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数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6年  /  第四期
  • 【志鉴论坛】论汉唐方志理论要点
  •  

    提要:汉唐为中国方志理论的萌芽时期,此前学界对此时期方志理论研究甚为薄弱。本文作者有感于此,故特作挖掘和梳理,且把其要点归纳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念论,含方志概念、方志起源、方志源流3说。第二部分编纂论,含目的、人才、取材、规则、笔法、用语5说。第三部分为文本论,含性质、作用、地图、内容4说。第四部分为接受论,含读者、阅读2说。

    关键词:汉唐 方志理论 要点

     

    一般方志史专著都要述及各代方志理论的发展状况,但苦于缺少可供采用的研究成果,故有的方志史的方志理论部分就只好从隋唐说起。如彭静中著《中国方志简史》、刘纬毅等著《中国方志史》即如此。虽然也有一些方志史的方志理论部分从汉说起,但它们对汉唐方志理论论述多似蜻蜓点水,语焉不详。此前方志学界对汉唐方志理论研究所以如此薄弱,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所需史料。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学者甚至还对汉唐方志理论研究的可能性产生一些错觉。如来新夏等人说:“魏晋以前,由于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只能从有关的史实中作一些探索。”【1】有的还把“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下限时间延至“隋唐”。如有人说:“隋唐以前有关方志编纂的理论,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并且传世的志书又如凤毛麟角很难考证。”【2】其实“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的下限时间,无论是定在“魏晋”还是定在“隋唐”,皆不符合历史实际。当下中国已届互联网和电子书(含电子志书)风行时期,已为包括方志史在内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已有可能填补往昔方志史研究的某些缺憾。有鉴于此,故本文试就汉唐方志理论进行如下梳理和综合,以求教方家。

    一、观念论

    1.方志概念说

    “方志”两字始见于先秦典籍《周礼》。其文曰:“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东汉郑玄《周礼注》释“志”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由此可见,先秦所言“方志”并不是指一种书籍,而是指关于地方的记载。自汉始,“方志”才变为一种书籍名。如左思曰:“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又曰:“方志所辨,中州所羡。”【3】后世一直沿袭之。唐太宗李世民称《括地志》曰:“博采方志,得于旧闻。”【4】这里所言“方志”即为除全国一统志之外的各种地方志书的总称。唐刘知几还分别为早期方志“郡书”、“地理书”、“都邑簿”做过描述性界定。他论“郡书”曰:“汝颍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此之谓郡书者也。”他论“地理书”曰:“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他论“都邑簿”曰:“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恒厥所。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此之谓都邑簿者也。”【5】上列这些论述都为后世方志观念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方志起源说

    唐代学界已开始探讨方志起源问题。有的认为方志起源于先秦《山经》《职方》《王制》等典籍。如唐太宗李世民曰:“地记之设,由来尚矣。区外具于《山海经》,内陈于夏载,《职方》、《王制》才举华夷。《汉志》、《晋图》各有所纪。自兹以后著作实繁。”【6】权德舆也有类似看法。他说:“自《夏书•禹贡》、《周官•职方》、《汉书•地理志》厥后,史臣继有其书。”【7】有的认为,方志起源于东汉光武帝诏撰“郡国之书”。如唐魏征等人说:“后汉光武帝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8】此说对后世方志学界有一定影响。如明黄佐论方志源流曰:“迄汉建武中,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彬如也。其存而传者,袁康之《越绝书》,惟重计倪,常璩之《华阳志》。”【9】黄氏此言就是对魏征等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3.方志源流说

    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详细论述了唐前方志发展源流。其文曰:“周则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地官诵训掌方志,以诏观事,以知地俗。周则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地官诵训掌方志,以诏观事,以知地俗。……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而史迁所记,但述河渠而已。其后刘向略言地域,丞相张禹使属朱贡条记风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学者因其经历并有记载,然不能成一家之体。齐时,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依其前后远近,编而为部,谓之《地理书》。任昉又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谓之《地记》。陈时,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作《舆地志》。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三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今任、陆二家所记之内而又别行者,各录在其书之上。自余次之于下,以备地理之记焉。”【10】这段话不仅保存了诸多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而且还以时为序,首次勾勒出唐前方志发展基本轨迹,从而为后世方志历史研究提供了范式。

    二、编纂论

    1.目的意义说

    在隋唐学界,已经有人开始探讨修志目的意义的问题。有的认为,修志有利于宣扬国威。如隋裴矩《西域图记序》说:“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混一戎夏。其在兹乎不有所记,无以表威化之远也。”唐贾耽也有类似见解。他说:编制地图旨在宣扬大一统,以示“惠养黎蒸,怀柔遐裔”。【11】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就是把史事及时记载下来。如唐莫休符总结历史经验说:“前贤撰述,有事必书,故有《三国志》《荆楚岁时记》《湘中记》《奉天记》,唯桂林事迹阙然无闻,休符因退居,粗录见闻,曰《桂林风土记》”。【12】有的认为,修志是一件“不朽之事”。如唐卢求说:“相国乃属于小子,令列益之,且曰不以淹徐疾速归于流布,以为不朽之事。”【13

    2.人才说

    唐刘知几首先论及史志人才问题。他说:“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14】这里所言“才”指掌握文献、运用体裁和文字表述等能力,“学”指各方面知识,“识”指史志作者的胆识和见识。刘氏“三长”说无论是对于加强史志作者自身修养,还是对于促进史志理论进步,都有积极作用。刘氏还从史志编修的专业要求出发,认为不明史体、史法的文人不宜参与修史志。他在《史通•核才》篇中说:因为这些人不“达于史体”,“若蔡邕、刘峻、徐陵、刘炫之徒”,“多无铨综之识”,“连章累牍,罕见微婉之言”。后世方志学界有文人不可参与修志之说,其思想源头就在这里。刘氏人才说对后世史志界影响很大.

    3.取材说

    西晋嵇含首先对修志征材提出要求。他认为,修志者在征集材料过程中,必须多作社会调查,弄明事实真相,否则仅凭传闻,就可能违背实际,有害读者。他说:修志者“或昧其状,乃以所闻诠叙,有稗子弟”。【15】其中“稗”字原指田中一种有害庄稼杂草。在这里名词作动词用,意为危害。全句意谓若不亲自深入调查,不明草木的实际状况,仅凭传闻撰写成书,那就会危害读者。如果说嵇氏对征材要求还表述得不够明晰,那么南北朝释宝唱则明确提出征材要广征博采。他总结《比丘尼传》编纂经验说:“博采碑颂,广搜记集。或讯之传闻,或访之故老。”【16

    4.规则说

    汉唐方志学界曾论及四个志书书写规则。其一,详近略远。唐刘知几曾对史志编修提出“详近略远”的要求。他说:“昔荀卿有云:‘远略近详’……余以为近史芜累,诚则有诸,亦犹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17】其二,求真务实。南北朝释宝唱说:撰志“诠序始终,为之立传……不尚繁华,务求要实。”【18】唐贾耽认为,修志既要广征博采,更要去伪存真。他说:凡“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船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圜圚之行贾,戎貊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谣之小说,亦收其是而芟其伪。”【19】其三,越境不书。佚名《三辅黄图序》首先提出越境不书原则。其文曰:“在关辅者著于篇,曰《三辅黄图》云,东都不与焉。”【20】此为后世越境不书原则的思想源头所在。其四,生不可书。东汉赵岐首先提出“人亡乃可书”的主张。他说:“近从建武以来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书,玉石朱紫由此定矣。”【21】此言为后世修志所言“生不立传”原则的思想源头所在。

    5.笔法说

    东晋常璩首先把孔子作《春秋》的“述而不作”笔法视为志书行文基本笔法。孔子《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常璩把孔子“述而不作”说移用到修志领域,并主张修志必须以“述而不作”为基本笔法。他说:“善志者述而不作,序事者实而不华。”【22】至唐代,学界对于修志笔法已有不同理解和表述。有的继承晋常璩思想,认为修志当以“述而不作”为基本笔法。如唐许嵩说:“嵩述而不作,窃思好古今,质正传,旁采遗文。”【23】有的继承和发展孔子“书法不隐”和班固“实录”思想,认为修志当以“直文”或“直书”为基本笔法。如唐徐坚在《初学记》卷21中说:“方志直文”。这里所言“直文”意近文直事核。李冲昭也说:“历代得道飞升之流、灵异之端,撮而直书,总成一卷,目为《南岳小录》。”【24】无论是徐坚的“直文”说还是李冲昭的“直书”说,都是对常璩“述而不作”说的延伸和发展。

    6.用语说

    唐刘知几首先论及史志用语问题。他认为,史志行文须用“当世口语”,当“从实而书”。他批评往昔史家弊病曰:“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夫天地久长,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不其惑乎?”【25】他还主张,史志叙事必须“简要”。他说:“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26】刘氏对于史志行文还有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求慎用虚词。他说:一方面史志行文“必有余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但另一方面,“史传所书,贵乎博录而已。至于本事之外,时寄抑扬,此乃得失禀于片言,是非由于一句。谈何容易,可不慎乎?”【27】二是要求锤炼字句,省去多余文字。他说:“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28】刘氏这些关于史志用语的意见,无论于古于今皆有指津意义。

    三、文本论

    1.性质说

    自六朝始,人们已开始思索方志属性问题。南朝刘勰认为,史志之书是一种“信史”。他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文疑则阙,贵信史也。”虽然刘氏此语是针对史书而言,但所提出的“信史”原则,无疑也适用于方志。在后世方志学界中,刘氏“信史”之说广被人们所赞同和继承。至唐代,学界对于方志性质已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志属地理。如唐颜师古曰:“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29】颜氏所言“地理”是包括方志的。刘知几也有类似看法。他说:“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30】有的认为志属历史。如刘知几说:“史氏流别,殊途并鹜。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由此可见,在刘氏看来,“郡书”、“地理书”、“都邑簿”等均为“史氏流别”,均属于历史范畴。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一个质疑:刘氏既说志属地理又说志属历史,岂不是前后抵牾吗?其实刘氏两说并不矛盾,只是立论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当他说志属地理时,是从历史地理角度来立论的。当他说志属历史时,是从广义历史角度来立论的。故刘氏两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作用说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31】常璩这个“五善”说,既可理解为是他对修志目的一种表述,也可理解为是他对志书作用的一种概括。至唐代,人们对于志书作用的认识已经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志书有助于巩固政权。如权德舆说:读志书“盖体国远驭,不出户而知天下。亲百姓,抚四夷,真宰相之事也。”【32】有的认为,志书有资政、教化、鉴戒等作用。如吕温(或作李该)说:志书“使嗜学之徒未披文而见义,不由户而视奥,斯训导之明也。穷地而述,举世而载。事极鸿纤,理通皦昧,混一家之文轨,张大国之襟带,核人物之虚实,总山川之会要,表皇威之有截,明王道之无外,斯乃功用之大也。见苍梧涂山,则思舜禹恤民之艰。覩穷荒大漠,则悟秦汉劳师之弊。览齐疆晋壤,则想桓文勤王之霸。观洞庭荆门,则知苗蜀恃险之败。王者于是明乎得失,诸侯于是鉴乎兴替。斯又惩劝之远也。然则本之所以广学流,申之足以赞鸿业,垂之可以示后世。”【33】刘知几对于史志的实际使用价值更有精要概括。他说:“史之为道,以古传今”。“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史之为用,记功司过,彰善瘅恶。”【34】综合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说史志之书具有传承、教化、鉴戒等多方面作用。

    3.地图说

    在古代志书中,地图占有重要地位。地图该如何绘制,西晋裴秀首先提出地图绘制的六个原则。他说:“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体”指原则,“分率”指比例,“准望”指方位,“道里”指距离,“高下”指地势起伏,“方邪”指路线角度,“迂直”指河流、道路的曲直。裴氏还认为,在绘制地图中,“六体”不可或缺。用裴氏话语来表述,那就是“有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理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35】由于裴氏制图“六体”理论具有很强科学性,故在此后的很长时段里,地方志书绘图皆用此法。

    4.内容说

    唐刘知几认为,史志内容应力求全面,应在往昔史书“五志”基础上,“广以三科”,增加“三志”。“五志”即东汉荀悦提出的“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36】由于在“五志”中只有劝善而无惩恶内容,也无记载灾祥符瑞、天人感应的内容,故刘氏主张“广以三科”,即“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具体地说,就是“礼仪用舍、节文升降而书之,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刘氏认为,“以此三科,参诸五志,则史氏所载庶几无阙”。【37】刘氏补充的“三科”,除“旌怪异”外,其余两科,一是关于典章制度的沿革,一是关于国家盛衰存亡之故,都是历史的重要内容。刘氏所谓“三志”即“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38】刘氏此建议虽未被后世正史编纂所采纳,但却被后世修志界广泛采用。

    四、接受论

    1.读者说

    至唐代,志书读者观念已明确诞生。有的认为,编纂志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为读者提供某种借鉴。如元稹在《进西北边图经状》中说:“山川险易细大无遗,犹虑幅尺高低,阅览有烦于睿鉴。”有的认为,志书应该便于读者阅读。如许嵩说:“若土地、山川、城池、宫苑当时制置,或互兴毁,各明处所,用存古迹。其有异事别闻,辞不相属,则皆注记,以益见知,使周览而不烦,约而无失者也。”【39】李吉甫在批评古今言地理者“莫切根要”之弊后说:“微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览也。”【40】这里“所宜周览”一语即表达志书编者对潜在读者“圣后”的一种期盼。

    2.阅读说

    在汉唐时期,有的学者开始论及方志阅读目的和要求问题。西晋张华首先论及读志目的问题。他说:“博物之士览而鉴焉。”【41】由此可见,在张氏看来,人们“览”志目的就在于获“鉴”。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也论及读志目的问题。他说“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踵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鉴也。”由此可见,在常璩看来,人们读志目的就在于从志中获得某种有益借鉴。唐刘知几还率先对史志读者提出辨“真伪”、明“得失”、分“是非”的要求。他说:“夫郡国之记、谱谍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至如江东五儁始自《会稽典录》,颖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别加研核,一何以详其是非。”【42】刘氏这些见解于古于今都有指津意义。

    汉唐方志理论有两个特点。其一,发展缓慢,抽象度低。汉唐虽然历时1000余年,但由于彼时方志长期处于体例不统一、个性未形成的滥觞阶段,故彼时方志理论发展速度缓慢,且感性认识较多,理性概括较少,不少思想理论还蕴含在其母体历史学或地理学之中。其二,由于彼时方志还没有融述地、记人于一炉,故此时方志理论实际上还是图经、地理志和人物志理论。尽管汉唐方志理论本身有种种不足,但它终究为后世方志理论研究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中国历代方志理论要点之一)

    注释:

    1】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第9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王德恒《中国方志学》第144页,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3】左思《三都赋•序》、《吴都赋》。

    4】李世民《赐魏王泰诏》,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40

    5】刘知几《史通•杂述》。

    6】李世民《赐魏王泰诏》,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40

    7】权德舆《贞元十道录序》,权德舆著《权载之文集》卷35

    8】《隋书•经籍志》二。

    9】黄佐《香山县志序》,《嘉靖香山县志》卷首。

    10】《隋书•经籍志》二。

    11】贾耽《进海内华夷图表》,《旧唐书•贾耽传》。

    12】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序》。

    13】卢求《成都记自序》,袁说友编《成都文类》卷23

    14】《旧唐书•刘子玄传》。

    15】嵇含:《南方草木状•自序》。

    16】释宝唱:《比丘尼传•序》。

    17】刘知几《史通•烦省》。

    18】释宝唱:《比丘尼传•序》。

    19】贾耽《进海内华夷图表》,《旧唐书•贾耽传》。

    20】佚名《三辅黄图序》。

    21】赵岐《三辅决录序》,《后汉书》赵岐传注。

    22】常璩《华阳国志》之《序志》《后贤志》小序。

    23】许嵩《建康实录序》,《建康实录》卷首。

    24】李冲昭《南岳小录序》,《南岳小录》卷首。

    25】刘知几《史通•言语》。

    26】刘知几《史通•简要》

    27】刘知几《史通•浮词》。

    28】刘知几《史通•简要》

    29】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第八上。

    30】刘知几《史通•杂述》。

    31】常璩在《序志》,《华阳国志》卷末。

    32】权德舆《贞元十道录序》,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35

    33】吕温《地志图序》,吕温《吕衡州集》卷3

    34】刘知几《史通》序例篇、直书篇、曲笔篇。

    35】裴秀:《禹贡九州地域图序》。

    36】荀悦《前汉纪》卷一“高祖一”条。

    37】刘知几《史通•书事》。

    38】刘知几《史通•书志》。

    39】许嵩《建康实录序》。

    4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

    41】张华:《博物志》卷首。

    42】刘知几《史通•采撰》篇。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 【志鉴论坛】论汉唐方志理论要点
  •  

    提要:汉唐为中国方志理论的萌芽时期,此前学界对此时期方志理论研究甚为薄弱。本文作者有感于此,故特作挖掘和梳理,且把其要点归纳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念论,含方志概念、方志起源、方志源流3说。第二部分编纂论,含目的、人才、取材、规则、笔法、用语5说。第三部分为文本论,含性质、作用、地图、内容4说。第四部分为接受论,含读者、阅读2说。

    关键词:汉唐 方志理论 要点

     

    一般方志史专著都要述及各代方志理论的发展状况,但苦于缺少可供采用的研究成果,故有的方志史的方志理论部分就只好从隋唐说起。如彭静中著《中国方志简史》、刘纬毅等著《中国方志史》即如此。虽然也有一些方志史的方志理论部分从汉说起,但它们对汉唐方志理论论述多似蜻蜓点水,语焉不详。此前方志学界对汉唐方志理论研究所以如此薄弱,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所需史料。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学者甚至还对汉唐方志理论研究的可能性产生一些错觉。如来新夏等人说:“魏晋以前,由于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只能从有关的史实中作一些探索。”【1】有的还把“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下限时间延至“隋唐”。如有人说:“隋唐以前有关方志编纂的理论,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并且传世的志书又如凤毛麟角很难考证。”【2】其实“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的下限时间,无论是定在“魏晋”还是定在“隋唐”,皆不符合历史实际。当下中国已届互联网和电子书(含电子志书)风行时期,已为包括方志史在内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已有可能填补往昔方志史研究的某些缺憾。有鉴于此,故本文试就汉唐方志理论进行如下梳理和综合,以求教方家。

    一、观念论

    1.方志概念说

    “方志”两字始见于先秦典籍《周礼》。其文曰:“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东汉郑玄《周礼注》释“志”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由此可见,先秦所言“方志”并不是指一种书籍,而是指关于地方的记载。自汉始,“方志”才变为一种书籍名。如左思曰:“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又曰:“方志所辨,中州所羡。”【3】后世一直沿袭之。唐太宗李世民称《括地志》曰:“博采方志,得于旧闻。”【4】这里所言“方志”即为除全国一统志之外的各种地方志书的总称。唐刘知几还分别为早期方志“郡书”、“地理书”、“都邑簿”做过描述性界定。他论“郡书”曰:“汝颍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此之谓郡书者也。”他论“地理书”曰:“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他论“都邑簿”曰:“帝王桑梓、列圣遗尘,经始之制不恒厥所。苟能书其轨则,可以龟镜将来。若潘岳《关中》、陆机《洛阳》、《三辅黄图》、《建康宫殿》。此之谓都邑簿者也。”【5】上列这些论述都为后世方志观念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方志起源说

    唐代学界已开始探讨方志起源问题。有的认为方志起源于先秦《山经》《职方》《王制》等典籍。如唐太宗李世民曰:“地记之设,由来尚矣。区外具于《山海经》,内陈于夏载,《职方》、《王制》才举华夷。《汉志》、《晋图》各有所纪。自兹以后著作实繁。”【6】权德舆也有类似看法。他说:“自《夏书•禹贡》、《周官•职方》、《汉书•地理志》厥后,史臣继有其书。”【7】有的认为,方志起源于东汉光武帝诏撰“郡国之书”。如唐魏征等人说:“后汉光武帝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8】此说对后世方志学界有一定影响。如明黄佐论方志源流曰:“迄汉建武中,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彬如也。其存而传者,袁康之《越绝书》,惟重计倪,常璩之《华阳志》。”【9】黄氏此言就是对魏征等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3.方志源流说

    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详细论述了唐前方志发展源流。其文曰:“周则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地官诵训掌方志,以诏观事,以知地俗。周则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地官诵训掌方志,以诏观事,以知地俗。……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而史迁所记,但述河渠而已。其后刘向略言地域,丞相张禹使属朱贡条记风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学者因其经历并有记载,然不能成一家之体。齐时,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依其前后远近,编而为部,谓之《地理书》。任昉又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谓之《地记》。陈时,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作《舆地志》。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三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余记注甚众。今任、陆二家所记之内而又别行者,各录在其书之上。自余次之于下,以备地理之记焉。”【10】这段话不仅保存了诸多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而且还以时为序,首次勾勒出唐前方志发展基本轨迹,从而为后世方志历史研究提供了范式。

    二、编纂论

    1.目的意义说

    在隋唐学界,已经有人开始探讨修志目的意义的问题。有的认为,修志有利于宣扬国威。如隋裴矩《西域图记序》说:“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混一戎夏。其在兹乎不有所记,无以表威化之远也。”唐贾耽也有类似见解。他说:编制地图旨在宣扬大一统,以示“惠养黎蒸,怀柔遐裔”。【11】有的认为,修志目的就是把史事及时记载下来。如唐莫休符总结历史经验说:“前贤撰述,有事必书,故有《三国志》《荆楚岁时记》《湘中记》《奉天记》,唯桂林事迹阙然无闻,休符因退居,粗录见闻,曰《桂林风土记》”。【12】有的认为,修志是一件“不朽之事”。如唐卢求说:“相国乃属于小子,令列益之,且曰不以淹徐疾速归于流布,以为不朽之事。”【13

    2.人才说

    唐刘知几首先论及史志人才问题。他说:“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14】这里所言“才”指掌握文献、运用体裁和文字表述等能力,“学”指各方面知识,“识”指史志作者的胆识和见识。刘氏“三长”说无论是对于加强史志作者自身修养,还是对于促进史志理论进步,都有积极作用。刘氏还从史志编修的专业要求出发,认为不明史体、史法的文人不宜参与修史志。他在《史通•核才》篇中说:因为这些人不“达于史体”,“若蔡邕、刘峻、徐陵、刘炫之徒”,“多无铨综之识”,“连章累牍,罕见微婉之言”。后世方志学界有文人不可参与修志之说,其思想源头就在这里。刘氏人才说对后世史志界影响很大.

    3.取材说

    西晋嵇含首先对修志征材提出要求。他认为,修志者在征集材料过程中,必须多作社会调查,弄明事实真相,否则仅凭传闻,就可能违背实际,有害读者。他说:修志者“或昧其状,乃以所闻诠叙,有稗子弟”。【15】其中“稗”字原指田中一种有害庄稼杂草。在这里名词作动词用,意为危害。全句意谓若不亲自深入调查,不明草木的实际状况,仅凭传闻撰写成书,那就会危害读者。如果说嵇氏对征材要求还表述得不够明晰,那么南北朝释宝唱则明确提出征材要广征博采。他总结《比丘尼传》编纂经验说:“博采碑颂,广搜记集。或讯之传闻,或访之故老。”【16

    4.规则说

    汉唐方志学界曾论及四个志书书写规则。其一,详近略远。唐刘知几曾对史志编修提出“详近略远”的要求。他说:“昔荀卿有云:‘远略近详’……余以为近史芜累,诚则有诸,亦犹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17】其二,求真务实。南北朝释宝唱说:撰志“诠序始终,为之立传……不尚繁华,务求要实。”【18】唐贾耽认为,修志既要广征博采,更要去伪存真。他说:凡“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船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圜圚之行贾,戎貊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谣之小说,亦收其是而芟其伪。”【19】其三,越境不书。佚名《三辅黄图序》首先提出越境不书原则。其文曰:“在关辅者著于篇,曰《三辅黄图》云,东都不与焉。”【20】此为后世越境不书原则的思想源头所在。其四,生不可书。东汉赵岐首先提出“人亡乃可书”的主张。他说:“近从建武以来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书,玉石朱紫由此定矣。”【21】此言为后世修志所言“生不立传”原则的思想源头所在。

    5.笔法说

    东晋常璩首先把孔子作《春秋》的“述而不作”笔法视为志书行文基本笔法。孔子《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常璩把孔子“述而不作”说移用到修志领域,并主张修志必须以“述而不作”为基本笔法。他说:“善志者述而不作,序事者实而不华。”【22】至唐代,学界对于修志笔法已有不同理解和表述。有的继承晋常璩思想,认为修志当以“述而不作”为基本笔法。如唐许嵩说:“嵩述而不作,窃思好古今,质正传,旁采遗文。”【23】有的继承和发展孔子“书法不隐”和班固“实录”思想,认为修志当以“直文”或“直书”为基本笔法。如唐徐坚在《初学记》卷21中说:“方志直文”。这里所言“直文”意近文直事核。李冲昭也说:“历代得道飞升之流、灵异之端,撮而直书,总成一卷,目为《南岳小录》。”【24】无论是徐坚的“直文”说还是李冲昭的“直书”说,都是对常璩“述而不作”说的延伸和发展。

    6.用语说

    唐刘知几首先论及史志用语问题。他认为,史志行文须用“当世口语”,当“从实而书”。他批评往昔史家弊病曰:“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夫天地久长,风俗无恒。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勇效昔言,不其惑乎?”【25】他还主张,史志叙事必须“简要”。他说:“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26】刘氏对于史志行文还有两个具体要求。一是要求慎用虚词。他说:一方面史志行文“必有余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但另一方面,“史传所书,贵乎博录而已。至于本事之外,时寄抑扬,此乃得失禀于片言,是非由于一句。谈何容易,可不慎乎?”【27】二是要求锤炼字句,省去多余文字。他说:“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28】刘氏这些关于史志用语的意见,无论于古于今皆有指津意义。

    三、文本论

    1.性质说

    自六朝始,人们已开始思索方志属性问题。南朝刘勰认为,史志之书是一种“信史”。他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说:“文疑则阙,贵信史也。”虽然刘氏此语是针对史书而言,但所提出的“信史”原则,无疑也适用于方志。在后世方志学界中,刘氏“信史”之说广被人们所赞同和继承。至唐代,学界对于方志性质已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志属地理。如唐颜师古曰:“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29】颜氏所言“地理”是包括方志的。刘知几也有类似看法。他说:“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30】有的认为志属历史。如刘知几说:“史氏流别,殊途并鹜。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由此可见,在刘氏看来,“郡书”、“地理书”、“都邑簿”等均为“史氏流别”,均属于历史范畴。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一个质疑:刘氏既说志属地理又说志属历史,岂不是前后抵牾吗?其实刘氏两说并不矛盾,只是立论角度有所不同而已。当他说志属地理时,是从历史地理角度来立论的。当他说志属历史时,是从广义历史角度来立论的。故刘氏两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作用说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31】常璩这个“五善”说,既可理解为是他对修志目的一种表述,也可理解为是他对志书作用的一种概括。至唐代,人们对于志书作用的认识已经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志书有助于巩固政权。如权德舆说:读志书“盖体国远驭,不出户而知天下。亲百姓,抚四夷,真宰相之事也。”【32】有的认为,志书有资政、教化、鉴戒等作用。如吕温(或作李该)说:志书“使嗜学之徒未披文而见义,不由户而视奥,斯训导之明也。穷地而述,举世而载。事极鸿纤,理通皦昧,混一家之文轨,张大国之襟带,核人物之虚实,总山川之会要,表皇威之有截,明王道之无外,斯乃功用之大也。见苍梧涂山,则思舜禹恤民之艰。覩穷荒大漠,则悟秦汉劳师之弊。览齐疆晋壤,则想桓文勤王之霸。观洞庭荆门,则知苗蜀恃险之败。王者于是明乎得失,诸侯于是鉴乎兴替。斯又惩劝之远也。然则本之所以广学流,申之足以赞鸿业,垂之可以示后世。”【33】刘知几对于史志的实际使用价值更有精要概括。他说:“史之为道,以古传今”。“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史之为用,记功司过,彰善瘅恶。”【34】综合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说史志之书具有传承、教化、鉴戒等多方面作用。

    3.地图说

    在古代志书中,地图占有重要地位。地图该如何绘制,西晋裴秀首先提出地图绘制的六个原则。他说:“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体”指原则,“分率”指比例,“准望”指方位,“道里”指距离,“高下”指地势起伏,“方邪”指路线角度,“迂直”指河流、道路的曲直。裴氏还认为,在绘制地图中,“六体”不可或缺。用裴氏话语来表述,那就是“有图像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理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35】由于裴氏制图“六体”理论具有很强科学性,故在此后的很长时段里,地方志书绘图皆用此法。

    4.内容说

    唐刘知几认为,史志内容应力求全面,应在往昔史书“五志”基础上,“广以三科”,增加“三志”。“五志”即东汉荀悦提出的“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36】由于在“五志”中只有劝善而无惩恶内容,也无记载灾祥符瑞、天人感应的内容,故刘氏主张“广以三科”,即“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具体地说,就是“礼仪用舍、节文升降而书之,君臣邪僻、国家丧乱则书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刘氏认为,“以此三科,参诸五志,则史氏所载庶几无阙”。【37】刘氏补充的“三科”,除“旌怪异”外,其余两科,一是关于典章制度的沿革,一是关于国家盛衰存亡之故,都是历史的重要内容。刘氏所谓“三志”即“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38】刘氏此建议虽未被后世正史编纂所采纳,但却被后世修志界广泛采用。

    四、接受论

    1.读者说

    至唐代,志书读者观念已明确诞生。有的认为,编纂志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为读者提供某种借鉴。如元稹在《进西北边图经状》中说:“山川险易细大无遗,犹虑幅尺高低,阅览有烦于睿鉴。”有的认为,志书应该便于读者阅读。如许嵩说:“若土地、山川、城池、宫苑当时制置,或互兴毁,各明处所,用存古迹。其有异事别闻,辞不相属,则皆注记,以益见知,使周览而不烦,约而无失者也。”【39】李吉甫在批评古今言地理者“莫切根要”之弊后说:“微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览也。”【40】这里“所宜周览”一语即表达志书编者对潜在读者“圣后”的一种期盼。

    2.阅读说

    在汉唐时期,有的学者开始论及方志阅读目的和要求问题。西晋张华首先论及读志目的问题。他说:“博物之士览而鉴焉。”【41】由此可见,在张氏看来,人们“览”志目的就在于获“鉴”。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也论及读志目的问题。他说“公孙、刘氏以败于前,而诸李踵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际,存亡之术可以为永鉴也。”由此可见,在常璩看来,人们读志目的就在于从志中获得某种有益借鉴。唐刘知几还率先对史志读者提出辨“真伪”、明“得失”、分“是非”的要求。他说:“夫郡国之记、谱谍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至如江东五儁始自《会稽典录》,颖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别加研核,一何以详其是非。”【42】刘氏这些见解于古于今都有指津意义。

    汉唐方志理论有两个特点。其一,发展缓慢,抽象度低。汉唐虽然历时1000余年,但由于彼时方志长期处于体例不统一、个性未形成的滥觞阶段,故彼时方志理论发展速度缓慢,且感性认识较多,理性概括较少,不少思想理论还蕴含在其母体历史学或地理学之中。其二,由于彼时方志还没有融述地、记人于一炉,故此时方志理论实际上还是图经、地理志和人物志理论。尽管汉唐方志理论本身有种种不足,但它终究为后世方志理论研究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中国历代方志理论要点之一)

    注释:

    1】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第9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王德恒《中国方志学》第144页,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3】左思《三都赋•序》、《吴都赋》。

    4】李世民《赐魏王泰诏》,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40

    5】刘知几《史通•杂述》。

    6】李世民《赐魏王泰诏》,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40

    7】权德舆《贞元十道录序》,权德舆著《权载之文集》卷35

    8】《隋书•经籍志》二。

    9】黄佐《香山县志序》,《嘉靖香山县志》卷首。

    10】《隋书•经籍志》二。

    11】贾耽《进海内华夷图表》,《旧唐书•贾耽传》。

    12】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序》。

    13】卢求《成都记自序》,袁说友编《成都文类》卷23

    14】《旧唐书•刘子玄传》。

    15】嵇含:《南方草木状•自序》。

    16】释宝唱:《比丘尼传•序》。

    17】刘知几《史通•烦省》。

    18】释宝唱:《比丘尼传•序》。

    19】贾耽《进海内华夷图表》,《旧唐书•贾耽传》。

    20】佚名《三辅黄图序》。

    21】赵岐《三辅决录序》,《后汉书》赵岐传注。

    22】常璩《华阳国志》之《序志》《后贤志》小序。

    23】许嵩《建康实录序》,《建康实录》卷首。

    24】李冲昭《南岳小录序》,《南岳小录》卷首。

    25】刘知几《史通•言语》。

    26】刘知几《史通•简要》

    27】刘知几《史通•浮词》。

    28】刘知几《史通•简要》

    29】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第八上。

    30】刘知几《史通•杂述》。

    31】常璩在《序志》,《华阳国志》卷末。

    32】权德舆《贞元十道录序》,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35

    33】吕温《地志图序》,吕温《吕衡州集》卷3

    34】刘知几《史通》序例篇、直书篇、曲笔篇。

    35】裴秀:《禹贡九州地域图序》。

    36】荀悦《前汉纪》卷一“高祖一”条。

    37】刘知几《史通•书事》。

    38】刘知几《史通•书志》。

    39】许嵩《建康实录序》。

    4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序》。

    41】张华:《博物志》卷首。

    42】刘知几《史通•采撰》篇。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

     

  •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Baidu
map