如何使劲儿拔,这支箭就是只摇晃却拔不出来。那么,这支真的就是杨六郎射到这里的吗?显然不是。原来射箭退敌是杨六郎定下的妙计。就在双方达成协议的当天,杨元帅就派了大将孟良连夜快马加鞭赶到料木山上,将这支安插在山上岩石的缝隙里的。按照双方的协议,杨六郎的箭射到哪里,辽兵就将那里的土地归还宋国。看到杨六郎有如此高超的箭术,韩昌服输了,并表示只要是杨六郎镇守边关,他就永远也不再侵犯宋国的边界。

    从此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这宋辽的边境地区一直平安无事。于是,民间就有了六郎站在雁门关,一箭射在大青山的传说和歇后语六郎的箭——干摇不动。至今,这只巨大的箭仍插在料木山的岩石中,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三、康熙皇帝在归化城留下的传说

     

    康熙皇帝在归化城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留下了许多传说。

    呼和浩特大召前的玉泉井,被誉为九边第一泉。据传说,康熙皇帝未到归化城前,此处并无井水。康熙皇帝路过大召时,过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此后才有了玉泉井。因为传说是康熙皇帝御马踏出之泉,所以玉泉井又有御泉井之说。

    自从大召前有了玉泉井后,来玉泉井汲水者,从早晨到夜晚几乎无片刻休止,经常见各式各样的水桶排成长龙等候打水。夜深之后,则是各家茶馆、茶摊来汲水。不少人家安放两口水缸,一口盛放甜水(玉泉井水)饮用,一口盛放其它井水作洗涮用。谁家来了稀客,先要敬上玉泉井水泡的茶;妇女生育后,常用玉泉井水熬稀粥喝;朋友们聚餐喝酒多了,也要用玉泉井水泡茶用以解酒。甚至民间传说玉泉井水能治百病。

    另一个与康熙皇帝有关的传说是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古画《月明楼》。

    月明楼传说是大召前街的一座豪华酒楼兼戏馆子,古画画得就是该酒楼。现在在大召前街还有此酒楼,当然不是过去的月明楼,而是后来照古建筑重新建的。

    《月明楼》的画面上共有一百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传说画面上的主要人物都有名有姓,从而为此画增加了神秘的色彩。画面的内容主要是:正中的二楼戏台上,梨园弟子正在演出,客人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看戏。突然楼内发生了骚动,原来是康熙来归化城后,微服私访大召前街,顺便到月明楼就餐,酒足饭饱后,正欲离去……店主恶霸安三泰,见康熙雍容华贵,又是外乡人,顿起歹意,想要讹诈。他唆使手下人,口出狂言,强行要八两三钱银子,并声称不给钱,就要剥脱衣服,扣留马匹,而康熙身上没带那么多钱……正在危难之际,月明楼的小伙计刘三看不惯主人的敲诈行为,挺身而出,护住了康熙,并提出,用自己一年的工钱,替客人付款……

    画卷再现了清代归化城大戏馆子的面貌——楼内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装饰得华丽气派,喝茶、吃饭、饮酒、看戏者,身着长袍马褂的居多,还有头戴红缨帽的官员,短衣襟小打扮者寥寥无几。画中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形象,康熙身着红色长袍,在底层大堂上进退两难;堂倌刘三站在他的左面,正在仗义执言;安三泰撸胳膊挽袖子,凶相毕露;几个狂徒,有的赤裸背膀,正欲大打出手,有的怒目攥拳,跃跃欲试;食客们有的拦挡狂徒,平息事态,有的莫名其妙,露出惊诧的目光;有的凑在一起,谈兴正浓,尚不知晓这突发事件……100多个人物,衣着不同,神态各异,人各一面。

    与康熙皇帝有关的传说还有呼和浩特的地方风味食品——烧麦。

    烧麦人称玻璃饺子,其外形,晶莹透明,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用筷子夹起来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清香爽口,味浓而不腻。

    归化城烧麦是谁发明的?种种传说很多。传说最广的是月明楼的小伙计刘三发明的。刘三开始是做天津包子,掌柜安三泰给的工钱很低,于是刘三提出在每桩包子出笼后,下一桩包子还没上笼前,自己捎带蒸几笼包子卖。为了留住这个手艺高的厨子,安三泰只好答应了。于是,刘三在天津包子的基础上,发明了这皮薄、馅精的小包子。由于蒸二笼包子之间间隔的时间很短,刘三等安三泰第一笼的包子一出笼,就飞快地拿起皮子包上馅,连口都来不及捏就放进了笼里,旺火蒸几分钟就出了笼,没有耽误安三泰的第二笼包子。这小包子出笼满堂香,吃在嘴里更香,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食客。大家说,你这比包子还好看还好吃的叫什么呀,不能也叫包子吧?刘三一想,自己发明的这食品只是在给安三泰打工时捎带做的、卖的,就随口说道:这叫捎卖’”。于是,捎卖之名就传开了。后来有人觉得这小包子的边稍皱折如花,就又将其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稍美丽之意。再后来,由于捎卖是由小麦面粉做成的,人们又将其称为了烧麦

    后来,康熙回到京城以后,把刘三也调到了北京,要封他四品官。刘三认为自己不是当官的料,请求皇帝赐他一处店铺,开个捎卖馆。康熙同意了。于是归化城的捎卖就落户到了北京,并很快就誉满京城并传到了天津一带。

    刘三到了北京,但他发明的烧麦在呼和浩特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呼和浩特几百年来名驰遐迩的风味食品。

     

    四、慈禧太后与呼和浩特落凤街的传说

     

    慈禧太后(1835—1908年),满族,叶赫那拉氏。慈禧从清咸丰元年(1851年)十六岁时被选入宫,在清宫中度过了五十七个春秋,是清朝末年在中国政坛上呼风唤雨、闻名中外的大清皇太后。有关慈禧垂帘听政的故事史料记载很多,但她入宫前十六年的有关情况史料上基本没有记载。慈禧出生于何地?十六岁前在哪里度过其童年和少女时代?只有大量的民间传说。

    慈禧生于何地?众说纷纭。有民间传说,慈禧太后出生于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的落凤街。落凤街,顾名思义是落下了凤凰,凤,非皇后莫属,就是连嫔妃也不敢使用。无而起此名,按大清律是大逆不道的叛逆罪,而此街名在清朝就有了,所以说,此传说可能不是空穴来风。因慈禧是镶黄旗人,也有传说慈禧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镶黄旗,此传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还有说慈禧是满族叶赫那拉氏,所以出生于吉林省叶赫(今四平附近),此传说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根据。更有传说说慈禧出生于安徽或江苏省,因其父惠征在南方做过多年补不上缺的候补道,她随父亲寄寓江南,十六岁前一直在江南度过,这种传说也很盛行。不管慈禧出生在哪里,总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和各种传说。

    有关慈禧在呼和浩特的传说是,慈禧的父亲惠征是京师满洲镶黄旗人,惠征于道光二十九年至咸丰二年曾在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做过官,任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道台,辖山西口外各厅(后改为县,即民国后的绥远省全境),其职务是仅次于省,而高于府、州、厅、县的二级行政区官员,官级是清朝的正四品。所以说慈禧并非是许多传说中的贫家女,而是家境殷实的官宦子弟。据说,慈禧童年和少女期就随父住在归绥道署内宅。光绪年间太仆寺卿高赓恩所撰修的《归绥道志》抄本残册中有圣迹一目,记有懿览亭之由来。所记叙的是,归绥道署内宅花园中有一六角亭,名树滋亭,可供休憩,因慈禧年幼时常在这里玩耍闲坐,所以在她贵为皇太后之后,历任道台便把树滋亭当作圣迹来对待,精心保护、修整。光绪十三年胡孚宸道台上任,为了巴结慈禧,便将此亭改名为懿览亭,因慈禧曾被封为懿妃,故起此名。所以说,慈禧是否生于呼和浩特如果还不能定论的话,但慈禧在呼和浩特生活过应该是没问题的。民国初年,归绥道台官邸改为学校,即现在的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历经岁月沧桑,原归绥道台官邸中的建筑及懿览亭都已荡然无存。

    慈禧太后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载淳,封懿妃。次年晋封贵妃。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咸丰帝病死在热河行宫,其遗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辅佐慈禧所生的六岁儿子载淳为帝。母随儿贵,慈禧被尊为慈禧太后,俗称西太后。慈禧利用权术发动政变,将八大臣的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戌。从此开始了她垂帘听政、大权独揽的时代。由于慈禧的专权,大部分清朝的高官显宦唯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了实际掌握政权的后党集团。慈禧也就成为同治、光绪两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这个女人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从咸丰末年一直到宣统年,参与和掌握三朝皇帝的统治权。她一生嗜权如命,无比自私、固执且又不择手段。在她的统治下,清廷对外妥协退让,对内进行残酷的镇压。

    她既推行洋务运动,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由于她的专制,使一心梦想改革的光绪皇帝郁郁不得志,在压抑中度过了一生。在慈禧的统治下,清廷与帝国主义者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和领土,但她却恬不知耻地向帝国主义列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内,她则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先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了暂时稳定。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在中南海仪鸾殿驾崩,死前还害死了光绪皇帝。慈禧对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干了许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坏事,给中国封建统治的灭亡敲响了丧钟,写下了一页封建社会末期皇太后执政的闹剧,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五、蜈蚣坝的动人故事

     

    连接呼和浩特平原和大青山后山有一条蜿蜒盘桓十多里的交通要道,这条要道地处山区,穿行在悬崖峭壁之间,弯弯曲曲,十分险峻。因此路山道土色皆白,所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谓之白道。白道的最高处,郦道元称之为白道岭,是因为此路是几千年来从阴山南麓通往阴山北麓的必经之地,其两侧皆绿色青山,独中间险道为白色石灰质地层,所以郦道元称其为白道岭。白道岭历史上的名称很多,辽宋时称为渔阳岭,金代称为神马山,元代称为祁连山……直到明清时才称为蜈蚣坝。蜈蚣坝也是古战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曾在白道上修筑长城,修武练兵,以阴山为屏障,北拒林胡、楼烦。唐太宗贞观三年,大将李靖和李勣率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蜈蚣坝。

    关于蜈蚣坝由来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古时候,大青山中窜出来一条大蟒,盘踞在山头,危害当地百姓。一天,一个叫兰子的姑娘在山下放牧,被凶猛的大蟒吞吃了。兰子的未婚夫是位武艺高强的骑手,他得到这个消息,悲痛异常,发誓要为兰子报仇,为民除害。于是他带着武器骑着马在大青山里日夜寻找大蟒。在深山老林里,他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老道为他为民除害的勇气所感动,决心助他一臂之力,送给了他一张护身符,并嘱咐他说:要除大蟒非得有七只蜈蚣不可。第二天,骑手捉了七只蜈蚣,藏在刀鞘里,当他行进到蜈蚣坝顶时,突然一阵冷风平地而起,他的坐骑受惊,腾空长嘶。冷风过后,草木丛中窜出一条几丈长的大蟒,张开血盆大口,直向骑手扑来……骑手连忙拔出宝刀与之搏斗,正在搏斗得难分胜负时,七只蜈蚣也的一下从刀鞘中冲出,扑向大蟒的七窍,猛咬猛钻,大蟒措手不及,痛得满地翻滚,骑手乘机挥刀将大蟒砍成七段,为未婚妻报了仇,为民除了害。从此,蜈蚣坝上安全了,老百姓又开始放心地走这条大道了。后来,人们对骑手和蜈蚣勇斗大蟒的英雄气概赞不绝口,就将此坝改名为蜈蚣坝了。也有的人认为,因这条坝形似蜈蚣而得此名;还有人说,是辽金时期的萨满教称其为翁滚而演绎成此名的。

    蜈蚣坝海拔1600公尺,地势险要,山道崎岖,但因是一个交通要道,从古到今,几千年来,人畜货物几乎天天从这里通过,使其成为迎八方客商,过无数货物的重要交通要道。《绥远通志稿》记载,蜈蚣坝是通过大青山南北的必经之路:石径逼仄,不通方轨,自清嘉庆道光间,历经修治,始克车行,然山路崎岖,挽载维艰,且车马拥塞,时虞颠覆,而在天寒地冻之时,车辆屯集,进退两难,车夫守候而殭仆者比比也。充分说明了通过蜈蚣坝的危险和艰辛。时任绥远省警务处处长的民族英雄吉鸿昌经常接到蜈蚣坝发生交通事故的报告,心情异常沉重,为了排除险情,疏通道路,民国十五年,吉鸿昌亲自率领1000多名官兵,在蜈蚣坝上劈山开道,移石填沟,拓宽道路,苦干数月,历尽了艰险。工程竣工时,吉鸿昌将军亲笔题写了化险为夷四个大字,刻在了坝顶公路的岩石上。

    如今的蜈蚣坝早已变成了畅通无阻的通衢大道。

     

    (作者:呼和浩特日报社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